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岸潮間帶動物大集合

黃壁祈、陳世煌、張永達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
鄭淑文 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 推廣組

臺灣四周環海,所以每到炎炎夏日,不論墾丁、花東海岸、東北角海岸、北海岸等地戲水人潮不斷, 但是在戲水之餘,很少有人會注意到戲水處的水域除了魚蝦之外,還有很多我們不能吃也不認識的生物在那裡生活著。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邵廣昭主任等學者曾多次呼籲,台灣不能只有「海鮮文 化」而無「海洋文化」。到海邊除了玩耍戲水及品嘗可口海鮮之外,還有許多值得大家去發現、去欣賞、去保護的多樣海洋生物,體驗參與「海洋文化」實際上比「海鮮文化」更具重要性。

在潮間帶生活的動物很多,希望大家能夠多多親近它們、認識它們,進而尊重與保護它們的生存權力。但是,過多的人潮活動所帶來非預期的污染,例如垃圾的堆積、污水的排放等等,對海洋生態系往往造成自然生態平衡的極大壓力。因此,利用既能親近觀察又不造成平衡生態系負擔的不具,配合健 康的心態與合宜的學習引導,應該是值得鼓勵亦是我們急欲呼籲推廣的戶外學習方式。現在坊間極為普遍流行的數位相機,就是項極佳的生物觀察工具,除了具有方便性及效率性的特色外,拜電子資訊業之蓬勃發展,數位相機亦具多樣性及經濟性,可依個人不同需求選擇不同功能機種。

因此,當我們前往海岸尋訪潮間生物時,可以利用「相機採集」取代傳統「標本採集」方式,「採集成果」也可以進步應用於收藏、藝術欣賞、教育素材等多方用途。以下是藉著多次與學生前往東北角海岸觀察潮間帶生物時,我們以可近拍三公分的相機(Oplympus C750)採集所留存的生物照片,配 合動物分類特徵說明方式,幫助大家「認識」、「了解」、「欣賞」與「保護」海濱岩岸潮間帶常見的各類別動物代表,同時拋磚引玉利用這「相機採集」的生物照片來引導學生進行創作「學習紀錄」之成果作品。
認識它

各類別動物特徵

辨別生物類別之系統各有不同訴求之重點,早在西元 1735 年林奈( Carolus Linnaeus )就依據是否具有運動的特性把所有生物分成動物界及植物界兩個類群 ( kingdoms )。1894 年海格爾( Ernst Haeckel )則提倡將一些單細胞生物另歸類為原生生物界( Protista )。到 1969 年康乃爾大學的維特克( Robert H. Whittaker )更進一步根據演化親緣關係、細胞構造的複雜性、屬於單或多細胞生物以及營養需求方式等特徵,將生物分成無核界(Monera)、原生生物界 ( Protista)、真菌界( Fungi )、植物界( Planta )動物界(Animalia)等五界。1977 年伊利諾大學的做生物學教授伍絲( Woese 〉等人更配合分析 16S 的核糖體 RNA 入組成,建議將無核界分成古細菌〈 Archaea )與細菌界(Bacteria),因而形成「六界說」。而且 1990 年他們更進一步提倡將所有生物分成三個領域 ( domains ) ,即細菌域( Bacteria )、古細菌域(Archaea)及真核域(Eukarya)等以強調細菌與古細菌的不同。
表一
表一、生物「界」與「域」的分類系統

自從海格爾的三界系統被引用以後,那些不能行光合作用而且無細胞壁的單細胞動物就與動物界分開了,它們被歸類為原生生物界中的原生動物 ( Protozoa )。在海洋的潮間帶區域中不論海水或底樓環境都有許多動物生活其中,藉由以下我們對動物界各門( phylum )具有分類定義性而且容易觀察到的特徽之簡易文字敘述與演化樹參考圖,希望讓大家在欣賞採集成果之餘,對動物界有全盤概觀性的了解,也幫助大家更進一步認識與與了解「海濱岩岸潮間帶各動物類別代表」。

動物界各門特徵簡述:

1.海綿動物門(Phylum Porifera)

(1).體壁有孔細睏購成的入水孔,水流從入水孔進入海綿腔後,從出水孔流出。
(2).位於中膠層的變形細胞可製造骨針及海綿絲,負責防禦及支持 。
2.平盤動物門( Phylum Placozoa 〉
(1).無中央腔室及各種器官系統。
(2).扁平身體由兩層上皮細胞組成。
3.刺細胞動物門( PhylumCnidaria )
(1).觸手或其他器官有刺細胞,內含刺絲囊的胞器,負責防禦。
(2).受精卵發育為具纖毛的幼蟲,稱為浮浪幼蟲。
4.櫛板動物門(Phylum Rhynchocoela )或稱為紐形動物門
(1).個體表面具有由成排纖毛組成的櫛板,負責運動。
(2).有些特化的細胞可射出粘絲,稱為粘細胞。
5.扁形動物門(Phylum Platyhelminthes)
(1).個體扁平,兩側對稱。
(2)大部分種類體內有消化腔,有口無肛門,為不完全消化系統。
6.吻腔動物門( Phylum Rhynchocoela )或稱為紐形動物門( Phylum Nemertea )
(1).個體扁平細長,具有可伸縮的肉質吻,主要功能為捕捉獵物。
(2).吻容納吻腔
7.輪形動物門(Phylum Rotifera)
(1)體前端具纖毛冠,纖毛擺動為後同步性。
(2).具完全消化道,有特殊咀嚼構造幫助磨碎食物。
8.棘頸動物門(Phylum Acanthocephala )
(1).體前端具可伸縮目佈滿棘刺的吻。
(2).全部成員為內寄生性蠕蟲動物。
9.線蟲動物門( Phylum Nematoda )
(1).體呈細長圓柱型,兩端末稍尖細,有些種類後端構造雌雄相異。
(2).咽或食道的消化腔橫切面呈三出放射狀。
10.線形(或鐵線蟲)動物門( Phylum Nerpha )
(1).體亦呈細長圓柱型,兩端鈍圓。
(2).體表粗糙,角質層發達。
11.軟髓動物門(Phylum Tardigrada)
(1).體柔軟,內臟成團包被於外套膜組織內,外套膜可分泌鈣質外殼。
(2).咽頭有特化之齒舌構造,可伸出口腔攝食。
12.環節動物門( Phylum Annelida )
(1).身體長而扁平或圓柱型。
(2).體表分節,不具關節附肢;有些種類內部有隔膜。
13.緩步動物門(Phylum Tardigrada)
(1).體呈桶型或柱形,分為頭部與軀幹部,界限不清。
(2).身龍腹側伸出四對短粗的足,足的末端鈍圓,具 4-8 個爪。
14.有爪動物門(Phylum Onychophora )
(1).頭部不明顯,前端有一對口前觸手,上有許多環紋。
(2).軀幹部腹面兩側有 14-43 對足,足圓柱型,是體壁的突起,不分節,具環紋,末端有爪。
15.節肢動物門( Phylum Arthropda )
(1)體被幾丁質組成的外骨骼,有些種類的外骨骼含有豐富的石灰質。
(2).身體及附肢有分節。
16.棘皮動物門(Phylum Echinoderma )
(1).體表含有石灰質或肉質的突起構造一棘。
(2).身禮呈輻射對稱。
17.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1).胚胎或幼體期身體合有脊索的支撐組織。
(2).胚胎發育過程還會出現包括背神經管、咽鰓裂及肛後尾等構造,成為成體時,有些構造可能會消失。
※ 其他動物門因為種類數量較少或個體較微小,僅列出其門的名稱供參考。
18.半索動物門(Phylum Hemichordata )
19.鰓曳動物門(Phylum Priapulida )
20.動吻動物門(Phylum kinorhyncha or Echinoderida )
21.兜甲動物門(Phylum Loricifera )
22.腹毛動物門(Phylum Gastrotricha )
23.結孢子蟲門(Phylum Myxozoa or Myxospora )
24.顎胃動物門(Phylum Gnathostomulida )
25.毛顎動物門(Phylum Chaetognatha )
26.環毛動物門(Phylum Cycliophora )
27.帝蟲動物門(Phylum Phoronida )
28.苔蘚動物門(Phylum Bryozoa)或稱外肛動物門(Phylum Ectoprocta)
29.內肛動物門(Phylum Entoprocta)

圖一
圖一 動物的演化樹參考圖
我們的相機採集 岩岸動物戶外學習日記
我們的相機採集 岩岸動物戶外學習日記
圖二
圖二 馬崗漁港附近的海蝕平台,從台北市出發約需1.5-2小時車程。
這是海釣者的濱海釣點之一,他們經常在此釣飛魚。
圖三
圖三 整個海石平台面積超過一萬平方公尺,
退潮時最適合找尋各種生活在潮間帶的魚類與無脊椎動物,安全性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