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素養導向課程設計之國中生物科神經系統教案實例

素養導向課程設計之國中生物科神經系統教案實例

文/郭淑妙 12年國教新課綱實施在即,在第一線教學的老師們無不嚴陣以待,如何在自發、互動、共好的情境下,又能兼顧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讓老師教得順手、學生也學得更好是大家共同的期望。 12年國教自然領綱著重學習表現,科學教師的教學應從生活化的情境切入,培養學生科學認知、探究能力、科學態度與本質三個面向,而非以教課本為主僅著重學生認知的知識片段。本文分享國中生物科教學現場之素養導向課程設計。此教學設計之學習表現是希望學生能將所習得的人體神經系統相關知識,正確連結到活動所觀察的動作反應或感覺疲勞等現象,並推論其中的關聯,進而運用所習得的知識來解釋自己論點的正確性;並透過與同儕的討論,分享觀察發現的樂趣。最後與視覺藝術科做跨領域結合,希望從科學的系統思考、解決問題為始,培養溝通表達能力,進而增加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設計理念 本教學設計對應之國民中學教育階段學習表現如下: 1. 探究能力-思考智能(t)-推理論證(r)-tr-IV-1 能將所習得的知識正確連結到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及實驗數據,並推論出其中的關聯,進而運用習得的知識來解釋自己論點的正確性。 2. 探究能力-思考智能(t)-建立模型(m)-tm-IV-1 能從實驗過程、合作討論中理解較複雜的實驗自然界模型,並能評估不同的優點和限制,進能應用在後續的科學理解或生活。 3. 科學的態度與本質(a)-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i)-ai-IV-2 透過與同儕的討論,分享科學發現的樂趣。 本教學設計對應之國民中學教育階段學習內容: 主題:生物的構造與功能 次主題:生物體內的恆定性與調節 學習內容:Dc-Ⅳ-1人體的神經系統能察覺環境的變動並產生反應。 1.本活動設計教學的學習內容是了解動物體在接受環境刺激時,能產生適當反應,藉由受器察覺身體內外變化,並經由活動體驗人體的感覺與感覺疲勞,體驗受器的功能有其侷限性。 2.相關設計理念 (1)本教學設計由數個體驗活動組成,讓學生從生活情境體驗感官知覺、神經傳導與感覺疲勞的情境,並討論發生這些現象的原理。 (2)藉由分組活動的討論,學生可以合作學習、互相討論造成各種現象的原因,培養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並達到差異化教學的目的。 (3)與美術課程的水彩技法、動畫構成之課程結合,動手實作視覺暫留作品。分享表達自己的創作理念,並能欣賞同學的作品,增進生活的豐富性與美感體驗。 原理簡介 神經傳導過程由受器接收刺激到動器產生反應的路徑為:環境刺激→受器→感覺神經→中樞神經→運動神經→動器→反應。其中受器包括眼、耳、鼻、舌、皮膚五種器官;動器則有肌肉和腺體兩類。而神經傳導的控制可分為意識動作與反射動作兩種,意識動作經由大腦意識控制;反射動作則非屬大腦意識判斷控制,是節省時間和腦力的訊息傳導方式。 環境刺激若持續時間太長、前後差異較大或間隔時間較短長可能造成感覺疲勞的現象。本教學設計分為三個重點: 1. 中樞神經的觀察(觀察豬腦) 2. 意識動作(恐怖箱)與反射動作(膝跳與瞳孔反射)體驗 3. 感覺疲勞體驗(溫覺、味覺、視覺疲勞與視覺暫留) 材料與工具 學習單、倒數計時器、水果與糖果、水、水盆、溫度計、豬腦、塑膠盤、鳥籠圖卡、走馬燈、小漫畫、視覺暫留轉盤、恐怖箱(含各種待測物件)、手電筒、小槌子。 實驗過程 活動設計為六個關卡分組跑台活動,學生分組闖關,每關卡限時3分鐘,依提示進行觀察、體驗,並討論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將結果紀錄於學習單,關卡內容說明如下: (一)水果甜不甜(味覺疲勞) (1)先吃水果,記下味道。 (2)接著吃糖果,吃完糖果再吃一口水果。將兩次吃水果的感覺記錄下來。 (3)比較兩次測試,感覺有無不同?討論可能的原因。 (二)冷熱不分(溫覺疲勞) (1)記錄甲、乙、丙三盆水的水溫,寫下手放入此三盆水時的感覺(甲盆40∘C、乙盆室溫、丙盆0∘C)。 (2)右手置於甲盆,左手置於丙盆,30秒後兩手同時置於乙盆,將感覺記錄下來。 (3)討論兩手感覺不同的可能原因。 (三)觀察豬腦(中樞神經的觀察) (1)對照課本圖片,將看到的豬腦(圖1)與人腦做比對,並畫下來。 (2)觸摸豬腦記錄觸感。 (3)討論並記錄豬腦表面的紅色線條可能是什麼? 圖1.豬腦側面與背面觀 (四)眼見為憑(視覺疲勞與視覺暫留) (1)快速翻動小書,描述看到的影像。 (2)雙手拉住兩端橡皮筋,另一人轉動鳥籠圖卡約50圈後放開卡片,使卡片旋轉,觀察並描述看到的影像(圖2)。 (3)拉住跑馬燈一端的橡皮筋,旋轉跑馬燈使之轉動,觀察並描述看到的影像。 (4)轉動立體轉盤觀察動態影像,描述並記錄看到的影像。 (5)討論上述幾種狀態的影像形成原因為何? 圖2.進行視覺暫留圖卡翻轉跑台測試 (五)恐怖箱(觸覺與意識動作) (1)箱內置入毛刷、假蟑螂、毽子、螺旋貝殼、網球……等不同觸感的物品。 (2)伸手觸摸箱子內的物品,描述摸起來的感覺,猜猜看有什麼東西並記錄下來。 (六)不經大腦的反射(膝跳與瞳孔反射) (1)瞳孔反射:兩人合作,一人以手電筒光線側向照射受試者的單眼瞳孔,觀察記錄兩眼瞳孔的大小變化。 (2)膝反射:兩人合作,受試者坐在桌面使腳懸空,另一人以槌子輕敲受試者膝蓋,觀察記錄膝蓋的反應。 (3)討論上述兩種反應的神經傳導與控制中樞。 實驗結果與討論 (一)水果甜不甜(味覺疲勞) 選擇甜度不高又容易分食的水果,如蘋果、芭樂、橘子做測試,再準備甜度高的牛奶糖或巧克力糖。學生通常能分辨前後兩次水果的味道有差異,並能具體說出這是一種味覺疲勞。 (二)冷熱不分(溫覺疲勞) 學生在此體驗活動中可以體驗兩手雖然同時放在同一盆水、溫度相同,卻感覺兩手測出的溫度不同,是很特別的溫覺疲勞錯覺。 (三)觀察豬腦(中樞神經的觀察) 準備完整的豬腦(請豬肉販在處理時儘量小心保留豬腦的各個部分,才能看見大腦、小腦、腦幹、脊髓各部位),放置於塑膠盤上,讓學生用肉眼觀察或用手輕輕觸摸其質感,有些學生會害怕不敢觸摸,可準備小湯匙供其使用。學生多數沒有見過豬腦,第一次觀察者有的驚奇、有的害怕,但多數學生願意嘗試觸摸豬腦,並且也對豬腦柔軟的質地印象深刻。 (四)眼見為憑(視覺疲勞與視覺暫留) 準備翻翻書、鳥與鳥籠圖卡、跑馬燈……等視覺暫留體驗教具,讓學生自行討論、體驗操作方法、分享所見動態影像,學生們都能認真參與並記錄所見影像,也能討論出這些教具都需要快速轉動才能看動態影像。另提供負片後像圖片,請學生注視20秒後眼睛移置紙張空白處,觀察是否有互補色產生,通常負片後像的觀察無法一次全部學生都能完成,需多測試一到兩次多數學生才能看到結果。 圖3.進行視覺暫留轉盤跑台測試 (五)恐怖箱(觸覺與意識動作) 在不透明的箱子內置入毛刷、假蟑螂、毽子、螺旋貝殼、網球……等不同觸感的物品,讓學生只能藉由手的觸感判斷物品,對於已經習慣用眼睛觀察事物的孩子而言,恐怖箱裡裝置不同觸感的物品很新奇,大家都熱烈討論想猜出比別組更多的物件。 圖4.進行瞳孔反射跑台測試 (六)不經大腦的反射(膝跳與瞳孔反射) 學生對於膝跳反射反應很新奇,無法相信自己會產生這樣不由大腦控制的動作,所以會一再測試。而瞳孔反射則比較不能掌握,先閉眼休息數秒再照光,學生不易觀察到兩眼同時有反應或是只有單眼反應不,需要事先由教師提醒該注意的觀察技巧。 經過一堂課的計時跑台,學生通常能在時間內完成簡單的討論與學習單,但對於神經傳導路徑與視覺暫留的成因無法具體描述,需要另一堂課由教師引導進行討論與解說。因此本課程設計生物部分需進行兩節,讓學生充分討論與溝通表達,對自己前一節課的體驗回顧,連結所學過的刺激與反應學習內容,並推論其中的關聯進而可以達成建立神經訊息傳導的建模過程。 學生學習成果 本學習單元的學習表現生物部分以學習單呈現和口語表達作為檢核點,學習單設計以分組闖關短時間就能完成,分組討論則由各組分別進行評分。美術科課程設計部分則以留影盤、逐格動畫、手翻書等形式說明視覺暫留的原理,讓學生學習使畫面動起來的方法,再動手實作翻轉圖卡(如圖5、6)。對於這樣從基礎理論體驗的生物闖關活動,到實際藝術創作的學習歷程,學生們都表現出高度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將科學融入藝術並了解美感的特質、認知與表現,增進生活的豐富性與美感體驗是很受學生歡迎的課程。 圖5-1. 視覺暫留翻轉小書籤正面:愛麗絲縮小瓶 (圖片來源:景美國中吳宜靜老師) 圖5-2. 視覺暫留翻轉小書籤背面:愛麗絲( 圖片來源:景美國中吳宜靜老師) 圖6-1.視覺暫留翻轉小書籤正面:怪獸 (圖片來源:景美國中吳宜靜老師) 圖6-2. 視覺暫留翻轉小書籤背面:怪獸吃的烤雞 (圖片來源:景美國中吳宜靜老師) 後記 本課程設計生物闖關部分感謝台北市萬華國中王美玲老師分享與提供教學建議,使跑台課程完整而順利;感謝景美國中吳宜靜老師協助設計美術科跨領域課程與本活動課程相互配合,才能達成橫向跨科、跨領域的課程,使學生能在生活中體驗並實踐科學與藝術領域的融合課程。 本課程設計因為有美玲老師與宜靜老師的大力幫忙,榮獲了台北市107年度國民中學有效教學設計徵件比賽生物科特優。 臺北市立景美國中生物科教師 郭淑妙

摩斯密碼氣壓機

摩斯密碼氣壓機

文/李柏翰 一個偉大的夢想航程必來自一個啟航港口;一個優秀的科學作品必源自一個創意點子。 臺灣師大附中(以下簡稱本校)的Lorenz Lab對於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的MorSenor使用與操作,已經有幾年頭,因為和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蘇萬生博士進行過不少次探究活動的合作,再加上我們也開發許多的培訓師資課程,我們對於MorSensor的認識也是很深入的,尤其是其中的氣壓感測晶片,使用上更是非常地熟悉。然而對於更精細的物理波動訊號是否能夠如期偵測,這個倒是我們目前無法得知,於是我便委託我實驗室的同學陳柏翰等人進行一系列的精細量測,例如密閉容器中突然射入雷射光束,藉由瞬間加熱空氣柱看看是否能用MorSenor氣壓感測晶片來捕捉氣體膨脹後微弱的氣壓波動微擾訊號,這個精細實驗如果可以成功,那麼就意味著使用MorSenor晶片量測進行各種實驗設計充滿無限的可能。倘若成功,我們將進行摩斯密碼在資訊傳遞的另類設計。本文介紹微弱傳輸氣壓波動微擾訊號的預實驗以及摩斯密碼氣壓機的設計與製作。 微弱傳輸氣壓波動微擾訊號的預實驗 實驗一:接收壓力波之信號 (一) 實驗目的 利用MorSensor觀測物理撞擊、雷射脈衝造成之壓力波,並透過App將MorSensor讀取之數據儲存並線性化,做成壓力-時間圖以利分析,判斷MorSensor晶片是否可以偵測微弱訊號,利用敲打震波來做氣壓變化量實驗設計,如示意圖1(a)。 (二)實驗過程 1.放置MorSensor、若干螺絲蠟燭置於倒置之玻璃箱中,如圖1(b)所示。螺絲蠟燭用途為製造微粒,利用米式散射顯示出雷射光之軌跡。 2. 點燃螺絲蠟燭、打開MorSensor,置入玻璃箱內,確認玻璃箱已經密合。 3. 待蠟燭熄滅、氣壓穩定後,將架設好Arduino板控制之雷射光,準備發射雷射光,如圖1(c)-1(e) 所示。 4. 以開關控制,藉由摩斯密碼表的定義打出長、短之光訊號。 5. 觀測氣壓壓力之變化,並以App記錄其數據折線圖(壓力-時間作圖)。 6. 利用Cross Correlation 關聯性分析方法來分析數據,並且對照摩斯密碼表解碼。 7. 結束實驗。 圖1-1. 實驗設計初步預想圖--以App記錄之震波壓力-時間,壓力變化(滴,一短音;答,一長音)代表震動訊號 圖1-2. 利用3D列印開發出1格、2格、3格、4格的載具,方便裝載MorSensor測定晶片積木,圖中與玻璃缸放置一起比較,小玻璃缸(23×15×17 cm)和中玻璃缸(35×20×23 cm)用於產生密封空間以穩定氣壓。 圖1-3. 設計出Arduino雷射光控制裝置。因要傳播摩斯密碼需要精準之時間控制,故使用Arduino板自製Arduino雷射光控制裝置(使用Arduino板、繼電器模組、高功率綠光雷射、按鍵式開關),即可利用操作搭配程式輕鬆做出精準之實驗 圖1-4. Morsensor 氣壓測定晶片置入密閉玻璃魚缸,蠟燭燃燒完畢後,對玻璃箱打入雷射光(水為非必要) 圖1-5. MorSensor 氣壓測定晶片置入密閉玻璃缸中,對玻璃箱打入雷射光,利用手機偵測氣壓藍芽的訊號資料 圖2為氣壓變化量測試結果,屬初步測試結果。 圖2. 以App記錄之壓力-時間圖(壓力變化一長音代表雷射光脈衝訊號),實驗捕捉到微弱的訊號 (三)實驗的結果 1.實驗的結果證實已可測量出雷射脈衝訊號,雖不明顯但已可辨識,如圖2所示。 2.玻璃缸罩住MorSensor,已有大幅減低環境雜訊的功用,使其不至於影響實驗,所以密閉容器的設計也是重要的選擇。 3.MorSensor電池持續時間約1 ~ 2個小時,氣壓測定晶片有機會開發成為適合進行摩斯密碼傳輸的產品。 對於摩斯密碼,我們都知道在資訊傳遞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地位,從前的人架設電報線,利用電波發送出摩斯密碼,但電報線沒有達到的地方便無法傳遞信息。那是否有能夠用氣壓變化感測無線傳播的方法呢?本實驗一藉由MorSensor氣壓測定晶片測量雷射脈衝與動態物理撞擊造成之氣壓數值波動,利用Cross Correlation之方法(Bracewell, 1965),分析波動之信號,實驗結果確認此設計可行,因此進入下一階段改良設計。 摩斯密碼氣壓機的設計與製作 記得在香港電影「無間道」中 ,警察臥底利用摩斯密碼試圖通知警察前往阻止黑幫的毒品交易,卻被身為黑幫大哥的打手男主角梁朝偉聽出而識破,此經典片段至今令人回味無窮(無間道電影,2002)。在現代生活中,我們已不是從前的以人工解碼的時代,一切訊息都要轉成數位訊號發送、儲存,才能確保訊息確實傳達;因為初步實驗告訴我們,學生用木槌撞擊、甚至用雷射光來傳遞摩斯密碼,並且利用MorSensor將雷射脈衝、動態物理撞擊造成之氣壓波讀取是可行的,再加上我們將此構想參加2018 MorSensor無線感測積木創意應用設計競賽創意應用組初賽,幸運地獲得初賽通過,於是開始正式啟動下一階段實作實驗。 根據實驗一的測試結果,我們利用一般市面上的密閉塑膠杯來作設計,如圖3a、3b所示,並且搭配高中物理的理想氣體方程式公式,PV=nRT如圖3c,P為大氣壓力,V為密閉容器體積,n為氣體莫耳數,R為常數,T為絕對溫度。經過理論推導後,再用實際的數值分析,也就是利用塑膠盒的體積導入,發現體積變化量比值等於壓力變化量比值,如圖3d所示。利用此數值公式分析,可以確認摩斯密碼氣壓機設計的可行性,最後再加上聲學光學轉換的設計如圖3e所示,圖3e為一種光波發射器,再加上圖3f為光波接受器電路,並轉換成聲音,整體運作過程為使用者輸入氣壓變化產生訊號,再將訊號傳入手機App判讀長音或短音,並且儲存訊號元在記憶體中,等到全部訊號輸入完畢,便進行聲光傳輸,首先電訊號藏在光訊號中,雷射光發射(或者是 IR發射,紅外線發射)後打到接收的太陽能板,再將光訊號解碼成摩斯密碼長短音,並發出聲音給接收者判斷,完成秘密通訊。 圖3-1. 摩斯密碼氣壓機設計草圖 圖3-2. 摩斯密碼氣壓機,塑膠針筒加入彈簧 圖3-3. 理想氣體方程式公式,PV=nRT理論計算 圖3-4. 理想氣體方程式公式,PV=nRT實際數據測試 圖3-5. 光波發射器設計電路 圖3-6. 光波接受器及聲音轉換電路 草圖完成後,經過簡單的理論測試分析,便開始了動手實作課程,如圖4a,本校黃裕修老師也給重力波隊特訓,教導電路設計的實驗,如圖4b、4c所示為重力波隊在師大附中附製工坊,利用雷切製作塑膠盒打氣機成品,而圖4d為收音機改裝成擴音器,如圖4e所示,也請到本校林湧順主任來指導重力波隊雷切機的使用,而IR發射器器和接收盒設計,外殼用雷射切割機製作,如圖4f,而塑膠蓋的設計切割過程如圖4g-4h,最終的成品圖為圖4i,最後並加入Android Studio 手機App程式設計,然後測試成品,從設計到完成總共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從一開始雷切蓋子的失敗,到不斷地調整設計,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最後能夠打造出摩斯密碼氣壓機,連接聲光電的轉換(林宣安,2017),如圖4j所示,將摩斯密碼氣壓機完成之成品圖,再加上聲光轉換組成所謂的光舞密碼機,整個整體實作的過程圖,一切準備就緒後,就準備參加2018年12月14日的總決賽,全名是「2018 MorSensor無線感測積木創意應用設計競賽」,我們參加創意競賽組。 圖4-1.重力波隊開始特訓—黃裕修老師指導電路設計 圖4-2. 在臺灣師大附中附製工坊製作成品(左起李柏翰老師、陳柏翰、陳和寬主任、洪軾凱) 圖4-3. 利用雷射切割木板--模擬塑膠蓋之切割 圖4-4. 收音機改裝成擴音器 圖4-5. 林湧順主任指導重力波隊 圖4-6. IR發射器器和接收盒設計,外殼用雷射切割機製作 圖4-7. 利用雷射切割機進行塑膠蓋切割 圖4-8. 在塑膠蓋的切割洞口卡入針筒 圖4-9. 完成之成品圖與手機App程式 圖4-10. 摩斯密碼氣壓機完成之成品圖,再加上聲光轉換組成光舞密碼機之整體實作圖 2018年12月14日總決賽當天,指導重力波隊的李柏翰老師,帶領全體成員由台北火車站出發,趕到新竹國家實驗研究院晶片系統設計中心(簡稱晶片中心,目前改名為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比賽當天總共有16隊大專院校組隊參加競賽,只有重力波隊為唯一的一組高中生隊伍,一到會場,大家便感受到比賽的張緊張氣氛,我們立刻迅速的布置海報,以及比賽用的整套光舞密碼機,並且先進行簡單測試,如圖5a所示,還遇到MorSensor設計者黃俊銘博士,如圖5b所示,除了詢問一些設計的問題之外,我們也熱烈地推銷我們的成果。早上開始比賽後,評審團詢問了一系列的問題,學生們回答得非常清晰,經過幾個小時實作報告與實驗奮戰,下午來到了成績公布的總講評。 氣氛瞬間凝結,成績公布的一剎那,很幸運的重力波隊獲得銅牌的佳績,獲得三萬元獎金(如圖5c、5d),那一剎那的宣布,獲得大獎的榮耀將大家都融化了,半年來的辛苦以及無數夜晚的研究與奮鬥,日以繼夜編寫App程式,終於獲得了正向回饋,我身為總指導教師,心情也是無比地激動,心想這個過程,大概就是2019年所謂的探究與實作所追尋夢想的最佳寫照,當然我也將獎金如數全部分給三位隊員,這也是繼2017年MorSensor無線感測積木創意應用設計競賽獲得銅牌獎後再度蟬聯的大獎,為師只有一句話給重力波隊,就是:同學們,您們辛苦了。 圖5-1. 重力波隊(左起溫非凡、陳柏翰、洪軾凱、科教館蘇萬生博士、臺灣師大附中李柏翰老師) 圖5-2. 重力波隊與設計Morsensor的黃俊銘教授討論 圖5-3. 決賽時評審詢問重力波隊的情形 圖5-4. 成績公布,重力波隊榮獲銅牌大獎 後記 這個探究與實作的開發歷程以及App程式的發想,是需要深思,是需要時間消化,是需要不斷的燒腦,以及尋求團隊合作,甚至是需要跨域合作才有辦法完成的,過程中表面上是學生的訓練與成長,而其結果又何嘗不是老師的訓練能量的累積,以及腦洞大開的震撼呢,感謝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蘇萬生博士的指導以及中等學校科展指導結合探究與實作課程實施計畫支持,還有本校彭良禎老師主持的高瞻計畫經費挹注,也再次感謝林宣安老師無私的教學網站啟發,要感謝的人太多了,謝天吧。 參考資料 1. Bracewell, R. "Pentagram Notation for Cross Correlation." The Fourier Transform and Its Applications. New York: McGraw-Hill, pp. 46 and 243, 1965. 2. 摩斯密碼表 中文摩斯密碼表。 3. 無間道電影片段,2002。 4. 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 - MorSensor介紹。 5. 林宣安老師創意教具DIY,無線光傳輸的極限與改良,2017。 致謝 感謝本校彭良禎老師主持的高瞻計畫經費支助,107年度高瞻計畫編號:MOST 107-2514-S-788-002。 附錄 摩斯密碼表 圖S1. 摩斯密碼表[2]。 國立臺灣師大附中物理教師/台北科技大學光電工程兼任助理教授 李柏翰

5分鐘完成的STEM簡易科學實驗-自製炸彈包

5分鐘完成的STEM簡易科學實驗-自製炸彈包

文/蘇子珺、黃琴扉 教育的主軸包含了「教」與「學」,目前國內的教育走向積極推動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實踐,因此許多中小學教師開始進行教學革新與翻轉,期許在教學過程中能培養與建立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因此,開發適合中小學的教材教案,是台灣科學教育領域迫切急需的工作。本活動的設計,是透過從「理論教學」和「探究式實作」雙主軸進行創意課程之規劃,並視問題解決為目標導向開發的簡易活動教案,期盼能提供教師自然科教學之多元素材。 承上所述,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或採用探究式教學法的引導,是目前教育界的當務之急,但是在實務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常發生的執行困難主要有四項。第一,要進行探究活動,通常會花費較多時間,影響課程安排;第二,活動的趣味性若不足,無法引發學生想解決問題的動機;第三,探究活動必須與課程內容相關,但又能引發更多思考面向;第四,場域如果一定要在實驗室或戶外,容易降低教師執行的意願。為了解決上述四個問題,本活動所設計的「自製炸彈包」,包含表1所列特色。 表1. 「自製炸彈包」活動特色 本文介紹的課程是希望以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為目標而設計,改良一般食譜式的教學模式並透過生活中的情境、簡單可取得的器材帶入教學及實作,課程之詳細內容說明如下: 使用器材與步驟 一、器材 各組需小蘇打粉、檸檬酸、盛裝水之容器、滴管、湯匙、2-3號夾鏈袋、塑膠淺盤或塑膠籃等可盛裝之容器(如圖1)。 圖1. 實驗器材 二、5分鐘可完成的實驗教學過程與實驗步驟 (一) 第一部分:老師先示範一次炸彈包操作,引導學生觀察與發現問題 在自製炸彈包實作前,老師先示範一次自己做的炸彈包,並用爆炸後的物件,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並提出問題(例如:為什麼會爆炸?爆炸後袋中白白的東西是什麼?)。 (二) 第二部分:器材介紹與觀察 進行實驗前,待各組領完器材後,請他們觀察這次實驗使用的材料(小蘇打粉、檸檬酸),可在未告知的情況下先讓他們猜猜這兩項是什麼東西,再引導觀察並記錄兩者的外觀、顏色……等項目。這項活動結束後再公布答案並介紹使用的器材。 (三) 第三部分:實驗進行與記錄 示範一次實驗給學生看,請各組開始動作,試試看怎麼樣才能成功讓炸彈包爆炸,不管成功或失敗都要記錄每次加小蘇打粉、檸檬酸與水的量。另外,透過這個實驗要請各組想出兩個問題(不可重複)。 (四) 第四部分:問題解決思考 在操作過程中,許多學生的炸彈包會發生「膨脹很大,卻沒氣爆」、「氣爆的速度比其他組同學的慢」、「氣爆點與其他組同學的不同」等各種問題;此時,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進行問題解決、變因控制討論,以及各種誤差存在的可能性。 (五) 第五部份:結果討論 操作完後,請各組派人上台分享自己炸彈包成功的配方與問題並寫在黑板上,來看看大家是如何配製這個炸彈包的。最後老師再根據學生提的問題進行討論與解答。 (六) 本次實驗之步驟(圖2為示意圖) 1. 取2.52g(約3克)小蘇打粉與1.92g(約2克)檸檬酸粉末放入夾鏈袋中。 2. 將夾鏈袋密封好留一個小縫(注入水用)。 3. 擠5c.c.水注入袋中並迅速將小縫密封。 4. 放入塑膠籃前可搖一搖,使其混合均勻並加速其反應。 5. 等待「爆」的聲音出來,且撐破夾鏈袋,則表示炸彈包製作成功。 圖2.實驗步驟示意圖 圖3.爆炸成功與失敗之示意圖(爆炸瞬間GIF(自製的)) 原理和概念 一、 化學反應-酸鹼中和 由上述反應式中可以發現,若要產生1莫耳(mole)的檸檬酸鈉,就需要使用1莫耳檸檬酸與3莫耳小蘇打共同反應。若以莫耳數搭配分子量進行計算,則可採用下列公式: 莫耳數(mole) = 質量(g)/分子量 舉例來說,倘若要取用3莫耳小蘇打,則數學計算方法如下: 3= X/(23+1+12+48) X= 252 (g) 透過數學計算方式,學生將了解:若要取用3莫耳小蘇打,則需要252公克。但本實驗經過多次反覆實驗與用量的計算,僅需要2.52g(約3克)小蘇打粉與1.92g(約2克)檸檬酸粉末即可完成實驗。 本活動的主要概念,是透過小蘇打(弱鹼)與檸檬酸(弱酸)的酸鹼中和反應,產生些許的水及二氧化碳,由於反應過程中會持續產生二氧化碳,當二氧化碳累積到密封的夾鏈袋無法承受時,則產生氣爆效果。 二、 酸鹼中和是放熱反應,但炸彈包的產物卻是冰的,為什麼呢? 小蘇打粉與檸檬酸分別為弱鹼性的鹽類和弱酸,其水溶液除了會各自分解出微量的氫氧根離子及氫離子,也會反應生成「檸檬酸鈉」。當「檸檬酸鈉」鹽類溶於水時,其所「吸收的熱量」大於微量的氫氧根離子與氫離子之酸鹼中和所「放出的熱量」,因此最後的結果表現出「整體溫度降低」的現象。 STEM整合式概念 本實驗活動的STEM概念如表2所示。 表2. 本實驗活動的STEM概念 可探索的問題延伸及對應的教學策略 本文提供部分可探索的延伸問題如表3,以供教師們引導學生討論。 表3. 可探索的延伸問題 實驗注意事項 一、 小蘇打粉及檸檬酸為弱鹼與弱酸,在反應過程中均屬於較為安全的化學藥品。但實驗結束後,還是必須提醒學生洗手,並提醒學生勿將化學藥品放置口中食用。 二、 操作過程必須提醒學生在較遠處觀察氣爆現象,避免爆炸時內容物噴濺到眼睛內,引發不適。 結語 本活動的設計,是利用生活中容易取得的材料,進行一項簡單的化學實驗!並透過教學策略的引導,協助教師深化活動的教學意涵;透過改良式的教學,讓學生學習觀察事物及學習提問,也能進一步協助教師同步深化自己的問題解決能力,裨益課程與教學的反思。 除了進行活動外,另外可從清潔小幫手與廚房的科學帶入及延伸,讓學生們認識這兩樣萬用的東西,既是環保的清潔劑,也是我們常見的食品添加物。不論是廚房與用具的污垢清潔、浴室污垢清潔……等都是可應用的! 謝誌:本教案開發與執行,感謝教育部「大專校院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支持。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蘇子珺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黃琴扉

讀繪本習料理科學

讀繪本習料理科學

文/劉淑雯、楊志文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提出「素養」的概念,內涵包含態度(attitude)、技能(skill)與知識(knowledge),讓孩子在學習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並且進一步的促成學生養成自發、互動、共好的學習,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 這樣的新思維,投射在現行的國民教育課程架構上,「料理科學繪本課程」是一條可行的嘗試。教學者可先以故事性的繪本故事引領學習者進入情境中,接著再復刻書本中的料理場景,與孩子共同動手實現書中主角的美味菜色,同時聚焦於廚房中的科學概念,最後再鼓勵孩子回到家中與家長共同進行「學習遷移」,即是不同場合再次進行學習活動,活動中學生是主導者,在家長協助下將料理活動帶回家庭生活中。 兩本料理繪本 本文以「石頭湯」和「鬆餅鬆餅」兩本料理繪本帶出課程(學習單與活動照片如表1),簡述如下: 圖1. 石頭湯 Stone Soup: An Old Tale Marcia Brown(1947)、譯/楊茂秀、出版社/青林國際出版(2003)、圖源/青林國際出版 一、石頭湯 1.繪本內容導讀與作/繪者簡介 美國作家瑪西亞.布朗(Marcia Brown)重新描繪一則古老的法國故事,情節的開端是三名又餓又累的士兵,想在一個農村中好好地吃一頓晚餐,於是他們邀請村民一起烹煮一鍋「石頭湯」。在這鍋香味四溢的石頭湯中,瀰漫著分享與同理的滋味,是一本雋永清新的繪本作品。 我們在閱讀時,可以運用簡單的預測與推論、因果關係、比例與數量等科學概念來看文本中的圖畫與文字,讓繪本閱讀瀰漫科學概念的討論。 2.分享提問問題 分成下列情意討論與科學概念二部分: (1)情意方面,在朗讀故事前,告訴學習者書中隱藏了6個關鍵性的問題,是等一下要討論的題目,請學習者留意。諸如:1.村民們真的沒有食物給士兵吃嗎?2.為什麼村民們都不給士兵們食物呢?3.請問石頭湯所需要的食物有那些?(共有9項,包括了石頭、鹽、胡椒、紅蘿蔔、甘藍菜、牛肉、馬鈴薯、大麥、鮮奶等)4.石頭湯真是用「石頭」做出來的嗎?5.為什麼最後村民都願意讓士兵過夜了呢?6.石頭湯的故事寓意是什麼?最後,教學者統整故事的寓意為「當每個人付出一點小小的貢獻時,就能成就一件大事!」。 (2)科學方面,配合自然學習概念中探討的浮力,也就是任何物體在水中,都會受到一個向上的力量。可以「糊化反應」影片與學習者探討湯圓浮起來的原因是因為加熱後體積膨大,排水量增加,浮力也增加了;再加上湯圓裡面的空氣也膨脹了,使得湯圓密度變小、變輕了。可以共同討論諸如:1.會浮起來的物體一定比較小嗎?2.會沉下去的物體一定比會浮起來的重嗎?3.將物體的大小或形狀改變,會改變物體原先浮或沉的狀況嗎?4.煮熟的湯圓會浮起來,是因為體積變大、浮力增加的原因嗎?5.煮熟的湯圓會浮起來,是因為湯圓內的空氣受熱膨脹,密度變小的原因嗎? 3.探究活動設計分享 採用BSCS 5E指導模式,包含了參與、探索、解釋、精緻化、評量等階段,讓學習者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能解釋及評估自己的學習狀況。 (1)【參與階段】讀讀石頭湯:三名士兵引導村民共享一鍋石頭湯的故事,並進一步思考故事內涵的深層寓意。 (2)【探索階段】煮煮石頭湯:在課堂中煮一鍋石頭湯,觀察各種材料在水中浮和沉的狀態,最後一起共享一鍋石頭湯。 (3)【解釋階段】討論浮力:讓學習者試著說出物體的浮沉與材質及形狀有何關係。 (4)【精緻化階段】糊化反應:播放發現科學「糊化反應」,讓學習者進一步的認識浮力與密度之間的緊密關係。 (5)【評量階段】浮力評量單:以總結性的浮力評量單檢測學習者對浮力相關概念進一步認知的程度。 4.與家庭連結 親子共讀是家庭生活中最甜蜜的時光之一,從打開繪本的封面開始,獨特的標題與手足舞蹈的士兵圖像就抓住了學生的眼睛,可以跟學習者進行預測與推論;接著是故事的發展中的情節,可以用表格整理出村民先後不同的反應對比;最後可以探討這本書在情意方面的延伸,以討論的方式歸結作者的創作旨意。 在閱讀之後,可以有更多真實情境的加入,例如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再煮一次石頭湯,並請家長與孩子一同記錄在家操作石頭湯的照片與心得,相信在家長的配合之下,學習的觸角與學習的成效都會進一步的提升。 二、鬆餅鬆餅 1.繪本內容導讀與作/繪者簡介 美國作家艾瑞.卡爾(Eric Carle)以兒童繪本為主要創作的類型,代表作是”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好餓的毛毛蟲),這也是一本受到孩子們喜愛的繪本書。Eric Carle創作了許多充滿著趣味感、想像力豐富的作品,每每都令讀者會心一笑。 本書中,小男孩傑克一大早想吃鬆餅,溫柔的媽媽分身乏術,又不忍心讓他期待落空,因此讓傑克幫忙準備所有製作鬆餅的材料,讓他明白:即使是一片薄薄的鬆餅,也是得之不易的呢! 我們可以隨著故事情節的鋪陳,將百年前的農家生活與現今社會型態做一比對【型態】,也可以跟學習者討論:書中的鬆餅配方與平常吃的鬆餅配分有什麼不同?【比較】進一步地,還可以在實作中,探究不同材料的增減,將使得最後的成品有什麼樣貌的改變?【比例與數量】透過這一些思維的討論,會讓料理活動更有學習的意義喔! 2.分享提問問題 分成下列繪本情境與科學概念二部分: (1)繪本情境方面,講鬆餅繪本時,教學者可以讓學習者念小男孩傑克所說的話,營造較佳的互動。故事中每個關鍵點都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習者思考、深究情境,舉手嘗試解答。例如:農人搬運小麥為何不養馬而是養驢,還有比驢更好的牲畜嗎?農人養5隻母雞,沒有公雞,母雞還會生蛋嗎?生乳和鮮乳的脂肪差異?果醬為何要放在地窖裡?……。 (2)科學概念方面,進行傑克的扁鬆餅操作時,請學習者觀察及討論:1.攪拌傑克的鬆餅、科學的鬆餅兩組麵糰。記錄下「麵糰」的狀態。2.進行鬆餅料理時,請學習者描述觀察到的變化,並記錄在「料理中」的欄位。3.將鬆餅切成四等份讓學習者分享,描述鬆餅成品,並記錄在「料理後」的欄位。4.請學習者注意被困在鬆餅內的泡泡,詢問這些泡泡是什麼?是如何形成的? 石頭湯 3.探究活動設計分享 (1)故事分享:介紹農家男孩傑克品嘗鬆餅的繪本故事,讓學習者認識一塊鬆餅需要的材料以及烹調的過程。 (2)傑克的扁鬆餅:教學者示範、學習者動手煎出書中主角傑克配方的鬆餅和一般配方的鬆餅,讓學習者發現二者的異同。 (3)出現泡泡:讓學習者將醋水溶液與鬆餅粉攪拌在一起,認識產生二氧化碳的過程,而這也是讓麵團變鬆軟的原因。 (4)鬆軟的概念圖:比較酸鹼中和與發酵作用的重要概念。 4.與家庭連結 閱讀繪本故事時,從展示繪本書的封面開始,就可以帶領學習者進行故事情節的預測,從書名與插圖等線索中拼湊出故事的梗概;接著是故事的發展中關鍵詞的提取,可以用六何法去形塑故事的主軸;最後可以用流程圖的方式讓故事像卷軸一般地鋪陳出脈絡性。 鼓勵學生在家中與家長再一次試作,將鬆餅課程帶入家庭生活當中,相信能帶來更多甜蜜的家庭回憶。 生活處處有科學,廚房就是實驗室 科學學習的場域處處都可以進行,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帶著孩子一起在家裡進行親子料理,用實際可以動手做的簡單烹調,讓平凡的家庭生活增添更多的科學性和趣味性。在廚房中,家人共同一邊捲起袖子製作香味四溢的美食、一邊七嘴八舌地討論著可能的變化與概念,讓烹飪的過程中更為清晰、享受美食也能享受科學,不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嗎? 圖2. 好餓的毛毛蟲 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Eric Carle(1969) 譯/鄭明進 出版社/上誼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圖源/上誼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表1. 繪本教學 誌謝 再次感謝 青林國際出版 與 上誼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授權或提供精美繪本封面照片,為推動科普繪本提供助力 ! 臺北市立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劉淑雯 臺北市文化國小教師 楊志文

MorSensor積木好好玩-- 新興科技在自然領域探究實作之創意應用

MorSensor積木好好玩-- 新興科技在自然領域探究實作之創意應用

文/楊玉蘭、蘇萬生 圖/楊玉蘭 每週四下午,總有一群臺北市校園數位氣象網的種子教師聚集在一起,一同研發、一同探討,一同為臺北市的氣象教育而努力。2019年4~5月的週四下午,為了暑假要在臺北市新興國中舉辦的「氣象探究研習營~數位科技愛地球」,這群老師與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簡稱科教館)科普傳播中心蘇萬生博士共同合作,舉辦了一系列的「臺北市校園數位氣象網種子教師增能研習」活動,透過增能研習,種子教師們期待學習到更多新知以及科學結合數位運用的能力,以便設計暑期營隊課程,帶給臺北市的小朋友,更多元的氣象感測體驗與探究活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增能研習聘請國家實驗研究院(簡稱國研院)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的技術員擔任講師,進行無線感測積木--Morsensor的剖析與示範,讓種子老師們瞭解感測系統的奧妙。 國研院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賴維霖技術員首先揭開一系列課程的序幕,介紹MorSensor無線感測積木開發環境、原理及應用(圖1)。無線感測積木為「國家晶片系統與設計中心」研發團隊所自主研發,是一使用模組化的概念所完成的無線感測系統,每個積木代表感測器系統中的不同功能,除了感測積木外,還需要資料運算積木以及電源積木,若要將感測資料傳輸到另一個裝置,則需要添加一個通訊積木。MorSensor已內建韌體,可搭配手機APP直接讀取資料。 圖1. 國研院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賴維霖技術員(上);感測積木與人體感官類比關係(下;取自講師課堂簡報)。 圖2. 各式MorSensor無線感測積木說明(取自講師課堂簡報)。 表1 各項MorSensor無線感測積木組件。 講師初步介紹之後,便拿出幾套MorSensor供現場老師們體驗(圖2和表1),感測積木分為很多不同種的顏色,運用APP連接可接收不同數值。老師們在體驗的過程中,不停腦力激盪,看看這些有趣的小方塊,可以有什麼不同的應用?例如:色彩感測積木,可以於室內裝潢時比對色碼,讓客戶與設計師有更準確地溝通;酒精感測積木可以測試酒測值,作為酒精濃度的感測器。讓老師們最感興趣的就是溫溼度與大氣壓力的感測積木,老師們邊玩邊想著:有那些即時的數據體驗,能開發出不同以往的天氣體驗活動?麥克風感測積木、紅外線影像感測積木、超音波距離感測積木等等,也都藉由此次機會,實實在在地體驗了一次(圖3、4)。 圖3. MorSensor無線感測積木組件(左);種子教師們試著組裝測試(右)。 圖4. 種子教師與講師共同研討(左);顏色感測系統(右)。 接下來的兩堂課,講師請種子教師們帶NB筆電開始寫程式了喔!講師請大家先安裝Android的開發環境,並表示只要有興趣,有想要開發的APP,都可以運用此軟體試著開發看看(圖5),若能激發出甚麼MorSensor的應用火花,也可以試著跟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聯繫,有很多高手可以幫忙呢! 圖5. Android Studio軟體(左);程式開發環境畫面(右)。 講師先請大家安裝軟體過後,運用已經寫好的程式,試著指導大家改上幾行。因為要讓大家從零開始,對於非資通訊本科專長的老師們來說,實在太困難了,故講師希望透過這樣的練習,讓老師們瞭解開發概念,屆時需要開發修正程式,製作適合的APP。相信再進一步深度學習,撰寫心目中的APP也絕非不可能。 試寫過後,講師請大家試試開發出的「計步器應用」與「出拳力道應用」,運用穿戴裝置9 軸運動感測器感測,可以測計步次數與幫出拳力道打分數,老師們在現場體驗,都玩得不亦樂乎。「計步器」只要行走或跑步,便會顯示次數,可應用於運動跑步的訓練上;「出拳力道」感測器,是將設備安裝在手腕上,APP開發原理則是套用相關公式,透過加速度Y判斷出拳評分,將拳擊力度和速度轉化成分數,這套系統可以運用在出拳、拳擊等運動的訓練,公式轉化如圖6,感測器應用和分數顯示如圖7。 圖6. 利用公式將拳擊力度和速度轉化成分數(取自講師課堂簡報)。 圖7. 「出拳力道」感測器應用(左);「出拳力道」感測器分數顯示(右)。 這樣多元的體驗,讓老師們看到了MorSensor不同的應用,原來只要加上穿戴裝置,開發適合的程式,即可實際運用在運動感測上,在進行相關運動訓練的時候,使用者可以監測自己的練習狀況,調整更好的訓練模式。 接下來的課程,邀請到國研院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陳思穎佐理研究員,介紹MorSensor Scratch、音樂水果接接樂、玩音樂等相關功能與應用(圖8)。MorSensor Scratch為MorSensor程式設計軟體,可以視為是一種軟體積木--視覺化的程式設計,基本上在電腦上只要把每一個積木元件拼接好了,就可以組成一個功能,讓寫程式像玩積木一樣簡單。 圖8. MorSensor Scratch介紹(左);MorSensor Scratch體驗(右)。 簡單的MorSensor Scratch體驗過後,講師讓大家試玩看看曾在資訊展展示的「蔬果接接樂」和「玩音樂」兩種應用(圖9)。可以用顏色MorSensor感測器,像是玩電玩般,在螢幕上玩起小遊戲來;也可以用色塊產生音階,種子教師們設定過後,利用顏色感測的方式,有趣地簡易彈奏出可愛的兒歌,像是小星星、小蜜蜂等等,老師們都覺得新奇有趣。真想不到運用MorSensor感測器也可以設計出簡易的小遊戲。講師也表示,中小學生也可以設計出令人驚豔的程式,有時候只是需要有創意的idea,經過有系統的教學,人人都是程式設計師。 圖9. 蔬果接接樂(左);玩音樂(右)。 最後的課程,邀請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李柏翰老師與其學生陳柏翰同學,介紹2018年MorSensor無線感測積木創意應用設計競賽得獎銅牌作品「光舞密碼機」。學員們首先自製針孔氣壓盒,再使用理想氣體公式PV=nRT的科學原理,並對照「摩斯密碼表」打摩斯密碼讓氣壓盒內氣壓產生變化,而放置盒裡的MorSensor氣壓感測晶片感測到氣壓變化後,進一步利用自行撰寫的手機 APP 程式將此氣壓變化訊號轉為摩斯電碼,並且發出音頻,再經 NPN (8050)電晶體放大電路以雷射光訊號發射,最後在接收端還原回音訊並以喇叭播出,完成神奇的摩斯密碼物聯網與光傳輸之旅(詳見科教GO好玩FB;巴斯無敵影片第八集:光舞密碼機)( 圖10、11)。想不到摩斯密碼也可以用氣壓來發送,想不到僅僅是高中生,就能想出這麼特別的應用,種子教師們真是大開眼界、也十分佩服。 圖10.摩斯密碼表(左上) 取自維基百科、自製針孔氣壓盒(右上)、光舞密碼機組裝實作體驗(左下)及光舞密碼機作品(右下) 圖11. 講師與種子教師大合照。 經過這幾週精實的MorSensor研習,以及授課講師豐富的分享,推動小組老師們也動腦想著在國中小自然領域的課程設計上,有那些可以與資訊科技跨域發展的可能性?希望透過這樣的增能研習,增加老師們在數位運用能力上、科學感測系統上面的視野,相信這些能量都如同種子般會逐步深耕與茁壯。而這次規劃的新興科技培訓課程,讓氣象推動小組種子教師對感測系統-Morsensor有了初步的新奇體驗,同時了解到科教館不僅是孩子校外教學增廣見聞的好去處,而其各式各樣的特展,也有助於開啟孩子多元的科學視野。再者,藉由科教館的協助引入國研院的研究能量與教學資源,讓中小學老師們一窺究竟科學與科技領域的最新進展,以串接起基礎科學知能與應用之間的關連,進而鼓勵學生運用新科技結合科學探究。 推動小組老師們一致認為氣象數據或教學只是一種媒介,在12年國教課綱要上路的現今,希望藉由辦理各式營隊活動,提升學生對環境與氣象科學的探究興趣,但最重要的仍舊是期許培養學生自主進行科學探究的習慣,強化學生科學與數位運用的能力,盡可能運用校內外資源,進行觀察、探究、實作等教學活動,著重培養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有真實運用知識的學習表現。 臺北市立新生國民小學氣象專案教師 楊玉蘭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推廣組薦任編輯 蘇萬生

自製雷文霍克顯微鏡

自製雷文霍克顯微鏡

文/陳其威 生物與物理跨科探究與實作--雷文霍克單式顯微鏡 顯微鏡的出現開啟了人們對微小世界的觀察,滿足了我們對微生物的好奇心。顯微鏡是目前生物課觀察微生物必備的儀器,但礙於某些限制,可能無法讓每名學生單獨一人使用顯微鏡,往往是一組共用一台,甚至一個班級只有兩台顯微鏡,大家輪流著使用。是否有更簡單觀察微生物的儀器?不僅同時能讓每一名學生在教室內觀察微小事物,也能讓學生們到戶外進行野外微生物考察。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如何製作簡單的隨身顯微鏡吧! 前言 1673 年,荷蘭商人雷文霍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平時的興趣是研磨鏡片並觀察各式各樣的微生物。他設計出比瞳孔還小的單式顯微鏡(圖1),並觀察到放大200倍的微生物,為了紀念雷文霍克,後人稱他為 「微生物學之父」,2004年雷文霍克被票選為最偉大的荷蘭人之一。 圖1. 雷文霍克單式顯微鏡之複製品,樣品可置於透鏡前的針尖上 在單式顯微鏡問世前,當時大多熟悉羅伯特·虎克(Robert Hooke)所設計的複式顯微鏡,放大倍率大約二、三十倍,能夠觀察細胞、跳蚤等,直到雷文霍克設計單式顯微鏡,才大幅提升放大倍率至200倍。他首先觀察肌纖維、細菌、精蟲及各式各樣的單細胞生物等,就連當時候的英國皇家學會也不敢相信。 課前準備 本次實驗主要的材料很簡單,大多可在文具行、五金行購買,比較特別的是玻璃珠與透鏡的部分,玻璃珠可自行將玻璃管,用瓦斯噴燈加熱製作,或是直接買現成的玻璃珠,筆者是向台興玻璃儀器藝品禮品行購買,一公斤440元左右,數量非常多,可以與其他老師們一同分享。LED平凸壓克力透鏡的部分,可以拆雷射筆前端的透鏡,或是向創意改裝工作坊購買,一個大約10元,若需要的數量較多,則可以在淘寶選購,價格會比較低一些。 原理簡介 光學顯微鏡有許多種類,依照鏡片的數量大致可分成兩種,分別是複式顯微鏡與單式顯微鏡。複式顯微鏡主要構造有目鏡與物鏡,比較容易調整對焦位置,因此成像較為清晰,當然製作成本比較高;而單式顯微鏡,構造簡單,主要的材料只需要一個平凸透鏡(玻璃珠)。找到合適的凸透鏡,放大的效果也不輸複式顯微鏡(但無法微調,故不易聚焦)! 本實驗所使用的玻璃珠(平凸透鏡)焦距很短,無法拿到眼鏡行測量度數,換算出透鏡的焦距。但筆者利用太陽光照射後,觀察聚焦的位置,測量焦距的大小,或是由 圖2. 平行光進入透鏡時,光線折射的示意圖 詳細的推導過程,可參考曲面的折射成像--笛卡兒公式。 材料與工具 如圖3,需玻璃珠(直徑1mm)、壓克力平凸透鏡(直徑8.5mm)、厚紙板、圓規、膠水、雙面膠、膠帶、迴紋針、塑膠片、剪刀、美工刀、樣品、染色液、夾子等。 圖3. 製作單式顯微鏡與樣品所需的器材 實驗過程分享 一、玻璃珠顯微鏡製作(圖4) 1. 裁切厚紙板成名片大小,並在中心用圓規的針尖戳一個小洞。 2. 塗些許膠水於洞口處,並塞入小玻璃珠,若有多餘膠水要儘速擦乾,否則會影響成像。 3. 在洞口兩旁可以切兩條縫(0.5mm x 20mm),之後可以放簡易樣品試片。 圖4-1. 在厚紙板的中心處,挖一個小洞 圖4-2. 在洞口旁裁切兩條縫,並塞入玻璃珠 二、平凸透鏡顯微鏡製作(圖5) 1. 在平凸透鏡的邊緣貼上雙面膠,並黏於迴紋針上。 2. 將迴紋針夾緊後,貼上膠帶固定(避免使用快乾膠,因為快乾膠會滲入鏡面影響觀察)。 3. 讓平面的位置對準相機鏡頭,並用橡皮筋固定平凸透鏡顯微鏡,即可完成。 圖5-1. 細長的雙面膠黏於透鏡半圈的邊緣 圖5-2. 透鏡在迴紋針夾緊後,再用膠帶固定 三、簡易的樣品製作(圖6) 1. 收集樣品標本,例如:水蘊草、洋蔥、蚊子、果蠅、食鹽等。 2. 將樣品染色、切片後,攤平置在1.5cm x 5cm的塑膠片上。 3. 最後再黏上膠帶,並把多餘的水份(染色液)擦乾。 圖6-1. 將染色液滴在洋蔥樣品上 圖6-2. 樣品攤平後,舖在透明的塑膠片上 實驗心得與結果 本次的課程規劃,包含簡單介紹顯微鏡的發展史、光學原理、動手實作與觀察紀錄,課程時間約2~3節課,大部分的同學生都認真製作並仔細觀察周遭的細微事物,整堂課結束後學生表示有收穫,並覺得很有成就感,利用這次實驗的簡單材料,就能夠做出效果很棒的顯微鏡,不僅能在課堂上觀察,也能夠帶回家操作使用。 一、玻璃珠顯微鏡所拍攝的畫面(放大倍率約300倍)   使用玻璃珠顯微鏡拍攝較不容易對焦,一點點的晃動,就會造成相片的模糊,因此拍攝時可利用相機的腳架輔助,玻璃珠與紙片的部分,可以使用無痕膠帶直接黏貼於相機上,拍攝時,與樣品緊貼在一起。剛開始拍攝時,可以先試拍電腦螢幕的畫素(pixel),不用另外增加光源,可以很清楚地拍攝紅藍綠三原色,也可以調整螢幕的顏色、明暗,觀察畫素三原色的變化(見圖7、8)。 圖7. 電腦螢幕的畫素,由紅藍綠三原色組成 圖8. 蚊子腳上的觸鬚,也照得非常清楚 拍攝自製樣品的部份,筆者選用生活中常見的洋蔥。將洋蔥染色後,除了可以看到細胞壁外,甚至還可清楚地看到細胞核。也可以到水族館買些水蘊草來觀察,選擇透光度佳、較新鮮的葉子,水蘊草的厚度只有兩層細胞,容易觀察。又或者是可以抓隻蚊子來觀察,可以選擇蚊子的腳、觸鬚部分拍攝,可以拍到許多有小纖毛。也可以與生物老師借一些現成的標本來拍攝,例如椴木年輪的切面、向日葵的莖、骨骼細胞等,可以觀察不同細胞的形狀與它們的組成結構(見圖9)。 圖9-1. 染色的洋蔥細胞,可以看到細胞壁與細胞核 圖9-2. 水蘊草的細胞,可觀察細胞整齊排列 圖9-3. 椴木年輪橫切面的樣品 圖9-4. 向日葵莖部的橫切面的樣品 二、平凸壓克力顯微鏡所拍攝的畫面(放大倍率約30倍) 利用平凸壓克力顯微鏡所拍攝的畫面,雖然放大倍率低一些,從拍攝電腦螢幕的畫素來比對,放大倍率大約差了10倍,但此顯微鏡比玻璃珠顯微鏡更容易對焦,拍攝的效果立體感佳,看得範圍也比較廣,因此適合觀察整體的構造。例如小菜蟲、蚊子、小蜘蛛和果蠅等(見圖10〜13),都能夠觀察到更細微的結構。 圖10. 放大倍率較低時,拍攝範圍雖廣,但四周會有些形變 圖11. 觀察小菜蟲的蠕動過程 圖12. 觀察蚊子的細微結構 圖13. 6mm的小蜘蛛,景深增加了不少立體感 此外,也可以觀察喜馬拉雅山粉色岩鹽(一般食鹽也可以;見圖14)和星砂。在微小的世界中,或許跟你想像的很不一樣唷!另外,此顯微鏡還有辨識真鈔的功能,例如在百元的真鈔上,有許多小地方印有「100」的小字樣(見圖15),透過平凸壓克力顯微鏡就可以很容易地觀察到喔!本次的實作儀器不僅製作步驟簡單,費用低廉,但效果卻非常好,有興趣的老師可以帶學生一起動手做做看唷! 圖14. 粉色的岩鹽結晶,每個形狀都不一樣 圖15. 百元鈔票上印有許多100的小字樣 延伸閱讀 1. 自製雷文霍克式顯微鏡 2. 雷文霍克:第一位看見微生物的人 3. 球界面的折射成像–笛卡兒公式、造鏡者公式 4. 臺北市酷課雲線上教學課程「光學應用二:單式顯微鏡」 新竹科學園區實驗中學物理教師 陳其威

自然科領域探究與實作課程協作平台之建置分享

自然科領域探究與實作課程協作平台之建置分享

文/吳仲卿 十二年國教「108課程綱要」已經正式上路實施,在這新的課程綱要中有很重要的改革與特色,其中減少了必修課的數目,而增加了選修等彈性課程時間,學生不必再被框在以往共同的科目架構下,學習共同的學科背景知識,而是有部分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培養自我未來發展的能力,加上大學選才管道也配合相關改革,例如學習歷程檔案的建立將作為升學的依據之一,此次的改革預期可以通盤培育各種不同人才。而在此多元能力養成的新課綱中,在自然科領域增加探究與實作的課程,更是有別於以往的課綱規劃,此番改革尤其注重動手作的技能養成,與探究思考的能力培養,這和以往以紙筆測驗為主的教學模式大相逕庭,因此在實際操作面,對第一線的教學老師而言,不啻是一項艱鉅的挑戰,畢竟以往大多數教師已經習慣以板書為主的分科教學模式,除了課程的變動,也要面臨需要自行編撰,並強調跨領域、跨科目間的整合之探究與實作教材,相信在實際操作面將需要一段艱苦的摸索與適應期。 有鑑於此,本文分享一個「自然科領域之探究與實作協作平台」的概念與做法,主要訴求整合大多數人的力量,共創探究與實作教材,建置以維基協作平台的方式,採用創用CC授權之模式,建立教材與教法資料庫[1],提供各界參考採用,而使用者可以回饋實作改進意見,達成共同創作的目標,除了可以有效消除在108新課綱實施初期的不適應焦慮感,相信可以達成新課綱原訂的目標。 自然科領域之探究與實作課程內容 有關自然科領域新增的探究與實作課程為何?我們可以在教育部公告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中一窺究竟[2],在自然科領域基本理念中提到:「科學學習的方法,應當從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與主動學習的意願為起點,引導其從既有經驗出發,進行主動探索、實驗操作與多元學習,使學生能具備科學核心知識、探究實作與科學論證溝通能力。各學習階段應重視並貫徹『探究與實作』的精神與方法,提供學生統整的學習經驗,並強調跨領域/科目間的整合,以綜合理解運用自然科學領域七項跨科概念,為強化上述目標,特於高級中等學校教育階段增列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內容,佔自然科學領域部定必修學分數三分之一。」因此,整體而言,此課程涵蓋了物理科、化學科、生物科及地球科學科;同時強調跨科目之主題式探究與實作課程內容。這樣的內容有基本上的難處,因為高中現行教學制度,長期以來均採用獨立各科教學;更何況長期以來在分科師資生培育養成過程中,本就比較缺乏跨科及跨領域的養成教育。因此,要求現職師進行跨科跨領域的加深加廣,或是多位教師協同教學,在操作面確實有一定的難度與挑戰,尤其相關教案的籌備、教材的支援與教法的磨練等等,都是讓多數教師觀望,而無法輕易推動探究與實作課程的原因。 科學趣味競賽題目融入探究與實作課程 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長期以來投注在中學生科學實作競賽,從1994年開始每年舉辦中學生的科學趣味競賽,競賽中每年推出三到四項科學競賽項目,競賽項目均由遠哲基金會科學團隊資深教師命題,題目則著重動手做之內容,過程中更需要透過科學探究,才能達到各項成績最佳化的結果,截至目前已經累積了一百多項科學實作競賽題目,主要題材包含物理科與化學科的項目,無疑這是國內推動科學實作的最佳典範之一,正好可以在108課綱中所推動的自然科領域的探究與實作課程中,提供做為參考的教材。 茲以2015年(第21屆遠哲科趣)的題目之一「翻滾吧!阿信」為例(請見附錄一)[3],該題目屬於物理科的內容,參賽者以規定的材料製作翻滾仔和軌道座,使得翻滾仔的兩支軸心在齒狀軌道上逐格翻滾,參賽者必須能動手製作,並經由調整質量分布、重心位置、軸心距離、軌道傾斜角度等等,使得翻滾仔在不同活動項目中,分別以最慢或最快的速度翻滾而下,競賽中學生要能夠熟練動手技能,瞭解科學原理,進而啟發創造力及訓練解決問題的能力。此類競賽項目的優點為製作容易,大部分學生均能夠動手製作,主辦單位也透過拍攝短片,提醒參賽者相關細節,有關本題目請參考網路[4],然而要達到最佳效果則是除了投注時間嘗試錯誤外,更需要探究的過程,從基礎物理原理出發,針對重心、力矩、轉動慣量、慣性、摩擦力、最短時間曲線等提示切入,但是要達到最佳效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類似的題目很適合作為中學生的探究與實作課程中使用,尤其使用的材料簡便,容易取得,教師也可以轉化相關競賽題目,做為探究與實作教學之用;也得以在著重「動手技能」的部分實施本項實驗的教學於國中及國小,以便及早從小養成動手做,且具潛在探究思考的能力。 有鑑於遠哲科學基金會已經累積了上百件科學趣味競賽題目,適合轉化作為108課程綱要中的探究與實作課程參考教材之用;本文作者更進一步結合彰化師大理學院各系部分同仁,加上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長期參與科趣命題之資深教師同仁,在國教署的支持下,於108課程綱要實施之前一年,開始建置探究與實作教案協作平台,發展與轉化相關競賽題目與推廣教學,作為中學可行的探究與實作課程之教學模式,在編寫教案上,基本上有兩種做法:參與之同仁以本身長年從事探究與實作推廣教育之經驗,編撰適合之教案;轉化相關的競賽題目,包括來自遠哲科學趣味競賽、國際青年物理辯論錦標賽(自從1988年開始舉辦,每年17道題目,目前已累積500道題目;請見本期另一篇由徐鏞元教授撰寫之專文)、及類似國內外科普推廣題目。同時,為了集思廣益,在推動計畫執行中,也透過策略合作學校及年度常態會議,邀請各地方推動著力較深之教育工作者,共同規劃屬於一到十二年級「探究與實作課程」的參考教材與教法資料庫。 建置探究與實作教案協作平台 事實上,目前網路上充滿了很多可資參考的探究與實作教學內容、教材與教法。但是,一個適合的教案需要考量包括教學內容的適切性、材料的取得與試作及探究向度的可能引導,因此需要轉化的過程,以適合現場教師參考採用。有鑑於如此「參考」與「採用」的差距與實際需求,本團隊結合各自然學科專家學者與現職中小學教師,共同發展與轉化相關教案,並建置與上傳到專屬網站:全民科學平台[5],首頁如圖1所示。 圖1.全民科學平台首頁。 教案的學習內容均可以提供現場教師參考使用,同時也得以提供作為學生自我學習之用。基本上,「探究」與「實作」兩個面向密不可分:探究能力是在於儲備經驗知識,著重於科學探究歷程,可歸納為四個主要項目:發現問題、規劃與研究、 論證與建模、表達與分享;實作是可以實際進行操作的科學活動,從活動進行中養成過程技能,例如:觀察、測量、資料蒐集與分析、歸納與解釋、論證與作結論等。因此,學習重點在於引導學生以科學方法學習解決問題、熟稔切題討論與實證或證論的過程。換言之,本平台建置之教案不再侷限於操作傳統的食譜式實驗,也不僅是動手玩科學,而是以學科知識當作學習載具,來體驗發現問題、規劃研究、論證建模、表達分享的過程和探究技能。事實上,探究與實作課程雖屬於中學端的新領域課程,但是能力養成需要日積月累,無法一蹴可及,探究與實作能力的培養必須向下扎根,才能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發展,累積足夠的經驗知識技能後,才能有機會激發學生創新與發想的可能。因此,本平台所規劃發展完成的探究與實作課程,進一步地縱向向下研發推動,提供可適用推廣到國中小學之各級學校,增加國中小學生紮實的實作經驗與能力,如此得以順利銜接下一個學習階段的學習,各級學校銜接與基本精神如圖2所示。 圖2.建置自然科領域探究與實作課程主軸,並兼顧各級學校之銜接與建置之教案分別有獨立分科與跨領域之相關教材。 本探究與實作課程網路平台的特色為:這是一個協作平台,已上傳教案提供教師與學生參考採用;使用者得以回饋使用心得與任何修訂,進一步共同創作更適宜之教材與教法。平台採用創用CC授權之模式,建立教材與教法資料庫,集合大家的力量,共創資料平台。平台教案區分為各單科及跨科教案,惟使用者有機會可以因地點及現場需求,結合某些單科的教案,統整發展出跨科教案,藉由現職教師的積極主動參與,學生的實際操作,期待開發出更多的合適教案,以廣為大家(教師與學生)的參考採用。目前的協作方式分為向平台申請帳號,自行修訂,參與者需要學習相關操作方式;另外則是反應到平台人員,由平台人員代為修訂。 所有平台教案均涵蓋「探究」與「實作」兩大部分,使用者可以先從探究下手,才開始動手操作的部分;也可以從動手實作開始,過程中進行探究。採用方式則是針對使用者的喜好與程度而定,可以說探究與實作沒有那一項先,或那一項後的問題,尤其在學習初階,更是可以重視由動手做切入,逐步經由有趣的操作,進而探究。因此,本平台的各項教案得以視使用者的能力養成階段,進行採用,例如針對國中小的使用對象,可以採用動手實作型內容居多的教案。基本上,平台中也針對國中、小使用者設計相關教案,期望從小扎根做起,但是其操作的內容也可以作為中學生的參考使用。 有關本協作平台建置教案的方式,茲舉例說明其中的一項教案:磁煞作用,請見附錄二。在相關的科學場館經常可以看到展示磁煞現象,就是一顆強力磁鐵掉落於非鐵金屬管中時,磁鐵會輕飄飄地緩慢降落,好似重力減少似的,相當吸引觀眾目光,一般就是以法拉第電磁感應及冷次定律說明,因為這是磁通量變化時,在線圈中產生電流的結果,也是發電機背後的物理機制。然而,就探究與實作的成分確實不足,因此,本教案從部分引導開始,也建議部分數據作圖的概念,實作與探究兼顧。但是,部分內容尚且需要參考使用者用心投入,例如如何追蹤磁鐵在管中的掉落過程、如何控制單一變數等等問題;而操作過的人可以回饋提供可能作法,如此則會在平台上累積更多的經驗與作法,以供更多人參考採用,這也是協作平台最大的意義。 結語 在網路資訊快速成長的今日,教師及學生可以在網路上查到很多可以作為探究與實作課程的參考資料,但是大多數資料需要投入心力,才能轉化作為可用教案,更何況轉化後之教案還需要試教等過程。因此,我們建置一個協作平台,集合具有多年探究與實作經驗之專家學者,依據自身多年教學經驗編撰合適教案,或是轉化各項相關參考資料,建置成可以參考採用的教案,例如轉化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舉辦之科學趣味競賽題目,且經過統整及試教後成為教案,並採用創用CC授權之模式,建立教材與教法資料庫,提供各界參考採用,也期望使用者可以回饋實作改進意見,達成共同創作的目標,協助達成108課程綱要設定之探究與實作課程的目標。最後,本研發團隊要感謝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的計畫支持,使得本自然科領域探究與實作課程之協作平台可以順利建置,提供中小學教師與學生參考採用。 參考文獻 1.CC台灣社群 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自然科學領域 3.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舉辦之歷屆科學趣味競賽題目 4.科學趣味競賽題目(翻滾吧!阿信)拍攝之影片 5.全民科學平台 附錄 附錄一. 翻滾吧!阿信--吳原旭 附錄二. 磁煞作用--吳仲卿 吳仲卿 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教授

以開放性問題融入探究與實作課程

以開放性問題融入探究與實作課程

文/徐鏞元 物理思辨課程的開端 台師大物理系利用開放式問題進行探究與實作課程(簡稱物理思辨課)的發想,起源於2009年引入台灣的「國際青年物理辯論錦標賽」(International Young Physicists’ Tournament, IYPT),IYPT是屬於高中生的競賽活動,而且競賽都是採用沒有確切物理解釋的開放式題目,其中也不乏從刊登於研究期刊的論文演變而來的題目,因此在舉辦了三年的國內IYPT競賽活動之後,成效良好,因此希望推廣到大學端,藉由舉辦大學生版的IYPT競賽,推動大學生的探究與實作活動。挾著在高中端IYPT競賽的熱烈迴響,推動團隊原先對於推動到大學端的類似競賽活動,抱持相當大的信心,但是一開始舉辦就發現到相當多的問題,最直接的問題就是大學生的參加動機不足,在檢視原因時發現:除了因為豐富的大學課外活動,吸引大多數學生之外;另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學生不知道怎麼開始進行研究。為了建置一個適合大學生進行探究式研究學習的環境,並開發教學資源,隨後在台師大物理系開設「物理思辨」的探究與實作課程。經過七年的嘗試和修正,這門課程成功地吸引了學生的青睞,已經成為大一的熱門選修課程,也引發他們對研究的興致,增加了學生自主加入研究室進行專題研究的意願。 探究與實作課程要用什麼樣的教案一直都備受討論,如果採用已經有明確研究課題解答的題目,對於指導老師的負擔相對比較小,因為整體的準備雖然比起正常課程繁重一些,但是整體的思維還是一致的。如果採用的是沒有正確答案的開放式題目,準備和執行的過程就比較具有討戰性,也會讓人有心驚膽跳的感覺,因為一方面會擔心學生基礎還不夠深入,另一方面又怕在指導上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力不從心。可是基於物理思辯課的基本精神,我們沒有任何猶豫地選擇了後者,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希望藉由「沒有正確答案」這個因素,誘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希望可以引起進一步的求知慾,用來消解在大學生之間常常看到的缺乏學習動機的問題,至於課程準備和進行的難題,則先採用指導學生進行專題研究的小組討論方式,一組一組的進行討論,在開課前兩年的每學期中,投入三到四位老師的人力,以實驗方式進行,並且採用前一年的IYPT問題,以減少學生查詢問題資料的難度。但是經過兩年的試行,在進入第三年就慢慢浮現一些問題:一方面因為選課學生多達45人,老師的人力負擔明顯增加太多;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有前一年的IYPT競賽資料做為參考,有大約1/2的學生就直接以再現高中IYPT選手的結果為目標。因此,整個探究活動就變成「套用」前一年IYPT選手的報告內容,也變得只是類似網路查資料的活動而已,雖然不是全部的學生都採用輕鬆的方式進行,但是課堂的確開始出現「混過去」的氣氛。因此四年前開始我們開始直接採用最新的IYPT問題,這樣的問題果然獲得相當的解決,但是參考資料和實驗設計的問題就成了直接需要面對的問題。所幸這兩年我們找出了可行的解決方法—既然IYPT競賽需要提供選手和培訓老師參考資料,不如就由我們組織已經修過課的活躍學生一起在暑假先行搜尋,在網頁上提供給所有的人參考。這兩年進行的結果看起來我們提供的參考資料的確可以引導學生的研究進行,而且學生的自發性研究創意也普遍的有相當深入的延伸。因此一個讓學生不會也不能依賴網路資訊作為「解答」的題目是探究課程的重要起點。 兩年前台師大物理系為了開設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 IBDP),指派了5位老師參加IB課程的線上培訓。事實上,IB課程是個廣為人知以探究與實作為核心的教學課程,而物理思辨課程的作法和目標與IB的探究實作精神一致,因此參與物理思辨課程的老師們順理成章地被推派參加IB課程。在接觸IB課程之前,我們也參考中正大學物理系有關探究式課程的TEAL(Technology-Enabled Active Learning)課程內容細節,原以為這兩個課程類似,藉由討論與觀看示範實驗或模擬進行教學活動的課程,實際開始接觸訓練課程之後才發現,整個課程相當著重傳授的知識和應用的結合,為了充分結合知識和操作經驗,課程安插了非常多的實作實驗,而開放式的實作研究專題則安排在課程的後半段。這個專題的取向和物理思辨課採用的開放式題目研究相當,只是類型上除了一般專題研究會採取的類型之外,也包含單純以分析公開數據資料的課題,不同於IYPT 題目的進行,全部需要自己進行實驗測量和理論推導或模擬,但是在整個參與訓練課的經驗,對於當時在物理思辨課的執行問題有相當正面的啟發。 對比於以發展學生的天賦能力為主的西方想法,我們傳統上的教育概念比較接近利用後天的學習,啟發需要學得的能力,也就是說只要學生有足夠的學習動力,他的能力可以透過學習的經歷而得到改變。雖然背後的概念不太一樣,但是在實務層面上,維持學生的學習動力是所有教師的重要課題。在措施方面,IB課程在學生具備有最基本的力學、熱學、光學和電學等能力的階段,才讓學生開始進行開放式的研究,為了滿足適性選擇的需要,學生只需要在自然科學的科目中選一個領域進行專題。對比到我們面臨的狀況,大一學生都已經具備基本的物理知識,但是我們希望全部的學生可以藉由探究活動普遍養成物理研究素養,因此在適性選擇方面,我們採用的方式是利用思辨課原來設計上提供的多元題目,並且鼓勵同一組的學生彼此之間透過分工完成實驗和模擬等活動,以應對學生的不同興趣。 課程經驗整理 因為長久以來台灣的高中教學都被以升學為目的,大部分的學生很少有接觸動手操作的經驗,不管是實驗或是程式模擬,除了面對考試的問題,鮮少以研究的觀點直接面對科學的問題,因此若要進行開放式的問題研究實在需要籌措或尋找相當多的配套資源。這不僅是高中課程要進行探究與實作活動面臨的狀況,在大一的物理思辨課程也面臨類似的問題,因為學生除了上網搜尋示範影片、搜尋以簡介為主的解釋、或是網購採買之外,對於組合手邊資源架設實驗等實務工作沒有多少概念,因此如何讓學生具備養成研究素養需要的實務能力,怎麼讓相關的知識或資源配套到位,也成了探究與實作課程面臨的最大問題,尤其在課程開設初期階段。 截至目前為止的準備和執行經驗整理如下: 1.事先需要準備的事項(各種領域常見的基本研究設置、基礎理論需求) 採取最新的IYPT問題作為研究課題最大的挑戰,就在於怎麼準備課程需要的配合資源。因爲這些事前準備的資源有一部分跟推廣IYPT的競賽活動互相重疊,因此我們當然直接讓兩者的資源互相流通:徵求已經參加過物理思辨課的同學一起進行課程前的準備,準備後的資料則提供為IYPT國內選手選拔賽TYPT的公開參考資料。 準備資料的第一項就是「參考文獻」,包含實驗架設、理論模型建構都需要參考資料輔助。在最初的課程設計上,我們讓學生自己去搜尋需要的參考資料,結果針對部分題目,學生主要找得到的就以示範影片為主,很不容易找到適當的論文參考資料,結果使得他們的研究結果呈現過於簡單的結果,也沒辦法讓他們獲得足夠的成就感以誘發科學研究的興趣。 從2017年暑假開始,我們在IYPT的題目公布之後,就開始招集可以幫忙的學生,先用公開徵集的方式收集各個題目的參考資料,包含文獻、影片、解說網頁等對題目研究有幫助的資訊,最後在集合參與老師和同學做總結整理之後公布在TYPT的網頁[1]。這個網頁也會在課堂上介紹可以選用的題目之後,直接介紹給學生,讓他們可以在看過參考資料之後選擇題目。這麼做的目的,最主要是希望可以讓學生一開始就有深入研究討論問題的視野,至於搜尋資料等能力的養成,就由他們研讀參考文獻時,自己搜尋其中專有名詞作為練習的起點。 準備工作的第二項就是可能會用到的實驗架設,這方面的準備當然有相當的題目針對性,不同的問題不但有不同的架設,即使同一個實驗架設的方法也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樣貌。而且這部分也是我們希望學生儘量自己發揮的部分,因為架設過程中所碰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重點,所以準備上就需要相當大的彈性。目前我們採用的方式在概念上可以說是先提供一個有基本資材的倉庫,再配合提供預算讓學生採買需要的材料。其中「倉庫」的一部分當然就是由教學實驗室可以借用的器材為主,例如鐵架、小檯燈……等,另一部分就是利用IYPT培訓的資材倉庫,下面將針對截至目前碰到的題目種類和大致需要準備的實驗器材做介紹。 基本上需要的實驗器材,除了特定的課題之外,大都沒有需要高價格器材(如超高速攝影機、超高壓電源供應器等)的狀況,但是有可能會用到一些單價偏高(在數千元到兩、三萬元)的器材,例如隨身型數位相機、可調速的馬達、光學鏡片……等。 (a) 汎用性器材: 首先是具有泛用性的開源硬體器材Arduino [2],因為開源的特性,所以除了官方的硬體之外,也很容易找到平價的硬體, Arduino硬體電路配備的數位和類比I/O接點可以連接各種感測器或是擴充電路板進行測量或是儀器控制,Arduino本體可體透過USB和電腦連接用Arduino Software IDE [2]進行控制,也可以輕鬆地找到其他支援Arduino控制的軟體。從去(2019)年開始我們在物理思辨課上要求學生儘量利用Arduino作為測量的介面,因為Arduino本身可以做為Data Acquisition (DAQ)讀取感測器的輸出訊號,因此可以完成大部分課程需要的自動量測,簡化學生要進行深入討論的數據需求;另一方面,在電子材料行或網路商店可以找到各種平價的感測器,也可以有效減少教師準備上的負擔,也很適合讓學生自己去尋找適合的感測器。這也可以讓學生建立起「有效率地進行實驗」的觀念,也就是儘量以自動記錄的方式進行實驗,多留一些時間進行數據分析和物理含義討論,以加深研究深度和廣度。 (b) 力學、運動學:: 運動學的問題通常一定會需要進行物理運動狀態的紀錄,用以計算速度、加速度和所受到的合力,最方便的方法當屬利用數位相機錄影,配合免費軟體TRACKER [3]進行影像分析,擷取物體的位移等運動參數。雖然很多人推薦利用手機的錄影功能進行錄影,但是因為手機的攝影機通常只具備單一焦距的廣角鏡頭,只適合拍攝一般大範圍的運動狀況。大多數手機需要透過第三方軟體才能進行手動控制,而且因為機械結構的限制通常只能控制曝光時間和感光度,因此建議可能的話儘量以隨身型數位相機進行攝影,可以有比較完整的操作控制,例如鏡頭焦長、實體光圈、曝光時間、感光度等控制。另外近兩三年的型號通常都有附帶短時間的高速攝影功能 [4],幾乎可以完成所有的攝影記錄需求。 圖1.推薦用於標示追蹤點的圖形,影像分析追蹤需要有足夠大、且明顯可以精確定位的特徵,圖中的藍色和黃色可以是任何對比明顯的顏色 而在拍攝方面最常見的問題,應該就是運動中的物體無法拍出清晰的影像會「糊成一條線」,最主要的問題癥結就單格畫面的曝光時間太長,只要能有效地縮短曝光時間,就可以讓畫面中的物體變得清晰,解決的方式主要就是增加拍攝時的照明亮度,配合增加相機的感光度,但是要小心增加感光度造成的對比降低和雜訊增加,後兩者都會讓接下來的影像分析不容易進行。要增加照明亮度除了可以利用攝影專用的補光燈或補光板(兩者單價都很高),平價的方法可以利用手邊可得的檯燈或是高亮度的LED手電筒,最好物體所在處的照度可以達到約1000 LUX的亮度。 在利用TRACKER進行影像分析方面,很重要的一個重點:務必要用「auto tracking」的方式做物體位置追蹤。因為通常每一個影片的拍攝時間都長達1分鐘以上,如果以目前較低階的每秒30格計算就有1800個畫面,如果不能用auto tracking進行分析,將會花掉大量寶貴的時間,因此在拍攝時就要設法讓每個畫面的物體影像都是清晰的,而且追蹤用的標記足夠明顯,圖1為推薦使用的標記圖形之一。 力學另一個常見的測量需求是測量「力」,因為測量的環境條件限制很多樣,所以測量方式也需要針對性地設置,所幸Arduino有很多用於測量「力」或是「壓力」的感測器或套件可以選擇,可以進行自動讀取的量測。另外可以進行半自動量測的方法:利用攝影記錄彈簧、簧片的變形量,利用校正實驗和影像分析也可以測量受力。 (c) 熱力學問題: 測量溫度的變化在熱力學相關的實驗是最重要的基礎量測,對於緩慢變化且短時間的溫度量測通常直接用人力記錄就夠了,但是在IYPT問題常常碰到的是要長時間或是快速記錄溫度變化,或是需要體積小的溫度計,或是需要同時測量多個溫度,因此如果可以自動記錄就可以讓實驗的操作難度大幅度降低。因為大部分的溫度測量區間都在水的冰點到沸點之間,所以除了可以使用Arduino的溫度測量套件,另一個可以方便操作的溫度計就是電子材料店可以輕鬆買到的「CPU溫度計」(圖2),不包含液晶顯示器的可以配合溫度-電阻曲線資料利用Arduino進行溫度量測,包含液晶的套裝則適合直接肉眼讀取或是利用攝影記錄。 圖2. CPU溫度計,溫度感測部分是包覆在圖片中橘黃色膠膜中的半導體,通常都會附送有校正曲線的說明,有包含液晶顯示器和不包含兩種包裝。 另一個常用的溫度感測元件是熱電偶,尤其是應用在水的沸點以上的溫度量測,但是要注意熱電偶的參考溫度端是怎麼設計的,這會影響溫度的絕對讀取值的準確度,在環境溫度變化比較大的環境下,連相對值的準確度都可能會變。 紅外線測溫槍或是紅外線熱影像儀是另一種常會想到的溫度測量方式,其測量方式大部分是接收8-12 μm紅外線,由光強度和手動設定的表面發射率計算出被測量物體的表面溫度。紅外線測溫槍通常測的是前方特定張角內的平均溫度,因此要注意測溫槍的測量接戒收範圍是否包含了被測量表面之外的區域。市面上最便宜的紅外線熱影像儀應該是搭配手機使用的FLIR公司的ONE系列,透過手機軟體可以將可見光影像和紅外線影像互相嵌合,但是對於比較近的物體會有明顯的視差問題(可見光和紅外線影像不完全疊合),而且紅外線測得的溫度明顯受設定的表面發射率影響,然而物體表面的的紅外線波段發射率無法由可見光顯現的顏色判斷,所以在實務操作時要非常小心溫度的校正問題。 (d) 光學問題: 光學問題研究會用到的鏡片通常來說可以借用物理實驗室的鏡片,否則就需要向廠商購買,一般來說除非會用到大功率的雷射光源(約500 mW以上的雷射),不然光學樹脂鏡片應該就夠用了。通常比較傷腦筋的是「光源」的問題,尤其是類似點光源的放射狀光源,目前我們找到好用的光源是裸裝的LED。如果實驗要討論顏色相關的問題,就要注意白色或黃色的LED都是利用螢光材料二次發光的,其光譜分布在特定的波長可能特別強或特別弱。 (e) 電學問題: 電學問題最常碰到的架設問題,不外乎就是電壓和電流的測量,一般來說配合分壓電路就可以利用三用電錶測量高達1-2萬伏特的電壓。但是如果想要利用Arduino的類比輸入測量電壓,就要注意整體迴路中的地線問題,而這也是學生普遍會萌生疑問的地方,因為在高中課程中所教的直流電路並沒有地線定義的必要,再加上缺乏實驗操作的實務經驗,學生完全不知道「必須定義地線」在電子儀器操作產生的問題,換句話說地線在真實電路中的重要性需要鄭重地跟學生介紹。 (f) 磁學: 磁性相關的問題,通常不可避免的會遇到「磁場」或是「磁力」的測量。磁場的測量當然最直接的可以用高斯計(Gaussmeter)或是Arduino的霍爾效應(Hall effect)模組達成,但是關於磁力的測量,就需要注意通常會是隨位置快速變化的函數,因此如果利用懸臂(cantilever)加上小磁鐵直接量力要注意懸臂變形造成的位置變化造成力強度和方向的變化,通常這會讓整個測量架設變得複雜甚至龐大,因此要注意妥協地取捨。另一個測量磁力的方式可以用計算出「磁場的梯度」乘上所用磁鐵的磁矩大小達成,這種測量方式在自動化上比較容易達成,只要將霍爾效應模組架在用可以在空間中平移的架子上就可以量出磁場在空間的分布,進而算出磁場梯度的分量,如果再配合程式控制的馬達就可以變成自動的量測。 (g) 流體: 流體最常碰到的量測需求就是流速和黏滯係數,如果是大致均勻且足夠開闊的空間,或是管中的液體流速基本上可以用Arduino找到相當不錯的測量方案,但是碰到不適合接上流量計的狀況,大概就只能以測量壓力差套用模型的方式估計流速。至於黏滯係數的測量,建議可以用毛細管的流速和壓力差關係測量,或是也可以利用受阻尼簡諧震盪(damped oscillation)的頻率和震幅衰減計算得到。 2. 掌握學生對課程的心態: 因為物理思辨課程期望學生抱著積極的、開放的心態透過探索活動養成自學的能力和物理研究的素養,因此對學生所抱持的心態要有相當的把握,依此設計採取的措施,讓課程活動順利達成目的。 即使物理思辨課已經開設多年,課程的進行狀況應該已經透過學長姐傳達給新生,但是每年來參加課程的學生,在一開始的階段大多都有期望可以「學到」新東西的想法,也就是期望透過詢問老師,由老師「教」會他們各種探索過程碰到的問題:該怎麼架設實驗、現象要怎麼解釋、理論模型的方程式怎麼解……等。當然直接告訴他們答案就跟「探究式」的課程概念相左,但是完全沒有任何導引的放任式探索則有教學效率太低的問題,所以課程操作設計的主要概念就在於:利用恰當的引導讓他們在儘量開放的狀況下自行學習(探索)並且獲得基本以上的成就感,形成有助學習的回饋迴路。 為了讓學生能有正確的心理準備,學期開始時會先把課程負擔明確地告訴選課學生,包括他們需要完成的任務、花費的時間、一定要參加的活動……等要求。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同學不要抱持錯誤的期待前來,以免對課程活動或是對其他同學的心態造成負面干擾。因為課程研究對象是開放式的問題,而且要求學生們自己設計實驗、模型分析,負擔絕對不算輕鬆,加上強調要求他們互相合作,包括同一組之內和不同組別之間,所以如果參加課程時沒有恰當的心理準備,很容易因為預料之外的負擔散播負面的情緒。當然在課程表現的掌握和要求方面,也要注意學生的士氣狀況,適當地緩解壓力或施加推力。 3. 要先講清楚的事情(對學生、對老師) 進行物理思辯課這類用開放式問題研究的課程,因為沒有一個明確的類似教科書,所以對參加的學生而言,常常有不知道以什麼為目標的問題,因此在課程的最開始,需要將他們預期達成的工作明確傳達,例如在物理思辨課我們的具體要求是:在學期末前有一場物理辯論賽,全部學生都要參加,然後期末有海報發表會。因此,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會要求學生每週進行進度報告,而研究相關的工作就有一大部分會變成類似回家作業,要在課外時間進行。這三年以此方式進行,發現對於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動機有相當的鼓舞及維持作用。 類似的事前心理準備也有一部分是與老師有關,因為問題的研究方式沒有類似傳統實驗課程的進行步驟或是目的,所以學生看完參考資料之後不會得到跟預想完全一樣的研究方式,甚至會有些太過天馬行空的聯想,這時候要注意的就是他的想法是否朝著解答問題的方向前進,可以先觀察看看,如果還是擔心,就把擔心的部分透過理性分析和學生討論,討論的重點不在說服他們採用某一個特定的方式,而在於讓他們知道那些是需要擔心的重點。 簡單來說,這個課程不僅是由老師單方教導學生,比較像是老師和學生透過討論進行問題的研究,並且學得相關的知識技術和素養。因為這點跟傳統的課程或是科展研究等有相當的差異,所以是需要特別注意,並且反覆進行心理建設來維持的。 4. 課程的安排 首先開學會先介紹課程內容,當然也會多次強調期末的辯論賽(可能是校際賽,也可能是校內賽)以及海報發表,重點在讓同學知道課程的負擔。並且為了能夠比較學習成就,設計了問卷作為課程前測,期中測和後測。 接著為了讓學生可以掌握TRACKER的使用和SciDavis的分析及畫圖操作,所以指定了一個作業,讓他們拍攝一個自行選定時間約為1分鐘的變加速度的運動,擷取運動的軌跡後用SciDavis繪圖並分析速度和加速度隨時間的變化。 在介紹完可以選用的題目概要和參考資料的網頁後,在第二到三週之間,要求他們查閱參考資料後決定研究的題目,並且在接下來一兩週作進度報告,簡單呈現問題的現象或是介紹設想的研究方法(不論是實驗方法或是理論模型皆可)。 接下來的一個半月的上課時間,主要都是藉由進度報告推進各組學生的探索研究進度,在這個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對於進度掌握得能力和眼光,我們設計了一份簡單的評論問卷,讓台下學生針對台上的同學報告內容填寫,主要的問卷內容包括報告內容的大綱、可理解性以及台下同學想要提出的問題或建議。在這個期間,為了讓學生有足夠的諮詢和支援資源,我們招募了約五到十名曾經修過課程的學長組成助教群,並且每週有兩天晚上開放教學實驗室,讓學生進行實驗或是問題諮詢。因為台師大物理系的學生有一半左右需要通勤,因此開放實驗室對他們集合組員進行實驗有非常正面的幫助,同時也提供他們一個諮詢的時間可以一邊進行實驗同時提出問題討論。 在期中考之後,開始介紹物理辯論賽會採取的形式,以及各個角色需要進行的工作。為了讓他們確實掌握競賽時Reporter和Opponent需要做的工作,所以除了提供兩個角色如何準備的影片網頁讓他們參考,也出了一份作業讓他們以整理出自己進行研究的題目擔任Reporter時的報告大綱,以及如果擔任此題的Opponent進行討論的綱要。 競賽舉行的時間大約是學期結束前一到半個月的時間,主要作為學生在課程表現評估的部分依據。前年課程的競賽採取的是校際賽,去年則採校內賽,初步的觀察看來,校際賽會讓學生感受到比較大的成就壓力。 最後期末的海報發表則是針對全系師生的公開發表,也會邀請研究生和老師前來參觀並且協助評分。因為發表時間和辯論賽有兩週左右的時間間隔,足夠學生進行部分結果的補強或是修正,這部分也是另一個評分的重點。 總結 物理思辨課是台師大物理系為了開發探究與實作課程的一個實驗課程,經過將近七年的嘗試和修正後,目前課程的執行方式大致已經確定下來,歷年來選修學生的人數一直都維持在第一學期約40多人,第二學期將近20人的規模。而且近三年,修過物理思辨課的學生也對科學研究保有相當高的好奇心,加入研究室進行專題研究的人數相較前幾年也有明顯增加。 除了持續改進課程的內容和措施,目前正在著手把手邊的資源和整理成可以分享的形式,支援作為其他同樣採用IYPT題目進行探究與實作的活動。另一方面也計劃設計適當的評估系統用以評估參加學生的表現狀況,作為措施微調修正的依據,以及教學研究的材料。 參考資料與註解: [1] 參考文獻網址 [2] 開源科學硬體,維基百科解說,ARUINO官方網站 [3] TRACKER軟體官方網站 [4] 這些高速攝影通常都會以比較低的解析度拍攝而且拍攝的時間長度都受到限制,而且也需要搭配高速記憶卡,最高的可達960 fps或1000 fps。 徐鏞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副教授

發展探究與實作紙筆測驗與作答數據分析

發展探究與實作紙筆測驗與作答數據分析

文/何興中 李麗偵 林蓓伶 盧政良 前言 在108課綱的普通高中自然科學領綱中,「探究與實作」課程的學習內容篇幅有限,而且沒有既定的教材。因此在課程實施時,舉凡課程設計、評量尺規、學習成果的呈現等等,對教師而言都是一種新的挑戰。因為「探究與實作」是部定必修課程,加上大考中心也宣布將「探究與實作」納入學測自然考科試題內容的一部分(詳細說明請參考大考中心網站),所以現場教師立即產生的疑問是:探究與實作教學階段,需要對學生實施紙筆測驗嗎?而相對衍生出的問題是:如何規劃具有信度與效度的題目?本文以在台南一中實施的經驗,與大家分享發展探究與實作課程的紙筆測驗與成效分析的經驗。 臺南一中探究與實作課程設計與評量規劃 如前言所述,108課綱中沒有既定教材,更是僅以少數篇幅說明探究與實作課程之學習內容,如表1所述。 表1.探究與實作學習內容 因此,在沒有指定的教材狀況下,顯然需要各校自行研發,想必這也是新課綱的精神之一,各地學校可以因地制宜,自行發展各自的特色課程。臺南一中在規劃108「探究與實作」的課程時,為了從更多面向,確認未來推動的成效,也嘗試將紙筆測驗列為評量的一部份;課程則是排定在高一上、下學期實施,其中上學期有三週的基礎訓練,接著進行四個主題的探究;下學期則有三個規模較大的探究主題。評量的部分則採多元評量概念,除了課間評量之外,也在期中、期末舉行紙筆測驗定期考查。 由於學生在國中階段操作實驗的經驗並不普遍,所以在課程初始的前三週,要建立學生對於實驗室安全、儀器認識、實驗的信度與效度、數據的處理等的知能,這部分是經由情境式的實驗設計,培養學生的實驗素養,例如:用不同的器材量取50cc的水,之後以電子秤來驗證,藉此訓練學生區分信度與效度;讓學生量測單擺的擺角與週期的關係,用此數據來教學生計算平均值、標準差等。完成基本訓練後,學生再經歷四個主題的探究課程。因為探究與實作有四大學習內容,我們將每個主題的學習主軸分別對應四個學習內容,依序為:主題「橡皮筋」對應「規劃與研究」;「吹泡泡」對應「發現問題」;「蠟燭燃燒」對應「論證與建模」;「酵素」對應「表達與分享」。但是學生對每個主題的探究依然必須經歷完整的探究歷程,只是會針對該主題對應到的學習內容,進行更強化與完整的學習。 依我們長期的教學實務經驗,確認「探究與實作」的紙筆測驗在期中考舉行,考試時間80分鐘。有關此類科學素養的命題有兩個重要的原則:第一是問題要契合真實情境;第二是要對應學習表現。以下針對這兩點來說明我們發展試題的過程。首先,在開學之初的自然科共備時,任課老師們已有共識,在課程進行時必須盡量記錄學生上課時特定的行為,從發問、對談、實驗設計、錯誤樣態……等等,而後在每兩個星期的共備會議中,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討論,同時也交換教學的心得。所以老師們命題時都已經有許多「真實情境」下的案例。再者,為了讓試題具有精準的測驗目標,所以命題的另一個原則就是試題必須對應「探究與實作」的學習內容。例如,如果要出「發現問題」的題目,命題者要精準設定命題的內容是對應發現問題之下的那一個指標--是「觀察現象」、「搜集資訊」、「形成或訂定問題」還是「提出可驗證的觀點」?如果是「發現問題-觀察現象」,接著要繼續設定是「實作學習內容」下的那一指標?例如,設定的是「發現問題-觀察現象-推測所觀察現象的可能原因」,那試題設計就要符合所設定的指標的精神。 在共備會議中,任課老師分組命題,每組有一位具有素養試題命題經驗的教師擔任組長,並提供老師們一些範例試題,根據以下兩個原則命題:(1)題目的情境請以課堂曾經發生過事情為腳本再做適當地轉換;(2)每個題目只能對應探究與實作的40條學習內容中的某一個指標。每位老師在兩個星期內要出一個內含四個小題的題組,每一個題目都是四選一的單選題;接著重新分配題目做交叉審題,將冗長的題目做修整,有疑義的題目做討論;最後組題定稿,於期中考施測。 茲以本次試題的第一個題組說明,第一個題組題共有四小題,題號分別是1~4。 【第1題至第4題為題組題】 某日小黑準備打開便當大快朵頤時,發現今日的橡皮筋特別的難拉開,仔細一看,原來是老闆將兩條橡皮筋合併在一起套住了便當盒,小黑的探究實作魂因此被點燃,決定對橡皮筋好好研究一番! 首先,他嘗試將橡皮筋施力拉拉看,並將觀察到的結果記錄下來。 小黑靈光一閃,想起了以前學過所謂的「虎克定律」:F=-kx提出彈簧所受外力與形變量之間的關係,其中的k為彈簧的彈力常數。小黑進一步想研究如果將橡皮筋串聯在一起,是否會影響其受力與形變量的關係?為了可以更深入了解這個問題,小黑規劃了實驗,並以下列步驟完成實驗並收集數據。 1. 請問下列選項,並非小黑所觀察到的現象? (A)當橡皮筋被拉長後,橡皮筋本體會變細。 (B)橡皮筋之成分應為一混和物。 (C)對橡皮筋施越大的力,橡皮筋形變越大。 (D)將橡皮筋拉開後放手,橡皮筋會彈回。 2. 小黑在準備材料及規劃實驗時,下列何種做法較符合科學概念? (A)為降低誤差,實驗中每次讀取數據最好皆為不同人,並用不同的測量工具進行量測,以確保可得到精確的數據。 (B)設計實驗裝置時,除了考慮整體穩定性外,在更換測試橡皮筋的部分,也要容易替換,不影響其他結構。 (C)小黑在收集材料橡皮筋時,只要外觀規格差不多,實驗前不必逐一測試並確認每條橡皮筋之特性。 (D)小黑預測橡皮筋之間的連接方式對於實驗結果影響不大,故橡皮筋之間的連接方式不必統一。 3. 若小黑在整理數據時,想由所得之數據去了解A、B兩種橡皮筋組合是否符合虎克定律,並找出相關的彈力常數k值,請問小黑應該選擇下列哪種圖表來呈現數據較為適合? 4. 從實驗數據以及上面正確的圖表中,可以得到的結論是什麼? (A) A橡皮筋組當受力越大時,其彈力常數並不會改變 (B) B橡皮筋組當受力越大時,其彈力常數也跟著變大 (C) 只要外力大小相同時,A、B橡皮筋組內每一根橡皮筋伸長量都會一樣 (D) 在受力80gw以內,A、B橡皮筋組受力越大時其伸長量也越長。 以上四題是依據前述命題的兩個原則,描述的內容都是來自於上課的情境,而且這四題分別對應探究與實作的學習內容是: (1)發現問題-觀察現象-運用感官或儀器辨識物體和現象的特性; (2)規劃與研究-收集資料數據-正確且安全的操作器材設備; (3)論證與建模-分析資料和呈現證據-依據整理後的資料數據,製作圖表; (4)表達與分享-表達與溝通-有條理且具科學性的陳述探究成果。測驗完畢後,以學生的作答資料進行試題分析。 以下分成幾個部分做陳述,最後提出整體的建議。 首先,關於命題的過程,給予教師簡單的原則以及充分的時間、提供範例試題以及有經驗的教師給予諮詢,教師普遍反應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從審題過程中可以看出以下幾個現象: 1. 教師會用大量的文字來描述情境,導致文字量遽增。為了刪減不必要的文字,的確費了一番工夫。而每位教師的文字能力不盡相同,導致試題的敘述方式各異,光是在審題、組題時,就花了不少時間統一每個題目的敘述方式。 2. 教師在出題時是描述某一情境,而課程本身就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所經歷的,所以縱使題目描繪得不夠清楚,但是學生可以從文字中去想像發生的狀況。但一旦時間久遠,學生還能記住這個場景嗎?或是完全沒有經歷過這個情境的學生,可以從文字中去了解教師想要表達的情境? 3. 一開始要求每位教師一個題組要有四個子題,每個子題需涵蓋一個探究的學習內容,所以一個題組就可以從「發現問題」一直到「表達與分享」。但是事後經過專家校正題目的指標,在35個題目中「發現問題」共有11題;「規劃與研究」共有13題;「論證與建模」共有8題;「表達與分享」卻只有3題。老師出題的面向明顯傾向已經曾經上過的課程;對於還沒有上過的課程老師仍無法掌握出題的精神。 4. 縱使要求教師須在兩個原則下命題,但依然有教師會命題到跟學科知識相關的題目,例如,在第29題中,觀察泡泡膜的外觀,會產生很多五彩繽紛的色紋,此色紋的產生與下列哪種現象的發生原理一樣? 在第33題中,小陳欲在針筒中分別產生與收集定量的氧氣、二氧化碳,並滿足反應容器易清理、藥品相對安全、反應條件室溫即可進行…等實驗考量,下列反應試藥之規劃何者最適當?雖然學生可以從上課老師的敘述或是上課的情境中獲得答案,但無可諱言,這些題目都是需要知道相關領域的學科知識才能回答的。 5. 以總共35題,皆為四選一的單選題,考試時間80分鐘,但總字數高達8,788字;考生普遍的反應是很輕鬆地完成考試,是偏向簡單的考題。 臺南一中探究與實作試題測驗分析 我們於108學年度上學期的第二次定期考試中,進行了首次的探究與實作段考施測(https://reurl.cc/b68193),該試卷總共 35 題,均為四選一的單選題,考試時間80分鐘,一共有臺南一中一年級 16 個班級的 582 名學生作答,統計數據如下: 表2. 總分與高中低組描述性統計 由表2可看出該次測驗有約占一半(53.1%)的學生落在中分組,中分組的學生平均分數為71.43,另外低分組的人數約四分之一(24.9%),平均分數為57.43。高分組的平均分數為83.23,人數比例為22%。所有考生的平均分數為70.4分,顯示整份試卷的難度等級屬於容易。 表3. 「探究與實作四大學習內容類型試題」描述性統計 該試卷的命題架構是以探究與實作的四大學習內容類型來進行規劃,而經過預試與修題之後,挑選組卷的試題經過最後確認統計,發現四個類型的題目數量並沒有平均分配,其中的「發現問題」與「規劃與研究」這兩類的試題數量較多,而「表達與分享」這一類的試題偏少,這也顯示「表達與分享」這類試題的命題難度較高,這是未來命題過程中值得探討如何改進的地方。這四種類型試題的作答數據彙整於表3與表4,統計資料顯示「發現問題」及「規劃與研究」這兩類試題的平均答對率較高,均超過七成,而「表達與分享」這類試題的平均答對率則低於五成,惟該試卷此類試題數量不足,尚不能解讀為學生在表達與分享的能力較弱勢。 表4. 「探究與實作四大學習內容類型試題」之難度、鑑別度及標準差 表5顯示的是每一道試題的古典鑑別度、難度、點二系列相關與標準差,可看到第 1-3、8、14、17、19-22以及29題(灰底色表格),共有11題的古典鑑別度低於0.2,屬於鑑別度較差的試題,進一步了解可發現其中有7題的答對率超過九成,也就是說這7道試題太過簡單,導致鑑別度較低,第19題的全體考生答對率甚至高達99%,另外則是有兩題(第 3 及 22 題),則是因為答對率只有18%,也就是這兩題太過困難,大多數人答錯而導致鑑別度較差。 表5.各試題古典難度、鑑別度、點二系列相關及標準差 接著我們來看一看試題內容,嘗試探討其原因: 【第 19 題至第 22 題為題組】 志明與春嬌認識了一段時間,偶然的機會志明在公園看著小孩吹著泡泡,因此抱著探究的心態,研究了泡泡的相關主題,希望與春嬌分享泡泡之美。於是志明以體積比例為水:清潔劑:膠水 = 4 : 2 : 1 配製泡泡水,並選用針筒觀察泡泡注入定量的氣體體積,觀察到下面幾個現象: 1.使用針筒吹出的泡泡直徑約 3 公分,泡泡會過一段時間破掉。 2.若是吹出的泡泡直徑超過 3 公分以上,泡泡馬上就破掉。 3.泡泡破掉的位置,先從上端開始變薄,會產生旋轉的紋路而慢慢破掉。 最後志明將上述觀察的結果,邀請春嬌來體驗泡泡產生的過程,最後在整個泡泡的體驗過程中,針對泡泡會破掉的觀察,因此兩人討論了下面幾的問題,請針對每個題目選擇最適合的答案。(註: 泡泡破裂只考慮客觀因素,不考慮人為因素,且每次推針筒的力道皆固定) 19. 根據上文,下列描述何者是在志明觀察泡泡中所發現的現象? (A)使用不同泡泡產生器,泡泡破裂時間不同。 (B)泡泡的成分界面活性劑,因此它特殊的極性結構會去影響泡泡破裂的時間。 (C)泡泡可以添加較黏稠的成分,應該能讓泡泡比較不容易破。 (D)泡泡破掉的位置,先從上端開始變薄且產生旋轉的紋路。 20. 志明試著尋找泡泡破裂的變因或條件,下列何者不是泡泡會破裂的可能原因? (A)因為泡泡的內外氣體壓力差不一樣。 (B)因為泡泡水的配方皆為水:清潔劑:膠水 = 4 : 2 : 1。 (C)因為泡泡破裂時,泡泡上端開始變薄。 (D)因為泡泡在破裂之前,泡泡上端會產生旋轉的紋路。 21. 春嬌試著解釋泡泡破裂,下列何者不是泡泡破裂的可能推論? (A)泡泡在直徑超過3公分會破掉,可能是內部壓力超過外部氣體壓力。 (B)泡泡只要直徑超過3公分就會馬上破掉,可能是泡泡直徑最大只能到3公分。 (C)泡泡破裂之前,先從上端開始變薄,可能是上端的界面活性劑成分有較少所造成。 (D)泡泡在破之前會產生旋轉的紋路,可能是泡泡內部或是外部氣體的流動所造成。 22. 志明想要深入了解會影響泡泡破裂的原因,因此詢問了四位好友,以下是他們分別給志明建議。以下四個建議中哪一個可以協助志明形成或訂定問題? (A)泡泡成分會影響,尤其是果糖感覺比較黏稠,加入後應該能讓泡泡比較不容易破。 (B)吹氣速度會影響,先前經驗用力吹氣時會讓泡泡容易破。 (C)吹氣工具會影響,在相同泡泡水用粗細不同吸管吹出等大的泡泡,結果泡泡破掉時間不一樣。 (D)泡泡破掉的位置,先從上端開始變薄,因為上端的成分發生變化。 表6為第19-22題的作答數據分析,粗體字為該題的參考答案,表中可看到第19題的答案是D,而有高達98.6%的學生選了正確答案,其他三個選項選答的人數極少,造成本題無論高分群或低分群,都幾乎能答對而導致古典鑑別度較低;然而由上方的試題內容可看出本試題的文字閱讀量不低,且考生須掌握到本題的關鍵敘述為觀察現象,方能答對本題。,由本題的作答數據可看出臺南一中同學普遍的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都很不錯,也顯見未來臺南一中的命題調整方向須提高其他選項的誘答力方能提高此類試題的鑑別度。 表6. 作答數據分析 另一方面,第22題也是令人好奇的試題,本題全體考生的答對率只有18.4%,導致鑑別度不佳,試題內容不難看出本題是評量學生針對形成與訂定問題的能力,而領綱中的實作學習內容即敘明需要能 「提出適合科學探究的問題」,本試題的選項A、B所提到的泡泡 「容易破」 或 「不容易破」都不是具體可量測的現象,選項D提及的 「成分發生變化」也是無法直接量測的猜測,只有C選項有較明確的操縱變因(吸管粗細)與應變變因(泡泡破掉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選項D居然有將近一半的學生選答,而此題的點二系列相關為 -0.04,顯見此選項的誘答力很不錯,而本題正確選項C的點二系列相關將近 0.2,應屬鑑別度尚可的試題。 另外,表5中以文字方框標示的第6、9、12、30、32、34、35等七題則為古典鑑別度超過0.4的優良試題,尤其是第6題與第12題,古典鑑別度分別高達0.59與0.6,探討其中的原因,除了難度都接近非常理想的0.5,試題內容又有怎樣的特別之處,我們來看一下: 【第 5 題至第 7 題為題組題】 小智想要驗證橡皮筋是否可以像彈簧一樣符合虎克定律。利用手邊的橡皮筋兩條(A 與 B)、紙杯、竹筷子、量筒、棉線等器材,規劃了實驗裝置(裝置如下圖所示): 實驗步驟: (1)、將橡皮筋 A 掛在兩竹筷子間,在紙杯內加入不同水量 20、 40、 60、 80、 100gw時, 測量橡皮筋的伸長量△x。 (2)、換成橡皮筋 B,重複步驟 1。 5. 小智將實驗數據畫在空白方格紙上時,下列何者為作圖時兩軸座標與變因搭配? (A) x 軸(操作變因): 水量 ; y 軸(應變變因): △x (B) x 軸(應變變因): 水量 ; y 軸(操作變因): △x (C) x 軸(操作變因): △x ; y 軸(應變變因): 水量 (D) x 軸(應變變因): △x ; y 軸(操作變因): 水量 6. 根據小智的實驗數據,下列哪一項應為小智的推論? (A) 串聯後斜率變大,因此 k 值變大 (B) 串聯後斜率變大,因此 k 值變小 (C) 串聯後斜率變小,因此 k 值變小 (D) 串聯後斜率變小,因此 k 值變大 7.小明在班上針對「橡皮筋是否符合虎克定律」的探究課程進行結果發表,小明這組探究的操作變因是「橡皮筋使用次數」,他們想探討在橡皮筋使用次數不同的狀況之下,對橡皮筋彈性係數的影響,在經過兩堂課的設計實驗以及獲得實驗結果後,針對整理過的數據對全班進行結果分享。以下是他們分享的內容:「我們使用一條橡皮筋進行實驗,將橡皮筋套於竹筷上,橡皮筋下使用棉線連接著紙杯。接著針對橡皮筋使用次數對橡皮筋的伸長量的影響進行探究,我們的控制變因是水重和拉的長度,每次拉長 15公分,水重為 50 公克。操作變因是拉長的次數,每拉長 5 次針對橡皮筋伸長量做一次測量。右表為他們所得到的數據。以下何項敘述有可能是他們所發表的內容? (A)將橡皮筋拉長了幾次之後就彈性疲乏了。 (B)在使用相同一條橡皮筋進行實驗,在拉長 20 次之後橡皮筋的伸長量一樣。 (C)以橡皮筋長度為 x 軸、拉長次數為 y 軸做出此次實驗的圖形。 (D)以橡皮筋長度為 y 軸、拉長次數為 x 軸,得到趨勢線的斜率即為此橡皮筋的彈性係數。 第6題為第5-7題組中的第二題,第5題考的是座標與變因的搭配,答對率高達九成,顯見絕大多數的南一中學生這個部分的概念是清楚的;有趣的是表6中顯示第6題答案為B,有53.8%的學生答對,卻有35.5%學生選了A選項,C、D兩個選項則各有5.7%以及4.5%的選答比例,顯示這兩個選項較無誘答力,這也顯示選A選項的這些學生知道斜率變大,卻對 k 值在圖形中的意義產生誤解,導致選錯答案,也顯示出本試題需對於 k 值有正確理解方能答對,也是本試題能有如此高鑑別度的主要因素。 另一題鑑別度極高的試題(第12題),屬於題組11-12的第二小題,試題內容如下: 【第 11 題至第 12 題為題組題】 小明測量並記錄一條橡皮筋長度與受重如下表,依下表數據做出主張:「一條橡皮筋在水重 20~60gw 時。表現出的行為符合虎克定律。」 11. 欲討論不同受重情況下,橡皮筋的伸長量,下列變因之說明何者正確? (A)水重為整數易控制,為控制變因。 (B)橡皮筋長度可人工測量,為操作變因。 (C)探討虎克定律時,應以橡皮筋長度為橫軸, 水重為縱軸,將各數據標示分析之。 (D)探討虎克定律時,應以水重為橫軸,橡皮筋伸長量為縱軸,將各數據標示分析之。 12. 承上題,將各數據點標示後,應如何求得此橡皮筋之彈性係數? (A)考量彈性限度應取水重 20~60gw 之數據做迴歸直線(斜率=m),推得橡皮筋 彈性係數=m。 (B)考量彈性限度應取水重 20~60gw 之數據做迴歸直線(斜率=m),推得橡皮筋 彈性係數=1/m。 (C)考量數據完整性應取水重 0~100gw 之數據做迴歸直線(斜率=n),推得橡皮 筋彈性係數=n。 (D)考量數據完整性應取水 0~100gw 之數據做迴歸直線(斜率=n),推得橡皮筋 彈性係數=1/n。 本題組與第5-7題組有類似的情形,第11題評量的重點在於變因與座標軸的概念,也是答對率非常高的情形(92.6%),再次顯示學生們在這個部份觀念清楚正確。緊接的12題也是以A、B選項有較高的選答比例,這道試題答對的關鍵仍是在於明白彈性係數相當於時研數據圖形中的斜率倒數,而C、D兩個選項選答的比例個別只有7.1% 以及 6.0% ,顯見多數學生知道需要考慮彈性限度,卻未必理解彈性係數在數據圖形中代表的意義,這也是未來在教學上可以加強釐清的重點。 肆、 結語 在108課綱實施的第一年,真正實施探究與實作課程的學校並不多,臺南一中嘗試將探究與實作列為定期考試的考科,並發展相關試題,雖然本次測驗仍有許多改善的空間,仍可作為各校未來進行探究與實作課程時,評量與測驗的參考資料,經過學生做答的數據分析,更可了解探究與實作的教與學有何優劣之處,值得作為未來修正與精進的參考,也希望讀者有任何想法或建議,不吝聯繫、指教。 何興中 台南一中物理科教師 李麗偵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環所 林蓓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教中心 盧政良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

素養導向探究實作課程之實踐與教學策略

素養導向探究實作課程之實踐與教學策略

文/謝甫宜 前言 探究實作課程發展可從網路上的科普活動、與實作相關的科普文章、歷屆科展作品、實驗記錄本、甚至於會考試題等媒材中汲取,作為教學設計之參考。如圖1與圖2所示,筆者在「物質三態與三態變化」單元中,採用零下196℃的低溫液氮在常溫下「沸騰」並「汽化」為氮氣,除了迅速「凝結」空氣中水蒸氣產生大量的白煙,也讓牛奶快速「凝固」。此外,裝置液氮的「杜瓦瓶」之設計亦可用以說明隔絕熱的「傳導」與「對流」,提供「熱與溫度」單元的延伸教學成效,不僅能提升學生科學學習動機,也能配合教科書進行教學,以增進學生科學概念的理解與實作能力。 圖1.「氮捲冰淇淋」探究實作活動 圖2.液氮瀑布探究實作活動 剛實施的108新課綱所強調的「素養導向」與「探究實作課程」,理化科教師仍然要面臨國中教育會考壓力下,如何兼顧教學進度、學生學習動機與考試成績來發展並進行探究實作活動呢?此外,教師如何從眾多的科普實驗中,選擇或發展適切的探究實作活動來促進學生理解教科書陳述的核心概念,或是進一步增進學生的探究能力與科學素養呢? 綜合上述,本文除了分享筆者多年發展並實踐探究實作課程之經驗,分析目前國中理化科教學現場推動探究實作活動所面臨的困境之外,也提供探究實作活動的教學示例提供在職教師與學校行政單位之參考,期盼教育現場的教學夥伴們能正視此一教改浪潮而實踐探究實作課程以嘉惠任教班級。 國中施行探究實作課程之困境與教學策略 面對已經施行的108新課綱自然領域探究實作課程之教改變革,許多國中不論行政單位或第一線教學現場的理化教師同感焦慮,因為各出版社所編撰的教科書提供行之有年的「食譜式實驗」,乃配合教科書中欲提供學生透過實驗操作來學習核心概念所設計。而這些實驗紀錄本中的實驗活動,除了具有明確教學目標、設備組提供一應俱全的教材與測量儀器、統一的實驗步驟之外,甚至於連實驗數據與結論都有統一的參考解答。但是,多數由學校教師團隊或個人所發展與設計的探究實作課程,獨立於教科書的核心概念之外,通常難有可遵循的教學目標、制式的實驗步驟、實驗數據、以及可參考的標準答案或圖表,甚且如何針對探究實作課程予以評量呢? 有些學校將彈性課程分配給全校理化老師,有些學校則是委由少數理化教師擔任發展與實施彈性課程。根據個人發展探究實作課程與施教經驗與心得,不論由全校教師共同發展或委由少數教師擔綱探究實作課程,各有以下優點與缺點,彙整如表1所示。 表1.少數教師與全校教師進行探究實作課程之優缺點比較表 綜合表1「由少數教師或全校教師承擔探究實作課程發展與施作之優缺點」,進一步詳述如下: 1.少數教師願意承擔全校探究實作課程設計與施作時,有以下優缺點: 願意承擔全校探究實作課程設計與施作之少數教師,通常施行探究教學動機較高、教材教具之管理運用較有效、教學進度與教學品質較易統一,乃至於命題與學習評量也具有較高的效率。但是,因為只有少數教師投入探究實作課程與教學,也易造成這些少數教師因同一套課程反覆教學而產生倦怠感、備課和準備教材以及命題的壓力也較為沉重,更且全校多數教師仍缺乏探究實作之課程發展、教學與命題等能力。 2.全校教師共同承擔探究實作課程設計與施作時,則有以下優缺點: 全校教師一起投入探究實作課程設計與施作,可敦促每一位教師探究教學之施行、藉由共同備課與命題集思廣益研製教材教具、全面提升全校探究教學品質等優點。但是,因為也可能起因於對於探究教學不熟悉或不願投入,使得少數教師探究教學動機薄弱、教學進度與教學品質難統一或良窳不齊、教材教具也不易有效管理應用、以及共同命題與審題窒礙難行等問題。 但是,在職的全體理化教師面對108新課綱探究實作課程,由全校教師共同承擔與發展探究實作課程以及施作乃勢在必行!委由少數理化教師承擔探究實作課程的發展與實施也僅是緩兵之計,筆者期盼全校理化教師們都能正視此一教改浪潮,全心投入課程發展與施作以嘉惠各班學子。 如何迅速發展與設計探究實作課程 根據筆者發展探究實作課程與教學經驗,較簡便又有效發展與設計探究實作課程的方法,即「重新建構或組織實驗紀錄本所提供的食譜式實驗為本位,來發展探究實作課程」,明確的方法如下所示。 1.第一階段,採用教科書所附的實驗紀錄本食譜式實驗,確實帶著學生操作與討論。 此初步的教學目標即提供學生具備基本的實驗操作能力、理解控制變因、探索操縱變因對於應變變因之因果關係或規律性、以及學習較完整又縝密的實驗設計。 2.第二階段,改變其中某些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變因,或可由學生自行決定操縱變因,並仿照「食譜式實驗」提供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再根據新的實驗結果,引導學生進行論證與歸納。 此階段就是「開放變因」或新的科學問題情境,提供學生試著尋找新的變因、控制變因、精熟實驗設計、進一步探索新的操縱變因對於應變變因的影響。 3.最後階段,教師可延伸至日常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進行科學解釋、提供學生比對教科書中的核心概念、澄清迷思概念、啟發學生從舊有的問題延伸學習解決新的科學問題。 以筆者發展「凸透鏡成像與光的三原色」之核心概念本位的探究實作課程為例。教科書提供的實驗紀錄本僅提供制式的凸透鏡與蠟燭或發光二極體(LED) 燈,教學目標侷限於提供學生「凸透鏡的焦距」、「判斷物距與像距的關係」、「成像性質」之實驗。筆者進一步提供紅光、藍光與綠光之三色手指燈,調整三色光距離凸透鏡的位置「試著會聚成白光」,學生分組實作情形如圖3與圖4所示。 圖3.凸透鏡成像性質 圖4.光的三原色與凸透鏡會聚成白光 因著紅光、藍光與綠光之三色手指燈的照度不同進行調整,以及教師從旁引導下,學生運用原先實驗記錄本所學習的「凸透鏡的焦距」與會聚光線的基本概念,得以進一步學習「白光可由光的三原色所會聚而成」,並且得知紅光與綠光可會聚成黃色光、紅光與藍光可會聚成洋紅色光、藍光與綠光則會聚成青光,不僅驗證教科書上的核心概念,也進一步獲得加深加廣的探究實作能力。 上述的探究實作教學目標,即是先建構在食譜式實驗「制式的操縱變因、實驗步驟與實驗結果」為基礎,進一步探索較為開放的其他操縱變因對於應變變因的影響。透過師生對話、根據實驗數據進行科學解釋、甚至精緻化公式、建立科學模型、以及學生之間的討論和歸納結論。 三、探究教學、學生學習與成就評量三向度應緊密結合 筆者任教於100多班的大型且以升學為導向的國中,學生人數高達3000多位,透過每班每週一節的彈性課程已試行探究實作課程邁向第三年。本校教務處邀集理化教師們集思廣益共同發展與設計並確實施行,經「滾動式反覆修正探究實作課程」已臻成熟,希冀能兼顧理化科教學與探究實作課程提供國中自然科教師參考。至於如何將探究教學、學生學習與成就評量三向度緊密結合呢?個人建議如下: 1.配合各單元所教導的重要核心概念,藉由教學示範可供探究實作之教材教具、或者從歷屆科展、網路科學影片等媒材來取得,除了提升學生科學學習動機,也能啟迪學生發想與實作能力。例如「熱與溫度單元」可提供液晶溫度計、拋棄式與可重複使用之暖暖包、伽利略溫度計、變溫變色戒指、打火石等教材教具說明生活應用,能增進學生科學學習之廣度或深度。 2.可試著從教育會考或歷屆段考試題中,蒐集或研發教材教法再進行探究實作活動,以增進學生概念理解與解題能力。 筆者以105年度教育會考「題組」第49~50題「口香糖鋁箔紙通電取火」作為範例說明,從教育會考試題發展與設計探究實作課程,如下所示。 結語 固然新課綱探究實作課程要準備較多元化的探究實作教材、甚至發展成完整兼具評量的探究實作課程,不論備課、備材、撰寫新課程與發展多元評量,對於課務繁重的理化教師、甚至還有許多教師還兼導師班或行政職之負擔無疑更加沉重。但是,維持學生科學學習動機與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乃至於創作和發明以及國家科技發展,都有賴於教師科學教學上的創新與引導。期盼教師們皆正視此一教改浪潮並藉由探究實作課程發展與施行,或可改變台灣長期以升學導向之沉疴,不再純粹以成績良窳為選才的唯一基準,逐漸培養更多學子能以科學或科技為志業,而延續台灣科技島之慧命。 謝甫宜 高雄市陽明國中自然領域理化教師

108課綱新型態課程-「探究與實作」之規劃與執行經驗分享

108課綱新型態課程-「探究與實作」之規劃與執行經驗分享

文/趙君傑 前言 時代正以驚人的速度變化!過去需要辛苦記憶的知識,現在只要上網搜尋,就可以得到更大量、更完整的訊息。在未來「知識」隨手可得的情況下,學者們普遍認為,未來決定勝負的關鍵將在於自己是否擁有「溝通」、「合作」、「創意」以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而「探究與實作」這門課,就提供了一個機會,讓學生能夠學習並培養這些能力! 在本文中,主要從「學校行政的支援」、「教師角色的變化」以及「實際運作的設計」三個面向,分享本校探究與實作課程的規劃與實施經驗,作為其他友校的參考,設計出符合自己學校特色的探究與實作課程。 學校行政的支援 就筆者印象所及,早在2014學年起,行政端即開始邀請具實務經驗的學者、他校教師等,對校內老師舉辦包括「論證」、「建模」等專題講座。於此同時,也鼓勵校內教師積極參與各項增能研習活動(見圖1)。 圖1. 2018年6月25日於本校辦理之「探究與實作工作坊」(圖中主講者為師大附中洪逸文主任) 為了加速課程設計,建中在2017學年成立了自然科探究與實作的共備社群。其目的除了將探究與實作的精神及相關發展訊息帶回至各學科,更建立起學科之間的橫向交流管道。由於探究與實作不但強調學科間的整合,其主題也須至少符合自然科學領域七項跨科概念其中一項。考量學科屬性後,採以化學科與生物科共同合作(簡稱化生組)、物理科與地球科學科共同合作(簡稱物地組)的方式,並在2018學年正式由各小科推派教材編輯委員進入社群運作,開始近ㄧ年的跨科教材設計。 社群運作期間,透過多次規模不一的會議來凝聚共識,也讓跨科教材逐漸成形。為了能在2019學年順利上路,我們也在2018學年的暑假期間,辦理校內工作坊(見圖2),讓撰寫教材的老師們進行教學演示,並藉此說明課程設計理念,以利彼此能掌握其精隨。 圖2. 2019年7月20日辦理之「校內探究與實作工作坊」(圖中主講者為本校化學科廖家荣老師) 從課程開發到今年正式實施,過程中有兩件事亟需行政端的支持與協助,分別為「經費挹注」以及「硬體環境的調配」。儘管在教材設計之初,就盡量以實驗室現有器材能夠支援的方向進行思考與規劃,但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往往需要多次的試探以驗證想法,無形中耗材消耗量就比過去傳統實驗為高。另外,雖預知高一學生的實驗技巧不甚純熟,故將課程前2~3週的時間,規劃為實驗技能訓練,但能力的提升非一蹴可及,加上實作頻率甚高,也造成器材損耗量較過去明顯增加。 於此,行政端給予極大的幫助,不但在課程醞釀之初,就到處找尋經費、滿足師長們提出的需求外,建中也申請2019學年度的教育部高優計畫,替該學年度自然科探究與實作的耗材支出找到解決的方法。 另一個需要行政端協助的就是「硬體環境的調配」。舉例來說,建中化學實驗室雖有三間,但建中為大型學校,全校總人數超過3,000人,班級數超過80班。除了部定實驗課程正常操作,另外還包括校內能力競賽、校隊選手培訓、數理資優班與科學班專題研究、多元選修。此外,建中2019年還承辦了臺北市能力競賽,若再加上「微課程」以及「探究與實作」,實驗室的使用與規劃上將是一大問題。 本校高一扣除特殊班後,共有24個班級會執行「探究與實作」課程,其中物地組與化生組分別於上、下學期對開。換句話說,上學期有12個班會執行化生主題的探究課程,另外12個班則是進行物地主題的探究課程。由於建中這門課採用協同教學,考量跨科合作時,彼此之間的默契建立不易,所以先將老師們進行兩兩配對,例如一位物理老師固定搭配一位地科老師,共同教授同一個班級。在排課上,教務處更盡力避開同一時段中,有多個班級同時進行「探究與實作」課程,以減少可能出現的實驗室排擠效應。 教師角色的變化 對老師們來說,如何有系統地將知識歸納整理並進行傳授,會隨著經驗的增加也越發得心應手、游刃有餘。但如之前所述,當知識的取得越來越容易以後,老師們的角色也得開始變化。 到底老師個人需要具備什麼能力,來面對探究與實作的挑戰呢?在教育部於2018年11月公布自然科學領域課程綱要中,關於探究與實作的部分文字內容摘錄如下: 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的學習重點分為「探究學習內容」和「實作學習內容」兩部分。 「探究學習內容」著重於科學探究歷程,可歸納為四個主要項目:發現問題、規劃與研究、論證與建模、表達與分享……。 「實作學習內容」為可實際進行操作的科學活動,例如:觀察、測量、資料蒐集與分析、歸納與解釋、論證與作結論等。 由以上可知,在執行這堂課時,須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點:老師們要能設計並執行「讓學生學習如何探究」的課程 第二點:老師們的角色要由「講授主導」,轉變成「引導探索」 從2018學年開始,學科中心、臺北市學科平台以及各單位辦理之探究與實作相關工作坊,可說是不勝枚舉,分享的課程示例也都各有特色。但,既然「探究與實作」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那麼課程的設計當然就會「因地」、「因時」、「因生」而異。換句話說,老師們可以放心大膽地設計並執行適合自己學校學生特質的課程。別忘了,領綱只是要我們引領學生走一趟科學家們曾走過的路,讓學生體驗自然科學的有趣之處。 另外筆者認為,「探究與實作」這門課強調能力的培養,但同時間並沒有捨棄建立學科知識的重要性。因為探究過程中需要知識作為基礎,同時也可以建構出更深厚的知識,進而執行更深入的探究活動。   實際運作的設計 由於筆者為化學教師,對化生組的運作較為熟悉,故主要以該組課程運作進行介紹。在2018學年編寫教材時,扣除前三週的基礎技能訓練後,化生組教師共設計出包含「物質的分析(定性與定量)」、「物質間作用力的探討」、「呼吸作用的探討」以及「過氧化氫分解速率之探討」等四項跨科課程主題(如圖3)。 圖3. 化生組原訂之課程執行順序 但課程在2019學年第1學期正式執行後,隨即發現高一學生除了實作技能有待加強以外,老師們也注意到一件重要的事,就是這批學生其實在第三(小五、小六)與第四學習階段(國中)的學習模式,仍為舊課綱設計理念,所以在探究過程的引導上,花費的時間也較預期為長。因此該學期執行時,僅採用「過氧化氫分解速率之探討」這個主題,並在不同時間點反覆進行探究四步驟的練習。 化生組該學期的教學進度規劃如圖4。依教學目的及課程屬性可分為四個階段,其中第一階段主要透過「水的密度測量」、「溶液密度與濃度間的關係」等主題之設計與引導,學生不但需學會液體體積與質量的量測,也會練習溶液配製及濃度計算。同時也開始學習如何完整的記錄實驗結果並完成報告撰寫。在報告中也需對數據和圖表進行分析,並提出自己的論述,而這也是「論證與建模」的培養訓練。換言之,第一階段除了實作技能建立外,也替後來的探究歷程奠定基礎。 圖4. 建中2019學年度第1學期化生組探究與實作教學進度表 第二階段的執行模式為「認知師徒制」。在限定探討主題的前提下,由老師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步驟的設計、資料蒐集與數據分析,並於第二階段結束時進行成果發表。此階段目的在培養學生「規劃研究」、「論證建模」以及「表達與分享」的能力。 圖5. 第二階段老師在旁扮演引導的角色(圖中教師為建中生物科童禕珊老師) 第三階段則是讓學生進行獨立研究。考量實驗藥品的供應、操作的安全性以及成果產出的可行性後,決定將主題限制為「過氧化氫分解速率之相關研究」。在此限制下,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半開放式的研究。在本階段結束時,須進行研究成果的發表,而該研究報告的產出,即可作為該學期之具有「差異化」的學習歷程檔案,以利未來大學端能夠看出不同學生間的特質差異。另外,為了落實學生能夠自主獨立研究,我們也與彈性學習課程相互結合,開放特定時段,供學生在自主學習時間申請進入實驗室,進行研究工作。 圖6. 進行獨立研究時,學生針對該小組主題所自行準備的物品 「探究與實作」一個重要目的在於能力培養,而能力的建立與否不易用紙筆測驗評量出來,故經授課教師討論後,決定不將「探究與實作」納入段考期程,而是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多元評量。例如化生組除了各式學習單以及採評量尺(rubrics)評量外,也於期末進行實作評量,即為圖4中之第四階段。其操作的模式是由授課教師們設計出10道實作考題,每組學生在測驗前兩週抽籤決定考題為何。在實作考試前,組員們可在這兩週的時間內討論,並思考到底該如何解決問題,於測驗當天進行驗收操作。 建中為全國少數在高一就實施「探究與實作」的學校,因此滾動式修正就顯得非常重要。老師們除了透過Line群、Google classroom等進行意見交換及資料共享外,更多次召開會議、進行討論。例如化生組教師即於每週三中午,固定進行共備,除了提供授課經驗供彼此參考外,也隨時針對課程執行上所遭遇的問題進行修正。 圖7. 每週三中午化生組老師的共備會議 另外,老師們也在意學生在這堂課學到了多少?所以化學組在學期中(第二階段結束)曾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在詢問「這門課程是否能讓自己更了解科學研究的歷程」時,0~5分的評分標準中,給分超過3分以上的學生比例超過九成;若將題目改為「是否能幫助你對科學研究更有興趣」,也有八成的學生給分為3分以上。甚至有學生回饋說:「上了探究與實作後,才發現自己原來什麼都不懂!」 圖8. 學期中的問卷調查摘錄 結語 2019年執行後發現,由於學習角度的轉換,學生不再是單純的聽講與操作,而需要更多的時間思考、討論以及嘗試。在彙整本校授課教師們的意見後,筆者建議「探究與實作」課程要鬆一點、器材要簡單一點、耗材要少一點、場地需求要低一點。善用「減法」的概念,「探究與實作」才有可能走的長久。 另外,老師的角色須由「主導」轉變成「引導」。設計出一套適合自己學校學生特質、程度的教材,給學生多一點思考、探索的空間與時間,我們有機會引起一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把這些學生從手機電玩的世界中拉回來。 最後,謹以此文記錄並感謝建中所有在「探究與實作」的發展上,付出心力的每一位行政同仁、自然科教師、實驗室管理員以及其他未能一一列舉的夥伴。並以筆者最喜歡的照片(圖9)與大家共享,期盼學生專注的神情,能夠出現在每一位老師的課堂中! 圖9. 學生正專注思考發生了什麼問題 趙君傑 臺北市立建國中學化學科教師暨自然科探究與實作召集人

新課綱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的理念與實踐

新課綱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的理念與實踐

文 / 簡麗賢 從一篇短文談起 六歲的德國小朋友梅林寫信給航太中心,說明他很喜歡行星,覺得冥王星很可愛,但為什麼冥王星不是太陽系的行星了?他問媽媽,媽媽說因為冥王星太小了。梅林不解地說:「我也很小,但我還是一個人啊!為什麼冥王星就不行呢?」「我想冥王星一定很難過!」。 梅林的童言童語,聽來符合邏輯。然而,引發讀者共鳴,卻是航太中心的科學家收到信件,不是晾在一旁,擱著不管,而是當作很重要的信件,鄭重其事地回覆,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搭配最新拍攝的冥王星照片,解釋冥王星的大小、表面成分和公轉軌道,說明它為什麼被除名。信末,科學家安慰梅林:「我們覺得冥王星不會很難過。」更鼓勵梅林:「繼續保持好奇!」 這篇短文能感動眾多讀者,在於科學家真誠溫馨又「接地氣」地解答小朋友的疑惑,沒有用例行公事和制式答案敷衍了事。更令人讚賞的是,科學家以「繼續保持好奇」鼓勵提問和追求知識。 筆者讀完這篇中研院蘇慧婕研究員翻譯自德國航太中心的短文,感觸良多,援引大意談「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的想法。 想像力和好奇心是探究的動力 「想像力比知識重要」是愛因斯坦的名言,筆者認為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則是探究的動力。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納入必修的「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最主要的精神應是啟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和興趣,激勵學生勇於提問,並且發表自己的見解。不論自己的看法如何膚淺,想像如何天馬行空,都是「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的開始,科學的進步來自好奇與想像。 自古以來,生活中處處有科學。北宋沈括撰寫的《夢溪筆談》是很早的一本科學書,內容多元,涉及天文、物理、化學、地質、醫學、氣象等領域,例如磁鐵、磁極和指南針的概念,描述凹面鏡聚光起火和聲音共振的現象,探討冬至日短、夏至日長的原因等。 對自然現象好奇而能探索科學是一件愉悅的事,唐代杜甫在〈曲江二首〉提到:「細推物理須行樂,何須浮名絆此生。」這兩句詩可解釋為「仔細推敲與探究世間萬物變化的道理,是一件追尋快樂的事,不需要用世間浮華的名利牽絆自己的一生。」說明追求科學過程中「仔細推敲與探究」的快樂。這種快樂,諾貝爾獎得主最能體會。 2015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屠呦呦被稱為「青蒿素之母」,念書期間並沒有追求熱門科系,而是依據興趣選擇當時較不被重視的中草藥學領域。她大學畢業後致力尋覓「對抗瘧疾」的草藥,從閱讀中找尋研究方法,古籍中的一段話:「青蒿一握,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啟發她萃取青蒿葉中的青蒿素,但在萃取過程中始終找不到竅門。就在快放棄時,她重新思索,頓悟古文含意,將「高溫加熱」的步驟更改為「低溫萃取」,最後成功取得對抗瘧疾的青蒿素。 屠呦呦面對困境,鍥而不捨,憑藉的是好奇心和想像力,以及理性客觀的科學態度,終於掌握萃取青蒿素的關鍵就是「溫度」,用正確的科學方法,避免高溫破壞而使用乙醚低溫萃取,從青蒿葉子中成功取得青蒿素。這樣的研究歷程,可以做為自然科學的探究與實作之典範。 十二年國教課綱強調「自發、互動、共好」,課程發展重視核心素養。「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從「發現問題」、「規畫與研究」、「論證與建模」、「表達與分享」四項指標培養學生「思考」、「提問」、「探究」、「實作」、「分析」及「表達」等能力,這些教學歷程都緊扣科學態度與方法,厚植科學素養。我們科學教師務必念茲在茲,掌握探究與實作的教學目標。 「發現問題」的內涵包含觀察現象、蒐集資訊、形成或訂定問題,以及提出可驗證的觀點。課程發展歷程中,我們應引導學生基於好奇、求知或需要,能觀察生活周遭和外在世界的現象,察覺可探究的問題,促使我們能蒐集整理資訊,釐清並且訂定可解決或可測試的研究方法,預測可能的結果,提出想法、假說或模型。 「規畫與研究」的重點在於尋找變因或條件、擬定研究計畫、搜集研究資料數據。在此項的學習歷程中,學生應學習根據提出的問題,擬定研究計畫和進度,分析影響結果的變因,選擇與設計適當的工具或儀器觀測,俾能獲得有效有用的數據,或根據預期目標,測試得到最可能的好成果。 「論證與建模」的涵義是指分析資料和呈現證據、解釋和推理、提出結論或解決方法、建立模型。這項重點主要是讓學生學習分析資料數據以提出科學主張或結論,能發現新知或找出解決方案。發展模型可以呈現或預測各因素之間的關係。檢核資料數據與其他研究結果的異同,則能提高結果的可信度,了解研究的限制與不足。 「表達與分享」的重點包含表達與溝通、合作與討論、評價與省思。「表達與溝通」是以適當的口語、文字、圖像、影音或實物等表達方式,呈現探究過程與結果,學會運用科學名詞、符號或模型,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陳述探究結果。「合作與討論」在於學會傾聽,並能提出具體的意見或建議,能評估別人的探究過程,找出優點和限制,也提出合理的懷疑及改善的方案。「評價與省思」是指能反思探究成果的應用性和限制性,能體驗科學探究重視實作經驗與證據。 簡言之,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的設計與評量應掌握發現問題、規畫與研究、論證與建模、表達與分享四向度,從學習歷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與方法,使學生具有科學素養。 北一女中探究與實作的實踐 北一女中的部定必修課程如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球科學安排在高一上、下學期,採取「學期對開」方式,一半的高一班級上學期上物理、生物各2學分,每週上物理、生物各兩堂課,另一半的班級則是上化學、地球科學各2學分;下學期課程交換,教師則是對應換班級。因此高一學生一學年後,習得四科必修科學課程8學分。 另外部定必修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球科學各1學分安排在高二上、下學期,以跨科教學呈現「探究與實作」的精神,涵養科學態度與方法。學校排課採以校內跨科協同的師資,安排探究實作A和B,有一半高二班級在上學期學習探究實作A課程,下學期則學習探究實作B課程;另一半高二班級在上學期學習探究實作B課程,下學期則學習探究實作A課程。學年結束後高二學生習得部定必修自然科學課程4學分。 北一女中探究與實作A、B的共同主題為能量。以自然科學探究實作A為例,主題以「能量」為探究主軸,跨科實作,物理和地球科學教師協同教學,藉由「自然界及宇宙的能量」二大主題,帶領學生認識光、熱、電、磁等能量議題,探究範疇擴及地球環境和宇宙。課程設計和架構脈絡的核心理念強調「實驗設計情境」的跨科對話,體驗測量技術的原理和演進,進而提案設計與實作討論。 教學大綱的主題內容如課程介紹--科學探究法與演進、科學檢測能力養成—基本電子元件檢測(圖1)、量測電池內碳棒電阻(圖2)、磁鐵質量測量及磁力隨距離變化(圖3)、電與磁的交會、地球磁場的探索、地球能量的探索、儀器的數位化及自動化數據擷取、手機感測器、微專題論文撰稿與製作(包含發現問題、規畫與研究、論證與建模、表達與分享)等(圖4與圖5)。 以探究實作B而言,由化學和生物教師跨科協同教學,單元主題如獲取能量的探討---生物界的能量從何而來?葉綠素的秘密、如何測量酵母菌能量獲取作用的化學反應速率?離子滴定實驗(圖6)、生物螢光反應與煙火七彩焰的探討與觀察、生活中燃料的燃燒效能與空氣健康品質等議題。 評量指標包含學習態度(圖7)、實作能力(圖8)、學習單撰寫、成果發表、同儕互評,各有百分比例。 教師的協同教學架構包含基礎課程設計、進階課程設計和科學傳播三方向,掌握課綱強調的發現問題、規畫與研究、論證與建模、表達與分享四項指標,學生經由教師協同教學,能獲得較深廣的統整能力。 圖1. 基本電子元件探究與實作課程 圖2. 學生量測電池內碳棒電阻 圖3. 學生課堂量測磁作用力 圖4. 學生課堂表達與分享,說明遇到的困難 圖5. 學生課堂討論,規畫與研究 圖6. 學生課堂操作離子滴定實驗 圖7. 教師觀察學生操作的學習態度與方法 圖8. 學生課堂化學主題探究實作 克服課程規劃的困境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說一尺不如行一寸」,這幾句耳熟能詳的話,正好說明學校究竟該如何面對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如何將「探究與實作」融入必修的自然科學課程中。只有及早行動,才能解決接踵而至的隱憂和顯憂。 究竟有那些隱憂和顯憂?各校「探究與實作」計畫需要送教育部審核,這是顯明的憂慮,有其時效性。師資結構如何調整、課程如何安排、資源是否充裕、教學是否生動有趣,都是新課綱實施後的隱形憂慮。因此不論是普通型、技術型或綜合型高中必須未雨綢繆,依據學校屬性、學生程度、人力物力資源等,及早深謀遠慮和實地演練,才能知道理想與實際有何差距,如何克服。 鑑於此,北一女中三年前即規劃部定必修和校訂必修課程規劃與設計,成立核心研議小組和教師課程社群團體,討論與規劃課程方向與實際做法,先從高一選修的特色課程實地選課和教學,逐年修正方向,微調教學主題和上課方式。坦白說,透過實驗教學後,才能真正體悟課程設計的問題有哪些,怎樣的課程設計是學生喜愛的模式,什麼是學生最想知道和最想學習的主題,如何選擇學生未來會面對的問題,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圖9)。 籌備和規劃與試辦的期間,教師不知開過多少次討論會(圖10),辦過多少場工作坊,重點都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迎接挑戰。 2019學年度正式實施新課綱,學校面對的問題包含如何排課、師資結構、空間運用、學生選課等,這些問題已在前三年試辦時思考過,也已有應變方法。即使是探究與實作的跨科協同教學,可能出現教師基本教學節數和實際授課節數核實支鐘點費的問題,但也透過「高級中等學校課程規劃及實施要點」的辦理原則,得到明確的解釋和清楚的解決方向。 圖9.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圖10. 教師社群討論探究實作課程 成如容易卻艱辛(代結語) 「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列入部定必修的自然科學課程中,因此也是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學測的命題方向。究竟如何針對「探究與實作」命題?要考學生什麼?確實是許多人關心的議題。命題和教學皆如王安石所言「看似平凡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教師敬業與專業,坐而言起而行,帶領學生「發現問題、規畫與研究、論證與建模、表達與分享」,實踐探究與實作的核心素養,相信學生面對升學試題也能展現科學的態度與方法。 參考文獻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1386853 https://www.naer.edu.tw/files/11-1000-1582.php?Lang=zh-tw 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A040080071000900-1070221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74CACEB2C305CDAF http://newsletter.edu.tw/2019/05/10/主題引言%EF%BC%9A「新課綱之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面面觀-2/ https://www.ceec.edu.tw/xcepaper/cont?xsmsid=0J066588036013658199&qperoid=0J116396760367302379&sid=0J116496646909723984 簡麗賢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物理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