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

歌唱高手蟋蟀

歌唱高手蟋蟀

楊正澤 圖一 黃斑黑蟋蟀右翅第二肘脈 之弦器(腹面) 圖二 黃斑黑蟋蟀左翅之彈器(腹面) 圖三 白緣眉紋蟋蟀前足 脛節外側聽器 前言在臺灣南部鬥蟋蟀與灌土伯仔(土 猴)是重要的民俗文化,常令人 記憶深刻;但在中國文化中,傾聽蟋蟀悅 耳的鳴叫與飼養這些鳴蟲也是流傳長久的 文化。 蟋蟀屬於直翅目(Orthoptera)長角亞 目(Ensifera)的昆蟲,此類昆蟲觸角細而 長,通常超過體長一倍以上(蝗蟲觸角短 不超過體長);頭部呈球形或半圓形,雄 蟲前翅第二肘脈特化為發音器,聽器位於 前足脛節基部,雌蟲具有明顯的產卵管。 發音構造 弦器 位於雄蟲前翅第二肘脈之腹面具有連續齒狀突起,間隔不一,形狀各異。(圖一) 彈器 位於雄蟲左前翅基部內側,第二肘脈末端增厚硬化。(圖二) 鏡區 位於雄蟲前翅翅片中央位置有一膜質區 發音機制 雄蟋蟀成蟲性成熟後數小時或數天便能發音。發音時站立,頭及前胸向下彎,兩前翅舉起,左翅內緣之彈器摩擦右翅下面之弦器齒突上利用兩翅的張閉,來回摩擦發出聲音,經由身體各部份之共振,產生其獨特的聲音。 鼓膜聽器-耳朵蟋蟀聽器在前足脛節近基部的膜質區,內側、外側或兩側都有。一般雌雄皆具有僅有少數例外。(圖三) 蟋蟀的聲音訊號(圖四) 我們雖無法知道蟋蟀聲音表達什麼? 但是根據其發出聲音的行為,可約略的分 為下列五種: 1.呼喚的聲音:雄蟲單獨時發出的聲 音,亦為人們在野外常聽到的聲音。(圖 四-1) 2.求偶的聲音:雌蟲靠近後,雄蟲轉調為求偶聲音。(圖四-2) 3.交配中斷的聲音:交配過程中斷之 後,雄蟲發出的聲音。 4.交配後的聲音:交配順利完成之 後,雄蟲發出的聲音能令雌蟲安定。(圖 四-5) 5.攻擊的聲音:雄蟲與雄蟲遭遇時互 相攻擊後,勝利者所發出的聲音。 白緣眉紋蟋蟀的生殖行為(圖四) 1 . 呼喚的雄蟲 2. 雌蟲靠近了,雄蟲壓低前翅,轉調為 求 偶聲 3. 雄蟲倒退,進入雌蟲體下進行交配 4. 交配完成,雌蟲末掛著白色精胞,表示 完成交配 5 . 交配完成,雄蟲發出交配後的聲音,然 後守住雌蟲 臺灣常見蟋蟀介紹 臺灣大蟋蟀 (Brachytrupe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1796)) 別名 土伯仔、肚扒仔、土猴、大蟋蟀、巨蟋 形態 雄蟲體長32 到45 公釐;身體黃褐色,也是台灣體型最大的一種。前足脛節 端刺粗短稍扁,雌蟲產卵管短。(圖五) 生態特性 本種是臺灣唯一挖地道的蟋蟀,棲所 以校園公園最多,其次為農田區。本種發 音時間,一般自黃昏(17:00 - 19:00)到 次日清晨(00:00-03:00),視天候而異。 鳴聲屬長唧型,常超過93 個脈衝,頻率 範圍在3.2-5.0KHz之間。在臺灣主要分 佈在中南部,苗栗是其分佈的北界。 黃斑黑蟋蟀 (Gryllus bimaculatus De Geer) 別名 烏龍仔、赤羌仔、黑蟋蟀、雙斑蟋蟀 形態 雄蟲體長21 - 27 公釐;全體黑色, 翅棕色至黑色,翅基部具黃斑;一般棕色 型稱赤羌仔,黑色型稱為烏龍仔。頭圓 形,稍短,比前胸背板稍窄或等寬。(圖 六) 生態特性 主要分布道路系統兩旁邊坡或綠帶或 都會區街道邊之路樹植穴或雜物區或安全 島,其次為校園及住宅等人工密集棲所。 鳴聲很短,呼喚聲每一唧聲5個脈衝,頻 率範圍3.0 - 3.5KHz ,攻擊聲每一唧聲4 個脈衝,頻率範圍3.3-3.8KHz。本蟲幾 乎在臺灣低海拔均有分布。 圖五 臺灣大蟋蟀雄蟲 圖六 黃斑黑蟋蟀(黑色型)因為體 黑色又有一對黃斑而得名

校園常見的昆蟲-柑橘鳳蝶

校園常見的昆蟲-柑橘鳳蝶

李季篤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到了,每年到了此時總是可以看到又圓又大的月 亮高高掛在天空中,我們中國人一直都相信這時來祈求月神的保佑,可以使 全家團圓吉祥,所以從前過中秋節要吃圓形的月餅,象徵著團圓。當然柚子 也是不可或缺的物品,因為「柚」與「佑」諧音,是希望能得到月亮護佑的 意思。不管是吃月餅或柚子,祈求平安、快樂才是我們真正的目的。 談到柚子,我們都知道它是中秋節最重要的應節水果,看到大家有甜 美的柚子吃,最高興的莫過於果農了,因為經過了長久辛苦的栽種,終於在 這時有了豐碩的成果。 不過在此之前,果農們為保護柚子,盼能順利成長及 成熟,期間還須經過一段不為人知的『人蟲大作戰』呢!我們發現,原來喜 歡吃柚子,並不是只有我們人類,還有一些昆蟲也特別喜歡吃柚子樹的葉子 或樹幹,這些柚子樹一但被某些昆蟲看上了,難逃死亡的悲劇,不是葉子被 吃光、就是樹皮被啃食,這都會造成柚子樹重大傷害,當然這時要結出碩 大、甜美的柚子更是不可能。各位一定想知道,到底有哪些昆蟲以柚子樹為 食吧!例如有一些蝴蝶的幼蟲會啃食柚子葉,星天牛成蟲以柚子樹皮為食, 還會將卵產在樹幹裡,孵化出的天牛幼蟲就以樹幹為食,並挖空樹幹,結局 可想而知,就是整棵柚子樹死亡。今天我們要介紹我們所要認識的校園常見 昆蟲,是柚子樹的天敵之一『柑橘鳳蝶』。 俗名與食草同名的『柑橘鳳蝶』: 在所有鳳蝶中,柑橘鳳蝶這名字最為 特殊,因牠是唯一與食草同名的蝴蝶,柚 子樹分類屬芸香科(Rutaceae)柑橘屬 (Citrus spp.)的植物,這一類科的植物並 不是只有柚樹(C.grandis)一種,還包括 食茱萸(Zanthoxylum ailanthoides)、雙面 刺(Zanthoxylum nitidium)、賊仔樹 (Tetradium glabrifolium)等,這也告訴我 們柑橘鳳蝶並非只有單一食性,而是多樣 性。不管是何種食草,柑橘鳳蝶總會將卵 產在最細嫩的葉面或葉背上(圖一),因 牠怕孵化出來的小小幼蟲啃不動老熟的葉 子而死亡,黃色、圓形、光照下具光澤、 大小約0.9-1.1mm ,這是卵的特徵(圖 二)。1-4 齡幼蟲體色為黑褐色,背部佈 滿小突起,第2-5 腹節及9-10 腹節兩側處 有白斑,體形像鳥糞狀(圖三)。5 齡是 終齡幼蟲,體長約30-33mm ,身體色是 綠色,從第3 腹節兩體側到第4 腹節體背 有V字斑,第5 與8 腹節有圓弧型條斑, 這些斑紋體色呈藍綠帶有黃條顏色,還有 在第1-10腹節兩側基部,有連續性的白條 斑,蠕動爬行時,就像是穿上一雙雙的白 色球鞋在慢跑,有趣極了(圖四)。 圖一 正在柚子樹產卵的柑橘鳳蝶 圖二 在食茱萸上的卵 圖一 正在柚子樹產卵的柑橘鳳蝶 圖四 終齡幼蟲 蛹體是綠色,化蛹前先吐絲將身體吊 掛在樹枝上,呈現帶蛹的前蛹狀態,化蛹 時在蟲體外觀上出現明顯變化,身體膨脹 扭曲變形,上下蠕動劇烈,首先將頭部外 皮撐破,蠕動速度加快,將身上的蟲蟲外 皮由上往下拉,並藉左右晃動力量,使得 附著在腹節末端的舊皮甩掉,掉落地面的 舊皮,就像是被壓扁的飲料罐一樣,被擠 壓成一團,看過去只能分辨幼蟲時的大 顎,剛形成的蛹體為綠色與葉子顏色雷 同,具良好保護色。(圖五、六、七、八) 成熟的蛹腹面有兩大片黃色三角塊斑 對稱,即將羽化時蛹色漸漸變淡,蛹的腹 部環節變寬鬆,可以清楚看到在蛹內已成 型的柑橘鳳蝶,經18 天左右發育完全 後,蛹內柑橘鳳蝶會使用第一對前腳將蛹 殼踢破,且用這一對腳緊緊捉住樹枝並將 身體拉出,此時體液在翅膀內快速流走, 將皺摺的翅膀慢慢背撐開,從踢破蛹殼到 展翅只需15 分鐘左右,但要飛行則須翅 膀晾乾,則要花上1-2 小時(圖九、十、 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 羽化後的成蟲,雌雄外觀相近難以 分辨,下翅都有黑色細長的尾狀突起,體 型雌大、雄小,整個翅面以黑色為底色, 上面佈滿大小不同的黃色條斑,翅膀腹 面,有橘色及藍色塊斑分布在脈室中, 上、下翅的亞外緣處都有弦月型的黃斑, 但以下翅弦月斑較大, 展翅大小約 70~78mm(圖十六、十七)。 圖五 前蛹 圖六 化蛹時上下蠕動後 頭部微微裂開 圖七 舊皮蛻至腹部 圖九 柑橘鳳蝶的蛹 圖十 蛹殼裂開 圖八 初形成的蛹呈綠色 圖十一 使用第一對腳用力踢破蛹殼 圖十二 捉住樹枝並將身體拉出 圖十三 破蛹而出的成蝶翅膀皺成一團

臺灣的候鳥

臺灣的候鳥

池文傑 臺灣的候鳥 臺灣本島處於太平洋西岸花彩列嶼島的中央位置,正好位在東亞候鳥遷徙路徑上,加上具有多樣化適宜棲地提供不同候鳥賴以生息,遂成為成千上萬的候烏南遷北返時之中問驛站或目的候地。臺灣的候鳥不僅種類繁多而且數量豐富,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候鳥們前來造訪,這也造就了臺灣珍貴的鳥類資源,臺灣超過半數以上的可見鳥類都是這些長途跋涉的旅者喔!芳蹤簇現的候鳥種類十分多樣,除了鷺、雁鴨、鹬類鴴、鷗、猛禽以外,還包括許多鶯、鶺猛鴒、鶇、鸲、杜鵑、伯勞、燕、鴴、鶲、雀、椋鳥……等等。 臺灣候鳥的季節變化 不同候烏之遷徙抵達時問和停駐離候去時問有所差異,造成不同地點、不同問時序的候鳥組成產生變化。臺灣的候鳥的鳥種組成之季節變化大致可以分成六個。依序循環之時期,若自候鳥度冬期閒循始,依序為(l)候鳥度冬期,(2)春季過境前期,(3)春季過境期,(4)夏候烏期,(5)秋季過境期,(6)秋季過境後過期。各時期的候鳥概況分別簡述如下: (1) 候鳥度冬期:時問大致為11月至隔年 2 月,這時以在臺灣度冬之水鳥較這為常見,如濱鹬、東方環頭鴴、金斑鴴、灰斑鴴、大白鷺、蒼鷺、青足白鹬、小水鴨等都其有相當的數量,只要前往沿海濕地一探究竟,大多前可一窺這些候鳥們的可愛面貌。而窺許多鴝、鶇、鶯、鷚、鵐則於 11 月上旬仍陸續過境抵達,有些物種也仍將在臺灣度冬,如黑臉鵐、黃尾鴝、尾白腹鶇等;除此之外,每年於台南鶇七股潟湖地區度冬的黑面琵鷺,亦是相當值得觀察的國際保育物種。 (2) 春季過境前期:時間為3月,這時期許多度冬候烏開始北返離開臺灣,踏上返回繁殖地的歸途;而春季過返境先鋒部隊的身影亦在此時出現,鋒如鷹斑鷸、小環頭鴴、小辮鴴等;部分鴝、鶯、鵐也開始北返過境,如始野鴝、短翅樹鶯等;此外,家燕也於此時大量抵達。 (3) 春季過境期:時間為4月,這時是大部份候烏的主要北返時期,除了北候返的先鋒部隊外,灰面鷲、蒙古鴴、鐵嘴鴴、尖尾鹬、小青足鷸、小滸鹬、黃足鹬、翻石鷸、反嘴鹬、黑腹燕鷗、黃鶺鴒、黑臉鵐等多在此在時期北返過境;在臺灣度冬之候烏在此時大多皆已離北返,而許多時夏候鳥也前來報到,如鷹鵑、筒鳥鳥、黃頭鷺、燕鴴等。 (4) 夏候烏期:時問大致是5月至8月;5月時少數烏種仍持續過境臺灣,例少如黃足鹬、翻石鷸等;5月底所有冬所候鳥與過境鳥均已北返,而夏候鳥與黃頭鷺、小燕鷗與鳳頭燕鷗此時頭亦已到來;8月時過境與度冬水鳥的過先頭部隊已翩然來到,如東方環頸部鴴、鐵嘴鴴、金斑鴴、高蹺鴴、鷹斑鷸、青足鷸、黃足鷸等。 (5) 秋季過境期:時問為9月,這時是許多度冬或過境鹬鴴的主要南遷時期,除了先頭部隊外,還有小環頸鴴、蒙占鴴、濱鹬、雲雀鹬、中杓鷸、尖尾鷸、稺鹬、小青足鷸、滸鹬等;夏候小烏於此時大多往南遷徙離去,而這此時亦是紅尾伯勞的過境高峰期。 (6) 秋季過境後過期:時問為10月,這時是許多猛禽、鶯、鶺鴒、燕、鶇、鴝、鵐、鶲、雀的過境時期,灰面鷲、極北柳鶯、黃鶺鴒、赤喉鷚、家極燕、黃尾鴝、藍磯鶇、藍尾鴝常常暫時停駐過境臺灣;此外許多不常見或難得見到的候鳥也多在此時顯露芳蹤,如花雀、灰斑鶲、灰椋鳥等。 臺灣常見的侯鳥 黃頭鷺(攝影者:黃文欣) 終年可見,但主要是3至9月的普遍夏候鳥。牠們的喙較其他白鷺粗短且終年都是黃色,腳為黑褐色,非繁殖期時羽色幾乎全身雪白;繁殖期時,在頭部、頸部和背部出現顯眼之全褐黃色。喜於平地草地、農耕地及垃圾場聚集出現,常尾隨於牛群及農耕機四周或停棲於牛背上。 蒼鷺(攝影者:陳毅翰) 主要是10月至翌年1月普遍之冬候鳥。為大型的灰色鷺遍鷥,嘴黃色,眼上至頭後有明顯的黑色飾羽,頸前有不連續之黑色縱紋;飛行時,寬大的黑色翼緣與灰色身軀形成強烈色對比。常成群出現於潮問帶灘地、河口濕地、近海之沼澤或魚塭。為臺灣可見鷺科鳥類中體型最大者。 黑面琵鷺 (攝影者:賴鵬智) 10月下旬甲翌年4月之冬候烏。全身幾乎雪白,其有黑色冬 - ( lj 先端寬扁如湯匙狀之喙,喙基部甲眼周圍為黑色;繁殖期端時,上胸黃褐色,頭後則有明顯黃色飾羽,眼前常出現黃上斑。主要出現於潮間帶、河口、草澤及鹽田。於臺南曾文溪主口擁有全世界最大之度冬族群,是極待保護之物種。 小水鴨(攝影者:陳毅翰) 10 月至翌年3月普遍之冬候鳥。雌鳥全身大致為單調之暗遍褐色;雄鳥非繁殖期時的羽色與雌鳥相近,繁殖期時頭部轉;為栗紅色且有明顯的綠色眼帶,身體變成石板灰色且密佈細紅密鱗紋,臀側有顯眼的三角形乳黃色大斑。通常成群聚集於紋沼澤、河口、湖泊或內陸大型水域,亦會棲息於水田;是度冬雁鴨群的主要成員。 琵嘴鴨(攝影者:黃文欣) 10月至翌年1月普遍之冬候鳥。中大型的雁鴨,有著一雙紅色腳丫,具有大而前緣下彎的匙狀喙;雌烏喙為黃色,雄烏喙則為黑色;雄鳥繁殖期時,頭頸轉為墨綠色,體上、胸及腰側與體側為黑褐色、白色與栗紅色的強烈對比。常出現於河口、沼澤與湖泊地帶。 花嘴鴨(攝影者:陳毅翰) 10月至翌年翌5普遍之冬候鳥,在東北部與金門則終年可見。為大型且體型肥胖之雁鴨,身體主要為暗褐色,具有白色眉線與黑色過眼線,而黑色的喙其先端為黃色,腳為橘紅色。通常小群於海岸或附近之大型水域中活動,喜歡水生植物豐富之棲地 灰面鷥(攝影者:黃文欣) 普遍的春(3至 5月)秋(10月)過境鳥與稀有之冬候鳥。眼睛與虹膜為黃色,灰褐色頭部有著較為灰色的臉頰,具有白色眉線,喉部有一黑色縱線,胸部與腹部密布許多橫斑。主要出現於低中海拔山區,秋季過境期時在墾丁滿洲、春季過境時於八卦山都是相當適合觀察的地點;常乘著上升氣流集結成龍捲風狀往上盤旋。

從巨木的發現談台灣的檜木

從巨木的發現談台灣的檜木

徐國士 由於近年來,台灣的古樹 巨木連連的被宣佈發現,顯示台灣是自然環境非常特殊 的一個地方。因為台灣位於亞熱帶 與熱帶之間,是東亞大陸邊緣的一 個島嶼,受海洋氣候的調節及不同 季風的影響,氣候溫和多雨,又有 高山峻嶺的分佈,氣溫隨高度而遞 減,造成熱、暖、溫、寒四帶氣候 及植物環境。 同時在地質歷史上看 來,台灣在近百萬年前,尚與大陸 相連,高山地區雖有冰河的侵擾, 但總括而言, 低海拔還是滿溫暖 的,而高緯度溫帶地區卻受了冰河 氣候的影響,使得大部份的物種向 南方溫暖地區遷移,由於冰河時期 大量冰雪的堆積, 海平面都會下 降,台灣與中國大陸陸地相連,有 些植物種類就會藉著種子的傳播, 遷移到台灣來,氣候恢復溫暖時, 這些種類又隨著氣候的改變向高海 拔氣候比較冷涼地區移動,所以台 灣在這兒保存了許多古老植物的種 類,在人類活動開始以前,就靜靜 地生活在這個角落裡,經過多年的 競爭、選擇及遷徒,在看起來似乎沒有規律的規律中生生不息。 在台灣過去發現的巨木中,除了 南投縣信義鄉的樟樹巨木以及中部橫 貫公路上的碧綠巨木為香杉外,其餘 大都是台灣特產的紅檜。下面〈表一〉 有一個比較表說明這些大樹的一般情 形。 高大喜溼的檜木林是中生代古老植物的特性。 然而,這些古老紅檜的體形並非 世界最大的。世界最粗的樹是美國加 州的長葉世界爺,粗可達11 公尺,同 時高110 公尺左右;而澳洲產的桉樹 可高達160 公尺,相當於20 幾層大樓 的高度。由此可見,紅檜是生長得非 常慢的樹種,通常在野生狀態下,千 年紅檜的平均半徑每增厚1 公分需1 2 . 5 年,當然這種生長的速度在不同的環 境中是完全不同的。在不良的環境 中,甚至一棟逾百年的紅檜,居然經 常在近十公分左右的情況下,苟延殘 喘地生活著。 過去在台灣所用的木材中,檜木 是最普通也是最重要的,尤其以前日 式的建築物用得更多。因為這一類的 木材緻密、細軟,容易加工,耐蟻、 耐溼性強,曲漲甚小,不裂不翹,而 且色澤木理都很整齊美麗,所以用途 很廣。可供建築、家具、棺木、彫 刻、粒片板以及纖維板等,幾乎每一 部份皆可利用。加之在台灣檜木的蓄 積量豐富,都是些無節的長大木材, 是過去台灣最具經濟價值的樹種,在 台灣沒有比它更貴重的了。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都認為台灣 的檜木只有一種,其實檜木這一屬, 全世界有七種,都是有用的大樹,其 中三種生長在北美, 二種分佈在日 本, 二種獨產在台灣。除了紅檜 (Chamaecyparis formosensis Matsum.) 外,另一種是台灣扁柏(Chamaecyparis taiwanensis Masam, et Suzuki)。比較起來,紅檜的生材含水率較台灣扁柏為 高、材色較台灣扁柏略紅,質稍軟, 負擔力較差,但耐濕性及耐蟻性卻較 台灣扁柏為大。 鴛鴦湖呈東西走向,東北季風帶來豐沛水氣,濕涼的環境有利於檜木之發展。 就外部形態上看,二 者非常相似,一般紅檜較台灣扁柏高 大。但台灣扁柏樹皮較紅檜厚,所以 在山地的林業現場人員都稱之謂厚 殼,而紅檜樹皮薄而裂皮較細,所以 土名稱薄皮。當然在其他方面尚有一 些專門的鑑定方法,譬如毬果扁柏比 較圓,紅檜呈長橢圓形,以及果鱗的 數目不同等等。就檜木分佈而言以海 拔1,400 至2,500 公尺為最盛,兩種常 呈混生狀態。這也是植物分佈非常奇 妙的一個現象,按照生物的演化的法 則,同一屬的植物如果在地理上或者 傳播花粉上沒有隔離的機制,生長在 同一地方的植物沒有辦法分化為兩個 不同的種,但是現在台灣檜木的分佈 扁柏與紅檜混生,扁柏分佈的海拔較 紅檜為高,可達2,800 公尺左右,且分 佈在中部以北的地區,現在公告的馬 告國家公園是台灣扁柏林最集中的地 方。 而紅檜在北部潮溼地帶,低可分佈到海拔700 公尺左右,而分佈的範 圍一直可到南部屏東的北大武山。就 現在人類對於過去氣候變遷的瞭解, 長期以來氣候時暖時寒的交替,使得 植物的移動調整是非常匆忙的。台灣 扁柏分佈海拔較高,應該比紅檜更早 受氣候的影響進入台灣,因為台灣扁 柏與日本扁柏非常相似,以前曾有一 段時期將它視為日本扁柏的變種,我 們相信扁柏在過去地理分佈上在第三 紀末期以後由於整個地塊的連接,受 冰河的推擠進入台灣,隨著氣溫的變 暖向高海拔移動,至第四紀冰河時扁 柏又向低地下降,此時與再傳入的紅 檜會合,經過了長期的顛沛分離,植 物的親兄弟能夠在這偏遠的角落相 遇,這又是何等神奇的安排。 台灣扁柏毬果呈圓形是它的特徵 紅檜的毬果呈長橢圓形 檜木喜歡生長在氣候涼爽及潮溼 的環境裡,溫度月平均以5-20℃為界 限, 8-14℃最適宜。雨量以年雨量2, 500 至4,500 公厘的地帶較適合,年雨 量低於2,500 公厘或者乾季明顯的地區 都會限制檜木的生長。大氣中的相對 濕度也很有關係,一般年平均在百分 之八十以上。要同時具備這三個條件 的地方實在不多, 在溫帶地區雨量少、乾季長,造成了限制因子,熱帶 地方又不夠涼爽,惟有在台灣中央山 脈最大降雨帶的上下區域,才是真正 屬於檜木的「涼爽、潮溼、多雨」的典 型氣候。這是繼中生代當時地球正處 在溫暖潮溼的大環境下植物的生存環 境,而檜木現今的種類不是分佈在沼 澤區域就是分佈在沿海終年霧氣集結 的霧帶潮溼區域,它們不像其他植物 歷經患難在型態及生理上已經完全改 變了過去的特性,而檜木卻保存了很 多那個古老時代的特性,這是何等珍 貴的自然遺產,尤其在台灣保有這麼 多這麼古老大面積的檜木林,其學術 的價值在全世界都是值得重視與驕傲的。

與星星有關的植物

與星星有關的植物

鄭元春 星星高掛在天際,植物生長在凡 間,它倆存在的位置真正是天壤之別,怎麼可能產生關係呢?仔細想想,還是有的,而且至少有三種關 係哩! 第一,開小白花的植物每當花兒 開得滿枝滿椏時,白花與綠葉相互輝 映,恰如夜晚的滿天星斗,故富於想 像的命名者,乾脆以「滿天星」為植 物命名。第二,不少植物能開星芒狀 的花朵或結星芒狀的果實,因此而有 「繁星花」(圖一)、「星鐘花」、「懸星花」、「星果藤」(圖二)等之名。第三, 某些植物的莖部或葉片上有星點狀的 毛簇、斑點或孢子囊群,故被取名為 「星點仙人掌」、「星點木」、「星蕨」 (圖三)等……一一細數起來,這些跟星 星有關的植物還真不少,且挺有趣的 哩! 以下就請上述三類的「星植物」逐 一出場來: 滿天星 至少有三種植物都叫這個名字,一種為灌木,兩種為草本。灌木類的 滿天星屬於茜草科家族,本名「六月 雪」( 圖四) ,也有人叫它「木本滿天 星」。它是小型的灌木,分枝甚多, 葉小花也小,春至夏季是盛花期,迷 你型的鐘狀花綴滿枝頭,那景象既像 錦簇的繁星,也像輕覆枝端的雪花, 極富詩意。它的葉子除了綠色品種之 外,還有鑲白邊的斑葉種,既可賞 花,也可觀葉,還是插花的好材料 哩! 草本的滿天星有一種是栽培的, 另一種是野生的。栽培的滿天星其實 應該叫「霞草」(圖五),屬於石竹科家 族,葉子呈狹披針形,幾乎全年皆可 開花,花期為冬至初夏,但因栽種的 時間不同,故全年均有花可買、可 賞。它通常用於插花、新娘捧花、胸花、押(壓)花作品等,名氣很大, 可謂童叟皆知。野生的草本滿天星就 叫「滿天星」,也叫「蓮子草」,是莧 科家族的成員,為半匍匐性的一~ 二年生草本,葉子對生,小白花簇集在 葉腋處,由於分枝頗多,且常以群落 的方式聚生,故小白花的花團也彷彿 夜晚的繁星,故名。這種野生的小草 花十分常見,舉凡草坪、路旁、海 邊、水溝附近等,隨處可見,不過長 在台灣南部海濱的個體(圖六),花團比 起其他地方的個體要大得多,也更像 天上的星斗,不知道你看過沒?有時 候,你還可以在人家的院子、藥園或 村落附近的田埂上,看到紅莖、紅葉 的「紅梗滿天星」(圖七),它是野生草 本滿天星的變種,也是民間常用的清 涼退火藥材,讀者們不可不認識它。 圖一 深紫紅鑲粉紅邊的繁星花 圖二 很搶眼的星果藤花枝 繁星花: 是亞灌木狀的多年生草本,因花 形如星,又繁花錦簇而得名,是庭 園,花園乃至花壇、蝴蝶館等地的要 角,花色有大紅、粉紅、雪白及粉紅 滾大紅邊等,花期近乎終年不斷,尤 其在夏、秋之交,眾花紛紛凋萎消失之 際,它的一枝獨秀,更顯珍貴與獨特。 繁星花的花冠其實呈高杯形,有 細長的花冠筒,只是頂端五裂,由上 往下看,五裂片恰如五個星芒,從側 面看,星形花就不復見了。繁殖可用 扦插法,且全年皆可施行,盆栽亦能 正常生長。(圖八) 圖三 星蕨的孢子囊群如天上繁星 圖四 六月雪也叫木本滿天星 圖五 霞草特寫─也是蜜蜂常採蜜的對象 星鐘花: 蘿藦科家族的肉質性草本植物, 莖肥厚多汁,其上生有軟棘刺,造型 頗奇。夏季開花,每一朵花直徑約二 公分餘,周圍有五尖突,形如星芒! 又輪廓呈圓形,花冠厚質,開在莖上 時,有如袖珍形的鬧鐘立在半空中, 故名。是近幾年頗受歡迎的多肉質植 物,由於黃色黃褐,花心之副花冠形 如西點麵包中的甜甜圈,益增其美與 奇。可用扦插法輕易繁殖成功,栽培 時切記「寧乾勿溼」的給水原則,擺 置場所應避免雨淋,以免夏季高溫期 莖枝潰爛。(圖九) 圖八 繁星花近攝 圖九 星鐘花近攝,花心好像個甜甜圈 懸星花: 茄科家族的成員,為木本的蔓藤 植物,能沿著樹叢或籬笆等蔓延生 長,圓錐形花序就懸垂在枝葉間,花 冠五裂而呈星芒狀,故名。原本生長 在加勒比海沿岸,但自西元一九一○ 年引進台灣後,便陸續在墾丁地區等 海濱附近或低海拔山區歸化,如今已 有許多自行生長的個體,不少國中、 小學還拿它來美化庭園,因為它那紫 色的星形花和紅熟的漿果的確漂亮又 豔麗,很能賺人目光。不過在這兒必 須提醒大家的是:它全株有毒,果實 的毒性尤強,誤食將導致腹痛、下 痢、全身無力等,不可不慎也。繁殖 可採用播種法,栽培場所宜有約百分 之二十的遮蔭。(圖十) 圖十 懸星花花枝

欒花朵朵

欒花朵朵

黃順良 前言 寶島台灣四季如春,植物的生長 非常茂盛、種類繁多,秋天開放的花 朵,也明顯的減少了許多,台灣欒樹 正巧就是秋天開花的樹種。夏末秋初的台灣欒樹已孕育出開花的準備,所以在暑假過後的開學之初,在中、南部地區已有等不及的先 鋒部隊,吐露出圓錐狀的花序,然而在氣候較 冷的北部地區,也正準備要綻放花朵了。 花苞期 九月初台灣欒樹的 枝條前端,長出一小截 一小截的小枝條,幾天 過後主要的枝條出現了圓錐狀的花序,一小點 一小點的花苞,慢慢地 從枝條長大,大約一星期的時間,這些花苞的苞片裂開,出現黃色的小花瓣。(圖一) 圖一: 花苞期 圖二: 小黃花期 黃花期 黃花期是台灣欒樹一年之中最絢麗的第一時段,這個時期又可分為小黃花期、疏黃花、大黃花三個階段。 一、小黃花 小黃花是台灣 欒樹剛從花苞吐露 出來的黃色花瓣, 在長長的圓錐花序 上,短短小小的花 瓣,看起來有些單 薄,過了兩天短短 的黃色花瓣加長 了。(圖二) 二、疏黃花 小黃花經過兩天的生長花瓣增長了,但因花瓣仍無法蓋過枝條,所 以看起來仍是稀稀疏疏,不能引人注目。(圖三) 三、大黃花 疏黃花經過2~3 天的生長,台灣欒樹的花朵完全開放,滿樹冠層的黃花非常漂亮,不僅吸引人們的目光,更 是蝴蝶、蜜蜂……等昆蟲的拜訪最佳 時機。筆著以為此時為台灣欒樹在一 年之中最為漂亮迷人的第一階段,鮮 黃色的花瓣和黃中帶紅的花冠,把整 個枝條滿滿地包住,更把整個樹冠層 披上一層黃紗似的,遠遠看去就好像 大自然的彩筆在樹梢畫上一道鮮豔亮 麗的顏色一般, 非常搶眼、突出。 (圖四) 圖三: 疏黃花期 圖四: 大黃花期 有句話說:「紅顏薄命」,台灣欒 樹的大黃花雖然非常漂亮迷人,可是 它卻經不起「風吹雨打」,只要稍強的 風吹或小小的雨,就可以在樹下的地 面上, 看到充滿詩情畫意的點點落 花。這個時期應該是台灣欒樹淘汰過 多花朵的自然現象吧! 圖五: 整個樹冠層由原來的黃花在此時轉變為火紅的蒴果 紅果期 大黃花期再過2~3 天,未被風吹雨 打掉落的花朵,在花朵基部雌蕊的底 部,漸漸的長出暗紅色的紅點, 3~5 天 後小紅點長為中果實,再過3 天左右 中果實長的更為飽滿,成為肥厚玫瑰 紅的蒴果。筆者以為此期為台灣欒樹 的第二個絢麗時段,整個樹冠層由原 來的黃花在此時轉變為火紅的蒴果 (圖五),看起來好像著火似的,非常 耀眼、醒目, 不禁使人要多看它幾 眼。台灣欒樹的紅果期階段如果遇到 幾天的下雨,玫瑰紅的蒴果,會呈現 水紅色的感覺,色彩上就沒有晴天玫 瑰紅色蒴果的亮麗可愛(圖六)。 圖六:遇雨,玫瑰紅的蒴果,會呈現水紅色的感覺

台灣越冬型蝴蝶生態谷

台灣越冬型蝴蝶生態谷

李季篤 圖一 蔚藍的天空有美麗的蝴蝶再飛舞 曾經有人說:『清澗舞千蝶, 綠人綴彩衣』,這樣子的景 象相信對大部份的同學來說,是那麼 陌生與生疏,也許只能任憑想像千、 萬隻蝴蝶飛舞時的感人畫面吧!其實 在台灣就有一些神秘地方,像詩人們 所敘述,那樣的美麗與動人。在整條 山谷、整片樹林,望眼看去都是美麗 的彩蝶, 尤其當蝴 蝶們應聲 齊飛, 舞 動著雙翅 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遨遊, 此刻的天 空如同烏 雲遮日, 遮蔽了半個天邊, 這時之景象又豈能以千蝶、萬蝶的隻 數來形容(圖一)。 如此令人嘆為觀 止的奇景,並不是隨時都可見到,只 能在每年入冬之後,才有機會目睹這 萬蝶齊飛之奇景。因為在入冬後冷風寒流侵襲之前,這些分散台灣各地之 美麗蝴蝶將不約而同飛往南台灣的山 谷中,一起渡過嚴寒冬天,我們將這 神秘的山谷稱之為『越冬型蝴蝶生態 谷』(圖二)。 根據調查, 全世界比較有名的 「蝴蝶谷」,一為美國南部墨西哥中部 山區的「大樺斑蝶谷」,另一處就是 位於台灣南 部高、屏地 區深山谷地 之『紫斑蝶谷』。在北 美的大樺斑 蝶,集體過 冬的蝴蝶數 目相當驚 人,可達上 億之多,因 此是自然界 中最壯觀奇 景之一。而在台灣南部過冬的蝴蝶, 在數量雖不及北美洲之大樺斑蝶,但 因過冬的蝴蝶種類有好幾種,且數目也從數萬到百萬不等,所以也是世界最著名的『越冬型蝴蝶』。在南台灣高、屏地區各山谷過冬的蝴蝶主要是以紫斑蝶為主,谷中隨處可見大量紫斑蝶在樹梢或藤蔓上棲息(圖三), 其中包括圓翅紫斑蝶、端紫斑蝶、斯氏紫斑蝶和小紫斑蝶等四種蝴蝶,因這四種蝴蝶翅膀具紫色金屬彩斑,所以這些山谷又被取上詩畫般美麗的名字,稱為『紫蝶幽谷』。 除了紫斑蝶 之外還有少數的青斑蝶也聚集在此 地,例如:琉球青斑蝶、姬小紋青斑 蝶、淡小紋青斑蝶等。而紫斑蝶的種 類數在各山谷間有所不同,有些谷地 以端紫斑蝶居多,有些則以小紫斑蝶 較多。不管是以何種紫斑蝶居多的山 谷,這其中都有著共同特徵,即在谷 中有溪流小澗,在谷外四周則長滿許 多蝴蝶喜歡的蜜源植物,如澤蘭、馬 瓔丹等。當清晨日出後將有大量紫斑 蝶於谷中吸水或飛出谷外來吸蜜,補 充每日所需水分、無機鹽類,以及養 分,以對抗那無情嚴寒的冬天(圖 四)。 圖二 紫斑蝶棲息的山谷,是 背風且陡峭的隱蔽山谷 圖四 群體在沙地上吸時水分的紫斑蝶 圖三 在藤蔓上休息的紫斑蝶 紫斑蝶之生物學探討: 1.雌、雄生殖特徵比較: 斑蝶科之蝴蝶,雄蝶大都具有特 殊且美麗的『毛筆器』與性狀特徵, 以區別雌、雄,尤其紫斑蝶的毛筆器 更是明顯,而性狀特徵又以斯氏紫斑 蝶最為顯著。依筆者觀察,發現紫斑 蝶雄性毛筆器對周遭環境刺激是相當 敏感的,不管是在飛行嬉戲時、求偶 過程中甚至是受到驚嚇,毛筆器就會 立刻裸露出來,同時也散發出獨特的氣味,而每種紫斑蝶的毛筆器形狀特 徵不一樣,散佈出的氣味也不同,這 氣味正是種間之差異性區別,也是吸 引雌蝶進行求偶交尾重要味道,所以 紫斑蝶們會憑著相同或相似的味道來 成群聚集,這正是形成紫斑蝶大量集 體一起過冬的重要因素(圖五、六)。 2.多彩的翅膀與金屬光澤的蛹: 紫斑蝶除了有特殊的毛筆器之外,在蛹的階段及羽化成蟲時的翅膀 都具有金屬光澤,當接受不同角度的 光線照射時,將呈現出耀眼迷人的色 彩。紫斑蝶身上所產生的顏色,主要有兩種機制所構成, 分為色素色 (pigmental color)和結構色(structural color);所謂的『色素色』就是我們所 看到的紫斑蝶翅膀所散發的色彩而稱之,這是由於翅膀之鱗片上,含有色 素體以決定每個鱗片的顏色,當鱗片 像屋瓦般彼此相疊排列時,就會展現 出各種不同色彩於圖案,因此鱗片中 的色素色吸收某些波長的光線後,會 反射出其他波長之光線,因此我們在 不同的角度就會看見不一樣的翅膀顏 色。而紫斑蝶的蛹之所以全身散發出 刺眼的金屬光澤,這是因為在蛹的表 面有著不同的溝紋、凌角與刻痕等構 造,這些構造就將會使照射的光線產 生折射或繞射之現象,同時產生出耀 眼光亮的金屬色澤變化,於是形成所謂的『結構色』顏色的出現。不管是 色素色還是結構色,一般都由黃、 白、棕、黑、紅與藍、綠、金、銀等 色共同形成(圖七、八)。 圖五 斯氏紫斑蝶雄蝶的毛筆器如同 還未梳妝整齊的 小辦子 圖六 斯氏紫斑蝶雌蝶外觀的產卵瓣 3.四種紫斑蝶的形態與幼蟲寄主植物: (1)端紫斑蝶(Euploea mulciber barsine)雄蝶前翅表面具有美麗紫色的光澤,後翅外緣處有1~3 顆大小不一的 點斑(圖九)。雌蝶前翅表面子色光澤較不明顯,後翅部位有長條狀白斑,與雄蝶差異大(圖十)。幼蟲食性廣泛,啃食桑科(Moraceae)之多種植物,例如白肉榕(Ficus vasculosa)、 台灣天仙果(Ficus formosana)及榕屬 (Ficus .spp)等植物。 圖七 閃亮端紫斑蝶蛹 圖八 即將羽化的斯氏子斑蝶蛹 圖九 吸食長穗木花蜜的雄端紫斑蝶

陸上生物篇 臺灣常見小動物

陸上生物篇 臺灣常見小動物

文/吳加雄 臺灣大學昆蟲學研究所 楊平世 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 楔子 臺灣是個生物多樣性相當高的海 島國家,但是由於大多數人口居住於 都市地區,加上生物觀察往往費時曠 日,除了長時間靜候,也得配合氣候 或環境,所以沒接受過生態調查訓練 的爸爸媽媽,在解決家中小朋友的自 然科課題時,常常感到棘手,從而也 衍生了一些生物買賣,例如寵物昆蟲 及水族動物買賣的問題;進行生物觀 察,最興奮的事情莫過於親眼見到稀 少的物種(如圖1)或是生物正在進行攸關生死的行為,例如取食/被取食 (如圖2、3)、交尾或是羽化。 生活於水泥叢林中的芸芸眾生, 一週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都用於讓自己與 家人生活無虞的工作上,所以要見到所 謂的稀有物種或是保育類物種的機會其 實不高,但是如果想要發現生活周遭的 各種常見小動物,也不是一件太難的事 情;例如筆者在家中種植的地瓜,地瓜 葉上頭就吸引不少蚜蟲前來吸食汁液, 雖說蚜蟲是重要農業害蟲,但看著那些 黃色的小蟲子停棲在葉子上頭,也讓筆 者頗有沈復「兒時記趣」一文中:「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的感受。 那麼我們生活中到底有那些常見的小動 物,能讓我們擁有沈三白先生的體會呢?且讓筆者介紹如下。 圖1 台北市郊山就能發現的珍稀昆蟲-渡邊氏長吻 白蠟蟬(攝影:吳加雄 圖2 螳螂捕食(攝影:楊平世) 圖3 蛾類幼蟲與寄主植物(攝影:楊平世) 小灰蝶類昆蟲 小灰蝶是小型蝴蝶,卻佔了臺灣 蝴蝶種類約四分之一,臺灣已知有64屬 123種。蝴蝶的共同特點是生活史是經 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屬於完 全變態的昆蟲,.成蟲有二對大而且佈 滿鱗片的翅膀,大都具有可以收捲的虹 吸式口器,觸角呈棍棒狀;而多數小灰 蝶的後翅尾端有一~三對尾突,有的尾 突附近還有眼紋;小灰蝶類最有趣的生態現象,莫過於牠們的幼蟲與螞蟻共生 的行為,其實在節肢動物裡,有不少種類和螞蟻親近。 這些動物被我們統稱為「喜蟻動 物」(myrmecophiles);原本螞蟻是 具有強烈排他性的社會性昆蟲,只要進 入蟻巢內的個體氣味不對,就會受到 該巢螞蟻的攻擊。 然而喜蟻動物不僅能讓螞蟻允許進入,有時候還會接受螞蟻養育,其中小灰蝶科是喜蟻動物中一個主要的類群;牠們和螞蟻維持共生關係 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要獲得保護,而回 饋螞蟻的,則是所分泌的蜜露。小灰蝶 之所以能夠和螞蟻建立共生關係,主要 是因為在牠們身上具有許多喜蟻器官 (myrmecophilous organs),這些器官 大致上可分為三大類: 1.蜜腺:可供螞蟻取食,因此而獲 得螞蟻的保護。 2.觸手器:功能仍無一定論,且隨 著不同種類可能會有不同的功能。 3.鐘狀孔:會分泌揮發性的氣體。 以氣相色層分析法分析小灰蝶與螞 蟻幼蟲的化學傳信物質後,發現兩者的 成分極為類似;大藍小灰蝶屬、黑小灰蝶屬、雀斑小灰蝶屬,都具備此種特殊 的巢內絕對性共生關係。其中雀斑小灰蝶屬中所包含的兩個種類在台灣皆有分 布,淡青雀斑小灰蝶幼蟲是以四種唇形 科植物為中間寄主,分別是:風輪菜、 疏花塔花、蜂草及毛果延命草;白雀斑 小灰蝶幼蟲的中間寄主植物為龍膽科的 台灣肺形草,這兩種雀斑小灰蝶皆偏好 將卵單顆產在中間寄主植物的花苞上, 幼蟲孵化後會很快地躲進花苞內,並以花部為食。淡青雀斑小灰蝶的三齡幼蟲 身上的蜜腺已發育完成,可分泌蜜露, 其他的喜蟻器(官)也已發育完全;而 白雀斑小灰蝶則一直要到四齡幼蟲,喜蟻器(官)才會發育完全。 喜蟻器(官)發育完全之後,它們會離開中間寄主植物降落到地面,準備 進入蟻巢,此時稱為收養期幼蟲。當螞 蟻發現幼蟲時,會先以觸角探索幼蟲, 此行為會引發小灰蝶幼蟲分泌蜜露;很 快地螞蟻會開始開懷暢飲蜜露,但實際上這只是小灰蝶幼蟲所布下的陷阱,因 為接下來所引發的幼蟲擴胸行為,會使得家蟻如著了魔般的開始探索牠的胸 部,然後牠會如獲至寶般地咬住幼蟲胸 部,將之帶回蟻巢中;詭計得逞的小灰蝶幼蟲在進入蟻巢後,肥嫩多汁的螞蟻幼蟲便成為小灰蝶幼蟲食物,但是寄主 蟻並沒有因此而譴責雀斑小灰蝶幼蟲的暴行,仍然若無其事般大口接受小灰蝶 幼蟲的賄賂,等到終齡幼蟲在吃完最後 的晚餐之後,牠們開始偷偷地向蟻巢出口處逼近,然後選擇一個最有利的位置 化蛹,以便成蝶羽化時,能以最快的速 度離開蟻巢。因為在沒有「喜蟻器」護 體的情況下,原來和藹可親的「蝶友」就會變成可怕的「食蝶族」!羽化後, 小灰蝶會迅速地找到攀附物,以便伸展 牠的翅膀,迎接外面繽紛的世界。 粉蝶類昆蟲 一如小灰蝶,各類粉蝶在都會公園 都是常見的昆蟲,翅膀顏色大多是粉黃或是粉白色, 斑紋不多。台 灣已知有15屬 36種,和小灰蝶相較起來, 粉蝶並沒有甚 麼比較特殊的 生態現象,雖 部份種類是農業害蟲,但也不是最主要的 危害種類;這 樣說起來,粉蝶生態一如他 們外觀—樸實無華,但如果我們人類就 此認定粉蝶,那也未免小看了這些小生物,其實某些粉蝶幼蟲,例如紋白蝶 (如圖4),對於農藥具有抗藥性,害蟲抗藥性,其實可算是人類自作孽的結果,在一個自然族群中,族群內的不同 生物個體對於殺蟲的感受程度就有所不 同,一如某些人容易對特定食物過敏一 般,而人類濫用殺蟲劑的後果就是將對 殺蟲劑敏感的個體全部殺光,剩下來的個體就是對於殺蟲劑比較不敏感的個體,而這些不敏感的個體代代繁殖之 後,展現出來的現象就是同一種殺蟲劑再也無法殺死該種昆蟲,也就形成所謂 的昆蟲抗藥性。 圖4 紋白蝶幼蟲(攝影:楊平世)

水中生物篇 奇妙的頭足綱生物大揭密

水中生物篇 奇妙的頭足綱生物大揭密

文/鄭煜彬 臺大醫院皮膚部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會吃到一 群有觸手的海產。這群海產大多擁有 形狀不一的吸盤與令人難以望文生義 的名字,例如章魚、花枝、軟絲、透 抽、魷魚與鎖管等等。光憑字面根本無 法辨別牠們是哪一類生物。這些生物 在分類上都屬於軟體動物門的頭足綱 (Cephalopoda)。這群軟體動物沒有 骨骼,而且貝殼大多退化或變成內殼, 只剩下鸚鵡螺和其他幾個種類還有外 殼,因此我們在吃這些海產時幾乎沒有 吐骨頭和剝殼的問題。 頭腦發達,「四肢」更發達的頭足綱 頭足綱動物的血液具有含銅離子的 血青素,所以呈綠色。氧氣充足時是墨 綠色,不足時是青白色,和脊椎動物含 鐵離子血紅素完全不一樣。因此某些老 一輩的人會戲稱牠們為「沒血沒眼淚」 的海產。 然而頭足綱卻是軟體動物門中最進 化的一群,有相當發達的頭部與足部, 因此被稱為頭足綱。頭足綱的足長出的 位置其實是真正的頭,而平常我們吃到 最多肉,看起來像是「頭」的部位實際 上市牠們的軀幹,這裡有顯著的外套膜 (圖一)。這類動物亦有發達的眼球、 腦部、及神經系統,可說是軟體動物門 中最聰明的一群。頭足綱的神經細胞很 大,早期的神經生理學 研究常常以此為研究題 材。 此外頭足類也是 動作很敏捷的動物,擁 有特殊的構造「漏斗」 (圖二),可以噴出強 勁的水流推進,因此可 以快速地在海中游動。 頭部的前方還有許多外 皮組織特化的觸腕可協 助捕食( 例如烏賊) 或在海底移動( 例如 章魚)。這些觸腕視種 類不同而異, 例如章 魚是8隻,烏賊10隻, 鸚鵡螺則是94隻。(圖 三)上面有很多的小 吸盤,是分類的依據(圖四、五)。 頭足綱 全都是肉食, 牠們的 口囊俗稱「龍珠」(圖 六),內有尖銳的喙用 來咀嚼(圖七)。頭足 綱都生活在海中,用羽 狀的鰓(1-2對)來呼 吸,循環系統則是比較 高等的閉鎖式循環,和 魚類與哺乳類等脊椎動 物一樣擁有血管與微血 管。 頭足綱的許多種 類都有變色的能力可以 進行偽裝。這種能力來 自一些表皮的色素細胞 (chromatophore)(圖八),可以感受 四周的環境來調整其顏色。這些色素細 胞隨著動物死亡後會迅速退色 圖一 頭足綱的簡圖,請注意看起來像大頭的部位其實是牠們的 身體。(製圖:鄭煜彬) 圖二 鎖管的漏斗,中間還可以看到一個小隔板。 (鄭煜彬攝影) 圖三 鸚鵡螺擁有頭足綱中最多的觸手。(黃祈雄攝影) 圖四 章魚的吸盤只有肥厚的肉質,捕捉時吸到手會瘀傷。 (攝影:鄭煜彬) 圖五 鎖管的吸盤有個小柄,其內還有角質 的吸盤環。(攝影:鄭煜彬) 圖六 頭足綱的口囊俗稱「龍珠」,是海鮮 中的名菜。(攝影:鄭煜彬) 圖七 口囊中的喙就像鸚鵡的嘴 一樣。(攝影:鄭煜彬) 圖八 頭足綱動物(鎖管)表面的色素相當艷麗。 (攝影:黃祈雄)

番路賞柿

番路賞柿

徐宜廷、林大陣、賴忠和、張毓禎、梁忠三 柿子屬柿樹科植物,清朝時由中國大陸引進澀柿栽種,目前國內栽種的柿子品種有口感甜脆的水柿,香Q甜軟的紅柿(圖一)及由日本引進栽培的甜柿等三大系列為主。 柿子 Diospyros KaKi L.是國內受歡迎的秋季水果之一,橙紅色和橙黃色的果實讓人垂涎欲滴。唯國內栽培面積並不大,要欣賞柿子就必須到特定景點才能夠欣賞到。本文則以嘉義縣番路鄉台 159 甲道路沿路種植的柿樹來介紹一些值得欣賞的景色。 圖一 紅柿,外型較小通常 會在樹上成熟變紅 圖三 原生柿樹,葉子較狹長, 果實小無法食用,抗病力強 圖二 柿子全株枝條上萌發新娃 每年三月是柿子開始充滿生機盎然的季節,枝條上會同時萌發新芽,為已經孤寂一段時間的柿樹裝飾了點點翠綠( 圖 2 ) ,讓人感受到無限的生機。此時也是柿農忙答嫁接柿苗的時間,不知您有無曾經駐足觀賞過這些技術,因為柿子花屬於雌雄異株的兩性花,柿農為了方便照顧管理,便會選擇較大棵的台灣原生柿樹(圖 3 )為砧木,先嫁接幾枝雌樹新芽後,會保留較頂端的枝條以便嫁接雄花,這樣可以有利於受粉的成功率。如果看到的嫁接新芽上同時又被嫁接上一株新芽( 圖 4 ),可不要懷疑為什麼要如此多此一舉,因為這是目前國內引進的日本甜柿最佳種植方式,若是只有嫁接一次的新苗那就是以生產紅柿或水柿為主的柿子樹。另外一種較容易成功的栽培方式則是選擇大拇指粗細的台灣原生柿樹為砧木,直接嫁接紅柿或水柿甚至甜柿也可以,但是這種方法成長速度較慢,必須經過好幾年才能有收穫。 圖四 圖中為嫁接兩次, 最上一截為甜柿 圖五 柿子的雌性小白花 嫩芽經一個月的成長會轉換成鮮綠的柿葉時,必須仔細觀察才能看到嫩葉處綻放出一朵朵模樣可愛的小白花(圖五),賞花時也請務必要小心週遭的環境,因為柿子花屬於蟲媒花,當地柿農會在柿園附近放養野蜜蜂一方面幫助受粉,另一方面也可增加家庭收入。野蜜蜂的技巧也具有相當的特色,蜂農會將岩縫或樹洞中的蜂巢引入利用粗大筆筒樹中空樹莖做成的飼養箱中,再將兩側封閉,僅留下進出孔道(圖 6) 欣賞風景之餘可不要好奇心太重把蜂巢打開,或者天氣不佳和環境潮濕時絕對不要靠近蜂巢,此時蜜蜂是會主動攻擊人的。除了蜜蜂外,此時蛇類也正從冬眠中甦醒,在園區附近最常出現的毒蛇則是赤尾青竹絲為主,其他則是一些不具常性的青蛇和紅乳蛇等。尤其是青蛇常被誤認為赤尾青竹絲而慘遭擊斃或車子輾斃(圖8)。 圖六 筆筒樹莖製作成的野蜜蜂蜂巢 圖八 青蛇 圖七 喜歡在樹叢及草叢活動的赤尾青竹絲 柿花受粉後,綠色的萼片會宿存在樹枝上,好像綻開許多綠色的小花。此時綠葉佈滿了整棵柿樹,緊跟著甲蟲季也就跟著上場了。最先出現的 “ 裝甲武士 “ 則是以吃食嫩葉維生的天牛科和金龜子科成員為主。常見的有褐灰色帶有鏽斑的茶胡麻天牛(Mesosa perplexa)、具有漂亮斑點的星天牛(Anoplopphora malasiaca)和身穿紅色大衣的紅艷天牛 ( Dicelosternus corallinus) (圖 9 )會在樹幹上揮舞答兩根長長的鞭狀觸角,還有全身泛著藍紫色光澤的紫艷騷金龜 (Protaetia formosuna ) ( 圖 10 ) 和全身翠綠的小青銅金龜(Anomala albopilosa )等。這些甲蟲雖然漂亮卻是柿農的眼中釘,因為它們的幼蟲會啃食樹幹和根部,成蟲則會吃食嫩葉和花朵,導致農產品收穫量減少。 圖九 紅艷天牛 圖十 紫艷騷金龜 六至八月份可以見到一顆顆鮮綠的柿果高掛在枝頭上,讓人感受到未來豐收的希望( 圖11 )。此季節若來到番路鄉可要記得多住一晚,因為白天可以漫步在柿園小道上,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晚上則可以在燈光下大玩追蟲遊戲。由於番路鄉人口不多,除了墾植區外,幾乎都屬八掌溪的集水區,孕育了許多以腐木維生的甲蟲,常見的有如同坦克車般的獨角仙(Allomyrina dichotoma) ,會利用胸甲彈跳逃離的大青叩頭蟲(Camposternus mirabilis )(圖 12 )和雙紋褐叩頭蟲(Puracalais lavatus〉雄蟲具有兩隻威武大顎的鬼艷鍬形蟲(Odonlolabis siba)、兩點赤鍬形蟲( Prosopocoilus ,blanchardi )、扁鍬形蟲( Dorcus , titaus)及紅圓翅鍬形蟲(Neolucanusswinhie 〉,還有會全身蜷縮假死的竹子大象鼻蟲(Cyrtotrachelus longimalus)和斜條象鼻蟲 ( Cryptoderma fortunei ) ( 圖 13 )等,這些好玩的甲蟲會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秋風起柿子紅,柿熟誰先知?",九月份初秋時期正是柿子開始轉為橙黃色的時候,這時候到此地正好可以品嚐香脆可口的浸柿。若留意一下四周也會很容易聽到“郭、郭郭… ”的叫聲,因為柿子成熟與否的先知已經到來,那就是色彩艷麗的五色鳥(圖 14 ) ,而且正在享受甜美的柿子,那種沉醉的姿態就像擺好姿勢的模特兒,等著您來欣賞。 圖十一 結實累累的柿子高掛枝頭 圖十二 會利用胸甲彈跳逃離的大青叩頭蟲 圖十三 全身蜷縮假死的斜條象鼻蟲 大家都知道柿子好吃,但是要要讓柿子好吃其背後隱藏著很多技巧,邊吃柿子之餘,可別忘記觀察一下柿農如何運用他們的智慧來讓我們吃到甜美的柿子。目前柿子的採收仍無法採用機械化,所以必須靠人工一顆顆的採收,採收的柿子要放在墊有棉布的箱子中包緊,避免採收的柿子和箱子碰撞,只要柿子表皮受損就無法進行去澀處理,只能夠任由其腐爛。 圖十四 正在啄食柿子的五色鳥

蕨響山林

蕨響山林

文/周順軍 什麼是蕨? 四億多年前,蕨類出現在地球上;在三億四千萬年前的石炭紀地層中,發現豐富的蕨類遺跡一煤炭層,可推算當時的主角是以擬蕨類為森林組成的樹種;兩億五千萬年前,恐龍穿梭而過的侏儸紀森林下,地被的蕨類更是活躍。四億至三億年前的蕨類是十分高大的喬木,甚至高達 45 公尺,形成森林的主流。稱蕨類為「 LKK」的植物可是一點也不為過。只不過具有這種「古董身價」的蕨類卻有著聰明的生存機能,從植物的「主流」地位退居到「非主流」卻也生生不息,至今依然欣欣向榮,隨處可見。遠古時代的蕨類長的高大如樹木狀,為了適應多變的生活環境,個體逐漸變小,繁衍後代的孢子可彈得更遠,所以從熱帶至寒帶、低海拔到高海拔、海濱到深山,處處可見他們的蹤影。小小的植物卻有時盛的生命力,絕處逢生的本領令人嘆為觀止。 蕨類植物的外部形態與種子植物有相當大的不同,想認出蕨類家族其實被不難,只要仔細觀察下列幾洞蕨類的特微,就很容易發現蕨類植物的蹤跡。 圖一 直挺高大的筆筒樹(周順軍 攝) 圖二 筆筒樹之維管束(周順軍 攝) 特殊的維管束 地球上的綠色植物演化是從最低的藻類、菌類、苔鮮類到蕨類植物,最後進化到種子植物。而從蕨類植物開始演化出了維管束的構造(維管束的功能就是輸送水分、養分及支持植物體本身),有了維管束,蕨類植物也就能長的比較高大並且佔據較大的生活空間,成為綠色植物重要的成員。〈圖一、二) 挺立高昂的地生蕨類跟其他種類的植物一樣,都是為了向上爭取更多的陽光,其中最明顯的要算是具有直立式根莖的筆筒樹,因此又稱為「樹蕨」,我們從筆筒樹上的蛇狀花紋(葉痕)可以看出維管束由莖流向葉子的痕跡。觀察蕨類植物的維管束及根莖結構,有助於我們更了解蕨類植物的生長方式及生態。(圖三) 圖三 筆筒樹幹上的葉痕(周順軍 攝) 捲旋狀幼葉 大部分蕨類植物的幼葉會捲旋成一個「?」,也有人形容像小蝸牛般的「問號」,成了辨別蕨類的明顯特微。如:筆筒樹、芒箕、插花用的腎蕨(羊齒)、可食用的山蘇花及過溝菜蕨 … 等,仔細看其幼葉的造型,因種類的不同,「?」形狀也有所差異。雖然我們可從捲曲的幼葉輕易辨識出蕨類植物, 但在遠古的三億年前曾經是森林主要結構的蕨類植物,現今卻演化成林下的草木或灌叢,儘管如此,蕨類植物仍然以古老的方式「孢子」來繁衍後代,而對多變的種子及裸子植物的競爭而能繼續不斷的生存演化及發展,這中間複雜的演化機制是如何進行的?對研究植物的科學家來說,蕨類植物的演化至今仍然是個謎,猶如其捲旋狀的幼葉般充滿著許多神奇奧妙與問號。(圖四、五、六) 圖四 裡白的幼葉(周順軍 攝) 圖五 筆筒樹的幼葉(周順軍 攝) 圖六 雙扇蕨的幼葉(呂碧鳳 攝) 以孢子繁殖 如前所述,蕨類植物主要是以孢子來繁衍後代。大部分的孢子囊都生長在葉的下表面。然而不同的蕨類,其孢子的形狀及排列方式都不同,這也是蕨類分類上的重要依據。成熟的孢子從孢子囊彈出後,藉由風力、水粒或動物攜帶傳播出去,遇到適合居住的環境,就會漲成心形或葉狀的配子體(又稱「原葉體」),只是小如指甲般的配子體較不容易被注意到,配子體大都具有葉綠素,可行光合作用,其所產生的精子和卵經水的媒介結合成受精卵,最後再發育成我們常觀察到的蕨類值物,即孢子體的部分。這種孢子體和配子體交替的現象,稱為「世代交替」。(圖七、八、九、十 ) 圖七 過山龍的孢子囊穗 (呂碧鳳 攝) 圖八 蕨類的配子體 (下方心形深綠色者為配子體、其上長出的小葉子為孢子體。陳家慶 攝) 圖九 蕨類的孢子囊群(呂碧鳳 攝) 變化萬千的葉片 葉片是蕨類植物最明顯也最容易觀察的器官。各種蕨類展開後的葉片結構差異頗大,從單一無分叉的單葉到複雜的羽狀複葉,姿態萬千,變化多端,這也是讓許多「蕨迷」為之「神魂顛倒」、「廢寢忘食」的因素之一。 圖十 蕨類的生活史(黃婉玲 繪) 遠古時代的蕨類植物具有明顯的主幹,葉子集中於頂部,猶如現今的樹蕨類;但經過上億年的演化,羽狀複葉的真蕨類成為當今蕨類的主流,被佔據森林地被的草木層。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有些蕨類的葉子在幼葉期或成熟期的葉形不一,所以,觀察蕨類時,必須找成熟植株被帶有孢子囊的葉片較為準確。(圖十一、十二、十三、十四) 圖十一 車前蕨(單葉 呂碧鳳 攝) 圖十二 戚葉石葦(掌狀葉 呂碧鳳 攝) 圖十三 雙葉蕨(二叉分歧 呂碧鳳 攝) 圖十四 傅氏鳳尾蕨(羽狀複葉 呂碧鳳 攝) 不定芽繁殖 蕨類植物除了靠有性的孢子繁殖外,有的會藉由無性的繁殖方式來擴張其領域。我們常見到蕨類如:東方狗脊蕨、頂芽狗脊蕨、稀子蕨 … 等,都具有不定芽的繁殖方式。此種快速且有效的方式可以使蕨類植物迅速產生下一代,但由於是無性繁殖,所產生的基因會與母體完全相同且無變化,對環境的適應力和藉有性的孢子繁殖的過程比起來,就會明顯的差了些。〈圖十五、十六) 圖十五 稀子蕨上的不定芽(呂碧鳳 攝) 圖十六 大蓬萊鐵角蕨的不定芽(呂碧鳳 攝) 台灣是蕨類王國 許多人以為蕨類植物只生長在陰暗潮濕的環境,其實,在高溫多雨的熱帶或氣候宜人的溫帶,均可發現其蹤跡。台灣地處亞熱帶高山地形等諸多因素加上海洋暖流、高山地形等諸多因素,造就了多樣性生態的環境,小小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蕨類為例,因為有優越的環境條件,不論從演化歧異度或是種類豐富度評估,台灣都稱得上是蕨類的天堂。全世界蕨類約有一萬兩千種,台灣就擁有近八百種。以面積與種的密度來估算,台灣僅佔全球陸地面積約千分之三,卻具備約百分之六的蕨類物種,蕨類種的密度是全球之冠,可說是研究蕨類的最佳天然教室,也不枉有「蕨類工國」的美稱。 台灣擁有全世界蕨類密度最高的榮銜,正是因為擁有適合這些蕨類植物賴以維生的環境。生活在這塊土地的我們,更應善盡台灣在國際的自然保育舞台所擔負「蕨類工國」重責被達到生態保育及永續經營的目標。(圖十七) 圖十七 筆筒樹林(周順軍 攝)

大湖飛羽

大湖飛羽

文/張毓禎、李志穎、王建得、張毓敏、徐宜廷 前言 生物多樣性與民生息息相關,很多人認為保育僅是為子孫留下資源的道德行為,事實上生物多樣性所帶來的經濟資源與發展潛力,是會遠超過!業和工業產值。嘉義縣大湖村這是一個世代以山區種植為生的村莊,全村海拔分布由 600 公尺上升至 1200 公尺,有山谷、開墾地、次生林、原生林組合的生態環境,八掌溪上游流經此村提供清澈的水源,高山環繞四周形成此村常常雲霧籠罩,孕育了此區域的生物多樣性。 雌性藍腹鷼 害羞的林中隱者-藍腹鷼和深山竹雞 藍腹鷼 (Lophura swinhoii)和深山竹雞(Arborophila crudigularis)均屬雞形目雉科的留鳥,台灣僅有 7 種雉科鳥類,而且這兩種鳥都為台灣特有種。在大湖地區這兩種鳥類卻共出現在同一棲地,不僅沒有產生競爭的現象,反而出現共棲的現象。 藍腹鷼的大小猶如我們飼養的土雞,當牠們出現時就像一群雍容華麗的貴族漫步在森林中,最容易辨別的地方就是腳為紅色,臉部裸露的皮膚也為紅色,具有很長的尾羽(圖一)。早期會出現低海拔的原始闊葉林及混交林底層,由於低海拔地區被大量開發導致數量減少,只剩零星的族群逐漸遷住中低海拔交界處的森林中。 藍腹鷼生性隱密機警,所以喜歡在天亮太陽尚未升起和太陽下山天尚未全暗時出來覓食,通常會以種子、漿果、昆蟲和植物嫩芽為食尤其是火炭母草的果實,但是此區的藍腹鳥卻是以佛手瓜的果實為主食(圖二),加上大湖的佛手瓜是採用低矮棚架式的種植方法,更提供了隱蔽的覓食空間(圖三),也方便我們野外觀察。 圖一 雄性藍腹鷼均具有很長的尾羽(黃文欣攝) 圖二 被藍腹鷼吃食的佛手瓜,上面還留有排遺 藍腹鷼是一種母系社會的鳥類,雄鳥會先出現覓食,沒有危險後,雌鳥就會帶著幼鳥出來覓食,遇到狀況時,會發出低沉混濁似蛙鳴的「咯、咯」叫聲,原木華麗的外形被稱之為"華雞",口語相傅之後,就被居民叫它們為"哇雞"。當藍腹鷼低頭覓食時,對於周遭會栘動的物體警覺性會下降,如果抬起頭警戒時想要留下永恆紀錄時,攝影的速度就要很快,否則只好望塵興嘆了。 深山竹雞在此地被稱為"紅腳竹雞"(圖四),這是比藍腹鷼更害羞的鳥類,通常會和藍腹鷼一起出現,當藍腹鷼覓食時,便會出現在竹林的底層充當警戒,只要環境中有異樣的聲音或物體栘動,馬上會發出音階逐漸升高的一咕嚕、咕嚕… "連續叫聲,此時藍腹鷼便會往灌木叢中迅速躲藏,並且發出聲音回應,深山竹雞跟著往竹林中逃逸。 若藍腹鷼覓食完畢後就會輪到深山竹雞出現覓食,雄性藍腹鷼此時會昂首警戒,發現狀況不對時便會鳴叫,各自往隱密的地方逃竄。這兩種不同的鳥類在此處不因食性競爭反而會彼此互相警戒,實在非常有趣。 圖三 低矮的瓜棚提供覓食時的隱蔽性 圖四 受到驚動正要飛動的深山竹雞(雄性) 竹雞的領域行為 竹雞(Bambusicola thoracica)喜歡出現在灌木叢、樹林底層或草叢中,屬於台灣特有的雉科鳥類,時常發出"雞狗乖、雞狗乖"的聲音,在大湖地區數量還算龐大,時常被居民補捉充當寵物飼養。(圖五) 雄性竹雞具有強烈的領域觀念,當地居民要找竹雞的芳蹤,只要拿出特製的鳥鳴哨,躲在隱敝處吹響鳥鳴哨,不久就會聽到高亢的"雞狗乖、雞狗乖"叫聲,緊接著就會看到雄性的竹雞搖晃著身體從隱敝處衝出來,找尋鳥鳴哨的位置(圖六),只要鳥鳴哨響一聲,雄性竹雞也會跟著叫一聲,情緒也會越來越急躁,一直在空地上繞圈圈尋找聲音的來源,這也難怪以前流氓會被叫成"竹雞仔",和雄性竹雞一樣為爭地盤而鬥。 其實竹雞還是蠻膽小的,當有老鷹(Milvus migrans)接近時,竹雞就會嚇得四處逃竄,不管怎麼吹鳥鳴哨,絕對不會有任何的回應,連飼養的竹雞都會躲進窩裡一動也不動,直到老鷹消失後才會再出來耀武揚威。 由於此地竹雞的族群尚多,常有一些不肖的獵人利用陷阱來捕捉竹雞,再將竹雞殺死後賣到山產店,這種野蠻的行為實在要不得。讓這些有趣的鳥類在山林中生活,有空閒時也可以帶著望遠鏡去尋找這些鳥類的芳蹤,觀察牠們一些特殊的行為。 圖五 竹雞前方雄性,後方雄性,辨認方式為雄性小指雌性明顯 圖六 林生學先生利用鳥鳴哨吸引雄性竹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