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岸潮間帶動物大集合

圖二十九
圖二十九 可別隨便用手抓它,它是有秘密武器的。注意它的薄片狀殼口蓋,呈現鋸齒劍狀,可鋒利的很呢!
圖三十
圖三十 小心!它再看著你呢!它有一雙美麗的碧眼,還會揮舞著特化的殼口蓋,小心被劃傷。
圖三十一
圖三十一 這是芝麻螺(Planaxia suloatus),
經常成群聚在一起,螺殼花紋很像白芝麻和黑芝麻。
圖三十二
圖三十二 顆粒玉黍螺(Pyramid periwinkle)
在退潮下的岩石上散佈,個體的大小約一公分以內。
經常以龐大的數量出現,
我們走在此台地上幾乎每一步都會踩到它。
圖三十三
圖三十三 黑肋蜑螺與白肋蜑螺形狀幾乎相同,
只是顏色為黑色與白色的不同罷了。
這種蜑螺的螺殼表面都有明顯的條狀突起,稱為肋條。
圖三十四
圖三十四 從殼口觀察黑肋蜑螺,其殼口內唇呈鮮白色,與其殼的黑色成為強烈對比,黑白鮮明。
圖三十五
圖三十五 一種障泥蛤,
經常以足絲固著生活於潮間帶的岩石上。
分類上,它屬於軟體動物雙殼類(Bivalves)。
圖三十六
圖三十六 看到這種動物可別急著用抓起來觀察,因為他身上的剛毛可是會整簇刺在你手上的皮膚。但也別怕,沒有毒的。成簇的剛毛就位於體節兩側的疣足,疣足具有呼吸及運動的功能。
圖三十七
圖三十七 螃蟹也是潮間帶最常見的動物,
但沙按與岩岸或礁岸生活的種類是不太相同。
這種肉球皺蟹(Leptodius sanguineus)如不仔細看,
很容易當成石頭而被忽略。
圖三十八
圖三十八 比比看這隻雄性皺蟹的左右螯,誰大?
螯前端是否呈現馬蹄狀呢?還有4對步腳是否都有毛呢?螯的先端呈黑色,是否類似戴黑手套呢?
圖三十九
圖三十九 徒手抓螃蟹,小心被大螯夾的唉唉叫。
嘿!別怕,這只是殼而已,
在潮間帶很容易撿到螃蟹證常蛻下來完整的殼。
圖四十
圖四十 這是公蟹還是母蟹呢?臍好像很大耶!
圖四十一
圖四十一 這是細紋方蟹(Grapsus tenuicurstants)
所蛻下來的殼。細紋方蟹和條紋方蟹的形態、行為及生活棲地相似,很難辨識。陽光普照時,它們在低潮帶活動,行動快速也是最鮮艷的蟹類。
圖四十二
圖四十二 小厚紋蟹(Pachygrapsus minutes)
具綠色斑點、黃綠色及黑色紋路的體色,
可幫助他在海藻間活動而不易被發現。
圖四十三
圖四十三 灰白陸寄居蟹(Coenobita rugosus)
是海岸的原住民,不論是沙岸或岩岸都可發現其蹤跡。
其活動範圍幾乎都在陸地上,
只有產卵或換殼時才會到海水裡。
注意到了嗎?它的眼睛是左右扁平的哦!
圖四十四
圖四十四 能是基於危機意識或殼的不舒適,寄居蟹經常需要換殼。換殼時最危險的,這隻沒殼的寄居蟹可不是被我們虐待的哦!它為什麼要棄殼而逃呢?
圖四十五
圖四十五 這種經驗你有嗎?
不要隨便把玩野生動物,
否則後果就像這樣痛死了!
圖四十六
圖四十六 這種寄居蟹就比較不容易離開水面了,
所以發現它都是在潮溝或潮池內。
這種是光掌硬殼寄居蟹(Calcinus lacvimanus),為常見種類。
圖四十七
圖四十七 在岸邊抓到的海蟑螂(L i g i a exotica),
跟家裡的蟑螂比較看看,
它們之間有哪些相同及不同的地方?
圖四十八
圖四十八 長像其特的圓鰓麥桿蝦(caprellideans)
又稱園鰓蠍蟲,體長約2公分,
屬於甲殼綱端足目(Order Amphipoda)。
生活在海藻之間,鰓成圓形。頭部在那裡呢?猜猜看。
由於它的體形細長,英文名為「skeleton shrimp」,
意為「骨瘦如柴的蝦子」。
圖四十九
圖四十九 蔓足類甲殼動物大部份都是營固著生活,
其附肢特化成像掃帚頭一樣,
具有幫助呼吸及攝食的功能。
體被由石灰質的骨片所包圍,告肉質的柄與附著物相連。
圖五十
圖五十 這種稱為鵝茗荷或茗荷芥的蔓足動物,
喜附著於海洋漂流物,除了脫鞋外,
還常見附著於纜繩、漂流木、保麗龍、浮球;
另外也有一些種類為某些節肢動物的外寄生蟲。
圖五十一
圖五十一 照片中各位還可以看到兩種常見固著於石頭上的蔓足動物,指狀的龜爪及火山口錐狀的藤壺。
圖五十二
圖五十二 船底、礁石及岩石等海水泡得到的地方幾乎都有藤壺的生長,其身體有一堅固呈火山錐狀的外殼所保護,泡在海水時,骨片會從火山口伸出,展開蔓足,用以擾動水流及捕捉食物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