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跨領域創造力探究學習活動

文/劉淑雯、楊紹圓

 壹、前言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則提出三大面項—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再細分九項課程目標,以核心素養為主軸,希望培養的是孩子能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強調學習不局限於學科知識及技能,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我們透過多樣性的教材與跨領域、跨學科的學習,培養學生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如何去獲得這些資源,將這些資源轉換成在地化、符合學生生活,更是一項重要的課題。

為了培養未來人才的需求,STEAM教育油然而生,此教育方式以美國為首,希望課程設計從設計探索出發,並應用科技及科學思考來解決問題,透過這種科際整合的STEM教育來學習,更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亦有助於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Becker & Park, 2011)。然而,高端的STEM人才到了工作職場後,許多研究者會發現,缺少美感與創新的人才,無法滿足職場的期待。一項產品的研發與問世,大眾不再只是著重產品的功能與實用性,更強調產品的美感。因此,許多研究紛紛提倡將藝術(Arts)融入STEM教育,成為“STEAM”,並指出科學與藝術是互補的,科學能提供實現藝術的方法,而藝術則能在發展科學的歷程中提供具創意的思維(Kim, Kim, Nam, & Lee, 2012; Land,2013)。融入藝術層面的STEAM,最被重視的是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從我國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在藝術領域的課程綱要中也提出:

應經由多元的藝術學習與美感經驗的累積,培養以學生為中心的感知覺察、審美思考與創意表現能力,從快樂學習的過程,充實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教育部,2016,頁1)

從此就可以看出,藝術領域除了可以培養學生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以外,更與創造思考力息息相關。

近年,有些學者提出了“STREAM”,倡導將閱讀(Reading)和寫作(wRiting)加入STEAM,透過像科學家般的閱讀與寫作,培養孩子具有批判精神、蒐集資料時更審慎資料的來源與可靠性、重視邏輯結構與推理過程、講求證據與結論之間的關係與思考另類解釋的可能性(黃鴻博,2018)。

綜上所述,看得出“STREAM”更離不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強調「素養導向」教學,期待孩子在未來具備這些關鍵能力,深化學習、提升學習成效,並成為終身學習者。

儘管如此,制式的教科書往往無法滿足所需,那教師又該如何將“STREAM”的精神帶入課堂中,幫助孩子培養興趣,擁有素養?繪本就是一個合適進行科學教學的媒材。Rutherford(1991)於美國國家科學促進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所發表關於視覺與科學學習的文章中提到,學習科學必須從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始。美國國家科學教師協會(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在每年三月推出當年度適合幼稚園至12年級閱讀之優良科學圖書清單(Outstanding Science Trade Books for Students K–12),推薦給幼稚園至八年級學童閱讀,從2002年開始陸續加入適合高中生閱讀的繪本書目。自2015年起,則符應新的K-12科學教育規準的期望和新世代科學標準(NGSS),內容豐富並跨學科和年級 (劉淑雯、黃明宏,2021) 。

 貳、繪本跨領域的教與創造力的學


本次教學活動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國語領域與環境教育議題融入教學,參考《Eureka, again! K-2 science activities and stories》內容進行教學設計,引導五年級學生發揮自身的想像力,促發孩子對於「紙箱」這項主題進行創意發想,透過實作的過程,體驗科學家在創造發明的過程中,如何與他人合作進行問題解決,最後將自己的創造力付諸實踐。

一、教學對象與目標

國外該教案原對象為幼兒園至國小二年級之學生。而本次教學對象為新北市國小五年級學生,此班學生個性活潑、善於發表個人經驗。希望透過此課程促進學生彼此合作,彼此相互腦力激盪,發揮創造力,目標在於學生能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將想法付諸實行。

此課程於國語文領域,融入翰林版五上第三單元-開拓視野的觀察 (圖一),希望培養核心素養 (表一)以及檢視學生是否達成以下學習表現 (表二):


圖一:翰林版五上第三單元-開拓視野的觀察

表一:國語文核心素養

二、以「不是箱子」導入課程,活動設計如下:

(一)引發活動

1.教師詢問學生是否玩過紙箱?他們曾經把紙箱想像成那些東西?(學生的回答:皆玩過紙箱,曾經將紙箱想像成扭蛋機、車子、巴士、飛機、地震屋、屋子、廁所……。)

2.繪本內容欣賞與作/繪者簡介
本書的作家Antoinette Portis曾就讀加州大學藝術學院,也曾經擔任迪士尼消費商品創意總監,目前則是住在加州。本書主要講述有一隻兔子如何發揮他的想像力,將箱子想像成各式各樣的東西,讓箱子不再只是一個箱子。 這本書的靈感來自於作者小時候和妹妹一起坐在紙箱裡的經驗,她認為當孩子坐在紙箱裡發揮想像力時,他們就正在通往一個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的世界。 本書目前也有中譯版本,繪本名稱為「不是箱子」,譯者為郭妙芳,由阿布拉教育文化出版社發行。

3.繪本提問

(1)教師詢問:「為什麼兔子如此堅持這不是箱子?」
(學生的回答:「因為兔子很有想像力,箱子是一個玩具。」)

(2)教師詢問:「為什麼箱子是一個好玩的玩具?」
(學生的回答:「因為箱子容易取得、不太需要花錢、沒有規則、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變化。」)



4.延伸提問:

(1)教師詢問:「兔子具有什麼樣子的特質?」
(學生的回答:「兔子很有想像力,很會用箱子創造東西。」)

(2)教師詢問:「兔子把箱子想像成跑車、大樓等東西,剛剛有些人已經有猜到,為什麼你們會跟兔子猜得一樣?」
(學生的回答:因為這些箱子的形狀跟這些東西長得很像。)

(3)教師詢問:「你們有觀察到這些東西,有些外型跟箱子的外型有些相像的地方,或者看的角度不一樣,站的位置不同,箱子大小的不同都會影響你想像的角度,代表除了想像力很重要以外,兔子還有什麼特質?」
(學生的回答:兔子很會觀察。)

(4)融入國語課程:
教師詢問:「觀察力很重要,我們在國語課當中也有學過有些人也有敏銳的觀察力,他們分別在觀察哪些東西也發揮了敏銳的觀察力?」
(經過引導之後,小組學生可以討論出詩人蘇軾與劉大白,仔細觀察西湖,是對景色的觀察十分仔細;福爾摩斯對於人物的觀察很透徹;法布爾則是擅長對昆蟲進行仔細的描述;美國媽媽露西觀察女兒玩扮家家酒,創造出芭比娃娃;偉格納發現世界地圖中的陸地能夠互相吻合,提出大陸飄移說。)

(5)引導學生思考:
教師詢問:「科學家與工程師在創造發明時,那項發明在第一次製造出來後就是完美的嗎?他們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
(學生以小組討論後再進行分享,主要以國語課本的內容進行佐證,如美國媽媽露思,在製造芭比娃娃時,需要先進行設計,還需要找相關材料,並且拜託丈夫的公司進行改良並製造,並非一下子就產出芭比娃娃;科學家偉格納雖然不是創造發明,但他所提出的假說,一開始也並不是所有人能夠接受,也花了許多時間找尋相關的證據,才得以證明自己的論點。)

(二)發展活動(探究階段)
教師詢問:「科學家與工程師在創造發明時,那項發明在第一次製造出來後就是完美的嗎?他們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
本活動基本上皆依照原本教案進行,但因為五年級在合作的時間上有限制,僅有辦法空出在下課時段合作完成,因此此階段將視為繪本討論後的額外延伸活動,主要目標集中在學生的創意發想與問題解決。實施步驟如下:

1.決定學生要分組學習或兩人一組。(因為學校課程眾多,各校下課可能也會安排其他學習活動,因此此階段,本班的學生為自由參與,參與組別共有四組,各組人數不一。)

2.讓學生決定要創造新的發明來解決問題,或者做出一個東西的副本。

3.確定這項活動要進行多久,可能從幾天到幾個禮拜不等,取決於學生參與設計過程的頻率。

4.所有組別的學生都有紙箱之後,問學生想要做什麼作品?(四組學生多為依據現有物品做出副本,再依自己組員的創造力加以變化。組別A:做蒙古屋、組別B:製作扭蛋機、組別C:做彈珠檯及彈珠發射器、組別D:做磁力鐵珠槍。)


以下表格將呈現各組到目前為止的創作歷程,包含各組的問題與解決方式:











學生對於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進行了說明,承上方學習單的第二個問題做出的反思(圖三)。


圖三:學習單問題二的反思

(三)綜合活動
在繪本欣賞與討論當中,九成以上的學生都能發表自己的經驗,並且說出這個故事中的兔子描述出了哪些科學家該有的特質,把內容跟國語課所學做結合。
接下來的課程當中,由於此項活動無法空出太多課堂時間讓學生製作,所以目前以形成性回饋來與學生進行互動性交流,鼓勵學生說出現今他們所遇到的問題,以及該如何解決,盡量避免提供過多解決方式,讓學生能夠藉由小組討論去思考解決方式。
未來課程規畫將在新學期初展出各組學生作品,並且讓班上的孩子進行觀摩,以及進行發表,在家長日展出過後融入環境教育議題,回顧整個製作的過程外,也讓這些紙箱能夠再次回收利用,屆時希望達成以下幾項指標(圖四)。


圖四:課程融入環境議題的相關指標

課堂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種方向去思考如何引導學生:(1)我們所使用的這些紙箱是如何取得的?讓學生發現我們生活當中無所不用紙箱,紙箱早已悄悄的出現在我們生活當中。(2)是這些紙箱雖然是可以被回收的,但是回收所必須耗費的能源又有多少,帶領學生蒐集相關資料,甚至結合城市資源,進行實地走訪,去尋找解答,(3)思考如果我們要減少這些回收所消耗的能源?我們又該如何在生活中去實踐?帶孩子紀錄我們所消耗的能源有多少?都是可以額外延伸的課題。

 參、專業成長與省思


如上述,可以看出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背後所涵蓋的各項教學方法、理論基礎都非常繁雜,相當不易。繪本的教育性、趣味性、想像性、創意性,在此教與學的歷程中顯現無遺。也看得出繪本對於教師或學生來說,都是非常適宜的學習媒介。

有以下幾項教學反思提供教師在教學時觀察:

一、學生的自主性

在製作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看見學生不同以往的學習熱情,學生不需要三推四請,就能自動自發的開始著手進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的自主性有明顯的提升。

在介紹完繪本《不是箱子》後,教師可以在班級中的圖書角擺放相同作者其他能替代的相關繪本,如:《不是棍子》、《企鵝的故事》等,供學生閱讀。營造更豐富多元的環境供學生自行去發現與探索,幾周下來就會發現,學生會自行翻閱以外,也擁有更多的好奇心想要查詢相關資料去主動了解。比如說學生能利用假日時間尋找材料,更有勇氣向他人表達自己的行動目的;此外,學生透過活動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外,學生的科學知識程度更加清楚呈現,教師會更了解學生的思考方式,並對科學主題有更深的交流。


二、面對改變,教學者心態的轉換

若是第一次嘗試跨領域的教學,對學生的引導可以再更多一些,尤其在學生第一次嘗試此種跨科學習,會比較無所適從,無法有條理地進行實做,這時,就可以先引導學生先將計畫寫下來,再一步步進行製作,可以讓學生在設計之前就先考慮到一些製作上的問題,以及清楚做這個活動的目的是什麼,會更加完善。教師也應該轉換心態,了解目標不在於學生是否做出了一個完美無瑕的作品,而是應該要看到學生在實踐的過程當中,他們的創意思考、問題解決的歷程變化;教學者本身是否也因為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教學上的調整,與學生的學習速度進行配合,這才是最重要的。
 

 參考文獻
教育部(2016)。國民中小學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黃鴻博(2018)。載於胡秀芳(主編),科學閱讀的基本理念(6-11頁)。台北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劉淑雯、黃明宏(2021)。科學繪本的選用與教學應用【專欄】。科學研習期刊,60(1)。
Becker, K., & Park, K. (2011). Effects of integrative approaches among science ,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 subjects on students’ learning:A preliminary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STEM Education: Innovations & Research,12(5-6), 23-37.
Kim, E., Kim, S., Nam, D., & Lee, T. (2012, August). Development of STEAM program math centered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ICCE 2012, Hue,Vietnam.
Land, M. H. (2013). Full STEAM ahead: The benefits of integrating the arts into STEM.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20, 547-552. doi:10.1016/j.procs.2013.09.317
Rutherford, F. James (1991). Vital connections: Children, books, and science. In W. Saul & S. A. Jagusch (Eds.). Vital connections: Children, science, and books (pp. 21-30). Washington: Library of Congress.



劉淑雯
臺北市立大學師資培育及職涯發展中心助理教授
楊紹圓
臺北市立大學數位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