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候鳥

池文傑
尖尾鷸

尖尾鷸(攝影者:黃文欣)
普遍之春季過境鳥,秋季亦可見。中小型的亮棕褐色鹬鳥,頭頂明顯偏栗紅色,腳為黃綠色;繁殖期時,頭頂粟紅色更為顯著且有黑色細縱紋,體上羽為黑褐色,羽緣為灰褐或紅褐色,箭頭狀斑點自胸前延伸至腹則。通常成群出現於潮間帶與近海之沼澤、鹽田及水田。

 

翻石鷸 翻石鷸(攝影者:陳毅翰)
多於4月份春季過境時出現,秋季過境期亦有,中、南部及金門則有度冬族群。矮胖型的涉禽,具有短尖而微翹的黑色喙,全身為栗紅色、黑色與白色的鮮明對比;而飛行時可見明顯翼帶及白色腰部。喜成群於潮間帶灘地、河口及濱海之沼澤中出現,亦可見於礁岩環境。

黑腹燕鷗 黑腹燕鷗(攝影者:陳毅翰)
為普遍的過境鳥,尤其是春季過境時數量龐大,於西南海岸則為普遍之冬候烏。全身主要污白色,黑褐色寬帶白眼後向後延伸至後頭部,尾呈魚尾狀;繁殖季時,胸腹則轉為黑棕色。常出現於近海的池塘、魚塭及沼澤;常自空中衝入水中捕食小魚。

小燕鷗 小燕鷗(攝影者:陳昭旺)
主要是3月至10月普遍之夏候烏,但是亦有度冬族群。喙較其他小型燕鷗細長,尾羽其有明顯分叉;繁殖季時,先端黑色的黃色喙、黑色過眼線與黑色的頭頂與後頸、橘黃色的腳丫是明顯的特徵。通常出現在河口、沙岸、魚塭環境;常於空中原地鼓翅尋找食物。

筒鳥

筒鳥(攝影者:黃文欣)
4月至10月普遍之夏候鳥。眼紅褐色且有黃色眼圈,全身大致是鼠灰色,白色的腹面有許多黑色橫斑。出現於低至高海拔的山區;不自行築巢與育雛,將卵托放於其他鳥種巢中。


家燕

家燕(攝影者:池文傑)
普遍之夏候鳥,2月下旬即可見,8月即行南遷。額與喉部為栗紅色,體上藍黑色,上胸有暗色環帶,具有明顯的尾部紅分叉與雪白的腹部。於都會區普遍易見,以泥土混雜草莖作巢,常築於住家騎樓角落牆上,為貼壁之碗狀巢,經常停棲於巢附近的電線上。


黃鶺鴒

黃鶺鴒(攝影者:黃文欣)
8月至翌年4月普遍之冬候鳥與過境烏,8月即可見大量過境。喙與腳為黑色,具有淡色眉線,體上為橄欖褐色,體下則為污白色,尾羽兩側有明顯白色;行進時會上下擺動尾部,飛行時呈波浪狀前進。多呈小群出現於平原之開闊濕地;遷移過境時則可見於任何海拔。


赤喉鷚

赤喉鷚(攝影者:黃文欣)
10月至翌年4月普遍之冬候烏。非繁殖季時,臉為淡棕色或污黃色,體上棕褐色且有對比明顯之黑色粗縱紋,胸前及體側有許多暗色縱紋;繁殖季時,頭部與喉部轉為栗紅色,體下為暖棕色。獨自或小群出現於平原濕地或大面積短草地


紅尾伯勞

紅尾伯勞(攝影者:陳毅翰)
9月至翌年4月普遍之冬候鳥,於9月南遷時常隨處可見。牠們的背面大體為褐色,其如猛禽般的勾狀喙以及粗黑的過眼線,就是最大特點。通常出現在平原農耕地、空曠地或低海拔森林邊緣,遷移過境時亦可見於中高海拔;常停棲於突出物上。


藍磯鶇

藍磯鶇(攝影者:黃文欣)
主要是9月至翌年4月普遍之冬候鳥,但是幾乎終年可見。雄鳥頭、胸與背大致為深藍色,腹部則為粟紅色;雌鳥全身以褐色為主體,腹面顏色較淡且有

 

虎鶇

虎鶇(攝影者:陳毅翰)
主要是不普遍之過境鳥,亦是稀有之留鳥。黃褐色的背上密佈著黑色麟狀斑紋,腹中央至尾下覆羽為上白色。自平地至高海拔的樹林或農耕地帶都可發現其蹤跡,常單獨在濃密的樹林底層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