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冬春季鋒面會怎麼變化?
文/王嘉琪
臺灣位在歐亞大陸與太平洋交界處,緯度不高卻有相當多種天氣系統隨著季節變換出現並影響臺灣。若根據帶來降雨的天氣系統區分季節,東亞地區大致上可以分為五個季節(圖1),春季(2/15~5/15)、梅雨季(5/16~7/24)、夏季(或颱風季,7/25~9/27)、秋季(9/28~12/1)與冬季(12/2~隔年2/14)。在這五個季節中,臺灣只有夏季不會受到鋒面影響,秋季到隔年春季都會出現冷鋒,梅雨季則是滯留鋒為主。伴隨著鋒面而來的降水,也成為臺灣非常重要的水資源之一。
圖1. 台北氣象站氣候平均日雨量(毫米),使用1998~2020的日雨量平均(藍色長條圖),紅色曲線為5天滑動平均。以黑色虛線劃分東亞地區的五個自然季節。
隨著全球平均氣溫升高,降雨型態變得更加極端,鋒面活動的變動則是造成降雨型態改變的其中一個因素。如果想知道這些與鋒面相關的降雨會怎麼變化,就必須先找出鋒面出現的頻率與地理位置可能有什麼改變。這樣講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其實在分析上相當具有挑戰性。暖化後的情況,目前只能依靠氣候模式來模擬,但是鋒面是狹長形的結構,寬度約6公里到80公里左右。現在大多數的氣候模式網格都大於鋒面寬度,難以解析出精確的鋒面位置與強度。雖然我們無法精確地模擬每一道鋒面,但是依然可以在現有資源下,討論鋒面的氣候特徵,並做有限度的未來推估。如果能知道未來可能的變化趨勢及不確定性,對水資源管理及相關的災害應變都會有幫助,尤其是需要長期規劃的政策擬定,可以為此提供一些初步的參考依據。
鋒面的特徵與判斷
鋒面附近有些常見的特徵,例如:在地面天氣圖上可能有明顯的風速變化、風向轉變及溫度變化等。如果搭配衛星雲圖看,可能會看到鋒面伴隨著長條狀的雲帶。預報員做天氣診斷分析時,就是從觀測資料中尋找這些特徵;當相關的特徵出現得越多、越明確時,就越能肯定的判斷鋒面位置及種類。但是,當特徵不夠明顯時,像是溫度變化較小,就不見得會判斷為鋒面。目前在天氣預報上,這些特徵的尋找與判斷,都必須透過預報員人工處理。也就是說,可能會影響鋒面判斷的因素,除了觀測資料的品質與完整度,相關科學知識的累積,也包含預報員的經驗與主觀看法。
即時的鋒面判斷,目的就是做3~7天的預報;而且天氣預報會在短時間內不斷滾動式修正,所以鋒面位置及種類的判斷,稍微有點不一樣並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當我們拉長時間尺度後,氣象科技、資料與專業知識等都有明顯的進步,鋒面判斷的依據就可能有明顯的改變。在這樣的情況下,到底鋒面氣候特徵的改變,是因為氣候變遷、還是人類文明的進步,就很難釐清了。
為了避免人為因素造成的假象,分析氣候資料時,勢必要發展客觀的鋒面偵測方法。目前大多數的方法都是採用與溫度相關的氣象變數來計算,例如:位溫。因為鋒面附近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溫度變化很大。有時鋒面兩側的濕度變化也會很大,因此有些方法會多考量濕度的影響,例如採用相當位溫或濕球位溫。接著找出「位溫梯度變化率」 最大的地方,定義為鋒面位置(圖2)。最後把每個網格中鋒面出現的天數加起來,就是每個季節的鋒面頻率。
圖2. 鋒面自動偵測與人為判定之比較,以2012年2月6日為例。
(a)為自動偵測的結果(黑點),土黃色線表示濕球位溫梯度為2K/100公里的等值線,桃紅色線表示梯度為2.5K/100公里,色階表示日累積雨量(毫米)。黑點(鋒面)都落在濕球位溫梯度等值線較密集的一側,也就是降雨帶的前緣。
(b)為日本氣象廳該日12Z地面天氣圖,自動偵測的位置與圖上滯留鋒的位置相近。
氣候上的鋒面頻率分布
有了自動偵測的方法後,就可以應用到觀測資料上。氣候研究上常用的是一種稱為「再分析資料」的數據(註一),這是一種融合觀測資料及模式模擬的資料。在數值上,最接近觀測資料且符合已知的物理定律;在格式上因為已經網格化,使用上非常方便,因此經常被當成很重要的參考依據。我們這次使用的是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最新一代的再分析資料(簡稱ERA5),空間解析度最高可到30公里,水氣相關的變數也比前一代準確很多。
根據ERA5資料的結果(圖3 a, b),春冬兩季的鋒面,最常出現在北緯20~25之間的華南地區,範圍向東延伸到臺灣東部外海,並向東北方(琉球方向)延伸至日本南部海面。另外一條常出現鋒面的帶狀區域,是北緯35~45之間的中國華北及東北地區、韓國及日本。出現的頻率大約每個季節2天到一周左右。
接著來看一下氣候模式的模擬情況,這邊採用的資料是第五階段耦合模式對比計畫(簡稱CMIP5)(註二)提供的模擬。每個氣候模式都會先做歷史模擬(historical simulation),也就是模擬1850~2005年這段時間,負責產出資料的研究單位,會拿各式各樣的觀測資料來比對,檢查歷史模擬有沒有掌握到現今氣候的重要特徵。但是這些檢查,多半僅侷限在基本氣象變數及重要的氣候現象(如:聖嬰、季風等),不會特別針對鋒面評估。所以,我們要先把每個模式模擬的鋒面頻率跟ERA5的資料比對看看;這邊我們比對的是1979~2005年的平均狀態,共使用了29個模式。
我們根據ERA5及CMIP5歷史模擬的相關係數和模式表現指標,這兩個數值來挑選鋒面模擬得較好的模式,最後挑出的數量是冬季有7個模式,春季有6個模式。將這些模式的鋒面頻率平均後得到圖4(c,d),空間分布上蠻接近ERA5的結果,鋒面頻率則有些高估。如果沒有做模式挑選,直接將所有的模式數據平均,則高估的情況會更嚴重。
圖3. ERA5與CMIP5歷史氣候模擬之鋒面頻率比較,單位為天數/季節。
(a)及(b)為ERA5,(c)及(d)為表現較佳之氣候模式的平均。上下排分別為自然季節的冬季及春季。虛線長方形為評估及挑選氣候模式時採用的區域。
註一:由於某些偏遠地區的觀測資料在傳送時會有時間落差,來不及放入預報模式中。同時氣象預報模式也會因為科技進步不斷更新版本,版本差異也會對氣候資料產生人為干擾。所以,為了補上遲到的觀測資料,並解決預報模式版本更新可能會造成的影響,擁有較大規模的氣象單位(主要為美國、歐洲、日本)會用最新版的預報模式,加入完整的觀測資料重新作一次分析預報,稱為「再分析資料」。
註二:由於氣候模式運行時,需要龐大的電腦運算資源,絕大多數國家都只能負擔一個氣候模式的運作,為了克服資料量不足的問題,由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負責規劃實驗條件(例如:統一模擬的年份、規定四種未來暖化情境等)及產製資料的時程,這就是耦合模式對比計畫(簡稱CMIP)。世界各國的研究單位再各自產出氣候模擬,將資料上傳到資料庫跟全球免費共享。CMIP5表示是第五階段產出的資料。我們常聽到的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是各國的科學家利用CMIP5的公享資料進行分析後的研究結果。最新版的第六次評估報告(主要根據CMIP6資料),其中第一工作小組負責的科學報告草案已在2021年8月公布,第二、三工作小組負責的是社會經濟衝擊及調適因應,則預定於2022年公布。
未來的鋒面變化
CMIP5計畫中的氣候模式同時也會做不同程度的暖化情境模擬,用來推估到21世紀末時的氣候狀態。我們採用的是最極端的暖化情境(RCP8.5)(註三),把21世紀最後30年(2071-2100年)的鋒面頻率平均後,再減掉歷史模擬的值就可以比較暖化前後的差異(圖4 a,b ),同時也疊上歷史模擬的氣候值(等值線)。比對後可以發現,冬季的鋒面頻率不管是中緯度鋒面或副熱帶的鋒面都將減少,尤其是華南地區減少得最明顯。春季的鋒面頻率也有類似的改變,同時減少的地區比較偏向氣候極大值的南側,增加的區域則比較偏向北側;綜合來看,鋒面區會有往北偏移的情況。
會有這樣的改變,很可能跟對流層低層的水氣傳送有關,我們可以看 850hPa (距離海平面約1.5公里高)的水氣傳送在暖化前後的差異(圖4 c,d 中的黑色箭頭),在華南到臺灣一帶,是一個擁有水氣的反氣旋(順時針)氣流場(以紅色箭頭與A標示),這個氣流場會把海上的水氣傳送到華中及華北,提高該地區低層水氣在南北方向上的對比,因此容易形成鋒面。這個過程在春季比較明顯,因為春季的順時針環流比冬季更強,水氣來源位在溫暖的南海及熱帶洋面上,帶來充沛的水氣。
圖4. 未來鋒面頻率及水氣環流的改變
(a)及(b)顏色為鋒面頻率的改變,等值線為鋒面頻率氣候值,單位皆為天數/季節。(c)及(d)顏色為850 hPa濕球位溫梯度的改變,單位為K/100公里;黑色箭頭為水氣通量的改變。紅色A表示反氣旋(順時針)環流,紅色箭頭表示主要的水氣傳輸方向。上下排分別為自然季節的冬季及春季。
註三: 在CMIP5階段規劃了四種暖化情境,其中RCP8.5情境表示世界各國沒有做任何溫室氣體的減量,為最極端的情境,8.5 表示2100年地球表面每平方公尺接收到的淨輻射量較1750年(工業革命前)增加了8.5瓦。
鋒面降雨的模擬及推估
最後來看一下鋒面降雨的模擬,常見的做法是把已經標定為鋒面的網格當中心,再選取周圍八個網格,將這九個網格中的雨量都算成是鋒面降雨。這個計算方式雖然不是完全精確,卻可以比較有效率地用一致的標準來統計長期的資料。以這個方法統計了歷史模擬中的鋒面降雨佔該季節全部降雨的比例(圖5 a, b),在鋒面頻率最高的華南到臺灣一帶,大約有35% 以上的雨量來自鋒面。未來這些區域的降水,則隨著鋒面頻率降低,可能會減少約10-30%(圖5 c, d) 。但是華中及華北地區、韓國及日本,都將因為來自南方較強的水氣通量產生較多鋒面及相關降水。
(a)及(b)為歷史模擬的鋒面雨量在總雨量中所佔的比例;(c)及(d)為暖化後鋒面雨量改變的比例。上下排分別為自然季節的冬季及春季。
雖然在北臺灣地區,春季的降雨佔年降雨量比例不高,約20%,但是在經歷冬天乾季後,若暖化後春季鋒面頻率及降雨減少,很可能會延長乾季,產生乾旱現象,在水資源管理上需要提早因應。例如,目前「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TCCIP)」已開始與農委會及農民合作,嘗試更省水的水稻耕種方式(旱田直播),也有不錯的結果。面對未來的降雨改變,做好跨領域的合作與技術開發,將是相當關鍵的因素。
未來的挑戰
由目前的結果來看,鋒面的模擬仍有許多不確定性,大多數氣候模式仍無法模擬出合理的鋒面頻率分布。臺灣附近的鋒面頻率在21世紀末的變化趨勢,如果讓現有的26個模式來投票(前述29個模式中有3個沒有提供未來推估的資料),超過一半的模式沒有明顯趨勢(未通過90% 信心水準的統計檢定),大約1/3 是減少的趨勢,不到1/3是增加的趨勢。雖然有效票顯示是減少的趨勢,過去長期的雨量觀測資料也是減少的趨勢,但是對於未來推估,客觀數據上依然信心不足。
除了因為氣候模式本身解析度不足以模擬狹長的天氣現象外,大氣中有一些時間尺度較長的氣候振盪也會影響天氣現象,例如:週期為20-90天的季內振盪(Hung et al. 2014),及數十年以上的太平洋十年際振盪(Hung et al. 2004),都已被證實會影響東亞地區的冬季及春季降雨,但是這兩種氣候現象,在氣候模式中仍無法模擬得很好,也許會間接影響到鋒面的模擬。
最後是梅雨鋒面的偵測與推估,出現在臺灣附近的梅雨鋒面用現有的自動偵測方式非常難找到,這與梅雨鋒面的特性有關。由於梅雨鋒面出現在較溫暖的季節,此時南北溫度梯度已經變小,主要的鋒面特徵為濕度及風向的明顯變化。雖然現有的方式已經考慮了水氣變數,但偵測的效果並不好,該怎麼調整偵測方法中的各種參數,或把風向變化也加入偵測方法中,還需要測試。再者,梅雨季受鋒面激發的中尺度對流,也因為尺度太小無法被氣候模式解析。不過只要我們清楚的知道缺點在哪裡,未來就有可能改善。
致謝
本研究與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許晃雄教授及陳英婷小姐合作完成(Wang et al.2021)。 圖一資料由大氣水文研究資料庫提供(https://dbar.pccu.edu.tw/),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郭韋辰先生協助製圖。
參考資料 許志聖、宋勳,水稻直播栽培,台中區農業專訊,第七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https://www.tdais.gov.tw/ws.php?id=1540&print=Y
Hung, C.-W., H.-H. Hsu, and M.-M. Lu, 2004: Decadal Oscillation of Spring Rain in Northern Taiwan. Geophys. Res. Lett., 31, L22206
Hung, C.-W., H.-J. Lin, and H.-H. Hsu, 2014: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and the Winter Rainfall in Taiwan. J. Climate, 27, 4521-4530. DOI: 10.1175/JCLI-D-13-00435.1
Wang, C.-C., H.-H. Hsu, and Y.-T. Chen, 2021: Observed and Projected Frontal Activities in East Asia. J. Climate, 34, 3067-3086. DOI: 10.1175/JCLI-D-19-0959.1
王嘉琪
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臆測生物學
文/謝甫宜、謝秉璋
圖/謝秉璋
「想像力比知識重要,因為知識有所侷限,想像力涵蓋一切。」——愛因斯坦
發現化石的那一刻,人類就意識到自身的渺小和生命史的壯闊,生命之源是如此悠遠模糊,未來景象亦復如是。我們要如何知曉過去、預測未來?生命的出現是偶然嗎?以古為鏡,科學似乎就在統整不斷重複的模式,藉由提出猜想、模型、假說,讓我們一瞥那些不可及的世界。臆測生物學是科學家及藝術家所建構的異類學門,藉由不羈的想像詮釋未知的生命,融合浪漫與理性、創意與邏輯、紊亂與秩序,這一切要從鼻行動物說起。
老教授異想天開 鼻行獸直走橫行
1957年,《The Snouters: Form and Life of the Rhinogrades》出版,本書描述太平洋Hi-iay群島上一群高度特化的哺乳動物,稱為鼻行目(Rhinogrades),他們體態嬌小,保持著頭下腳上的姿勢,以鼻子行走、支撐自身重量。不過,該群島在美國氫彈試爆時摧毁殆盡,這群珍稀生物就此灰飛煙滅。書中介紹26個物種,包括只能以鼻子短暫站立的原鼻行獸、以耳廓作為翅膀的滑翔鼻行獸、以鼻涕捕食小魚的釣魚鼻行獸、以長桿似尾巴站立的擬花鼻行獸,和外表像蠕蟲並以蚊蚋為食的漏斗鼻行獸等,如圖1所示。
圖1. 鼻行獸生態復原圖,左上角順時鐘方向依序為:擬花鼻行獸、滑翔鼻行獸、原鼻行獸、漏斗鼻行獸和釣魚鼻行獸。(生物設計: Gerolf Steiner)
此書一出版即引起轟動,一本正經的描述方式使許多科學家都信以為真,然而以上內容由德國動物學家Gerolf Steiner杜撰,包括骨骼與肌肉結構、生態插圖、使用二名法的學名和其所在的島嶼地圖,全由他一手創造。隨著各國語言的譯本相繼出版,這群虛構動物被廣為人知,幾十年後還有其他科學家陸續發表或者說創造這些鼻行目的新物種(Kashkina, M. I., 2004)。本書和稍後即將介紹的《After Man》可稱做臆測生物學之濫觴。也許讀者會認為這些書充其量是以科學形式發表的惡作劇或藝術創作,和真正的生物學八竿子打不著,不過這種驚奇的感受在科學史上屢見不鮮,第一隻送往英國的鴨嘴獸標本也曾被科學家懷疑是採用不同動物部位所縫合起來的假生物!
窮舉古今演化規律 遙指未來生態變貌
蘇格蘭古生物學家Dougal Dixon於1981年撰寫《After Man: A Zoology of the Future》一書,此書設定人類因地球資源不堪負荷而滅絕,並大膽預測現代動物五千萬年後的樣貌。上一個五千萬年,少數倖存的哺乳類及鳥類剛從白堊紀大滅絕的劫難中復甦,難說下一個五千萬年又有幾代生物更迭變換?作者在書中寫道:人類時代的主要食植及食肉動物分別為有蹄類(奇蹄目及偶蹄目)與食肉目所佔據,然而在人類時代這兩類生物因棲地消失而大量滅絕,僅少數種類留存,人類滅絕後,棲地霸權隨之轉移至最強韌的哺乳類:兔形目與齧齒目身上。由於繁殖力旺盛、適應力強,兔子的後代異形兔演化出修長的身軀及類似蹄的腳趾,成為主要的植食者。另一方面,齧齒動物的一支演化成肉食性鼠類,牠們的門牙及顎骨已大幅修改成適合切割肉塊的樣式,身形也變得如狼一般,另外其他齧齒動物成功適應各式環境,以類似的型態取代人類時代的海豹、海象、河馬、北極熊、袋鼠等空缺,如圖2所示。書中描繪百餘種動物以及各物種間的捕食、競爭、共生和寄生關係,這些細節使整個生態系躍然紙上。
圖2. 五千萬年後的非洲草原,右側近景為兩隻肉食鼠類:猛鼠,遠處為一群異形兔、不具飛行能力的珍珠雞及四角巨羚。(生物設計:Dougal Dixon)
作者以兩大概念作為奇異想像的後盾:生態區位(ecological niche)和生物地理學(biogeography)。生態區位指該生物在生態系中扮演的角色,受生存空間及食性兩項要素深深影響,屬於食肉、食植、食蟲、食腐或是寄生?食植可再細分為食草、食葉、食根莖、食種子等等細項,其他區位亦如是。不同時空背景下,親緣關係遙遠、但處於相同生態區位的物種往往會演化出極相似的外型,此稱為趨同演化(convergent evolution)。最典型的例子包括魚龍和海豚的流線型身軀、澳洲大陸的袋狼和北半球的狼擁有幾乎相同的骨架,以及南極的企鵝和北極圈的大海雀外型如出一轍等,不勝枚舉。所以未來出現長相類似於今日動物的物種乃是自然規律所牽引,而非作者想像的貧乏。生物地理學是一個研究生物時空分布原因的學科,各陸塊漂流移動、氣候變化等因素使得生物族群遷移亦或隔離,相連的大陸或島鏈能使動物群擴張搬遷。例如,三百萬年前中美路橋的形成導致遺世獨立的南美洲再次與北美大陸相接,使兩地的動物搬遷交流,但是彼此競爭也造成不少物種滅絕。相反地,島嶼造成的地理屏障可形成一個獨立的小世界,例如澳洲與世隔絕使得許多有袋類獨立演化;未來東非大裂谷若擴大,東非將會形成一個獨立的島嶼,生物相將與非洲大陸截然不同;如果一個島嶼最先到來的動物是蝙蝠,那牠們展開輻射適應(adaptive Radiation)形成各式陸生的種類似乎也不足怪,如圖3所示。依照上述經反覆應證的演化規律,能否從現存生物的特性、適應生態區位導致的趨同演化、板塊的移動趨勢(包括大陸的分合和島嶼的形成)等線索得出一個較可能出現的未來世界?
圖3. 就如同擁有眾多陸生鳥類的紐西蘭,未來某島嶼的蝙蝠也許會喪失飛行能力,並分支出許多物種。(生物設計: Dougal Dixon)
2002年電視節目《Future is Wild》開播,將眼光放更渺遠的時間維度:五百萬年、一億年及兩億年後的世界,分別描述這些的生態,Dougal Dixon也參與生物設計。例如,一億年後,哺乳類因無法適應環境而悉數滅絕,佔領陸地的將是軟體動物及節肢動物。2015年,法國生物學家Sébastien Steyer所著的《Demain, les animaux du futur》(Tomorrow: animals of the future)更是異想天開,包括大如鯨魚的海洋蝌蚪以及失去翅膀的各種鳥禽,顯然有許多不合理處。例如,蜂鳥食性不變的前提下,沒有理由犧牲飛行能力啊!只會使其覓食更加不便。市面上也有其他想像未來生物的書籍,然而鮮少能兼顧理性和想像,外型往往過於誇大獵奇、亦不符合邏輯,只是將空中的生物改成地面生活、陸生轉變為水生而已。如果設計和論述不夠謹慎嚴密,易流於膚淺、不過是吸睛的商業怪物。
有的科學家對於上述的假想生物嗤之以鼻,生物學家Peter Ward在《Future Evolution》(2001)一書中寫道,人類已然深刻的改變生態系,失控的人口成長、氣候變化以及外來種入侵等種種因素,造成的第六次大滅絕只會隨人類存在而持續,因此今日的動物在原先棲地上演化這個設定本身是錯誤的,由此發想的新物種無疑是癡人說夢。未來的生態系更可能是由適應人造環境(包括農田、城市及垃圾場)的少數生物所建立,例如蒲公英、浣熊、老鼠、蛇、烏鴉、鴿子及家畜等等。不幸的是這的確是更為精準、鑿鑿可據的預測,嗚呼哀哉,生態系終究無法回到以往的樣子了,與自然和諧共處似乎是遙不可及的夢,智人短短的幾萬年發展就抹煞了長達數億年的演化史。那麼上述《After Man》和《Future is Wild》等烏托邦式的作品價值何在呢?
誠如Dixon自己所言:「我提出的並非肯定的預測,反倒像是在探索可能的極限。」這些奇異生物絕對是饒富趣味的科普教材,科普的目的不就是激發好奇心及求知慾嗎?奇譎的世界在眼前展開,引領著觀眾尋覓、穿梭、領略古今自然界的通則及特例,使人流連忘返,浮想翩翩,生物學的大門已然成功地向大眾敞開…。
古生物復原風雲變幻 新物種猜想歪打正著
上個世紀,我們對古生物的認識僅藉著骨骼化石,而保留著軟組織的化石可謂鳳毛麟角,恐龍總被認為是龐大遲緩、昂首伏尾的爬蟲。1960年代末,古生物學家John Ostrom和Robert T Bakker提出「恐龍文藝復興」這個概念,認為恐龍是活躍的溫血動物,鳥類是其後代,這個想法深深影響許多藝術家,賦予牠們高舉尾巴、水平站姿、靈活敏捷的新形象。畫家Gregory S. Paul以此理論繪製活靈活現的復原圖,並在多種恐龍體表畫上羽毛,直到1996年第一隻羽毛恐龍被發現這個假設才被證實;精瘦苗條的「皮包骨復原」 (shrink wrapping)為此世代的古生物藝術家的繪圖慣例,例如藝術家Eleanor kish所創作絕美圖像中的動物顯得瘦骨嶙峋,脊椎及肋骨的輪廓歷歷可見。然而隨著更多的化石出土,這種憔悴的皮包骨復原已然過時,我們對古生物的想像卻停滯不前。
圖4. 皮包骨復原套用於今日的動物。
概念源自《All yesterdays》(2012)
《All yesterdays》(2012)試圖以全新的觀點顛覆一般人對古生物的想像,今日動物假若套用皮包骨復原法呈現會是多麼的荒謬!
如圖4所示,各位讀者們看得出這是什麼動物嗎?答案會讓人大吃一驚,分別是家雞(左)、河馬(右上)、馬(右下)。豐腴飽滿的鳥失去羽毛,成為乾枯孱弱的蝙蝠樣;抽去脂肪及毛髮的哺乳動物顯得陰陽怪氣,擁有長犬齒的河馬沒有嘴唇的掩飾,變得齜牙咧嘴,令人不寒而慄。傳統的古生物復原慣例完全不適用於現今動物,因此採用更激進、想像豐富的方式重新建構他們的外表或許更接近真實,此書收錄大量生動且「非主流」的復原圖:獸腳類是否有軍艦鳥似的大氣囊或公雞頷下的肉垂?是否有很展示用的亮麗尾羽?蜥腳類頸部可能有用來散熱的鬆弛皮膚、甚至是鼓脹的?三角龍鼻腔也許有氣囊?蛇頸龍也許棲息於海底?我們可以大膽而浪漫的假設這些生物的花紋、外皮、羽毛及行為,雖然沒有客觀證據支持,卻是不違背目前證據的其中一種可能,畢竟與恐龍的後代:鳥類所擁有的鮮豔羽毛和複雜行為相比,傳統的復原仍嫌保守。有時新發現比想像更令人驚訝!鴨嘴龍有肉質頭冠(Phil R. Bell, FedericoFanti, Philip J., Currie, Victoria M., Arbour, 2014)等發現給了這波革命一劑強心針。
圖5. 恐龍的面子問題,左上角順時鐘方向依序為:現代復原的梁龍、80年代的象鼻版本梁龍、露齒無唇的暴龍、有嘴唇的暴龍
接下來讓我們聚焦在恐龍復原的「面子問題」,如圖5所示。暴龍自發現以來一直是大眾媒體的寵兒,在電影侏羅紀公園的形象最為深植人心,不過有一群科學家指出電影是不正確的,生物學家Reisz認為這些獸腳類的牙齒不會外露,而是由嘴唇完全包覆著,就像蜥蜴或蛇一樣,這是由於牙齒的牙釉質會在缺乏唾液或水的環境下受損,因此可以假設非水棲生物的牙齒大多會隱藏於唇下(Reisz, R. R. & Larson. D, 2016)。但是Carr的研究(Carr et al., 2017)駁斥這個說法,他指出暴龍顎骨上的孔洞類似鱷魚,很可能兩者吻部都有敏銳的感覺器官,沒有容納嘴唇的空間,因此牙齒是暴露的。耐人尋味的是,此文發表後,Witton等古生物學家展開批評,指出鱷魚的臉部是破裂的皮膚,和恐龍化石印痕顯示的鱗片構造不同;再者暴龍顎骨上的複雜紋理代表上面布滿支撐面部組織的神經血管溝,和鱷魚的頭骨紋路相去甚遠;第三點,鱷魚吻部的壓力感應器是用來接收水體震動的,和陸生恐龍習性及棲地有雲泥之別!
另一個爭論是蜥腳類恐龍是否擁有象鼻?這一個古怪的猜想最早源自於《Sauropod habits and habitats》(Coombs, 1975)這篇論文,裡面提到恐龍的鼻孔形狀及位置類似於有長鼻子的哺乳類,爾後許多八零年代的科普讀物描繪出擁有象或貘一般鼻子的蜥腳類。不過近年來的研究顯示長鼻組織很難存在,第一是新化石還原的鼻孔位置應該在骨質孔洞的前面、鼻腔狹小,與面部組織貼齊 (Witmer, 2001);第二點是長鼻乃需巨大血管、顱神經和肌肉支撐,然而這些巨獸們的腦模型顯示面部神經很小(Knoll, 2006);第三點是牙齒排列及磨損情況顯示他們以強烈的咬合切斷植被(Christiansen, 2000),與以象鼻抓取枝葉的假設不符。由上述兩個例子表明,關於生物外觀的重建是反覆而搖擺的,古生物學家們恨不得回到過去以驗證各自捍衛的理論,不過藉由資訊持續地交流及激盪,真理終究會越辯越明,呼之欲出。
圖6.《The New dinosaurs》呈現的陸棲翼龍及樹棲恐龍。(生物設計: Dougal Dixon)
如果沒有白堊紀大滅絕,今日的生物會有何差異呢?這種猜想相當危險,如臨深淵,一失足就落入了自說自話的幻想領域。Dougal Dixon在《The New dinosaurs》(1988)即做了這個懾人的嘗試,全書滿是光怪陸離的物種,如圖6所示。披著毛髮的樹棲恐龍、如長頸鹿巍峨挺立的陸生翼龍、登陸吃椰子的菊石,為「架空演化史」(alternative timeline evolution)的先驅。此書出版後獲得兩極評價,反對者論書中許多物種過於類似哺乳動物,身體設計已超越牠們祖先所能達成的修改範圍,插圖的解剖構造也不合理(Paul,1990)。令人驚訝的是,十多年後新發現接踵而至,證實部分物種的存在,例如地表上迤邐而行的風神翼龍並不荒誕,反而是精確的(Witton & Naish, 2008);擁有翼膜的羽毛恐龍奇翼龍(Yi qi)也在2015年被發現。另一個神奇的例子是古生物藝術家John Meszaros(2013)曾發表一幅假想濾食性奇蝦的繪畫,他在說明文字寫到:「濾食性生物通常由大型掠食者演化而來(如今日的鬚鯨和鯨鯊),而且幾乎每個時代的海洋都有濾食生物,因此寒武紀的海洋中這個生態區位很可能由屬於放射齒目的奇蝦所填補。」出人意表的是,往後數年即發現寒武紀和奧陶紀的數種大型濾食性奇蝦,包括篩蝦科(Tamisiocarididae)與海神盔蝦(Aegirocassis)等,如圖7所示。
圖7. 古生代的巨人
篩蝦(上)與海神盔蝦(下)的復原圖(不按比例繪)
科學證據和藝術重建就像賽跑,兩者難分難捨,且不分軒輊。當新物種出土,藝術家需趕緊更新該生物的外貌;有時藝術家離奇的想像,有朝一日能被證實為真。其他學科也有類似的現象,科幻小說家筆下的時空旅行、平行宇宙等概念在數十年後成為理論物理學家爭相探討的主題。究竟是「想像帶動發現」亦或「發現刺激想像」?也許幻想及客觀事實不能一刀兩斷,這個問題的答案終究深不可測、秘不可探。
地球生命是否獨行踽踽? 演化重啟仍舊眾說紛紛
我們是宇宙唯一的生命嗎?太空一直是幻想者馳騁畝獵的樂園、科幻電影的熱門題材。隨著系外行星大量被發現,許多科學家預測生命或許出現多次,但是尋找異星生命的首要條件,是定義「何謂生命」?甚麼才是生命出現的必要條件呢?而且外星生命的分子組成、遺傳物質、身體結構及感官可能與地球上的碳基生命截然不同,更別提星體條件(包括大氣密度、重力、日週期、溫度等等)對當地生物的影響了,甚至有天體生物學這一個學門在探討這些可能性。和未來世界以及古生物一樣,對於外星世界的奇想仍然是吸引大眾目光的絕佳題材,以外星生態為主的作品包括科幻小說《Expedition》(1990)、國家地理製作的電視節目Extraterrestrial(2005)、Netflix的Alien Worlds紀錄片(2020)等等,利用動人的想像來引導觀眾重新認識地球生命的多樣及壯闊。不過更進一步的論述難免成為空泛的清談,目前仍然沒有足夠證據作為外星生命存在的依據,因此我要將話題就此打住,以上世紀的一個猜想作為文章的結尾。
圖8. 人類或其他智慧生命的出現是必然的嗎?
若將整個演化史倒帶重播,世界將會變得截然不同?或是人類依然會出現?這是Stephen Gould所著《Wonderful Life》(1989)一書中提出的思想實驗,他認為歷史的進展、物種的興亡全憑偶然,就算將生命史重播百萬遍,人類或智慧生命也難以再次出現,儘管這個想法無法由實驗證明。Conway Morris在《The Crucible of Creation》(1998)、《Life's Solution》(2003)多本著作則抱持著反對意見,他們認為由於外在環境的限制,趨同演化將導致特定的形式一再出現,偶然事件即使存在,對演化歷程的影響卻有限,並推論人類或其他智慧生命出現是必然的!如圖8所示。這樣的辯論看似超越科學能討論的範疇,更取決於個人對「宿命論」及「隨機性」的信仰。有趣的是,近年來許多學者以實驗確認「重啟演化」的結果為何,包括比對族群裡的遺傳變異、實驗室內長期培養微生物,並觀察不同菌落在同樣環境中的演化(Blount, et al., 2018)。這些實驗能否代表重啟演化的結果?或改變我們對命運及偶然的解釋?也許這個亙古命題沒有終極的答案,重啟演化之說卻讓我們用生物學的角度重新省思。
著名生物學家湯瑪斯·赫胥黎(Thomas Huxley)曾說:「明澈之眼能使最微小的事實成為看透無盡的窗口。」問題不在於僅少許人具有精準的洞見,而是如何辨別預言及妄言?實際上,在蓋棺定論之前,「大膽前瞻」與「荒誕不經」其實是同一回事!探索未知的領域之時,勢必要在歧途上兜轉,儘管遭推翻而遺落在塵埃中的想法俯拾即是,它們依舊是可貴的嘗試。相對嚴肅的科學領域中,臆測生物學是一方遊樂場,只要保有一點幽默和創造力,即可神遊於虛實之間、一窺世界最深的奧義。
參考資料
Blount, Z. D., Lenski, R. E., Losos, J. B.(2018) Contingency and determinism in evolution: Replaying life's tape. Science, vol. 362, issue 6415, p. eaam5979
Carr, T.D., Varricchio, D. J., Sedlmayr, J. C., Roberts, E. M., Moore, J. R. (2017). New Tyrannosaur with Evidence for Anagenesis and Crocodile-Like Facial Sensory System. Scientific Reports. 7(1):1–11.
Christiansen, P. (2000). Feeding mechanisms of the sauropod dinosaurs Brachiosaurus, Camarasaurus, Diplodocus, and Dicraeosaurus. Historical Biology 14, 137-152.
Coombs, W. P. (1975). Sauropod habits and habitats.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17, 1-33.
Kashkina, M.I. (2004). Dendronasussp.—a New Member of the Order Nose-Walkers (Rhinogradentia). Russian Journal of Marine Biology 30, 148–150.
Knoll, F., Galton, P. M., López-Antoñanzas (2006). Paleoneurological evidence against a proboscis in the sauropod dinosaur Diplodocus. Geobios 39, 215-221.
Naish, D.(2010). Tetrapod Zoology Book One. CFZ Press
Paul, G. S. (1990). An improbable view of Tertiary dinosaurs. Evolutionary Theory 9, 309-315.
Phil R. Bell, FedericoFanti, Philip J. Currie, Victoria M.Arbour (2014). A Mummified Duck-Billed Dinosaur with a Soft-Tissue Cock’s Comb
Reisz, R. R. & Larson, D. (2016). Dental anatomy and skull length to tooth size ration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theropod dinosaurs had lips. 2016 Canadian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Conference Abstracts, 64-65.
Witmer, L. M. (2001). Nostril position in dinosaurs and other vertebrates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nasal function. Science 293, 850-853.
Witton, M. P., and Naish, D. (2008). A Reappraisal of Azhdarchid Pterosaur Functional Morphology and Paleoecology. PLoS ONE, 3(5): e2271. doi:10.1371/journal.pone.0002271
謝秉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系
謝甫宜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 現任高雄市立陽明國中教師
全球暖化正影響著各種尺度的洋流系統 ──黑潮、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與全球海流
文/鄭志文、葉庭光
前言
全球暖化正衝擊地球上的天氣與氣候、海洋、生態、地形與地貌,這些因子間環環相扣的交互作用,不但導致相當規模的物種滅絕、甚至對經濟、政治產生重大的影響(Letcher, 2021)。我們的海洋,也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逐漸發生改變,譬如,各種海洋環流正因應全球暖化產生過去我們未曾觀測到的現象。而且,這些新的現象很可能逐漸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在海洋學家的眼中,全球暖化對海洋環流產生的影響,是一個很有趣的議題。我們在地球上觀測到海流的流向與強度,至少受到地球的自轉、海陸邊界、風力作用、熱量平衡、以及海水溫鹽性質等因素影響。直觀上,我們可以感受到在全球氣溫逐漸暖化的過程中,地球的熱量將會重新分配,並逐漸達到平衡。除此之外,風場的分布也會隨著氣溫改變而進行調整。
上述的熱能重新分配伴隨著風場改變,會對海流的變化扮演著持續且滾動性的影響。除了直觀感受到的熱能變化,我們的地球系統還有著各種相當不簡單的機制,會隨著暖化而調整海洋的脈動。譬如,暖化將影響融冰以及淡水循環。這些因素將導致海水鹽度與密度的改變。在過去,人們或許很難想像,這樣些微的海水溫度、鹽度、與密度的改變,竟然會開啟大規模海水水體運動的變異。科學家從北極冰層融解,觀察到淡水釋出造成鹽度、密度的改變,且進一步影響海域環流的變化。目前已有相當多文獻,包括觀察證據與預測資料,不但直指這些現象確實存在,而且未來極端氣候將更趨劇烈(Ebi et al., 2021; Lee et al., 2020)。
由於洋流具有大尺度運動的特性,洋流所到之處,都可能因洋流本身特性的改變,而影響各地原本的季節變化、降雨或乾旱等天候。除此之外,各地區的天候變化,又經常會導致洋流進一步產生我們未曾預料的改變,這裡面有許多有趣的過程引起科學家的注意,值得我們嘗試去窺探其全貌。有鑑於各區域海流對應全球暖化產生的變化有所不同,本文根據暖化下幾種不同尺度與機制所構成之洋流變化,進行探討:
全球暖化之下,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之減弱
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AMOC)可視為大西洋表層以及深層海流之緯向(東西向)總和,主要是由大西洋中溫暖、高鹽的表層北向流,與位於深層的低溫南向海流所構成。事實上,這一股南向低溫海流,跟眾所周知的「溫鹽環流」有相當密切的關聯,它是溫鹽環流源頭之部分主流。在南北向持續帶來暖水,並送走冷水的AMOC,對地球氣候系統的維持扮演著相當重要之角色。這一股洋流主要的動力來源,是受到海面風力吹拂以及水底下溫鹽特性所驅動。
2021年Caesar等人研究指出,最近的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強度,竟然達到千年以來最弱的程度,並指出其中最有可能之原因即為氣候變遷(Caesar, McCarthy, Thornalley, Cahill, & Rahmstorf, 2021)。全球暖化導致AMOC減弱的原因,主要源自於暖化促使北極融冰加速,而融冰帶來大量淡水,稀釋了海洋鹽度,進一步降低了海水的密度,破壞了該海域洋流原本應該下沉、往南移動之規則。隨著暖化持續加劇,未來北極冰層可能在夏季期間完全消失,大量融化的淡水將衝擊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之速度(Lique & Thomas, 2018)。科學家們預測,如果人類無法控制全球暖化的速度,AMOC到本世紀末可能會減弱34%~45%,後續對各區域氣候系統可能造成之衝擊將難以估計。
圖 1. AMOC之示意圖,實線為近表層海流,虛線為深層海流,顏色表示該海流之溫度。
引自https://editors.eol.org/eoearth/wiki/File:OCP07_Fig-6.jpg
全球暖化之下,全球性的海流增強
你沒有看錯,Peng等科學家在2022年的最新研究中,嘗試運用全球海洋模型,將暖化氣候情境所對應的洋流變化進行全面性之模擬(Peng et al., 2022)。他們將暖化情境對地球環境之影響簡化為幾個主要的面向,分別為海表溫的變化,鹽度的變化,以及風力之變化。其研究結果指出,肇因於人為因素構成之海表升溫效應主導、並提升了全球各海域約77%的海流流速。他們也分析了造成洋流加速之動力機制,發現到,主要的機制源自於暖化的表層水強化了垂直向的海水分層。越來越大的海水垂直向密度差異導致了副熱帶環流(subtropical gyres)以及赤道(Equatorial currents)流被侷限於更淺之區域。由於動量集中作用於有限之水深,加強了副熱帶環流以及赤道流之強度,進而帶動全球各海域近77%之海流加速。
全球暖化下黑潮變化以及對區域氣候之影響
如同前述,在全球暖化的情境之下,全球性大部分海流呈現了流速增強的情形。身為臺灣的好鄰居-黑潮,在全球暖化情境下將如何改變呢,是我們這個段落要討論之議題。
黑潮是位於西太平洋一股強烈之西邊界流,黑潮本身具有高溫、高鹽、低營養鹽之特性。黑潮向西北太平洋持續傳遞熱量,對於維持東亞區域氣候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劉曉薇等人曾在2016年,透過海洋環流模式的模擬,探討在暖化情境下,黑潮洋流可能產生之變化(劉曉薇, 余嘉裕, & 張瓊文, 2016)。其做法為,利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AR4)中,未來溫室氣體排放情境特別報告(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RES)所訂定的SRES A2 暖化情境下,海溫和鹽度結果之氣候平均值資料作為實驗之初始場。同時,利用暖化後風場、輻射和熱通量來驅動海洋模式,將之視為暖化情境下之黑潮。接著,透過與現行之黑潮實驗進行比對,結果顯示,在二十一世紀末北赤道洋流及黑潮流速整體增加約 10~20cm/s,同時此時西北太平洋海表面高度上升幅度達15cm,對該情境下黑潮增強將帶動更多的熱量往中高緯度傳送,預期將與既有之暖化情境構成正循環,後續將進一步加劇中高緯度海域暖化之情形,可能造成氣候更為失衡不穩定。為不得不關注之議題。
結語
全球暖化正持續影響著地球,然而,我們對於全球暖化可能對地球系統、或人類生存的影響所知有限。主要是因為人類透過現代化的儀器探測海洋所獲得的資料,僅有幾十年的數據。這也促使科學家正嘗試運用更多的地質學、古生物學、衛星遙測科技、水下科技、海洋新興科技、以及各種模擬程式,來預測全球暖化可能產生的影響。許多研究成果如雨後春筍般發表於各期刊之中。從這些成果中,我們可以窺見全球暖化對全球洋流系統的影響是多元且動態的。對不同的區域、不同深度的海流,可能就有不同的影響(Wang, Wu, & Chao, 2016)。以同為西邊界流的黑潮與墨西哥灣流為例,學者指出,這兩股海流應對暖化的趨勢就相當不同(Chen, Wang, Xie, & Liu, 2019)。雖然不同研究對此議題可能有相當多元的見解,但是,絕大多數研究都顯示出令人憂心的結果:隨著全球暖化持續,海洋的變動加劇,對環境與生態可能都會產生相當大的衝擊。海洋變動速度加快也同時凸顯出,我們對未來的海洋、天候、氣候系統的能量平衡將更難預測。除此之外,變動的海洋也意味著洋流本身熱量、鹽度、密度、流向與流速、與周邊區域養分的交換,都將隨之變動,對我們的漁業、生態環境,將產生相當大、難以準確預估的衝擊。
參考文獻 [1] Caesar, L., McCarthy, G., Thornalley, D., Cahill, N., & Rahmstorf, S. (2021). Current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weakest in last millennium. Nature Geoscience, 14(3), 118-120.
[2] Chen, C., Wang, G., Xie, S.-P., & Liu, W. (2019). Why does global warming weaken the Gulf Stream but intensify the Kuroshio? Journal of Climate, 32(21), 7437-7451.
[3] Ebi, K. L., Vanos, J., Baldwin, J. W., Bell, J. E., Hondula, D. M., Errett, N. A., . . . Spector, J. (2021). Extreme weather and climate change: Population health and health system implications.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 42, 293-315.
[4] Lee, C.-H., Lin, S.-H., Kao, C.-L., Hong, M.-Y., Mr, P.-C. H., Shih, C.-L., & Chuang, C.-C. (2020).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disaster events in metropolitan cities-trend of disasters reported by Taiwan national medical response and preparedness system. Environmental research, 183, 109186.
[5] Letcher, T. M. (2021). Climate change: observed impacts on planet Earth.
[6] Lique, C., & Thomas, M. D. (2018). Latitudinal shift of the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source regions under a warming climate. Nature Climate Change, 8(11), 1013-1020.
[7] Peng, Q., Xie, S.-P., Wang, D., Huang, R. X., Chen, G., Shu, Y., . . . Liu, W. (2022). Surface warming–induced global acceleration of upper ocean currents. Science Advances, 8(16), eabj8394. doi:doi:10.1126/sciadv.abj8394
[8] Wang, Y. L., Wu, C. R., & Chao, S. Y. (2016). Warming and weakening trends of the Kuroshio during 1993–2013.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3(17), 9200-9207.
[9] 劉曉薇, 余嘉裕, & 張瓊文(2016)。全球暖化下黑潮變化及對區域氣候之影響。 大氣科學,44(3), 197-214.
鄭志文
zwz@ntnu.edu.tw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
/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教授
葉庭光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
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