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11 與地質敏感區 Ge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 On SDGs 11

SDGs11 與地質敏感區 Ge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 On SDGs 11
文/林明聖
圖/許民陽

 SDGs 11


面對全球的貧富差距、氣候變遷、性別平權……等議題,2015年,聯合國啟動了「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提出全球政府與企業共同邁向永續發展的核心目標,內容包括了17項核心目標、169項細項目標、230項指標,洋洋灑灑,期待藉由全球的共同努力、邁向永續發展。其中的第十一項目標是「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這個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居住環境,首要的工作就是防災。

 防災課綱


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中,防災教育屬於跨領域的議題融入課程,結合社會脈動和生活情境,培養學生批判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追求永續發展的核心價值。就實質內涵而言,可以分為小學,國中,高中三個階段。

小學階段包括:

環E11 認識台灣曾經發生的重大災害。
環E12 養成對災害的警覺心及敏感度,對災害有基本的了解,並能避免災害的   發生。
環E13 覺知天然災害的頻率增加且衝擊擴大。

由此可知國小階段從了解居住環境可能發生的災害入手,建立防災意識。

國中階段包括:

環J10 了解天然災害對人類生活、生命、社會發展與經濟產業的衝擊。
環J11 了解天然災害的人為影響因子。
環J12 認識不同類型災害可能伴隨的危險,學習適當預防與避難行為。
環J13 參與防災疏散演練。

國中階段對於災害的成因與影響更加了解,並且學習預防與避難行為,讓自己更安全。

高中階段包括:

環U8 從災害防救法規了解台灣災害防救的政策規劃。
環U9 分析實際監測數據,探究天然災害頻率的趨勢與預估。
環U10 執行災害防救的演練。
環U11 運用繪圖科技與災害資料調查,繪製防災地圖。

到了高中這個階段,不但可以自救,甚至可以協助調查,判讀資料,建構一個安全、永續、韌性的居住環境,這個教育目標也就是SDGs11的「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目標。換句話說,防災教育的學習目標就是SDGs11的核心目標。

 地質敏感區


我國於2010年通過地質法,將地質定義為:地球之組成物質、地球演化過程所發生之自然作用與自然作用所造成之地形、地貌、現象及環境。而地質災害:指自然或人為引發之地震、海嘯、火山、斷層活動、山崩、地滑、土石流、地層下陷、海岸變遷或其他地質作用所造成之災害。換句話說,就是要防止上述的災害而訂定的法律,立法精神與SDGs11「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目標一致。

怎麼知道哪些地方容易造成災害呢?當然就需要地質災害調查啦。地質調查的最主要工作就是辦理地質災害潛勢評估,並把具有特殊地質景觀、地質環境或有發生地質災害之虞之地區,公告為地質敏感區。目前劃分的有地質遺跡地質敏感區、地下水補注地質敏感區、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與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接下來,我們就把 SDGs11的細項目標(Targets)和地質敏感區的概念分別探討。

SDGs 11.4的目標是進一步努力保護和捍衛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而地質遺跡指的是在地球演化過程中,各種地質作用之產物。劃定原則包括有特殊地質意義、有教學或科學研究價值、有觀賞價值、有獨特性或稀有性;目前地質調查所已公告之地質敏感區包括大華壺穴、暖暖壺穴、十分瀑布、鼻頭角海蝕地形、萊萊火成岩脈、桶盤嶼玄武岩、七美嶼凝灰角礫岩、過港貝化石層、龜山島火山碎屑堆積層、嘉義縣瑞里蝙蝠洞及燕子崖、高雄市高中枕狀熔岩、琉球嶼西南海蝕地形及崩崖。

南投縣武界褶皺構造與曲流峽谷、花蓮縣秀姑巒溪八里灣層沉積岩及曲流、臺東縣小野柳濁流岩、臺東縣利吉混同層及其蛇綠岩系外來岩塊、高雄市雞冠山石灰岩、屏東縣車城尖山外來岩塊、花蓮縣石梯坪海階及凝灰岩……等,幾乎包括了台灣各地區,各種不同的自然地景。

圖1.大華壺穴

圖2.暖暖壺穴

圖3.十分瀑布

圖4.鼻頭角海蝕平台

圖5.萊萊火成岩脈

圖6.桶盤嶼玄武岩

圖7.七美台灣狀海蝕平台由凝灰角礫岩構成

圖8.苗栗白沙屯過港貝化石層

圖9.苗栗白沙屯過港貝化石層

圖10.龜山島火山碎屑堆積層

圖11.高雄市高中枕狀熔岩

圖12.琉球嶼西南海蝕地形

圖13.琉球嶼西南崩崖

圖14.花蓮縣秀姑巒溪八里灣層沉積岩及曲流

圖15.花蓮縣秀姑巒溪八里灣層沉積岩

圖16.臺東小野柳濁流岩 (地層倒置的球枕構造)

圖17.臺東縣利吉混同層形成惡地 (利吉月世界)

圖18.臺東縣利吉混同層及其蛇綠岩系外來岩塊

圖19.臺東縣利吉混同層及其蛇綠岩系外來岩塊構成山頭 (左:虎頭山輝長岩,右:石頭山蛇紋岩)

圖20.屏東縣車城尖山外來岩塊

圖21.花蓮縣石梯坪由隆起珊瑚礁構成的海階

圖22.花蓮縣石梯坪凝灰岩

SDGs 11.5的目標是大幅減少各種災害的死亡及受影響人數,且減少災害造成的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直接經濟損失,包含與水相關的災害,並著眼於保護窮人與弱勢族群。台灣乾旱多、颱風多、地震多,要解決各種災害的問題就需要了解地質法中的另外三種地質敏感區:地下水補注地質敏感區、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與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

其中,地下水補注區指地表水入滲地下地層,且為區域性之地下水流源頭地區,並為多層地下水層之共同補注區,以及補注之地下水體可做為區域性供水之重要水源。對於這些補注區的了解與適當規劃,有助於緩解台灣的水資源問題。目前已公告的補區域有:濁水溪沖積扇、屏東平原、宜蘭平原、臺北盆地、臺中盆地、嘉南平原……等。

活動斷層指過去十萬年內有活動證據之斷層。活動斷層及其兩側易受活動斷層錯動或地表破裂影響範圍。對於活動斷層的了解對於地震防災有最實質的幫助。目前已公告的活動斷層包括:車籠埔斷層、池上斷層、旗山斷層、新城斷層、新竹斷層、新化斷層、大尖山斷層、鹿野斷層、三義斷層、大甲斷層、九芎坑斷層、瑞穗斷層、奇美斷層、六甲斷層、獅潭斷層、屯子腳斷層、嶺頂斷層、米崙斷層、梅山斷層、小崗山斷層……等。

圖23.通過南投縣霧峰鄉中興國中操場的車籠埔斷層

圖24.通過臺東縣池上鄉大坡國小的池上斷層

過去曾經發生土石崩塌或有山崩或地滑發生條件之地區,及其周圍受山崩或地滑影響範圍,劃定者為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台灣山高水急,地震頻繁,又受劇烈天氣影響,土石崩塌災害時有發生。目前已公告的縣市包括南投縣、臺中市、嘉義縣市、高雄市、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屏東縣、臺東縣、桃園市、新竹縣市、苗栗縣、彰化縣、雲林縣、宜蘭縣、花蓮縣、臺南市……等,幾乎涵蓋全島,山崩地滑災害,隨處可見,不可忽視。

圖25.南投縣陳有蘭溪旁的山崩及落石堆

圖26.921集集地震造成雲林縣草嶺山崩

圖27.921集集地震造成南投縣九份二山山

圖28.2009年拉克颱風帶來豪雨,使高雄縣甲仙鄉大山崩,小林村被埋沒

圖29.2010梅姬颱風豪雨造成蘇花公路大山崩

圖30.屏東縣霧台鄉板岩地層崩壞

圖31.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山區變質頁岩山崩

 結語


提到SDGs,一般直覺都是氣候變遷與生態保育,而建構安全、韌性的環境,防災調查與教育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本文以地質敏感區切入,探討SDGs11的永續城鄉目標,至於地質敏感區的內容與分佈範圍,可向地質法主管機關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地質敏感區查詢系統查詢。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可向教育部查詢。


林明聖
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副教授
許民陽
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