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候鳥

池文傑
紅隼

紅隼(攝影者:黃文欣)
普遍之冬候烏。為翼形尖長的小型猛禽,背部為紅褐色雜有許多黑色斑點,淡黃褐色的腹部則有許多黑褐色縱斑,尾羽未端有一明顯黑帶;雄鳥的頭尾為灰色。可出現於海邊、濕地、河川、平原、低海拔山區空曠地與高山草原;常見其於空中定點振翅尋找獵物。


燕鴴

燕鴴(攝影者:池文傑)
為不普遍之夏候鳥,通常於4月下旬抵達。具有粗短的黑色喙,飛行時翼長且曲度大,可見清晰之分叉短尾以及白腰;繁殖期時,紅色的嘴基、黑色眼先自眼下延伸於胸前繞成一環,同時體上褐色,搭配著胸前的暖黃棕色,十分有夏天的氣息。北部多於過境時才可見,通常出現於中部以南與東部之河川河床、廣闊旱地與農耕地。


高蹺鴴

高蹺鴴(攝影者:陳毅翰)
局部性普遍之冬候鳥,春秋過境時亦常見。細長的黑色尖嘴,與全身黑色與白色強烈對比,再配上一雙粉紅色又長的雙腳,那就是牠。臺灣北部的數量並不多,多集中於南部近海鹽田、沼澤度冬,亦見於河口、池塘與近海水田;於臺灣南部地區已有穩定的繁殖紀錄。


小環頸鴴

小環頸鴴(攝影者:陳毅翰)
大部分是8月至翌年4月普遍之冬候鳥,於臺彎亦有繁殖。為具有黃色眼環的小型涉禽,其頸部的黑色環帶完整,背為棕褐色,有一雙黃色的腳;繁殖季時,額前與嘴基到耳羽部位有黑色橫帶。常單種小群出現於水田、沼澤或乾涸魚塭中,亦會棲息於多石之河床。


東方環頸鴴

東方環頸鴴(攝影者:陳毅翰)

10月至翌年4月普遍之冬候烏,亦有不少的留鳥族群。為小型的灰棕色涉禽,頸後有白圈,胸前環帶不相連,腳丫為灰黑色,飛行時可見白色翼帶;雄鳥於繁殖季時,頭頂轉為栗紅色。常大群於潮問帶灘地、河口、鱸田棲息,於淡水流域較少出現

金斑鴴 金斑鴴(攝影者:池文傑)
9月至翌年5月普遍之冬候鳥或春秋過境烏,亦有滯留度夏的群體。為一身上密佈金黃色斑點的涉禽;繁殖季時,體下則轉為均勻之黑色,十分顯眼漂亮且易於辨認。於海岸、河口、鹽田、沼澤及近海之草地、農耕地與牧場均可見其蹤跡。

小辮鴴

小辮鴴(攝劉者:黃文欣)
11月至翌年2月不普遍之冬候鳥。體上為帶有金屬光澤之墨綠色,黑色的胸前與白色腹部,配上一雙暗紅色的腳丫,再加上有如辮子般的頭部細長冠毛,十分易於辨識。通常呈小群出現於近海之水田、濕地、廢耕地或短草地。


濱鹬

濱鹬(攝影者:黃文欣)
10月至翌年3月普遍之冬候鳥。其有長而緩緩下彎的喙,體上為單調的灰棕色,頸部有細縱紋,體下為白色;繁殖季時,體上出現栗紅褐色,腹部則有明顯的黑色大斑塊,故又稱黑腹濱鷸。大群出現於潮間與海濱沼澤,常不斷用嘴於泥中戳食底棲生物;受到驚擾時,常大群於空中翻飛。


青足鷸 青足鷸(攝影者:黃文欣)
8月至翌年1月普遍之冬候鳥,部分地方終年可見。為大型鹬鳥,稍厚、微翹的長喙及灰綠色或黃綠色的長腳,是鳥最大的特徵,飛行時可見明顯倒V字形白腰。通常小群活動於潮間帶、近海之沼澤與稻田,過境時偶可見上百隻的群體。

鷹斑鷸

鷹斑鷸(攝影者:池文傑)
8月至翌年1月不普遍之冬候鳥,於9月及翌年3、4月過境期問大量出現。身形較為纖細高挑,其有白色眉線,而體上褐棕色帶有大量淡色斑點,同時有著一雙細長的黃色腳丫。通常大群在淺水之草澤、水田中棲息,行動時常會明顯上下擺動尾部。


尖尾鷸 尖尾鷸(攝影者:黃文欣)
普遍之春季過境鳥,秋季亦可見。中小型的亮棕褐色鹬鳥,頭頂明顯偏栗紅色,腳為黃綠色;繁殖期時,頭頂粟紅色更為顯著且有黑色細縱紋,體上羽為黑褐色,羽緣為灰褐或紅褐色,箭頭狀斑點自胸前延伸至腹則。通常成群出現於潮間帶與近海之沼澤、鹽田及水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