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再三玩味的黃金比例

漫談無限
文/賴以威

說起「黃金比例」,那絕對是數學科普界的搖滾巨星。

它不僅有著豐富與多元的數學意涵,更因為和「美」,甚至是「完美」連結在一起,頻繁地出現在不同領域。彷彿只要冠上了黃金比例,就是被認證、精算過的理想結果。幾年前台灣風行一時的手搖飲料,就曾經以黃金比例命名。數學愛好者必然對黃金比例不陌生,本篇文章嘗試整理一些相關知識,帶大家再訪黃金比例。

數學的介紹

黃金比例的值為

黃金比例公式

通常習慣用希臘字母φ (phi)來表示,近似值為1.618。

早在西元前四世紀,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德就曾於其經典數學著作《幾何原本》描述過黃金比例。當時尚未發展出根號,歐幾里德介紹黃金比例時,用了比較間接,但充分表示黃金比例特性的說法:

如果把一條線分成長段與短段,分出來的結果會有

全長:長段=長段:短段

的特質,我們就稱此分割方式為「黃金分割」,分割得到的上述比值即是黃金比例。如下圖,有一條線段AB,我們依黃金比例切割這條線段,畫出點C,就會得到AB:AC=AC:CB

圖1. 黃金比例切割
圖1. 黃金比例切割

關於根號與黃金比例還一件趣事。儘管,歐幾里德之前的希帕索斯就曾發現,單位正方形的對角線長度是無理數,卻因為這個觀念不被當時主流接受,傳說,畢達哥拉斯學派將希帕索斯扔到海裡,一併將稍微浮出的根號知識,重新埋回深處。但也是畢達哥拉斯學派在歐幾里德之前,就發掘了黃金比例。他們發現,正五邊形蘊藏了很多黃金比例。你可以畫一個正五邊形,量量它的對角線與邊的長度比值,就很近似1.618。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更進一步挑戰證明看看。

從五邊形到五角星

不只如此,當我們畫出正五邊形的所有對角線後,就會看到在許多魔法、奇幻故事中出現的五角星。仔細觀察五角星,五角星內裡恰好會形成一個比原本的五邊形還小一號的正五邊形,對角線也被彼此切割成好幾段。再拿出尺量量看,你會發現黃金比例幾乎無所不在,以下圖來說,

紅色線段:藍色線段

藍色線段:綠色線段

綠色線段:紫色線段

這三組比值都是黃金比例,再加上正五邊形邊長和對角線的黃金比例,一個正五邊形就有4組黃金比例!

圖2. 五角星的黃金比例線段
圖2. 五角星的黃金比例線段

而既然五角星裡面一樣有正五邊形,當然可以再連接小五邊形的對角線,畫出更小的五角星,像拿著鏡子對著鏡子般無限延伸,畫出越來越小的正五邊形和五角星。小小的五角星,彷彿藏著無限的力量!相傳,畢達哥拉斯學派對五角星有著充分了解,不只以「五角星」作為學派的象徵外,門徒在寫信給其他人時,也會以「五角星」祝願對方健康。

延續五角星的話題,知名的日本陰陽師安倍晴明也很喜歡五角星。如果有機會造訪京都的安倍晴明神社,門口就可以看見安倍晴明的「桔梗印」,恰恰就是一個五角星。安倍以桔梗的五片花瓣為象徵,呼應東方五行的金、木、水、火、土。而「五角」在日文恰好與「及格」的日文「合格」諧音,都念作「gokaku1」,因此日本有特殊的五邊形鉛筆,用以祈願考生考試及格,用五角星的魔法配上合格的諧音,讓考生發揮百分百的實力。當然,這些跟數學的距離都越來越遠了。可是從上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看見,因為五邊形、五芒星的樣貌與反覆出現,自古人們對其有特殊的想像,連帶也替黃金比例增添了神祕的色彩。

大自然裡的數學

場景拉到大自然。相較於自然界常出現的六邊形,五邊形比較少見。可是,黃金比例很巧妙的以另一種連結關係,隱藏在如鸚鵡螺等生物形狀中,那就是另一個數學科普的巨星:費式數列。

費式數列以數學家費波納契命名,是描述「生長」的數列。費波納契以兔子的生長來類比: 1對兔子,一段時間後長大,生出另一對兔子,此時有2對兔子;過一段時間,小兔子長大,第1對兔子再生1對兔子,此時有3對兔子。過一段時間,2對成熟的兔子各自生下2對兔子,此時有5對兔子;過一段時間,上上一期出生的兔子也長大,3對兔子各自生下3對兔子,此時有8對兔子;過一段時間,上上一期出生的2對兔子也長大,5對兔子各自生下5對兔子,此時有13隻兔子;過一段時間,上上一期出生的5對兔子也長大,8對兔子各自生下8對兔子,此時有21隻兔子……

1, 2, 3, 5, 8, 13, 21…

稍微觀察可知道,每個數字都是前兩個數字的和。接下來是

…, 34, 55, 89, 144, 233…

因為費式數列捕捉大自然生長的規律,我們便能在許多動植物中找到費式數列。松果或鳳梨就是相當經典的案例。鳳梨表皮上密密麻麻的果目,仔細看可以找到不同的螺旋式排列,不管是怎樣的螺旋排法,數出來的螺旋數量一定是8或13或21,都是費式數列。同樣的現象在松果上面也能發現。

費式數列跟黃金比例有什麼關係呢?

從費式數列到黃金比例

仔細觀察,費式數列的前後兩個數字的比值,2/1=2,3/2=1.5,5/3近似於1.67,8/5=1.6,好像跟黃金比例1.618越來越接近?再多試試看幾組

嘗試找出費氏數列

可以看見,真的越來越接近黃金比例。有興趣的人,可以試試看先推出費式數列一般表達式,再用代數算出前後項的比值,去證明費式數列與黃金比例的關係。

第一次知道黃金比例竟然隱藏在費式數列前後項的比值時,我非常驚喜,彷彿看見不同時期認識的兩位朋友,原來也是好朋友。再仔細思考後,發現這不僅僅可以透過前面所說的數學證明來確認,還存在這個一種直觀的解釋方法,而這就要回到歐基里德的黃金分割定義,不過我們換個角度,用「合成」的觀點來看:

如果今天有兩條符合黃金比例的線段A、B,B比A長。他們可以組合成另一條更長的線段C=A+B,而線段C與線段B的長度比值同樣符合黃金比例。既然符合比例,如果把C跟B組合起來的線段D=B+C,一樣會存在線段D與線段C的長度符合黃金比例。合成的步驟,不就是費式數列中的「前兩組數字之和」嗎?

換句話說,黃金分割與費式數列的描述過程,其實可以視為同一件事的不同角度詮釋。發明經典益智遊戲「河內塔」的數學家愛德華·盧卡斯曾經嘗試過另一種數列,前兩項是2,1,後面遵循費式數列的規則。這套盧卡斯數列可以寫作

2, 1, 3, 4, 7, 11, 18, 29, 47, 76, 123, 199…

圖2. 盧卡斯數列

也是趨近於黃金比例。到此為止,你不能不讚嘆數學的巧妙,它不僅僅能捕捉表象底下的規律,規律背後的規律,同樣可以透過數學呈現。

再訪幾何圖案

還有一些與黃金比例相關的數學名詞,如黃金矩形、黃金螺旋。前者是一個長與寬比例剛好符合黃金比例的長方形。此長方形有一個特性,如果移除一塊邊長與寬度相同的正方形,剩下來的長方形之長與寬,依然符合黃金比例,依然是一個黃金矩形。這不難理解,當長與寬的比值符合黃金比例時,長、寬、長扣寬,這三條線有著合成與黃金比例的關係,自然「寬」與「長扣寬」也符合黃金比例。

也就是說,我們是用黃金分割,把黃金矩形拆解成一個正方形與小的黃金矩形。而這件事可以反覆無窮無盡的做下去,將會得到越來越小的黃金矩形(突如其來的思考題:每次分割後的小黃金矩形,跟原先黃金矩形的面積比例會是多少呢?)。當我們分割到很小很小的形狀後,再從最小的正方形開始,每個正方形畫1/4個圓,這些圓會彼此銜接,從中心到外側越來越大,形成了一個螺旋,這就是所謂的「黃金螺旋」。常見的例子就是鸚鵡螺的殼,即符合黃金螺旋。

數學上,這樣的螺旋因為從中心出發的直線與任何一圈的螺旋線相交的角都相等,我們稱之為「等角螺旋」。颱風時從颱風眼繞出來的雲層,宇宙星系的懸臂,都是等角螺線。對此有一件相關的逸聞趣事:數學家雅各布·白努利非常喜歡等角螺旋,留下遺言要將此形狀刻在墓碑上。後人遵照他的想法,但雕刻師數學沒那麼好,刻成了阿基米德所發明的「等速螺旋」。外人看起來可能相差不遠的螺旋,但如果雅各布·白努利地下有知,應該會氣得冒出等角螺旋的煙吧。

圖3. 等角螺旋
圖3. 等角螺旋 (photo source : wiki)
 
圖4. 等速螺旋
圖4. 等速螺旋(photo source: wiki)

既然黃金螺旋是從黃金矩形中畫出來,黃金比例跟費式數列又有關係,我們也可以用費式數列來「近似」黃金螺旋。具體方式如下:首先,畫出是兩組邊長為1的單位正方形,再來邊長為2、3、5、8、13的正方形。由於費式數列有著「前兩個數字和」的特性,他們能不斷形成長方形。持續用以費式數列為邊長的正方形拼接,會不斷形成越來越大的長方形,而這些長方形的特色是,長度與寬度剛好是連續兩個費式數列。

圖5. 費式數列形成的矩形
圖5. 費式數列形成的矩形(photo source: wiki)

行文至此,許多人應該已經發現這個「費式矩形」與「黃金矩形」的關聯性了:既然長與寬是費式數列的連續兩個數字,當長方形越來越大時,長與寬的比值就會越來越接近黃金比例。也就是說,這個費式矩形會越來越近似黃金矩形。而從邊長1的最小正方形開始畫起1/4圓,往外形成的螺旋,也就會很近似黃金螺旋。

不一定存在的黃金比例

從前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看見許多黃金比例的奇妙性質,以及它和費式數列的緊密關係,進而某種程度詮釋了,為什麼大自然中可以看到那麼多黃金比例。隨著時代演進,後來黃金比例逐漸被賦予「美」的特質,許多藝術作品中,例如希臘帕德嫩神殿、達文西〈蒙娜麗莎的微笑〉,達利〈最後的晚餐〉,甚至近年來一些影集如《瑯琊榜》,都被認為是運用了黃金比例進行構圖,讓畫面有獨一無二的美感。支持這個論點的人,在上述作品中畫了很多黃金矩形,或是黃金螺旋,彷彿這是隱藏在作品底下的輔助線,當初畫家或導演創作時,有仔細的運用數學計算過。

這是很浪漫的說法,然而卻不一定經得起數學的考驗。由知名科學家李維奧所著的經典同名科普書《黃金比例:1.61803...的祕密》中,即有大量的相關討論。李維奧指出,多數跟藝術有關的黃金比例,可能只是穿鑿附會之說。例如蒙德里安擅長用線條、色塊來創作,很多人就說他的作品有用到黃金比例,但翻遍蒙德里安相關的傳記、紀錄,他都不曾提及此數學。又或者許多藝術作品裡的黃金矩形其實都沒有那麼精準,更別提建築物照片對上黃金矩形,只要是拍照的角度稍微改變,原本看起來很吻合的比例就會有全然不同的結果。甚至曾有心理學的研究,為了確認大家是否公認黃金矩形是最美的長方形,設計了許多種長寬比不同的矩形。而最多人選擇的,並非是黃金矩形。

值得再三品味的黃金比例

總結來說,黃金比例雖然是數學科普裡最富盛名的概念,但或許廣為人知的部分,真實性有待商榷。不過,就算〈蒙娜麗莎的微笑〉裡沒有黃金比例,但黃金比例與費式數列的奇妙連結,黃金比例於大自然無所不在,潛藏在無窮循環的五邊形、五角星之中。依然很值得我們去探索。而且每一次重讀、彷彿都會把一些不同的知識更加串連,更認識黃金比例新的一面。

賴以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
數學教育中心傳播產製組組長


註:1.五角念作ごかく,合格念作ごうかく,其實不完全一樣,合格的go的o是長音。

 

本文引用格式:賴以威(2023)。值得再三玩味的黃金比例。科學研習62(1),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