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岸潮間帶動物大集合

圖五十三
圖五十三  除了殼的不同以外,
還看出這兩種生物的不同嗎?
對了,就是附著的地方不一樣,龜爪喜附於石縫中,
而藤壺則附著在平坦的地方;連螃蟹的甲殼、海龜的背甲及大型的魚類、鯨類體表都有可能附著。
圖五十四
圖五十四 仔細看看有海水的海蝕溝內兩側的岩石縫,經常可發現這種黑白相間的細長蛇狀物在緩慢擺動。
這是什麼?
圖五十五
圖五十五 用手指拉住蛇狀物,小心把它拉出石縫,
原來它就是棘皮動物門的輻蛇尾,又稱陽燧足。
圖五十六
圖五十六 輻蛇尾的身體呈盤狀,稱為體盤。
將它翻面,中央為口,由此向外長出由很多細小骨片所組成的腕,一般為五出輻射,有些種類可多於五。
晚的結構很像脊椎動物的脊椎,可靈活運動。
圖五十七
圖五十七 
這種不太容易見到它移動身體的球狀長棘物就是海膽,大部分的海膽都是底棲的。
照片中的魔鬼海膽(Diadema sauignyi)具有細長棘刺,
反口端周邊有藍色光環,光環要泡在水才會明顯,
因為這個光環,所以又稱「藍環冠海膽」。
圖五十八
圖五十八 
馬糞海膽又稱為白棘三列海膽(Tripneustes gratilla),
棲息淺海的海底,在潮間帶偶而可見。在海鮮餐廳中,廚師會將棘去掉,用剪刀把口周邊的骨片環狀剪開,口器構造稱為「亞里斯多德提燈」,連同內臟去掉,洗淨後,提供客人挖取食其生殖腺,此舉應呼籲避免。
圖五十九
圖五十九 盪皮蔘是礁岸常見的大型海蔘,
是一種不能食用的海蔘。
圖六十
圖六十 仔細觀察,可見其輻射狀的觸手伸出,
抓取沙土送入口內以以攝食有機質,極為有趣。
圖六十一
圖六十一 蛇海星科(Family Ophidiasteridae)的海星身體較柔軟,容易受到傷害。照片中是一隻剛死不久的橘色蛇海星,它的腕已斷一支。上方較短的腕,可能是還活著的時候,因故斷裂後再生的結果。
圖六十二
圖六十二  尖棘篩海星(Coscinasleris acutispina)很奇怪,不是五輻射對稱的,腕的數目不太相同,通常為5-7,小的腕有可能是斷晚後再生的結果。
圖六十三
圖六十三 將海星八腳朝天背腹反置,可見其伸長管足(紅色箭頭所指),努力翻轉,很快地就會翻正過來。
圖六十四
圖六十四 這些長得像海綿的動物,
怎麼看都看不出有脊索動物的特徵。
事實上在照片上所看到的是群體生活的脊索動物之一種,稱為海綿多囊海鞘(Polycitor proliferus)。
圖六十五
圖六十五 請注意看每兩個大小不一的孔,
就屬於一隻海鞘,所以你可以數數看,
照片中的海鞘總共有幾隻?
白色膠質鞘內包有海鞘的內臟,
大孔是入水孔,小孔是出水孔,
它們以咽鰓裂濾取食物。
圖四十二
圖六十六 海洋脊椎動物中,最繁盛的種類就是魚類了,由其在珊瑚礁岸,其種類更是其他海洋生態區之冠。
在台灣的礁岸潮間帶潮池中經常會發現這一類鰕虎魚,它們的胸鰭很大,在水裡游泳,展開的胸鰭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