地球科學

亞洲島弧青斑蝶散布生態探討

亞洲島弧青斑蝶散布生態探討

文/陳建志 青斑蝶(Parantica sita)主要分布於日本、臺灣、菲律賓、韓國、亞洲大陸、北印度到馬來半島一帶,是亞洲斑蝶中分布達最北方的蝶種。蝶類專家白水隆先生的《原色台灣蝶類大圖鑑》裡將青斑蝶分為4個亞種:臺灣、琉球、日本、韓國及中國沿海等地列屬(P. s. niphonica)亞種。 臺灣青斑蝶多樣的生存策略 在臺灣青斑蝶分布於全島平地到中海拔山地,一年四季都可見到成蝶。六月份時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大屯山及七星山頂附近,青斑蝶有與其他斑蝶類群聚發生現象,是臺北盆地最具特色的生態景觀(如圖1)。在大發生季節,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大屯山、面天山、竹子山及七星山上,大量聚集的青斑蝶吸食盛開的島田氏澤蘭、濱當歸及南國薊等蜜源植物。1990年時臺灣大學楊平世教授研究室與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利用標識再捕法(mark-release-recapture method),估算在6月盛產期大屯山區青斑蝶類之數量可達10萬隻以上,蔚為世界級的生態景觀。 圖1. 大屯山車道是陽明山國家公園最重要的青斑蝶聚集場域 究竟這麼多青斑蝶來自何方?若是由其他地方遷入,在經過長途飛行後,蝶翅必有破損或鱗片脫落而退色,但是大發生時期陽明山國家公園的青斑蝶個體大都外型完整且翅上鱗片新鮮。因此,推論大發生季節的青斑蝶族群沒有經歷長途飛行,是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區內繁衍羽化。 若6月份的10萬隻以上青斑蝶成蝶是在是陽明山國家公園內自然繁殖,我們可以推論在4-5月份間在當地應該會有10萬顆以上的蛹,甚至數量更多的幼蟲出現。然而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區內一直未發現如此龐大數量的青斑蝶幼生期,而且這些幼蟲賴以維生的寄主植物數量也一直是個謎。因此,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生態環境是否能承載多達10萬隻的青斑蝶族群數量,也是個亟待探討的問題。所以,利用寄主植物分布來尋找青斑蝶潛在繁殖棲地,再探究其大發生之謎,是解決問題的另一門徑,這問題經過臺北市立大學與陽明山國家公園20年來的追蹤已有初步解答。 陽明山國家公園內雖有台灣牛嬭菜(Marsdenia formosana;見圖2) 、絨毛芙蓉蘭(Marsdenia tinctoria)、鷗蔓(Tylophora spp)、毬蘭(Hoya carnosa)、牛皮消(Cynanchun spp.)及羊角藤(Gymnema alternifolium)等蘿摩科植物,陽明山國家內之青斑蝶主要以臺灣牛嬭菜為寄主植物,其他植物為青斑蝶幼蟲的偶發性寄主植物。 圖2. 臺灣牛嬭菜開花 陽明山國家公園全區均有臺灣牛嬭菜之零星分布,其中在迎風面之北向坡較台北盆地內緣之南向坡為多,而以海拔500-800公尺間之族群量較多,其中又以國家公園西北面山坡介於700-800公尺間之森林內臺灣牛嬭菜族群量最多。在二子山、菜公坑山及巴拉卡公路的西面森林中均發現局部優勢的臺灣牛嬭菜族群,其中二子山的臺灣牛嬭菜上有穩定的青斑蝶幼生期生活其上,應該是陽明山地區青斑蝶的重要繁殖棲地,一般推測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山區有許多類似的棲息環境。 二子山、巴拉卡公路地區的青斑蝶每年在春季及冬季各有一產卵高峰。春季產卵介於每年3-5月間,其中4月下旬後有新舊母蝶同時產卵情形,因此在這一波產卵高峰可繁殖1-2世代,隨著4月份後日漸增多的成蝶數量,可知這一波產卵高峰孵育之族群量,與6月間大發生之成蟲量有關。冬季產卵期是11月到翌年2月中旬,其產卵量不若春季多,可是在1月份後同樣有新舊母蝶同時產卵情形,在這一波產卵期同樣可繁殖1-2世代。 7月份後,陽明山地區的青斑蝶成蝶幾乎都不見了,繁殖地臺灣牛嬭菜上的卵與幼蟲也是寥寥可數,因此推論7-10月之間,二子山的青斑蝶可能的繁殖0-1世代,總合在二子山區青斑蝶一年大概可以繁殖2-5世代(如圖3)。可是大發生族群到底那裡去了,是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圖3. 2001-2002年二子山青斑蝶棲地族群消長圖 陽明山地區的青斑蝶在寒冬裡,幼蟲照樣發育、成蝶也產卵。甚至寒流來襲多日低溫在零下溫度,臺灣牛嬭菜上青斑蝶卵與各齡幼蟲尚能存活。就溫度而言,分布在臺灣及琉球群島間之青斑蝶留在當地越冬應該不成問題,南下越冬應該非必然。 在實驗室中青斑蝶幼生期梯溫飼養實驗中,20℃、25℃的環境在各齡期存活率、發育速率及食葉量之資料均顯示較利於青斑蝶生長,而15 ℃、30 ℃均有發育延遲、死亡率提高的情況,較不利於青斑蝶生長發育。 我們透過解剖陽明山國家公園青斑蝶生殖發育情形發現,6月份大發生季節雌蝶的生殖發育均未達成熟、卵母細胞面積較小、雌蝶受精孔未封閉、雌蝶貯精囊中無雄蝶精莢,但此時雌蝶腹部較重且具有大量脂肪體。顯示此時的青斑蝶雌蝶之生殖構造仍在發育中,同時雄蝶的射精管也未發育成熟,沒有交配行為出現,但藉由吸食大量蜜源植物而獲得豐沛的養分,並轉為脂肪體儲存,以應付接著要離開陽明山地區的未知旅程。 雖然每年7-10月間留在陽明山的少數青斑蝶雌蝶生殖系統都有發育成熟,在陽明山國家公園臺灣牛嬭菜分布的青斑蝶潛在繁殖棲地內,留在原地繁殖的少數幼蟲,大多數遭受姬蜂科寄生蜂寄生而死,因此能繁殖成功的更是少數,所以核心族群都是吸食島田氏澤蘭、野當歸及南國薊等蜜源,伺機順著氣流散布到它處。 陽明山國家公園除了夏季溫度不適合青斑蝶繁殖下一代,同時也面臨寄生性天敵威脅,多數青斑蝶族群羽化後暫不投資於交配、繁衍下一代,而是以能量儲存為投資目標,做為下一階段移動散布時所耗費的能量。 而另一值得注意的資料是在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鞍部,每年9-11月份都可觀察到不少的青斑蝶從水里方向往南飛越塔塔加鞍部(見圖4),往楠梓仙溪方向飛去,一般推測是到南部的避風山谷中越冬。但是在高雄、屏東及花東一帶的斑蝶越冬谷中,卻很少有青斑蝶屬(Parantica spp.)的蝴蝶棲息其中,這也是值得探究的現象。綜合上述資料,可推測琉球群島及臺灣北部的青斑蝶之越冬行為有多樣化的現象,棲息臺灣的青斑蝶生存策略是多樣複雜的。 圖4. 飛越塔塔加鞍部的斑蝶盛況 青斑蝶的標識再捕法 在日本青斑蝶每年4-6月隨西南季風朝北移動,7-8月間新生世代在高緯度或高海拔地區發生,並在9-11月間利用東北季風往南移動,雌蝶在日本南方產卵,通常利用幼蟲越冬,成蟲在翌年春天羽化。日本的蝴蝶研究人員在1980年之前就發現日本的青斑蝶低溫期活動於低海拔地區,高溫期卻活動於高海拔地區,因此推論青斑蝶有垂直移動的行為。同時也有學者發現青斑蝶不同季節活動於日本不同緯度地區,因此也推論青斑蝶有南北移動行為,因此利用標識再捕法來追蹤青斑蝶的移動。 進行蝴蝶標識再捕法時,通常利用油性簽字筆將標記資料寫在捕獲之蝴蝶翅上然後將之釋放,為了方便標放蝴蝶能再被發現,最好將記號寫在後翅腹面中室。標記在蝴蝶翅上的記號及編號雖然並無特殊的規定,但通常寫上標放地點、標放日期、標放者代號及流水號碼。標放地點的記號常以英文音譯兩字母代表,以便標放蝴蝶再被捕獲時之辨識作業,例如南投永興則以YS代表永興,至於日期則以四碼為主;至於標放者及編號則自行依序編寫即可,但以簡單明瞭為原則。例如TA1025/Yu6則代表10月25日標放於塔塔加(Ta)地區,Yu6則代表玉山國家公園當天標放的第六隻(見圖5)。 圖5. 每筆標放資料都要詳實記錄 我們目前建議以大寫英文字母「TW」來代表由臺灣地區所標放的蝴蝶,如果標放陽明山國家公園青斑蝶大發生時之族群則標識「YMS」(如圖6),但陽明山區的青斑蝶分布於國家公園範圍內,因此務必取得核准證件並遵守國家公園相關規定。 圖6. 6月6日標放於陽明山(YMS),雄蝶後翅肛角有黑色性班 通常再捕獲青斑蝶時所記錄之資料包括每一隻標放蝴蝶的記號、編號、日期、地點、性別、磨損程度、前翅長、生態或其他事項等。簡單地說,就是希望這些資訊能顯示何人、何時、何地標放蝴蝶。所以標放時務必留下記號、編號、日期、地點、性別、磨損程度、前翅長、生態或其他事項等資料。 臺灣日本間的青斑蝶交流 為了證實青斑蝶的移動行為,日本在蝶類專家福田晴夫領導下進行青斑蝶標放。開始標放後都陸續再捕獲標放的青斑蝶,而發現青斑蝶有南北移動現象,因而推論青斑蝶在秋季以後會隨著東北季風往南方移動,到琉球群島或臺灣等地越冬並繁殖,到翌年春天其後代再隨西南氣流往北方移動。早期標放再捕獲的案例不多,幾乎都與推論吻合。 因為標放再捕獲的紀錄隨年增加,而鼓勵越多人參與青斑蝶標放工作。但是隨著再捕獲蝴蝶數量的增加,2003年後發現臺日間再捕獲紀錄中,飛翔距離達350公里以上者大部分來自東北方,只有極少數是來自西南方的。為何長距離移動的蝴蝶只有北方南下,而南方北上的蝴蝶卻較少?因而懷疑當時所提出來的移動假說,並提出青斑蝶移動受氣流影響,是沒有固定方向的,因為大多長距離移動的青斑蝶,大多來自東北方,因此東北季風在青斑蝶移動上扮演重要角色。目前我們持續標放尋找更多的移動資訊,以驗證青斑蝶移動的奧秘。 臺灣自1997年由臺北市立動物園、臺北市立大學與臺灣大學開始與日本合作進行臺灣及日本間青斑蝶標放合作,2013年又因在澎湖西嶼西堡壘再捕獲多隻日本標放青斑蝶,在地的澎湖縣自然學友學會、澎湖野鳥學會及馬公隘門國小也積極加入。而日本方面則以鱗翅學會下的青斑蝶標放小組為主。剛開始是透過電話、傳真及mail信箱傳遞資訊,目前臺灣已有臉書社群-「青斑蝶刺青會社」、日本有「青斑蝶標記廣場」作為訊息傳遞媒體,相關標放訊息都能即時連結。 臺日之間自1997年起,合作進行青斑蝶的標放,截至目前為止共有85例臺灣、日本間青斑蝶標放再捕獲紀錄,其中5例為北上,80例為日本南下,且南下月份以每年11月為主,這也支持東北季風在青斑蝶移動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推論。臺日間累積的85例再捕獲案例中有4隻雌蝶、81隻雄蝶,1:20的雌雄性比,與我們在大發生季節在大屯山標放的數量有相同的趨勢,雌雄性比差異懸殊也是個有趣值得探究的自然現象。 北上5例都是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大屯山標放的,前面4隻由臺灣大學李信德標放,分別在鹿兒島縣喜入町千貫平、滋賀縣比良山、大分縣別府市鶴見岳及高知縣吾川郡捕獲,第5隻由數度來台標放的橋本定雄所標識,而在滋賀縣大津市木戸琵琶湖山谷纜車終点近1,000m處被捕獲。從這些資料可看出,標放數量越多再捕獲機率越高,越能正確說明大自然現象。 由日本標識南下在臺灣境內被再捕獲的案例高達80隻,其中以在澎湖再捕獲58隻最多,臺灣各地13隻,蘭嶼7隻,龜山島1隻、綠島1隻(如圖7〜9)。造成離島再捕獲機率較高的原因是離島面積小,較能夠掌握蝴蝶棲息活動空間,臺灣本島面積較大且環境複雜,稀釋後就不容易發現,必須更多的人力投入增加再捕獲機率。 圖7. 2015年林文崑在陽明山面天坪拍到標幟「ハズ」 圖8. 2018/10/26由賴國賢在基隆拍到標幟「山ム」 圖9. UE113代表教育大學編號113 在2013年以前我們鎖定蘭嶼為日本標識青斑蝶再捕獲的最佳地點,所以每年11月10日前後臺灣跟日本標放團隊都會組隊前往蘭嶼標放,幾乎每年都至少會捕獲一隻有日本夥伴標識的青斑蝶(如圖10),我們也進一步與蘭嶼鄉公所、學校及民宿業者合作培訓在地人員開發青斑蝶標放成為蘭嶼冬季生態旅遊的重要資源。 圖10. 2010年臺日團隊在蘭嶼捕獲標幟「KAY」 2013年澎湖陳旅在網路貼出一張在西嶼西堡壘營區拍到的青斑蝶照片,因有標識而被通報證實來自日本長崎縣,從此西嶼西堡壘成為臺灣日本間青斑蝶標放的重要據點。在澎湖再捕獲的58隻案例中,有55隻在西嶼西堡壘再捕獲,另外3隻則是在澎湖縣湖西林投步道再捕獲。 2013年除了在澎湖西嶼西堡壘再捕獲7例日本夥伴標識青斑蝶外,我們一共在當地標放268隻青斑蝶,其中雄 蝶186隻、雌蝶82隻,這些青斑蝶都是隨東北季風南下,在西嶼西堡壘隱蔽營區中暫棲,到12月份時又離開。268隻中雌雄性比1:2.3,與在臺灣和日本各地標放的情形相較,雌蝶比例相對較高。且雌雄個體老中新混雜,有的殘破嚴重,也有個體完整鱗片新鮮如剛羽化般,相關資料如圖11。從這些資料研判,這些青斑蝶並沒有要越冬的準備,只是被動地跟東北季風移動,再捕獲的7隻中有4隻來自九州的長崎縣,有2隻來自山口縣下關市,1隻來自長野縣大町市,與西嶼西堡壘的位置,都是東北季風吹襲的方向,標放的這268隻應該是從這些區域及臺灣順著東北季風而來。在標放過程我們也發現有較高頻率的交尾案例,是否面臨惡劣環境壓力而產生的生殖行為,頗值得進一步探討。 圖11. 2013年澎湖西嶼西堡壘標放青斑蝶雌雄、翅膀破損及新鮮度隻數統計圖 另一個值得討論的現象是澎湖馬公、湖西鄉、白沙鄉及西嶼鄉連結的陸塊,是亞洲島弧東北西南走向較大陸地面積中較西南的一塊,西嶼西堡壘又是澎湖本島最西南隅的據點,再往南都是小島與茫茫大海,然而在遠端的香港有兩例再捕獲日本標識青斑蝶的紀錄,所以在澎湖持續標放監測是有意義的,也感謝澎湖縣政府、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澎湖縣自然學友學會、澎湖縣野鳥學會及馬公隘門國小默默地進行標放監測。 在澎湖群島並沒有青斑蝶寄主植物臺灣牛嬭菜(如圖8)的分布,很明顯的這些青斑蝶是隨東北季風擴散的過客,到12月牠們又消失了,這是生態學上的散布(dispersal)行為,這是亞洲島弧上活生生的散布案例,是科學的好題材,也是澎湖冬季推動生態旅遊的珍貴資源。我們建議先維持澎湖西嶼西堡壘營區及湖西林投步道的隱蔽性讓過境青斑蝶棲息,並伺機推動冬季生態旅遊。至於在這些地區種植蜜源植物及寄主植物的動作應該謹慎評估三思後行,不要貿然地破壞這種亞洲島弧上的散布典範。 陳建志 臺北市立大學 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含環境教育與資源碩士班) 副教授 及環境教育中心主任

運用立體模型教學來探究聖嬰現象

運用立體模型教學來探究聖嬰現象

文/胡靚妤、陳鈞嗣、吳育雅 緣起 聖嬰現象影響著全球各地的氣候、農作和漁獲,進而影響到經濟與生活,甚至間接影響疾病疫情。因此聖嬰現象與我們的生活關係密切,對聖嬰現象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對其影響提出對策。然而在中學學習聖嬰現象時,僅透過平面教學媒體,學生學習動機低落及流於現象的背誦,很難感受到大氣與海洋交互作用的動態變化,因而缺乏對這些交互作用的整體概念。為了讓學生有更生動與立體化的理解,作者們設計了一組聖嬰與反聖嬰現象在赤道太平洋的立體模型,希望學生透過探究式教學活動設計及立體模型的操作,能有效提升他們對於海洋與大氣的複雜交互作用有更深刻的認識。 聖嬰現象基本觀念 聖嬰現象是地球大氣圈與水圈兩者相互影響的結果,牽涉到赤道地區海水表面東西方向的流動、海水深處與海面垂直方向的流動,以及大氣從地表到高空在東西向與垂直方向的循環。 一般而言,赤道太平洋附近的海水由東向西送,溫熱的海水集中於赤道太平洋西側形成暖池,溫暖的海水易蒸發形成上升氣流,在這樣的地區主要為低壓系統而濕潤多雨。赤道區域海水不斷西送,在秘魯外海有來自深層低溫、富含營養鹽的海水補償,形成湧升流,因此表層海水溫度較低,靠近海水表面的空氣溫度也較低,在東側海面為高壓所籠罩,此處為下沉氣流,天氣較晴朗乾燥。赤道上盛行東風,一般來說,在赤道太平洋上空的低層大氣由東向西吹送,高層則由西向東流動,吾人稱此赤道上空東西方向的大氣循環為沃克環流(Walker circulation)。 聖嬰現象的發生肇因於上述的海氣交互作用出現變化,在赤道太平洋東西兩側的氣壓差減小、盛行東風減弱、海水西送減弱、東側湧升流減弱、東側海水躍溫層的位置變深,暖水的位置東移使得沃克環流的位置東移且規模減小,因而赤道太平洋東側表面海水溫度較平時高溫,影響到了赤道地區降雨分布的情形及農漁業的發展,甚至連帶影響全球其他地區的氣候變化、傳染病疫情與衝擊全球經濟。 教案設計架構 教案設計架構如圖1,為了讓學生了解聖嬰現象對我們的生活有那些面向的影響,我們選擇以影視節目《科學大爆炸》第64集中,2016年在台灣爆發的登革熱疫情簡介來引起動機,本段教學並無意闡述聖嬰現象與登革熱盛行有直接關聯,但是聖嬰現象發生時影響著全球的氣候變化,對於可能引發的疫情需要具有調適與預防的認知。 圖1.教案設計架構(資料來源:胡靚妤) 應用這個聖嬰海氣交互作用立體模型,教學上可以從以下四個問題切入,除了引導學生思考,同時建構學生對大氣壓力、赤道盛行風、海流方向與湧升流的概念。 一、為何赤道太平洋在東西兩側海水表面溫度有明顯差異? 先以全球海水表面平均溫度圖,引導學生思考造成赤道太平洋東西兩側海水溫度差異的可能原因,將學生的討論導引至海表水溫與大氣海洋間流動方向的關係,藉由喚醒學生對赤道太平洋海流、海水表面溫度與盛行風向的了解,以利後續與海氣交互作用的相互影響作連結。 二、已經了解教科書上的專有名詞與其相互影響的關係? 引導學生回想並複習先備知識,以利後續課程的連結: 1.大氣壓力高低氣壓、大氣垂直運動、乾旱與對流降雨,並探討上述三者之間的關係。 2. 赤道盛行風、表面海流、湧升流,以及上述三者的關係。 3. 海水垂直方向分層與「躍(斜)溫層」的關係。 三、承接以上概念,能夠建立立體模型上水平(東、西)與垂直的流動方向? 引導學生在模型上分別以箭頭表示近地表風向、高空風向與表面海水流向,來說明造成前述海水表面溫度差異的原因。 四、能夠依序探討正常年及聖嬰年期間,其海水表面溫度、大氣壓力分布、大氣垂直向氣流及海水垂直流動之差異? 透過引導學生知道在聖嬰年,東赤道太平洋海水會異常增溫之現象後,請學生利用立體模型進行討論,並提出造成海水溫度異常升高的可能原因。 運用立體模型協助學生從空間上來理解聖嬰現象的基本概念後,提供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實際觀測資料,讓學生能立即將所學應用於分析,提升對聖嬰現象實際觀測結果的了解。除了對實際發生的現象理解外,更重要的是希望學生能知道如何面對聖嬰現象帶來的衝擊,課程中可說明數個面對聖嬰現象成功調適的案例。若能有效調適,不僅有機會降低損害,也許聖嬰現象也可以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助益。過程中希望能提升學生對氣候變遷與適應自然的重視。 模型設計說明 此一模型起初參考Mrs Geography的網站上Bsnewbury設計的聖嬰與反聖嬰現象模型。原始模型僅考慮赤道太平洋上空的大氣環流與在東、西兩側海水表面溫度的變化,同時模型已將大氣環流的方向明確標示出來,雲帶也是位於固定的位置,其優勢是方便收納、夾帶在課本或筆記本中。作者們認為若能以此模型導引學生思考整體海氣交換的情形,應能發揮立體模型對學生理解的助益。 圖2所示的的模型設計做了以下的改進:(1)將模型上的雲改良為移動式,期望能讓學生更方便比較出正常年與聖嬰年、反聖嬰年之差異,同時也讓模型能更貼近現實情形;(2)再搭配彩色可重覆黏貼的標籤貼,讓學生在課堂中進行小組討論時,可以依其想法在模型上標註大氣環流的方向,透過此模型具體呈現出學生的討論結果。 圖2.改良式聖嬰現象立體教學模型(圖片來源:胡靚妤) 模型應用於教學的活動設計 一、在建構前述基本概念後,引導學生針對東赤道太平洋異常增溫的現象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透過語言表達與相互溝通,充分理解此現象是由於大氣與海洋之間交互作用的結果。學生分別從大氣環流、氣壓、表層洋流與海水表面溫度等變化進行初步的討論,進一步延伸討論赤道太平洋東西兩側的降水情形、海水位的高度及斜溫層深度的變化情形(圖3、4),並將討論結果記錄在學習單(見附件1)上。 圖3.學生運用模型進行小組討論(圖片來源:何玉婷) 圖4.學生運用模型與配合圖表進行討論(圖片來源:何玉婷) 二、在小組討論時,教師逐桌了解學生討論的情形,並鼓勵學生主動表達自我想法(圖5)。討論完畢後,各組代表將討論結果書寫於白板上後,進行分享(圖6)。 圖5.老師到各組觀察討論情形,適時引導與鼓勵分享自我觀點(圖片來源:何玉婷) 圖6.各組學生將討論結果書寫於白板上後,進行分享(圖片來源:何玉婷) 三、學生瞭解聖嬰年的大氣與海洋交互作用後,教師提供三個不明年份(分別 以A、B、C表示)12月的海水表面溫度圖、海水表面溫度距平圖及海水溫度-深度剖面圖(見附件2)。學生透過小組討論,判斷何者最有可能是聖嬰年的資料,並使用google線上表單即時回傳(圖7、8)。透過google線上表單可即時統計學生作答與分享的優點,除了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課程參與外,教師更得以立即找出學生的迷思概念,進一步說明與釐清,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圖7.學生使用google線上表單即時回傳討論結果(圖片來源:何玉婷) 圖8.學習單B的問題與各組學生討論結果(圖片來源:胡靚妤) 學生回饋與教學省思 本文係作者於景美女中實習時的教學設計,並在高一的三個班級應用模型進行教學,觀察學生上課情形與課後回饋內容,發現可明顯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成效。在教學意見調查中,以簡答的方式請學生表達對課程內容中最喜歡及最不喜歡的部分,在82份問卷中將相似的回答分類,結果如圖9、10所示。學生對於課程內容最喜歡的部分有31%的學生表示喜歡小組討論(包含表示「都喜歡」的學生),其中兩名學生明確表示喜歡以小組討論形式的教學方式;另外,約有29%的學生特別喜歡立體模型的運用與實作(包含表示「都喜歡」的學生),其中有數名學生表示立體模型有助於提升他們對聖嬰現象與反聖嬰現象的理解。此外,也有學生對趣味知識的補充、影片及多媒體的教材等項目表示喜歡。 針對學生在課堂中較不喜歡的部分,大多數的學生對課程內容沒有不喜歡之處,可以得知多數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偏高。其中,表示對使用立體模型教具不喜歡的學生均來自第一次授課的班級,當時需要學生動手完成模型後才能利用模型進行討論。在修改教學內容後,就無學生對立體模型的運用表示負面評價。其他不喜歡的項目包含教學演示時教室後方有其他師長觀摩或走動、教師說話音量、板書字體等。 綜合以上學生的意見反饋,可以了解到:(1)小組討論搭配立體模型實作的教學方式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2)立體模型的運用可以增進學生對聖嬰現象中海氣交互作用具體情形的了解;(3)搭配趣味知識的補充,在學生了解適應與調適的成功案例後,可以增加學生在面對自然環境變遷時的適應與調適更加重視。 圖9.學生對課程內容感到喜歡的項目(圖片來源:胡靚妤) 圖10.學生對課程內容感到最不喜歡的項(圖片來源:胡靚妤) 在實際教學測試與於「航海家地球科學科跨縣市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分享後,發現模型設計仍有可改進的地方,例如將垂直方向海水溫度、躍(斜)溫層、表面海水溫度等變化的呈現方式,可以設計海氣交互作用的變化呈連動關係,讓聖嬰現象的整體海洋與大氣環流關係透過更具象的連動模型來解釋。改良版的設計為:(1)將可拉動式的雲與正常年、聖嬰年、反聖嬰年及在赤道太平洋東西兩側海水表面溫度的變化等資訊連動;(2)垂直方向再搭配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NOAA)2010年12月、2013年12月與2015年12月的資料,加入海水垂直溫度剖面(圖11〜13)。 此模型設計分為教師版與學生版。教師版在海水溫度的項目可以色彩來顯示,以此增進學生對於海水溫度變化的印象。學生版則是全黑白影印,便於普及推廣,同時可以刺激學生自行探究思考,讓學生有機會自行判斷海水溫度異常變化的現象是如何因海氣交互作用而被影響的。 未來可以此新模型再次進行探究教學,以改進前述的瑕疵,提升更好的探究教學效果。 圖11.新版模型雛形(圖片來源:胡靚妤) 圖12.於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分享教案及心得(圖片來源:陳鈞嗣) 圖13.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活動--引導老師們製作立體模型(圖片來源:陳鈞嗣) 結語 除了課本上的文字和網路上的影片、簡報之外,尋找具有輔助探究教學更好的模式來幫助學生對自然現象有更多的好奇與興趣,是教學者最大的願望。在教學現場。傳統上,學生對聖嬰現象的事實,常以表格整理資料歸納並以記誦方式學習,感到十分遺憾。令人可惜的是學生僅為應付考試而背誦一個與現實生活不完全匹配的結論,欠缺對大氣與海洋交互影響的整體概念,更難體會周遭的自然現象確確實實影響著我們每一天的生活。年輕的學生們不久之後將會是政策參與者,甚至決策者,人類如何因應大自然的變動是21世紀公民最重要的課題!因為唯有真正理解自然現象如何發生,才有機會對症下藥,來克服複雜的世界難題。學生在這個主題的學習,從課本上平面圖片難以獲得對立體空間的理解,僅能把不同層圈的複雜交互作用結果死記背誦而失去好奇與興趣。期許這個模型教學可以作為一個引子,讓學生透過模型操作,以及探究問題的教學引導,學習邏輯性思考來幫助他們理解自然界的現象! 附件1:學習單 附件2:教具 胡靚妤 桃園育達高中教師 陳鈞嗣 景美女中教師 吳育雅 台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專技助理教授 检测语言世界语中文简体中文繁体丹麦语乌克兰语乌兹别克语乌尔都语亚美尼亚语伊博语俄语保加利亚语信德语修纳语僧伽罗语克罗地亚语冰岛语加利西亚语加泰罗尼亚语匈牙利语南非祖鲁语卡纳达语卢森堡语印地语印尼巽他语印尼爪哇语印尼语古吉拉特语吉尔吉斯语哈萨克语土耳其语塔吉克语塞尔维亚语塞索托语夏威夷语威尔士语孟加拉语宿务语尼泊尔语巴斯克语布尔语(南非荷兰语)希伯来语希腊语库尔德语弗里西语德语意大利语意第绪语拉丁语拉脱维亚语挪威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斯洛文尼亚语斯瓦希里语旁遮普语日语普什图语格鲁吉亚语毛利语法语波兰语波斯尼亚语波斯语泰卢固语泰米尔语泰语海地克里奥尔语爱尔兰语爱沙尼亚语瑞典语白俄罗斯语科萨科西嘉语立陶宛语索马里语约鲁巴语缅甸语罗马尼亚语老挝语芬兰语苏格兰盖尔语苗语英语荷兰语菲律宾语萨摩亚语葡萄牙语蒙古语西班牙语豪萨语越南语阿塞拜疆语阿姆哈拉语阿尔巴尼亚语阿拉伯语韩语马其顿语马尔加什语马拉地语马拉雅拉姆语马来语马耳他语高棉语齐切瓦语 世界语中文简体中文繁体丹麦语乌克兰语乌兹别克语乌尔都语亚美尼亚语伊博语俄语保加利亚语信德语修纳语僧伽罗语克罗地亚语冰岛语加利西亚语加泰罗尼亚语匈牙利语南非祖鲁语卡纳达语卢森堡语印地语印尼巽他语印尼爪哇语印尼语古吉拉特语吉尔吉斯语哈萨克语土耳其语塔吉克语塞尔维亚语塞索托语夏威夷语威尔士语孟加拉语宿务语尼泊尔语巴斯克语布尔语(南非荷兰语)希伯来语希腊语库尔德语弗里西语德语意大利语意第绪语拉丁语拉脱维亚语挪威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斯洛文尼亚语斯瓦希里语旁遮普语日语普什图语格鲁吉亚语毛利语法语波兰语波斯尼亚语波斯语泰卢固语泰米尔语泰语海地克里奥尔语爱尔兰语爱沙尼亚语瑞典语白俄罗斯语科萨科西嘉语立陶宛语索马里语约鲁巴语缅甸语罗马尼亚语老挝语芬兰语苏格兰盖尔语苗语英语荷兰语菲律宾语萨摩亚语葡萄牙语蒙古语西班牙语豪萨语越南语阿塞拜疆语阿姆哈拉语阿尔巴尼亚语阿拉伯语韩语马其顿语马尔加什语马拉地语马拉雅拉姆语马来语马耳他语高棉语齐切瓦语

下雨了「梅」?

下雨了「梅」?

文/江鈞、李竑慶、呂奕勳、林育慎、侯宜妤 漫畫/侯宜妤 其他組員/林威帆 指導老師/王嘉琪 前言 每年五、六月是否總覺得天氣陰晴不定?有時陰雨連綿,有時天空像在倒水,或者明明早上還出大太陽、下午卻變天,變得比翻書還快,雨具成了上學必備法寶! 沒錯!想必大家對於「梅雨季」這個名詞已經非常熟悉。隨著夏季的到來,大陸冷氣團逐漸減弱,太平洋暖氣團漸漸增強,冷暖氣團兩方兵馬僵持在原地,形成一道近乎滯留的鋒面,常使臺灣各地出現突發性大雷雨或連續性大雨,造成許多災情,例如:山區發生落石、坍方、土石流、山洪暴發、低窪地區淹水、能見度不佳等。但它卻也是提供臺灣水資源的大金主,其降雨量僅次於颱風,占臺灣年雨量的三成左右。 由於在氣候變遷下,極端天氣發生的機率日漸升高,身為熱血氣象知識推銷員的我們,藉由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畢業成果展的機會,決定以「臺灣梅雨」為主軸,探討梅雨季未來的降雨變化趨勢,並傳達氣候變遷下應有的防災資訊。 首先透過問卷,調查文大師生對梅雨相關知識及防災資訊的認知程度,試著找出文大師生常有的迷思及興趣,並以漫畫方式有效地傳遞「梅雨防災」的重要訊息。 問卷調查結果 為探究文大師生對於梅雨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我們做了問卷調查,問卷中包含:背景調查、梅雨知識、防災資訊及討論。總共發出問卷210份,有效回收195份。根據問卷調查結果,文大師生對於梅雨相關知識都有一定程度的認知,例如:關於降雨預報的準確性,師生們普遍都知道隨著預報時間越長,準確性越低的特性。但是在未來推估及防災資訊方面,則有較大差異。對於梅雨季在21世紀末的總雨量、降雨天數及降雨強度的可能變化,我們發現:大多數師生認為總雨量在世紀末時會增加、降雨強度會增強;至於降雨天數的推估,有43.7%的人認為會減少,有29.7%的人認為會增加,且都表示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另外,師生們對於豪大雨的定義,則不甚了解,有50.3%的人只聽過名稱,但並不知道各雨量分級的門檻值。最後我們獲得以下的結論:臺灣梅雨季降雨特性的未來推估以及防災資訊的傳遞,是氣象界(包括:科研與從業人員)尚需努力的課題。 我們怎麼知道未來的事? 想必很多人心中有個疑問:如果天氣預報只有3~7天的準確度,為什麼我們還可以做氣候預報? 這裡必須先理解氣候的本質,氣候系統包含大氣、海洋、陸地及生物系統,由這些系統經過長達數十年的交互作用後形成,除了具有周期特性的氣候現象,也包含隨機發生的事件及未知的現象,因此一個地方的氣候特徵,需要長時間的資料才能顯示出其統計特性(如圖1黑線所示)。也就是說,即使在所有的外在氣候驅動力都相同的情形下,仍有發生各種不同天氣事件的可能性,只是某些種類的天氣事件發生的機率會較高,某些較為極端的事件發生的頻率反而會偏低。以氣溫為例,5〜6月時的太陽輻射量即為外在氣候驅動力,在這樣的條件下,大多數的日子,其氣溫會落在該季節的氣候平均值上下,但仍有機會出現較高或較低的氣溫,只是機率較低。綜合多種氣象變數(例如濕度、雨量等)後,就形成梅雨季的氣候特徵了。而我們要預報的就是在長久的未來,這些氣候統計特性會產生怎麼樣的變化(如圖1橘線所示)。 圖1. 氣候預報的概念示意圖--以氣溫為例,在某給定的太陽輻射條件下,氣溫多在平均值上下,但仍會有極端氣溫出現,只是發生機率較低(黑線)。氣候預報的目標是找出全球暖化後新的氣候機率分布(橘線),而不是某特定日期的氣溫(圖片來源:引用自IPCC 報告) 目前科學界採用地球系統模式來模擬未來氣候,依照目前我們對大氣、海洋、陸地及生物系統的理解,應用已知的物理及化學定律,再加上一些簡化及推測,使用程式語言來描述這些系統的運作。模擬的目標除了固定的氣候週期,例如:年循環、季風、聖嬰現象外,也包含前段描述的機率分布。 這些模擬可以相信嗎? 我們在判斷氣候模式是否模擬得宜時,並不是去比較某年某月某日的預報是否正確,而是要比較某一段長時間(數十年)中,已知的氣候週期現象(年循環、季風、聖嬰現象)是否模擬得好;或者檢查其模擬的氣候機率分布是否很接近觀測資料的統計特性。由於氣候模式就跟人一樣,擁有自己的個性,我們稱為「模式特性」。受到同一種刺激時,有的人會直接表現出明顯的情緒,有的人則會較為冷靜而靜觀其變。氣候模式也是如此,比如同樣加上一些溫室氣體,有些模式的溫度會增加較多,有些較少,甚至沒有明顯改變,在統計上這些都是合理的系統反應。所以我們需要非常多不同的模式一起模擬同一種氣候情境,才能彙整出完整的氣候系統之統計特性。 在本研究中,我們使用「第五期耦合模式比對計畫」(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CMIP5)提供的34個經統計降尺度後的氣候模擬資料,分析在四種全球暖化情境下梅雨季降雨特性的未來變化趨勢。這些氣候模擬資料的原始網格大約2度,,再進一步根據臺灣梅雨季的歷史觀測資料,建立其降雨統計特性後,根據此統計特性將模式資料的解析度提高到5公里網格,此即為統計降尺度過程。雨量觀測資料則使用「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建置計畫」(Taiwan Climate Change Projection and Information Platform,TCCIP)產製的5公里網格降雨資料。 什麼是暖化情境?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以「代表濃度路徑」(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定義未來暖化的情境,在不同量值的人為溫室氣體排放下,會有不同的暖化程度。情境共分為RCP2.6、RCP4.5、RCP6.0以及RCP8.5四種,數字表示2100年的輻射驅動力較1750年(工業革命前)增加的量。各種情境之說明如表1. 表1. RCP2.6、RCP4.5、RCP6.0以及RCP8.5四種情境說明 各國氣候中心依據表1四組情境進行未來百年的氣候模擬,並公開分享這些資料,這就是(CMIP5) 的由來。 以梅雨季總降雨量為例:將觀測資料與CMIP5歷史模擬之系集平均比對(圖2),會發現除了量值上有些許差異外,空間上的分布與特徵都非常相似,因此本次使用的氣候模式,其可信度是不錯的。 圖2. 臺灣梅雨季(5~6月)總雨量的氣候平均值(單位:mm)--時間範圍1986年~2005年,左為TCCIP五公里網格點觀測資料,右為統計降尺度歷史模擬 梅雨季降雨特性的未來推估 我們依據「氣候變遷監測與指標專家小組」(Expert Team on Climate Change Detection and Indices,ETCCDI) 所制定的「氣候變遷指標」(Climate Change Indices) ,進行梅雨季降雨特性的未來推估。未來推估分為三個時期:近未來(2016-2035)、世紀中(2046-2065)、世紀末(2081-2100)。至於未來的變化趨勢,我們用變化率來描述。 首先,總雨量是簡單易懂的指標,將梅雨期的雨量加總即可得。不論在RCP4.5、或是RCP8.5的情境下,世紀中、末都有較明顯的增加(圖3),除了RCP8.5在世紀末(圖3)的總雨量增加最多外,我們還注意到,平地的變化率也比山區更為顯著。 圖3. 臺灣梅雨季(5~6月)總雨量未來推估的變化率空間分佈(單位:%)--圖組由左至右分別為近未來、世紀中、世紀末,(a)(b)(c)是RCP4.5情境,(d)(e)(f)是RCP8.5情境 在我們的問卷調查中,文大師生們對於未來的降雨天數亦各有不同的解讀。究竟誰是對,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降雨日的定義有不同的門檻值。以「有雨日」來說(日雨量達1毫米Rain Rate,RR1),在RCP4.5、RCP8.5兩種情境下,各時期都沒有顯著的變化(圖4);但是「多雨日」(日雨量達20毫米Rain Rate,RR20)的天數,則有較顯著的變化;甚至在RCP8.5的情境下,部分地區在21世紀末,會增加1.6~2.0倍以上(圖5)。但並不是全臺灣的RR20都是增加的趨勢,台北都會區和桃園市的部份地區,在各情境與各時期反而有減少的情況;表示臺灣梅雨季未來「多雨日」(RR20)的空間分佈,是有差異性。 圖4. 臺灣梅雨季(5~6月)有雨日(RR1)未來推估的變化率空間分佈(單位:%)--圖組由左至右分別為近未來、世紀中、世紀末,(a)(b)(c)是RCP4.5情境,(d)(e)(f)是RCP8.5情境 圖5. 臺灣梅雨季(5~6月)多雨日(RR20)未來推估的變化率空間分佈(單位:%),圖組由左至右分別為近未來、世紀中、世紀末,(a)(b)(c)是RCP4.5情境,(d)(e)(f)是RCP8.5情境 利用總雨量和有雨日數,還可以再計算「雨日降雨強度」(Simple Daily Intensity Index, SDII),雖然氣候模式無法模擬中尺度以下的現象,但依舊有簡易的辦法窺究到底雨勢會不會變強,我們已經知道總雨量會增加、「有雨日」(RR1) 不太會變,當然可以合理推測「雨日降雨強度」(SDII)一定會增加;此結果與總雨量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相近(圖6),表示:未來我們在梅雨季期間勢必會面臨到較強的雨勢。 圖6. 臺灣梅雨季(5~6月)雨日降雨強度(SDII)未來推估的變化率空間分布(單位:%)--圖組由左至右分別為近未來、世紀中、世紀末,(a)(b)(c)是RCP4.5情境,(d)(e)(f)是RCP8.5情境 結語 因本研究團隊的同學們均未曾有設計問卷的經驗,在製作畢業成果展的過程中,就面臨極大的困惑,於是先參閱文獻、書籍,並請教周遭友人的製作經驗與建議後,我們設計出一份初版問卷,發送對象為組員們的親朋好友。經過初步與親友訪談後,發現:我們覺得重要或必須了解的知識,但民眾竟然沒興趣;而我們認為一般民眾可能不甚熟悉的觀念,例如:降雨機率與預報有效期限等,大家反而都知道。於是,根據初版問卷的結果,將題目編排調整為分類式問法,逐步淘汰掉不具參考價值的問題,如:回答意願不高、資料填寫有缺漏或沒有鑑別力的問題等。再不斷地修改題目的種類、措辭、語氣、問法等,並決定縮小調查族群為文大師生,最終版本才能作為調查分析之用。 在摸索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在傳遞科學資訊時,要把溝通的重點放在民眾不清楚且想知道的議題上,才能夠真正把科學知識傳遞出去,並協助民眾釐清梅雨相關知識的盲點。我們也在問卷末尾,附上防災單位的網址及簡單介紹,希望能引導做完問卷的民眾,進一步延伸閱讀更多資訊。 最後我們試著將民眾不甚了解,但有興趣的「梅雨防災資訊」以漫畫方式予以呈現。畢業成果展的海報上,也附上了部分漫畫(如圖7)及QR code,來吸引眾人的目光,以增加點閱率。從點閱次數來看,漫畫點閱率相當高,達到200多次,相信在宣傳上有達到一定效果;也希望藉由本文的發表,就教各位先進,並讓大眾以更輕鬆的方式,了解梅雨未來推估的相關知識。 圖7. 針對一般大眾較不熟悉的雨量分級門檻及淹水警戒資訊,製作漫畫來宣導 參考文獻 陳永明(2019)。臺灣氣候變遷關鍵指標圖集。劉曉薇、童裕翔、林修立、陳正達(編)。 陳泰然、林宗松(1997)。梅雨季台灣中南部地區豪大雨之氣候特徵研究。大氣科學,25,頁289-305。 陳泰然 (2004)。近期梅雨鋒面之回顧。大氣科學,32,225-245。 陳泰然 (2007)。最近之梅雨研究回顧。大氣科學,35,261-285。 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 (2015)。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總論與量化研究法。 中央氣象局數位科普網。 NCDR WATCH 官方網站。 江鈞、李竑慶、呂奕勳、林育慎、侯宜妤、林威帆 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學生 王嘉琪 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副教授

動感自然課—體感式學習融入自然科教學

動感自然課—體感式學習融入自然科教學

文/柯孟昌 自然課進行中,小朋友怎麼突然離開座位開始跑跳或是進行各種肢體運動呢?為了改善小學生課堂久坐導致專注力下降,影響學習效率的問題。教育部近年推動TAKE 10計畫,參考國外安排課堂間適宜身體活動,以改善學生坐式行為與專注力下降現況1。期望在課間進行10分鐘的肢體伸展運動,促進學生的專注力與學習興趣。然而,高年級的自然課程通常進度緊湊,課間安排純粹的肢體運動可能延誤教學進度。因此,我們嘗試導入體感式學習的理念,自五年級的課程中挑選出學生普遍認為抽象不易理解,或是值得再延伸探討的三個單元課程,設計合宜的肢體活動與科學遊戲,期望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觀測太陽--太陽的位置與運行軌跡 本單元牽涉方位、仰角等數學幾何概念,且必須以量測陰影變化的間接方法觀測太陽位置,學生學習負荷較大,易因學習挫折而專注力降低。因此,我們在每堂課皆安排10分鐘左右的體感活動,藉由肢體伸展紓緩學習壓力,並提供學生具象體感學習。教學實施流程如圖1。 圖1. 教學實施流程 在課本實驗中常利用手電筒與立竿模擬操作竿影與太陽位置的相對關係,或利用半天球模型描述四季太陽運行軌跡變化。由於缺乏親臨感,許多學生對於太陽方位與軌跡的描述仍是一知半解。當學生學習中顯示出困惑與倦怠時,利用下課前的5-10分鐘,我們試著實際帶領學生到晴朗空曠地點,在陽光下進行手臂伸展與身體轉向的伸展與平衡運動,同時觀察身體影子所在方位 (如圖2 )。在伸展與繞圈中,學生同時觀察身影位置,藉此了解影子所在的位置與光源位置有關,並不會因為身體的轉向而改變。 第二節開始,除了前述活動外,再加上圖3中學生以雙臂打直成直線,身體左右擺盪伸展的動作。並請學生執行低姿手臂伸展動作,左手臂打直瞄準影子最前端,觀察右手臂的抬起的角度變化。 由於每次上自然課的時間不同,太陽位置與影長也會改變,經過幾次活動後,請學生分享每次伸展活動的姿勢有什麼變化。學生能覺察當影子越短時,為了讓左手臂瞄準影子最前端,右手臂會舉得越高,進而能延伸討論不同時間影長與太陽高度角的變化情形,以及太陽觀測器的製作原理。 講解太陽運行軌跡與四季晝夜變化時,可搭配圖3的動作,讓學生張開雙臂為地平線,右手握拳代表太陽在天空的位置,進行手臂繞旋運動,藉此提供身體伸展機會,並體驗太陽的運行軌跡。一年之中太陽運行軌跡有什麼不同呢?不同組別指定不同的節氣,學生以手臂比擬正午12點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確定不同節氣正午時太陽最大的高度角。若右手拳頭以相等速度繞經不同高度後移動至左手拳頭比擬的西方地平線 (如圖5),那個季節要花較長的時間呢?由此延伸探討太陽四季軌跡變化與晝夜長短變化的關聯性。 圖2. 伸展繞圈,觀察身影的方位 圖3. 以雙臂觀察影長與太陽仰角關係 圖4. 手臂繞旋運動模擬太陽運行軌跡 圖5. 指出不同季節正午時太陽位置 動物世界面面觀--動物的回聲定位法 本單元前半段課程中安排相關影片、照片,學生多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體感活動安排於後半段,探討生物回聲定位法的抽象概念中,透過下課前的小遊戲,讓學生體驗影片與照片不易呈現的音波傳遞與接收情形。實施流程如圖6。 圖6. 教學實施流程 動物利用的超音波辨識周遭環境或運用於覓食與避敵的能力小朋友都不陌生。不過如何想像牠們如何分析回音得到空間中的資訊?卻是一個難以用口語解釋的問題。在動物世界面面觀單元有許多類似的現象與專有名詞,學生最後往往選擇直接背誦這些名詞的定義,因而覺得這個單元十分耗費腦力。在小朋友腦力快達到最大負荷時,不如帶他們到戶外玩一場科學遊戲,緩解學習壓力。 學生到達空曠場地後分為下列三組: 1.樹木組:席地而坐,圍成一圈,遊戲中安靜地坐著,但是當蝙蝠太靠近時要發出聲音提醒蝙蝠別撞上了。 2.蝙蝠組:進入圓圈中央,以頭巾矇住眼睛。遊戲開始後,定時發出一聲「嗶」聲,靠著回覆的聲音判斷昆蟲的位置,追逐並用手捕捉。 3.昆蟲組:當蝙蝠組的小朋友發出「嗶」聲,必須同時發出「嗶~嗶~」兩聲回應,讓蝙蝠組能透過聽聲辨位,在圓圈內躲避蝙蝠的捕捉。 如圖7學生活動情形,第一輪遊戲時,蝙蝠與昆蟲組各安排一位同學,蝙蝠在限時的2分鐘內努力捕捉昆蟲。各組學生會發現蝙蝠要捕捉到昆蟲並不容易。第二輪開始,逐步增加圓圈內昆蟲與蝙蝠組的人數 (圖8),隨著加入更多的小朋友後,蝙蝠成功捕捉到昆蟲的機率增加了。 回到教室後,教師可由各輪遊戲的結果引導學生思考,在生態環境中,各種生物的數量與掠食者捕食的成功機率有什麼關係?當某個地區的生物數量越少,掠食者捕食成功率會有什麼變化?藉此引導生物族群數量與物種多樣性有利於維持食物鏈平衡的概念。 圖7. 一對一模式 圖8. 多組共同進行遊戲 神奇的水溶液--水溶液的導電性 本單元實驗活動多,基於安全考量,並不適合與體感活動並行。因此,於解釋水溶液導電性的抽象概念課堂中,安排20分鐘的體感式科學遊戲。藉由活動建構學生粒子模型概念。實施流程如下圖9。 圖9.教學實施流程 對於大多數小學生的印象中,神奇的水溶液單元,是充滿繽紛色彩與亮光點點的美好回憶的課堂。學生化身色彩魔法師,看著各種水溶液混合後,酸鹼指示劑的顏色變換。可以打破禁忌,大膽地將電線放入水溶液中,觀察水溶液是否具有導電性。老師們也能找到許多利用這些科學原理製作創意活動設計或科學玩具。 然而,由於國小學生尚未建立電解質解離的概念,這些活動雖然有趣,但卻不易對小學生解釋背後複雜的科學原理。學生歡樂的做完實驗之後,總會有學生提問「為什麼連接食鹽水的LED燈比連接食用醋的亮?」這些提問蘊藏了學生的強烈探究動機。 12年國教課綱中,期望引領小學生在自然課程中建立「粒子」的微觀概念,為國中科學學習做準備。我們認為本單元可以相關科普影片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再透過圖卡黏貼遊戲讓學生從科學遊戲中讓學生察覺與思考粒子的存在。 由於中學課程才介紹阿瑞尼士酸鹼理論,為了讓小學生建構電解質解能導電的的基本概念,先播放LIS情境科學教材網站,介紹阿瑞尼士酸鹼理論影片(3),學生從輕鬆詼諧的影片劇情中,理解水溶液的電解質與水溶液導電性的關係。 學生建立電離說的基本概念後,開始進行以下的圖卡遊戲: 1.每組學生會拿到糖水、鹽水、食用醋、小蘇打水等四種不同水溶液的圖卡。各圖卡的空格中,有些貼有魔鬼氈,有些貼著紙貼紙,象徵不同水溶液能解離的離子數目各有不同。 2.學生將象徵解離離子的乒乓球黏在圖卡上,黏貼完成後將圖卡張貼在黑板上。組內同學利用抽籤決定自己負責的水溶液圖卡。 3.遊戲開始,各組進行計時競賽。小朋友依序從自己負責的水溶液圖卡上取下乒乓球 (圖10),跑至教室後方向老師換取一張燈泡圖片 (圖11),回到黑板上貼回圖卡下方導電性的欄位 (圖12)。 4.遊戲結束後,學生檢視各水溶液圖卡上燈泡數量多寡進行排序,對照先前水溶液導電性實驗,各種水溶液燈泡的亮度強弱 (圖13)。 教師進行總結說明實驗中,燈泡的亮度與水溶液的導電性有關,而水溶液導電性的強弱則取決於各種水溶液的解離度。 圖10. 取下圖卡上的乒乓球 圖11. 換取燈泡圖卡 圖12. 貼上燈泡圖卡 圖13. 依據圖卡上燈泡數量排序 結語 近年許多學者極力推廣在靜態課程活動中,進行與學科結合之身體活動的體感式學習法。依據學習內容搭配合適的動態活動,能顯著提升學生學習專注力2。在自然課程中,學生透過肢體模擬或遊戲式學習活動理解抽象概念,更可避免講述式教學因學生的理解力與想像力不同,造成學習落差。試行結果發現原先以背誦方式學習太陽軌跡變化的學生,透過肢體的模擬操作,對於學習內容的理解度有明顯的提升。而原本在小組內較不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學生,因為團隊活動的激勵,能更積極的投入活動。而場地的選擇與課程時間的安排是執行中最大的挑戰,大部分活動適合於開闊場地進行,學生往返活動場地的動線,以及活動與靜態課程的穿插安排需有妥善規劃。建議活動量較大的活動,宜安排於下課前,避免課間執行後,學生短時間內無法回歸靜態學習課程。活動執行後也應針對活動內容進行回顧與總結,避免流於單純的肢體伸展與跑跳運動,讓體感式活動發揮最大學習效益。 參考文獻 1.Kibbe, D., Hackett, J., Hurley, M., McFarland, A., Schubert, K., Schultz, A. and Harris, S., 2011. Ten Years of TAKE 10! : Integrating physical activity with academic concepts in elementary school classrooms. Preventive Medicine, 5 2,pp.S43-S50. 2.Traci Lengel; Mike Kuczala (26 January 2010). The Kinesthetic 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Movement. SAGE Publications. pp. 13–20. ISBN 9781452271200. 3.YouTube. (May 3 2017). 為了真理,你敢挺身挑戰權威嗎?諾貝爾獎得主鹹魚 翻身!(上)【LIS科學史】(電離說). 柯孟昌 士林國小教師

冬去春來高溫依舊

冬去春來高溫依舊

文/盧孟明 今(2020)年7月是臺灣有儀器紀錄以來最熱的7月,全島幾乎每一個氣象測站都刷新了7月的高溫紀錄。高溫絕對不是只在臺灣發生,從冬季開始全球各地時有破紀錄的高溫消息,其中又以西伯利亞高燒不退最受世界矚目。 西伯利亞已經連續三年出現異常高溫並伴隨有重大災害。2018與2019年夏季俄國和歐洲慘遭野火肆虐,為此本刊在第58卷第5期和第59卷第2期分別有筆者撰寫的《熱浪洶湧的夏天》和《看數據談氣候》兩篇報導。由於今年的上半年西伯利亞高溫更勝以往,有必要繼續介紹相關數據和歸因分析,關心全球氣候變化。 西伯利亞之熱 西伯利亞的「熱」跟臺灣有關嗎?豈不知距離臺灣十分遙遠的西伯利亞有「野火」和「永凍土裸露」發生時,不但能危及歐亞兩大洲的居民健康,還會導致全球氣候暖化速度加快,進而影響人類全體的未來。 人造衛星觀測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西伯利亞野火位置最北火點出現在北緯71.6度,距離北極海僅有8公里。野火高峰期往往出現在7、8月盛夏,今年提早開始,意味著延燒時間可能更長,災害恐怕比往年更為嚴重,是全球氣候監測體系密切守視的重要標的。受野火污染的空氣有害人類健康,而以黑炭為主的污染物,掉落在高緯度或高海拔的冰河和積雪面上,則會加速冰雪融化,影響大氣輻射。黑色物質的太陽輻射返照率趨近於0,表示對於接受的太陽輻射能量能夠完全吸收;而白色物質的太陽輻射返照率趨近於1,表示對於接受的太陽輻射能量可完全反射,不會吸收。若在鋪滿白雪的地面撒上炭灰,黑碳吸收的熱可融化白雪,對於冰雪覆蓋面積縮小有助長作用。極區的冰雪覆蓋面積越小,地表能吸收的太陽輻射越多,越能加熱大氣,以致增暖全球氣候。 另一方面,終年覆蓋著廣大西伯利亞陸表的冰雪面積減少,意味著封藏在冰雪底下,可能有數萬年之久的永凍土正在逐漸失去冰雪的保護,直接裸出接觸空氣。有越來越多的觀測資料和真實案例指出地球上的永凍土面積正以驚人的速度下降,土壤裡的冰融為水,進而鬆動了土質,嚴重影響到北極海周圍區域的工程建設和居民安全;裸露出來的土壤,將長久埋藏在地下的有機體、病毒和甲烷等化學物質散布到空氣裡,隨風四散的病毒和溫室氣體正威脅著全體人類的健康,並加強了暖化。因此,不論是西伯利亞的野火或是冰雪覆蓋面積的縮小,都不利於人類減緩暖化和適應溫暖氣候。 今年6月全球各地冷暖不同 依據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總署資料,今年6月的全球平均氣溫在,近141年的排名與2015年並列第三高溫,2019年排名第一,其次為2016年。圖1為全球各地今年6月溫度歷史排序分佈圖,圖中把排序結果簡化成五個類別,以凸顯不同區域之間的差異,俄國維科揚斯克市(Verkhoyansk)的位置也在圖上特別加了標註。維科揚斯克在今年6月20日以38C刷新了北極圈(66.5N)內的高溫紀錄,由圖1看到維科揚斯克附近鄰近北極海的西伯利亞東北部,6月溫度屬於「最熱」類別。不過,歐亞大陸上並非都是高溫,西歐、北歐、西亞的溫度明顯偏高,東歐、中亞、印度的氣溫則為正常甚至偏冷;西伯利亞東部鄂霍次克海西岸也有偏冷的訊號。在緯度較低的韓國、華南、臺灣附近則是「最熱」類別。 圖1的全球氣溫監測結果與中央氣象局氣候監測報告[1] 一致,報告中根據13個平地氣象站,計算的臺灣平均氣溫,在今年6月與2015年並列為1947年以來最熱(29.5C)的6月,1947年以前因測站數量較少沒有納入比較。 歐亞最溫暖的冬天 雖然維科揚斯克的破紀錄高溫,使西伯利亞的暖化現象在6月受到全球媒體的注意,但上半年最異常的熱是在冬季而非初夏;今年西伯利亞暖化異於其他年份,主要在於持續的時間特別久。歐洲和亞洲在去年12月至今年2月的平均氣溫,為近141年來最溫暖的冬季,歐亞大陸2月平均溫度比1981-2010年平均值高出攝氏3.9度,極不尋常。 由圖2看到歐洲和亞洲異常高溫的區域特性,亞洲只在印度北部山區氣溫屬於正常些許偏冷類別,其餘區域以至於整片歐亞大陸的氣溫都明顯偏熱,歐洲與俄國和西西伯利亞達到「最熱」等級,東亞包括日、韓、中國沿海等區也是「最熱」。 比較圖1和圖2看到冬季偏暖程度明顯超過6月。冬季在歐亞大陸之外的「最熱」區域還有赤道附近的南大西洋與中緯度北大西洋。 東京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報告,認為歐亞大陸冬季異常偏暖與北極震盪(Arctic Oscillation)持續保持正相位有關[2]。北極震盪是指大氣層的海平面氣壓在北極圈內與北極圈外中高緯度區域的變化有相位相反的「震盪」現象,也就是當北極圈內氣壓偏高時,則北極圈外的氣壓偏低,反之亦然。北極震盪的形成與北極附近大氣波動活躍程度有關,大尺度波動的活躍程度又取決於極圈內、外交界處的大氣穩定度;越多極區冷空氣往北極圈外推進,表示大氣越不穩定,因而容易激發大尺度波動。 北半球冬季永夜期間,北極圈內因太陽直接照射不到,以致溫度極低;和北極圈外太陽輻射可及的區域,形成強烈溫度對比。冷暖空氣在北緯60度附近交會,形成隨著緯度有明顯變化的溫度梯度,稱為極鋒(polar front)。極鋒區容易產生對流運動,以調節溫度差異,或形成高空噴流,以調節動能差異(圖3)。 圖3顯示北極震盪正相位狀態,極鋒位置偏北,極區偏暖、氣壓偏低,極區冷空氣限縮在偏北的極峰以北;極鋒以南的中高緯度區域,高壓偏強且溫度偏高。北極震盪負相位狀態,則是指極鋒位置偏南,極區偏冷但氣壓偏高,極區冷空氣隨大尺度波動向南延伸到比極鋒的氣候平均位置更南邊的中高緯區域,使中高緯區域高壓偏弱且溫度偏低。 換言之,北極震盪正相位時,極區高空噴流偏強,極鋒往北極偏移,極區氣溫偏暖;北極震盪負相位時,高緯度區域大尺度波動較強,極區高空噴流偏弱,極鋒位置隨大尺度波動南北變動,極區和中高緯區域的氣溫都偏低。 西伯利亞最溫暖的春天 雖然北極震盪正相位在今年2月達到高峯之後便快速減弱,但西伯利亞的溫度並沒有因此下降,春季之後高溫依舊;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春季環流隨季節轉變為與冬季不同的型態。 由圖2看過冬季高溫是歐亞大陸上的普遍現象,春季在圖4看到歐亞大陸仍然氣溫偏高,然而在西歐偏暖等級已不像冬季的「最熱」。另一方面,西伯利亞的高溫到春季依然維持在「最熱」等級,但是「最熱」範圍比冬季縮小。美國與加拿大及東北大西洋的春季溫度,則屬於正常與偏冷等級(見圖4),與冬季(見圖2) 偏熱從美東與加拿大向東延伸到歐洲和亞洲截然不同。 比較圖4與圖2,可以看到圖4有大尺度波動造成的東、西溫度變化差異(偏熱等級與符號)偏大的遺跡;圖2則反映出與北極震盪正相位相符的東、西溫度變化差異偏小,但南北差異偏大的結果。3月之後北極震盪指數趨近於0,並且4、5月都是負相位[3],表示大尺度波動在春季變得活躍。東京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報告[2],指出5月出現了震幅甚大的烏拉爾山「阻塞高壓」,引導北非和地中海區域熱空氣至西伯利亞,情況與2019年西伯利亞熱浪相當類似。 人類活動助長西伯利亞之熱 本文介紹了今年上半年西伯利亞持續偏暖的主要原因,但冬季和春季不盡相同。冬季是因爲極鋒偏北,北極震盪連續幾個月維持在正向位;春季則因阻塞高壓偏強,使偏暖空氣從副熱帶大西洋和地中海區域向西伯利亞和北極海傳送,造成西西伯利亞極端偏熱;北極海冰覆蓋面積也迅速縮小到自1979年有觀測紀錄以來的最低點。北極震盪和阻塞高壓都屬於氣候的自然變化,歐亞大陸氣溫冷暖變化也是自然現象,因此可否就此推測今年「熱」的原因,不是人為排放溫室氣體的結果呢? 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在今年7月16日公布了由俄、法、荷、英、瑞等國科學家組成的世界天氣歸因計畫(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 Initiative, WWA)研究團隊以氣候動力模式完成的研究結果[4],指出用現在的溫室氣體濃度模擬氣候變化,發現今年西伯利亞持續6個月的高溫現象,是發生機率極低的罕見或極端事件;但如果用工業革命前溫室氣體濃度模擬,發生機率更是大大減為先前的1/600;因此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使今年極端事件的發生機率增加了600倍。換言之,工業革命前的溫室氣體濃度模擬結果,顯示今年的西伯利亞持續六個月高溫現象的發生機會為8萬年一遇,可以說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而人為排放溫室氣體把幾乎不可能發生的現象變為有發生的可能(發生機率高於140年一遇)。今年的例子是大自然對人類發出的再次提醒,若要降低氣候極端事件的發生機會,必須減少排放溫室氣體。WWA研究結果顯示,若只是將全球平均氣溫維持在比工業革命前高出1.5C的門檻值(目前已高出了1C),似乎已不足以降低極端高溫發生機率,當務之急是要實現巴黎協議的目標,在203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減至現在的二分之一。 圖1.2020年6月全球各地溫度歷史排序的類別分布圖--美國海洋與大氣總署環境資訊中心將1860年至今的全球陸面與海面空氣溫度網格化資料以每5度經緯網格解析度排序,溫度最高的前5%(>PR95)歸類為「最熱」,最低的5% (圖片來源 圖2.2020年冬季(2019年12月-2020年2月)全球各地溫度歷史排序的類別分布圖(資料處理方法與圖1相同;圖片來源 圖3.北極震盪(Arctic Oscillation, AO)示意圖--左圖為北極震盪正相位,右圖為北極震盪負相位;資料來源 圖4.2020年春季(3-5月)全球各地溫度歷史排序的類別分佈圖,資料處理方法與圖1相同。圖片來源 參考文獻 1.中央氣象局氣候監測報告月刊第136期 2.TCC News. No. 60, Spring 2020. 3.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onthly mean AO index since January 1950 4.Prolonged Siberian heat "almost impossible without climate change" 盧孟明 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極端天氣下的加州大火

極端天氣下的加州大火

文/吳育雅 繼2020年上半年破紀錄高燒不退的北半球(盧孟明,2020),八月中旬美國加州死谷地區出現的高溫54.4℃,是地表有史以來最熱的紀錄。九月初嚴重熱浪吹襲洛杉磯,超過49℃的氣溫再度打破該區的歷史紀錄,既焚熱又乾旱的天氣條件助長了加州的大火,造成美國西部創歷史高峰的經濟損失。 各地火場出現的節奏 地球上總有正在燃燒的東西,火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森林野火可以由閃電引起,或是火山噴發時噴出的熔岩點燃火源。大火清除死亡和垂死的灌木叢,有助於使生態系統恢復健康。生態系統包括森林和草原,植物與野火一向互伴共生,森林燃燒之後,土地裡的種子得以萌芽獲取陽光,新的物種出現生態系隨之變化,也有助於不同物種繁殖演化。自然界的大火也可能是人為觸發的,人類用火燒來管理農田和牧場,作為砍伐和焚燒的工具,以加快將有害植被分解為土壤的過程,也用來清除自然植被或是將舊有的森林做為道路或田地開發,為了騰出土地空間來種植農作物。 在全球每年至少出現10,000起活躍的大火,有70%發生在乾燥的非洲。12月和1月,非洲大陸北部爆發出大量烈焰(圖一(A)),隨著季節遷移在半年之後火燒地區轉移到南部(圖一(C))。尤其在每年四、五月間,北半球因農民清理及維護農地,於是火場散佈在整個歐亞大陸、北美和東南亞(圖一(B))。南美和赤道亞洲的熱帶森林中,由於人們利用乾旱季節清理雨林和熱帶稀樹草原,為了阻止樹木和灌木叢再度侵占他們已經清理過的土地,大火會在8月、9月和10月爆發。北美地區和歐亞大陸的寒帶和溫帶森林,在夏季也常因偏遠地區的閃電等自然因素點燃而引發大火。 圖一 . 影像中顯示的是不同月份正在燃燒的火場,顏色顯示火點的計量,與火勢面積、大小無關。這些影像是根據Terra衛星上的MODIS觀測而來。資料來源 美國加州屬於典型的地中海型氣候,夏季乾燥,冬季溫和,一年中大部分時候都相對乾燥、陽光充足,素有「陽光加州」之稱。加州也有廣闊的森林綠地,森林覆蓋率高達全州面積18%。歷史上加州在秋季是 「野火季節」,因聖塔安娜風(Santa Ana winds)乾燥猛烈而易於起火,聖塔安娜風來自洛磯山脈東側的高氣壓,在越過山後下沉,為加州海岸地區帶來高溫且全年度相對濕度最低的空氣,這股乾燥的沉降熱風有時非常強勁,是促發大火的關鍵條件。 二十世紀後半期,美國西岸包括加州地區的山林大火,其出現頻率和燃燒規模有逐年擴大的趨勢。Salguero 等(2020)根據大地衛星(Landsat)影像分析1984-2017年間美國不同區域燃燒面積超過1000英畝的大規模野火,不論是燃燒總面積(圖二(a)-(c))或是將燃燒總面積/頻率求得的平均燃燒面積(圖二(d)-(f))均出現顯著的上升趨勢。他們同時發現:地表氣溫與火點出現的區域有最密切的關係; 這是因爲高溫會增強蒸發作用,使得著火機率上升且有助延長燃燒時間,因而擴大燃燒面積。 圖二.近34 年來美國西北地區和加州的大範圍野火燃燒面積都有增加趨勢(Salguero, Li, Farahmand and Reager,2020) 。 在全球暖化的大背景下,許多氣候趨勢研究指出:美西的春天將更早來臨,積雪較早融化,空氣與植物乾燥時間拉長,而降雨較晚、降雨量不穩定,降水量減少,一旦森林地區格外乾燥,不單容易發生火花,火季也將隨著氣候變暖而延長了。學者早已預料加州的大火會愈頻繁且更加持久、規模擴大且更為嚴厲。至於影響大火的因素,Westerling等人(2006)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發表的研究結論:春夏季的高溫以及春季融雪提早1-2週,使森林大火發生的頻率增加四倍,野火蔓延時間(從發現火點到控制)也從平均一週延長到超過五週(針對1986年到2003年大於400公頃的大火和之前的16 年相比)。他們發現:如果冬季降水減少、氣溫升高,春天融雪又提前出現,早春和持久的炎熱夏季,會導致森林等植栽更為乾燥是大火頻率增加主要的變因(圖三)。他們也針對大火分布的區域,比較人類改變土地利用的方式和氣候變遷的影響,以洛磯山脈為例說明氣候變遷的影響比土地利用的改變更為劇烈,認為僅就森林燃料的管理研擬策略,也難以逆轉野火增強的趨勢。 圖三 .Westerling, Hidalgo & Swetnam(2006)以1986-2003和1970-1986年比較,春夏季的氣溫增加(A)以及融雪提早(B、C)都使森林大火發生頻率增加(Science, V.313, P.940-943) 2020年加州多重極端天氣與失控大火 二十一世紀以來,異常且極端的氣象條件,包括不斷打破高溫的紀錄、持續乾燥的空氣,以及強勁的暴風,使加州這個地區面對野火威脅顯得更加脆弱; 以致從2000年以來,其滅火經費每年都超過十億美元(Barbero等,2015)。2018 年十一月「營溪大火(Camp fire)」是一致命的野火,燃燒面積超過15萬英畝(比兩個台北市還大),其中的「天堂鎮」,是以風景優美空氣清新為名的度假與退休勝地,在一天中全鎮幾乎全毀,兩萬六千多位居民被迫遷移到附近其他地方尋覓住處。當時認為這次大火是加州有史以來,最具破壞性、毀滅性的野火。 2019年末,創紀錄的乾旱天氣襲擊了美國西部(圖四),並一直持續到2020年,引起州政府和媒體的嚴重關切,加州州長Gavin Newsom三月即率先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不幸的是劇烈天氣超常且嚇人,氣溫屢屢創下新的紀錄。在今(2020)年8月14日至16日北加州遭遇史上未曾有的熱浪肆虐,竟然出現超過攝氏45度的高溫(圖五),8 月16日「死谷」也觀測到130℉ (54.4℃)成為紀錄上最高的溫度。不尋常乾燥的空氣時段以及猛烈的強風,導致難以控制的大火席捲燒毀整片山林,天空若非艷紅如火星表面,就是暗霧籠罩,同時散發出濃郁的煙羽,並衝到對流層頂的罕見高度(圖六)。 圖四.土壤濕度條件和頻繁大火次數的關係。上圖為2019年九月到2020年八月透過Terra/Aqua衛星技術所得的北加州大火發生次數,下圖為同一時段該地區由衛星資訊推算的土壤濕度與平均值的差異。Credit: NASA GSFC Hydrological Sciences Lab, John Bolten, Nazmus Sazib 圖五.2020年9月6日美國西南部的氣溫,當時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區被劇烈的熱浪烘烤,此圖根據NASA NOAA衛星影像經由GEOS模式整合Goddard Earth Observing System,代表在離地表2公尺高處的氣溫,最暗的紅色區域氣溫度超過113°F(45°C) https://earthobservatory.nasa.gov/images/147256/california-heatwave-fits-a-trend 圖六.9月7日衛星觀察到來自加州的creek大火爆炸性火積雲的煙霧,衝破對流層頂的高度。 2020年9月上旬,破紀錄的熱浪以及「惡魔風(Diablo wind)」和「聖安娜風」為虎添翼,高溫造成的劇烈對流,數天內超過萬次的連續閃電,多重極端天氣的風暴狂舞,共同引發更多大火。爆炸性的活躍大火爆炸,即『八月綜合大火』,竟從八月中旬延燒到十月,成為加州有記錄以來最大的野火。9月7日,北加州一場狂風又導致80起大火促發歷史性大火,一天燃燒了近30萬英畝(12萬公頃)。到9月8日晚上,冷泉峽谷和鄰近的珍珠山大火已燒毀超過337,000英畝(136,000公頃),且其中所含燃料都不超過10%。截至本文截稿的10 月8日,加州消防局的官網顯示加州今年共有八千多件大火案例,燃燒範圍比去年同時期多了26倍,在全國消防中心的官方報告上,光是『八月綜合大火(不含8月16~17日的DOE案例)』燒毀面積則達884,139英畝(357,800公頃,相當于13個台北市的範圍)(表一)。 表一:2020年至今美國大火最嚴重的案例,今年初至10/9全國燃燒面積總計12,925,420英畝,受損建物16,607棟,滅火經費3,082,891,713美元。資料來源:美國國消防中心 National Large Incident Report 受到加州大火的影響,八月舊金山的空氣品質創下全球最差的紀錄,9月8日煙霧籠罩了西雅圖地區,並在整個海灣地區呈現極度不健康的環境。近年來研究指出野火造成的顆粒污染,遠比以前知道的還要嚴重。這是因為大火污染物,含有煙灰和其他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細小顆粒; 大氣研究人員透過飛機追蹤燃燒的木材和野火產生的微粒與有害氣體,發現大火釋放危險顆粒到空氣中的速率,比美國環保署(EPA)公告數值高出三倍。研究還得知野火不僅釋出過去已知的有害氣體,同時噴出包含甲醇,苯,臭氧和其他更多樣的有害化學物質(Liu等, 2017)。聞到煙霧或空氣中有霧霾的居民,必須採取防範措施,以防吸入過多煙氣,並應密切注意當地的空氣品質資訊。 大規模野火燃燒時,熊熊火舌加上多變強風,蔓延的速度迅猛,有時候再好的消防設備也難靠近去滅火,因而從發現大火到全面控制火勢,有些必須歷經好幾週的時間(表一)。野火非但破壞自然資源與人類建築設施結構,產生大量煙霧污染,也釋放溫室氣體。在地球的碳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它不但燒毀樹林,阻斷原本空氣中的碳經由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的機會,大火也會釋放碳到空氣中,因而更多的溫室氣體釋放到大氣中,讓全球暖化與極端天氣更為雪上加霜! 結語 山林野火是人類需要面對的課題,因為森林管理在未來的氣候變遷課題上,可能嚴峻的未來變得更加困難。例如:起火點可能是自然現象如閃電或火山噴出的熔岩,也可能來自人為的引火。遺憾的是人為因素造成的點火,變得越來越嚴重,Balch 等人(2017) 整理美國森林局從1992到2012年間大約一百六十萬筆紀錄,扣除未有明確調查結果的少數資料,得知在研究資料的21年期間,人為因素起火的事件有84%,且佔燃燒總面積的44%,且使得大火燃燒季節比閃電因素引起的時間長達三倍。 人為引火可能是放煙火、未熄滅的煙蒂、沒有完全澆熄的營火、電線電纜走火、汽車輪胎爆胎。加州今年九月初在El Dorado的大火,其起因竟然是舉行宣佈嬰兒性別的派對煙火;當時在加州已有多場失控的火勢,同時九月是加州嚴峻的野火季,民眾還是沒有意識到乾燥炎熱空氣中點煙火的危險,這場火從9月5日起火直到 10月11日才控制住,燃燒面積達兩萬兩千英畝,損失38萬美元。 美國的民主制度崇尚個人自由,總有人不願面對氣候變遷的事實,今年不僅加州大火,美西其他州如奧勒岡州在今年有超過五十萬居民被撤離,Lionshed大火(表一)從八月中起火,至少有三場不同地區的大火起初是因閃電引起,但無法及時撲滅而合併延燒,到本文截稿之前仍未受到控制。華盛頓州今年各別火災的次數也比往年多,州長Jay Inslee說『這不是野火,是氣候大火』!正如加州州長Gavin Newsom說的『爭辯已經終結!』,他們都強烈表態大火問題不能忽視氣候變遷的影響了! 參考資料 盧孟明(2020),冬去春來高溫依舊,科研月刊59-5 Barbero R, Abatzoglou JT, Larkin NK, Kolden CA, Stocks B , Climate change presents increased potential for very large fires in the contiguous United States. Int J Wildland Fire 2015,24(7):892–899. Balch, J.K.; Bradley, B.A.; Abatzoglou, J.T.; Nagy, R.C.; Fusco, E.J.; Mahood, A.L. Human-Started Wildfires Expand the Fire Niche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7, 114, 2946–2951. Jacob Reed(2020),NASA Tracks the Link between Soil Moisture and Fire Susceptibility in California,news,Earth Science Applied science, news ,NASA. Liu, X., Huey, L. G., Yokelson, R. J., Selimovic, V., Simpson, I. J., Müller, M., Jimenez, J. L., Campuzano-Jost, P., Beyersdorf, A. J., Blake, D. R., Butterfield, Z., Choi, Y., Crounse, J. D., Day, D. A., Diskin, G. S., Dubey, M. K., Fortner, E., Hanisco, T. F., Hu, W., King, L. E., Kleinman, L., Meinardi, S., Mikoviny, T., Onasch, T. B., Palm, B. B., Peischl, J., Pollack, I. B., Ryerson, T. B., Sachse, G. W., Sedlacek, A. J., Shilling, J. E., Springston, S., St. Clair, J. M., Tanner, D. J., Teng, A. P., Wennberg, P. O., Wisthaler, A., and Wolfe, G. M.: Airborne measurements of western U.S. wildfire emissions: Comparison with prescribed burning and air quality implications, J. Geophys. Res. 2017, 122, 6108–6129. Salguero, J.; Li, J.; Farahmand, A.; Reager, J.T. Wildfire Trend Analysis over the Contigu-ous United States Using Remote Sensing Observations. Remote Sens. 2020, 12, 2565 Westerling, A.L. Warming and Earlier Spring Increase Western U.S. Forest Wildfire Activity. Science 2006, 313, 940–943. 美國消防中心年度至今最新報告 吳育雅 國立臺灣大學師培中心 專技助理教授

創意動手做活動融入自然課程之實作

創意動手做活動融入自然課程之實作

文/盧俊良 108課綱以「核心素養」做為課程發展之主軸,「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強調學習不侷限於學科知識及技能,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素養是知識、技能與態度的整合除了跨領域、跨科目的精神外,素養更強調融會貫通課堂上習得的知識和技能、懂得系統化思考來解決生活上的問題,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建立自發、互動、共好的學習模式,並培養學生能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以培養未來公民所需的素養能力。 素養導向之課程設計與實施應該掌握;一、整合知識、能力與態度;二、重視情境與脈絡的學習;三、關注學習的歷程、方法及策略;四、強調實踐力行的表現等四大原則。茲就上述,以四年級上學期自然科翰林版運輸工具與能源及燈泡亮了兩個單元作為創意動手做的課程設計架構。 在自然科四年級上學期運輸工具與能源及燈泡亮了單元中提到了帆船、輪船等海上運輸工具,剛好本校長期推廣OP帆船與海洋教育,因此以海上運輸工具作為切入點,配合燈泡亮了單元裡有關串、並聯電路的概念、小馬達的運用等學習內容互為結合,設計出「電流急急棒」與「風力小船」兩個創意動手做活動。 「電流急急棒」的設計以課本中電路、良導體、斷路等概念的運用為主。從教學現場中可以發現,在學習和電路有關的課程時學生常因少動手做,面對剝除電線、接線、電路配置時感到挫折,因此一知半解,用背書的方式學習自然,考試後即忘,在實際操作中連基本排除錯誤的方法與策略都不太清楚,更遑論未來實際運用在生活中。因此,在「電流急急棒」中,我們希望透過動手做的方式,以課堂上老師、學生容易取得的材料、製作具挑戰性、延伸範圍廣等特性,又能兼顧單元內容需要的方式進行。 電流急急棒所需材料有塑膠瓦楞板、鋁線、燈泡電池盒組等。基本製作方式如下: 圖1.電流急急棒材料 圖2.將鋁線彎折後,用泡棉膠帶及膠帶固定在塑膠瓦楞板上,再接上電線。 圖3.另一端電線固定在手動棒上。 圖4.當手動棒未碰觸鋁線時形成斷路,燈泡不會亮。 圖5.當手動棒碰觸鋁線時形成通路,燈泡會亮。 圖6.完成電流急急棒後,邀同學們一起試試看。 透過「電流急急棒」,小朋友除了製作自己的作品,解決遇到的問題,還能和同學互動,增進同儕間的交流與合作,從動手做中發現問題,例如燈泡不夠亮怎麼辦、使用鋁線或其它材料,例如:使用銅線與鐵線;附加蜂鳴器該用串聯或並聯等問題。 經歷「電流急急棒」的電路配線練習後,加入課本中提到的小馬達元件製作「風力小船」。不同於「電流急急棒」由老師指導製作方法,「風力小船」以專題方式呈現,老師僅提供必要的材料,如小馬達、小風扇、單顆電池組、電線外,其它由小朋友自行收集材料與發想,在歷經設計、實作、比賽、發表等歷程後,小朋友對於製作「風力小船」可能遇到的問題,如馬達的正反轉、如何增加馬達的轉速、克服水與風的阻力、船的浮力、中央板、方向舵等問題,皆能從實作經驗中獲得解決,除了與課本中所學到的知識互相呼應外,還能將造船經驗類比於平日操作的OP帆船,更了解OP帆船的設計原理與操控技巧。 圖7.學生製作風力小船及實驗 國小階段中,如何增進小朋友對電路相關單元的學習動力與信心,減少迷思概念,一直是科學教育界研究的重點之一。經歷「電流急急棒」與「風力小船」的孩子明顯對於燈泡亮了單元較不排斥,除了更主動發掘問題、解決問題,紙筆測驗的錯誤也降低許多。由現場教學經驗得知,小朋友們與其枯燥的坐在教室看簡報學電路,背著燈泡亮不亮既空洞又無用的答案外,還不如讓小朋友多動手做,只要配合適當的專題設計,透過任務導向的內容規劃,即可營造一個讓小朋友自由發揮又能檢驗小朋友學習樣態的環境,讓學習成為主動而非被動。 盧俊良 宜蘭縣岳明國小教師

融入文化資產的科普旅遊學習新願景 – 以屏東二峰圳水故事遊程為例

融入文化資產的科普旅遊學習新願景 – 以屏東二峰圳水故事遊程為例

文/陳正治 一、前言 2019年2月號Heho 健康網有篇專欄「我們為什麼要旅行?告訴你 8 個旅行的好處」,這是很多人常常在思考的一個問題。2019年10月份今週刊(Business Today)也有篇專欄報導「別說以後賺大錢、有時間再帶你去旅行…」。有的人是為了工作間喘口氣休息一下,有的人是想要探索自己,有的人則是喜歡冒險看看不同世界。其實這個問題將會再旅行過後,答案越來越清晰,就是「擁抱多元、珍惜當下」。一般人的生活總是脫離不了習慣的圈子,用固定的模式、走相同的路線、接觸早已習以為常的人,少了一點生活上的滋潤、缺乏能對生命改變的契機。旅行,則是一種能跳脫原本生活框架的突破,透過旅行我們不但能接觸不同文化開拓眼界,過程中的歷練也讓自己有所成長。 教育部推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簡稱108課綱)中,有關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頒訂的自然科學基本理念,特別闡述科學源起於人類對生活周圍的好奇或需要。人類觀察研究自然界各種現象與變化,巧妙地運用科學來解決問題、適應環境及改善生活,科學在文明演進過程中持續累積,而成為文化重要內涵。我們的國民更需要具備科學素養,能了解科學的貢獻與限制、能善用科學知識與方法、能以理性積極的態度與創新的思維,面對日常生活中各種與科學有關的問題,能做出評論、判斷及行動。同時,我們也需要培養未來的科學人才,為人類文明與社會經濟發展奠下堅實的基礎。 然而,2019年2月號健康網(Health & Hope,HeHo)也特別報導,明明是外出度假,為什麼回來卻覺得更累?相信這是許多人的旅遊經驗,不管是出國還是留在國內旅遊,總是有這樣的感受,明明是期待已久的休假,為了要紓解平時累積的壓力而安排的旅遊,卻往往再旅遊回來後覺得身體更累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原因出自於台灣人的旅遊習慣,因為有時間的限制及難得出遊一趟,難免總是想把行程排得滿滿的,不浪費一絲一毫的時間,所以外出旅遊時,往往是透早出門,很晚才回到飯店或民宿歇息。然後,到了風景區就是留下幾張「到此一遊」的照片,這就是旅遊了。但是這樣緊湊的行程,讓原本規律的生活作息產生變化,反而讓身心狀態惡化,讓安排旅遊的美意原本是要讓自己放鬆,卻成為更多的壓力。 二、科普旅遊(Popular Science Tourism) 什麼是科普旅遊,科普旅遊是一種新興的旅遊形式,對科普旅遊的理論研究尚處於初始階段,關於科普旅遊的概念,有學者指出,科普旅遊是通過旅遊的深層次開發,突出其科學文化內涵,以滿足人們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好奇心,提高自然科學知識普及的生態旅遊精品項目。另有學者指出,科普旅遊指的是集科普教育和旅遊為一體的旅遊產品,其目的在於使遊客在旅遊的過程中受到教育,寓教於遊,寓教於樂(Edutainment),是以旅遊活動為載體,在旅遊產品中增加科普教育含量,使遊人在旅遊過程中身心受到陶冶與熏陶,提高遊人素質的一種新型旅遊形式。 科普旅遊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進行理解,狹義的科普旅遊是指以旅遊活動為載體,以傳播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為主要目的的旅遊形式;廣義的科普旅遊是指凡是通過旅遊活動獲得科學文化知識的旅遊形式均屬科普旅遊。它是以遊覽為主要目的,在遊覽過程中獲取科普知識,寓教於樂、寓學於遊,集娛樂性、參與性、知識性、教育性於一身的旅遊活動。 科普旅遊作為旅遊活動的一種,應該具有一般旅遊活動的特點,除此之外,它還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1.普及科學知識:科普旅遊的主要宗旨在於使遊客獲得科普知識,宣傳與大眾日常生 活相連的、與自然或社會熱點問題相關的科學知識,逐步培養相信科學、尊重科學、依靠科學、崇尚科學的意識。遊客通過旅遊活動,瞭解有關自然現象的成因、特徵、規律;參觀當今社會科技進步的文明成果,激勵自己為了人類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2.產品具有專門性:沒有哪一個旅遊區可以將所有的科學知識全部加以介紹,因此, 科普旅遊必然具有專門性的特點,每一個科普旅遊項目或產品只能就一個層面或一個專題來進行科普旅遊活動。 3.向一般大眾延伸:隨著旅遊活動的不斷發展,特別是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科普旅 遊將逐漸普及,其隊伍會不斷擴大,成為人們的一種時尚,一種消費熱潮。 因此,規畫一個融入休閒感性與認知知性的旅行遊程,就需考量旅遊需求,旅遊需求是指人們可以通過旅遊行為而獲得滿足的一些基本需要,一般旅遊需求,可歸類為: 1.精神性: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周末或假期寄情山水,開闊心胸,釋放壓力。 2.社會性: 和不同的朋友通過旅遊而增加交流和理解,來滿足感情的需要。 3.文化性: 到風俗文化相異的地方遊覽采風,滿足了其增長見識的需要。 4.新知性: 滿足對耳聞卻未知的好奇心需要。 滿足上述旅遊需求的四項指標,始能提供旅遊者精神愉悅與心靈滿足的旅遊需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下稱科工館)也因此規劃辦理了國內、外科普旅遊的活動,提供給學生及一般民眾對感性與知性旅遊的需要,本文將介紹一個鮮為人知,建置於日治時期(1885-1945),但對南台灣水資源取用貢獻良多的文化資產水利工程與遊程設計。 三、二峰圳水故事 因應科工館持續辦理海內、外科學旅遊(Science-Based Outreaching Tour, SBOT)活動,結合日治時代在台灣興建且現今仍在使用的三大農業使用水利工程,分別是利用地下堰體(Gully)汲取地下伏流水的屏東二峰圳、為於台南的烏山頭水壩(Dam)與嘉南大圳,以及位於台中利用所謂倒虹吸管原理(U-type or Reverse Siphon)汲取大甲溪水源的白冷圳等三大百年水利設施,該三大水利設施結合地形地物,採用生態工法施作,以避免破壞大自然環境,科普旅遊活動的內容將包含人文、感性與知性等面向規畫。 昔日,屏東林邊溪流域在洪水季節時氾濫成災,夏秋苦潦;用水季節時水源枯竭,春冬苦旱,其土質為岩石風化而成,為無農業利用價值的土地。位於屏東縣來義鄉林邊溪上遊的二峰圳地下汲水工程,是1923年日治時代水利建設,一個兼具環境及生態保護的水利設施,臺灣糖業株式會社為開墾蔗田,需充足灌溉用水,由日本水利技師鳥居信平(Nobuhei Torii, 1883-1946)負責建造,鳥居信平畢業於東京帝大農業土木科,且為電影忠犬八公(Hachi , 1923-1935)主人翁上野英三郎(Hidesaburo Ueno, 1872-1925)的門生。 運作至今近百年的二峰圳,除了對臺灣水利的貢獻之外,過去吸引著從舊部落翻山越嶺的排灣族人,舉家於此附近土地重新建立新部落,也是過去協助此項工程建造的男女族人相會的地方,代表著柔水依戀的牽絆,有著細水長流的情感。整個二峰圳集水廊道,因著清澈的溪水,水質優良,歸功上遊的排灣族原住民部落族人對於土地環境的保護,二峰圳才能擁有豐沛的水源及清澈水質,灌溉滋潤下遊整片土地,也形成一處文化廊道,成為了來義鄉最佳的環境教育場域。 四、二峰圳科普旅遊遊程設計構面 本文所提二峰圳的科普旅遊設計構面,從歷史文化、民生需求、自然環境、休閒需要與未來願景等五個構面思考與設計,分述如下: 1.歷史文化:闡述二峰圳水利工程建造的歷史淵源,此與台灣地形多山,但河川短淺有關,屏東平原夏季多雨,但冬季乾旱,農作物的生長與維持無以為繼,因此,日治期間,需要找一個解決永續水源的方法。 2.民生需求:林邊下游出海口塭豐村附近,地勢原本低窪,適合養殖漁業發展,當地民眾也發現,淡水與海水混合的漁塭,能使經濟價值高的龍膽石斑魚長得比較快,考量經濟效益,當地養殖漁業者,就在魚塭中,混合大量地下水與海水。 3.自然環境:超抽地下水的結果,使得當地地層逐漸下陷,林邊溪河床(海拔0公尺)比村內道路高,形成村內地表高度海拔為負值(約-3公尺)的特殊景觀,當地房屋也比填土過後的路面低等奇特現象,每遇大雨氾濫,就發生水淹村落情事。 4.休閒需要:二峰圳水源依賴河床下砂土石自然過濾,水質清澈,適合取用泡茶煮炊或下河溝戲水。 5.未來願景:夏季多雨氾濫,冬季乾旱缺水,漁業養殖需求仍在,地層下陷就難免,乾淨水源人人喜愛,尋找可用策略,以解決或延緩林邊溪下游地層下陷的方法,又可不需另建造破壞生態且爭議頗多的水庫,使得民眾休閒、漁業生產及乾淨水源永續的方法。 五、二峰圳科普旅遊遊程規畫 基於以上科普旅遊五構面的思路,本科普旅遊的活動地點計有: 1.佳冬鄉塭豐村: 實地探究位於林邊溪下遊處的佳冬鄉塭豐村地層下陷的來龍 去脈,並利用動手做水電阻與硝酸銀檢測,以探究地下水鹽化的證據。 2.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 參觀二峰圳汲水堰體1:1模型與運作的科學理論。 3.二峰圳原址: 前往位於林邊溪上遊二峰圳原址,實地觀察文化資產所在地。 4.大潮州地下水補注湖: 探究並思考如何建置一個永續使用地下水庫,解決當前林邊溪地層下陷與水產養殖魚業超抽地下水的現況,以及未來水資源再生與應用的問題。活動所在地相對位置如圖一: 圖1.二峰圳科普驢遊活動動線配置圖 二峰圳科普旅遊一日遊程配當表如下述: (一)08:00 科工館集合出發:點名與發放活動手冊。 (二)08:10-08:50 遊覽車上: 1.分組及認識團隊成員,忠犬小八電影欣賞。 一部描述二峰圳水利工程師鳥居信平的大學教授上野英三郎,他所領養的一隻狗與他之間的故事。 (三)09:00-11:30 參訪失落的地平線¬-佳冬鄉塭豐村。 1.尋找塭子國小與塭豐村地層下陷的證據(照片一)。 2.探究為何水產養殖魚業要超抽地下水。 3.實地觀察林邊溪出海口與塭豐村的海拔位置對照。 4.地下水鹽化形成原因與檢測-水電阻與硝酸銀(AgNO3)檢定(照片二)。 4.1了解濱海地區的地層下陷造成地下水鹽化的後果。 4.2學習以化學方法檢驗氯離子(Cl-)的濃度。 4.3學習以溶液中電阻的測量來了解離子的含量。 4.4學習微量實驗及實驗廢水處理的方法。 5.旅遊需求: 新知性。 6.108課綱對應: 自-E-A1; 自-E-C1:自-J-C1;Ina-III-3; Ing-II-1~3; Na-IV-5~7。 圖2.實地觀察林邊溪下遊出海口附近,塭豐村地層下陷現況(圖左漁船停泊處海拔為0公尺,圖右塭豐村民宅海拔約-3公尺) 圖3.動手做水電阻、硝酸銀與鹽水混合產生白色沉澱物實驗,檢測地層下陷後地下水鹽化(海水滲入地下水層)的證據。 (四)11:40-12:00 問題與討論。 (五)12:10-13:30 午餐-前往林後四林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 (六)13:30-14:30 參觀二峰圳汲水堰體1:1模型(照片三)。 1.運作的科學理論: 過濾與重力的應用,運作說明如下 二峰圳的地下堰堤在河床底下約九公尺深的地方,一般人不易理解其構造。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設計了實體模型,讓原先在河床底下的地下堰堤浮出地面。地下取水的原理為,以照片四為例,河床下的伏流水若從右邊向左邊流,水接觸到傾斜的滲水面,通過有混凝土柱、黃荊的枝條,流入裡頭的三角空間後,順著渠道流往下遊。 圖4.二峰圳汲水堰體1:1模型。 圖5.二峰圳汲水原理(圖片來源: https://www.peopo.org/news/57688 ) 2.利用二峰圳水源泡腳,感受親水性。 3.旅遊需求:精神性、社會性、文化性 4.108課綱對應: 4.1 Ca-1:實驗分離混合物,例如結晶法、過濾法。 4.2 PKe-Vc 3: 自然界的一切交互作用可完全由重力、電磁力、強力、以及弱作用等四種基本交互作用所涵蓋。 4.3 ENa-Va-1:全球水資源的分布不均,取用亦有限制,是人類面臨的重大課題,臺灣尤其需要面對。 (七) 14:40-15: 30 參觀二峰圳原址。 1.實地參觀二峰圳汲水原址(圖6、圖7) 圖6.位於林邊溪上遊來義鄉所保留之二峰圳原址維修通道與汲水井。 圖7.二峰圳原址維修通道與汲水井排氣孔,終年有涼風往外吹拂。 2.旅遊需求:精神性、文化性。 3.108課綱對應: 3.1 INc-9: 地表具有岩石、砂、土壤等不同環境,各有特徵,可以分辨。 3.2 INd-5: 自然環境中有砂石及土壤,會因水流、風而發生改變。 (八)15:40-16:30 取用二峰圳水源返家-參觀大潮州地下水補注湖。 1.實地參觀潔淨的地下水源。 2.地下水補注運作原理(圖8、圖9) 為解決沿海居民因養殖漁業需要,超抽地下水導地層下陷問題,屏東縣政府在林邊溪上遊,選擇地質適合的地點開闢大潮州人工湖,做為地下水補注區,以提供足夠的淡水水源供下遊民眾需要。 圖8.參觀大潮州人工地下水補注湖監測站。 圖9.大潮州人工地下水補注湖實景。 3.建置地下水庫、水銀行的計畫。 屏東大潮州人工湖竟是乾涸一片,顛覆水庫湖光山色的印象。這座地下水庫意不在儲水,而是把洪水引流到地底,撐起地下蓄水空間,等日後乾旱,適當抽取出來的地下水,都將是台灣的救命水。 4.旅遊需求: 精神性、文化性、新知性。 5.108課綱對應 5.1 INg-2: 地球資源永續可結合日常生活中低碳與節水方法做起。 5.2 PKc-Va-4: 電位差等於電流乘以電阻,此為歐姆定律。 六、結論 去(2020)年受到武漢肺傳染病影響,科工館大部份的海外旅遊活動被迫取消,反觀,國內的一般旅遊活動仍是停留在走馬看花、到此一遊的方式,藉由科普旅遊的推廣,且經參與民眾的回饋意見,本文在此彙整數項結論,可供爾後有意推廣科普旅遊有志之士參考之。 (一)年齡層: 二峰圳科普旅遊活動,除了一般學生外,也適合親子、成人與樂齡族 群參與,可說是老少皆宜的戶外活動,自109年7月首次開辦以來,迄12月底止,已辦理了五梯次活動,計150餘人次自由報名參加,年齡層計有親子、高中學生、老師及退休樂齡民眾。且已有3個學校團體預約於110年1-2月期間報名參與。現年83歲張阿嬤不但樂於學習,且勤於隨手做筆記(圖10),甚至寫了一張感謝信給科工館承辦人(圖11) 圖10.83歲張阿嬤參加科普旅遊後寫下滿滿的筆記。 圖11.83歲張阿嬤參加科普旅遊後寫的感性回饋信 (二)豐富性:本項科普旅遊,融入歷史文物、地理環境、從水資源的角度追古思今探未來,有感性的人文故事,有知性的科普應用,無怪乎一為60歲退休樂齡的冉姓學員不禁在活動群組中留言: 「太豐富了!早上、下午不同主題,中間還上了世界地理,真是印證了行萬里路的道理。回去找時間再閱讀資料,才能產生連結,一切就更有意義。感恩,謝謝科工館,謝謝指導老師,美好的假日,幸福啦!」。 (三)寓教於樂:活動搭車途中在遊覽車上播放的「忠犬小八」影片,劇情演員雖是美國好萊塢(Hollywood)的影視明星,但片中故事劇情皆以忠犬小八與男主角上野英三郎教授,動物與人之間的親切互動與忠誠故事為題材,此情節也在康軒版小學五年級國語習作中出現,無怪乎參與活動中一對親子郭爸爸(40歲)留言: 「就讀國小孩子們回應滿滿也深刻,剛翻了孩子國語習作,這個故事出現在康軒版小學五年級國語習作中呢」(圖14)。 圖12.科普旅遊活動素材與小學課本內容呼應的連結。 (四)親水機會:當參與活動者,可以自在地在二峰圳廊道中戲水,休閒喜悅與快樂的心情表露無遺(圖15.1),必可在河道上游處取用潔淨的水源(圖15.2) 圖13.民眾可在二峰圳水源廊道自在戲水。 參考文獻 1.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 2. https://heho.com.tw/archives/39585 3. https://12basic.edu.tw/12about-3-1.php 4. https://www.pthg.gov.tw/laiyi/cp.aspx?n=FBECAC8C210F8DD2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3%A5%E5%B1%85%E4%BF%A1%E5%B9%B3 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Un_Hn-2DyU&ab_channel=sunartscience 7.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88361 8. 邱國隆(2015),感念日人鳥居信平建造二峰圳 屏東來義古樓社區為鳥居信平親植小葉桃花心木慶生,非常新聞,2015-09-11。 9. 林思玲、丁澈士(2014). 潺潺流水中的永續智慧:日治時期屏東伏流水灌溉工程與文化資產保存,臺灣水利,臺灣: 農田水利會聯合會,第62卷,第3期,2014-09。 10. 丁澈士(2012),山中傳奇與水的牽絆—二峰圳,科學發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第476期,2012-08-01。 11. 郭靜慧(2009), 南部,許文龍親自雕塑 鳥居信平銅像揭幕,自由時報,2009-04-22。 12. 曾瑞益(2015),二峰圳工程竣事紀念,鳥居信平親植桃花心木, 台糖通訊,第2038期,2015-04 13. 邱芷(2014),鳥居信平銅像揭幕 嫡孫鳥居徹:感謝台灣,自由時報, 2014-12-07。 14. 翁禎霞(2009),迷戀二峰圳的人:丁澈士走破不知幾雙鞋,聯合報, 2009-04-21。 15. 郭芷瑄(2009)), 鳥居信平86年前打造二峰圳 日籍作家寫故事, 中央社,2009-04-20。 16. 羅欣貞(2009),屏東水圳文化 縣府出書細說,自由時報,2009-04-21。 17. 邱國隆(2015),屏東縣政府審議通過浸水營古道等多項文化資產,非常新聞.2015-05-13。 17. 邱文欽(2015),屏縣新增四項文化資產 體現豐富文化內涵,民報, 2015-09-18。 19. 李紹剛(2007),淺析科普旅遊開發,科技資訊,2006年15期 20. 陳均亮(2007),福建省科普旅遊開發的問題診斷與對策,海峽科學,2007年10期 21. 劉丹(2007),對沈陽科普旅遊開發的思考,商場現代化,2007年15期 22. 南島山海 悠閒生活 九大主題幸福啟程 9大主題路線16處樂活原鄉. 中央社. 2015-07-03。 23. 羅欣貞(2015), 屏東老樹過生日 11日到來義鄉,自由時報,2015-09-05。 24. 黃信茗(2019),隱藏在地下的水源隱藏在地下的水源-屏東二峰圳,農委會農田水利61卷5期 陳正治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科技教育組助理研究員

北投貴子坑岩壁的形成機制和演進過程

北投貴子坑岩壁的形成機制和演進過程

文/陳正改 一、前言 臺灣現有18個水土保持戶外教室(詳見附表1),位於苗栗縣大湖鄉的四份水保教室早在1989年即已成立,為我國第一個水保教室。而位於臺北市北投區的「臺北市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圖1)則在1994年完工並對外開放,其場區相當寬廣(圖2),堪稱全國最大、示範設施最完整的水保教室,亦經政府認證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可提供各級學校和鄰里社區預約導覽參觀(圖3),讓學生和民眾親自體驗受到颱風及豪雨肆虐時,導致山崩和引發土石流的解說現場,藉此讓大家認識防治土石流災害的工法與作為。 圖1.臺北市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大門(陳正改拍攝)。 圖2.臺北市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設施配置圖(張三芳老師繪製及提供)。 圖3.臺北市萬華區東園國小教務處陳主任帶領5年2班師生及家長,蒞臨「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參訪,由筆者導覽解說(陳正改拍攝2020.9.26)。 園區內的「北投貴子坑岩壁」屬臺北盆地最古老的五指山層(約有2,400~3,000萬年的歷史);其岩層結構可闡述及見證臺灣島歷經河砂沉積作用、蓬萊造山運動和大屯火山群噴發等千萬年來演進過程及形成機制的最佳科普場域。 近年來各級學校的校外教學以及國人的休閒旅遊頗負盛行,學生和民眾能親近大自然是相當有意義且健康的活動。由於一般民眾對大自然景觀的形成背景不甚了解,希望透過本文的介紹,提供給準備前來參訪的師生和讀者們行前的參考,不僅可增加遊興,也可增進對大自然的親和力和喜好度。 二、「臺北市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成立緣起及園區設施 (一)成立緣起 位於臺北市北投區西北隅的貴子坑溪與水磨坑溪中游的集水區,早年為遍野荊棘的叢林與滿目瘡痍的山頭,被當地居民戲稱為「鬼子坑」;近三十多年來,經臺北市政府積極整治並闢建成「水土保持教學園區」,和住民環保意識的提昇及重視,乃將不雅的地名取其諧音,改為「貴子坑」。 園區內擁有臺北盆地最古老的地層—五指山層,此地層是由厚實的粗粒砂岩所構成,內含純度極高的高嶺土(俗稱「北投土」)、伊來石(Illite,黏土雲母)和石英砂,是製造陶瓷和玻璃的原料;因此自古以來,就有無數的瓷土業者在貴子坑山區競相開採礦土,所以北投地區在清朝時就有窯業的發展。 1895年滿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政府治理之後,日本人松本龜太郎即在1897年來台設立「北投陶器所」,專門製造日式花瓶、茶杯和酒杯等陶製品;而後,其公司改名為「臺灣窯業株式會社」,並生產碗盤及耐火磚物。1923年另一日本人賀本庄三郎則在頂北投創設「大屯製陶所」,以製做花器及生產餐具為主。 臺灣光復之後,國民政府將「大屯製陶所」與「臺灣窯業株式會社」合併成為「臺灣工礦公司北投陶瓷耐火器材廠」,繼續生產碗盤、建築用的瓷磚及藝術陶瓷。 過去位於北投區中央南路的「中華陶藝公司」專門生產仿故宮博物院所珍藏的陶瓷藝品,其材料即是取自貴子坑的「北投土」。 1970年代,陶土業者甚至還使用機械化大量開採;如此視若無睹的濫採,造成貴子坑山區水土保持功能盡失。致使當地地表嚴重被破壞、溪流凌亂、礦渣到處,使得貴子坑原本的「水」與「土」之景觀面目全非(圖4)。 圖4.早年陶土業者在北投貴子坑山區濫採,導致地表嚴重破壞、溪流凌亂、礦渣到處,被當地居民戲稱為「鬼子坑」(取自:陳正改,2017年)。 1977年7月31日薇拉颱風侵臺時,為北臺灣帶來狂風暴雨(陽明山的降雨量超過500毫米)(圖5),引發山洪暴發,導致北投地區發生多處山崩事件,造成相當罕見的重大災害,特別是秀山里及稻香里和國防大學政戰學院附近的社區均為土石所掩埋,災情極為慘重,政府乃下令禁止繼續開採「北投土」。 圖5.薇拉颱風路徑圖及累積雨量圖(取自:中央氣象局)。 為記取人類不當使用土地,遭到「大地反撲」的教訓,臺北市政府自1980年起就投入眾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積極加以整治,終在1994年初完工,將此區域設置為「臺北市貴子坑水土保持戶外教室」,並正式對外開放;後正名為「臺北市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 (二)園區設施 整個園區的面積約有五公頃,依據高度的差異,闢建成五個不同功能的平台(詳見附圖2所示): 1.130(公尺)平台:有二層樓觀景台,可眺望園區景觀及關渡平原。 2.125(公尺)平台:為水土保持導覽解說和民眾休閒的主要區域;設有:五指山層地質觀察棧道、氣象觀測坪、降雨沖蝕槽、沉砂池、坡地雨量觀測站、樹種和鳥類解說牌以及休閒設施(涼亭、水池、步道等)。 3.110(公尺)平台:為草地露營區及團康活動廣場。 4.100(公尺)平台:為汽車露營區。 5.90(公尺)平台:為水土保持志工的研習教室(不對外開放)。 分別提供給各級學校師生和市民朋友,作為水土保持教學、觀摩、宣導及環境教育的場域(圖6),兼具休閒活動場所(圖7)。藉此,呼籲學生和民眾:珍惜水土資源、重視環境品質、共同營造青山綠水之佳境。 圖6.「臺北市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導覽解說設施(陳正改拍攝)。 圖7.「臺北市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民眾休閒活動場所 (陳正改拍攝)。 三、北投貴子坑岩壁的形成機制和演進過程 在「臺北市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內130平台之東側,有一高峭的「北投貴子坑岩壁」(圖8),其岩層結構呈現數千萬年以來,本區地質活動和岩層演化的歷史陳跡,也是臺灣島形成的最佳寫照。 圖8.臺北市萬華區東園國小師生於北投貴子坑岩壁前合影(陳正改拍攝)。 以下擬就數千萬年以來,臺灣島以及貴子坑岩壁的形成機制和演進過程,詳加說明如下: (一)3,000~2,400萬年前:河砂沉積作用(臺灣島還未形成) 於現今臺灣西北方的華夏古陸(即中國大陸東南沿海一帶)為廣闊的花崗岩區域,源自西北方高地的河流流經此處,且日以繼夜的侵蝕花崗岩陸地,並挾帶大量半透明至乳白色的石英砂、伊來石及高嶺土等沉積物向東南方流入古太平洋,在海陸交界附近的淺海平坦之大陸棚上沉積,形成許多「洪泛平原」(flood plain)。在洪泛平原上有許多規模大小不一的河道、沼澤、沙灘以及三角洲 (圖9),因而堆積成「五指山層」。 圖9.河流挾帶石英砂、伊來石及高嶺土等沉積在大陸棚上,形成許多洪泛平原(取自:臺北市政府建設局)。 五指山層沉積完成後,可能沉積盆地持續緩慢下沉,所以在五指山層之上又陸續堆積了數千公尺厚的較年輕地層(包括:木山層、大寮層、石底層、南港層、南莊層、桂竹林層…等)(詳見圖10),使五指山層深埋於地下;再經過漫長地質時間的岩化(成岩)作用,終於變成堅硬的岩層。 圖10.臺北盆地的地層時間序列(取自:臺灣大學地質學系)。 由於洪泛平原的河口處,均是長滿水草的沼澤地,於是海岸邊的淺灘與砂洲就沉積了雪白的「石英砂岩」;沼澤區的植物一旦死亡,就會堆積成「煤層」。「煤層」與「石英砂岩」交互疊置,就深埋在岩層內。 這種沉積和交互疊置的過程,歷經長久時間之後,終於形成很厚實的沉積岩層。「北投貴子坑岩壁」上所看到的「石英砂岩」與「煤層」(圖11),便是海底沉積再經造山運動而成為臺灣島的一部份。 圖11.北投貴子坑岩壁上所顯現的岩層(取自:臺北市政府建設局,1995年)。 (二)500萬年前:蓬萊造山運動(臺灣島形成) 原本位在東南方的菲律賓海板塊逐漸往西北方移動,以致和相鄰的歐亞大陸板塊造成擠壓(圖12);向西北方擠壓過來的菲律賓海板塊就像推土機,將原本堆積在大陸棚上幾乎呈水平沉積的岩層,造成彎曲甚至隆起,慢慢地露出水面,終於形成臺灣島(圖13);這次劇烈的擠壓過程,地質學家稱為「蓬萊造山運動」。 圖12.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之海底地形圖(取自:中央大學航太遙測中心)。 圖13.臺灣附近大地構造示意圖(取自:鄧屬予,2002年)。 被擠壓的岩層,因傾斜、彎曲,而成為「褶曲」(Folding)構造 (圖14);有的破裂成「節理」。「北投貴子坑岩壁」所顯現的「褶曲」構造(圖15),即見證「蓬萊造山運動」的巨大力量。 圖14.褶曲(Folding)構造(取自:臺灣大學地質學系)。 圖15.北投貴子坑岩壁呈現彎曲及傾斜狀的「褶曲」構造,乃是「蓬萊造山運動」所致(取自:臺北市政府建設局,1995年)。 臺灣島一方面受到板塊的相互擠壓,逐漸隆起而升高:另一方面,又受到風化及侵蝕作用而慢慢夷平。近百萬年來,菲律賓海板塊每年約以7~8公分的速度,向西北方推擠;而中央山脈每年約上升0.5~1.0公分。使臺灣島成為全球變形速率最快的地方。 (三)280~80萬年前:大屯火山群噴發 當火山爆發時,由地下噴湧而出的物質,經凝結之後所生成的岩石,統稱為「火成岩」;依噴出物質形態或產生方式的差異,又可分成兩類:(1)熔岩流--由地下流體的岩漿噴湧到地面後,再凝結成岩石;(2)火山碎屑岩--火山爆發時,由於地下壓縮氣體的猛烈衝擊,將地底下炙熱的部分岩漿或覆蓋在地表的岩石衝破成碎塊,並拋射入空中;待衝力耗盡,這些大小不一的碎片就降落到地面而堆積成層,統稱「火山碎屑拋出物(airfall volcanic pyroclastic ejecta)」。 距今約280萬年前,臺灣北部開始出現大規模火山噴發,其後可能一度趨於沉寂;到約80萬年之前,火山再度活躍,活動範圍及規模更為顯著,終於在臺北盆地以北至北海岸之間產生約二十餘座火山。當時噴發的火山有陽明山的大屯火山、觀音山、基隆火山,均稱為「大屯火山群」;而貴子坑就是位於「大屯火山群」的邊緣地帶。 大屯火山群在80萬年前噴發最為劇烈,同時噴出大量的「火山碎屑拋出物」;包括:安山岩角礫、凝灰角礫岩、火山角礫岩、火山塊、火山彈、火山灰…等,並向周圍的低地漫流和堆積。 根據中央地質調查所製作的地質圖(五萬分之一)顯示,「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附近多為「火山岩流」及「凝灰角礫岩」(圖16);而「凝灰角礫岩」也覆蓋在「北投貴子坑岩壁」的「石英砂岩」(五指山層)之上方。至此,貴子坑的岩層及地質構造就已經底定。 圖16.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附近的地質分布圖(取自:中央地質調查所,張三芳老師重新繪製)。 (四)80萬年~至今 大屯火山群和觀音山的火山活動,可能延續到大約二、三十萬年前方告平息。在這段期間,貴子坑的岩層不斷地受到風化和侵蝕作用,於是原本隱藏在地底下的地質景觀才逐漸露出,這就是我們目前所看到的「北投貴子坑岩壁」。 以上的演進過程,為我們闡述數千萬年來臺灣島及北投貴子坑(臺北最古老的五指山層)形成機制的精彩故事。 四、北投貴子坑的岩層分布 「岩石」可分為「沉積岩」、「火成岩」及「變質岩」三種。「沉積岩」是構成地殼表層最主要的岩石;「火成岩」是岩漿或熔岩因冷卻而凝固所形成的;「變質岩」則是地球上既有的岩石(原岩)受到地底下的高溫(約150~1,000°C)和高壓(約2~20個大氣壓力)共同作用所形成。 北投貴子坑的岩層(圖17)是由「石英砂岩」(沉積岩,屬五指山層)、「煤層」和「凝灰角礫岩」共同堆疊而成。圖18則為「北投貴子坑岩壁」的露頭全景,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五指山層」及「凝灰角礫岩」的分布和結構。 圖17.北投貴子坑的岩層分布:(A)凝灰角礫岩、(B)煤層、(C)石英砂岩、(D)褶曲(取自:臺北市政府大地工程處,2013年)。 圖18.北投貴子坑岩壁出露之五指山層露頭全景,頂部呈暗灰色者即為凝灰角礫岩(取自:黃鑑水,2007年)。 簡單說明如下: (A)凝灰角礫岩(80萬年前) 位於貴子坑岩壁的最上層,覆蓋在白色的石英砂岩上方,呈暗灰色,即是「凝灰角礫岩」(其中的礫石多為「火成岩」的「安山岩」);也就是大屯火山群在80萬年前噴發時所形成的。 (B)煤層(2,400~3,000萬年前) 在白色石英砂岩中,有薄薄的黑色夾層,就是煤層;是古代植物/漂流木殘骸深埋地層所形成的。由於煤層相當的薄,無開採價值。 (C)石英砂岩(3,000萬年前) 位於「北投貴子坑岩壁」的最底層,呈現灰白色或乳白色,略帶透明,是由砂粒堆積而成的沉積岩。砂粒中含有石英礦物,所以稱為「石英砂岩」;用手觸摸砂岩,可感覺到砂粒膠結在一起的粗糙感;且含有少量的白色「伊來石」和「高嶺土」(俗稱:北投土)(圖19),是製造陶器及瓷器的主要原料。 圖19.北投貴子坑的岩層主要由石英砂岩構成,含有伊來石及高嶺土,是製造陶瓷的原料(陳正改拍攝)。 (D)褶曲--蓬萊造山運動的結果 當沉積岩堆積時,大致呈水平狀;一旦受到外力擠壓,就會傾斜甚至彎曲。仔細觀察「北投貴子坑岩壁」(圖15及圖17),可發現最底層的「石英砂岩」呈現「彎曲」狀,地質學稱為「褶曲」作用(圖14)。此岩壁的「褶曲」構造,就是「蓬萊造山運動」的結果,也是臺灣島形成過程最有力的證據。 五、結語 北投擁有獨特的人文氣息和文化特色,是個山明水秀、交通方便、古蹟到處、溫泉遍布的所在,適合居家、休閒、度假、旅遊的寶地。 處於北投西北隅的「臺北市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位於秀山里境內,是一個可供各級學校師生及社區民眾觀摩、學習和體驗水土保持工法、地球科學、生態環境以及防災教育等設施的最佳場域;園區內擁有數千萬年歷史的「北投貴子坑岩壁」,可為我們述說及見證臺灣島的前世與今生。值得前往,一探究竟。 參考文獻及資料 中央地質調查所全球資訊網。 北投文化基金會(2012):北投陶藝。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12):臺北北投貴子坑水土保持戶外教室 。 陳正改(2017.2):專業的水土保持志工--跨領域的學習及分享,中華防災學刊第九卷第1期,63~83頁,中華防災學會印行。 陳正改(2020.9):貴子坑石壁的前世今生~臺北市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導覽解說範本~,中華防災學刊,第十二卷第2期,189~212頁,中華防災學會印行。 陳培源(1990.12):北投貴子坑休閒活動區內之地質景觀-倒轉摺皺與不整合,地質,第十卷第二期,第157-166頁,中央地質調查所發行。 黃鑑水(1990.12):由殘留岩塊研判地質構造,地質,第十卷第二期,第167-170頁,中央地質調查所發行。 黃鑑水(2007.9):貴子坑水土保持戶外教學園區-見證臺灣的造山運動,地質,第二十六卷第三期,第54-59頁,中央地質調查所發行。 貴子坑--探索臺北最古老地層。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全球資訊網。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2013.12):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簡介。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貴子坑水土保持志工中隊(2014.1):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解說手冊。 臺北市政府建設局(1995.3):貴子坑水土保持解說員訓練補充教材。 臺北市政府建設局:田園的石壁,臺北鄉土故事之一,臺灣大學地質學系編輯。 臺灣大學地質學系(2012):臺灣島的前世今生。 鄧屬予(2002):板塊間看臺灣地震,科學發展,第350卷,第12-19頁。 附表1:臺灣現有的水土保持戶外教室一覽表 資料來源:農委會水土保持局 陳正改 臺北市政府大地工程處水保志工、中央氣象局組長退休

大氣河長江水

大氣河長江水

文/盧孟明 2020年6月至9月上旬東亞雨量充沛,中、日、韓先後出現破紀錄大雨,華南災情尤其嚴重,房屋坍塌超過5萬戶,受災者有6千餘萬人次。 6月初長江中下游開始出現連續暴雨,250條河流出現超警戒水位,是常年同期的1.4倍,中國的中央氣象台連續40天(6月2日至7月11日) 發布暴雨預警[1]。 臺灣的2020年梅雨季(5、6月)卻是另一種景況, 除 5 月中下旬受滯留鋒面和西南季風影響有連續降雨,其他時間因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籠罩,天氣悶熱,南風送來的水氣受到地形抬升在部分區域發展出比較旺盛的對流和較大雨勢,降雨型態以午後局部短暫雷陣雨為主。雨量方面,全國25個局屬站僅有高雄與澎湖的5、6月累積雨量高於氣候平均值,其餘23個測站的雨量都低於氣候平均值[2]。 什麼因素決定了2020年長江與臺灣梅雨季的乾濕差異呢? 大氣中的水氣分佈得相當不均勻。以夏季來說,受大範圍沉降氣流控制的高壓區域空氣乾燥穩定,在沉降氣流較弱的潮濕溫暖區域空氣比較不穩定,在形質差異大的兩種氣團交會處形成的鋒面空氣最不穩定,容易有旺盛的對流運動把聚集在海洋和陸地表面的水氣帶向高空乘風遠遊。 地上的河流是雨水順著地勢聚集成河,空中的水氣也是聚集在不穩定的鋒面帶形成水氣通道,當大尺度(五、六千公里)氣團移動緩慢呈現「滯留」狀態時水氣通道就有機會累積豐沛的水氣作為成雲降雨、雪的原料。2020年梅雨季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系統在五、六月特別強盛,台灣位在高壓下沉區內空氣穩定,長江下游則位在高壓北緣不穩定區域,對流活動十分活躍,兩地梅雨乾濕形成強烈對比。然而,連續暴雨不僅僅發生在長江下游,表示影響因素不僅止於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偏強。事實上,在2020年梅雨季出現了一條從印度洋和南亞一路向東延伸到西北太平洋的水氣通道,這一條大氣長河使亞洲多處在梅雨季中三十天之內發生破紀錄的極端大雨。 臺灣梅雨和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 每年5、6月是北半球從印度洋到西北太平洋在北緯30度以南的印太東亞季風區的季節轉換期,而位在大陸與大洋邊緣的臺灣從春天跨入夏季的橋段正是「梅雨」。按照中央氣象局定義 [3],「梅雨季」有兩個月,然而影響台灣氣候的大尺度環流的季節性轉變卻經常在一兩週之內快速完成。以2020年為例,『2020年梅雨季東亞夏季季風分析報告』[2] 指出5月中旬開始臺灣受滯留鋒面和西南氣流帶來的豐沛水氣影響,全省有雨;6月第3候(6月10日至14日) 梅雨鋒面北移至長江流域及日韓一帶,宣告臺灣梅雨期結束。依此,2020年臺灣梅雨季當中明顯有雨的時間大約一個月,其中以5月21日至30日雨勢較大,這段時間的季風區雨量分佈和大氣低層(850hPa)風場顯示在圖1。圖1看到在西北太平洋北緯10度至30度之間有反氣旋環流,稱為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環流,這個區域的氣象特色為穩定的下沉氣流,空氣濕度低,不利大氣對流發展。圖中黑色粗虛線標示了副熱帶高壓從太平洋往西朝東南亞延伸的脊線,高壓脊線南北兩側是雨帶而高壓脊中心大氣穩定少雨。圖1副熱帶高壓脊線隨著日期往北推移,上圖(5月21~25日)高壓脊線西伸到南海南部靠近赤道的位置,下圖(6月10~14日) 高壓脊線北抬到北緯25度左右,西伸到臺灣上方,因此臺灣附近為相對穩定偏乾的下沉氣流,不利對流運動發展;高壓脊線的南北兩側則是對流旺盛的不穩定區域,高壓脊北方從西南往東北走向的狹長雨帶在大氣低層(850hPa)盛行風向為西南風,印度半島及孟加拉灣有大範圍季風雨,在孟加拉灣東北方的喜馬拉雅山區也有明顯降雨,繼續往東北方向延伸至長江流域仍有明顯降雨,並且往東順著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緣向東北延伸到中太平洋換日線(180度經線)中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北緣。 長江梅雨和大氣河 從長江頭到長江尾的狹長雨帶從衛星觀測可看得十分清楚。以2020年6月18日為例,從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世界景觀(NASA/Worldview)網頁全球雲圖截取出季風區域(圖2),看到青藏高原東南側從孟加拉灣北端往東在橫斷山脈包括長江發源地與上游的藏川滇黔山區雲水豐沛,雲頂溫度越低衛星圖的白色亮度越高,從橫斷山脈到長江口的帶狀亮白區域表示廣大的長江流域上空雲水豐沛,如同大氣長河,大氣河兩側是由下沉氣流主導的穩定乾燥的高壓區域,臺灣上空被副熱帶高壓籠罩天晴無雨[2]。日本筑波大學學者釜江陽一 (Youichi Kamae)在2020年12月的美國地球協會秋季會議發表研究報告[4],指出「大氣河」是造成2020年中、日、韓水災的主要天氣因素。世界氣象組織的2020 年7月10日新聞稿[5]指出的洪災危險區還包括了印度東北部、孟加拉、緬甸、尼泊爾、和大部分的東南亞國家,可見2020年印太東亞季風區異常多雨範圍廣大,「大氣河」貫穿這些區域之間,影響不容忽視。 認識大氣河 大氣河(Atmospheric Rivers)通指大氣中的狹長水氣輸送帶。這個名詞出現在1990年代初期,用來描述大氣中輸送水氣和懸浮微粒的狹長帶狀噴流通道,之後越來越多研究發現在中高緯度大氣水氣分佈非常不均勻,任一緯圈的大氣層當中百分之九十的水氣集中在百分之十的區域,這些水氣集中地往往是大氣河發生地點。使用觀測或模式資料辨識大氣河,需要計算整層大氣空氣柱(通常僅考慮水氣含量高的對流層)的水氣總量以及水氣傳輸通量,若把水氣通量門檻值設為250 kg m−1 s−1,大量全球觀測資料統計結果顯示大氣河的平均寬度約800公里,深度3公里,長度數千公里,登陸時通過「河口」的水氣通量大約每秒50萬公噸,這是美國密西西比河入海口流量的7.5至15倍,是名符其實的大氣河[6]。既然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水氣靠大氣河傳輸,可想而知大氣河一方面是洪災的禍首,另一方面也是萬物賴以維生的水源。 圖3是刊登在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全球水資源中心(NASA/Global Hydrology Resource Center)網頁的大氣河科學解說,圖中說明摘譯以英文字母A~G條列在圖的下方。相同的概念可應用在了解圖2從孟加拉灣北端往東經橫斷山脈長江發源地和上游的藏川滇黔山區雲水豐沛的原因。2020年5~7月西印度洋以及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的海表面溫度異常溫暖,水氣豐沛,孟加拉灣上的南來夏季季風把源源不斷的暖溼的空氣抬舉到山區,形成雲雨。 2020年梅雨個案的提醒 大氣河是全球水循環(圖4)的基本現象之一。在地球自然界的水分子總量不變,也就是液態、氣態、固態水的總量基本上是固定的。水以不同型式儲存在地球不同地方(圖4),有97%儲存在海洋裏,其餘主要儲存在高山上的冰河、積雪和南北極區的冰山與冰原。氣態水在大氣中停留的時間不超過兩週,液態水可留在海洋裏數千年,留在地底下的時間甚至能超過萬年。高山與極區的冰河、冰蓋、積雪是最主要的淡水儲存庫,全球75%以上的淡水資源都存在這裏,有99%存在南極大陸和北極格陵蘭。由於水的總量不變,如果陸地上存的水減少,海洋的存水就會增加,海平面隨之上升。大氣中的水氣含量隨著全球氣候暖化而增加,大氣河的影響力或破壞力勢必也隨之增加。目前全球最準的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全球預報模式對於大氣河大約可在7天前有效預測[7],全球氣象預報科學家正投入大量心力改進大氣河的預報準確度,期望能提供更長期更準確的預報資料給水利和防災單位運用。若能準確預測大氣河的發生與位置,將有助於預測在其影響期間受影響區域的連續大雨發生機率或是鄰近乾區的連續不降雨日數。 臺灣雖然四周環海,卻是世界排名第十八位的缺水國家。由於地狹人稠、地勢陡峭、河川短促、雨水豐枯期明顯等因素使得每年每人平均分配到的水量只有全世界平均雨量的七分之一,屬於缺水國。由2020年梅雨季案例可知,唯有加入全球觀測並提升天氣預報與應用分析能力,才能因應變動加劇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維基百科:2020年中國南方水災 [2] 中央氣象局長期預報課: 2020 年梅雨季東亞夏季季風分析 [3] 中央氣象局數位科普網『梅雨』之一:什麼是梅雨? [4] Kamae, Y., Y. Imada, and W. Mei, 2020: The tropical oceanic forcing on the occurrence of the heavy rain event of July 2020 in East Asia. 2020 AGU Fall Meeting, A055-02. [5] WMO, Heavy rains and flooding hit large parts of Asia. [6]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20: Atmospheric River. Glossary of Meteorology, [7] DeFlorio, M. J., Waliser, D. E., Guan, B., Lavers, D. A., Ralph, F. M., & Vitart, F. (2018). Global Assessment of Atmospheric River Prediction Skill, 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 19(2), 409-426. Retrieved Mar 6, 2021 圖1.850hPa 5日平均風場(流線)和雨量(彩色,單位:mm/day),由上至下分別為5月21~25日、5月26~30日、6月10~14日。粗黑虛線標示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位置。 圖片摘自 中央氣象局長期預報課: 2020 年梅雨季東亞夏季季風分析,圖二。資料來源 圖2.2020年6月18日衛星雲圖。資料來源 圖3.大氣河科學概念圖。資料來源 圖4.水循環示意圖。地球表層水體構成的水圈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澤、冰河、積雪、地下水和大氣中的水。海洋和地表中的水蒸發到天空中形成了雲,雲中的水通過降水落下來變成雨,冬天則變成雪。落於地表上的水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從地下冒出形成泉水,經過小溪、江河匯入大海。水在陸地、海洋、大氣之間運行變化構成水循環。圖片來源 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盧孟明

聆聽火星內部的迴響

聆聽火星內部的迴響

文/吳育雅 正當全球耐著性子對抗嚴峻的疫情時,今年初在火星登場的人類圓夢熱潮稍微平緩了我們的嘆息聲浪。首先是2月9日阿聯酋的希望號(Hope)抵達,隔日中國的「天問一號」也到了火星旁打轉,準備等五月下旬放下登陸車,之後是美國航太總署(NASA) 2月18日順利著陸的毅力號捷報。不僅如此,令人興奮的其他消息之一,是人類火星探測五十年來,首次得知火星內部分層的訊息,靠的是『洞察號」從2018年底以來努力的聆聽與調查,終於獲得可靠的資料推算出火星表面之下的「火」殼、「火」函和「火」核的大小。火星因而成為地球和月球之外,第三個人類根據實際數據調查出內部分層的星球。 如何「窺看」星球的內部?火星現在還有火星震嗎?探測火星內部有多難?洞察號的任務設計如何進行?或許你更好奇,只有洞察號一個地震站,怎麼定出震央震源的?本文將逐一說明這些方法,並討論火星內部調查目前得到的結論。 探測行星內部的物理方法 大家都知道地球內部可分成地殼、地函((mantle) 也稱為地幔)與地核,就如同雞蛋有蛋殼、蛋白與蛋黃一樣。即使地球沒有辦法像雞蛋那樣敲開來,我們不可能親眼看見地下分層,為何對這樣的結論卻顯少懷疑呢? 教科書上的說明指出探測地球內部的方法和醫生聽診的原理類似,醫生可以學習「理論」,再透過聽診器依據「經驗」分辨病患心臟有什麼問題?胸腔裡的肺部有沒有積水?氣管裡有沒有阻塞?聽診的類比是將地震波(從地球內部傳出來的)視為脈動,地震儀就如耳朵通過聽診器取得內部傳遞情形的訊息。當中最重要的判準就是震波速率,地球物理學研究不同的岩石、實驗金屬材料和溫度壓力的改變怎麼影響波速,建立各種不同內部構造模式的假設,再分析地震站所接收到的地震圖譜(seismograph),決定地震波來源(震源位置),計算震波走了多遠的距離,和理論的預期相比較,進一步推敲經過什麼性質的材料,來參透地下不同深度的震波速率。 那麼,透過地震儀接收地震波,是如何解鎖地球內部的震波速率變化呢? 首先,我們可以提出一個最最簡單的模型假設:「如果地表到地心的物質完全相同都沒有變化,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率就不會改變」。以這個模型為前提,任一地震發生之後,只要知道震源位置,即可由距離算出震波傳遞到地震站所需要的時間。現在若有三個地震站,相對位置和震源的距離是1:2:3(圖一(a)),設震波等速傳遞,則三個站接收地震波的時間會出現(T1-T0) : (T2-T0) : (T3-T0)= 1:2 :3 的關係(圖一(b))。 圖1.假設內部物質完全相同,震波維持不變的模型(a)與地表接收地震波抵達預期時間(b) 一旦有地震發生,即可收集全球地震站(圖二a)所接收的震波圖譜(圖二b)查看以上假設是否屬實?目前全球的地震觀測站超過二萬個,地震發生後,從地震站與震源的相關位置去查照地震波傳播時間,就會發現地球內部並非那麼單純,在圖二(c)橢圓虛線框的範圍震波比理論的時間還要久,可見走到這裡的震波速率是比預期慢的,因此必須由實際觀測去修正理論模式(圖二d)。 圖2.根據全球地震站觀測網(a)不同地點所接收的地震圖譜(b),繪製震波到站時間與震源距離關係(c)和理論模式對照,以檢驗理論假設的虛實(d) ((b)圖取自IRIS網站教育推廣資料,(c)(d)作者自繪) 地表岩石比重大約是3,但是從地球的質量和體積得出平均比重為5.5,可合理推論地球內部肯定是比較緻密的物質。因此我們可分別假設「地球內部材料是逐漸變為越來越緻密」、或「地球內部有明顯不同的分層」,去建立不同的構造模型,再比較震波紀錄以驗證哪一個與實際觀測結果比較接近。若是由不同材料的分層構成,根據波動的性質,震波傳遞遇到不同的材料應會折射與反射(圖三)。地球上地震很頻繁,光是芮氏規模為4的地震每年即成千上萬筆,可以提供豐富的震波數據,從各樣的模型假設與真實觀測資料來解鎖地球內部構造,地球物理學家得以一再檢驗與修正各種理論模式。 圖3.震波傳播在不同的介質中改變傳遞方向,逐漸緻密的物質會使波緩緩折射(a)明顯變化的介面則會折射(b)甚至完全反射(c) 另一個要了解的問題是在多深的位置出現改變?地核的大小是如何靠震波分析出來呢?地震波不只一種,例如每逢地震發生,少數靈敏的人會注意先有一個微小的震動,這個經過地下物體震動最快到地表的是P波(壓縮波,P代表Primary,因為是第一個到地表的波動)因為震動幅度比較不明顯,平常大家並不一定會察覺。之後另一個S波(剪力波,S代表Shear,或是Secondary)到達時震幅比P波來得大,甚至引起大家高喊「地震、地震喔」的騷動。這兩種波還有一個性質很不同,P波像聲波可以在空氣(氣態)、在水裡(液態)傳播,但是S波只能藉由固體才能傳遞下去。根據觀測在地震發生之後,和震源的地心夾角大於103度的地震觀測紀錄中,S波沒有出現(圖四(a)),這個現象是全球性的,都是在角度相距103度之後,S波就不見了(圖四(b)),圖四(b)灰色區域的地表代表收不到S波的區域,稱為S波陰影區。 為何S波消失了呢?合理的推測是在某個深度之下,不再是固態的物質,是S波無法傳播的介質。這個非固態介質在多深的地方呢?其實你可以自己試著去估計,方法如下:畫一個圓代表地球,在地表任一點作為震源,依據和震源的地心夾角,找出左右相距103度的地表位置,以震源為中心畫出兩線條(圖四(c)),這線條用來區別可接收到S波的區域和收不到紀錄的S波陰影區。因為全球各地都有相似的現象,在你繪的地球圓形上多找幾個不同點作為震源,重複一樣的過程,當你畫出越來越多的線條之後,很快便會看出交會出一個中央沒有線條通過的核心(圖四(d)),根據你所繪出的圓形半徑和地球半徑相比,你就能估算出地核位在地下多深的地方了! 圖4.繪製跨越全球的地震站所接收的S波到站時間與震源距離關係(a) 。灰色區域的地面代表收不到S波的區域,這個區域的地震站與震源的地心夾角都大於103度(b)。以震源為中心,找出左右相距103度的地表位置,畫出兩條線(c)。重複(c)的方式畫出更多線之後,沒有線條通過的代表非固態核心(d)。 地球內部分層不僅有非固態的核心,1939年雷嫚(Inge Lehmann)發表地球核心內部是固態的,因此地核區分成液態的外核與更深處固態的內核,今年初澳大利亞大學Stephenson領導的團隊發現震波速率與地球自轉軸不同夾角的方向有差異,建議地球內部最深處可能還有一層半徑650公里的最內核存在。 火星也有不同分層嗎? 沒有地震波紀錄之前,我們只能透過火星體積與公轉推敲火星平均比重是3.96,比地球的5.5略小,因而猜測若不是火星的核比較小,就是組成的材料要比地核的物質輕。 在火星軌道太空船成功繞轉之後,能夠進一步根據火星表面的地形起伏以及自轉的轉動慣性去估計它的重力場。以火星的地形來說,它有一個高達27公里的奧林帕斯火山,及附近方圆達4000公里的塔西斯高地(Tharsis Bulge) 。北半球地勢深陷但地形較平坦,南半球則是多坑洞的高地,暗示著組成火星殼的組成物質或是火殼厚度在南北半球有別。 然而沒有確實的詳細數據,科學家僅能在不同條件下,推測火殼厚度的可能範圍,2020年一群以Wieczorek 為首的研究者共同發表,他們鎖定一地點的地殼厚度,推估南北半球的火殼密度與火殼厚薄的關係,當組成密度一致時,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厚度差異可能達90公里(圖五 )。如果能進一步得出南北半球火殼物質的密度,就可以更細緻去分析各地的火殼厚度。目前像這樣的研究都有非常多項假設,火殼厚度和火殼密度是互相依賴的關係,獲得其中一項數據,才能推算另一項性質。若是想要得知更深層的火幔(mantle)有沒有分層,只能建立更多項的假設和推測。 圖5.鎖定洞察號登陸位置的火殼厚度,能推估地殼密度與厚度的關係。若地殼組成密度一致,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厚度差距可能達90公里(上),如果北半球低地為較重的物質、南半球高地地殼材料較輕,則厚度變化較小(下)(Wieczorek et.al., 2020) 最好的線索就是火星的震波資料,因為我們已經有豐富的地球內部震波探測知識,有能力將地球震波的原理應用在其他星球上!人類並非不曾想過調查火星構造,1976年的維京號太空船就嘗試傾聽火星震,裝備的火震儀認真監聽了19個月,當時任務科學家們也認認真真整理了至少640小時的紀錄,但絕大多數紀錄的是風聲和氣溫變化造成的噪音,僅僅有一個可以被確認是火星內部產生的「火星震」,相較在地球上每年芮氏規模4的地震可以有數萬筆,這項結果足足讓人心涼了大半! 過了二十年後,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導推動火星內部調查,他們設計的寬頻帶地震儀(broad band seismometer)搭載在1996年由俄羅斯發射的Mars96計畫升空 ,非常不幸的是Mars96發射時,火箭點火發生問題,最後整個炸成碎片散落。 第三度嘗試火星內部研究是「Netlander」計劃,預訂設四個地震站連成網路,這項計畫因為花費太昂貴而被中止。第四度是參與ExoMars的「洪堡酬載」(Humboldt payload),又因經費過於龐大被取消。可以想見,探測車多次順利上了火星,卻不得一窺內堂奧秘,欲知火星內部的好奇心,已度過漫長的四十年煎熬等待,對於設計火震儀設備的科學家,四十年相當於一輩子的職涯歲月啊!2018年的洞察號計畫,由兩百位科學家與超過一千位工程師參與,想要獲得火星內部震動消息,只好在經費限制下妥協,先送上一個火星儀,多站連網以後再說吧! 洞察號上的「⽕震儀」 洞察號登陸在火星位於赤道附近的艾里申平原上(Elysium Plantitia, 40N),赤道附近有足夠的陽光可提供能量,這個位置大致是火星南北半球地形高低的邊界,在艾里申平原東北方有火星第二大的Elysium火山群,平緩的艾里申平原上有彎曲的河道,也有稍皺褶的起伏地形。 洞察號(InSight)的全名是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他的任務是應用震波、測地學和熱傳導對火星進行內部調查。這項任務發射前的成本花費達美金8.3億元,最亮眼的裝載是火震儀(Seismic Experiment for Interior Structure, SEIS,火星內部結構地震實驗儀) ,這是一件工程與科學上的傑作,繼承從Mars96以來二十年的精緻化改良設計,比起1976年維京號的靈敏度好上一千倍,非常精確也非常複雜,只要震動幅度大於一個氫原子的寬度都可被偵查,讓火星上任何最微弱的運動都無法遁形。由於火星在日夜轉變時溫度變化很大,溫度變化也改變錘擺最靈敏的感應頻率,為了克服種種對靈敏度的的影響,裝備了數層的絕熱罩與蜂窩狀真空結構套在外面,到現場組裝時還利用火星稀薄的大氣再做進一步隔熱。 當年維京號的感應地震儀直接放在登陸艇內,而洞察號的火震儀設計是完全獨立站立在火星表面,火星儀需要從洞察號搬出來,用一條像臍帶的纜線與洞察號連接。這看似很容易的一件事,卻沒法像月震儀直接由登月太空人執行安裝,洞察號浩費了兩個多月才自行完成火震儀的部署。 圖6.洞察號的機器手臂將火震儀安置在火星表面,並套上多層絕熱罩的操作過程示意圖(參考 https://www.seis-insight.eu/@IPGP/Manchu/Bureau 21) 2018年11月 26日洞察號在火星落地後,地球上的控制室也根據洞察號傳回來的火星現場影像,佈置地球上的火星工程組件實驗室,實驗室裡有一部與洞察號完全相同的雙胞胎登陸艇,可跟著火星上的洞察號做一樣的動作。在地球組件控制車幾公尺範圍內佈置成與火星艾里申平原幾乎完全相同的狀態,擺上形狀與大小類似的石塊、紅色細沙。有了與現場一致的模擬環境,才開始下達部署指令,伸出機器手臂搬運火震儀出來,調整三腳架的水平、層層放置風罩與隔熱罩等(圖六),許多細節確實執行並再三檢驗,才能發揮火震儀的精確與高靈敏度的功能。 在地球上地震是尋常的現象,大多發生在板塊邊界與活動火山區域。可是火星沒有板塊運動,火山噴發也近乎停止,火星發生震動的機會不大,然而學者們還是透過衛星影像找到火星上的斷層; 況且火星大氣稀薄,隕石重擊也會造成震動,因而洞察號預計在火星上除了監測來自內部的震動,還可監收隕石撞擊的震波,以及火衛一佛伯斯(phobos)和火星之間的引潮力、大氣層的微弱抖動。 單獨一架火震儀的研究結果與現況 地震發生後,首先需要了解震波從哪裡發出來,也就是定出震源位置。地球有超過25000個地震波接收站連成網絡,和震源距離不同的地震站接收到震波的時間有別,很快能找到震源。而火星上只有單獨一座位在艾里申平原上的洞察號火震儀,得用其他方法尋找震源。 火震儀是三軸(上/下、東/西、南/北三個方向)精密的擺錘構成,精確的三軸初動方位可以找出震波來自哪個方位,定位大約可在10度範圍之內,也再參考表面波從震源兩側繞火星表面到洞察號的時間差異(圖八(a))。最準確的定位是隕石撞擊所造成的震波,因為隕石坑在火星表面,新出現的隕石坑能透過火星上的軌道衛星定位(圖七(b)。也有不少地球物理學家應用在地球上眾多的地震個案,透過分析過濾地球上不同的震波形式,尋求各種可以解算震波反射深度的演算法,已經有非常多發展成熟的分析技術,都可拿來應用在火星震解算分析。 圖7.⽕星半徑⼩,表⾯波從震央附近出發,沿著⽕星表⾯從不同⽅向傳到洞察號所在位置會在先後不同時間抵達(a)隕⽯撞擊產⽣的震動,藉由軌道衛星偵察新形成的坑洞,可以得知震源位置(b) 火星內部活動平靜,但仍有震動。地球上芮氏規模達到5的地震每年有1500次以上,規模越小的震動越多,規模4的至少達數萬筆。洞察號首次發表火星震是2019年4月6日,發生在洞察號抵達火星的第128個火星日,這個火星震其實微弱極了,以地球上的地震儀是絕對偵測不到的。即使火震儀如此靈敏,到今年(2021)三月以來規模落在2-4之間的震動也僅五百次,大約有50筆紀錄勉強達可以提供內部訊息的強度,任務科學家用其中較可靠的三筆初步演算火星內部分層,發表在三月的Nature期刊上,顯示在火星地表下700-800公里以上是火星的上部火函(upper mantle),其中還包含一層震波速度下降的厚層物質,類似地球軟流圈(也是震波低速帶)的構造可能也存在於火星。推算出火核的半徑大約1810-1860公里(圖八),比過去所預期的大一些,意味著火核的組成或許不僅僅是金屬,可能也含有比較輕的物質,例如硫化鐵。 根據洞察號的資料對於火星最表層的火殼也有新的看法,德國科隆大学的地震学家Brigitte Knapmeyer-Endrun提出火殼平均不超過70公里,可能由兩層或三層構成,就如同地球的海洋地殼與大陸地殼的差異,火殼厚度在火星各處也有所不同,詳細情況有待正在評審中的期刊論文發表。 圖8.地球內部分層,參考Stephenson等人提出的地球最內層(a)與洞察號所推算的火星分層(b) 從太陽系起源與類地行星形成的理論,科學家猜測火星也有火殼、火函(幔)與火核的分層。火星內部的研究不僅是想要得知各分層的存在與深度,火星內部對行星的起源有地球無法解答的重要訊息。地球因為內部活躍的熱對流,早期分層的痕跡已經完全被重新洗牌,火星比地球小,誕生之後比較快速冷卻,可能保留早期冷卻過程的記錄,若能了解火函分層細節,或是金屬核與岩質函如何分離的過程,對於行星誕生與起源都能提供很多關鍵證據。 洞察號的任務科學家提出規劃時,原期望能有十筆規模大於3或更強的震波來確認火星地下構造,然而目前結論只有三筆規模大於3的紀錄。由於火星目前正前往軌道遠日點移動,洞察號所在地點的風力將會比較安靜,噪音不再如前干擾,但它的太陽能板現在已佈滿火星塵埃,越來越遠離太陽又使太陽能板接收的能量更少,發電能力會持續降低,科學家只能節省其他儀器的使用,等候任務期滿結束前還能捕捉到更多的地震訊號,並祝禱今年新加入的火星觀測計畫隊友,能有更好的發現來提供火星深層的研究! 參考資料 Alexandra Witze (2021) Mars’s core has been measured — and it’s surprisingly large. Nature 592,514-515. Knapmeyer-Endrun B, Kawamura, T. (2020) NASA’s InSight mission on Mars—first glimpses of the planet’s interior from seism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11, 1451. Knapmeyer-Endrun B. (2020) New seismological constraints on the crustal structure of Mars and the Moon,2020年12月15日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聯合視訊會議預錄演講. Stephenson, J., Tkalcic, H., &Sambridge, M. (2021) Evidence for innermost inner core: Robust pa-rameter search for radially varying anisotropy using the neighborhood algorithm.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Solid Earth, 126, e2020JB020545 Wieczorek, M.A., Plesa, A.C., Knapmeyer-Endrum, B., McLennan, S.M., Nimmo,F., Michaut, C.,Broquet, A., Smrekar, S., and Banerdt, W.B. (2020) Global Crustal Thickness Modeling of Mars Using InSight seismic constrains. 51st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吳育雅 台大師培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哺乳類秘史

哺乳類秘史

文/謝秉璋、謝甫宜 圖/謝秉璋 前言 哺乳動物具有恆溫、乳腺、毛髮等三大特徵,在新生代時期開枝散葉,佔據各個生態棲位、飛天遁地、上山下海,無處不是哺乳類的領地。這場盛況來自於白堊紀生物大滅絕,清除了那可憎又可敬的對手—恐龍、翼龍以及海生爬蟲類,才讓哺乳類有機可乘,成為新時代的霸主。我們若循著老祖宗的足跡,向幽冥久遠的年代望去,你會看到體型小如老鼠的哺乳類仍屈服於恐龍的淫威下鑽營度日。如果再向前追溯呢?哺乳類的前身是什麼?我們何時與爬蟲類分家的呢?為何兩者的體型結構會大相逕庭呢?我們將娓娓道來這段曲折跌宕的故事。 腦洞大開—爬蟲類的分化 三億六百萬年前,時值朦朧昏灰的石炭紀,我們的遠祖「始祖單弓獸」(Archaeothyris)正在蓊鬱的森林中奔竄,如圖1所示。牠長得像隻蜥蜴,或許你會認為他根本就是隻蜥蜴! 圖1.始祖單弓獸復原圖 但是,古生物學家關注的部分總是比一般人更細膩,他們以爬蟲類頭骨上的開孔作為分類依據,如圖2所示。現今爬蟲類的頭顱若只看側面,除了眼窩和鼻孔兩個孔之外,頭的後方還開了兩個竅,科學家以此特徵將之命名為雙弓類,雙弓類成員包括鱷魚、恐龍、翼龍、龜、蜥蜴和蛇。頭骨側邊只開一竅的,屬於單弓類,也就是這隻不起眼的始祖單弓獸所開創的偉大家族,其後代正是哺乳類。 圖2.爬蟲類顳顬孔示意圖 說明:由左至右分別為雙弓類、單弓類與無弓類、黑色部分代表顳顬孔。 無弓類爬蟲可謂「一竅不通」,則沒有任何後代流傳至今。話說頭上這些開孔的用處可不小,它的正式名稱為顳顬孔(temporal openings),能使下顎肌肉穿過、附著而深深影響著咬合及咀嚼能力,在接下來的漫長歲月裡,不同物種的顳顬孔也幾經變化:移位、擴大、縮小甚或消失。以顳顬孔的差異,生物學家推斷我們的老祖宗此時和雙弓類、無弓類分家,隨後各奔東西、朝向截然不同的演化道路發展。 叱吒風雲—輝煌的單弓王朝 約過了兩千萬年以後,我們來到了二疊紀早期,眼前稀奇古怪的巨獸竟是單弓類盤龍目的成員,如圖3所示。肥胖而遲緩、頭部小得不成比例的杯鼻龍(Cotylorhynchus)正忙著啃食蕨葉;背上豎著標誌性帆背,並以此帆背來吸收陽光熱能的是植食性的基龍(Edaphosaurus);在旁邊虎視眈眈、磨刀霍霍望向前方者則是同有帆背的異齒龍(Dimetrodon);隱於枝葉之間,仍保留著祖先蜥蜴形外表的是矮攀龍(Ascendonanus)。由上述的物種可得知,盤龍目有著很高的多樣性,盛極一時;然而青出於藍更勝於藍,二疊紀中晚期,盤龍目的後代獸孔目異軍突起,將盤龍目趕下演化的舞台。 圖3.二疊紀生態復原圖 說明:由左至右分別為矮攀龍、基龍、杯鼻龍與異齒龍 獸孔目動物是何德何能超越他們的前輩呢?第一、他們的顳顬孔比盤龍目更大,這代表顎部肌肉的增多以及咬合力的增強;第二、獸孔目的下顎由多塊骨頭組裝而成,隨時間推移,下顎漸漸簡化,待哺乳類出現時,已濃縮成一體成型的齒骨;第三、獸孔目的趾骨縮短、四肢由向外伸展換成向下伸展,以獲得更快捷靈活的行動力,而非像鱷魚般搖晃著匍匐爬行。 獸孔目家族十分龐雜,成員外貌五花八門,或厚碩如犀,或兇猛如狼,或穴居如地鼠,或善泳如水獺。一些最進階、接近溫血動物的獸孔目成員都是食肉的,牠們的牙齒漸漸由同樣形狀的同型齒(homodont)轉變為形狀與功能特化的異型齒(heterodont),例如:門齒、犬齒、臼齒;某些物種口鼻部存有一些凹坑,故推測已經有鬍鬚,甚至體表已經有最早的毛髮。 世事難料,好景不常。二疊紀末期,約略在兩億六千萬年前,由全球性火山活動造成了兩階段的大滅絕事件,岩漿湧現有如海嘯洪水,火山灰鋪天蓋地,然而,更可怕的是他引發的連鎖效應: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被釋放,造成全球暖化以及乾旱,並形成惡性循環,生態系統被嚴重摧毁,全世界壟罩在死亡的陰影下。這段歷史,絕對是沒有生命願意憶起的夢魘,估計有83%的屬就此消逝。 欲振乏力—獸孔帝國的傾頹 我們來到大滅絕事件五百萬年以後,望著三疊紀早期乾燥、荒涼、沙漠似的景色,只有幾根肋木(Pleuromeia)零星的點綴著這片令人絕望的大地,偶爾能發現一群小豬般身型、短腿、擁有嘴喙的水龍獸(Lystrosaurus)正信步漫遊。等等,那邊好像有隻小動物從地表鑽出頭!他正是大難不死的三叉齒獸(Thrinaxodon)。牠們的體型如貂,憑著能在地底穴居的本領熬過最黑暗的時刻。 水龍獸以及三叉齒獸分別屬於獸孔目家族殘存的兩大類群:二齒獸類群以及犬齒獸類群。二齒獸類群是群笨重的植食動物;犬齒獸類則分支成許多種類,包括食植的橫齒獸、食肉的三稜齒獸、巴西齒獸、三瘤齒獸以及哺乳類的前身——哺乳形類。三疊紀的氣候十分惡劣,大氣含氧量僅15%,平均溫度比現在高3度,顯然最會呼吸的高手才能在高溫低氧環境安然無恙。犬齒獸類就擁有完整的橫膈膜——一層貼在肺部下端的肌肉,將胸、腹腔隔開,以便有效呼吸。牠們也發展出最早的次生顎(secondary palate),一塊隔開鼻腔和口腔的骨質板,讓動物進食可以同時呼吸、細嚼慢嚥。儘管有許多革新,獸孔家族面臨的是更適應極端氣候的新星——主龍。 主龍類屬於雙弓動物,於三疊紀早期橫空出世,擁有高效率的呼吸系統——氣囊系統,有如單向閥使得空氣能單向通過肺部,讓含氧的空氣和缺氧的空氣不會混雜成一團;另外,主龍類的排泄物是尿酸,可以保存更多水分(例如糊狀的鳥糞),不像哺乳類排泄的是尿素,需要用大量的水來溶解,此特性在乾燥的三疊紀相當不利。主龍類的這些優勢正是稱霸生態系的基石,牠們的後代——恐龍及鱷類,將獸孔目擠到生態系的邊緣。二齒獸類為避免掠食者捕食,體型越長越大,由三疊紀早期的小豬身形,到三疊紀晚期已演化出胖大如象的物種。不過這些巨大化的嘗試不過是滅絕前的迴光返照,二齒獸類在食物鏈的位置終究被植食恐龍所取代,並於三疊紀末期灰飛湮滅。另一方面,一群犬齒獸類身材不斷縮小,行穴居、捕食昆蟲維生,並於三疊紀晚期衍生出哺乳類。而哺乳動物在出生的那一刻,情勢已然萬劫不復,注定孤守著長達一億年的空寂。 臥薪嘗膽—哺乳類的卑微出生 究竟哪個物種能代表最早的哺乳類?至今生物學家仍沒有定案,候選物種包括三尖齒獸(adelobasileus)、摩根錐齒獸(Morganucodon)、始帶齒獸(Eozostrodon)、中華侏羅獸(Juramaia)和吳氏巨顱獸(Hadrocodium),也許根本沒有最早的哺乳類。演化是連續、漸進的過程,難以從一段剖面去斷定誰是共祖,誰又不是。至少從化石紀錄來看,能確認他們嬌小如鼠,身披毛髮,擁有乳腺,但代謝速率仍不及現代哺乳類,大致生存於三疊紀晚期侏羅紀早期之間(兩億兩千五百萬年前至一億六千萬年前之間)。我們怎麼確定他們會哺乳育幼呢?以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摩根錐齒獸為例,雖然化石上沒有軟組織保存下來,從嬰兒期沒有牙齒以及幼年期快速生長的特徵,可推測他們已經有乳腺了。 別看我們的祖先苟且偷生、畏畏縮縮,有許多重要的特徵及創新都是在此時出現:中生代的哺乳類漸漸演化出較大的腦袋,而且大腦形狀顯示他們的觸覺及嗅覺能力較先祖發達,為後來可進行高層次思考的大腦新皮質之發展埋下伏筆。前面提到哺乳類下顎簡化成一塊齒骨,剩下兩塊多餘的顎部骨頭——錘骨和砧骨逐步脫離下頷,協助感知聲音震動,最後加上鐙骨,組合成中耳內的三塊聽小骨,如圖4所示。現生哺乳類能察覺高頻率的聲音,就要感謝這三塊聽小骨形成構造精妙的槓桿構造,爬蟲類的聽小骨只有一塊,即鐙骨的前身——耳柱骨,聽覺的範圍就沒有那麼廣。 現生哺乳類能察覺高頻率的聲音,就要感謝這三塊聽小骨形成構造精妙的槓桿構造,爬蟲類的聽小骨只有一塊,即鐙骨的前身—耳柱骨,聽覺的範圍就沒有那麼廣。 圖4.單弓類—哺乳類中耳演化示意圖 說明:本圖改自《History of studies on mammalian middle ear evolution》由左至右分別為異齒龍、三叉齒獸、摩根錐齒獸、以及現今的哺乳類。灰色部分代表顎骨/錘骨、砧骨。 不過,此時期也有犧牲,經過千百萬年夜行性的適應,有胎盤哺乳類祖先失去了兩種視錐細胞,只保有綠色、藍色色錐細胞組成的雙色視覺,相當於紅綠色盲,這種特性是因為在黑暗之中,雙色視覺比三色視覺更容易辨識顏色;有袋類則是三色視覺系統,可以辨識深紅色;現存爬蟲類繼承了遠祖的四色視覺,可以看到紫外線。可是,人類屬於胎盤類,為何看得到紅色呢?事實上不僅人類,猿類、舊世界猴以及吼猴,都在新生代重獲紅色視錐細胞,推論其原因是有利於「判斷和揀選成熟的水果」。 雖然中生代大多數的哺乳類都維持鼩鼱似的渺小體型,但有些種類往奇異的樣態發展,侏羅獸(Juramaia)、始祖獸(Eomaia)、中國袋獸(Sinodelphys)行樹棲生活;獺形狸尾獸(Castorocauda),顧名思義,擁有河狸一般的尾巴,高度適應水中生活;多瘤齒獸類群(Multituberculata)長著長門牙,可說是中生代的嚙齒動物,與今日的老鼠、松鼠趨同演化;遠古翔獸(Volaticotherium)、似叉骨祖翼獸(Maiopatagium)、阿霍氏樹賊獸(Arboroharamiya)及雙缽翔齒獸(Vilevolodon)四肢間都長著翼膜,在侏羅紀的樹林間飛躍滑翔;強壯爬獸(Repenomamus)體長將近一公尺,體態如獾,化石標本胃中還保存著當年的午餐——幼年恐龍的殘骸!說不定古生物學家之後能找到更千奇多樣的中生代哺乳類,然而,在自然界這個殘酷競技場中,這些驚人的物種不過是曇花一現,各棲地的霸權仍然被爬蟲類緊緊把持。 桃李滿天下—哺乳動物吐氣揚眉 在一億兩千五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早期,產卵哺乳類、有袋類以及胎盤類(即胎生哺乳類)因繁殖策略的不同而分道揚鑣:胎盤類的懷孕期較長,這段期間母體風險很大,但幼體一出生就能自立;相較之下,有袋類產下未發育完全的幼體在育兒袋裡,就算失去幼獸,很快就可以懷下一胎。有袋類和部分的胎盤類在白堊紀中、後期向南遠征而抵達南美洲,有袋類繼續擴散至因為溫暖氣候而未結冰的南極洲以及澳洲大陸;另一部分的胎盤類留在故鄉,形成包含勞亞獸總目(Laurasiatheria)及靈長總目(Euarchontoglires)的北方真獸類(Boreoeutheria),而非洲和南美洲的胎盤類分別演化出非洲獸總目(Afrotheria)和異關節總目(Xenarthra)這兩大家族。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優勢物種。」每一次大滅絕事件,就像一輪新賭局的開始,主角退去、配角崛起,沒有永遠的霸主,也沒有永遠的陪襯。待至白堊紀大滅絕,可謂峰迴路轉,否極泰來,倖存的哺乳類旋即各立山頭,展開輻射適應演化,填滿了被霸佔一億五千萬年之久的各個生態區位,繁盛至今。 藝術史學家貢布里希曾言:「沒有藝術,只有藝術家。」生命演化史何嘗不是如此?沒有家族,只有物種。我們將演化史視為各生物類群的馬拉松競賽,並細細檢視、分析各個家族的盛衰興亡、國祚長短以及物種間的分歧程度。我們剛剛看到的哺乳類-犬齒獸-獸孔目-單弓類這段起伏跌宕的旅程,終究是虛晃、假想、擬人化的敘事方式,是人類一廂情願、將我們的歷史概念套用在演化史上面罷了。哺乳類在新生代的繁榮盛況,是真的成功嗎?非鳥類恐龍在白堊紀大滅絕全軍覆沒,是真的失敗嗎?事實上,我們也不過身處在演化長河其中一片切面裡,沒有甚麼資格對著先人或後輩評頭論足,家族的繁榮或消亡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曾經出現的那些物種,就像夜空中的流星轉瞬即逝,偶爾留下一具屍骨、一點耀眼的閃光供後人瞻仰、驚嘆、莞爾。 參考資料 Gerald H. Jacobs(2014). Evolution of colour vision: The story of lost visual pigmonts. Neuro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and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CA 93106, USA. Takechi, M. & Kuratani S.(2010). History of studies on mammalian middle ear evolution. Published fig.2. Zofia Kielan-Jaworowska, Richard L. Cifelli, Zhe-Xi Luo(2004), Mannmals from the age of dinosaurs: origins, evolution, and structure. 犬塚則久(2008)。退化原來是進化─智齒、盲腸、副乳…留在你身上的演化痕跡。究竟出版社,朱麗真譯。 唐納‧波瑟羅(2016)。25種關鍵化石看生命的故事:化石獵人與35億年的演化奇蹟。臉譜出版社,鍾沛君譯。 理查‧道金斯(2020)。祖先的故事:前往生命出現地的朝聖之旅。馬可孛羅出版社,顧曉哲譯。 謝秉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系 謝甫宜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 現任高雄市立陽明國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