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類植物花樣多(上)

18. 瘤足蕨科

葉柄基部膨大而呈三角狀或四角狀,且具瘤狀的通氣構造而得名。全身除了幼嫩部分外,即無麟片也無真正的毛來保護:葉二型,孢子葉常較營養葉為長。
代表例是「台灣瘤足蕨」,盛產於阿里山及其他跟阿里山環境類似的山區,營養葉背面粉白色,極為特別。

瘤足蕨的葉柄基部有瘤狀通氣構造
瘤足蕨的葉柄基部有瘤狀通氣構造
台灣瘤足蕨的葉背綠白色
台灣瘤足蕨的葉背綠白色
瘤足蕨的孢子葉近攝
瘤足蕨的孢子葉近攝
台灣瘤足蕨植株
台灣瘤足蕨植株
19. 烏毛蕨科

屬於大型的蕨類柏物,有時也有高壯而明顯的莖幹。二葉片有時二型,有時單型:抱子囊群沿著羽片的中軸著生,十分特殊。
代表例是平地山野極為常見的「烏毛蕨」,它是一種大型的蕨類,一回羽狀複葉常可達一公尺以上。幼芽及剛展開的嫩葉呈紫紅色,滋味鮮美,是很好的求生植物:另外型酷似蘇鐵的蘇鐵蕨也屬於此科。

烏毛蕨卷曲的幼葉可供食用
烏毛蕨卷曲的幼葉可供食用
烏毛蕨的孢子囊群沿著主葉脈分佈
烏毛蕨的孢子囊群沿著主葉脈分佈
蘇鐵蕨的外觀像極了蘇鐵
蘇鐵蕨的外觀像極了蘇鐵
烏毛蕨的新葉很美
烏毛蕨的新葉很美
蘇鐵蕨的葉背綠白色
蘇鐵蕨的葉背綠白色
20. 雙扇蕨科

根莖堅硬而木質化,呈匍匐狀;葉片廣扇形,由基部分裂成兩個相等的部分,每一部分再各自分裂成數片長線形的裂片。葉脈呈網狀分佈,每一個網目甚為微小,裡頭就只長一個孢子囊群。
代表例是陽明山及北部其他山區為數甚多的「雙扇蕨」,它的葉片背面綠白色,葉柄長數十公分,整片葉子像極了一把長扇,是理想的觀葉植物,值得推廣栽培,但因性喜硫磺山區,故栽培技巧及管理方法有待進一步的探討。

雙扇蕨的幼葉超可愛的
雙扇蕨的幼葉超可愛的
雙扇蕨的孢子囊群長在網狀脈的網眼中
雙扇蕨的孢子囊群長在網狀脈的網眼中
雙扇蕨剛張開的葉子
雙扇蕨剛張開的葉子
雙扇蕨葉子的造型非常獨特
雙扇蕨葉子的造型非常獨特
21. 燕尾蕨科

根莖匍匐狀而被有多數金黃色的長毛;葉二型,營養葉末端常有燕尾般的分叉,故名;抱子葉狹長,寬約一公分,約為營養葉寬度的五分之一,孢子囊在孢子葉背面全而著生,成熟時呈黃棕色。
代表例是低、中海拔山林內可見的燕尾蕨,但常見的個體其營養葉往往都沒有分叉現象,究竟是何原因,也值得大家去探究。
燕尾蕨的營養葉呈革質,相互碰觸也會卡卡響,:植株美觀奇特,亦是良好的觀葉植物。

燕尾蕨的營養葉
燕尾蕨的營養葉
燕尾蕨植株
燕尾蕨植株
燕尾蕨的營養葉末端常如燕尾般開叉
燕尾蕨的營養葉末端常如燕尾般開叉
燕尾蕨的孢子囊群在孢子葉背面密集著生
燕尾蕨的孢子囊群在孢子葉背面密集著生
22. 水龍骨科

經常以樹幹或岩石〈壁)為家,只有少數種類為地生性。葉柄和根莖連接處常有關節,老葉就從關節處掉落;孢子囊群常為圓形,有時為卵形或線形,不具苞膜。
代表例為低、中海拔常見的「石葦」和「抱樹石葦」,這兩徑部是典型的著生植物,永遠以樹石為家,利用長匍匐狀的根莖,緊緊地附著樹幹或岩壁。它們的葉片上都被覆著星狀的毛茸,孢子囊群部呈紅褐色,老遠可辨
另外,還有一種稱為「崖薑蕨」的大型著生蕨類,也是水龍骨科的一員,它的根莖呈長塊狀,長在樹幹上,則繞成一圈,長在石壁土則長成一排,極為壯觀;而潮濕圍牆、石壁、樹幹上十分常見的「抱樹蕨」〈或稱伏石蕨〉也是水龍骨科家族的一分子。

石葦植株
石葦植株
伏石蕨是常見的水龍骨科成員之一
伏石蕨是常見的水龍骨科成員之一
抱樹石葦的生態
抱樹石葦的生態
抱樹石葦的孢子葉
抱樹石葦的孢子葉
連珠蕨的孢子囊群像串珠一般
連珠蕨的孢子囊群像串珠一般
23. 禾葉蕨科

大部份是袖珍型的著生性蕨類,常和苔蘚類混生在一起,葉柄、葉軸及葉片上被有許多開展的毛茸,孢子囊上也常生有毛狀物。
代表例是「大武禾葉蕨」,它的葉片細長如禾草,科名各就是裩劇本種名稱而來的。它分佈於北部和東南部山區,生長在中海拔的溪岸岩石上,常成小群落聚生。另外,在全憂低至中海拔除濕山壁上常見的「蒿蕨」,也是本科的成員。

蒿蕨喜歡長在陰濕的山壁上
蒿蕨喜歡長在陰濕的山壁上
大武禾葉蕨植株
大武禾葉蕨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