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

檜木精油的活性及功效

檜木精油的活性及功效

文/鄭森松、張上鎮 現代人越是生活忙碌,越是注重休閒生活的品質。對於休閒生活的方式,有人選擇出國渡假、增廣見聞;有人選擇在家好好的補眠,然而有更多的人選擇到森林中遊樂。森林中的樹木,除了具有調節環境、降低溫室效應外,亦會製造出對人類生活有莫大助益的產物,在其生理代謝過程中,除了釋放我們熟悉的一次代謝(光合作用)副產物氧氣外,還有二次代謝中所製造出許多微量的特殊化學成分,其中,有些具有獨特香味的物質即被泛稱為「精油」( Essential oils )。精油原為 Paracelsus 氏於 16 世紀所命名,意為蔬果香味的精髓,通常是一群複雜的化合物,其性質隨植物體本身的種類、栽植條件及收穫前的處理而有所不同。雖然精油的成分與結構相當複雜,然而,這些成分其實是異戊間二烯( 50 rene )為構成單元而組成之萜類( er enoi s )。若由化學結構來區分,萜類又可依異戊間二烯的個數而區分為單萜類(2 個異戊問二烯所組成,碳的個數為 10 個)、倍半萜類( 3 個異戊間二烯所組成,碳的例數為 15 個)、二萜類( 4 個異戊間二烯所組成 • 碳的個數為 20 個) …… 等其中,單萜類及倍半萜類具有高揮發性及特殊香味,可利用水蒸氣蒸餾而獲得,當其隨蒸氣由植物體內分離後,因比重小於 l 而以油狀浮在水面上,故習慣上將這些混和物稱為精油(王升陽、張上鎮, 1998 ) 。 植物精油對人類有醫療功效,早在西元 3000 年前就有記載 • 在古埃及,香水和植物精油是慶典儀式中不可或缺的物品;當時人們利用經過油類物質浸泡過的芳香植物來薰香身體。在製作木乃伊的過程中,雪松精油( Ce arwoo oil )具有耐久保存的特性,經常被用來浸泡纏縛木乃伊的繃帶,它的香味類似檀香,也常被作為寺廟中的焚香,事實上,雪松精油的抗菌性、收斂性、利尿、鎮靜等功效已被人們所認同。此外,中國古代從神農嚐百草開始,最受人們查詢的經典就是『黃帝內經』,裡面記載著許多疾病發生的原因及治療的方法,其中對植物精油的運用,更是可以當做現代藥草家的指南(張上鎮、陳品方, 2000 )。1928 年初期植物精油再度引起人們的注意,一位名叫蓋特佛塞( Rene-Maurice Gattefosse )的法國化學家首先開創 『 芳香療法 』 (或稱薰香療法) ( Aroma - theray ) ,使它成為藥草醫學的重要分支。二次大戰期間,另一位法國人珍芙妮醫師則使用植物精油來治療受傷的士兵,因此植物精油便開始應用在醫療上。現今已有許多醫生將植物精油應用於外科和內科臨床病例中(卓芷津 .2002 ) 。 所謂的 『 芳香療法 』 ,本語是由Aroma (芳香)和 heray (治療)組合而成,芳香療法是運用自然芳香植物中具有治療功能的精油,每一種植物精油都有其獨特味道和治療用途。當我們身體或心理狀態出現問題時,這些芳香物質可以幫助我們達到舒解壓力和緊張。另外,也可以幫助新細胞生長,加快去除老細胞的方式以及延遲老化的過程,具有抗菌作用、消腫以及加速排除毒素,並且藉增進皮膚的彈性來幫助消除瘢痕組織和伸張痕。總而言之,整體的效果可以創造舒暢感、協助生理和諧、使身心兩方面感到舒適( htt ://home . chome .com.tw/health/t 152488 )。芳香療法一般常用的吸入法、塗抹法、目育法和按摩法等,來達到治療的效果。 目前民間所盛行的『森林浴』、『芬多精』(Phytonci es) 亦與植物經由有密切的關係。事時上,正如前面所提及,樹木所釋放出的特殊化學物質,不但可以使森林空氣甜美清爽,更有著殺菌、殺蟲、鎮靜神經、提神、醫療等功效,這些特殊的成分泛稱為『芬多精』。而所謂的『森林浴』就是在林中休憩、活動,享浴在由森林植物群所散發特殊的香氣與精氣中,在 1980 年代,『森林浴』之概念即被林政單位及學術界引入國內,其中,以林文鎮博士所搜集的資料最為完整。根據林博士的看法,森林浴有益身心健康的理由是:森林植物所散發之香氣和精氣,具有殺菌及淨化人體身心的功效;瀑布、溪流所濺散的水花或植物光合作用所產生的陰離子,可消除人們的文明病:林間小徑漫步能恢復身體韻律,鍛練運動神經和反射神經,實為一種有氧運動,能使身材苗條健美(王升陽、張上鎮,1998 ) ,由此可以瞭解,無論從事『森林浴』或 『芳香療法』,我們喜愛享用且有益身心健康的便是由大地之守護神『森林』中林木所生產之精油。 台灣位處於亞熱帶,森林面積約佔 59 %,由於地理環境、地形與氣候得天獨厚,蘊育了豐富且多樣化的森林,其中更有不少世界著名的珍貴樹種,如:台灣扁柏、紅檜、台灣杉等。這些林木為了適應各自特殊的生長環境,在其生理代謝過程中產生了一些特殊抽出分,進而賦木材良好的耐久性與獨特香味。根據許多研究顯示,森林中很多樹種的精油具有殺菌功效,對我們的呼吸系統、腸胃保健亦有相當的助益,至於在精神上的作用,無論是振奮、紓解緊張情緒、鎮靜神經等均有正面的功用,表 1 即是將一些國外已廣泛被人認同及使用之木材精油及其功能整理。至於大家所熟悉的檜木(台灣扁柏及紅繪)精油活性及功效又如何呢? 以下就為大家介紹檜木精油的活性與功效。 檜木為松柏類柏枓中常綠喬木的一種,生長於海拔約 1800 至 2800 公尺之高山上。全球檜木種類有七種之多,分佈於台灣、日本、北美,在針葉樹中佔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生長於台灣的檜木類祇有二種,即紅繪及台灣扁柏,統稱為繪木(郭寶章, 1995 ) ,由於台灣檜木的生長緯度與地理環境優越性,造就了質地優越的高價值建材,又檜木因幽香無辛味,木質堅硬、耐朽腐力高,不易腐朽及不怕蛀蟲侵蝕之特性,在國際間贏得百年不蛀之美譽,其成分目前在德、日、美等國家已被廣泛應用於醫藥品、化妝品、食用品等。目前,世界珍貴的台灣檜木已逐漸稀少了,但由於樹體所分絕的檜木醇( Hinokitiol )具強大的殺菌能力,故多能存活下來而成為人稱的神木。 樹種 生理的功效 精神的功效 闊 葉 樹 肉桂 樟樹 油加利 白千層 檀香 花梨木 樺木 茶樹 抗菌、腹瀉、鎮痛、減緩經痛、治陽痿、催情 止痛、投菌、激勵心臟功能、昇血壓、利尿 殺菌、化痰、利尿、退燒、抗風濕痛、消炎、解除充血、治創傷 抗菌、發汗、退燒、化痰、利肺、鎮痛 抗菌、消炎、化痰、怯胃腸脹氣、促進傷口癒合、催情 緩解頭痛、驅蟲、抗菌、抗病毒、抗老化 清血、止痛、利尿、除尿酸(抗風濕痛) 防黴、抗菌、抗病毒、化痰、強化免疫功能 安撫情緒、溫暖實的感覺 激勵作用 集中注意力 集中精神 鎮靜神經、抗憂鬱 抗憂鬱、提振情緒、穩定中樞神經 振奮、賦予活力 使頭腦清醒、恢復活力 針 葉 樹 松 雲 冷 圓柏 抗菌、消炎、解除鼻塞、紓解風濕痛肌肉酸痛、強壯劑 抗菌、殺蟲、化痰、收斂、利尿、促進血液循環 抗菌、化痰、利肺、紓解肌肉疼痛 抗菌、利肺、利尿、除尿酸、排毒、規律經期、鎮痛 振奮精神 鬆弛情緒 溫暖實在的感覺 清靜、激勵神經 表1 .一些木材精油的功效 根據 Saeki 等人( 1973 )由紅檜及日本花柏( chamaecyparis Pisifera )中所分離之兩種類似倍半萜類化合物-Chamaecynone 及 sochamaecynone-均為著名之殺白蟻成分,此外,此類木材中之卓鯛類( ro olone ) (一種七碳環化合物)亦與其抗白蟻活們有密切的關係,如 α-huja licin Hinokitiol 及γ-huja licin ,亦已被添加入商用之殺白蟻劑中,Kinjo等人( 1988 )在探討日本扁柏( Chamaecyparis obsusa Eo l. )抗白蟻性抽出成分的研究中,由醇-苯抽出物分得 T - Muurolol 及α - Ca inol , 經餵食試驗證實此二者即為扁柏中具抗白蟻效能之抽出成分。 一般認為柏科木材之所以具較強之抗白蟻性,是由於其揮發性精油中之成分所造成,其中,又以含氧分子的倍半萜類,如一 Muurolol 、δ 一 Ca inol 、-Ca inol 、1(10)-Ca inol-4β-o1、Ca inenol 及 Ce rol ,均巳被證實為抗白蟻活性物質(表2)。另外, Kon o和 mamura ( 1986 )對扁柏精油的抗腐朽活性作評估,結果發現扁柏精油對於 C.v.白腐菌及 T.p.褐腐菌皆有抑制效果,日本森林總合研究所 Oribe 和、Miyazaki ( 1997 )針對台灣扁柏 ( Chamaecyparis taiwanensis )精油進行抗蟎試驗,發現台灣扁柏精油可以在 4 天內完全將歐洲室塵蟎殺死,顯示扁柏精油具有很好的抗蟎活性。 根據杜金的研究( 1930 )發現,台灣檜木和扁柏的葉、花、樹幹含有檜木醇,洛定酸(Rho inic aci )、芬多精等天然成分,這些成分具有鎮定自律神經、消炎,治肺結核、利尿消毒的功效,因此,在日本普遍用於化妝品及藥品工業上( htt ://sakura - forest . tacomall . com . tw / N . htm )。蘇俄 oknh 博士研究( 1980 )發現檜木精油對於空氣中的細菌和黴菌具有滅殺作用,並旦也可以防止害蟲侵入人體及抑制人類病原菌,日本醫學家原準之助在 1983 年研究報告指出,台灣檜木所提煉的檜木油對人體大有助益,諸如消除失眠、頭痛、焦慮、助益呼吸器官和肺機能、增進血液循環及心臟活力、減輕高血壓及預防血管硬化、促進全身細胞新陳代謝活絡、美顏又延壽等(http://sakura-forest.tacomall.com.tw/N.htm)。吳金村和王昭鈞(1990)曾對台灣扁柏、紅檜心材精油的不同細菌之抗菌活性作評估,結果發現紅檜心材精油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產氣性桿菌及奇異變形桿菌之生長均有抑菌效果,其中,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產氣性桿菌之最低生長抑制濃度分別為0 . 2 5mg/mL 及 0.5 mg/mL 。台灣扁柏心材精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桿菌及產氣性桿菌之生長具有很強的抑菌效果,其最低生長抑制濃度分別為0.1mg/mL、0.25 mg/mL及 0.5 mg/mL。另外,日本國立小兒科病院飯倉洋治院長也指出(1997)台灣檜木醇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驚人的抑制效果。金黃色葡萄球菌常存於人體之皮膚、呼吸道,引起敗血症、腹膜炎、食物中毒及瘡癤膿瘍等皮膚感染 (http : / /sakura-forest.tacomall.com.tw/N.htm)。根據日本森林總合研究所Miyazaki 等人的研究,吸入台灣扁柏精油可使血壓降低,並可使精神集中、提升作業效果。進一步的研究更發現,檜木油中之主成分α - 松油精(α -Pinene)對因工作負擔而引起之脈博數增加,瞳孔反射的變化具有抑制效果,即有減輕疲勞之功效。簡而言之,吸收檜木精油可以紓解「緊張」、「疲勞」、「憂鬱」及「憤怒」等情緒(王升陽、張上鎮, 1998)。所以在忙碌緊張的工作之餘,何不放下手邊的工作,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到森林中做場『森林浴』,盡情享用來自森林之芳香維他命。 類型 化合物 樹種 倍半萜類 Chamaecynone Isochamaecynone α-Cadinol T-Muurolol δ-Cadinol T-Cadinol 1(10)-Cadinol-4 -ol Cadinenol Cedrol 紅檜、日本花柏 紅檜、日本花柏 扁柏 日本扁柏、日本花柏 日本扁柏、日本花柏 日本扁柏 日本扁柏 日本花柏 羅漢柏、北美側柏 卓草酮類 α-Thujaplicin Hinokitiol γ-Thujaplicin 北美喬柏、台灣紅檜 台灣扁柏、台灣紅檜 北美喬柏 表2. 柏科木材中之抗白蟻成分 (張上鎮、王升陽, 1995) 參考文獻 1.芳香療法與芳香精油。http://home.pchome.com.tw/health/d152488 。 2.吳金村、王昭鈞 (1990) 台灣扁柏與紅檜心材精油之抗菌活性。國立中興大學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12(1):187-192 。 3.卓芷津 (2002) 精油全書-芳香療法使用小百科。商周出版。173 頁。 4.郭寶章 (1995) 台灣貴重針葉五木。中華林學叢書956 號。510 頁。 5.張上鎮、王升陽 (1995) 抗白蟻性木材抽出成分之探討。林產工業。14 (2):149-159 。 6.張上鎮、王升陽 (1998) 來自台灣森林之芳香維他命。台灣林業。24(3) :33-37 。 7.張上鎮、陳品方 (2000) 精油之抗細菌與抗真菌活性。林產工業。19(2) :275-284 。 8.檜木功效探討。 http://sakura-forest.tacomall.com.tw/N.htm。 9.Kinjo, K., Y. Doufuku and S.Yaga (1988) Termiticidal substances from the wood ofChamaecyparis obtusa. MokuzaiGakkaishi 34(5): 451-455. 10. Kondo, R. and H. Imamura (1986) Antifungal compounds in heartwood extractives of hinoki (Chamaecyparis obtusa Endl.). Mokuzai Gakkaishi. 32(3): 213-217. 11. Oribe, Y. and Y. Miyazaki (1997) Effects of two wood oils on the population growth of the european houst-dust mite,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 Mokuzai Gakkaishi. 43(6):521-523. 12.Saeki, I., M. Suminoto and T. Kondo(1973) The termiticidal substances fromthe wood of Chamaecyparis pisiferaD. Don. Holzforschung 27: 93-96.

台灣觀賞候鳥的地點

台灣觀賞候鳥的地點

文/池文傑 潮間帶灘地是許多侯鳥賴以生息的環境,台灣西部沿海地區許多面積廣大的潮間帶灘地是候鳥南北往來時的重要棲息地。(攝影者:池文傑) 處處都有候鳥的蹤跡 台灣由於地理位置與棲地適合的緣故,每年都吸引大批候鳥前來;因候鳥的棲地喜好與遷移路線的差異,在不同的環境或地點裡可見到不同類型的候鳥,甚至有些種類具有高度的棲地忠誠度,只要環境不破壞消失,每年都會固定出現在同一個地方,我們如果在適當的時間前往,即可觀察到牠們的身影,如黑而琵鷺每年都在曾文溪口附近度冬、灰面鷲每年 10月南遷時都於墾丁社頂和滿洲暫時停棲、澤鳧每年冬季都悠游於墾丁龍鑾潭、鸕鷥每年都大批進駐鳳山水庫等等。 臺灣從海邊到平地、自低海拔到高海拔,一年四季都可能有候鳥的蹤跡。造訪臺灣的候鳥又以水鳥的數呈最為龐大,如雁鴨、鷺、鷸鴴、鷗等。臺灣的沿海濕地,包括河口濕地、紅樹林沼澤、淡水草澤、魚塭、鹽田、潟湖或者農耕地等,都是水鳥適合的棲息環境。我們只要在秋、冬與翌年春季時前往,大多可以觀察到許多遷徙性水鳥。而陸域性的候鳥多集中出現在濱海樹林灌叢、草澤、平地和低海拔地區;有些陸域性候鳥則可在較高海拔的山區活動,例如鷹鵑多見於中海拔山區、筒鳥在高海拔山區亦有蹤跡、藍尾鴝出現於中低海拔等。此外,每年秋季時,大批赤腹鷹與灰面鷲南遷時,多在墾丁社頂、滿洲、台東縣樂山等地停棲;而春季北返時,灰面鷲則多於八里觀音山、新竹縣新豐鄉蓮花寺、彰化八卦山與安溪寮過境。 濱海地區的草澤、林澤不僅提供水鳥棲息, 亦是許多陸域性候鳥的常見環境。(攝影者:池文傑) 遷移性水鳥常會利用近海魚塭與鹽田。 (攝影者:池文傑) 宜蘭、淡水河沿岸、新竹濱海、中部沿海地區、西南沿海地區和花東河流溪口,都是觀察候鳥的好地點。而許多內陸湖泊、水庫或較大水域亦受候鳥青睞,如鴛鴦湖、南仁湖、鳳山水庫、鯉魚潭等。此外,各離島地區亦是觀察候鳥的好地方,例如金門、澎湖、馬祖、蘭嶼、綠島、龜山島等等。 著名候鳥觀察地點 臺灣真可以說是時時有候鳥、處處有候鳥,因此可以觀賞候鳥的地點相當多(圖1),只要你多注意一下周遭環境,很可能那裡就有他們可愛的身影。以下我們將介紹幾個著名的候鳥觀察地區: 圖一.臺灣著名的侯鳥觀賞地點(池文傑繪製) (1)宜蘭 著名候鳥棲息地包括有竹安溪口、塭底、下埔、蘭陽溪口、新南、五十二甲和無尾港。環境組成有河口三角洲形成之大片草澤濕地、沙洲、廢棄魚塭、池塘、海岸灌叢、海岸林、泥灘地、沙岸、河川地、早田與大而積的水田等多樣棲地,為遷徒性水鳥在臺灣東部的重要驛站。本地候鳥組成以遷栘性水鳥為主,其候鳥種類是全臺之冠;冬季時,可見數量龐大的雁鴨、鷺、鹬鴴棲息,例如小水鴨、花嘴鴨、蒼鷺、大白鷺、小辮鴴、青足鹬、田鹬等;春、夏季常可見許多鷗往來其間,如黑腹燕鷗、鳳頭燕鷗等;春秋過境期時,數量頗多的過境鹬鴴類也將到來,如蒙占鴴、小青足鹬、尖尾鹬、雲雀鹬、穉鹬等;而稀有的唐白鷺每年春天幾乎都會到此報到。鄰近濕地的樹林、灌叢或農耕地亦是許多陸域性候鳥常見的地方,例如黃鶺鴒、紅尾伯勞、黃尾鵑、黑臉鵐等;許多猛禽亦於此地度冬或過境,例如紅竿、澤鵟、魚鷹;宜蘭亦常可見到稀有候鳥的出現,如巴鴨、灰雁、豆雁等。 (2)野柳 野柳位處臺灣本島北部濱海,海岬伸入海中形成一個半島,遂成為許多陸域候鳥南遷過境時的第一個休息站與北返過境時的跳板,其環境為海岸礁岩、海岸林及灌叢。每年 10 月中旬至 11 中旬與翌年 3 至 4 月中常有許多陸域遷移性候鳥來訪,除了常見的黃尾鴝、藍尾鴝、藍磯鶇、黑臉鵐、極北柳鶯等外,許多不常見或稀有過境候鳥亦現身此地,例如黃眉柳鶯、黃腰柳鶯、黑喉鴝、灰斑鶲、白眉鵐、黃喉鵐、花雀等;許多遷移性水鳥與錳禽亦駐足此地,例如金斑鴴、磯鷸、紅隼、遊隼等;因為鄰近深水海域,野柳也常可見到許多稀有海鳥。 野柳是觀察許多陸域性侯鳥的絕佳地點(攝影者:池文傑) (3)淡水河沿岸 包括竹圍、關渡、挖子尾、華江橋等,淡水河沿岸的濕地類型十分多樣,有關渡的沼澤及紅樹林、竹圍的紅樹林、華江橋的河川沙洲等,因此吸引許多不同的候鳥前來棲息;候鳥種類以雁鴨、鷺鳥為主,例如小水鴨、花嘴鴨、大白鷺、蒼鷺等,本區出現的雁鴨種類與數量為全臺之冠;亦可見部分鹬鴴,如鷹斑鷸、磯鷸、青足鷸、東方環頸鴴、金斑鴴等。關渡堤防內外的草澤、林澤亦常見到陸域性候鳥的蹤影,如黃鶺鴒、紅尾伯勞、黑臉鵐、家燕等。 關渡自然公園是許多淡水河沿岸一個重要的濕地(攝影者:許皓捷) (4)新竹濱海濕地(港南金城湖、客雅溪口、香山濕地) 包含港南、金城湖、客雅溪口與香山濕地。除了港南與浸水的農耕地、少數魚塭、金城湖、客雅溪口外,主要為綿延海岸約 10 公里、寬度可達 2 公里的大片潮間帶灘地。冬季常可見數量龐大的遷徒性水鳥,主要是以鴴、鷺為主,如濱鷸、青足鷸、灰斑鴴、東方環頸鴴、大白鷺、蒼鷺等,而雁鴨多集中出現於客雅溪口紅樹林灘地。春秋過境時,數量龐大與種類繁多的鷸鴴將大駕光臨,如鷹斑鷸、穉鹬、反嘴鷸、黃足鹬、尖尾鹬、小青足鹬、蒙古鴴、鐵嘴鴴等。港南與新竹海濱地區的農耕地、草澤、魚塭除了有許多水鳥棲息外,亦有許多陸域性候鳥的蹤跡,如黃鶺鴒、黃尾鴝、黑臉鵐、紅尾伯勞等。值得一提的是,港南地區每年冬天都有為數不少的灰椋鳥在此度冬喔! (5)中部地區 包括有高美濕地、台中港濕地、大肚溪口濕地、彰濱線西、彰濱崙尾、漢寶濕地、新寶濕地、大城濕地等海濱濕地,主要為廣大的潮間帶灘地與河岸感潮灘地,是臺灣相當重要的水鳥棲地。候鳥以鷸鴴、鷺、鷗為主;冬季時常見大批涉禽於灘地覓食活動,例如大杓鷸、翻石鷸、黑腹濱鵝、灰斑鷸、東方環頭鴴等,過境期時是蒙古鴴、鐵嘴鴴、中杓鷸、黃足鷸、三趾鵝、反嘴鷸、漂鷸等的重要停駐站;其中大肚溪口的鷸鴴數量為全臺灣最多,而大城濕地更是瀕臨絕種之黑嘴鷗的主要度冬區。夏季時,可見小燕鷗、東方環頸鴴、小環頸鴴與燕鴴於此繁殖。 客雅溪口常可見許多遷徙性水鳥棲息(攝影者:池文傑) (6)西南沿海 包括有湖口濕地、北港溪口、鰲鼓濕地、朴子溪口、布袋鹽田、新塭鑒田、好美寮濕地、將軍溪口、青鯤鯓、北門濕地、曾文溪口、七股與四草等;廣布潮間帶灘地、感潮河岸、鹽田灘地與魚塭。候鳥以涉禽為主,但是亦有部分雁鴨,出現的鷸鴴與鷗之種類為全臺灣之最;本區是高蹺鴴、反嘴鴴、東方環頸鴴、青足鷸、小青足鷸、穉鷸、雲雀鷸、濱鷸、黑腹燕鷗、紅嘴鷗、裡海燕鷗等的重要棲地。其中曾文溪口每年都有大批黑而琵鷺前來,高蹺鴴每年於此區繁殖,四草是反嘴鴴每年的主要出現地區。 西南沿岸的鹽田灘地是許多涉禽度冬的重要棲地(攝影者:陳毅瀚) (7)南部沿海 包括有高屏溪口、大鵬灣與林邊溪口,以散佈的小面積濕生植被、早生植被與魚塭為主,並無大面積的泥沙灘地,鷸鴴的種類與數量並不多;但是鷺鳥數量頗多,如大白鷺、蒼鷺等;也可見到許多鷗,例如黑腹燕鷗等;部分陸域性候鳥也十分常見,如黃鶺鴒、紅尾伯勞、大葦鶯等;夏季於高屏溪口則可見燕鴴、小環頸鴴、東方環頸鴴進行繁衍後代的重要任務。 (8)花東地區 包括有卑南溪口、知本溪口、秀姑巒溪口、花蓮溪口與秀姑巒溪中上游的舞鶴、高寮與玉里等,其多為沙礫底質,因此鷸鴴的種類與數量較少,但是卻有數量相當多的雁鴨,如小水鴨、花嘴鴨等,此外,亦可見到許多鷗的蹤跡,如小燕鷗、黑腹燕鷗等。 反嘴行鳥每年都造訪四草 (攝影者:池文傑)

兩點鋸鍬形蟲

兩點鋸鍬形蟲

李季篤/南投縣宏仁國中教師 兩點鋸鍬形蟲Prosopocoilus astacoildes blancharei(Parry,1873)是校園內常飼養的鍬形蟲之一,牠與我們前面所介紹的扁鍬形蟲, 同受學生們的喜愛。兩點鋸鍬形蟲野外族群數量頗多,主要分佈於全省低海拔至中海拔的山區,因本種鍬形蟲於夜晚時具趨光性,所以要尋覓牠們是簡單之事,於每年 5 ~ 9 輕搖動棲息樹幹,就會看到受到驚嚇的兩點鋸鍬形蟲,從樹幹掉落,囚此為台灣最常見的鍬形蟲之一。本種鍬形蟲身體的主要特徵在體色上呈現黃褐色,背部的翅鞘接合處有明顯黑色條紋而將翅膀分開,前胸背板兩側各有一個小黑點,雄蟲體長約 30 ~ 68mm,大顎較為粗大、較長,雌蟲體長 19 ~ 33 mm,除體型小外,大顎也較為細,由於外觀長相特殊,辨識容易,在台灣並無近似種。 本篇文章自本校附近的路燈下野外探集雌、雄蟲個體,以人工飼養的方式,目的在了解兩點鋸鍬形蟲的基本構造與各階段的蛻變過程(圖 1 ) 圖一 路燈下是撿拾兩點鋸鍬形蟲的好地方 兩點鋸鍬形蟲的基本構造 兩點鉅形蟲的基本構造 各種體型的大顎樣化 兩點鋸鍬形蟲有大、中、小的個體,前兩種個體的頭部中央有一凹陷,凹陷的兩側前方各有個錐狀突起,大型個體大顎中央處有一對大齒凸,大齒凸的前方到尖端有 3 ~ 4 枚小齒曲,後方有 1 ~ 2 枚較不明顯的小齒凸;中型個體的大齒凸、接近基部,大齒凸的前方仍有 3 ~ 4 枚小齒凸,後方的小齒凸已消失,小型個體大顎形狀像一刀片狀,大顎平整不具齒凸 ( 圖 3 ~ 12 )。 圖三 大顎型個體 圖四 顎長22到28mm , 大齒凸在中央 圖五 中顎型個體 圖六 顎長18到22mm , 大齒凸在基部 圖七 小齒凸不明顯個體 圖八 顎長13到15mm 圖九 小顎型個體 圖十 顎長8.0到11mm 圖十一 雌性兩點鉅形蟲個體 圖十二 顎長3.0到4.0mm 產卵木的種類與卵室的建築 生活在野外的兩點鋸鍬形蟲雌蟲,大部分都已經與雄蟲交過配,採集回來之同時,就必須準備好朽木,儘快讓兩點鋸鍬形蟲雌蟲卵產。產卵木的獲得找們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野外腐木:此腐木在採集雌蟲時,就要收集了,因為雌蟲的出沒地,除了被光源吸引過來之外,大部分時間可能在找尋產卵處,所以附近的腐木是最好的產卵木。第二類種植香菇後的腐木:此類的木頭可向種植香菇業者索取,對他們而言,此類木頭已經無法再重複拿來種植香菇,只要跟業者索取或是當他們丟棄了木頭,找們就可撿拾回來,鋸成適合大小,直接可放人蟲箱中,成為雌蟲最佳的產卵與棲身之處。第三類是購買來的腐木:此類可直接跟昆蟲寵物店購買,不過購買回來的朽木,通常是乾燥堅硬的,必須事前用水浸泡,經過 2 ~3 天後,用手輕輕擠壓朽木,如看見水分從木頭內滲出,即可將此朽木放人觀察飼養箱中。以上是幾種兩點鋸鍬形蟲產卵木的種類,基本上對兩點鋸鍬形蟲雌蟲都相當適合,尤其第二、三大類,除了可以供給產卵之外,又因有事前挖好洞穴,可有躲藏功能,更受其喜愛。在產卵飼養期間可同時放人一些水果,如蘋果、鳳梨或果凍食物,給予雌蟲適時補充體力,如此更可增加產卵之數量。 幾天後,我們剖開木頭找尋卵粒,我們看到剛產下不久的卵粒顏色是淡黃色,幾天後卵色就會變成土黃色,這顏色也與腐木的顏色相同。雌蟲使用短小的大顎,咬出一道深 5.0~8.0mm間卵室,離開時還會使用之前咬出的木屑將進出卵室洞口堵住,如此可避免其他天敵昆蟲的干擾或補食(圖 13 ~ 18 )。 香菇木在埔里是相當容易取得的

大綠弄蝶

大綠弄蝶

李季篤/南投縣宏仁國中教師 看到這樣的標題,讀者們定會嚇了一跳!大家一定沒聽過有蝴蝶吃山豬肉的故事吧!這種驚訝的感覺,就如同作者當初第一次聽到般,心裡想著這可是台灣驚人的發現啊!是幼蟲還是成蟲吃肉,長相是不是很奇特,還有有特殊行為與習性,一大堆問題立刻浮現在腦海中。不過聽完解說老師的解釋後,每個人都哈哈大笑了起來!原來山豬肉是一種植物名字,是此蝴蝶的食草,說幼蟲吃山豬肉一點也沒錯啊,這吃山豬肉的蝴蝶就叫做一大綠弄蝶(圖 1)。 圖一 山豬肉是大綠弄蝶的食草 幼蟲特殊的築巢行為 幼蟲以清風藤科之山豬肉葉片為食,不過從孵化後,幼蟲除啃食葉片外,也會在葉片上築巢而居,幼蟲躲藏在自己所築的巢室內,不同齡期幼蟲所築的巢穴型態上略有差異,尤其經由人工飼養後,在各種條件不是處於自然的情況下,產生了許多有趣的巢室型態。依幼蟲齡期將巢室分為四種型式,第-種覆蓋型:此巢室發生在一、二齡蟲階段,幼蟲孵化後啃食一點葉片後,會順著葉片咬出一段半月狀葉片,並覆蓋在另外一端,就像是一條棉被蓋在身上般,小幼蟲就躲在裡面,餓時再出來咬食旁邊的葉片。第二型包裹型:此巢室是在三齡蟲階段,幼蟲會將巢室周圍葉片吃光,只留下主葉脈,三齡蟲就躲藏在這被包裹的巢室內,成熟點後會離開此地,另築一巢室。第三型主脈垂釣型:此巢室為四、五齡蟲階段,因幼蟲體型較大,其所築巢室也相當獨特,幼蟲以主葉脈為中央,將兩邊葉片向中央折疊,中間的空隙再用絲線縫合起來,上、下各留下一洞口,上方洞口進出覓食用,糞便則由下方洞口掉出去,看起來此種巢室相當實用。第四型蛹的葉片重疊型;準備化蛹時的終齡蟲,找尋化蛹位置,會將兩片葉片吐絲固定在一起,幼蟲則夾在其中直到化蛹〈 圖 2~6 )。由於以上多種的巢室型態可能是因當時人工飼養條件不佳,如葉子品質不夠好,才會出現這些狀況,所以在野外的幼蟲原則上都是利用葉子包覆而已。 圖二 覆蓋型蟲巢 圖三 包裹型蟲巢 圖四 主脈垂釣蟲巢 圖六 葉片重疊型蟲巢 圖五 蟲巢內的縫合靠絲線連接 大綠弄蝶的分類與生活史 大綠弄蝶屬於弄蝶科的蝴蝶,學名是 C.b. formosanus ( Fruhstirfer ) , 成蝶展翅約 4 ~ 5公分,是種小型之蝴蝶,生活史分為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其型態特徵描述如下: 卵期: 大綠弄蝶雌蝶將卵產在嫩葉上,卵色是淡黃白色,形狀是半圓形,上有許多條紋。 幼蟲期 幼蟲期: 整們幼蟲成長階段有築巢的習性,體色的變化上也頗大。一齡蟲體色是黃褐色,頭部與胸部連接處有黑色條紋,第二、三胸節、第一腹節兩側,有明顯的黑色點斑,第九腹節也有黑色點斑,這點與特徵較之前的部位來的小,如不仔細觀察是不容易發現。二齡蟲體色同為黃褐色,頭部與胸部連接處的黑色條紋變成了點狀,體背上多了許多的黑褐色條紋。二齡蟲頭部呈橘色,體色由黃褐色變成淡青藍色,體背上有 5條粗大的條紋,尾部最末端有一黑色大塊斑,另外在粗大黑色條紋間有8個點斑及數十條黑褐色細小條紋。四齡蟲體型變大,體色變成黃綠色,原本三5條粗大條紋,每條條紋都多了 2 個藍色小點斑,在這 5 條粗大條紋間也多了 4 條啞鈴狀的黑色條紋。五齡蟲體色最鮮艷,頭部是顯眼的橘紅色,頭上的黑色點斑、體背條紋都變的特別明顯,在四齡蟲時的5條條紋上的藍色點斑,變成 8 條,黃綠色變成鮮艷的黃色(圖 7 ~ 12 )。 蛹期: 快化蛹的幼蟲,排出多餘的乾扁許多,吐絲固定呈帶蛹狀態,經 1~ 2 天即會化蛹。蛻完皮初形成的蛹體色,紅的很鮮艷,在胸部前端左右各有一對黑色的小棘刺,蛹的腹部黃色、紅色相間分明,在紅色體節上,左右各有一對藍色點斑,經過 1 ~ 2 天蛹體色變淡呈粉紅色,蛹體兩側有黑色明顯的氣孔, 3 天之後蛹體佈滿白色代謝物,看起來像似一個木乃伊,蛹體正面約有 10 粒黑色點斑,腹面雪白,從側面看去只看到 7 ~ 8 對的氣孔(圖 13 ~ 23 )。 蛹期 蛹期 蛹期 成蟲期: 成蟲期 羽化成蝶時,蛹體的頭胸部處會裂開,大綠弄蝶會很快地從蛹內爬出,同時找尋展翅之處。大綠弄蝶是一種美麗的蝴蝶,雌、雄的翅膀顏色大致相同,在腹部體節有一條橙色條斑貫穿腹部,翅膀肛角附近都有大塊的橙色斑,橙斑上有 4 粒黑色點斑,雄蝶前翅外觀呈三角形、體色為暗綠色,並帶有些許的紫色泛光,後翅呈暗褐色;雌蝶的前翅基部為暗綠色,翅膀外緣呈淺褐色 (圖 24 ~ 30 )。

四黑目天蠶蛾 

四黑目天蠶蛾 

文/南投縣宏仁國中 李季篤 前言 根據學者專家估計,蛾在臺灣的種類至少有 5000 種以上,這數目遠遠多於同為鱗翅目有 400 種的蝴蝶,所以在類別、數量眾多的情況下,自然吸引了中、外諸多學者專家彭神子奇與興趣,並投入其中研究,如美國熱帶鱗翅目協會就曾針對臺灣蛾出版 《 臺灣鱗翅目民蟲誌 》 ,名錄中臺灣產的鱗翅目昆蟲(包含蛾類與蝶類) 共計有 94 科 3976 種。此書記錄之種類,雖不及專家們的估計,但也引起了大家注目。本篇將介紹臺灣產蛾類中天蠶蛾科之四黑目天蠶蛾,此蛾與號稱全臺灣最常尾巴的蛾類一一長尾水青蛾,同以楓樹葉片為食,曾有報導,在大發生期會將高大的楓樹葉片啃食殆盡,在無食物的情況下,見大量幼蟲四處爬行竄動,這些區域又以中部地區之低海拔危害較為嚴重。就因繁殖數量多,幼蟲食量大,攝食葉片的速度就像蠶寶寶般驚人,所以四黑目天蠶蛾又有「楓蠶」之稱 (圖一至四)。 圖一 在地上可所收集 到諸多之幼蟲 圖二 四黑目天蠶蛾的糞粒 圖三 原本茂密的楓樹葉片 圖四 大發生期幼蟲會 將葉片吃光光 四黑目天蠶蛾防衛方式 四黑目天蠶蛾的生態行為和防禦方式,與蝴蝶有些許異同,以幼蟲為例,許多蝴蝶幼蟲仔週到危險的時候,會從頭部中伸出臭角,並散發出獨特的異味來驅散敵人,而四黑目天蠶蛾幼蟲的防衛,雖然沒有臭角異味驅敵,卻有鮮豔的黃、藍、黑體色及體背上的眾多棘刺、細毛來做防禦,這些棘刺有的柔軟、有的堅硬,如無預警的觸碰到堅硬處,會讓你產生刺痛的感覺。在蛹方面,蝴蝶是蛻皮化蛹,而四黑目天蠶蛾是造繭化蛹,也就是說幼蟲成熟到蛹階段,會吐絲造繭建造一個家,將自己包裹在繭內,此繭由絲線纏繞而成,強韌堅硬,很難受到外力拉扯而破壞,所以躲在裏面的幼蟲可安全地進行蛻變。觀察過程中筆者因想了解繭內幼蟲蛻變的情形,曾拿起剪刀剪開四黑目天蠶蛾的蠶繭,但實在過於堅硬,剪開的蠶繭卻無法輕易用手撥開,於是暫時放回蟲箱內,隔天再拿起時,意外發現被原本已經被剪開的洞口,又被裡面的幼蟲再度吐絲封住,修補了原本被破壞的蠶繭,不過這樣的行為,卻只有在剛造完蠶繭的初期幼蟲有此能力,到了末期階段,以進入化蛹最後階段,不會移動,當然更無法再吐絲線(圖五、六)。 圖五 被剪出一道洞口的蠶繭 圖六 隔天洞口又被幼蟲封住 四黑目天蠶蛾的分類地位與生活史 四黑目天蠶蛾分類地位屬鱗翅目 (Lepidoptcra)、天蠶蛾科(Saturniidae) ,學名為 Eriogrna pyretorum Westwood,生活史分為卵、幼蟲、蛹、成蟲 等四階段,為不完全變態昆蟲。其特徵如下: (一)卵 四黑目天蠶蛾的卵型成橢圓形、肉色,雌蛾雖是一粒粒的將卵產下,但一次會產下數粒,形成一堆堆的卵塊,雌蝶身上的細毛會附著在卵粒之上(圖七) 圖七 四黑目天蠶蛾卵塊 圖八 終齡幼蟲體型長約10cm (二)幼蟲 四黑目天蠶蛾的幼蟲不僅體色鮮豔 · 體型龐大可達 9 至 10cm ,幼蟲每蛻 一次皮 · 除體型長大之外 · 身上的細毛會變長而軟,不過此特徵到終齡幼蟲階段時卻相反,身上的細毛不但變短且變硬了。其他特徽如頭部,未成熟的幼蟲頭部呈黑色,中央有一倒型的英文字母「 v 」特徽。胸部有三對勾 爪狀胸腳。腹部整個身體呈淡黃色,老熟的幼蟲他色較深,在體背上有三條藍色條紋連接每一體節,這三條藍紋兩側粗大、中間細小,而在身體的兩側各有一條寬大藍斑連接各體節,藍斑上還有不少的的黑斑,形成一條黑色條紋,另外腹部下還有四對腹足、一對尾足,外觀上尾足有一大塊黑色塊斑,不管是腹足還是尾足,都有強力的吸盤狀之「原足鉤」,休息或爬行時都會用構造緊緊抱住楓樹小枝條時,因此無論遇到強風、大雨或人為干擾,都不易從枝條上掉落下來(圖八至十一)。 圖九 終齡幼蟲頭部呈黃色 圖十 幼蟲胸腳是爪狀 圖十一 幼蟲有四對腹足 (三)蛹 四黑目天蠶蛾化蛹前會為自己建造一個繭室,並在繭內進行蛹的發育成長。繭的由來,是從幼蟲嘴內吐出一條條細小絲線纏繞而成,工程浩大,很難想像,那麼細小的絲線,竟能連結而成一個堅固無比之繭室,現在我們來看看四黑目天蠶蛾幼蟲,是如何進行繭室的建造與化蛹?其步驟如下,第一找尋繭之支柱:筆者觀察,野外的四黑目天蠶蛾化蛹位置大都位於樹幹或支幹間,當尋到位置後開始向四周吐出細小絲線固定。第二造囊袋繭室:造繭的工作很費時,也是相當精密且 偉大,吐絲動作一但開始,就會看到幼蟲不停的上下左右來回的將絲線吐出,慢慢把自己包裹在裡面。剛開始以為幼蟲是隨意吐絲纏繞,不過詳細觀察,發現這些動作,不只熟練、更是有規律,相似早已劃好設計圖,只要沿著圖稿描繪上去,即可完成。初形成繭室柔軟,色澤是淡黃色,一天過後,繭室變堅硬,顏色變成黃褐色,型態是上窄、下寬呈現囊袋狀,上方較為窄小也是開口,未來的成蟲就是從這爬出,下方較為寬大,可容納幼蟲體長,是化蛹的主要地。第三繭內幼蟲初變:要觀察蛾類化蛹過程,其實並不容易,唯有打開繭室才有機會一睹這精采的過程。繭內之四黑目天蠶蛾幼蟲隨著接近化蛹時,體色出現明顯不同,原本鮮豔黃綠體色,慢慢蛻變成單一黃褐體色,這也是判斷化蛹時的重要特徵。第四蛻皮化蛹:幼蟲化蛹時,身體慢慢蠕動,蛻去幼蟲身上的外皮,形成蛹體。蛹禮成熟的過程中也有多種顏色的變化,如初形成的蛹體,頭胸部是黃色、腹部是褐色;一天過後整個蛹體變成紅褐色,成熟的蛹體體色呈藍黑色 (圖十二至二十一)。 圖十五 漸漸形成 囊袋的蠶繭 圖十六 建造蠶繭上方 未來的出口 圖十七 成熟的繭室 呈褐色

鹿角鍬形蟲

鹿角鍬形蟲

文/李季篤 南投縣宏仁國中 鹿角鍬形蟲(Rhactulus crenatus crenatus)是臺灣常見的鍬形蟲之一,全身黝黑、具金屬光澤的值色,外加-對長得像鹿角般的美麗大顎,所以受到許多蟲友們的喜愛。鹿角鍬形蟲野外族群數量頗多,要尋覓牠們蹤影其實並不困難,因本種鍬形蟲有趨光性,所以每年4 至10月,一些中低郊區學校或野外的路燈下,可常見成蟲活動,其分類地位屬於節肢動物門(Arthopoda)>昆蟲綱(Insecta)>鞘翅目(Coleoptera)>鍬形蟲科(Lucanjdae)。 各種體型的大顎樣化 鹿角鍬形蟲有大、小兩種體型個體,大型個體大顎基部上下各有一個三角形齒凸,大顎內側有數枚波浪狀小齒凸,大顎前端分又明顯。小型個體大顎明顯較短,除前端分叉與大型個相似外,大顎內側較為平整,齒凸不明顯 (圖一至四)。 圖一 大型個體大顎 圖二 大型個體大顎近拍 圖三 小型個體大顎 圖四 小型個體大顎近拍 生活史觀察 鹿角鍬形蟲與之前介紹過的扁鍬形蟲、兩點鋸鍬形蟲同樣以腐木為食,一段 20至 25 公分長朽木約產下13至15顆的卵粒。從去年7月產卵至今年4月底羽化,花費將近十個月左右時間,完成了一個世代,所以我們稱鹿角鍬形蟲是一年一個世代的昆蟲,而完成一代生活史,需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是完全變態之昆蟲。 (一)卵期: 鹿角鍬形蟲雌蟲會鑽入木頭裡產下卵粒·卵的外型像似一顆雞蛋般,直徑大小約3至4mm,,高約l至2mm,卵的顏色呈土黃褐色,經過10天發育卵色變深,體積也變大些許,於第14 天,孵化鹿角鍬型蟲之幼蟲。 〈二)幼蟲期: 剛孵化的幼蟲稱為一齡幼蟲,身禮捲縮成半圓型,頭部呈淡黃褐色,體色為雪白色,體長約3 至4 mm腹部,到四節兩側有明顯白色小點斑,白點中央有橙紅色小氣孔。大約經過30天蛻變為二齡幼蟲,二齡幼蟲大顎尖端變為黑色,頭部由淡黃色變為黃褐色,體長約4至6mm,胸腳明顯變長,腹部一到四節兩側白色小點斑,增加為一到五之腹節有出現白色點斑,因攝食腐爛的木頭,在 6 至 10 腹節處可看見尚未消化的木屑,尤其愈接近腹部末端愈明顯。又經過約45天的發育,二齡幼蟲即蛻變成為三齡幼蟲,此階段的幼蟲,受到驚嚇或干擾時會吐出黑色汁液來騙敵,二齡幼蟲生長速度最快,食量最大,體長由6mm快速增長為45至49mm,頭部顏色呈深橙褐色,腹部每一體節呈乳白色狀。在第一對胸節兩側中間有一凹溝,且第一胸節兩側有一對「c」字型橙黃色點斑。腹部一到四節亦有明顯的「c」字型橙黃色斑,而五到九腹節之塊斑呈圓形小點,最末端的肛門呈縱裂狀。此階段的鹿角鍬型蟲即可分辨出雌雄,雌蟲的幼蟲腹部第八節的體背兩側上有一黃褐色的塊斑,雄蟲則不具此特徵(圖五至八) 圖五 三齡幼蟲(雄蟲) 圖六 三齡幼蟲(雄蟲)體背具黃褐色塊斑 圖七 受到干擾立刻排出軟便 圖八 幼蟲肛門呈縱裂狀 (三)前蛹期: 隔年3至4月.期問大約經過了5個月、將近150天發育成長,鹿角鍬形蟲之幼蟲終於要化蛹了,化蛹前之終齡幼蟲已經不再進食,且將體內廢物以液體狀排泄掉,因幼蟲體內水分及廢物漸漸流失,表皮變皺、變乾。終齡蟲還會依蟲體大小,為自己建造一座堅固的蛹室,為日後在此靜靜地完成蛻變工作。在動也不動的躺在朽木上準備化蛹階段,就是我們所稱的前蛹期,這期問鹿角鍬形蟲幼蟲相當脆弱,毫無防禦能力,偶而肴見幼蟲作短暫性的抽動或干擾時左右身體翻動,經過7天的等待 · 鹿角鍬形蟲幼蟲開始蠕動蛻皮化蛹了。 (四)化蛹: 經過一段時問的前蛹期後,幼蟲頭部及胸部微微下凹,腹節處隆起,幼蟲身體開始蠕動,即開始蛻皮化蛹,因身體的前後蠕動的關係,會使個表外皮變緊,腹節處之各紅色點斑,由後面的第九節上點斑向前相互連接,形成一條白色線體,此時已看到頭部外皮開始慢慢裂開,5分鐘後露出蛹的頭部,再慢慢看見大顎、六足及腹部,整個化蛹的時間大約花費50至75分鐘,剛露出的蛹體晶瑩剔透,似乎可以看到身體內部組織,身上唯一的黑點是頭部兩側之腹眼呈現紅黑色狀(圖九至十二 》。 圖九 身體放鬆、體表變乾 圖十 由頭部外皮開始裂開 圖十一 甩掉幼蟲外皮 圖十二 初形成的蛹體呈透明狀 (五)蛹期: 成熟雌、雄蛹值同為黃褐色,但在大小、外部型態不同。例如一般雄性蛹值較大,外觀上有著一對鹿角模樣的大顎,翅膀位於第二、三對腳間,初形成的雄蛹第十腹節有條狀外生殖器,生殖器兩側具生殖外瓣;雌蛹體型較小,只有一對較不明顯的大顎,大顎明顯較雄蛹小,外生殖器呈圈狀下凹,生殖器外瓣呈三角形。〈圖十三至十四) (六)羽化: 由蛹變成蟲的過程稱為羽化。見蛹室中的蛹體,頭、胸、腹朝上姿勢靜靜躺在蛹室中,隨後眼睛、六足開始成形,蛹體外皮開始變乾、變皺,成蟲模樣越來越清晰,接下來蛹體翻轉,頭、胸、腹朝下,有助成蟲翅膀及翅鞘向上伸展至背部。羽化後成蟲的頭部及六足呈朱紅色,腹部為黃褐色。l至2天之翅鞘漸漸變硬,且在翅鞘接合處開始出現黑色條紋,體色仍為朱紅色,一星期後禮色由朱紅變成黑色·成熟的鹿角鍬形蟲個體,體色即為黑色。另外雌性個他羽化過程與雄性羽化大致相同(圖十五至十八)。 (七)成蟲期: 雌雄蟲體色都呈黑色略有光澤,雄蟲體長約22至66mm,,雌蟲值長22至45mm,雌雄蟲可藉由大顎型態加以區別,其型態差別除雄大、雌小外,雄性那鹿角般之弓形彎曲狀大顎是最大特徵,大顎的前端處分叉出兩個大小齒,大齒朝內、小齒朝外,在大顎的中央另有一個一尖銳齒,而這銳齒下還具小型的內齒,本種在台灣並無近似種。(圖十九至二十二 〉。 後記 鹿角鍬形蟲為一年一世代的昆蟲,以幼蟲階段越冬,隔年4至5月羽化,生活史雖長,但因雄蟲那鹿角般的大顎,所以吸引許多人的飼養,在此提供個人飼養經驗,即在讓雌蟲產卵時,就需給予較大的空間及產卵木,以分散產下的卵粒,不然一段約20公分長的朽木,讓雌蟲產下十幾顆卵粒的情形,並非好事,原因在於這樣密集產下的結果,將造成日後幼蟲食物之不足,而降低了羽化率,這是飼養時應注意的小細節。 圖十三 成熟雄蛹生殖器 圖十四 成熟雄蛹生殖器外瓣呈三角形外瓣呈圓柱狀 圖十五 蛹體變皺、變乾(雄蟲) 圖十六 翅鞘露出一半(雄蟲) 圖十七 後翅慢慢攤開(雄蟲) 圖十八 初形的朱紅體色 圖十九 雄性大型個體 圖二十 雄性小型個體 圖二十一 鹿角鍬形蟲雌蟲 圖二十二 交配中的鹿角鍬形蟲(上雄下雌)

下坪林熱帶植物園

下坪林熱帶植物園

劉啓福 1.序言 熱帶植物的寶庫下坪熱帶植物園-如果您只知道南投有個『溪頭森林遊樂區』屬於『台大實驗林』,您更要知道在竹山鎮還有一處專門搜羅各種樹木標本,園林景緻迷人,無論是教學研究或觀摩遊憩,都值得探訪的『下坪熱帶植物園』植物園前身為『下坪樹木園』,建置於日據時期,惟當時並未進行有計畫之引種,加之二次大戰末期之破壞,亟呈荒蕪,本處接收初期稍加整理,闢為樹木標本園、果園及苗木培育區。白民國五十五年起除將原有樹種加以調查整理,並將原有果樹少數保留為標本木外,其餘則逐步加以淘汰,白國內外引進新種。民國七十五年韋恩颱風及民國八十五年賀伯颱風,曾對本園造成極嚴重之損壞,復經逐年補植新種及整理,於民國九十一年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遴選為『國家植物園系統整建計畫』植物園之一,經重新規劃、整修、整理,更名為『台大實驗林下坪熱 帶植物園』,重新以嶄新的面貌呈現與社會大眾。 本園區主要栽培以熱帶樹種為主,園內現有標本木約四百餘種,收集包括有用才植物、香料植物、藥用植物、觀賞花木等,其中有許多本省稀有及重要經濟樹種。 2.位置與環境 下坪植物園為台大實驗林所屬五個樹木標本園之一,位於南投縣竹山鎮下坪里,距離竹山市區 3 公里,係位於濁水溪與其支流清水溪匯流處之上方,面積 8.87公頃,海拔高約 150 公尺,年平均溫度 23.4oC,年平均降水量約 2,400 公厘,土壤為砂土,係河川沖積所成,地勢平坦。近期有中二高之闢建,當您經過中二高北上 249 公里上方林木蒼鬱處,即是本植物園所在地。 3.具代表性的自然教育資源 本園區設置初期(日據時期至民國五十四年間)因未有妥善規劃與引種栽植,故經營目的與功能不彰,自民國五十五年起為學術研究及教學實習目的,積極規劃設置樹木標本園,自國內外引進各類樹種,經多年之經營管理,如今園區林木蒼鬱、綠意盎然,已成為幽美的森林公園,除具多樣性之植物資源外,尚有豐富之烏類、昆蟲及自然生態教育資源。平時為提供竹山地區民眾晨跑、散步及休憩之場所,週末假日遊客如織,是休閒旅遊之好去處。除此之外,本園區亦提供學術研究、中小學校自然戶外教學及生態教育等服務,是一結合休閒旅遊、學術研究及教學實習之多功能都市園林。(圖一、二) 圖一 戶外教學 圖二 高中教師自然研習活動 圖三 大門 圖四 園區 (一)設施與服務 園門與地標 由車水馬龍之市道,轉入逶迤鄉間小道,頓時讓人心神氣爽,隨即映入眼簾的矗立的台灣櫸原木地標- 下坪熱帶植物園,它將帶領您走入林木、鳥類及昆蟲等生態環境豐富之森林公園。(圖三、四) 林間停車場 本園區提供一林木鬱密之林間停車場,可讓您的愛車躺佯期間,免受日曬之苦,並讓您優游無慮享受遊園之樂。 遊客服務管理中心 遊客服務及管理中心提供遊園諮詢、遊園導覽及解說、生態影片放映等服務。 圖五 自然教室 圖六 視聽教室 自然教室 精緻木紋、陣陣檜木芬多精及視野寬廣之檜木自然教室,提供野外採集各類標木之觀察與討論,亦可供為小型之教學視聽教室。(圖五、六) 餐飲服務區‧露天木台廣場 走累了嗎?您可歇下腳步,佇留在鳥語花香且空曠之露天木台廣場,讓身旁之花草樹木,陪著您品味濃郁之咖啡或啜口清涼沁心的果汁,聆聽蟬鳴鳥啼之交響樂。〈圖七〉 肖楠林蔭‧木屑步道 踩著沙..沙-柔軟的步道,穿越詩情畫意、優雅寧靜的肖楠林間,兩旁搖曳之樹影,讓人陶醉於無限歡愉懷幽之情境。木屑步道與肖楠步道是園區內令人身心放鬆舒暢之林間小徑。(圖八) 圖七 露天咖啡座 圖八 肖楠步道

台大實驗林

台大實驗林

王亞男/林法勤 提起台大實驗林,一般人大概就直接聯想到「溪頭森林遊樂區」、大學池、神木與竹蘆等地標。其實「溪頭」只是整個台大實驗林所轄三萬兩千多公頃林地的一小部分而已,台夫實驗林還包括了「清水溝」、「水里」、「內茅埔」、「和社」與「對高岳」等五個營林區。 台大實驗林位處台灣中部,地形垂直分佈從濁水溪南岸之 220 公尺至玉山主峰之 3,952 公尺,其間涵蓋了亞熱帶、溫帶與寒帶氣候類型,因此區內動、植物完整豐富,可說是台灣生態系的縮影,是教學研究不可多得的場所。台大實驗林 ─ 向來秉持成立宗旨,不論是教學實習、試驗研究以及保育經營等,各項業務推展均成效卓著。近來為因應環境教育的社會需求以及配合實驗林轉型,因此在轄區內積趣推動自然教育園區之設置,藉由各項軟、硬體的搭配,以及自然教育的推廣,將自然保育觀念深植於社會大眾心中,以充分發揮森林的社會價值與功能 · 依據教育部( 1992 )「 懁境教育要項」,自民國 80 年起即結合國內環境教育專家力量,協助、規劃並尋找合適地點成立「自然生態環境教育戶外研習中心」提供自然科學研習場地及研習磯會,並訓練種子教師。同一時間,「溪頭自然中心」為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於民國 81 年所指定全國最早設置的「自然教育戶外教學研習中心」之一,在台大實驗林管理處積極推展下,該中心在 81 ~ 89 年間共辦理四百餘梯次各類幫之自然教育研習活動,參與研習之學負人數達三萬七千多人次。除提供鄉土教材與自然生態保育之戶外教學及研習場所外,並加強各類自然教育研習內涵,充份發揮該中心之「社會教育」功能。因著溪頭森林遊樂區轉型為自然教育園區成功之經驗,台大實驗林依據資源分佈特性以及現有據點,規劃出以下的自然教育系統。 溪頭森林生態 溪頭自然教育園區位於南投縣鹿谷鄉的北勢溪(濁水溪支流〉上游,距竹山鎮東方約 22 公里。聯外道路為151 縣道,向北至延平接台 3 號省道北往南投、台中,南往斗六、嘉義。本區範圍南北長約 10 公里,東西寬度由北而南漸次展開,約在 2 至 4.6公里之間,絕計面積 2,488 公頃,涵蓋溪頭營林區第 l-6林班。區內森林景觀優美、自然資源豐富,並擁有各項完善的解說、服務設施,具備自然教育園區型態。在軟體方面,除了以往編撰二十多篇的自然教育教材外,目前實驗林亦配合教育部九年一貫教育政策,編撰各種解說主題的活動單與學習單供學校教師參考。未來溪頭教育園區的袋展仍然以自然教育推廣、種子教師培育以及提供國人終身學習環境為主軸。 下坪熱帶植物 下坪熱帶植物園為台大實驗林所屬五個樹木標木園之一前身為「下坪樹木園」,建置於日據時期,復自民國 55 年起為學術研究及教學實習目的,積極規劃為樹木標本園並自國內外引進各類樹種,經多年之經營管理,如今園區林木蒼鬱、綠意盎然,蟲鳴鳥啼、不絕於耳,儼然已成為典型之都市森林。植物園位於南投縣竹山鎮下坪里。距離 竹山市區約 3 公里,位於濁水溪與其支流清水溪匯流處之上方,面積 8.87 公頃,海拔高約 155 公尺,年平均溫度 23.4oC ,年平均降水量約 2,400 公厘,土壤為砂土,係河川沖積所成,地勢平坦。當驅車路經國道三號北上方可見一林木蒼鬱處 249 公里時,上方可見一林木蒼鬱處,即為該植物園之所在。 園區有豐富之植物、鳥。及昆戶資源,主要救培以熱帶樹種為主,現有標本木約有四百餘種,收集包括有用材植物、香料植物、藥用植物、觀賞花木等,其中有許多本省稀有或重要經濟樹種。園區內設施有林間停車場、遊客服務管理中心、木構造自然教室、餐飲服務區、露天木台廣場、肖楠林蔭步道及木屑步道等。 目前植物園平時提供竹山地區民眾晨跑、散步及休憩之重要場所,週末假日遊客如織,是休閒旅遊之好去處。除此之外,開園區亦提供學術研究、中、小學九年一貫自然戶外教學及生態教育等服務,時為一結合休閒旅遊、學術研究及教學實習之複合功能都市森林。 鳳凰鄉土文化 鳳凰自然教育園區地處南投縣鹿谷鄉鳳凰谷風景特定區內,為台大實驗林清水溝營林區第十二林班範圍內,面積約 45公頃。在園區規劃方面,考量鹿谷、竹山的文化背景,並期與溪頭自然教育園區的區隔,鳳凰自然教育園區將朝向竹、茶文化以及林產副產品展示推廣、研究為主軸,展現人文與自然結合的教育園區。 在規劃上,除了現有的基本服務設施外,未來還將成立竹、茶文化展示館,自然教室,竹、茶標本園、示範茶園、鄉土藥用植物園等。 和社中、低海拔生態系 和社自然教育園區以現有和社自然教育中心為服務中心,向南延伸包涵和社營林區第 27、30、32林班地,面積約 4,353 公頃。區內各項自然及景觀資源豐富,蘊藏台灣山林之美 · 實驗林為充分發揮林地多目標利用並一配合教育部自然教育政策之推展,已於民國 85 年成立和社自然教育中心,並興建學生宿合及教室(兼會議廳)供作教學實習、試驗研究,以及各界從事自然教育之戶外教學研習、野外觀察、會議以及休憩等活動之用,本區未來將配合自然教育園區之設置,陸續完善各項軟硬體設施。 東埔高山生態系 東埔自然教育中心位於實驗林對高岳營林區,包涵第 28、29、31 等三個林班,面積約 5,898 公頃。本區以東埔山莊為中心,轄區內林型以針葉林為主,為台灣高山生態的代表。除冷杉、雲杉及鐵杉等代表性針葉樹外,還有 台灣第二大的鹿林神木(紅檜),資源豐富且極富代表性。 遊程建議與教材資源 目前台大實驗林的五個自然教育園區,以「溪頭」的設施最為完善,待三天兩夜亦不算太久,至於「下坪」與「鳳凰」兩區可作為中部學校一日往返的戶外教學場所,也非常適合假日舉辦班親會等活動,行程上可和「溪頭」安排在同一次行程;而「和社與東埔」因位於另一個遊程方向,且開發較晚,較適合舉辦如教師研習等深度生態旅遊等活動:為配合教育部實施中小學「九年一貫」教學課程,台大實驗林已在 92 年編輯完成轄區內「溪頭森林遊樂區」及竹山「下坪熱帶植物園」等兩套學習單,並分為國小低、中、高年級與國中一年級程度,供自然科戶外教學使用。目前這兩套學習單已置於本處網站,提供各界免費下載。學習單下載網址為 「http//www.exfo.ntu.edu.tw/exfootech/index.htm」,或由本處網址首頁「http ://www.exfo.ntu.edu.tw/」 點選「最新消息」,進入後再點選右側「台大實驗林教案館」,即可進入該網頁。 至於新的教材,目前也持續在開發中亦歡迎各界提供寶貴意見。此外台大實驗林目前亦提供戶外教學課程的規劃與解說服務,有規劃需求之學校,或欲索取更進一步的資料,可逕洽本處「九年一貫」戶外教學聯絡專線: 049-2642183(教學研究組)或傳真: 049-2659967。 在以下的文章中,將陸續介紹這五個自然教育園區。

從古惑仔到新好男人-蓋斑鬥魚的觀察和飼養

從古惑仔到新好男人-蓋斑鬥魚的觀察和飼養

黃阿修 青澀少年總是好勇鬥狠血氣方剛,衝動起來就像好鬥的「鬥魚」一般。不過雄鬥魚在當爸爸之後那種竭盡心力呵護小魚的模樣,卻可能是我們人類所謂的「新好男人」所不及的。蓋斑鬥魚就是我們從「古惑仔」觀察到「新好男人」的主角。 筆者小時候經常在池塘、小溪、田溝看到一種俗稱「三斑」的漂亮小魚,如今卻因牠們生存的環境逐漸消失或水質嚴重汙染,幾乎在野外看不見了,而被列入「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近幾年因為登革熱疫情拉警報,使得捕蚊高手「蓋斑鬥魚」再度被人們想起而聲名大噪。在學術界、官方、水族產業界共同推動復育、繁殖、放流下,使得牠們在野外中重現生機。 蓋斑鬥魚的外觀 蓋斑鬥魚俗稱三斑,又稱台灣鬥魚、台灣金魚。身將長圓形,側面較扁,因為鰓蓋後上方有一個綠色圓斑而命名。我們常取笑配色不搭調的人─紅配綠狗臭屁,可是蓋斑鬥魚卻能能利用紅、藍、綠配出非常搭配麗的體色。雌魚相雄魚從體型色澤很容易區分辨認:雌魚色澤較淡、背鰭、尾鰭、胸鰭和臀鰭較短,尾鰭的剪刀狀開叉較不明顯;雄魚體色艷麗、各部位的鰭都較雌魚長,尾鰭的鰭條會延伸成優美細長的模樣,在水中悠游姿態流線優美。 圖一 在家中可使用適當大小的容器飼養鬥魚 圖二 鬥魚需要一些浮水植物建築牠的泡巢 圖三 仔魚孵化後會躲藏在緻密的泡巢下圖三 仔魚孵化後會躲藏在緻密的泡巢下 蓋斑的超高適應力 在水族館及夜市裡常見賣魚小販,用透明小杯裝著一條條艷麗的小魚以招徠顧客。奇怪的是這些小魚竟然不用靠苦幫浦打空氣就能活在-小杯水裡?原來鬥魚因為要適應缺氣的水域而發展出第二呼吸器一「迷器」。鬥魚在水中不時會上昇至水面抬頭換氣,藉山迷器腔吸收空氣中的氧氣,這種特化的功能,讓牠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鬥魚除了耐污之外,還能夠耐餓,有時餓上幾天或一兩個月還是能夠存活。但這不表示我們應該故意讓牠們處於饑餓的狀態下喔! 圖四 剛孵出的仔魚還帶有大大的卵黃囊 圖五 卵黃囊消失後,仔魚就可在泡巢下游泳 圖六 這個時期的仔魚雖然可自由游泳,但仍需要親魚的保護 蓋斑鬥魚的領域行為 蓋斑鬥魚有著極為強烈的領域行為,雄魚間又有好鬥的特性,若是水族箱的空間較大,成群飼養倒也還能相安無事;若空間小,魚隻又已是成魚,彼此爭奪領域,爭奪雌魚,這時張鰓蓋、豎鰭條、張尾鰭,以誇張動作向對方示威、驅逐、互啄,甚至互咬的動作可能就會讓魚體受傷了。 蓋斑鬥魚辛苦的求愛過程 觀察蓋斑鬥魚繁殖期間的求愛過程是非常好的生態觀察素材。每年三月到十月間成年鬥魚發情交配約一至四次,三四月氣溫回升時,成年雄鬥魚背鰭、腹鰭、尾鰭都會變得延長,鱗片閃出紅、藍相間光澤,變得修長美麗。而雌魚則是腹部圓鼓鼓的長滿了卵等待配。發情的雄魚,則會不停地把氣泡聚集在漂浮的水草間形成「泡巢」。在聚集泡巢期,雄魚會比平時更神經緊張,不時掀鰓蓋、豎鰭條,不許其他鬥魚稍越雷池一步。

蝴蝶的飼養

蝴蝶的飼養

唐清良/陳建志 台灣擁有珍貴的蝴蝶資源,藉由飼養及觀察不但可教育民眾有關蝴蝶的知識,且可培養民眾珍惜白然的情操,同時可藉飼養活動建立蝴蝶基本資料。(圖一) 飼養蝴蝶雖有實際科學及教育意義,但仍應該在合法範圍內進行。野生動物保育法列屬之保育類蝴蝶、國家公園或野生動物保護區內之蝴蝶均不得非法採集飼養,且合法採集時須視實際需求量在核准的範圍內採集,並且要有資源永續經營概念。飼養蝴蝶時,須以「尊重生命」為出發點,是培養學生負責任的飼養態度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存有集郵式的競賽蝶種數之心態。(圖二) 飼養蝴蝶前需對蝴蝶的生活史、生態資料及飼養常識有基本認識,同時也須準備充足的飼養及觀察工具,方能進行飼養工作,否則勢必殘害蝴蝶生命,不但無法達到飼養蝴蝶的科學及教育意義,反而造成負向影響。蝴蝶的生活史中有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時期,稱為「完全變態」,蝴蝶的變態現象具有分工合作之意義,每一時期各分攤不同的生物任務,以適應不同的環境,因為蝴蝶的生活史錯綜複雜,飼養蝴蝶應注意各齡期的需求條件。 圖一 了解蝴蝶習性可跟蝴蝶產生互動 圖二 曙鳳蝶列屬保育類不得非法飼養 一、飼養蝶種的選擇 飼養時應選擇大型豔麗且易飼養之種類為入門之目標蝶種,其次為選擇具保護色的枯葉蝶、警戒色的黑脈樺斑蝶等特殊教育價值蝶種。如果初次飼養時.居住都會區者應選擇可能出現都會區中之蝶種為目標,以免不小心蝶種外流破壞生態。如有飼養經驗後,可以選擇較稀有或自己有興趣的種類,具有研發精神的人可選擇飼養尚沒有飼養記錄的蝶種。目標蝶種確定後,則需收集飼養相關資料,沒有記錄種類可參考國內外相關種類,或是同屬的其他蝶種資料。資料收集完成後,需先行種植寄主植物與蜜源植物方可進行飼養。(圖三) 圖三 飼養沖繩小灰蝶要提供庇場所供幼蟲棲息 圖四 雌紅紫蛺蝶在幼蟲寄主植物馬齒筧上交尾 圖五 台灣黃蝶的幼蟲常聚集棲息 圖六 遭釉小蜂寄生的小單帶蛺蝶幼蟲 圖七 套網產卵跟飼養蝴蝶 二、幼蟲及成蝶食物的準備 蝴蝶幼蟲口器呈咀嚼式,主要以植物的組織為食,我們稱之為寄主植物。也有些小灰蝶的幼蟲以螞蟻幼生期為食,這些蝶種通常屬困難度較高者,應是飼養經驗豐富者再來飼養比較恰當。飼養之前一定要先栽植目標蝶種的寄主植物,大多數台灣產蝶種的寄主植物部有文獻可考,少數尚待有心人士開發。我們熟悉的柑桔、榕樹、黃花酢醬草及十字花科的芥藍菜,都是蝴蝶的寄主植物。但是多數蝶種的寄主植物都非栽培種,因此飼養蝴蝶的人一定要有培養繁殖植物的技能。 (圖四) 雖然有收在都會區中活動的蝶種是受蜜源植物所吸引,但是能在都會區中繁殖的蝶種豐度與寄主植物的豐度有正相關,因此都會區中植栽之選擇必須以生物性需求為原則。寄主植物的豐度,通常也是影響蝶種是否在活動區域內立足及繁殖的因素。 成蝶的口器為虹吸式主要以植物的花蜜為食,我們稱之為蜜源植物。不嗜食花蜜的蝶種,常以吸食樹汁、腐果或動物排遺為生,因此可考慮栽植樹幹汁液較豐富的植物種類。平地常見的臺灣欒樹可選擇為提供樹汁的植物種類,構樹可提供吸食腐果蝶種的食物來源。如果為持續經營或以環境教育為目標的棲地,可定期提供香蕉、鳳梨等腐熟水果讓其腐爛。 在都會區中活動的蝴蝶,最主要是因蜜源植物吸引,因此在校園中吸引蝴蝶之蜜源植物的規劃栽植,攸關蝶種是否立足及蝴蝶行為的呈現。通常蜜源植物種類較多的棲地,出現的蝴蝶種類也多。搭配不同的蜜源植物形成季節性消長,是展示設計上非常重要的工作。花期較長的蜜源植物,應定期加以適當的修剪,以參雜不同生長期的花朵,持續供應蜜源時間,增加棲地在蜜源植物上的承載量。〈圖五〉 在都會區中蝴蝶較喜歡的蜜源植物都為歸化種或園藝作物,因為他們佔據較大棲地面積,因此有較優是的生物質量;而原生蜜源植物因棲地遭破壞,生物質量少自然蝴蝶訪花的頻率降低,而改變原有生物特性。雖然園藝蜜源植物可維持較長開花,然其生物量高自會降低植物多樣性指數。 如要維護較高多樣性,應避免單一蜜源植物種類佔據過大棲地。 在都會區中,常因綠化及景觀文化而種植大面積的南美蟛騏菊,目前日照充足的開闊地或安全島都為其蔓延生長,因此適度地限制蟛騏菊生長是有其必要性的。目前南美蟛騏菊已成為多種小型蝴蝶的重要蜜源植物,因此除了限制南美蟛騏菊的擴張外,應逐漸以爵床或仙草舅等其他蜜源植物取代後再行清除。目前常被用來誘蝶的蜜源植物,多數為容易取得的園藝品種,這些常見的蜜源植物多數屬於茜草科 (Rubiaceae)、馬鞭草科 (Verbenaceae )及菊科 ( Compositae )。因其生長迅速且花期長,種植初期即能吸引許多蝴蝶而來活動,因此在推廣上極受歡迎。不過這些外來園藝作物適應性強,常佔據大片棲地,影響其它本地作物生存,不但降低當地蜜源植物的多樣性,而且改變原有蝴蝶的生活習性,因此推廣時需限制於固定區域內,以免外流造成為害。 整體說來,都會區的蜜源植物利用應朝本土性發展,夏季時賊仔樹、大青、羅式鹽膚木、食茱萸等木本蜜源植物之搭配,除了提供多樣性食物外亦能形成特殊景觀。 三、母蝶採集 許多人常由野外的蝴蝶寄主植物上,尋找卵粒或幼蟲攜回飼養,除非是進行野外基本資料建立或生活史調查的工作,否則這被不是飼養蝴蝶的好方法。因為生活於白然環境中的蝴蝶幼蟲,很容易遭受寄生蜂或寄生蠅等天敵危害,冒然引進不但無法完成飼養工作,天敵處理不當還會危害原先飼養的蝴蝶,如果天敵一旦建立族群,在當地飼養蝴蝶就極辛苦,更嚴重的是可能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圖六) 因此飼養蝴蝶種源的取得,宜由採集目標蝶種之母蝶開始,白野外採集到之母蝶,以三角紙包裝妥當攜回以備探卵用。切記母蝶運送期間務必保定良好,所以要用三角紙或相關代用品包裝妥當後置三角箱中,被放於陰涼處攜回。千萬不要直接置背包中擠壓或曝曬陽光,更不可直接放置觀察箱中任其拍動掙扎。 對初學者而言,進行採集前,首先必須選擇一本良好的賞蝶圖鑑。其次要養成敏銳的觀察力,入門時可跟隨的專家同行以累積經驗。 四、採卵 將採集來之母蝶攜回後,以向色紗網套於寄主植物上,或釋放於栽植寄主植物物之網室中任其產卵;以套網採卵之母蝶,則逐日餵食糖水或果汁補充養分。如為網室中任其產卵者,網室中需栽植充足的蜜源植物或補充腐果。(圖七、八) 圖八 套網後產於爬森藤葉上的黑點大白斑蝶卵 圖九 正在啃食蛻皮之大琉璃紋鳳蝶幼蟲 五、卵期孵化 卵不食不動為胚胎發育期,經過充足的發育時間後,幼蟲構造在卵中逐漸發育完成。即將孵化之卵,可透過卵殼清楚看見幼蟲構造。飼養時可將產於寄主植物上之蝶卵逐日收集,另置其他容器以進行生長期觀察,或逕置寄主植物上待其孵化。在戶外季主植物上得蝶卵要以紗網保護,否則會遭天的危害。 六、幼蟲飼養 幼蟲的外表和習性與成蟲完全不同,幼蟲具咀嚼式口器,通常以啃食植物葉片為食。幼蟲的任務是負責攝食儲存足夠的養份以供給發育,所以幼蟲幾乎是不停地吃,其體重可增加達三千倍,且消化系統所佔比例較高。 將孵化之幼蟲收集,以盆栽種植之寄土植物飼養至其化蛹,或採集寄主植物葉片置養蟲箱中飼養。逐日檢查被記錄幼蟲發育生長狀況,若寄主植物枝葉短缺或枯萎,則即刻補充更新。排泄物及飼養容器要逐日清理,必要時更要隨時清理,以免造成污染。準備蛻皮的幼蟲通常不動,清理時,千萬不可干擾進入蛻皮中的幼蟲。(圖九) 若為教育目的、試驗性質飼養蝴蝶,要把每一隻幼蟲分開單獨飼養,以方便紀錄個體資料。除非事生產式的大量飼養,才可將很多隻幼蟲集中在同一容器飼養。 飼養的幼蟲若遭寄生蜂或寄生蠅危害時,應將這些天敵隔離收集,不認識的天敵種類可送請專家協助鑑定,但要記著留下影像記錄。如果幼蟲身體變軟倒掛下垂,可能是微生物感染,此時要將附近幼蟲全數拋棄,並將容器加以消毒清洗,確定完全消除感染源後再行飼養。

鬼臉天蛾

鬼臉天蛾

文/南投縣宏仁國中 李季篤 鬼臉天蛾的分類地位屬昆蟲綱、鱗翅目、天蛾科、鬼臉天蛾屬 ( Acherontia )又名人面天蛾,學名為 Acherontia lachesis。族群分布從平地到低海拔地區範圍,是夜行性的蛾類,因成蟲具驅光行為,所以在路燈下,尤其郊區的路燈,偶見成蟲從天而降,撞擊地面或受到干擾驚嚇,則會發出「吱…吱…吱」的聲響,從資料得知,這是目前發現蛾類中,唯一會吸氣發出聲音的蛾類,極具特殊性。鬼臉天蛾最大的特徵,是牠胸節體背上的人頭圖紋,或名人臉天蛾。筆者累積多年資料,曾在陽明山、本校校園及奧萬大等地記錄過成蟲,而幼蟲是採集於奧萬大之杜虹花( Callicarpa formosana Rolfe )之上,經人工飼養羽化成功,才確認蛾類種類,同時以數位相機拍攝記錄各階段形態特徵。 亮麗彩衣與尾角 鬼臉天蛾除了有神奇鬼臉圖紋,身上還有漂亮的雙翅,分別由橙、藍、黑、棕褐等顏色混合而成,形成了華麗又高貴的外表,宛如國王身上穿的美麗尊貴彩衣詳細觀察翅膀上的絢麗色彩,比對幼蟲禮背上的橙黃塊斑與藍黑小斑點,或化蛹前紅褐體色,有著幾分相似的關連性。另外幼蟲腹部最末端的上方,有捲曲條狀尾角,此尾棘基部處有黃白色的三角顆粒物,越往末端顆粒物越小並呈尖刺狀,此構造是分辨鬼臉天蛾的重要構造之(圖一至四)。 圖一 鬼臉天蛾身上的彩衣 圖二 蟲體有黑色、紅褐等色斑 圖三 尾角是辨認鬼臉天蛾 的重要特徵 圖四 綠色體系尾角是鬼臉幼 蟲的初步印象 多變的幼蟲體色 鬼臉天蛾幼蟲禮色分為黃綠及黑褐兩種色系,筆者曾有學生帶過一隻綠色系幼蟲給我,但因忙碌,加上並不知道那是鬼臉天蛾的幼蟲,只清楚記得此蟲尾角長的很特殊,直到羽化後才被確認,因而錯過紀錄形態好機會。所幸去年在奧萬大做例行性的昆蟲生態調查時,採獲黑褐色系幼蟲,雖然當時同樣並不能確定此蟲的類別,卻因尾棘的長相特徵,才得以認出。故本篇文章之幼蟲型可,取自黑褐色系幼蟲完成。此幼蟲的體色主要以黑褐、淡黃及暗橙等色組成。頭部呈橢圓形,上有數條黑色、暗橙條紋;胸節體背中央有一條黃色細紋,分別區隔成左右兩邊,在此細紋兩旁有塊塊黑褐色塊斑,這些塊斑連成一條相黑條紋;腹節個背有大小不一的黑色塊斑,上有白色點斑,點斑的中心有黑色小點,身體兩側有黑色眼狀氣孔,腹部下方,黑色斑減少、白色點斑增加,另有四對黑色腹足、末端一 對尾足,尾足上面有條捲曲狀的尾角,上述都是辨認幼蟲種類不可或缺的特徵(圖五至十)。化蛹前原本黑褐體色幼蟲,身體顏色,淡並排出大量的廢物及體液,在野外自然的情況下,幼蟲會鑽入上中建築蛹室化蛹,人工飼養,其實沒有鑽入土中,仍可順利化蛹。蛹體特徽如下:體色呈紅褐色,成蟲時的觸角嵌埋蛹的胸節腹面,蛹總背面在胸節與腹節交接處,也類似啞鈴狀的深褐色特徵,腹部兩側有黑褐色的眼狀氣孔,尾部有勾狀突起(圖十一至十四)。 圖五 黑褐色系鬼臉天蛾幼蟲 圖六 頭部特徵 圖七 抱住枝條的腹足 圖八 尾足有黑色的大塊斑 圖九 黑褐色系幼蟲體背有黑色塊斑與白色小點斑,還有眼狀氣孔 圖十 黃綠色系幼蟲體背有黃色色塊斑與黑色小點斑 圖十一 化蛹前排出大量體液 圖十二 紅褐色蛹體 圖十三 蛹體背面有啞鈴狀構造 圖十四 蛹體末的勾狀突起

騷斯

騷斯

李季篤 介紹校園常見昆蟲,決不能 遺漏掉校園內數量最多、 族群最大、但也是最不起眼的昆蟲- 直 翅目之昆蟲。這些直翅目昆蟲就是平 日我們常說的蝗蟲、蟋蟀和騷斯,例 如台灣稻蝗、條紋褐蝗、紅后負蝗、 黃斑黑蟋蟀、細剪斯等都是校內非常 容易見到的昆蟲,而我們今天所要介 紹的直翅目昆蟲,算是體型較大、體 色形態較多變化的校園昆蟲- 騷斯。 生活史紀錄 騷斯分類地位上屬動物界、節肢 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螽斯科、 騷斯(Mecopoda elongata)。主要特 徵是頭部後方兩側各有塊黑褐色斑, 體色有褐色和綠色兩種,牠和我們在 月刊第四十一卷第七期介紹的霸王蝗 蟲- 台灣大蝗(Chondracris rosea)是 同屬直翅目的親戚喔! 生活史經過 卵、若蟲、成蟲等三個階段。 騷斯(Mecopoda elongata)的生 活史只經卵→ 若蟲→ 成蟲等三個階 段,屬於不完全變態的昆蟲,牠與前面幾篇所介紹的完全變態昆蟲,差了 一個蛹階段的成長過程,除此之外兩 種的產卵地點與方式也有所異同;相 異的是石牆蝶與台灣大象鼻蟲雌蟲將 卵產在寄主植物上,讓出生後的幼蟲 無食物缺乏之虞,黃星天牛雌蟲是將 卵產在枯木上,幼蟲孵化出來立即鑽 入枯木,築巢為食;而騷斯則將卵產 在土中,在土裡成長發育,孵化後再 鑽出土外;相同的是這些昆蟲都是一 次產下一粒卵(圖一)。 可愛綠色小精靈 交配過的雌性騷斯即開始找尋土質較鬆軟之地進行產卵,當找到適合之環境時,騷斯將產卵管插入1.3~1.5 公分深的土中,將卵一一產下。卵的 長度約6.5~7.5mm ,卵前端有一條細 小長突,側面有一條從前端到尾端明 顯的線凹,呈長條形土褐色,經過約 3 2 天發育卵顏色變深,表示即將孵 化。卵的孵化速度很快,在細小長突 端為頭部端,由此處裂開,空氣迅速 進入,很快地將卵中幼蟲向外擠出, 不到幾秒鐘整個綠色小幼蟲就這樣離 開卵殼,立即進行下一個蛻變,是蛻 下包裹在幼蟲身上的一層透明囊膜, 蛻去此層囊膜的幼蟲,稱為一齡蟲, 小幼蟲會立刻轉身站立,並且可以跳 躍了(圖二、三、四、五)。 圖一 騷斯卵是一粒粒約在 2cm土中被產下 圖二 迅速由卵中孵出 圖三 倒下並蛻去透明囊膜 圖四 前後腳伸出活動 圖五 綠色可愛的小騷斯轉 身後即可跳躍 綠色精靈之不完全變態 不完全變態之昆蟲只有三階段, 因此蛻皮次數會較一般完全變態昆蟲 來的多次,而成蟲的判定,是依翅膀 成長之有無而決定。騷斯成蟲翅膀特 徵為前翅是革質狀,平直覆蓋在身體 體背上,後翅是透明膜質,縮摺在下 方,所以騷斯之成蟲具這種特徵。不 過在幼蟲階段所謂的翅膀被稱為翅 芽。一至四齡蟲翅芽長的很小不明 顯,腹部呈白色狀(圖六、七、八), 五齡蟲翅芽浮貼腹部,胸背部出現黑 褐色圓形點斑,六齡蟲點斑變黃褐色 且具金屬光澤,呈三角錐狀,翅芽分 上、下翅,但仍無法飛行,主要靠彈 跳來行動與覓食,此齡蟲可以區別雌雄騷斯,雌性騷斯的腹部尾端發育出 一支尖刺狀產卵管,七齡蟲長出翅膀 為成蟲階段,可利用步行或飛行來行 動,具驅光性,除翅膀外,成蟲兩側 的黑褐色塊斑是最大特徵( 圖九、 十、十一、十二、十三)。 圖六 二齡蟲 圖七 啃食舊皮的三齡蟲 圖八 四齡蟲 圖九 綠色型五齡蟲翅芽浮貼背部 圖十 綠色型六齡蟲具產卵管 圖十一褐色型五齡蟲翅 芽浮貼背部 圖十二 褐色型六齡蟲全身變深褐色 圖十三 蛻皮失敗褐色型成蟲 圖十四 騷斯孵化時爬行所留下 後記 騷斯一年兩代以上,從幼蟲到成 蟲共分七齡,七齡蟲階段就是我們所 稱成蟲, 屬雜食性; 幼蟲蛻下之舊 皮,會被自己大口、大口的啃食掉, 而有親戚關係的大型蝗蟲- 台灣大蝗 卻無此行為。卵在土裡面發育一個月 左右,孵出的幼蟲為能呼吸上面新鮮 空氣,會迅速地往地面爬,所爬經過 的地方,留下一個像似數字6 的有趣 痕跡(圖十四)。 騷斯成蟲有許多特徵,在幼蟲階 段時就可以分辨出來,如雌雄區別, 雌性騷斯幼蟲在腹部尾端有明顯一條 長的產卵管,雄性幼體則無此特徵。 綠色與褐色這兩種體色,在幼蟲時也 已經區別分開,褐色型騷斯,長相近 似枯葉,具良好之保護色,綠色型之 幼體與雜草同色,因此不管是綠色或 褐色都不易發現。不過當長到成蟲 時,每逢求偶季,到了夜晚雄蟲的鳴 叫聲是非常響亮的,加上本身具驅光 性行為,雄蟲常會飛到教室或走廊附 近,大聲鳴叫求偶,所以早到校的同 學,有可能會看見還停留在走廊附近 尚未離開的騷斯,讓早來學校的同學 輕而易舉目睹到原貌。因此要觀察到 牠並非難事,只要起個大早,也許就 會發現騷斯在那等著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