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

蜘蛛絲和蠶絲有什麼不同?

蜘蛛絲和蠶絲有什麼不同?

蜘蛛的生活自始至終離不開蜘蛛絲。從卵開始講起,卵產於母蛛吐絲製做的卵囊中,孵化出來的蜘蛛從腹端吐絲,乘風飄浮分散,此後有造網習性的蜘蛛開始造網,或用蜘蛛絲築巢,或邊吐絲邊在地面上徘徊。不管蜘蛛是否羅網,蜘蛛絲都是牠很重要的狩獵利器。 蜘蛛依種類不同而分泌不同的蜘蛛絲,最多可分泌七種不同功能的蜘蛛絲,所以具有七種不同的分泌腺。我們常見到一隻蜘蛛拉出蜘蛛絲,從樹枝慢慢掉下來,以鬼蛛為例,此時牠的絲直徑只有0.003公釐。我們常以denier的單位來表示一條9000公尺1公克重的絲的直徑,蠶絲的直徑為1denier,我們的頭髮通常為50denier,表示比蠶絲粗五十倍,而鬼蛛蛛絲僅有0.07denier,只要有340公克的蜘蛛絲就可繞約四萬公里的地球一周。 蜘蛛絲是我們所知的最細的天然纖維,但它的強度意外地強,以相同直徑的鋼絲只能吊上0.25公克的東西,但蜘蛛絲可吊上0.5公克,蜘蛛絲的伸縮性也很大,當鋼絲拉長到原來長度的8%時即會斷掉,但眠蛛巢網上的絲可拉到六倍長,因此當一隻獵物昆蟲飛進蛛網時,不會衝破蛛網。 此外,蜘蛛絲還有吸收運動熱能的功能,因此當獵物飛進蜘蛛網時,蜘蛛網會前後搖動數下後停下來,然後蜘蛛靠近獵物慢慢取食牠。 由於蜘蛛絲具有一些蠶絲沒有的特性,曾有人想到利用蜘蛛絲來紡織,但蜘蛛是肉食性,會互相殘殺,不能像蠶寶寶那樣密集而大量飼養,因此蜘蛛絲在紡織的利用上遇到瓶頸。最近利用基因轉移技術,將蜘蛛製絲基因轉移於羊的乳腺細胞,期望開發出會製造吐絲的哺乳類動物細胞。但目前以此方法造出的蜘蛛絲功能不到真正蜘蛛絲的一半。

蜈蚣有幾隻腳?

蜈蚣有幾隻腳?

蜈蚣和昆蟲、蜘蛛一樣,身體有硬殼保護,因為具有節狀的腳,同樣被歸為節肢動物,由於蜈蚣的腳數比昆蟲的六隻腳及蜘蛛的八隻腳多很多,所以特別歸為多足類。屬於多足類的節肢動物除了蜈蚣,還有馬陸。牠們身體的基本構造都很相似,身體細長,由頭部和體軀(胴部)組成。頭部有觸角、大顎、小顎各1對;體軀由許多體節(胴節)組成,各體節具有1對或2對腳(步足),所以被稱為多足類。 我們稱蜈蚣為「百足蟲」,廣義的蜈蚣,即唇足綱地蜈蚣目的蜈蚣,的確有上百隻腳,例如分布於美國加州的細吻蜈蚣有750隻腳,在斐濟有一種蜈蚣具有382隻腳。但在分類學上屬於大蜈蚣目的狹義的蜈蚣,也就是我們常見到的蜈蚣,牠們只有21或23對腳,即只有42或46隻腳,腳數不到半百。有意思的是,至今發現的約3000種蜈蚣中,沒有一種步肢對數是偶數的。如果真能發現有50對腳、名副其實「百足」的蜈蚣,將是驚動生物學界的一大發現。 蜈蚣沒有翅膀,活動範圍自然受限於地面。由於牠多半爬行在岩縫、落葉堆積的地方,腳多,可以產生更大的推動力,讓牠順利爬行。此外,由多個體節組成的體軀,能使身體柔軟地扭彎,適應有障礙物的地形。

馬陸和蜈蚣有什麼不同?

馬陸和蜈蚣有什麼不同?

馬陸與蜈蚣一樣,同是屬於多足類的節肢動物,但馬陸屬於倍足綱,蜈蚣屬於唇足綱。馬陸的身體不像蜈蚣那麼扁平,呈圓筒形,更大的差異是蜈蚣的每一個體節有一對步腳,馬陸卻有兩對。牠們通常都棲息在朽葉、枯木、花盆底下等陰濕的地方,以腐植質為食。 馬陸有群聚性,因此常可以發現十多隻或幾十隻集體出沒;蜈蚣具捕食性,雖然孵化不久的小蜈蚣還成群生活,但長大後各自分散、覓食,以避免同類互相殘殺的悲劇。 在群居性的馬陸中,少數種類會週期性地大發生,為何如此,不得而知,專家推測馬陸的卵不一定同時孵化,甚至一些卵有休眠性,遇到某種環境條件才會孵化。有時可以看到成千上萬隻馬陸突然出現,侵入房屋,引起住民恐慌,那就是累積好幾代的休眠卵同時孵化的結果。火車馬陸就是著名的一個例子。例如1932年在宜蘭太平山區,曾出現體長不到2公分的姬帶馬陸的大發生,由於牠們橫越鐵軌時被火車輾碎,屍體流出的脂肪使火車卡住,不能滑動,造成運輸木材的森林小火車停駛的事件。 馬陸的腳數比蜈蚣多,走起路來比蜈蚣慢。蜈蚣利用扁平的身體和敏捷的動作,鑽入一些隙縫尋找獵物。雖然部分種類的馬陸會分泌有毒物質來抗敵自衛,但多數馬陸遇到危險時,是快速地將圓筒形的身體捲起來。至於蜈蚣捕食時,會從大顎注射毒液使獵物麻痺,小型蜈蚣一次注射的毒液量不多,對人體無大礙,但遇到大型蜈蚣我們還是小心為妙。

蚯蚓能活多久?

蚯蚓能活多久?

蚯蚓的種類不少,至今已知約8000種,其中包括體長超過2公尺長的巨無霸蚯蚓,也有不到1公分的迷你型,牠們的壽命有長有短,因種類而異。不少種類的蚯蚓交尾後,把卵產在土裡,入冬前就死亡,活不到1年,但也有壽命達2年,甚至活了5、6年的記錄。 以壽命不到一年的蚯蚓來說,牠們在3、4月間孵化,在8、9月進入繁殖期,在11月前產卵。由於抗寒性較差,有些蚯蚓還會鑽到較更深的地裡或到溫暖的地方過冬,所以初春時還能看到牠們,但牠們還能活多久,由於沒有野外調查資料,不得而知。不過,在室內飼養的蚯蚓可以活5、6年。 在野外造成蚯蚓死亡的原因不少,如鼬、獾、鼴鼠、尖鼠、在地上活動的多種鳥類,以及肉食性昆蟲,都是蚯蚓主要的天敵。另外,原生動物中的孢子蟲類、多種線蟲,甚至一些寄生蠅、黑蠅,也以蚯蚓為寄主。還有,地震、山崩等地層的變化,對蚯蚓棲所的破壞,也是使牠不能長壽的原因。 在大雨過後,我們常會看到蚯蚓爬到地上被太陽晒死晒乾的畫面,這些蚯蚓以沒被寄生者居多。根據專家的研究,這是因為流入土中的雨水所含的二氧化碳較多,沒被寄生的蚯蚓由於呼吸正常,需要較多的氧氣,不得不爬到地面上來,但經過陽光的直射,受到紫外線的照射後,漸漸陷入麻痺狀態,終告死亡。

身體被切成兩段的蚯蚓會不會變成兩隻?

身體被切成兩段的蚯蚓會不會變成兩隻?

我們用鋤頭或圓鍬挖土時,常在無意間把蚯蚓切成兩段,此時斷成兩截的蚯蚓會不斷蠕動,像是變成兩隻蚯蚓似的,是否真的會這樣?雖然後來的情形依蚯蚓的種類而異,但一般來說,蚯蚓從身體正中央切成兩段後,前段部分會再生尾部,雖然不能像原來的那麼長,但仍是一隻尚稱完整的蚯蚓。後段的蚯蚓也會發生再生的現象,但不能形成頭部,雖然能夠維持暫時的生命,但由於不能取食,最後還是會死亡。通常愈靠近前端的部位,再生能力愈差。 有的蚯蚓再生力很強,被切成兩段後,會變成兩隻蚯蚓。某些在水中生活的蚯蚓,被切成3段或4段後,竟然還能變成3隻或4隻有產卵能力的蚯蚓。 根據利用條紋蚯蚓所做的實驗,從尾部第2節切斷時,切斷處會再生兩個體節,自第3節切斷時會再生3個體節,切斷第4節時會再生4節,但切斷體節超過5節時,再生的體節數仍是4節或5節,顯然條紋蚯蚓的尾部再生能力頂多是5節。當切斷節數為第15節時,雖然蚯蚓還能再生5節,但體腔內的生殖器不能再生,一生失去繁殖能力。不管如何,對沒有特殊禦敵武器的蚯蚓來說,身體的再生能力就像壁虎、蜥蜴的自割(斷尾)求生一樣,是個很有效的求生策略。

企鵝為什麼會一隻接著一隻走,像在行軍?

企鵝為什麼會一隻接著一隻走,像在行軍?

在南極的記錄片或國外的動物園,可以看到皇帝企鵝散步的可愛模樣。牠們都排成一縱列,一隻接著一隻往前走,偶爾可見兩隻並排而走,為何會這樣?原來牠們在南極造巢育雛的地方,是離海邊數百公尺,甚至1、2公里,算是內陸的範圍。這裡的地底下至少有好幾公尺的冰層,地形平坦且不會破裂,很安全,但企鵝為了覓食,常走到海邊潛水,而愈接近海水,冰層就越來越薄,加上受到南極強風的吹襲,冰層破裂成冰塊後又被強風吹向陸地,使得愈接近海邊,地形愈凹凸不平。當冰層薄到無法承受企鵝的體重,企鵝不小心掉進冰縫裡時,就算牠再怎麼會游泳,還是凶多吉少,因此照著別隻安全走過的路徑走才安心。 不只是來自同一築巢處的企鵝有集體行軍的習性,遇到另一群走過的路,牠們馬上利用冰面遺留的腳印,跟著它們走,理由很簡單,為了省事及安全,就像我們走山路時常沿著走過的人的足跡前進。企鵝即使離開原產地南極,這種因應南極特殊地理環境的習性,仍然不變,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牠們在動物園裡可愛又滑稽的行軍模樣。

近視眼鏡的功用?

近視眼鏡的功用?

正常的眼睛成如圖一,影像經由水晶體折射後能清晰成像在視網膜中,產生清楚的視覺,但是當我們過度使用眼睛看近物或長時間盯住某樣物品,例如:一直打電腦、看電視…等,玻璃體內腔受到的壓力持續增加,使發育中的眼球眼軸增長,使水晶體喪失調節焦距的能力,而使影像成像在視網膜前,造成近視,如圖二。而近視眼鏡是是凹透鏡,目的是延後成像的距離,使影像能清楚成像在視網膜上,已達改善視力模糊的功效。\r

食物鏈中生物在生態系的食物鏈中扮演何種角色?

食物鏈中生物在生態系的食物鏈中扮演何種角色?

生產者、消費者、清除者、分解者的定義: \r 已利用能量與物質的轉移方法來分階層。能由陽光、水等無機物維生的植物生產者,只以食用生產者維生的草食性動物則是初級消費者,而下一階級食用初級消費者的肉食性動物就是次級消費者,以此類推食用次接消費者的稱為三階消費者。清除者則是食腐肉的動物,像是禿鷹,馬陸,虎頭蜂,白蟻…等,分解者是真菌細菌類,把清除者不能食用分解的動植物殘體,轉換成自然的元素,再供給植物的需要。\r 由於一個生態系中各種生物的角色不只有一種,不過本題選項A稻米為生產者。選項B蚯蚓為初級消費者也可能為分解者。選項C狼為次級消費者或更為高級的消費者,狼與題目的老鷹相同,故本題應選C。

抗生素的功用?

抗生素的功用?

抗生素是由細菌、黴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具有抗病原體或其他活性的一類物質,功效是殺菌。主要是從微生物的培養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製造。抗生素作用,是抑制細菌中蛋白質與核酸的合成,干擾新陳代謝與繁殖,已達消滅細菌功效。但是因為病毒沒有新陳代謝的路徑,所以抗生素對病毒一點用都沒有。寄生蟲的細胞結構與細菌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抗生素可以抑制細菌的生長或殺死細菌,但卻不會對病毒或寄生蟲造成很大的作用。

你對身體版圖有多瞭解呢?

你對身體版圖有多瞭解呢?

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也是構成任何具有生命現象個體的最小單位,除了病毒以外的所有生物皆是由細胞所組成。依細胞組成的數量可以簡單的分為兩類:單細胞生物與多細胞生物。細菌、原生動物與大部分的維生物都是由單一細胞完成所有生命現象;高等植物和動物則是由多個細胞所組成,細胞之間有分工合作的現象。\r \r 談及多細胞生物間的分工現象,許多型態或功能相似的細胞與細胞間質就會組成「組織」,動植物中常見的組織簡單介紹如下:\r 動物有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結締組織等基本組織。\r 植物有分生組織、營養組織、疏導組織…等。\r \r 單靠各個組織的功能無法將生物體內所需的活動正常運行,因此動、植物體內,為了完成某種特定功能,將功能間能夠相互輔助、協調的組織結合構成器官。植物體的器官主要包含兩類,分為生殖器官和營養器官。生殖器官包括花、果實、種子;營養器官有根、莖、葉。動物體的器官較植物複雜一些,通常一個器官可以屬於多個系統,動物體主要的器官有心臟、肺、腦、眼、脾臟、胰臟、腎臟、肝臟、腸臟、皮膚、子宮、膀胱和骨骼等。\r \r 生物體中的器官會與其他分擔共同功能的器官一起組成系統,進行生物體內的調控,但是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動物體有系統層次;植物體則沒有。生物體匯集各個系統的運作,透過各系統間的分工、調控,以維繫生命現象,我們稱之為個體。\r \r 所以生物中各個層級由小到大依序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

誰來和細胞比大小?

誰來和細胞比大小?

由物質的組成來看,細胞是由很多胞器(如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組成;胞器由有機聚分子 (如蛋白質、胺基酸)組成的;有機聚分子由許多化學分子(如二氧化碳、氧)組成;化學分子是由原子(如氮、氧、碳)組成;由以上可知,細胞>分子>原子。 一般細胞大小大約200~300微米(μm),約2~3x10-4公尺(m)。原子的大小大約10-10公尺(m)。

神經的構造?

神經的構造?

神經元(神經細胞)主要是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之一,藉著交互作用利用化學傳遞物質、電子傳導,可改變軸突的通透性,將電能轉為化學能,達到傳遞訊息的功效,而非像血管一樣傳送物質,所以神經細胞不是管脈。\r 依照生物體層級: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r 組織:具相似功能和構造的細胞及其分泌的細胞間質所組成,例如機細胞構成肌肉組織\r 器官:是由多種不同功能的細胞與組織所形成能產生功用的構造,例如心臟\r 系統:由不同的器官組成具有特殊功用的構造,例如心血管系統\r 而神經訊息傳遞時只需一個神經元就可以完成接收與傳遞的功用,所以神經屬於一個細胞,故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