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傳統新聞在食安議題扮演的角色
文/黃佰璋
前言
民以食為天,農業社會時代,老一輩的人見面問候的話語:「吃飽沒?」以前的人關心的是有沒有的吃?肚子填的飽嗎?現在的人關心的是…等一下午餐吃什麼?晚餐吃什麼?假日到哪裡聚餐?要吃什麼?衣食不虞匱乏的年代,眾人關心的是,吃的健不健康?食品安全議題躍升為全民關心的大事。然而,民眾透過媒體報導來了解食品安全議題,媒體能否稱職扮演資訊提供者的角色?從網路2.0發展以來,社群媒體傳遞訊息之速度,遠遠勝出傳統媒體,遑論其深度及廣度。
傳統媒體vs.社群媒體
傳統媒體泛指電視、廣播電台、報紙等,或稱平面媒體。拜網路2.0之賜,新興媒體崛起,每個人都可隨性地發表個人意見,無遠弗屆,地球這端發生的大事,幾乎可即時性的在地球另一端報導,從個人的電子郵件、部落格、網頁,到Facebook(臉書)、Twitter(推特)、Instagram、Line等應用程式,也造就了許多網紅。
傳統平面媒體的新聞報導文章,透過專業的媒體報導者(記者)採訪、撰稿,再由主編審稿、潤飾,之後將新聞發佈,優點是新聞稿的內容有經過專業審核、查證,缺點是常常無法反應新聞事件的即時性。而新興媒體流行的當下,人人都可以是記者,都可以是主編,訊息可以得到即時性的傳遞,但是訊息內容的品質及真實性,則是本篇文章要關注的重點。
手機從1980年代發展至此,人手一機甚至多機,手機的功能從簡單的通話功能,傳送文字簡訊功能,進化到能傳送圖片,錄影直播,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能連上網路,人人都可以扮演新聞台主播的角色,也因此便利性,在彈指之間,年輕人顛覆了專制政權。2010年12月17日,一名26 歲青年穆罕默德•布瓦吉吉被警察索賄,因為沒有錢可以給警察,被以沒有擺攤執照的理由,沒收了這名青年的蔬果和推車,之後穆罕默德•布瓦吉吉以自焚抗議,突尼西亞的記者哈尼在採訪這個事件後,以標題為「茉莉花革命」的事件發表於部落格上,隨後,臉書和推特用戶之間不斷轉貼這則貼文,引爆更多的衝突與血腥鎮壓之後,即便政府當局控制了平面媒體,真實事件仍透過網路媒體傳遞到全世界,在聯合國的關注及各國領袖譴責之下,執政23年的總統流亡海外。
「茉莉花革命」在阿拉伯世界掀起骨牌效應般,規模空前的反政府運動,接續的「阿拉伯之春」,波及利比亞、埃及、葉門、敘利亞、阿爾及利亞、蘇丹、巴林、沙烏地阿拉伯、阿曼、伊拉克、茅利塔尼亞、約旦、摩洛哥、科威特、黎巴嫩等國。
新興媒體的影響力之大,已非傳統平面媒體所能及,但是當新興媒體被不當的使用,惡意訊息被大肆傳播,網路鄉民無法辨別消息真偽,甚至還盲目轉傳於社群媒體之上,所造成的災難,將會非常慘重。表1列出各社群軟體的熱門程度,以全球的註冊人數來看,臉書(Facebook)的使用人數最多,在2004年就有23億人之多,推特(Twitter)次之。
表1. 各社群軟體熱門程度
下圖顯示2021年各社群媒體應用程式的使用者數量,臉書跟YouTube高居前兩位,可以想像透過社群媒體訊息傳遞,其影響之廣,受眾群遠勝於傳統媒體。
圖1. 各社群媒體平台使用者數量 (https://datareportal.com/social-media-users)
臺灣的主流社群媒體與全球的不太一樣,前三名依序為Line, Facebook, YouTube,臺灣民眾接收新聞訊息有近五成的來源是從這前三名媒體平台(圖2)。
圖2. 臺灣的主流社群媒體 (reference 2)
而傳統的平面媒體,影響力則是逐年遞減(圖3),2017-2020主流媒體的變化趨勢,印刷紙本(報紙類)呈現顯著的下降,這點從近幾年的幾家媒體停止發行紙本刊物可見一斑。同樣的,透過電視獲取新聞訊息的閱聽大眾,也從2017年的77%,下降到2020年的62%,使用社群媒體及透過網路閱讀的大眾,則呈顯著上升趨勢。
圖3. 2017-2020主流媒體的變化趨勢 (reference 2)
從NCC的業務量報告(圖4),臺灣有線電視訂戶戶數,從2017年第二季的527萬戶,到2021年第一季的483萬戶,觀看有線電視的民眾,少了8.3%,而且用戶數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顯然電視媒體的影響受眾,逐漸被其他媒體所取代。
圖4. 臺灣的有線電視訂戶逐年變化趨勢
食品安全與媒體報導
前述談及傳統媒體及新興社群媒體的消長變化,很顯然地,傳統媒體對閱聽大眾的影響力正逐漸式微,而觸及率廣泛的社群媒體,在傳遞訊息的速度上,與傳統媒體,有多大的差別?2008年12月,媒體揭露一家愛爾蘭的飼料供應商受到戴奧辛及多氯聯苯的污染,導致該地豬肉被驗出的戴奧辛濃度,比歐盟訂出的食用安全標準,高出80至200倍之譜,愛爾蘭食品安全局追溯下架9/1至12/6這段期間生產的豬肉,愛爾蘭的豬肉出口到23個國家,亞洲國家包括中國、南韓、日本,以及新加坡。而在愛爾蘭下架豬肉的新聞發布開始,接下來的36小時,全球超過1700家報紙報導此一污染事件。
有學者針對此戴奧辛污染豬肉危機事件,進行英國及愛爾蘭的媒體報導分析,在搜尋英國及愛爾蘭當地的傳統媒體及社群媒體的報導標題及內容之後,由下圖可看出,在官方於12/6發布新聞稿之後,社群媒體(實線)及傳統媒體(虛線),迅速反應這個事件,從放大圖可以看到,社群媒體比傳統媒體報導的速度更快,而且訊息量在傳統媒體達到高峰之後,社群媒體的訊息量隨後達到更高峰,很顯然,在傳遞訊息的速度及觸及率上,社群媒體是佔上風的。媒體報導的熱度來的快,也去得快,這個豬肉危機事件的報導,在12/10達到高峰之後,熱度很快就退燒了。
圖5. 愛爾蘭豬肉受戴奧辛污染事件的媒體報導時間序列
媒體報導與群眾的風險認知
當群眾面對新的事件,例如塑化劑、戴奧辛、毒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最直接的資訊來源便是傳統媒體,透過電視、報紙、廣播節目,閱聽大眾可以獲得資訊及事件發展,但是媒體的報導品質,若未能據實呈現,做到平衡報導,將會影響閱聽大眾對事件的風險認知,媒體報導本身就須擔負教育的責任。
有關媒體報導如何影響社會大眾的風險認知,筆者在2018年的一篇著作,就指出媒體報導的品質及報導數量,與群眾對電磁波的風險認知有一致的變化趨勢。該篇研究以電磁波敏感症的盛行率為風險認知指標,電磁波敏感症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症狀,有此症狀者在接近或看見基地台、高壓電塔、電纜線、手機、筆記型電腦、電視等會逸散電磁波的電器時,會產生頭痛、耳鳴、心悸、焦慮、失眠等症狀不一,且嚴重程度因人而異的電磁波敏感症。在以電磁波為關鍵字,收集並解析2005年到2012年臺灣各大報紙,有關電磁波的新聞報導後,比對臺灣兩次電磁波敏感症盛行率的調查結果,發現很有趣的現象。
圖6的Y軸是媒體報導的數量,X軸是年代,綠色虛線箭頭顯示臺灣的電磁波敏感症盛行率,從2007年的13.3%(全球最高)下降到2012年的4.6%(接近全球平均值),而在2007年的前一年,媒體報導電磁波新聞的數量達到最高峰,之後逐年急遽下降,顯示電磁波新聞報導的數量多寡,會影響群眾的風險認知,造成電磁波敏感症盛行率的變化。
而圖7顯示,佔所有電磁波新聞報導比例最高的(將近五成),是衝突事件的報導,例如基地台抗爭、包圍雷達站等等,環保團體有關的新聞次之,而環保團體對電磁波的態度,也是持質疑態度居多。分析新聞報導的標題及內容所傳達的電磁波與健康的關係,由圖八可以得見,衝突事件與環保團體的意見,一面倒的呈現電磁波有害身體健康,回應到圖6的趨勢,在2006年大量新聞報導的隔年所做的電磁波敏感症盛行率調查,達到13.3%的世界紀錄,但是隨著媒體不再關注,新聞報導數量急遽遞減到每年100件以下,盛行率也就跟著下降了。
圖6. 臺灣媒體報導數量與電磁波盛行率的關係
圖7. 電磁波相關新聞報導的分類比例
圖8. 電磁波新聞報導內容對電磁波影響健康的正負面態度
臺灣的食品安全事件
回顧2000年以來,在臺灣發生的幾件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見底下事件簡表。
表2. 臺灣食品安全事件簡表
這些食品安全事件,在國人心中,想必是歷歷在目,特別是攙偽造假的毒奶粉事件,以及塑化劑。而食品安全事件,往前追溯,1979年發生在臺灣的米糠油污染(多氯聯苯)事件,2013年的食用油事件等,一直到去年政府開放含瘦肉精的美豬進口,引起社會輿論熱烈討論,但是也隨著武漢肺炎疫情的升溫,焦點又轉移到疫情上面。在臺灣,這些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食品安全事件,沒有類似愛爾蘭豬肉污染事件的研究來探討媒體的報導。
以文字探勘分析食品相關事件的大數據
從網路的搜尋量,可以了解群眾(網路鄉民)對事件的關注程度,使用社群媒體的網路鄉民遠比傳統媒體來的廣,但是社群媒體多數屬於封閉性社團,像是Facebook的粉絲團,或者是Line的群組,需要取得權限才能進行分析,這是另外一層技術上的挑戰,礙於篇幅,先不在此討論。
若以Google網路搜尋介面針對特定食品相關事件搜尋,比如「美豬」進口事件,在2020年8月28日,政府宣布自2021年1月1日,將開放含有萊克多巴胺 (Ractopamine) 的美國豬肉與30月齡以上的美國牛肉進口,在臺灣社會引起熱烈的討論,由圖九可以看到,當政策宣布之後,接下來一週的新聞搜尋量暴增,反應了鄉民關注的熱度。
圖9. Google網路搜尋趨勢
若是要進一步看新聞標題及新聞內容,各大新聞網站有提供關鍵字搜尋功能,但是逐家去找,曠日費時,且恐有遺珠之憾,若以文字探勘(text mining)方式,從Google News去搜尋,是不錯的方法。下圖就是以「美豬」為關鍵字,搜尋2020/01/01至這篇文章截稿時間,以Python及R這兩套軟體,下載374則相關的新聞,以文字雲呈現標題關鍵字,字體越大的代表出現頻率越高(圖十)。圖十一顯示,美豬開放政策一宣布,媒體報導此新聞的數量延續將近十天的熱度,從圖十二可觀察到各家媒體對美豬新聞的關心程度也不同,至於新聞標題及內容是否帶給閱聽大眾正向或負向的觀感,暫不在本文討論。
圖10. 美豬新聞標題的文字雲
圖11. 美豬新聞報導數量變化
圖12. 媒體報導美豬新聞數量
面對資訊量爆炸的時代,該如何面對
哈佛大學前校長Jeremy Knowles在2017年的開學典禮,對新鮮人的演說中,談到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The most important goal of higher education: it was to ensure that graduates can recognize when “someone is talking rot.”意思就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目標是讓畢業生能分辨誰在胡說八道。
面對資訊量爆炸的時代,真假新聞泛濫,在未能判斷消息真偽時,不亂傳遞訊息,是基本的態度,謠言止於智者,教育的目的之一就在於培育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個體。
參考文獻 Priyanka Meel, Dinesh Kumar Vishwakarma, Fake news, rumor, information pollution in social media and web: A contemporary survey of state-of-the-art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Volume 153, 2020.
Shan L, Regan Á, De Brún A, et al. (2014). Food crisis coverage by social and traditional media: A case study of the 2008 Irish dioxin crisis.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23(8):911-928.
Po-Chang Huang, Kun-Hua Li, How-Ran Guo. (2018). Association between media coverage and prevalence of idiopathic environmental intolerance attributed to electromagnetic field in Taiwan, Environmental Research, Volume 161, Pages 329-335
http://pub.cjps.ntpc.edu.tw/~cjie/image/Primary%20school%20students%20look%20at%20the%20world/The%20World/茉莉花革命.pdf
https://www.digitalnewsreport.org/survey/2020/
Hootsuite, Social WA. Digital 2019 Global Digital Overview. 2019.
https://www.ncc.gov.tw/chinese/files/21050/5326_46024_210506_1.pdf
黃佰璋
國立成功大學食品安全衛生暨風險管理研究所 助理教授
農漁村地方創生環境永續綠色化學應用實例
文/施君翰、曾宗德、呂友銘、高偉傑
前言
由於全球資源逐漸短缺,人類生產和消費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日益明顯。 為了追求人類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除了加強傳統的環保措施外,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高,由此產生的綠色貿易商機也成為不容忽視的新機遇。綠色貿易的廣義定義是「有利於環境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商品、服務、資源、權利等的跨國交易」,狹義的定義是綠色商品和服務的貿易。無論是一般民眾、企業或政府單位,綠色消費與綠色化學產品採購的進行大多仰賴綠色採購制度與標章系統的協助(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2021)。
傳統上,農漁村地區是主要生產糧食和飼料的地區。如今農漁民也在將生物資源,如生物質和生物廢物轉化為生物能源,這創造了額外的收入。新型紡織材料,來自魚鱗的升級回收,已經製造出來。該材料由從魚鱗中提取的膠原蛋白肽氨基酸成分構成,用於通過超分子方法製造膠原蛋白改性聚酯(Hou et al., 2021)。新型改性聚酯的過程包括兩個步驟:從魚鱗中提取膠原蛋白肽和改性形成膠原蛋白聚酯。從養魚場回收的虱目魚魚鱗經過清洗、乾燥、冷凍乾燥、粉碎,然後使用從細菌菌株中獲得的酶(蛋白酶 7307-1)分解成短氨基酸 (Pan et al., 2010; Hou et al., 2021)。最後,過濾後獲得膠原蛋白肽(Hou et al., 2021)。
農漁村地區的農業產生了大量的各種生物物質,包括廢物和殘留物,在以下段落中將其概括為生物資源。已經有相當多實務研究成果可以從生物資源中生產的各種材料和化學品,它們有助於農漁村地區的價值創生價值創造(Koutinas et al., 2014; Go et al., 2019)。經濟的生物化不僅依賴於糧食、飼料或生物能源的生產,而且還依賴於生物資源潛力的整體利用。然而,有待證明的是,農漁村地區是否也運用在當地在物質上利用生物資源,這需要在預處理、轉化和下游獲得選擇的產品方面的知識經濟。2014 年大約13%的世界貿易源於農業、林業、食品、生物能源、生物技術和綠色化學產品等生物來源,僅歐洲生物經濟每年就產生數千億歐元的產值。就資源效率而言,建立生物經濟被認為是有益的,但這是否是對農漁村地區具有產業價值?過去幾十年開展的研究活動促進了生物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經濟的綠色化學。 由於缺乏知識或技術,生物廢棄物經常未被充分利用。
壹、大學走進農漁村產學研合作
近年來教育部積極補助大學善盡社會責任USR計畫、農委會食農教育與校園共創計畫及環保署綠色化學計畫,大學及研究機構可積極作為中介者為產業和農民創造合作機會,可根據不同農漁村的特性發展出各種不同特色的綠色化學產品創生研發。這些過程可以使用簡單的技術進行,例如農村昆蟲栽培,將各種生物資源直接轉化為生化定義的生物質,並有可能獲得經濟效益(Pleissner & Smetana, 2020)。特別是對於農村與漁村各自發展具特色的綠色化學產品研發,從生物資源到創生生物質的研發專利,創造未來產值。
貳、農漁村地方創生農遊十項主張
農漁村與業界形成的思考與產品順應消費者需求,臺灣的農漁村及民間業者其實長期以來都有不少農漁村地方創生體驗式旅遊之行程。不過基於提供「綠色服務」的思潮與環境直至近年才漸漸形成,故目前具有前瞻性之業者、學界,組成環境永續綠色產業及綠色標章等等認證商品及體驗遊程,根據美國加州大學全球綠色旅遊研究中心對綠色旅遊定義為:業者透過綠色化學原則研發相關商品,而旅客以對環境衝擊最小的旅遊型態,秉持「節能減碳」的精神,享受「生態人文」的遊程體驗。本研究提出農漁村地方創生農遊下述十項主張:
一、食:有機友善當季-用餐以環保有機與當季農漁村在地食材為原則,餐具盡量避免使用塑膠製品,降低土地污染及減少運輸的耗費。
二、衣:輕便舒適-穿符合綠色標章輕便環保功能服裝,舒適透氣,以便行李減量,降低運送清洗,減少農漁村水資源過度使用清潔劑耗能。
三、住:使用綠色環保建材,綠色建築節能在地-住有環保節能概念,且優先使用在地建材及在地員工的符合綠色標章認證的農漁村民宿或旅館。
四、行:農漁村公共交通減碳-旅遊期間農漁村業者提供自行車或農遊客優先選擇大眾運輸、單車健行、低碳節能的交通工具。
五、育:推廣食農教育及食魚文化尊重自然友善種植教育-不去違反自然的旅遊地,以環保3R(Reduce、Reuse、Recycle)的精神。
六、樂:農漁村體驗點或遊程申請綠色旅遊標章-目前國際上主流的國際組織或大學機構開辦申請的相關標章讓農遊客走入山海城鄉、社區聚落、農場森林、田野濕地去關心環境生態及人文風情。
七、購:農漁村當地特產減少過度不適當的包裝-購買旅遊當地農特產及工藝紀念品,以增加當地業者收益,又可以減少運輸耗能。
八、回饋:農遊客到農漁村體驗後可以善盡社會責任,網路上填寫回饋單或公眾平台分享最環保的旅遊心得。
九、正義 : 於旅遊進行當中做到社會公義。旅遊無論類型與程度,總是耗費能資源的活動。藉由旅遊消費過程中進行碳補償例如植樹,或購買碳匯卷等,以做到補償性質之社會公義。
十、防疫農漁村生活 : 全球各種產業遭受新冠肺炎(COVID-19)衝擊,防疫觀念成為新主流。 依上述綠色旅遊十項主張原則,在綠色化學的觀念下發展農漁村旅遊。
參、農漁村地方創生綠色化學應用
政府提出「地方創生」(振興地方經濟)口號,開始籌劃制定旨在啟動地方經濟活力和解決人口減少問題的綜合戰略計劃,推進吸引年輕人的魅力城鎮建設、提升人口、創造就業機會。政府未來輔導臺灣休閒農漁業走向產業六級化之概念,納入二級、三級產業,提高初級產業的主體性,形成1×2×3=6之效益,活用地方資源,展現農漁業新方向(施君翰等,2017)。農漁村地方創生綠色化學應用最主要符合四個步驟階段,萃取、轉譯、成果、反饋。本研究提出農村使用綠色化學產品,「防蚊蠟燭」萃取程序包括萃取剪枝廢棄的植物葉片製作精油的綠色化學程序;轉譯包括廢棄物再利用轉化成為防蚊利器的農創商品,最後運用層面為2級至4級(加工-農創產業)。另外漁村「虱目魚鱗膠原蛋白胜肽」萃取程序包括萃取要加工的魚鱗,處理程序相當繁瑣,必須先洗淨、乾燥、打碎,再加入酵素作分解;再經過純化,成為小分子胺基酸,淘汰不要的,取其要用,進行重組,成為胜肽。再將胜肽分別與不同原料進行「仿生高分子聚合反應」,這一套難以仿效的專利技術的綠色化學程序。轉譯包括廢棄物再利用轉化成為虱目魚鱗,以生物技術萃取出「膠原蛋白胜肽」,做成仿生纖維,再經由設計,製成時尚服飾的農創商品。目前臺灣最主流的紗線纖維的研發者,侯二仁站在紡織產業的最上游,憑著Umorfil品牌,創造出與整個產業鏈千絲萬縷的龐大商機。運用層面包括服飾包包及寢具。
圖1. 防蚊蠟燭
圖2. 以「虱目魚鱗膠原蛋白胜肽」萃取程序製成之圍巾
綠色化學在臺灣農漁村及產業界之推廣已行之有年,許多農企業也在各個場域發表相關綠色化學的相關知識與相關研究成果,本研究針對臺灣農漁村綠色環保經驗進行彙整陳述,了解「農漁村地方創生環境永續綠色化學應用」可以帶動臺灣農漁村產業優質化的目標。
致謝
本文感謝環保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補助計畫「110年度補(捐)助民間團體及學校綠色化學計畫-社區防疫新觀念-綠色化學好生活」給予的支持。
參考文獻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2021)。何謂綠色化學。20210707檢索自https://www.tcsb.gov.tw/cp-305-2972-75e5e-1.html。
施君翰(2017)。離島休閒漁業地方創生景點遊程熱點規劃與旅遊策略之研究。休憩管理研究。4(2):31-54。
Hou, EJ., Huang, CS., Lee, YC., Chu, HT. Upcycled aquaculture waste as textile ingredient for promoting circular economy (2021). SM&T. e00336.
Koutinas, AA., Vlysidis, A., Pleissner, D., Kopsahelis, N., Lopez Garcia, I., Kookos, IK., Papanikolaou, S., Kwan, TH., Lin, CS. (2014). Valorization of industrial waste and by-product streams via ferment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of chemicals and biopolymers. Chem Soc Rev. 21;43(8):2587-627.
Go, LC., Fortela, D.L., Revellame, E., Zappi, M., Chirdon, W.M., Holmes, W., & Hernandez, R. (2019). Biobased chemical and energy recovered from waste microbial matrices. 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26, 65-71.
Pan, MH., Tsai, ML., Chen, WM., Hwang, A., Sun, PanB., Hwang, YR., Kuo, JM. (2010).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fish scale-degrading enzyme from a newly identified Vogesella sp. J Agric Food Chem. 8;58(23):12541-6.
Pleissner, D., Smetana, S. (2020). Estimation of the economy of heterotrophic microalgae- and insect-based food waste utilization processes. Waste Manag. 1;102:198-203.
施君翰
樹德科技大學休閒與觀光管理系 副教授
曾宗德
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暨餐旅與烘焙管理系 教授兼院長
呂友銘
臺南市七股區溪南休閒農業區 總幹事
高偉傑
社團法人臺灣休憩管理學會 祕書長兼設計師
AI -STEAM教學實例
文/張玉山、翁子涵
壹、AI-STEAM的意涵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是機器模仿人類智慧進行思考與動作,發展快速,也深深地影響人們的產業與生活(Schwendicke, Samek , & Krois, 2020; Haefner, Wincent, Parida, & Gassmann, 2021; Wamba, Bawack, Guthrie, Queiroz, & Carillo, 2021)。很多文獻及研究也指出,AI提升人們在設計、製造、決策管理、甚至醫療的技術與品質,也正在劇烈地改變人們的生活(Zhang, Raina, Cagan, & McComb, 2021; Klaus & Zaichkowsky, 2021)。因此,AI教育已經成為先進國家努力的重點(Hsu, Abelson, Lao, Tseng, & Lin, 2021)。
正因為AI發展迅速,面對嶄新的學習內容,傳統學習已經不夠(Albay & Eisma, 2021),更需要跨領域的STEAM教學來促進學習力、跨域力、 實踐力、及創造力,或是關鍵5C(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 Complex problem solv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Creativity)的能力,如圖1。根據歐盟STEAM教師學院、澳洲Brocklesby Public School、美國康乃狄克大學、紐西蘭教育部數位學習社群(Te Kete Ipurangi, TKI)、加拿大Calgary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等共同的定義,STEAM就是引導學生利用S.T.E.A.M.來進行探究、統整、及批判思考的教育方法(Te Kete Ipurangi, 2021; University of Calgary, 2021)。配合新課綱核心素養與素養導向的觀念,STEAM就是引導學生利用STEAM來進行的教育方法體驗探究、設計思考、及創意創新。STEAM的產出就是學習力、跨域力、實踐力、及創造力(張玉山,2020)。
在教與學的運作中,以生活情境為背景,進行AI體驗、AI探究、與AI設計創新之流程,達到知識探究與知識應用,也達到STEAM知識與AI的整合,如圖2及圖3。本文就根據「AI體驗、AI探究、與AI設計創新」的程序,進行AI-STEAM教學設計,進行教學,並針對教學成果提出省思與建議。
圖1. STEAM的金字塔
資料來源: STEAM Education. (2018)
圖2. 科學STEAM與科技STEAM的整合
圖3. STEAM 的設計與探究多重迴圈
貳、AI_STEAM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簡介
本教學結合耳熟能詳的童話,以三隻小豬蓋房子抵抗大野狼的故事為主軸,融入了AI的元素後電梯可以透過鏡頭的辨識,將不同顏色的材料送給不同樓層的小豬,協助小豬們完成屬於自己的房子。透過實際操作體驗,引導學生思考電梯是如何在「無人操控」的情況下自行升降。而實作部分結合外觀組裝與積木化的程式控制,學生除了能了解人工智慧相關知識內容、AI鏡頭的使用方式外,也可學習到此裝置機構與結構上的設計,以及如何編程控制兩顆伺服馬達,並在課程最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發想人工智慧其他可行的創新設計進行發表。如此結合了新興科技與有趣的故事情節,使學生更願意去了解AI在生活中的應用。
二、教學活動設計
本文根據體驗、探究、設計創新之流程,將AI電梯三隻小豬的STEAM 教學活動編寫如下。教學對象為國小六年級學生,教學時間為7週,每週1節課,總計7節課。國小每節40分鐘,8節課共320分鐘。
※教學活動內容及實施方式※
§第一節課——體驗、探究與解釋
【引起動機】10分鐘
1.讓學生體驗老師所做成品,並請學生試著分享電梯能根據不同顏色材料而自行上升至不同樓層的原因(圖4)。
圖4. 課程簡報引起動機
2.藉由成品向學生說明電梯自行升降的原理是透過AI鏡頭進行辨識,並結合程式控制伺服馬達(圖5)。
圖5. 課程簡報電梯原理介紹
【發展活動】20分鐘
1.工智慧冷知識大挑戰(圖6)。
題目1:第一個對外開放的無人商店是?
題目2:第一個擁有公民身份的人工智慧叫什麼名字呢?
圖6. 課程簡報人工智慧冷知識大挑戰
2.開放回答:你想要用AI做些什麼呢?
3.探討人工智慧
(1)請學生發表一下對人工智慧的認知解釋。
(2)進一步介紹人工智慧(弱人工智慧?強人工智慧?)
(3)人工智慧的發展與近況(圖7)。
圖7. 課程簡報人工智慧介紹
【總結活動】10分鐘
1.透過學習單統整本節上課內容(圖8)。
圖8.課程學習單——體驗。
2.收回學習單,整理教室,桌椅歸位。
§第二節課——AI模組基本操作
【準備活動】5分鐘
1.說明當天活動內容。
2.複習何謂人工智慧。
【發展活動】25分鐘
1.Pixetto AI鏡頭介紹。
2.Pixetto軟體介面介紹與基本模組操作:顏色辨識、形狀辨識(圖9)。
圖9.課程簡報軟體介面操作
3.示範Pixetto機器學習神經網路設定(圖10)。
圖10.課程簡報機器學習操作
【總結活動】10分鐘
1.收回Pixetto鏡頭。
2.整理教室,桌椅歸位。
§第三節課——外觀組裝1
【準備活動】5分鐘
1.發下學習單與小組材料。
2.介紹需要使用到的工具(圖11)。
圖11. 課程簡報材料工具使用
【發展活動】25分鐘
1.再次展示三隻小豬電梯成品並結合學習單並設定Pixetto(圖12)。
(1)運用到Pixetto什麼模組?
(2)運用到幾顆馬達?各用途為何?
圖12. 課程學習單——探究
2.課程講述
(1)介紹UNO板與Sensor Shield感測器擴展板。
(2)介紹數位訊號與類比訊號。
3. 學生組裝大圓盤(圖13)。
圖13.課程簡報電梯圓盤組裝
【總結活動】10分鐘
1.抽問學生工具的使用技巧及注意事項。
2.收回學習單、半成品(貼上小組標籤)。
3.收拾用具,整理教室。
§第四節課——外觀組裝2
【準備活動】5分鐘
1.發下半成品。
2.說明工具的擺放位置、使用規定,並再次提醒注意事項。
【發展活動】30分鐘
1.Arduino板與電梯組裝以及底座組裝(圖14)。
圖14.課程簡報電梯箱體組裝
2.組裝電梯並結合本體(圖15)。
圖15.課程簡報電梯組裝結合本體。
3.注意學生的操作情形,從旁協助。
【總結活動】5分鐘
1.收回半成品(貼上小組標籤)。
2.收拾用具,整理教室。
§第五節課——外觀組裝3、接線與伺服馬達歸零
【準備活動】5分鐘
1.發下半成品與學習單。
2.說明工具的擺放位置、使用規定,並再次提醒注意事項。
【發展活動】25分鐘
1.組裝電梯頂部與擺臂(圖16)。
圖16.課程簡報電梯擺臂組裝
2.進行接線(圖17)。
圖17.課程簡報擴展版與鏡頭接線
3.arduiblocky使用介紹與模組程式邏輯。
4.學生編程控制馬達歸零。
【總結活動】10分鐘
1.收回學習單、半成品(貼上小組標籤)。
2.收拾用具,整理教室。
§第六節課——外觀組裝4與編程控制1
【準備活動】5分鐘
1.發下半成品。
2.說明工具的擺放位置、使用規定,並再次提醒注意事項。
【發展活動】30分鐘
1.組裝剩餘物件。
2.arduiblockly操作及引導程式撰寫(圖18)。
圖18. 課程簡報引導編程
【總結活動】5分鐘
1.半成品(貼上小組標籤)。
2.收拾用具,整理教室。
§第七節課——編程控制2、測試修正與彩繪設計
【準備活動】5分鐘
1.發下半成品與學習單。
2.說明本節將進行的測試修正與實驗。
【發展活動】30分鐘
1.arduiblockly 操作及引導程式撰寫、除錯。
2.配合學習單,透過回答問題進行編程重點內容複習(圖19)。
圖19. 課程學習單內容複習
3.配合學習單,思考可以結合AI鏡頭的創新設計(圖20)。
圖20. 課程學習單——設計創新
4.配合學習單,透過STEAM概念圖進行知識統整(圖21)。
圖21. 課程學習單——STEAM知識統整
【總結活動】5分鐘
1.收回完成品(貼上小組標籤)。
2.交代功課:完成學習單設計創新內的問題,並於下節上課時上台分享。
3.收拾用具,整理教室。
§第八節課——創新設計與發表
【準備活動】5分鐘
1.請學生完成學習單並準備上台發表。
2.複習前幾週的課程內容,協助學生回想所學相關內容。
【發展活動】30分鐘
1.引導學生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並說明設計概念。
2.引導學生分享在本次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困難與解決方案。
【總結活動】5分鐘
1.收回學習單。
2.總結8週課程內容。
3.整理教室。
參、教學成果與省思
本文根據體驗、探究、設計創新之流程,設計AI電梯三隻小豬教學活動,並於110年1月在宜蘭縣三星國中結合原住民文化之人工智慧研習中對國小學生進行實地教學。成果及發現如下:
1.學員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作,並於連續的課程中保持高度專注:學員在7小時研習中緊跟教學進度,並為了確保做到最好而自行組內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實作完成品如圖22。
圖22. 學員實作完成品
2.學員能自行發揮創意,蒐集資料進行彩繪:雖然研習時間緊湊,但學員仍透過教師對原住民的相關知識介紹與引導,依照不同原住民族群衣物上的特徵進行外觀上的設計,完成電梯各樓層之特色原住民(圖23)。
圖23. 學員蒐集資料彩繪原住民
3.學員能在課程結尾整合過程中所學跨領域知識:學員能透過概念圖,將自己曾學過的科學、科技、數學、藝術人文等知識整理出來,達到統整的效果(圖24)。
圖24. 學員繪製之STEAM概念圖
本文根據體驗、探究、設計創新之流程,設計AI電梯三隻小豬活動並實際教學,雖然因時間限制將8週的課程濃縮為7小時的內容,但仍可發現學員的學習成果有達成預設目標,倘若時間充分,應給予學員適當的時間進行討論與設計創新,激盪彼此想法,並請學員實際紀錄且加以分享討論,讓學員的學習過程更加完善,是本次教學活動有待改進的地方。
參考文獻 張玉山(2020)。「跨域力、創造力、實踐力、學習力」打造科技素養人才。
Albay, E. M., & Eisma, D. E. (2021). Performance Task Assessment Supported by the Design Thinking Process: Results from a True Experimental Research. Social Sciences & Humanities Open, 3(1), 110116.
Haefner, N., Wincent, J. et.al (2021).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A review, framework, and research agenda.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162, 120392.
Hsu, T. C., Abelson, H., Lao, N. et.al (2021). Behavioral-pattern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ctional tool for young children to learn AI.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 100012.
Klaus, P., & Zaichkowsky, J. L. (2021). The convenience of shopping via voice AI: Introducing AIDM.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102490.
Schwendicke, F., Samek , W., & Krois, J. (2020).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dentistry: Chances and challenges.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99(7), 769-774.
Te Kete Ipurangi. (2021). STEM/STEAM. Retrieved June 22, 2021
University of Calgary. (2021). Education - STEM & STEAM Education. Retrieved June 22, 2021
Wamba, S. F., Bawack, R. E. et.al (2021). Are we preparing for a good AI society? A bibliometric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164, 120482.
Zhang, G., Raina, A. et.al (2021). A cautionary tale about the impact of AI on human design teams. Design Studies, 72.
張玉山
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系教授
翁子涵
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