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遊戲場安全意識動起來

遊戲場安全意識動起來

文/台北縣板橋國中健康教育實習老師 廖睛芳 事故傷害在兒,童、青少年階段一直是國內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由一歲以上至四十四歲的不同年齡層死因皆以事故傷害為主(行政院衛生署 2004a )。隨著社會變遷,最近幾年來兒童遊戲的環境已產生巨大的改變,從以往農村社會裡,可以自由自在探索大自然的奧妙和鄰里的環境,例如,抓泥鰍、挖地瓜,漸漸取而代之的是組織化之規則遊戲及結構性的遊戲場。無論是學校、社區內、公園或其他公共場所,目前皆林立著不同型式的遊戲場,特別是現代強調綠化環境的公園幾乎皆有提供兒童遊戲的措施,兒童遊戲場儼然已成為兒童遊戲最佳的選擇地點,特別是少子化問題,每個兒童都是父母捧在心中的寶貝,寶貝是我們卻發現在遊戲場所內卻是一個會讓兒童在其中受傷害的常見場域,又另一方面兒童對於遊戲場的安全意識卻是未在兒童的生活中受到應有啟發,更是提高兒童遊戲場的危險性。 事實上,許多國內外的調查研究可發現無論國內外均有此兒童安全議題。美國國家遊戲場安全計畫( 2004)強調安全的遊戲場需包含四要素:遊戲時需成人看護、適合年齡的遊戲設備、有跌落的保護鋪面、設備維護和管理等四項。由上述四項來檢視我們自己對兒童遊戲場安全的照顧,不再像幼童時期般地呵護照顧,兒童自行到遊戲場遊戲的次數變多了,但兒童的身心靈發展尚未完整,其遊戲互動有時仍是需要有成人干預另、介入。國內消費者保護會( 2004 )調查也指出調查公園兒童遊具管理不合格率偏高的結果,因其遊戲場主管機關監督機制尚在前年才剛起步的階段,於執行面仍有窒礙難行之處,且發現可能管理人員態度敷衍、查核通報及流程沒有落實等問題,可見國內目前尚未積極面對處理兒童遊戲場安全問題。 同時兒童本身的遊戲場安全素養當然也影響著遊戲場安全,於 Hudon 、 Thompson、Olsen(2005)調查200,000名於遊戲場受傷的兒童,發現如兒童能正確地使用遊戲場措施,將可以避免自己於受傷的危險之中。但也因兒童對遊戲有著相當高的興趣,在學校中如果有新的設施,學童們會迫不及待的想去玩,我們發現危險處時,學校或公園可能會製作危險標示,限制小朋友去玩,且校方一定會馬上處理,但小朋友會利用放假或大人不在的時候,照樣去使用這些遊具,所以,每個年齡層的兒童在遊戲方面應該有些自我保護的訓練,學習認識遊戲器材、正確的使用,教孩子怎樣玩都必須符合安全原則。故預防遊戲場安全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安全的意識,從設計者、管理維護者、兒童照顧者及兒童本身都應該建立安全意識,把安全意識建立起來的話,安全上的問題會減少很多(Cursis,2003)。 綜觀上述,發現國內對於社區中遊樂場無論結遊戲場域的管理或是兒童的遊戲場的安全教育都尚未加以正視,而兒童身為社區中一份子,也是社區遊樂場所使用率最頻繁的人口,但卻也是對自身保護不足的兒童在身心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故應雙管齊下,第一:加強學齡兒童安全教育,促進兒童安全生活應具備的意識、知識、態度、行為,是健康兒童養成教育所應關切的焦點(王連生, 1994 )。但又由於兒童學習的特殊性,不是單純就可以讓兒童了解、改變,建議學校教師或父母藉由社區遊戲場體驗介入帶領兒童的參與,來共同認識自己平日在社區中接觸的遊樂場所,了解和價值判斷其安全或不安全,進而藉由體會去思考,如何做可以讓社區相關的遊樂場所更加安全,這樣的做法相對於單方的禁止或限制的效果來的好;同時在管理、設計遊戲場方面,期許我們的管理機構和監督單位能更加積極策劃管理,讓我們的兒童在玩樂歡笑之際,更無後顧之憂。

21世紀公共衛生

21世紀公共衛生

文/行政院衛生署 疾病管制局 副局長 林頂 前言 在人類歷史中威脅不斷的悲劇四騎士-瘟疫、戰爭、飢荒、死亡,其中瘟疫即俗稱的傳染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數遠超過戰爭與飢荒。中世紀時橫掃歐洲的黑死病-鼠疫,西班牙人帶至美洲新大陸造成當地原住民族大量死亡的天花,乃至於 1918 年爆發造成全世界至少 2000 萬人死亡的流行性感冒大流行就是明證。 而隨著醫藥科技的進步、營養環境衛生的改善、生活品質的提昇,二十世紀中期到七0年代傳染病的威脅確實大大的減少,一個健康、長壽的新時代似乎已然來臨,對許多人來說,它所預示的是一切傳染病的絕跡。然而當許多先進國家沈醉於無菌時代的夢幻中時,新的疾病悄悄的出現了,而以往已獲得良好控制的舊疾病,除對原先能控制它們的藥物產生抗藥性外,更以兇惡的姿態捲土重來。 從1981年第一例愛滋病患被通報,1983年人類免疫不全病毒被發現,短短的二十年問,愛滋病這種新興的疾病已橫掃世界各大洲,世界衛生組織更悲觀的預測,如未經有效控制,到公元2011年,全世界將有八千萬人死於愛滋病。而2003年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風暴在短短七個月間擴散至全球二十個國家,造成八千多人感染,雖只造成774人死亡,但全球的經濟損失保守估計至少達300億美元以上“至於傳統的傳染病亦不逕多讓,肺結核每年也造成300萬人喪命,其中十萬名為兒童;而瘧疾在非洲等流行地區,更是五歲以下兒童的主死因,殺死了大半的幼童。整體而言,每一小時就約有1500人死於傳染病,主要由六大疾病所主導:愛滋病、瘧疾、麻疹、肺炎、肺結核、痢疾,而抗藥性病原體的產生更讓問題日益複雜。 何謂「新興」傳染病,一般是指近二十年來新出現在人類身上的傳染病,它的發生率有快速增加的趨勢,在地理分布上有擴張的情形,甚至發展出新的抗藥機制者,均可稱為新興傳染病,如SARS 、愛滋病等。而「再浮現」傳染病,則是指過去已知在特定區域中受到控制的傳染病,但因公共衛生的失效或抗藥性的產生,而再度有造成流行之趨勢者,如多重抗藥性肺結核的出線導致肺結核再度大流行等皆屬之。廣義的新興及再浮現傳染病,其形態大致可分成六種: 1. 新病原/新病症,例如:人類免疫不全病毒/愛滋病。 2. 舊病原/新病症,例如:漢他病毒/由過去以侵犯腎臟為主之腎症候群轉變為侵犯肺部造成肺症候群。 3. 舊病原/新地盤,例如:日本腦炎病毒/在澳洲出現;西尼羅病毒/在北美洲出現。 4. 舊病原/新病株,例如:霍亂弧菌/由以往流行的 O1 血清型到新發現的 O139 血清型。 5. 舊病原/新宿主,例如:禽流感病毒/由禽傳染至人類;冠狀病毒/由果子狸傳染人類引起SARS。 6. 舊病原/復發流行,例如:登革熱病毒/在美洲及台灣地區復發流行。 在現代科技的發展下,為什麼傳染性病原體威脅性強度會較過去為大?為什麼新興及再浮現傳染病每天都在挑戰現代醫療能力?此種情形乃肇因於人類與傳染性生物間自然平衡力量的破壞,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還是人類本身,人為因素導致疾病倍增,大大的加速傳染性微生物的感染率及蔓延。這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全球化、快速都市化、生態改變與環境破壞、現代醫療措施、行為模式等。 1 .全球化 隨著全球化的腳步與地球村的形成,貿易、交通、旅遊蓬勃發展,國家與國家不再有疆界,人員、貨品、動物均可大量流動,尤其七四匕客機等現代化的空運,在商務機上更創造每年有五億以上人數橫越國境的記錄。而文化的全球化,細菌、病毒、寄生物當然也跟著全球化,我們為病原體創造了一個全球皆通的環境,我們建構世界文明的方式,更有利於疾病的快速傳播。 2.快速都市化 在二十世紀初期,全球僅有自分之五的人居住在超過十萬人口的城市,到了 1990 年代中期,已有二十五億人居住在都會中心。都市人口的成長都發生在世界上較貧窮的地區。例如在 1950 年代,開發中國家大約有百分之十八的人口住在都市,到 2000 年,已躍升至百分之四十,預言到了 2030 年則將高達有分之五十六。這些人口遷移可能肇因於天災、農村勞力過剩、內戰、缺乏就業機會、鄉村盜匪活動頻仍,逼迫數以百萬的失業工人遷移到第三世界大都市的貧民窟,使得原已不足的用水、公共衛生、醫療食物、居住與其他重大設施問題更加嚴重,這些擴展中的都會中心已成為傳染性生物成長與蔓延的最佳溫床。研究顯示光是潔淨用水、公共衛生的缺乏,至少造成全球約百分之七的疾病死亡率。 3 .生態改變與環境破壞 在過去的這個世紀中,人類以深切而複雜的方式劇烈地影響了全球生物圈,其中一個重要影響是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逐漸升高,目前許多科學家相信這可能造成跨國疾病的蔓延。根據研究顯示,地球表面溫度在下個世紀將比 1990 年的溫度增加攝氏 1 . 4 到 5 . 8 度。全球暖化的結果使得溫帶地區也出現熱帶地區才會出現的疾病,可能使數百萬人初次接觸到瘧疾、登革熱、黃熱病、嗜眠性腦炎和其他藉由昆蟲傳播媒介的疾病。而熱帶雨林的破壞、森林的過度開發,更使人類暴露在充滿不知名的病毒或病原體環境的機會大增。 4.當代醫療設施 現代醫療制度的集中化與產業化,超大型醫院如雨後春筍般的成立,集中且大型化的醫院,若缺乏有效管理,如院內感染的有效控管,SARS事件將不斷重演;而醫療的產業化,受污染的血液做成的凝血因子及抗體血漿蛋白,使許多病人更暴露在愛滋病及 C 型肝炎的威脅之下,這個問題在中國大陸格外普遍,猖獗的非法血液交易,更造成愛滋村的悲劇。而抗生素在人類及農業上的濫用或誤用,助長了「疾病的天擇」,導致更有抗藥性、耐藥性,甚而更具侵襲力的超級病原體產生。當抗萬古黴素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時,因為最後一線藥物都已無效,醫界對於未來如何治療這種超級病菌引起的疾病可說束手無策。 5.社會和行為模式的改變 人類社會和行為模式變遷對傳染病蔓延影響深遠,人體免疫不全病毒和愛滋病流行的關係即是實例。由於多重性伴侶、性開放、不安全性行為、性交易、靜脈毒品注射等因素,愛滋病擴散的版圖正快速增長。 而土地用途的改變,也扮演了要角,萊姆症出現在北美和歐洲與重新造林和繼起的鹿蜱增加有關,大規模工廠化之農場以及農林與城市人口互動日增,使得動物問傳染的疾病從禽畜傳給人類的可能性普遍增加。 回顧二十世紀,人們天真的相信「人定勝天」,可以應用化學藥品征服自然,生物殺蟲劑將創造新的農業,抗生素則可造就一個新的醫學,兩者將帶給我們一個富裕的沒有感染的世界,然而事與願違,飢餓和疾病並未被消滅,農業與醫藥化學以及許多人為因素造就了新的瘟疫。 展望二十一世紀, SARS 來了、愛滋病橫掃!世界各大洲、禽流感亦蠢蠢欲動,而傳統的疾病如瘧疾、登革熱、結核病等亦虎視眈眈,隨時準備擴張版圖,人類社會似乎充滿了危機。然而危機即是轉機,這些危機更提供人們一個自我醒思的機會,是否人們應更謙卑的面對大自然?病毒、細菌等微生物它們在地球誕生生命時便已存在,因此人們與微生物的互動是永無止息的,這意味著新興與再浮現傳染病亦不可能滅絕,再加上許多人為的因素造成彼此間生態的失衡,使得它們變得兇猛無比,我們是否應改變思維嘗試建立一個與微生物共存的環境。透過國際問合作的監測、檢驗、通報機制,早期偵測它的存在;適時發布警訊,提供正確知識,修正錯誤行為;同時採取有效的防範措施,如:加強個人衛生、隔離檢疫、預防接種、感染控制,乃至於公共衛生系統重建、生態環境保護等等。當我們有良好的準備,處在「不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狀態;能夠知己知彼,瞭解傳染病病原體特性,有效介入修正人類偏差行為,則即使再多的新興傳染病亦不足為懼,而再浮現傳染病當然也更能夠尋求有效的控制途徑了。

學校防疫的作法

學校防疫的作法

文/張光耀 前言 在歷經去年(92年)的SARS風暴之後,相信許多人再也不敢輕忽傳染病的管制和預防了,以往類似的場景,可能只在歷史故事或電影的情節中出現,大多數人都覺得不太可能會發生,有那麼嚴重嗎?現在的醫療水準那麼進步,應該沒問題吧?但在現實生活中回想去年那一段抗SARS的期問,透過媒體的報導,以及當時各項的防治措施,的確是讓人有一種世界末日臨將來到,人類將被SARS吞噬的感覺,然而台灣地區經歷對SARS的不了解,束手無策,乃至於和其他附近地區及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合作之下,乃至最後成為世界抗SARS最成功的地方(新病例最少,病患致命率最低),這傲人的成就也是全民努力的成果,故本文將就傳染病形成的要素,學校在傳染防治的重要性,學校在抗 SARS 的具體做法等各方面一一說明,提供各位讀者參考。 如何形成傳染病 傳染病發生必須具備的三種條件: (一)、病原體的存在: 病原體基本上也是生物,大多型態微小,需在顯微鏡下才能辨別判斷,但大多是經由發病後的病狀來判斷是屬何種病原體入侵,病毒這種病原體就是SARS、AIDS、腸病毒...等疾病的起源。 Q&A病毒只能生活在活細胞內? 的確世的,但病毒所謂生活在活細胞中生長、繁殖。已引起SARS的冠狀病毒而言,它在空氣中還有十幾個小時的活動力,所以在防治上比較要視病患所接觸的人和環境。 (二)、適當的傳染途徑: 病原體進入人體的方法,主要分為四類 1. 接觸傳染:健康的人和病人或帶菌者經過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而傳染。 2. 飛沫傳染:接觸病人在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從口鼻噴出的口水泡沫叫飛沫傳染,一般而言呼吸系統傳染病如流行性感冒、肺結核、SARS都屬於此類傳染途徑。 3. 食物和水的傳染:這類傳染病大都為急性腸胃傳染病,接觸病原體感染的食物和水經口傳染,霍亂、傷寒、腸病毒等都是這一類傳染。 4. 昆蟲或動物的傳染:有某些昆蟲或動物是某些特別傳染病的媒介,瘧蚊傳染瘧疾,白線斑蚊和埃及斑紋會傳染登革熱。在談到傳染途徑之後,仍要說明其實傳染病進入人體的途徑並不是只單有一種,可能同時有許多途徑,所以在防治傳染病上同時各方面並進才能達到防治的目的。 Q&A傳染病人和帶菌(原)只有何不同 所謂傳染病人是經過專科醫生依明確症狀、情況取儀器檢驗後,確定的病例。而帶菌(原)者,則可能是病原體已進入人體,但並無明顯定狀,但他所帶病原體可傳染給其他人,像愛滋病患者在初期並沒有明顯症狀,但他卻已是帶原者,而且也會傳染他人,這是令人害怕之處。另外還有一種狀況是本身對某種病原體有抵抗性,不會發病或已經痊癒,但此病原體卻能會傳染給他人。 Q&A三斑家蚊是日本腦炎的媒介,被他叮了會被傳染登革熱等蚊蟲媒介的傳染病嗎? 被三斑家蚊叮咬後是會感染日本腦炎的,但先決條件是:1.叮咬的三斑家蚊必須帶有日本腦炎病原。2.被叮咬的人抵抗力弱,同時三斑家蚊是人類感染日本腦炎的唯一媒介,他不會感染其他傳染病。 (三)、抵抗力弱的人體 所謂抵抗力是指每個人體內原本就有的保護構造。例如像,淋巴、白血球、保衛細胞等先天的免疫構造,但是像嬰幼兒、老年人或生活習慣不正常、營養素不良的人,都算是抵抗力較弱的人體。上面已經介紹發生傳染病的三種上面已經介紹發生傳染病的三種條件,但是預防傳染病則不是就三方面來做就可以的,因為病原體隨環境不斷的改變而推陳出新,沒有一種特效藥可以達到完全的防治,以健康教育的觀點,其實還是從日常生活中去防範才是,真正落實健康的生活習慣才有全方位的效果。 學校防疫工作的重要性 學校一般而言也可以說是一群人生活在一個密集接觸的地點,以國中小學而言更可以說明鄰近社區的縮影,從早到晚每天大概有十個小時的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的,這樣的條件就傳染病的擴散而言是再便利也不過的,但從另一方面防治傳染病的角度而言,學校有教育宣導的積極功能,透過教育的方式,學校能很快也很有效率傳達各項正確的防禦措施,進而引導社會做進一步全面防疫的準備。 以抗SARS的例子,透過學生每日至少兩次的體溫測量,有效的將篩檢診斷機制向外擴張,使民眾在生活中落實SARS的篩檢措施。 尤其SARS的防疫期間有許多重要措施都是透過學校執行的,不管是防治措施、發燒篩檢,乃至疑似病例的隔離,學校衛生管理機制,發揮強而綿密的效果,教育的良窳,也呈現在SARS的工作中。 Q&A預防SARS為什麼量體溫很重要 因SARS病人尚未發燒前,傳染給別人的機會非常低。另外如果你測量體溫高於 38度C 則必須進一步確認,一方面使病患得到有效的治療,另一方面也可避免造成更大的流行,澄清民眾疑慮,還記得當時幾乎每個醫院外都設了發燒篩檢站,而且要求如果發燒的人,不要自行搭車,可以透過119載運至醫院檢查治療,都依體溫為依據。 Q&A燒到幾度要注意? 視體溫計種類及檢測部分而定,口溫、耳溫、腋溫超過 37 . 5 度、額溫 37 度、肛溫超過 38 度,排除運動、天熱等因素外,就確定為發燒,千萬不要自己買退燒藥服用,因為有時候發燒是身體某些病的徵兆,只是退燒反而忽略了原有應注意的病況,而失去治療的時機。 Q&A SARS預防的一般原則? 1. 勤洗手 2. 保持環境衛生及空氣流動 3. 避免到人群聚集取空氣不流通的地方 4. 避免不必要的探病 5. 均衡飲食 6. 適當休息及運動 7. 每日體溫測量 結語 其實學校在防疫工作上一直扮演積極的角色,不只SARS、腸病毒、流行性感冒等傳染,可以確定的是未來將一定有人類科技難以克服的傳染病,但是透過學校的防疫工作,會是有效而成功的。謹此感謝在抗SARS期間為師生努力執行學校衛生工作的人員。您們辛苦了!

圓滾滾,滾出來的問題

圓滾滾,滾出來的問題

洪明善 虎背熊腰,熊腰一不小心變成游泳圈 纖纖柳腰,柳腰一不小心變成水桶腰 親愛的肥哥胖妹 肥胖不會立即致命 但是...... 肥胖是一種文明病 同時是一種慢性病 不管是 梨子?蘋果? 麵龜?泡芙? 你你你 想要擺脫肥胖形象 想要安全的減肥 想要健康百分百 照過來......照過來......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減重話題 讓我們生活品質更更好 讓我們輕鬆減肥0 負擔 一、乎你ㄙㄢˋ闖關大進擊 GO!GO!GO!歡迎來闖『乎你ㄙㄢˋ』關卡 GO!GO!GO!歡迎來闖『乎你ㄙㄢˋ』關卡 不管你是恐龍哥or 恐龍妹,抑或 骨感哥or 骨感妹......想要健康加碼美 麗加分,可要做點功課喔! 以上10題只有第2題及第6題是正 確的,其他均錯誤,如果你覺得正確 的佔大多數,待會兒可要Ga-Ba -De啦!! 二、減肥可以減稅?! 美國國稅局已承認肥胖是病,並 將容許納稅人將減肥支出列為醫療費 用扣除額,簡單的說減肥同時可以減 稅!這將開啟維持「健康體重」的大 門。 『肥胖』以往被視為專屬西方國家 的疾病,但曾幾何時亞洲國家也無法 對『肥胖』這種流行病免疫,尤其小 孩,因營養攝取失衡、飲食生活習慣的改變,開始為肥胖問題煩惱,台灣自不例外。看看『夜食症候群』吧,現在夜貓子越來越多,其中不乏國中生、高中 生,這些夜生活的人,白天通常食慾 較差、越夜胃口越好,長期以來,這 些夜貓子將是肥胖的高危險群。如果 夜貓子又合併憂鬱現象,常以吃來發 洩情緒,那就更一發不可收拾。 據統計,當今青少年過重的比率 比起一、二十年來還多;台灣地區就 約有百萬青壯年人口正在減肥,減肥 儼然成為全民運動,如果有一天,我 國國稅局也提出減肥可以減稅,這將 是福氣或禍端?? 三、瘦不了!受不了!! 塑身花樣何其多,胖子仍然到處 有。 人胖,不只是樣子不好看,也亦 罹患心血管疾病;如果不減重,不只 危及健康甚至危害到生命, 還有 呢??先來看看下面幾個例子吧: 例一:美國西南航空公司,要求 身軀過於龐大、嚴重侵犯到鄰座的大 胖子, 得買兩張機票, 才能坐飛 機. . . . . . 。同學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是? 例二:美國一位225 公斤的大胖 子,因為法院認為他太胖、無法好好 照顧小孩,判他喪失養父資格,大胖 子只好被迫與他撫養六年的三名養子 分離. . . . . . 。同學你對這件事的看法 是?? 例三:號稱全球最胖的孿生兄妹 (兩位體重合起來超過2850磅)斯多克 和海嘉,原本被德國一家健美中心, 延攬為宣傳健身器材的模特兒, 但 是,就在兩兄妹上任兩星期後,健身 中心決定控訴他們理由是受不了健 身器被嚴重壓壞(損失約50萬美元)加 上數萬美元的意外損失賠償(包括因 他倆流出大量的汗漬而讓客人滑 倒. . . . . .的醫療賠償金),還有頻頻增 購他倆超大用量的毛巾費用;而最讓 人受不了的是他倆一磅也沒減掉!其 他客人,也因無完好的健身器材可用 而跑光光. . . . . .同學,你對這件事的看 法又是如何呢?? 四、普瑞德威利症候群 再來看一位名為拉帕的印度大胃 王,這位體重118 公斤的仁兄就厲害 了,據報導他每天早上要吃70 個飯糰 外加2 公升的茶;午餐相當於20 人的 飯量,兩個小時後,還要吃第二頓午 餐;晚餐如果要吃飽,得吃120 個油 炸麵包。日前拉帕到一家「吃到飽」的 餐廳,卻吃空了餐館所有的東西。壞 就壞在這還填不飽肚皮,於是雙方起 衝突而鬧上警局, 沒料到警局依店規,判決餐廳得重新買菜,煮食餵飽拉 帕......。這家差點被吃倒的餐館,不但 快快收起「吃到飽」的招牌;又在所有 連鎖店貼上「小心拉帕」的標語......。 同學,如果你喜歡到「吃到飽」的 餐廳用餐,可是又不能大快朵頤,你心 中有什麼感受呢?甚或像拉帕一般,被 列為「拒絕往來戶」時,心裡是什麼滋 味呢?? 醫學上真的有這種人耶!這種小孩 身體中的第15對基因有缺陷,所以無法 控制食慾,他們尋找食物的能力一流而 且吃東西的速度驚人,即使吃得再多, 就是沒有飽足感,這種俗稱『好吃寶 寶』(或小胖威利症候群;英文名字簡 稱為PWS)的人,像極圓滾滾的皮卡 丘,但這麼能吃不僅不是福氣,還可能 是健康危機呢! 五、為何與腸胃過不去?? 飲食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一方面 也是最先學到的自我控制方法。有一些 人在感到挫折、沮喪、孤獨、無助時, 就會喚醒本能,以控制飲食與體重來證 實對外界的一點點掌控權。於是,對飲 食行為完全失控的『暴食症』及對飲食 行為完全沒興趣的『厭食症』因而誕 生,一個大吃大喝、一個不吃不喝,兩 極化的暴食與厭食,是腸胃問題也是心 理問題,終結了食物也終結了健康更可 能終結了自己,何苦這麼虐待五臟廟? 另外,也有e世代的年輕人,或許 趕流行吧,胡亂瘦身,過分忌口,甚至 禁食,反而出現營養失衡、抵抗力較低 的問題,曾有國中女生減肥到頻頻昏 倒,而且為了愛美,瘦到身材比例不對 稱, 皮膚乾燥、毛髮粗糙、月經失 調、、顧得了這樁,卻害了那樁,催命 似地減肥,人乾美女值得嗎? 六、你真的心寬體胖嗎? 體重過重就是肥胖一族嗎?是耶? 非耶? 目前公認評估理想體重最常用的是 Body Mass Index(BMI)即所謂的身 體質量指數。BMI =體重(公斤)/ 身 高(公尺) 依衛生署的資料: BMI > 24 時為「過重」、BMI > 27 則為「肥胖」。但是這個不太適合 國小中學生,國小中學生是否肥胖, 應依照生長曲線的落點而定。當國小 中學生BMI 數值落在生長曲線的85- 94 ﹪百分位時,稱為「過重」;而落 在生長線的9 5 百分位以上時,算是 「肥胖」。 據調查,國內每100 位國小 中學生中約有15-20 ﹪,其BMI 有過重肥胖的現象;而這15 ﹪當 中,有高達50 - 60 ﹪的國小中 學生有心血管問題;另外25 ﹪有 高血壓、高血脂的現象。這與 BMI> 27屬於肥胖的成年人比較 (約有85 ﹪會出現包括高血壓、 高尿酸、高血脂、糖尿病、肝功 能異常......等肥胖症候群),不 可謂不嚴重! 七、體重過重就是胖嗎? 其實「體重過重」並不代表肥胖,還得看身體脂肪累積的情形而定。正常男性油脂量約佔體重的15 -18 ﹪;正常女性油脂量約佔體重的20 - 25 ﹪。超過正常油脂量才算肥胖。 維持生命六大營養素中,如果脂 肪過多,超過體重20 - 30 ﹪時,就會 在體內沈積造成肥胖問題,依BMI 及 體脂率的情形, 減重方式也不盡相 同:

不讓健康煙消雲散

不讓健康煙消雲散

洪明善 抽菸縮短壽命、增加醫療支出、損害生存權、經濟權、菸商侵害人權是不爭的事實!先來看看幾個事件吧: 次標頭 小標頭 話說西元2000 年,美國佛羅里達州30 萬- 70 萬生病的吸菸人,集體訴訟,要求陪審團對菸草業『半世紀奪去數百萬美國人性命的欺騙行徑』加以懲罰延宕多年,終於創下有史以來美國陪審團審判的最大一筆傷害賠償金額,菸商要支付懲罰性賠償1450億美元,希望經此判決,將來菸草公司不會再將香菸當安全產品出售。 同學,你對這件判決的看法如何呢?美國人的正義雖然來的遲些,但至少也伸張了!! 另外,美國李絲莉‧惠特利,從西元1972 年13 歲開始吸菸,菸齡長達25 年之久的她於1998 年戒菸。戒菸不久,醫師診斷她罹患肺癌,還告訴她可能活不過1999 年。垂死的惠特利火大之餘要求1 億1500 萬美元的懲罰性賠償,最後加州陪審團認為香菸標示不全,即使印有警語,菸商仍須對忽視警語嚴重性的吸菸者之健康負責。於是最後判賠2000 萬美元!同學,你對這件事的看法如何呢?在台灣可能有類似的結果嗎? 話說民國87 年4 月,台灣吳姓夫婦帶著3 名年幼子女搭乘西北航空班機,因為在機上受二手菸的迫害,為此提出民事訴訟,請求賠償新台幣1171 萬元,結果最後只賠償吳姓一家機票票價一半的金額合計61396 元。 民國90 年2 月,董氏基金會、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等15 個民間團體,擬向美國菸草公司提出高達新台幣7845 億元的菸害求償訴訟,做為防止菸害的經費如果成功了,台灣將是第一個向菸商提出跨國菸害求償的國家,同學讓我們來共同關心這件事吧! 言歸正傳,吸菸真的這麼可怕嗎?你知道菸草每年在全球造成的危害嗎? 去年世界禁菸日(5 月31 日)的前夕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提出『菸草是一種會【 傳染】的疾病-菸草業透過數十億美元的廣告和促銷來散播這種疾病』全球現在有12 億吸菸人口,菸草每年在全球害死400 萬人,每天約有11000 人因菸草相關的疾病而倒下,這可說是全球最可預防的疾病及死因.........』『西方國家的菸草公司正已開發中國家為銷售重點,此舉等於埋下一顆健康炸彈,若以現在開發中國家吸菸人口每年近3 ﹪的速度成長,到了2020 年與菸草相關的疾病,將是開發中國家頭號死因.........』 來看看我國的情形:或許就知道WHO 不是無的放矢,據統計國內每年因菸害造成的總經濟損失高達500 億台幣,而死於菸害相關疾病者(包括肺癌、口腔癌、喉癌等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炎;腦溢血;心臟病.........)就近20000 人。 台灣每6 位死亡者中,就有一人死於癌症,每3 個死於癌症的病人,有一個是吸菸引起的,其中肺癌已是 男性癌症的第一號殺手。如果情況未改善,青少年的吸菸率仍節節上升,到了西元2025 年,你相信國內肺 癌死亡率將比現在多出一倍嗎?你知道每吸一根菸,就會減少多少分鐘的壽命嗎? 少年仔,你想把自己的嘴巴當香爐來插嗎?或把自己當成煙囪嗎?有人說『抽菸,是問題青少年的 入門行為』,也有人說『菸酒是吸毒的入門藥』你覺得有沒有道理呢?於是有人說『如果在青少年 時期不抽菸,將來成年後抽菸的機率就不大;也比較不可能由抽菸開始,漸漸走上吸毒的不歸路』 你相信這句話嗎? 年輕人的成癮行為一般有階段性,往往從抽菸開始,吸了前100 支菸後,就很容易變成『菸槍』, 對尼古丁上癮自不在話下,加上香菸廣告的蠱惑,什麼「魅力」、「有趣」、「練達」、「富有」.........通通出籠, 同學你覺得廣告商的目的是什麼呢?當然絕不是只賣一兩包菸,而是促銷抽菸行為。一旦成功,上癮者,變成了香菸的俘虜, 所以少年仔,請不要輕易點燃你生命的第一支菸! 目前國內青少年的吸菸率(男生11.33 ﹪,女生3.16 ﹪)【國中男:女=3.3:1.6;高中男:女= 16.8:4.5】。 有吸菸習慣的青少年,平均第一次吸菸年齡是12 - 14 歲之間,同學,如果有人誘惑你抽菸,該怎麼辦呢?你有 QS(Quit Smoking)魔法拒絕嗎?你的魔法功力如何呢?如果你的家人菸癮很重,你會勸他戒菸嗎?你覺得這件事 容易做嗎?如果你的好朋友菸癮很重,你有沒有良方可助其戒菸? 知道有哪些單位可幫忙戒菸嗎?知道榮總的戒菸諮詢專線022_3468338 嗎? 還知道哪些諮詢專線嗎?吸菸者,只吸進25 ﹪有害物質,還有75 ﹪則成為二手菸傷害別人。也難怪國內十大死因死亡率的前三名癌症、中風、心臟病都與吸菸有關。有人說『飯後一根菸,早早見祖先』,抽菸踐踏自己的身體,妨礙別人的快樂,又浪費金錢(除了買菸要錢外,目前『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已擴大無菸環境,高中以下學校全面 禁菸,隨便抽菸者,不需勸阻,即可逕行取締1000 - 5000 元)。 下回,想要抽菸時,請你想想你的健康、你周遭心愛的人, OK? 同學,如果請你像阿妹般做拒菸代言人,你會用哪些淺顯易懂的口號來說服別人呢?

健康促進醫院模式之經驗

健康促進醫院模式之經驗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行政副院長 朱子斌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秘書室副主任 郭家英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院長暨臺北醫學大學教授 邱文達 一、前言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1984年的定義,健康促進醫院為使民眾增進其控制及促進健康的能力的過程,重視社區環境的改善、培育民眾的能力與權力(empowerment ),激勵社區的參與及有效的投入,以維護及促進社區的健康。 1988年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分部首次提出健康促進醫院的概念,1989年於維也納Rudolfstiftung醫院實施示範醫院計畫,1991年建立國際性健康促進醫院網絡,1993年執行歐洲健康促進醫院先驅醫院計畫(EPHP),1995年歐洲全國性/區域性HPH網絡建立,1997年將HPH的概念推廣至歐洲以外的地區,而在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更界定出健康促進醫院範圍如下: Better health for the patients ↑ Better health for the staff ← Hospital → A more healthy organization ↓ Better health for the community 2004年時除歐洲25個國家外,世界各國亦積極參與,2005年萬芳醫院通過亞洲第一家WHO健康醫院認證。 健康促進醫院除了提供高品質的醫護服務,並且要以健康促進為目標,透過各種不同專業領域的合作,讓醫院成為一個「健康的組織」,使醫院的員工、病人及鄰近社區的居民共同參與健康促進活動,提升促進自我健康的能力。健康促進醫院的重點在於預防、健康、照顧。 我國近年來積極推動重返世界衛生組織活動,衛生署積極推動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所推動的全球性健康促進計畫,如健康城市、健康促進學校、健康促進醫院等。醫院可利用多元的管道來推動健康促進的工作。 1.成立健康促進醫院推動小組:集結國內產、官、學界專業人士代表,成立推動國際級健康促進醫院小組,共同為我國健康促進醫院於國際舞台佔有一席之地之目標而努力。 2.依據WHO建議之健康促進醫院專案,建立健康促進醫院必備組織模式,例如:醫院衛生、病人健康、持續改善的照護、連續性的社區溝通網絡、健康的工作環境、品質管理與品質保證、專業的內部溝通、醫院管理之發展、持續進行基礎建設、醫院廢棄物、營養、戒菸、衛生教育及諮詢、酒精、母嬰親善醫院、糖尿病、肝炎、骨質疏鬆、CPR及其他項目。 3.整合各部門健康促進醫院: (1)健康職場促進:讓捍衛全民健康的衛生工作人員本身,同樣享有健康的生活型態,營造一個健康的工作支持環境,來改善體能不佳與不活動的工作生活型態。 (2)推動社區健康營造:為了讓衛教的力量滲透到社區裡頭去,建置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來推動社區健康營造工作,協助社區民眾實踐健康的生活,健康有問題的民眾都能獲得諮詢與轉介,妥善獲得所需要的醫療保健服務。 二、健康促進醫院推動經驗,以萬芳醫院為例 萬芳醫院自 年起推動健康促進醫院,首先成立健康促進委員會,利用多元管道推動健康促進工作,健康促進醫院的組織包含全院各科醫師,各專業團隊,由院內不同部門合作並且社區參與,架構如下所示。由院長擔任主委,其下分為醫療資訊、醫療、社區、行政及執行小組五大部門,分別負責部分健康促進活動之推展工作,詳細項目如下所示。健康促進醫院的內容包括健康促進,持續性、整體性之照顧。 主任委員(院長) 醫療資訊 醫療服務 社區 行政 執行小組 網路平台 病人安全 健康管理系統 社區衛教 慢性病防治網 中風中心 TB center 頭部外傷中心 社區健康促進委員會 社區醫學 健康檢查 社區健康管理 社區醫療群 社區整合式篩檢 策略目標 企劃執行 員工健康 社區營養 健康行銷 組織發展 WHO健康促進醫院認證 健康醫院 國健局社區健康營造 員工健康管理 以下分述各部分健康促進工作執行重點: (一)醫療資訊 1. 建構安全就醫環境:提昇病人就醫安全、病人就醫安全辨識、異常事件通報系統、病人跌倒之預防、建構病人安全指標、藥品不良事件通報系統、院內感染管制、營造具有美學的醫院藝術空間。 2. 建構以病人為中心的網路資訊:推動病人安全委員會決議事項、運用資訊科技來提昇病人安全、鼓勵員工提報醫療不良事件、推動病人安全研究、教育訓練、發展工作。 (二) 醫療服務 1. 中風防治計畫:提供中風預防衛教服務、社區民眾生活型態改變、減少中風再度發生率、研究可行的衛教介入評估指標。 2. 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評估病人的血糖、血紅素、體脂肪、體重,提供生活形態的改變以及完善的衛教服務,並達到最大效益。辦理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繼續教育訓練課程,讓醫師、藥師、營養師、護理師、社工師等皆能參與糖尿病共同照護。 3. 居家護理: (1) 提供醫院基礎式的家庭照顧,持續並連續性的照顧到出院。 (2) 幫助病人與家屬改善自我照顧的技能。 (3) 利用適當的健康關係資源幫助社區家庭。 (三) 社區 1. 推動社區健康營造: (1) 與社區合作推行健康營造計畫,如社區發展委員會、社區發展協會等,成立社區健康生活站,萬芳醫院共在文山區成立五個社區健康生活站,一年服務約5,000人次。 (2) 整合衛生機關與社區防疫、保健資源。 (3) 運用社區中焦點團體各自發展與健康議題有關之工作、績效,結合不同專業之力量推廣健康議題。 (4) 培訓社區志工種子協助預防保健工作之推動,落實預防勝於治療之觀念,以達到全民生活健康之目標。 (5) 加強社區民眾健康行為,落實「健康生活化」、「生活健康化」。 (6) 結合媒體,行銷發佈活動訊息,將健康觀念深植於社區民眾,帶動社區民眾對社區健康之主動參與。 (7) 慢性疾病預防。 (8) 提供萬和里、萬芳社區、景仁里獨居老人送餐服務。 (9) 關懷文山區銀髮族舉辦巡迴義診。 (四) 行政: 1. 建構健康安全之醫院工作職場:以建構健康安全之醫院工作職場的目標,每年定期進行環境安全及生物安全測定,並與勞工安全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合作進行「醫療院所員工健康管理與致病原」之整合型研究,於2005年1月通過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安全衛生自護單位」評鑑。 (1) 醫院工作職場安全衛生促進。 (2) 員工健康管理。 (3) 作業環境檢測。 (4) 員工健康指導。 (5) 安全作業標準。 2. 職場心理健康促進: (1) 辦理員工身心減壓工作坊、PILATES動一動、員工晚會、主管共識營、主管成長營等活動。 (2) 自94.01.14~94.12.15共辦理十場次關懷員工心理健康講座,職場兩性講座等活動。辦理員工心理健康評量。 (3) 補助國內外員工旅遊,補助員工國外旅遊,員工旅遊足跡遍及捷克、荷比法、澳洲、日本、越南、馬來西亞、香港、帛琉、塞班、韓國、大陸、菲利賓。 (4) 每月一次點心會、中秋節烤肉及年終尾牙。 (5) 每年舉辦員工運動會及各類的社團活動。 (6) 專人負責員工心理協談。 (五)執行 健康促進工作執行面可分為四大部分,服務對象廣含院內員工及社區民眾,架構如下圖所示。 1.健康檢重 (1)減重門診:辦理減重門診。 (2)肥胖防治中心:開設運動減重班、運動減重精華班、員工活力運動班、純運動班、親子減重班、假日減重班、勇士減重班、員工瑜珈班及中頻波電刺激療程等數種不同的課程,共計367班,參與人數高達9011人。 2.運動 (1)運動復健中心:成立國內第一家運動復健中心,內含跑步機、腳踏車、滑步機及重量訓練等健身器材,供員工、志工及民眾使用。 (2)運動社團:積極推動員工運動社團,設有員工籃球場、羽球場及桌球室,成立籃球社、社交舞社等員工運動社團。 (3)運動健康促進:建立職場運動文化,每年由勞工安全衛生室辦理員工體適能活動,並提供體適能相關宣導,員工、社區宣導活動共21場,263人次。 3.健康飲食新文化 (1)院內飲食文化:推動全院無菸餐廳。提供Low GI員工健康餐。 (2)餐飲業者輔導:輔導餐飲業者提供均衡健康的飲食輔導烘焙業者提供減油、減糖麵包,輔導文山區貓空觀光產業發展(貓空茶餐),讓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並達到健康減重的目的。推動活力職場及校園健康飲食新文化,成功輔導餐飲食品業者,共有20家簡餐業者、5家筵席餐廳及1家銓敘部員工餐廳。 (3)社區營養講座:推動健康飲食營養教育,輔導社區民眾健康年菜,提供社區民眾對健康飲食有更多的認識。辦理社區營養宣導活動,包括營養講座、示範教學、趣味營養遊戲、網路活動、開發飲食宣導單張等。配合衛生署「成人健康體位-1824」推廣計劃,於臺北縣坪林鄉、貢寮鄉、雙溪鄉、深坑鄉、石碇鄉等五衛生所開辦體重控制班,進行課程規劃,讓偏遠鄉鎮地區居民能了解健康體位及均衡飲食習慣對於身體健康之重要性。 4.菸害防治 (1)戒菸門診:院內由胸腔內科開辦戒菸門診。 (2)戒菸班:院內及社區開辦戒菸班。給予民眾支持性戒菸,評估不同戒菸團體的成效。94年開辦戒菸班共24班,297人次參加,戒菸成功率達78%。 (3)戒菸講座:於院內、院外舉辦戒菸講座,於院內公共區域播放戒菸錄影帶進行衛教宣導,協助民眾戒菸。 三、健康促進醫院之回饋 由萬芳醫院執行之健康職場運動文化滿意度調查,調查結果發現,民眾對醫院附屬之健康服務硬體非常滿意者高達61%,民眾對院內提供之健康服務軟體非常滿意者高達63%,整體而言,社區滿意度高達87.5%。 萬芳醫院也因推動健康促進醫院,為全國第一家獲頒WHO Health Promoting Hospital(HPH)會員證書之醫院,並獲邀擔任台灣區健康促進醫院之輔導機構。而萬芳醫院也通過北市衛生局健康醫院評鑑特優、健康職場評鑑特優。 四、結語 不論是醫療人員或是公共衛生行政人員,都需改變舊有以治療疾病為主的觀念,接受促進健康的理念,與生專業人員合作,共同來照顧民眾的健康。 推動健康促進醫院要能成功,需具備下列條件: 1.透過醫院,發展以健康為導向的遠景、目標、組織結構。 2.喚醒病人、員工及社區對醫院與環境在健康問題上的衝擊。 3.對於醫院內長期及慢性病人,創造支持性、親切的及刺激性的生活環境。 4.為醫院的員工創造健康的工作環境。 5.瞭解醫院內的特殊目標群體(例:年齡、生病長短)及他們的健康需求。 6.提高病人、家屬及員工在資訊、溝通、教育計畫、技能訓練等方面之品質,並做好準備。 7.維持並增進以健康促進為基礎的社區和政府合作;與現存的社會和社區健康服務增進溝通與合作。 8.對於有特殊健康傾向的病人,鼓勵他扮演一個主動參與的角色 9.在醫院內發展流行病學的基礎。 衛生教育是日常執業中推行健康促進的一種方式,是健康促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衛生教育目的,除了提供病人應有的健康及疾病知識外,必需同時引發病人關心個人健康的動機,醫療人員給予技術上的支持,同時利用各種社會資源,以協助病人得到理想的健康狀況。

女生愛科學

女生愛科學

文/謝迺岳 新竹高中物理教師 男女大不同,在科學的學、用、教都有差異。女生對保養品科學有好感,男生對食品科學有興趣;女生對小動物有愛心,男生看到蟲與蛇都想打扁;女生可以安份地玩拚圖,男生只想做弓箭來相互攻擊。女生總是覺得體重計不準,對距離缺乏概念;男生則喜歡拚速度,約會卻經常誤了時間。 女生比男生感性,覺得什麼都美,但容易為課業、工作、家庭而陷入憂慮的心態中。科學是一種理性的思維與正向的態度,能讓我們天天過著快樂的生活。所以讓女生多接觸科學,不論小女孩還是年長婦女,對她們的健康以及家庭與社會的安定必然有幫助。 圖1:女孩的科學學習成就高,但是從事科技工作的女生少。(火柴玩科學) 兩性的基本差異:女生較為優雅 女生們上課較為專注,操作較為細緻;實驗桌面和地面總是維持整齊,下課後也會主動幫忙清潔。這些品德基於天性,也來自家教。在親子科學班有一位媽媽總是在課後帶著女兒們幫忙打掃教室,甚至兩歲女兒握的掃把比她的個兒還高;這位媽媽說她教女兒只有兩個字—優雅。 圖2:女生喜歡美好的事物,較為優雅。(光學) 優雅讓女孩變得端莊,也讓她們走在安全的道路上;在實驗課中,女生通常比男生不易受傷。男生常在沒聽完指示的情況下就操作,或者亂配化學藥品;雖然莾撞的後果是危險,但是男生較願意嘗試,也常有新的發現。 科學的第一步是「觀察」。在製作汽水的科學活動中,我一定要求大家先觀察小蘇打;即使我已經暗示這是食品級的原料,但是只有極少數人用手摸,更沒有人用口嚐。經過解說後,接著觀察檸檬酸時,絕大多數男生都會嚐一小口,然後酸得他們吐舌做鬼臉;而女生們仍然觀望。 男生對有興趣的事會很專注並具有耐心,所以往往「專家」都是男生;而一事無成的人大多數也是男生。女生對老師交代的事都很用心,所以學業成績很平均,頂尖的女生即使不多,學習成就低落的人卻很少。在把一張紙分成兩半的活動中,男生會用手撕開,女生則用剪刀,所以比較整齊而平均。當要求學生把一張紙牌剪成一個大環時,女生的紙環大多比男生的大;男生往往剪破紙牌而失敗,但是最大的環往往出自於男生。 圖3:女生的觀察方法較為保守,一旦懂得就敢放手去做。(糖玩科學) 圖4:女生的手很巧,因為她們觀察入微。(撲克牌玩科學) 性別差異在實驗操作上非常顯著。男生具有廣度,所以許多動手做的活動男生容易上手,需要出力氣時(如投擲與劈斷)男生也較佔優勢。女生具有深度,所以對單一命題的深入探索,女生就能專注地鑽研。 在竹筷的科學實驗中,女生不易折斷竹筷,但是利用兩手姆指指尖抵住竹筷的中央,輕輕一扳就應聲而斷;或是利用桌緣,藉體重往下壓也容易折斷竹筷。由此可見科學可以幫忙,使弱女子變強,從而拉近兩性的天生差異。 兩性的合作分工:女生較能合作 女生不必和男生爭強。用竹筷來玩兩性的遊戲:把一支竹筷和半支竹筷併攏直立在桌上。讓兩支竹筷同時傾斜5度,快速放手讓它們倒下,結果短的竹筷會先著地。長竹筷代表個子比較高的男人,所以這個實驗顯示女生比男人容易跌倒。 操作前,請學生猜猜誰會先倒下;然後實做而得知答案。接著問學生:就像短的竹筷先倒下,所以個子矮、重心低的女生容易倒;那麼男生是否應該要讓女生?大多數男生回答不要,而女生則說不必要。再問:為何女生重心低?總有男生回答:屁股大!最後再問:為何女生會有大屁股?答案浮現了:女人負責生小孩!那麼,男生當然要負責保護女生。 在生理上,男女是分工的。女人生育並哺育嬰兒,男人負責護衛與供養全家。所以在天性上,男人必須與其他動物競爭而演化出強大力量,並積極開拓疆土以獲得更多且穩定的資源。女人則必須謹慎保存並使用已有的資源,且照顧所有的家庭成員。 許多調查發現,女生的理科成績其實比男生好;但是在學術與工程界仍然以男性居多,原因是社會的期望與現實使女生更為關注家庭,較難埋首學術或從事工程的離群生活。 圖5:女生版的折竹筷方法,善用體重,省力又安全。(竹筷玩科學) 圖6:女孩天生重視家庭,樂於分享。(糖玩科學) 為什麼即使是一個小女生都比男生會帶小孩?原來女生的保守性格,在科學學習上會一試再試,當學會技能且覺得夠用後,就希望學習其他事物。在社區大學的女學員人數比男學員多,在各種研習時也有同樣現象。女生的顧家性格使她願意分享,也願意教別人;於是女性會有許多朋友,有事情時總會有人陪在身旁。相反的,男性常希望成為第一,他們怯於向別人請教,大多自學,因此男生學到的知能很實在。另一方向,別指望男生教別人,除非確定對方的程度比他低,不會變成競爭對手;但對方的程度也不能差太多,否則男生容易失去耐性。 圖7:女生有較多朋友,更擁有家人滿滿的愛。(鹽玩科學) 我們不應要求兩性平等,而應是平權!所以讓女生帶小孩與管理家產是公平的;而家事與經濟要合作,男女適性分工,而非平均分攤。在科學的學習上也是一樣,單性的分組與男女分校會造成較大的差異,除非特別要訓練女性的理性與技能,或者培養男生的專注與細心。所以混合性別與混齡分組,對每一個成員都會有極大的幫助。 兩性的相互欣賞:女生較有愛心 在混合性別的學習小組中,男生與女生可以分工合作與相互欣賞。例如在培養晶體或靜電實驗中,女生能捐獻長頭髮。在無字天書的活動中,男生較不會寫出不雅的文句。需要力氣的場合或天馬行空的創意時,可以讓男生表現。對於美化的活動如海底花園(水玻璃),女生就能有更為細緻與平衡的展現。 對於某些不能用手碰的物質(如硫酸銅),老師說它具有殺精作用,男生不要摸;這時總會有男生說是否女生可以摸,然後再來碰男生?實驗課時,老師都會提醒學生注意安全,但是對於新事物也要勇於接觸,至少要看看和聞聞。有女生在,男生受到鼓舞變得更為勇敢;有男生在,女生也可以獲得操作的參考與勇敢的榜樣。 圖8:女生注重清潔,更在意環境的保護與永續。(鹽玩科學) 男生大多敢做點火與放炮等刺激活動,而這些似乎危險的活動正是成長的必要歷程。有一種「轉大人」的活動,是讓學生用手指頭把燭火捏熄;且規定男生必修,女生選修;因為男生顯現勇氣,將來較能獨立;女生雖然不必挑戰男生,但是若能做到男生會做的事,就能更了解男性,未來更易與男性合作。 圖9:女生較不願做冒險的事,但是必要時女生會更勇敢。(紙玩科學) 女生較有愛心,在製作活性碳的活動後的畫圖活動中,或在鐡罐上刻出圖案再用硫酸銅置換時,很多女生會畫愛心。在玩折射實驗時,請學生刺破水晶寶寶,曾有幾位國中女生一面刺一面說:水晶寶寶對不起!對於有趣的玩具,女生大多願意帶回家分享給弟弟妹妹。女生較不會浪費實驗器材,環保的實踐更顯現她們對地球與眾生的大愛。 女生看到夕陽與彩霞會覺得美,男生大多想要去解釋那是光的散射現象;其實女生求美,男生求真,都是善!女生冷靜,男生衝動,對生存都有利。青春期以後,男生對很多事都會與性作聯想,也不是壞事;因為沒有性衝動,人類就會滅絕。只有要適度的約束與引導,讓兩性相互欣賞與尊重,並且設立共同的目標與願景,學習與生活都能有良好的進程。 圖10:女生有愛心、耐心與恆心。(鹽玩科學) 學科學趨利避害:女生較為謹慎 科學教育包括三個向度:知識、能力與態度。小時候學科學,因為能讓我們對世界有更多更有效的認識,也培養出應對變化的方法。長大成人以後繼續接觸科學,能讓我們有成就感、喜悅心、正向與定力。 每個人從出生到過世,每一天從起床到就寢,科學無所不在,更是指導人們四生(生存、生計、生活與生命)的重要準則。人們的七大基本生活需求(食、衣、住、行、育、樂、醫)有了科學的指導,就會更安全、更有效、也不易被廣告欺騙。 圖11:小女生怕火,長大後常常用火,但不玩火。(糖玩科學) 家門外,男人掌握了方向盤;在家裡,女人是最好的調理師。從生理以及原始社會模式來理解,男人必須有好勝心,才能養家活口;而社會期望男性出人頭地的壓力,終於使男人在各領域傑出。女生外觀柔弱、能隱藏、願退讓,實則內在堅強,能撐起家計並使家庭穩固,也使女生的平均餘命比較長。 在社區大學的親子科學班中,新的班員大多是父親開車載家人前來,而母親陪伴孩子們學習。偶而父親必須代替母親隨班上課後,發現了科學課程的探索樂趣,就逐漸變成父親陪同孩子,或全家人同時參加。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同,具有互補的作用;所以若是全家一起上課,讓「小手牽大手」,小孩有創意、大人有經驗;爸爸動手做、管秩序;媽媽顧安全、幫整潔,也是很好的團隊學習模式。 圖12:親子共學是讓女孩啟蒙科學的好方法。(童玩的科學) 學科學會讓人更快樂!在國立新竹高中曾做過一次「快樂指數」的問卷調查,對象是全校教師。結果發現理科教師的快樂指數最高,男教師比女教師的快樂指數高,而新進教師與即將退休的教師快樂指數也相對較高。深入訪談後發現,女教師會把家庭視為最優先,教學僅是工作;男教師常把教學放在首位,投入較多精力,甚至成為興趣。 像電腦的多工運作,女生可以同時關心許多事,所以常會陷入糾纒不清的思路亂局。科學的訓練,讓我們在遇到困擾時,立刻分析是否有解決的方法;若能解決就去做,若不能解決就讓它順性發展,也就不須再煩惱了。 所以,如果我們認同女孩學科學有益,就應讓女孩有更多學習科學的機會。可以鼓勵女孩多參與科學社團,或由父母陪伴參加社區大學的科學課程。世界主要由兩性構成,既然生而不同,教學的方法就可以不同;為女孩編寫獨立的教科書,或設計女性的科學競賽與活動,或許也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圖13:小學階段,男女差異不大,容易相互合作。(鹽玩科學) 圖14:由於兩性互補,可以考慮在科學課程作部分分流。(鹽玩科學)

如何提升高中女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

如何提升高中女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

文/于曉平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副教授 科學議題中的性別差異 過去二、三十年來,探討性別、科學與科技的相關議題受到重視,學者發現女性在科學領域相對弱勢,探究其原因,從十七世紀以來的科學發展強調理性、客觀,這種思維成為當時科學論述的主流,而女性不斷被塑造成不夠理性、主觀的角色,漸漸與科學所強調的專業形象漸行漸遠。 以科學界舉足輕重的期刊Science發表著男女腦大不同的文章,強化著男女性在生物上的差異,國內學者蔡麗玲(2008)指出,這些言論使同性間的差異被忽略,異性間的差異被誇大,再加上男性腦部的「側化」現象被解讀成「專門化」,而女性左右腦的「並用」卻被解讀成「分化未完全」,即使科學研究對側化現象是否有性別差異尚無定論,但確為女性學不好科學找到了一個看似合理的理由。 而在教育環境中,女生也常被檢討在數理科學領域表現不佳,學校老師對無論表現再好的女生,往往只說她們會背書、認真聽話,而忽視女學生的真實能力,女性得面對充斥著性別刻板印象的環境與挑戰。Ceci和Williams(2011)指出,現實世界中的差異主要是由於選擇的資源差異所造成,這些選擇可以透過教育而改變。因此,除了如何提升女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與熱誠、如何培養女生正向的科學學習態度之外,亦應檢討科學學習環境對女性是否有公平的學習機會,塑造對兩性更為友善的學習環境。 女性科學生涯的困境 早期的生涯發展理論如眾多理論的發展一般,多以男性生涯為藍本,未思考女性特有的模式,然不同的性別角色期待、不同的父母教養態度、工作對女性的限制、婚姻或子女對女性生涯發展的影響,都呈現與男性生涯發展不同的面貌與多樣性,因此多位學者(Betz, 1994;Gutek & Larwood, 1987)主張女性生涯應特別從一般生涯發展獨立出來,形成女性特有的生涯發展理論。 早期女性生涯發展理論將女性就業與否作為區分的指標,分為家庭導向與生涯導向,前者從事家管、傳統的女性職業,後者則選擇從事男性主導、較專業的工作,後期較不如此區別,而朝向如何兼顧家庭與工作,以及女性生涯發展歷程的探討為主。在探討女性生涯發展的歷程以及其所面對的阻礙,其中可歸納包括性別角色、自我效能與角色楷模相關之探討,Mishler(1975)探討女性生涯發展受個人因素、社會因素與女性心理狀態影響,無法依照自己的興趣與能力選擇自己的生涯,因此必須妥協而調整自己的生涯目標。Betz與Fitzgerald(1987)提出的女性生涯選擇模式指出,工作經驗、學術成就、角色楷模、他人鼓勵影響女性的生涯選擇,Hackett與Betz(1981)將自我效能理論運用在女性生涯發展也提到,女性因為缺乏在全方位或非傳統職業的女性角色楷模,使其只著重傳統的女性角色。 國內探討女性科學學習與未來升學選擇等生涯議題方面之研究相形不多,蕭惠蘭(2004)針對高中女生性別意識、教育期望、科學成就對升大學選擇科系之影響進行研究,結果發現,高中女生的性別意識與科學成就無顯著相關,但與教育期望有顯著相關。蕭培以(2005)探討國三學生對學習科學及科學事業的性別認知及態度發現,國三男生對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健康與體育的喜愛程度顯著高於女生,且學生對各科目的興趣和學習成就感,有很大的關聯性。且國三男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與投入科學工作的意願顯著高於女生。因此有關女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提升與生涯輔導工作的推動極為重要。 活動 國外針對數理領域女性進行有相關的生涯輔導或良師引導方案,包括美國、加拿大等都透過研討會、相關議題討論、良師網絡建立、自我信念與生涯興趣調查,生涯幻遊練習等,鼓勵女性往數理領域發展,給予想進入數理領域的女生一些正向的刺激與經驗,增加學生學習數理的興趣,對參與者的自尊與教育自我效能有明顯的進步,也對其澄清職業目標與認定未來在數理方面的發展有幫助 (Kerr & Robinson-Kurpius, 2004; Makosz, 1993)。 于曉平、林幸台(2010)曾針對高中數理資優女生規劃有角色楷模課程,根據角色理論,他人對其角色的期望與扮演該角色者實際行為表現之間,會形成一種動態的體系,欲做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一為覺知自身的角色,另一種是覺察他人對該角色的知覺與認識狀態,以及覺察與他人間的人際關係與情緒反應(Munson, 1970)。課程利用四個月的生涯輔導課程時段中進行,學生在課程後對於自我了解、性別角色覺知、生涯探索與個人生涯定位都有所幫助。 整體而言,有關角色楷模建立、參觀實習、工作坊、科學營隊活動、傳記閱讀、生涯探索等活動,對學生科學生涯的興趣提升與選擇都有相當的助益。以下針對有助於提升女學生科學學習興趣之方式與活動可包括以下幾項: 一、 科學營隊之辦理:利用寒暑假或假日,辦理男女生皆可參與或是專為女學生舉辦之科學營隊,透過新興議題與動手做等實驗活動,激發女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提供更多的科學學習機會。此外,營隊課程可安排更多的女性學者專家擔任主講者,分享專業領域的研究成果或個人的成長歷程,除了是一種角色典範,亦可鼓勵女學生往科學或科技領域發展(圖1、2)。 圖1. 以愛上星空的女科學家為題進行專題演講 圖2. 氣體壓力的女學生科學營隊 二、 獨立研究課程之實施與指導:邀請有實施專題研究或獨立研究課程之學校教師擔任班上女學生的指導老師,引導對研究有興趣的女學生進行科學研究,並針對研究成果進行發表,過程中女學生可更了解科學研究所須面對的狀況,亦可對科學研究的歷程與後續生涯發展有更直接的影響(圖3、4)。 圖3. 女學生分享自己進行獨立研究的發現與研究進度 圖4. 女學生的個別研究指導 三、生涯輔導之規劃與辦理:針對女學生進行相關的生涯輔導,結合自我認識、性向與興趣測驗施測、理工科系介紹、女科學家之傳記閱讀、學生想了解之職場參訪等生涯輔導課程或生涯探索活動,可協助學生對自己是否適合走科學,以及未來的科學研究環境有更深的認識。 四、角色楷模與良師引導:角色楷模是一種觀察學習,觀察他人而產生的模仿,會影響一個人的人格與行為。角色楷模課程係透過正式的課程規劃與安排設計,協助學生覺察社會對兩性不同的觀感,在價值分歧的社會觀下,協助建立正向的角色典範人物,藉由訪談觀察、認同,進而學習模仿之。角色楷模課程包括:性別議題討論、傳記閱讀、影片欣賞與討論、聆聽演講與進行典範人物專訪等,了解個人能力、興趣,並對女性從事科學領域工作的相關問題進一步釐清與了解。 五、教師社群與論壇之推動:除了為學生安排相關活動,教師信念的改變亦十分重要,可分別成立教師專業社群,透過專家學者或具實務經驗教師之討論分享與組織讀書會,討論如何引導學生提升性別意識,建立正向的性別平等觀念,進而引導教師進行自我反思並將正向的觀念融入課程與輔導中。 圖5. 教師參與科學研習 圖6. 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科學研習 結語 提升女生科學學習興趣之方法不少,然教師是影響學生對科學學習興趣的重要關鍵。如何讓教師覺察自身教學與言談對學生的影響力以及讓教師能在課堂中實際引導女學生對科學學習感到興趣甚至是持續維持興趣,相當重要。因此,除了規劃學生相關的科學營隊活動、研究指導以及生涯輔導等活動,提升女性性別意識和相關科學生涯的探索與體驗;亦應以教師社群組織與對話、辦理教師研習與講座,讓教師們藉由專題討論與分享,思考如何提升女生科學學習興趣,以及課堂教學與引導科學學習的有效方式,有效提升教師的覺知反思與經驗分享,持續強化教師對女學生科學學習的引導與反思能力。 參考文獻 于曉平、林幸台(2010)。角色楷模課程對高中數理資優女生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1),27-61。 蔡麗玲(2004)。性別中立?談科學裡的性別。婦研縱橫,70,23-27。 蕭培以(2006)。探討國三學生對學習科學及科學事業的性別認知及態度。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蕭惠蘭(2004)。高中女生性別意識、教育期望、科學成就對升大學選擇科系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Betz, N. E., & Fitzgerald, L. F. (1987). The career psychology of women. San Diego, CA, US: Academic Press. Betz, N. E.(1994). Basic issues and concepts in career counseling for women. In W. B. Walsh & S. H. Osipow (Eds.), Career counseling for women. (pp. 1- 41). Hillsdate, NJ: Prentice Hall. Ceci, S. J., & Williams, W. M. (2011). Understanding current causes of women's underrepresentation in scien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 doi:10.1073/pnas.1103900108. (TWIP: This Week in PNAS; cover story article) Gutek, B. A., & Larwood, L. (1987). Women's career development. Beverly Hills, CA: Sage. Hackett, G., & Betz, N. E. (1981). A self-efficacy approach to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wome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8, 326-339. Kerr, B., & Robinson-Kurpius, S. E. (2004). Encouraging talented girls in math and science: Effects of a guidance intervention. High Ability Studies, 15(1), 85–102. Makosz, J. (1993, September). Operation minerva rocky view: Mentoring young girls in science. Proceedings of the Socie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Gifted Educational Annual Conference, Calgary, Alberta, Canada. (ED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1557) Mishler, S. A. (1975). Barriers to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women. In S. H. Osipow (Ed.), Emerging women: Career analysis and outlooks (pp. 117-146). Columbus, OH: Charles E. Merril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7348) Munson, H. L. (1970).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Concepts, dimensions, and practice. Boston, MA: Allyn & Bacon.

後真相時代:當真相被操弄、利用,我們該如何看?如何聽?如何思考?

後真相時代:當真相被操弄、利用,我們該如何看?如何聽?如何思考?

文 白榮銓 /臺中市居仁國中退休教師 2016年,《牛津英語詞典》選定「後真相」(post-truth)為年度詞彙,並將其定義為是這樣的形容詞--「連結或指陳情況時,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形塑輿論(public opinion)」。可透過各種形式呈現的「真相」稱為矛盾真相(competing truths),老練的溝通者(communicator)知道如何利用真相的繁複面貌,操弄真相以塑造對自己最有利的面貌。我們應如何排除那些誤導的陳述,選擇最值得相信的真相? 本書作者麥當納(Hector Macdonald, 1973-)擁有牛津大學生物學學士學位及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的MBA碩士學位。曾在金融服務、電信、製藥、農業化學、飯店、科技和健康等多個領域,擔任策略和傳播顧問,為世界頂尖企業領導者提供諮詢服務。本書探討的不只是事實真相(factual truth),凡是人們視為事實並願意照辦的信念、主張、判斷和預期,因為難以確定是否為真,所以作者皆稱之為真相。全書分為四大部:部分真相(partial truth)、主觀真相(subjective truth)、人為真相(artificial truth)和未知真相(unknown truth)。 真相只有一個? 很多人常以為自己知道的真相,就是唯一的真相。但是,即使最平淡無奇的人事物,也有其複雜性(complexity),源於這種複雜特性,儘管我們真實的陳述(true statement),仍無法傳達完整的真相(whole truth),具備這種特性的真相,稱為「部分真相」,日常生活中有那些經過簡化與選擇的部分真相例子?對人們造成的影響為何? 1986年,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推出廣告片〈觀點〉(points of view)(影片網址)。影片一開始,以正面角度拍攝一名光頭青年,快步跑離一輛駛向他的汽車,影片旁白說:「從一個觀點看一件事,就會產生一種印象」(An event seeing from one point of view gives one impression);然後,改以背面角度拍攝光頭青年的背影,只見他衝向走在前面的一名商人,似乎要攻擊他,或者要搶走他的公事包(圖1),這時旁白說:「從另一個觀點看,又會產生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印象」(Seen from another point of view, it gives quite a different impression);最後,影片改從上方角度,往下拍攝這個場景,只見一大堆建築材料高懸在半空中,在商人頭頂上方劇烈搖晃,失去了控制,這名青年及時把商人拉到一旁,救了他一命,此時旁白說:「唯有綜觀全域,才能完全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But it's only when you get the whole picture, you can fully understand what's going on)。 圖1. 青年作勢要攻擊或搶劫商人(圖片來源) 這支廣告很有說服力,給許多英國觀眾留下強烈印象,認為唯有《衛報》能如實呈現世界的全貌,不會受政治動機左右,導致新聞報導流於片面。但是大部分新聞的真相,虛虛實實,真真假假,難以確定與核實,新聞媒體是否能全部迴避假新聞?是否能避免瞎子摸象,以偏蓋全,進而綜觀全局? 以藜麥(quinoa)為例,它是南美洲安第斯(Andes)山脈高地特有的穀類植物(圖2)種子,含有鎂、鐵等少量元素的無麩質(gluten free)種子,蛋白質含量比任何穀類都要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科學家宣稱:藜麥是完美的地球營養物質,非常適合當作太空人的食物。201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2013年訂為「國際藜麥年」,旨在讓世界關注藜麥的生物多樣性、營養價值,以及消除饑餓和貧困等方面所發揮的作用。 圖2. 安第斯山脈的藜麥(圖片來源) 2006至2013年間,來自玻利維亞(Bolivia)與秘魯(Peru)的藜麥價格漲了兩倍,一開始,人們認為漲價能幫助當地的貧困農民,提升生活水準。但是新聞媒體接著報導:由於北美洲與歐洲的大量需求,害得當地居民買不起藜麥,吃不起自己的傳統主食。例如2011年3月,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有一篇報導,標題是〈藜麥的全球熱賣,在國內創造了窘境〉(Quinoa's Global Success Creates Quandary at Home),內容提到:過去五年來,玻利維亞的藜麥消費量暴跌34%,兒童的慢性營養不良情況,已在藜麥種植區惡化,原因是藜麥價格上漲以及藜麥大量外銷出口。同月,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有一篇報導,標題是〈時尚的食物,造就了營養不良的玻利維亞〉(The food fad that's starving Bolivia),內容提到:藜麥被譽為西方的「超級食品」(superfood),但是那些種植它的人再也買不起了。2013年1月,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有一篇報導,標題是〈素食主義者能忍受關於藜麥的惱人真相?〉(Can vegans stomach the unpalatable truth about quinoa?),內容提到:有一種可怕的諷刺,就是安第斯農民的主食--藜麥,在國內變得過於昂貴,是因為富裕的外國人,專注於個人健康、動物福利和減少他們的碳足跡。同月,加拿大《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有一篇報導,標題是〈你越愛吃藜麥,你就越傷害秘魯與玻利維亞人〉(The more you love quinoa, the more you hurt Peruvians and Bolivians),內容則引述了紐約時報和衛報的相關報導內容。 全球對於藜麥的大量需求,雖然拉升了藜麥價格,卻導致玻利維亞與秘魯當地居民處境艱難,這些陳述聽起來似乎頗有根據,再加上社群媒體、素食部落格以及健康飲食論壇等網友,大量引用這些新聞,推波助瀾,在世界各地引起更多的回響,導致崇尚健康飲食的人陷入良心危機,開始思考:是否應該停止食用來自安第斯山脈的藜麥。 這個新聞議題引起一些經濟學家的關注,並展開研究,他們實際調查秘魯家庭開支的資料,發現:藜麥在秘魯一般家庭的預算,所占比例不高;在海拔4,200公尺的高山上,其實很難栽種其他農作物,藜麥的貿易還是有助於當地居民的收入;藜麥消費量下跌34%,與價格上漲並無關聯,純粹是當地居民吃膩藜麥,想嘗試其他食物。2014年,就此議題拍攝的紀錄片《穀類之母》(The Mother Grain, 圖3)上映,該片導演韋考克斯(Michael Wilcox)說:「我曾在某些反對藜麥的討論文章中,看到『食用藜麥,會傷害玻利維亞農民』的留言,可是不吃藜麥,才真的會傷害這些農民」。 圖3. 《穀類之母》紀錄片海報(圖片來源) 像這樣,一些偏頗的事實與遭到誤解的數據,在缺乏正確脈絡的情形下,被串連成一套故事情節,這些說法塑造了人們對於食用藜麥的想法、心態和信念,影響他們未來對於「買什麼、說什麼、吃什麼」的行動。另外,當人們一旦確立藜麥的某種觀點,例如藜麥農業會影響安地斯山脈的環境,即使後來得知藜麥的營養非常豐富,人們很可能仍會忽略、懷疑此資訊,這就是一種「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亦即當真相彼此牴觸時,尤其新的真相,挑戰人們原有根深柢固的觀點時,就很容易被排斥。 真相可以號召他人,也可以誤導他人,而大部分議題都能推論出不只一個真相,這給了溝通者機會,溝通者可以選擇傳達的現實印象,使其符合客觀現實,也可以故意扭曲客觀現實,所以矛盾真相所造成的影響與後果,取決於人們的使用方式。 報紙常採用掩飾部分真相的新聞標題,藉以吸引讀者好奇的眼光,然後在較少人閱讀的正文內容,才還原完整真相;政治人物會使用化妝修飾的真相(spin truth),社運人士(activist)會採用最有利的真相,儘管有時候,那些真相並不足以代表全部。本書作者麥當納將溝通者分為三類: (1)倡議者(advocate):為了實現某個有益目標,選用矛盾真相來營造某種還算正確的現實印象; (2)誤傳者(misinformer):出於無知,散佈矛盾真相,卻在無意間扭曲了現實; (3)誤導者(misleader):故意利用矛盾真相,來製造某種自己明知不對的現實印象。 因為大多數的人都無法提供全方位的見解,才不得不用部分真相來溝通。倡議者與誤導者都會選擇特定真相來形塑現實,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不過我們可以肯定那絕對不是全部,一定還有許多他們沒說出來的真相。 學校的歷史教科書所傳遞的內容,是否可能屬於部分真相?美國早年的奴隸制度,以及後來黑人在南方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應是美國極其重要的一段歷史。美國歷史學家麥佛森(James McPherson, 1936-)表示「當時美國某些領地尚未正式成立州政府,導致自由州和蓄奴州互不相讓,都想奪得中央政府對這些地區的奴隸廢除權,雙方始終無法獲得共識,最後才會爆發南北戰爭」。奴隸制度廢除之後,南方各州頒布了惡名昭彰的「吉姆克勞法」(Jim Crow laws),在所有公共場所(包含學校、公車等)實施種族隔離制度,以區隔黑人與白人,直到1965年才正式廢止。那一段期間,白人至上主義團體「三K黨」(Ku Klux Klan, KKK)橫行美國,不斷恐嚇非裔美國人、猶太人、亞裔和民權運動人士。 2010年5月,美國德州教育委員會(Texas State Board of Education)開會決議:採取較保守觀點的課綱,編撰高中歷史課本,蓄奴制度在南北戰爭所扮演的角色被淡化(圖4),教科書業者也無須將種族隔離法案與三K黨的行徑列入,引起很大的爭議。2014年,依據此新課綱編撰的歷史教科書出爐,將美國內戰的爆發,歸因為爭取州權(state rights)與蓄奴制度,並刻意將蓄奴制度放到最後一個原因,將其視為次要議題而非主要爭議。至於吉姆克勞法及三K黨在新版教科書,則隻字未提,導致學生無從得知該法及種族隔離制度,對於非裔美國人,曾造成極大的教育壁壘及不平等,更無法了解當時反種族隔離的激烈抗爭,對美國社會造成的深遠影響。 圖4. 引起爭議的2015年德州教科書,將奴隸稱為工人(圖片來源) 由上述可知,面對任何議題(例如食用藜麥),要多方考慮不同面向,並廣泛尋求各種平衡觀點,即使揀選部分真相來支持自己的主張,也不能歪曲你所傳達的現實印象。選擇性報導某些事件(例如歷史課本內容),塑造特定的印象,就是在運用省略真相的手段,隱藏某些重要的真相,雖然能將議題描述得更清楚,但有意無意間,可能是在誤導他人對於真相的理解。 數字不會騙人? 許多人相信數字(number)會說話,看到數字才肯相信,但很多人看不懂數字背後的意義,沒辦法像平常一樣進行批判思考。如果溝通者提出一套數字做證據,人們要如何看懂並能提出質疑?如果矛盾真相的雙方,各提出一套矛盾的數字,我們又要如何去判斷那一組數字,比較接近真相? 1991年,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聖博納迪諾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San Bernardino)的賀戴安(Diane Halpern)教授,以及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科倫(Stanley Coren, 1942-)教授,他們從一千多名已故加州居民的資料,調查發現:右撇子的平均死亡年齡是75歲,左撇子是66歲。他們共同在《心理學公報》(Psychological Bulletin)發表一篇論文,標題是〈慣用左手:適合生存度下降的標誌〉(Left-handedness: A marker for decreased survival fitness),摘要提到:「壽命研究顯示,左撇子的人口百分比穩定下降,所以在年齡最大的年齡組中,他們的人口比例嚴重不足。審查過去的數據,意味著這種人口趨勢是由於左撇子的壽命縮短;死亡風險之所以會升高,顯然是環境因素導致左撇子更容易出意外」,依照他們的邏輯,這是因為許多設施都是以右撇子為對象而設計(圖5),不但會造成左撇子的生活不便,甚至有可能讓他們出意外。 圖5. 對左撇子不公平的課桌椅(圖片來源) 同年4月,《紐約時報》報導了這篇研究論文,新聞標題是〈研究表明:左撇子可能危及生命〉(Being Left-Handed May Be Dangerous To Life, Study Says),於是報導「左撇子會英年早逝」的文章,迅速擴大蔓延開來,讓不少左撇子和其親人憂心忡忡,到底真相為何?2013年9月,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有一篇報導,標題為〈左撇子真的會英年早逝?〉(Do left-handed people really die young?),內容提到: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心理學和醫學教育系教授麥克馬納斯(Chris McManus),同時是〈右手、左手:探索不對稱的起源〉(Right hand, left hand. The origins of asymmetry in brains, bodies, atoms and cultures)一書的作者,認為:部分在加州死亡名單上的人,很可能出生時是左撇子,但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扮演並被認定為右撇子,這會扭曲賀戴安與科倫的研究結果。 即兩位學者誤解了他們在數字中發現的真相,成為真相的誤導者。在十九至二十世紀初期,左撇子總是受到人們異樣的眼光,父母親和學校往往用盡辦法,要把孩子教育成右撇子,所以相對來說,只有極少數人認為自己是左撇子。直到近代,在開明的社會風氣之下,天生慣用左手的人,比較有機會順其自然地成為左撇子,所以平均而言,在1991年時的左撇子肯定比右撇子還要年輕,死亡年齡當然小於右撇子。相似的類比例子,現在的數位原民(digital native)的平均死亡年齡,一定比非數位原民來得小,這是因為從小接觸網路世界及數位產品的人,目前年齡都低於25歲,但這不表示:做為數位原民,就有害健康。 在1991年的加州,左撇子的死亡年齡,明顯低於右撇子,這個數字是真的,然而真相卻遭人誤解;擔心自己可能活不長的左撇子,知道另一個矛盾真相,應該會比較放心,那就是相同年齡的左撇子與右撇子,享有幾乎一樣長的平均壽命。 政治人物、行銷人員和新聞記者對於數字的運用,早已熟能生巧,視情況和需要,就會讓數字看起來比實際大一點或小一點。2014年6月,對英國皇室忠心耿耿的《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有一篇報導,標題是〈真划算!皇室一年只花了你56便士〉(What a bargain! How the Royal Family costs you just 56p a year),比起全年總支出3,570萬英鎊(1英鎊等於100便士),這個數字是不是微不足道?如果想讓數字大一點,只要把時間尺度(timescale)拉長一點就行了,例如「英國政府重申承諾,將在本屆國會議員的任期內,挹注至少三億英鎊資金,來改善行人與自行車騎士的用路環境」,這個數字聽起來,是不是比每年六千萬英鎊,更讓用路人感受到政府重視用路人的權益? 2000至2012年間,修正通貨膨脹的影響後,美國的每週薪資中位數(median weekly wage)上升了0.9%;然而在同一時期,高中輟學者薪資中位數下降了7.9%,高中畢業者薪資中位數下降了4.7%;受過部分大學教育者薪資中位數下降了7.6%,擁有一個或一個以上大學學位者的薪資中位數則下降了1.2%。簡單的說,雖然美國整體薪資中位數上升了,但是個別群體卻仍然面臨薪資下降的問題,這就是統計學上,有名的「辛普森詭論」(Simpson's paradox)例子之一。因為全體與個別群體是不同的層次,可以產生不同的結論,所以美國政治人物就能利用這種詭論,信誓旦旦地宣稱薪資上升或薪資下降。 解開「辛普森詭論」之謎的關鍵,就在於辨認「全體」與「個別群體」可能出現的差異,美國每週薪資中位數下降的情況,關鍵在於個別群體的數量會隨著時間變化。在這13年間(2000-2012年),具備大學學位的工作者增多了,高中輟學和高中畢業的工作者減少了,而擁有大學學位的薪資,通常比高中輟學和高中畢業者的薪資較高。換句話說,薪資最好的群體(大學畢業者)比薪資最差的群體(高中輟學和畢業者)多了更多人,因此,即使大學畢業者的薪資中位數下降,但是他們大幅增加的人數,還是能把整體的薪資中位數往上拉升。 醫學研究上,也出現過「辛普森詭論」的情況。1986年,為了評估治療腎結石(kidney stone)兩種方法的成功率,表1統計了腎的小結石(small stones)和腎的大結石(large stones),在兩種治療法的治療成功率和人數,括號中的分數表示「成功案例數/治療案例數」。腎結石患者中,有350例(分為group 1和group 3)接受了A治療(treatment A),採用傳統開腹外科手術;另外350例(分為group 2和group 4)接受了B治療(treatment B),採用皮腎鏡取石手術(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PCNL),這種手術以微創方式進行,利用醫療儀器穿過皮膚進入腎臟並取出結石(圖6)。 圖6. 皮腎鏡取石手術示意(圖片來源) 這項研究顯示:整體而言,對於腎結石的患者,採取B治療(皮腎鏡取石手術)比A治療(傳統開腹外科手術)的成功率高(83%>78%);可是仔細檢查小結石和大結石的個別治療成功率,卻發現:皮腎鏡取石手術在小結石(group 2)和大結石(group 4)的成功率,都低於傳統開腹外科手術(87%<93%、69%<73%),由整體與個別數字所得到的結論竟然不同,這是很弔詭的事情,為什麼會這樣呢? 再次仔細檢視表1,就能發現A、B治療方法,使用在大、小結石的案例數不同,大部分的A治療法,都是被用在不易清除的大結石,而大部分的B治療法,都是被用於比較容易清除的小結石;因為小結石不管使用那套方法,治療成功人數都很高,再加上較高的案例數(270>87),所以當我們忽略結石大小時,B治療法的整體治療成功率被拉高了。 由上述可知,誤導者操作數字的戰術,常精心挑選對自己有利的數據,讓數字大一點或小一點,以及選擇有利的數字,甚至將兩組數據的相關性(correlation),誤導為因果關係(causation),以影響人們對事情的理解。為了挖掘真相,人們在爭論過程中,為瞭解被提出來的數字及其真正意義,可以將這些數字與其他數字作對照,並且將數字納入事情的脈絡(context)中,以呈現出它實際的數值大小和意義。 綜合上述,人們渴望真相,常採用個人經驗來分析及選擇真相,但是真相並不像人們以為的那樣一清二楚,大部分的議題都具有多重真相;數字不會騙人,但是騙人常常用數字,誤導者有時大玩數字遊戲,以有效證明自己的論點。我們應揭穿誤導者以謊言讓人誤入歧途的論述,鼓勵人們選用適當的真相,發揮影響力,團結群眾,激勵他人,以塑造良善的社會風氣。至於什麼是主觀真相、人為真相和未知真相?那些因素會影響這些類型的真相?這些都有待您進一步的閱讀與思考!

趣讀科普,昇華閱讀,活化STEM腦

趣讀科普,昇華閱讀,活化STEM腦

封面照片:在科教館內帶領孩子體驗繪本中的科學(照片來源:劉淑雯老師) 文/劉淑雯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這是出自《聖經》 的一句富有哲理的對話, 但是在現今世界,卻已然是充滿各式各樣新奇、聞所未聞的事件或研究發現! 我們每天閱讀網路、報紙、電視推送的各種訊息,會發現比如冰川融化、汽車自動駕駛、核能武器、新種病毒危機……等新聞,不時在我們的周遭中發生、 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身為現代人,要瞭解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擁有單一的知識是不夠的,而是需要跨領域、跨學科的綜合知識、演繹與運用—這就是素養,亦即在適應生活和面對未來挑戰時,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態度;並且你將會發現,跨領域學習中暗藏著四個密碼S-T-E-M—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學(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這四門學科的英文首字母縮寫。在越來越多樣化的世界,成功已經不再是你擁有多少知識,而在於能運用習得的知識做些什麼? 邁進STEM殿堂,更重要是決定如何使用一本書 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學習興趣、擁有素養、邁向跨領域、跨學科探究?通過廣泛的閱讀和教學引導相信是一塊好的入門磚。回憶一下童年時 你最喜歡的一本書是什麼?不一定是書包裡的課本,却可能會是《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是誰把驢子變斑馬?加薩動物園的故事》、《身體大發現》、《神祕的太空》、《冬芽合唱團》、《小紅嘴鳥的奇幻飛行》和《這樣的尾巴可以做什麼》這些繪本或其他任何讀本。 只有學校的課本或教材往往是不足夠的!許多成人或家長會購入成套的科普套書,給孩子們更豐富的學習材料。 不同的時機適合不同類型的文本,在此推薦大家參考以下四種類型:故事書、非敘事性百科類書、敘事性知識類書和兼具雙重功能的書籍。 一、故事書 故事書以一個特定的角色為中心,那個角色通常是用來解決問題或矛盾的。故事主要目的在於娛樂,而不在於呈現事實資訊,用字遣詞通常是日常的生活用語, 像是《你是由什麼做的呢?》以食物為主題,引導孩童思考「食物是由那些食材所組成」的呢? 《來幫動物量身高》作者實地前往動物園測量,以樂趣十足的方式,把他的觀察結果分享給各位讀者!一本吸引人的故事書能夠引起孩子在科學主題上的興趣,並且引發學生去回答故事中所延伸出的問題。例如,《風之星》從風的眼睛和視角來看地球。如詩般的文字,彷彿風的絮語,感受我們生活著的這個地球是如何「活著」。朗讀作者Iggy Peck《一個愛建築的男孩》、《我做得到!小工程師蘿西》來開啟序幕,這些是描寫故事書中主角對於建築和設計著迷的故事。 這些精采的故事引人入勝,能使學生如入其境並且能夠觸發他們著手探索建築,或者成為解決問題的人。 繪本 :《風之星》(圖片由臺灣麥克授權提供) 繪本:《你是由什麼做的呢?》(圖片由臺灣麥克授權提供) 繪本:《來幫動物量身高》(圖片由臺灣麥克授權提供) 二、非敘事性百科類書 非敘事性的百科類書是介紹、描寫「主題特性」或是描述發生事件的非虛構文本。內容聚焦在學科知識,而非特定的角色,讀者能夠在任何時間點進入書籍。這些書冊的字彙通常偏向專門性,在書本中可以找到目錄、粗體印刷單字、詞彙集和索引等內容,這也是非虛構書的編輯特色,有學者研究並提到:「這些種類的書本是培養孩子科學觀念、科學談話的最好資源。」 運用非敘事性的百科類書可提供觀念和事實來達到特定的科學目標,能夠幫助學生熟悉教科書的結構,還有閱讀非虛構的「真實世界」。 小朋友對於此類書籍通常較不熟悉如何閱讀,而且需要較多的機會來體驗這種文本。這一類的書適合先進行體驗活動,引導探索學科知識觀念,之後容易產生閱讀非敘事性百科的動機,像是《動物謠言追追追1:牠們都是大壞蛋嗎?》、 《天空的繪本──認識天氣與星星》、《一看就懂的單位圖鑑》、《動物謠言追追追2:牠們竟然是好朋友?》、《動物謠言追追追3:牠們只能住那裡嗎?》和《天氣100問:最強圖解x超酷實驗 破解一百個不可思議的氣象祕密》等或是其他書冊。 繪本:《動物謠言追追追1:牠們都是大壞蛋嗎?》( 圖片由親子天下授權提供) 繪本(右):《動物謠言追追追2:牠們竟然是好朋友?》( 圖片由親子天下授權提供) 繪本:《動物謠言追追追3:牠們只能住那裡嗎?》( 圖片由親子天下授權提供) 繪本:《天空的繪本──認識天氣與星星》(圖片由臺灣麥克授權提供) 繪本:《一看就懂的單位圖鑑》(圖片由臺灣麥克授權提供) 繪本:《天氣100問:最強圖解x超酷實驗 破解一百個不可思議的氣象祕密》( 圖片由親子天下授權提供) 三、敘事性知識類書 敘事性知識類書是另外一種非虛構文本的子類別,提供一個迷人的形式,來敘述事實資訊,既吸引人又具知識性,書本內容通常隨著時間的脈絡,傳達一連串的實際事件,並會重新複習一次所有事件以做總結。 當這些書使用在科學學習時機時,通常需要建立一個讓孩子們聚焦在科學內涵的閱讀目的,而非故事的情節或文字的舖陳。因此除了感受書冊故事內容或美學成分,可以指導學生重新讀過第二次,以尋找書本中特定的科學內容或是工程方法。例如 :《愛達的想像力─世界上第一位程式設計師》透過圖像和有趣的故事,讓學生理解當技能加上無限的想像力,就會創造出許多美妙的可能性。《和平樹: 一則來自非洲的真實故事》,敘述諾貝爾和平獎女性得主萬格麗.瑪泰(Wangari Muta Maathai)在非洲肯亞發起的綠帶運動,展現一位女性環保鬥士的熱情、願景與決心,與其帶來的巨大影響。 繪本:《愛達的想像力─世界上第一位程式設計師》(圖片由臺灣麥克授權提供) 四、具雙重功能性的書籍 既呈現故事也提供事實。資訊能在書裡被找到,常出現在插頁跟圖表裡。讀者能夠由任一頁進入,汲取科學事實,或者是他們能透過故事的舖陳來閱讀這本書。像是《菠菜在哭》、《如果今天太陽不見了》或《魔法森林的祕密(附三色特殊濾鏡)》,此類書通常在故事裡有少量的科學內容。在讀者親身探索的經驗之後,可以運用插頁和圖表進行討論、解釋以及與故事發生的關聯,並能夠有效地幫助孩子精煉和學習科學概念或知識。 繪本:《菠菜在哭》(圖片由臺灣麥克授權提供) 繪本:《魔法森林的秘密》(圖片由臺灣麥克授權提供) 繪本: 《如果太陽不見了》(圖片由臺灣麥克授權提供) 閱讀昇華—虛構書與非虛構書相輔相成 以虛構書搭配一本非虛構書的誦讀活動,來為孩子學習科學或工程課做為前導是很有用的。因為虛構書通常對學生是很具有吸引力,適合用來引起動機。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非虛構的環境,所以仍需要讓學生多接觸知識性的書,透過引導理解策略,多花時間鑽研,創造機會讓孩子有效運用。 在閱讀活動的過程中,師長們宜選擇孩子喜歡並相對熟悉的內容入手,例如:動物的趣味知識,引導他們回想舊經驗(或先備知識),促進他們將新知識與舊經驗密切結合,會使他們對學習更有興趣,對知識脈絡理解更加清晰,記憶也更牢固。 圖2.科技運用—體驗與繪本中的彩虹魚的對話。(照片來源:劉淑雯老師) 不可不知的作者 我在大學、研究所和各地開授兒童文學相關的課程或訓練時,一定會進行「作家研究」主題,更經常提醒讀者們和孩子共讀時,一定要記得與孩子聊一下作者。這不但可以幫助孩子理解作者的創作理念和背景,也可以引發他們繼續閱讀作者其他系列作品的興趣,或者探究其他科學繪本作家和其作品。《動物謠言追追追》這系列套書作者派芙拉‧漢納寇凡(Pavla Hanáčková) 簡介請參閱【親子天下】出版社套書內容。 對於動物知識的科普學習,推薦日本作家阿部弘士是養動物和畫動物的高手;圖說動物手和腳 藪內正幸亦是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們的作品都是非常值得大小讀者們延續科普閱讀或參考運用、探究學習的題材。 圖3.筆者赴日參與繪本研究,與昆蟲主題繪合照。(照片來源:劉淑雯老師) 文本的型態千姿百態,科普的國度也是萬紫千紅。當師長們可以帶著孩子從虛構書與非虛構書相輔相成的躍動經驗中遨遊,以S-T-E-M四個密碼打開學習的秘密藏,再添加一點點對作者的認識與討論,相信閱讀便不再只是閱讀了,它將成為孩子「飛向宇宙,浩瀚無垠!」的推動器! 誌謝 感謝臺灣麥克出版社與親子天下出版社授權提供精美繪本封面照片,為推動科普繪本提供助力! 劉淑雯 臺北市立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看得獎影片 學有趣科學

看得獎影片 學有趣科學

文/李名揚 (圖片來源:金鐘獎官網與國家實驗研究院官網) 時代在改變,現在的學生,有越來越多知識來自於教科書以外的材料。學校老師經常在網路上找尋可做為教材的材料,以科普影片而言,雖然有一些講科學的youtuber,但所講解的知識往往比較片段;比較有名的科學影片,通常在網路上找不到合法的完整版,而且就算有,也都是國外拍攝的,幾乎找不到國內自製、完整有系統、淺顯易懂、又可合法使用的科普影片。 其實科技部從2006年(當時還是國科會)就推出「台灣科普傳播事業催生計畫-媒體製作試辦方案」,開始補助國內廠商(通常是電視公司或傳播公司)製播科普影片;2015年改為「科普產品製播推廣產學合作計畫」,由學研單位與廠商合作提出申請。這一系列計畫延續了10幾年,已經製作出許多優質的科普影片。但是這許多影片,都是廠商耗費許多心力製作出來,訂價並不便宜,如果要在教室公開播放,必須購買公播版,價錢往往從數千元到上萬元。 科技部轄下的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與東臺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在2014年合作申請到了科普產品製播推廣產學合作計畫,在2017年製作完成「永不妥協-實驗室的挑戰故事」系列影片,不但在電視上播出後極獲好評,更一舉奪得2017年電視金鐘獎「自然科學紀實節目獎」。 圖1. 國家實驗研究院管理師李名揚(前排右)與東臺傳播公司執行長袁瑗(前排左)及工作團隊上台領取金鐘獎(畫面擷取自三立電視) 為了讓這套優質影片發揮更高的效益,國家實驗研究院出資,請科技部將「永不妥協-實驗室的挑戰故事」公播版光碟透過教育部送給全國所有國、高中和五專,每個學校都獲得一套,因為是公播版,老師可以自由播放給學生觀賞;後來國家實驗研究院又製作了網路公播版,送給全台所有國小。 採用鎖IP的方式,老師只要在學校內點入此網址,即可播放完整影片給學生看。若是在學校以外地方點進此網址,也可以看到3~6分鐘的短版影片。 圖2. 科技部長陳良基(右)贈送「永不妥協」公播版光碟給教育部次長林騰蛟(左),再轉贈全國各國、高中及五專 「永不妥協-實驗室的挑戰故事」一共10集,每集24分鐘。製作單位在影片中創造了一個「小飛」的角色,由拍攝時13歲的女孩劉季昀擔綱演出,她思索生活中遇到的難題,觀察科學家解決問題的過程,一步步探索科學與科技如何解決生命、生活、生存所遇到的問題,並期待自己在未來也能投入科技發展的行列。 事實上,科學家們在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研究過程中,往往經歷無數次的失敗,如果背後沒有堅毅的性格來支撐,是很容易脫逃放棄的。「永不妥協-實驗室的挑戰故事」透過科學家(大人)與小飛(小孩)的對話,建立科技與生活及人性之間的緊密關係,並表達出科學家們如何為了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觀賞「永不妥協-實驗室的挑戰故事」,不僅可以認識台灣本土科學家所研發出來最尖端的科研成果,也可以看到科學家為了追求卓越的研究成果,以及讓這些研究成果落實於民生應用,如何抱持著永不妥協的精神,兢兢業業奮鬥努力的過程。 圖3. 永不妥協影片劇照 「永不妥協-實驗室的挑戰故事」的10集分別是:「航向太空‧看見臺灣」(太空科技)、「風雨生信心」(大氣科學)、「海底出發‧航向未來」(海洋科技)、「與地震共存」(地球科學)、「小生命的大貢獻」(實驗動物科學)、「雲端上的新世界」(網路資訊)、「決策的引擎‧數字會說話」(統計與政策)、「小晶片的無垠世界」(晶片科技)、「科技小尖兵」(奈米科技)、和「工善其事‧先利其器」(儀器科技)。內容含括各科技領域,且其中有許多素材皆與中學自然課程相關,是非常適合中學教師的輔助教材,師大附中的李柏翰老師和北一女中的簡麗賢老師均已使用這套影片製作教案,永春高中的鄭名志老師更據此設計「高一特色課程-永不妥協生涯探索課程」。 圖4. 「永不妥協」影片劇照 國家實驗研究院下轄8個研究中心,四大任務為「建構研發平台、支援學術研究、推動前瞻科技、培育科技人才」,是國內重要的科技人才與創新經濟所需之科技研發平台提供者。這樣一個強調發展前瞻科技的單位,四大任務中的「培育科技人才」原本也是以培育大學以上高科技人才為主。不過近年來國家實驗研究院逐漸把服務的觸角伸向更基層的中小學,除了這次贈送「永不妥協-實驗室的挑戰故事」科普影片外,也積極主辦或參與一些小朋友的科學活動或營隊,希望能從小扎根,幫助小朋友不害怕科技,甚至愛上科技。 李名揚 國家實驗研究院管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