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嬰與反聖嬰期間,副高對於颱風路徑的影響探討

國際化的地震資料中心
文/吳明峯、陳鴻碩、李立言
林丹宇、江佳倫、王嘉琪

研究動機

每逢七至十月,颱風(註1)會接二連三逼近甚至侵襲臺灣,為臺灣挾帶極其豐沛的雨量;然而2020年與往年相較,我國中央氣象局(Central Weather Bureau,以下簡稱CWB)僅針對一個颱風發布陸上颱風警報(如圖1),頻率遠低於每年平均(約三至四個),推測乃該年發生反聖嬰現象(La Niña)並對副熱帶高壓(subtropical high,以下簡稱副高)的強度以及勢力範圍產生影響,由於颱風通常沿著副高邊緣移動,副高發生改變後,進而讓颱風路徑偏離臺灣所致。

圖1. 2020年西北太平洋所有颱風的路徑集成圖
圖1. 2020年西北太平洋所有颱風的路徑集成圖
▍ 其中藍線為CWB未發布警報者(共18個)、綠線為CWB僅發布海上颱風警報的颱風(共4個)、紅線則為CWB發布海上陸上颱風警報的颱風(共1個)。

為此,本文將探討1981至2020年共40年間的熱帶氣旋旺季(即七至十月,以下將這四個月的平均值一併簡稱為JASO),聖嬰-南方振盪(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以下簡稱ENSO)在不同相位(如表1)時的副高變化(含西緣處、勢力範圍、副高指數)與颱風路徑兩者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機制。

表1. 1981年至2020年共40年間的逐年(發展期)ENSO相位
表1. 1981年至2020年共40年間的逐年(發展期)ENSO相位

使用資料及研究方法

由於副高屬於半永久性的大尺度系統,故此研究僅考慮副高對颱風路徑的影響,並將藤原效應(Fujiwhara Effect)、高空冷渦(cold core low)等空間及時間尺度較小的條件,以及不易受時間推移而出現變化的地形因素予以排除。研究中所使用的副高指數(subtropical high index)為該年JASO的500hPa等壓面平均重力位高度(geopotential height,註2),減去近40年來逐年JASO的氣候平均值,空間範圍取北緯15至25度、東經115至150度海域(Huang et al., 2018),資料採自NCEP/NCAR Reanalysis 1(註3)。一般來說,如果副高指數呈正值,表示副高在該年JASO比氣候平均強,反之則較弱;副高指數的絕對值愈小表示愈接近氣候平均值,絕對值愈大則愈極端。若須濾除全球暖化影響,則將同樣範圍的500hPa平均重力位高度,與北緯0度至北緯40度、西經180度至東經180度平均重力位高度相減,即可求出其偏差值(deviation)。

至於聖嬰(El Niño)或反聖嬰現象,發生期間則約一餘年,首年夏秋為發展期、首年冬季至次年初之間為成熟期、次年春夏則為衰退期,其中發展期則與上述熱帶氣旋旺季相當。聖嬰指數的定義方面,資料採自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所重建的海表面溫度(NOAA Extended Reconstruc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以下簡稱SST),計算在Niño 3.4區域內(即北緯5度至南緯5度、西經120至170度)的SST距平(相較於同一區域的氣候平均值),經三個月滑動平均平滑過後,則可得出海洋聖嬰指數(oceanic Niño index,以下簡稱ONI)。若至少連續五筆ONI在絕對值0.5°C以上,即為聖嬰年或反聖嬰年(Lindsey, 2009)。

有關颱風路徑分類,資料採自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egional Specialized Meteorological Centre)所轄之東京颱風中心(Tokyo Typhoon Centre,通稱RSMC Tokyo)最佳路徑(best track,註4),從中篩選出強度達熱帶風暴(tropical storm,近中心十分鐘持續風速達35kts)且全程移動的西行分量大於東行分量的熱帶氣旋,並根據路徑分成TT、NT及ST三類——先將路徑進入臺灣本島海岸線向外延伸500km範圍以內的熱帶氣旋歸類為TT,再將其餘路徑分為NT及ST,其中NT通過北緯30度以北,而ST則須通過東經122度以西且未越過北緯19度以北(郭,2019)。

研究成果

研究過後發現,近40年間JASO副高勢力範圍有逐漸西伸的情況,面積亦顯著增廣(如圖2),副高指數的趨勢線則表現出上升的狀態。具體數據上,反聖嬰年的副高指數平均為3.14,大於聖嬰年的 -1.23,其中2020年之副高指數高達10.35,不僅超越反聖嬰年副高指數平均值,更已大於一個標準差(如圖3);而在濾除全球暖化影響之後,其偏差值的趨勢線卻呈現下降的趨勢,有可能是受熱力機制影響,大氣層平均高度加厚,從而令副高隨之增強(如圖4)。

圖2. 1961年至2020年共60年間的JASO
圖2. 1961年至2020年共60年間的JASO,太平洋500hPa等壓面重力位高度,其5880gpm等高線的位置。實線代表每20年的副高平均勢力範圍的分布狀況。顏色代表時間的先後順序,分別為綠色(1961年至1980年)、紅色(1981年至2000年)及藍色(2001年至2020年)。


圖3. 1981年至2020年共40年間的JASO副高指數時序圖
圖3. 1981年至2020年共40年間的JASO副高指數時序圖。縱軸零值線代表此期間內500hPa平均重力位高度、紅點為聖嬰年、藍點為反聖嬰年、綠點則為正常年,標準差(σ)為6.88。大於一個標準差的值,以95% 信心區間執行student-t檢驗,p值為0.048(< 0.05),故達顯著水準。


圖4. 1981年至2020年共40年間的JASO副高指數(橘實線)與濾除全球暖化影響後所得出之偏差值(藍實線)時序圖
圖4. 1981年至2020年共40年間的JASO副高指數(橘實線)與濾除全球暖化影響後所得出之偏差值(藍實線)時序圖,其中虛線則為上述各自之趨勢線。左側縱軸為偏差值、右側縱軸則為副高指數。

在副高勢力西緣處方面,近40年間JASO平均落在東經133度。其中聖嬰年平均落在東經135度,多分布於臺灣東部海面上;反聖嬰年平均則落在東經125度,均勻分布於臺灣本島及其東西兩側海面上,有4次個案(分別為1995年、2005年、2008年及2016年)於臺灣上空、有5次個案(分別為1983年、1998年、2010年、2017年及2020年)則伸進至中國內陸(如圖5、圖7)。若單論2020年此宗個案,更是落在東經108度(如圖6),顯見該年副高勢力異常強盛。分析上述副高指數及其勢力西緣處兩者之相關性,發現相關係數竟達 -0.9,呈高度負相關(如圖8),表示兩者關係甚為密切——當副高指數愈高時,勢力範圍向西伸;而副高指數越低時,勢力範圍向東退。

圖5. 1981年至2020年共40年間的JASO
圖5. 1981年至2020年共40年間的JASO,500hPa平均重力位高度5880gpm等高線位置(黑色曲線)。其中(a)計算所有年份,(b)及(c)則僅分別計算聖嬰年及反聖嬰年。,500hPa平均重力位高度5880gpm等高線位置(黑色曲線)。其中(a)計算所有年份,(b)及(c)則僅分別計算聖嬰年及反聖嬰年。


圖6. 500hPa平均重力位高度5880gpm等高線位置
圖6. 500hPa平均重力位高度5880gpm等高線位置。其中(a)僅計算2020年JASO期間,(b)則計算1981年至2020年共40年間的所有反聖嬰年JASO期間。


圖7. 1981年至2020年共40年間的JASO太平洋500hPa重力位高度5880gpm等高線西緣處空間分布圖。
圖7. 1981年至2020年共40年間的JASO太平洋500hPa重力位高度5880gpm等高線西緣處空間分布圖。其中圓形表示正常年,三角形及方形則分別為聖嬰年及反聖嬰年。逐年ENSO相位如表1。


圖8. 1981年至2020年共40年間的JASO
圖8. 1981年至2020年共40年間的JASO,副高指數(橘實線)及500hPa平均重力位高度5880gpm等高線西緣處經度(藍實線)時序圖,其中虛線則為上述各自之趨勢線。左側縱軸為副高指數、右側縱軸則為西緣處經度。

從各類颱風路徑的頻率統計來看(如表2),聖嬰年JASO以NT為最多,佔比高達48%(平均7.54個),與上述副高指數在聖嬰年時偏低、勢力向東退的情形相互呼應,從而令颱風大多往日韓一帶行進;反聖嬰年JASO則以TT為最多(平均5.93個),佔比則達42%,則反應出副高指數在反聖嬰年偏高、其勢力向西伸時,臺灣受颱風侵襲的機會較大。若單論2020年此宗個案,可發現到ST多達7個,遠多於平均反聖嬰年的數量,研判是JASO副高指數在該年相較反聖嬰年平均值高出許多,其勢力西緣處亦異常偏西,使得當年的颱風多往中南半島一帶侵襲。

表2. 1981年至2020年共40年間的JASO,所有年份與ENSO各種相位年份之間的颱風數量統計。其中TT為進入臺灣本島海岸線向外延伸500km範圍以內的颱風;NT為通過北緯30度以北且未進入TT範圍的颱風;ST則為通過東經122度以西且未越過北緯19度以北、亦未進入TT範圍的颱風。
表2. 1981年至2020年共40年間的JASO

淺談2020年副高異常偏強的成因,據觀察是當年JASO海洋大陸(Maritime Continent,註5)與印度洋熱帶海面的SST一度出現暖異常,該處垂直上升運動異常偏強,在經過大氣環流作用之下,於臺灣東部海面產生偏強的垂直沉降運動所致(Paek et al., 2016,如圖9)。

圖9. 2020年JASO海表面溫度距平(左)及垂直速度分布圖(右)
圖9. 2020年JASO海表面溫度距平(左)及垂直速度分布圖(右)。紅框範圍為海洋大陸。

結論

一、近40年間副高指數及其勢力西緣處兩者之相關性達 −0.9,呈高度負相關,表示兩者關係甚為密切—當副高指數愈高時,勢力範圍向西伸;而副高指數越低時,勢力範圍向東退。

二、反聖嬰年發展期的副高指數相較近40年間平均大,西緣處較西伸,颱風路徑以ST較多、NT較少;反之,聖嬰年發展期的副高指數相較近40年間平均小,西緣處較東退,颱風ST路徑較少、NT較多。

三、2020年副高異常偏強,ST路徑遠多於反聖嬰年平均值。研判是海洋大陸出現垂直上升運動,經大氣環流作用下,於西北太平洋產生沉降,使得副高指數在該年JASO相較反聖嬰年JASO平均值高出許多,其勢力西緣處亦異常偏西所致。

註釋

  • 註1:如無特別強調,本文所指的「颱風」一概指強度達熱帶風暴(tropical storm,近中心十分鐘持續風速達35kts)的熱帶氣旋,而非由RSMC Tokyo所定義的近中心十分鐘持續風速達64kts以上。
  • 註2:重力位高度相當於平均海平面以上某一氣壓面的高度。當單位質量的空氣在上升時,克服重力(g)的過程中作了9.8焦耳的功,其上升高度稱之為1gpm(重力位米)。重力位米(Z)和幾何米(z)兩者關係為 Z =gz÷9.8。
  • 註3:再分析資料(reanalysis data)是一種融合觀測及電腦模式模擬的資料,格式整齊,使用方便,被廣泛應用在氣候分析上。
  • 註4:最佳路徑(best track)是指在熱帶氣旋消亡之後,熱帶氣旋監測機關會再次定位其每六小時之中心位置,並重新評級每六小時之近中心最大風速、最低氣壓及各級風最大暴風半徑,以供氣象學界日後研究之用。
  • 註5:「海洋大陸」(Maritime Continent)範圍包括菲律賓群島、馬來半島、婆羅洲、東印度群島、紐幾內亞及其上述島嶼之周邊海域。該地區由數千座大小不一的島嶼、多山的地形和許多淺海所組成。由於赤道東風為當地帶來溫暖的海水,大氣中富含充足的水份和熱力對流能量,被氣象學界認為是全球大氣環流系統的重要能量來源。

本研究為110學年度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
畢業成果展作品
獲專業評分第一名、觀眾投票第一名
組員:林丹宇、江佳倫、陳鴻碩、李立言、吳明峯
指導老師:王嘉琪教授


參考文獻

[1] 郭韋辰(2019)。影響西北太平洋西行熱帶氣旋路徑之大尺度特徵。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大氣科學組碩士論文。

[2] Lindsey, R. (2009): Climate Variability: Oceanic Niño Index, NOAA Climate.

[3] Huang, Z., W. Zhang, X. Geng, and F.-F. Jin (2020): Recent Shift in the State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due to ENSO Change, Journal of Climate, 33(1), 229–241.

[4] Paek, H., J.-Y. Yu, F. Zheng, and M.-M. Lu (2016): Impacts of ENSO diversity on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s during boreal summer. Climate Dyn., 52, 7153–7172. doi:10.1007/S00382-016-3288-Z


 

本文引用格式:林丹宇、江佳倫、陳鴻碩、李立言、吳明峯、王嘉琪(2022)。聖嬰與反聖嬰期間,副高對於颱風路徑的影響探討。科學研習61(6),8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