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繪本習料理科學

 banner11


文/劉淑雯、楊志文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提出「素養」的概念,內涵包含態度(attitude)、技能(skill)與知識(knowledge),讓孩子在學習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並且進一步的促成學生養成自發、互動、共好的學習,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

這樣的新思維,投射在現行的國民教育課程架構上,「料理科學繪本課程」是一條可行的嘗試。教學者可先以故事性的繪本故事引領學習者進入情境中,接著再復刻書本中的料理場景,與孩子共同動手實現書中主角的美味菜色,同時聚焦於廚房中的科學概念,最後再鼓勵孩子回到家中與家長共同進行「學習遷移」,即是不同場合再次進行學習活動,活動中學生是主導者,在家長協助下將料理活動帶回家庭生活中。


 兩本料理繪本

本文以「石頭湯」和「鬆餅鬆餅」兩本料理繪本帶出課程(學習單與活動照片如表1),簡述如下:
石頭湯
圖1. 石頭湯 Stone Soup: An Old Tale Marcia Brown(1947)、譯/楊茂秀、出版社/青林國際出版(2003)、圖源/青林國際出版

一、石頭湯

1.繪本內容導讀與作/繪者簡介

美國作家瑪西亞.布朗(Marcia Brown)重新描繪一則古老的法國故事,情節的開端是三名又餓又累的士兵,想在一個農村中好好地吃一頓晚餐,於是他們邀請村民一起烹煮一鍋「石頭湯」。在這鍋香味四溢的石頭湯中,瀰漫著分享與同理的滋味,是一本雋永清新的繪本作品。

我們在閱讀時,可以運用簡單的預測與推論、因果關係、比例與數量等科學概念來看文本中的圖畫與文字,讓繪本閱讀瀰漫科學概念的討論。

2.分享提問問題

分成下列情意討論與科學概念二部分:

(1)情意方面,在朗讀故事前,告訴學習者書中隱藏了6個關鍵性的問題,是等一下要討論的題目,請學習者留意。諸如:1.村民們真的沒有食物給士兵吃嗎?2.為什麼村民們都不給士兵們食物呢?3.請問石頭湯所需要的食物有那些?(共有9項,包括了石頭、鹽、胡椒、紅蘿蔔、甘藍菜、牛肉、馬鈴薯、大麥、鮮奶等)4.石頭湯真是用「石頭」做出來的嗎?5.為什麼最後村民都願意讓士兵過夜了呢?6.石頭湯的故事寓意是什麼?最後,教學者統整故事的寓意為「當每個人付出一點小小的貢獻時,就能成就一件大事!」。

(2)科學方面,配合自然學習概念中探討的浮力,也就是任何物體在水中,都會受到一個向上的力量。可以「糊化反應」影片與學習者探討湯圓浮起來的原因是因為加熱後體積膨大,排水量增加,浮力也增加了;再加上湯圓裡面的空氣也膨脹了,使得湯圓密度變小、變輕了。可以共同討論諸如:1.會浮起來的物體一定比較小嗎?2.會沉下去的物體一定比會浮起來的重嗎?3.將物體的大小或形狀改變,會改變物體原先浮或沉的狀況嗎?4.煮熟的湯圓會浮起來,是因為體積變大、浮力增加的原因嗎?5.煮熟的湯圓會浮起來,是因為湯圓內的空氣受熱膨脹,密度變小的原因嗎?

3.探究活動設計分享

採用BSCS 5E指導模式,包含了參與、探索、解釋、精緻化、評量等階段,讓學習者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能解釋及評估自己的學習狀況。

(1)【參與階段】讀讀石頭湯:三名士兵引導村民共享一鍋石頭湯的故事,並進一步思考故事內涵的深層寓意。
(2)【探索階段】煮煮石頭湯:在課堂中煮一鍋石頭湯,觀察各種材料在水中浮和沉的狀態,最後一起共享一鍋石頭湯。
(3)【解釋階段】討論浮力:讓學習者試著說出物體的浮沉與材質及形狀有何關係。
(4)【精緻化階段】糊化反應:播放發現科學「糊化反應」,讓學習者進一步的認識浮力與密度之間的緊密關係。
(5)【評量階段】浮力評量單:以總結性的浮力評量單檢測學習者對浮力相關概念進一步認知的程度。

4.與家庭連結

親子共讀是家庭生活中最甜蜜的時光之一,從打開繪本的封面開始,獨特的標題與手足舞蹈的士兵圖像就抓住了學生的眼睛,可以跟學習者進行預測與推論;接著是故事的發展中的情節,可以用表格整理出村民先後不同的反應對比;最後可以探討這本書在情意方面的延伸,以討論的方式歸結作者的創作旨意。

在閱讀之後,可以有更多真實情境的加入,例如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再煮一次石頭湯,並請家長與孩子一同記錄在家操作石頭湯的照片與心得,相信在家長的配合之下,學習的觸角與學習的成效都會進一步的提升。

二、鬆餅鬆餅

1.繪本內容導讀與作/繪者簡介

美國作家艾瑞.卡爾(Eric Carle)以兒童繪本為主要創作的類型,代表作是”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好餓的毛毛蟲),這也是一本受到孩子們喜愛的繪本書。Eric Carle創作了許多充滿著趣味感、想像力豐富的作品,每每都令讀者會心一笑。

本書中,小男孩傑克一大早想吃鬆餅,溫柔的媽媽分身乏術,又不忍心讓他期待落空,因此讓傑克幫忙準備所有製作鬆餅的材料,讓他明白:即使是一片薄薄的鬆餅,也是得之不易的呢!

我們可以隨著故事情節的鋪陳,將百年前的農家生活與現今社會型態做一比對【型態】,也可以跟學習者討論:書中的鬆餅配方與平常吃的鬆餅配分有什麼不同?【比較】進一步地,還可以在實作中,探究不同材料的增減,將使得最後的成品有什麼樣貌的改變?【比例與數量】透過這一些思維的討論,會讓料理活動更有學習的意義喔!

2.分享提問問題

分成下列繪本情境與科學概念二部分:

(1)繪本情境方面,講鬆餅繪本時,教學者可以讓學習者念小男孩傑克所說的話,營造較佳的互動。故事中每個關鍵點都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習者思考、深究情境,舉手嘗試解答。例如:農人搬運小麥為何不養馬而是養驢,還有比驢更好的牲畜嗎?農人養5隻母雞,沒有公雞,母雞還會生蛋嗎?生乳和鮮乳的脂肪差異?果醬為何要放在地窖裡?……。
(2)科學概念方面,進行傑克的扁鬆餅操作時,請學習者觀察及討論:1.攪拌傑克的鬆餅、科學的鬆餅兩組麵糰。記錄下「麵糰」的狀態。2.進行鬆餅料理時,請學習者描述觀察到的變化,並記錄在「料理中」的欄位。3.將鬆餅切成四等份讓學習者分享,描述鬆餅成品,並記錄在「料理後」的欄位。4.請學習者注意被困在鬆餅內的泡泡,詢問這些泡泡是什麼?是如何形成的?
石頭湯 3.探究活動設計分享

(1)故事分享:介紹農家男孩傑克品嘗鬆餅的繪本故事,讓學習者認識一塊鬆餅需要的材料以及烹調的過程。
(2)傑克的扁鬆餅:教學者示範、學習者動手煎出書中主角傑克配方的鬆餅和一般配方的鬆餅,讓學習者發現二者的異同。
(3)出現泡泡:讓學習者將醋水溶液與鬆餅粉攪拌在一起,認識產生二氧化碳的過程,而這也是讓麵團變鬆軟的原因。
(4)鬆軟的概念圖:比較酸鹼中和與發酵作用的重要概念。

4.與家庭連結

閱讀繪本故事時,從展示繪本書的封面開始,就可以帶領學習者進行故事情節的預測,從書名與插圖等線索中拼湊出故事的梗概;接著是故事的發展中關鍵詞的提取,可以用六何法去形塑故事的主軸;最後可以用流程圖的方式讓故事像卷軸一般地鋪陳出脈絡性。

鼓勵學生在家中與家長再一次試作,將鬆餅課程帶入家庭生活當中,相信能帶來更多甜蜜的家庭回憶。


 生活處處有科學,廚房就是實驗室

科學學習的場域處處都可以進行,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帶著孩子一起在家裡進行親子料理,用實際可以動手做的簡單烹調,讓平凡的家庭生活增添更多的科學性和趣味性。在廚房中,家人共同一邊捲起袖子製作香味四溢的美食、一邊七嘴八舌地討論著可能的變化與概念,讓烹飪的過程中更為清晰、享受美食也能享受科學,不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嗎?
毛毛蟲
圖2. 好餓的毛毛蟲 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Eric Carle(1969) 譯/鄭明進 出版社/上誼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圖源/上誼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表1. 繪本教學
表1

 誌謝

再次感謝 青林國際出版 與 上誼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授權或提供精美繪本封面照片,為推動科普繪本提供助力 !





臺北市立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劉淑雯

臺北市文化國小教師
楊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