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世堅 圖/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
根據世界銀行報告臺灣是 全世界發生天然災害最頻 繁的地區!
臺灣位處副熱帶季風區以及歐亞大 陸與太平洋的交界帶,地理環境特殊,使得天氣變化多端,再加上海島地形複雜, 又有南北走向且高聳的中 央山脈,更增加臺灣天氣的複雜性,因此災害性天氣發生頻率非常高。根據統計資料顯示,近20年來, 平均一年由氣象災害直接造成財物損失高 達新臺幣1 70億元,其中颱風災害占85% ,豪雨占11% 。以民國86年賀伯颱風為例,賀伯颱風造成51人死亡、22人失蹤,損失金額高達379億元。另外,民國 90年潭美颱風造成南部高雄地區大淹水,同一年納莉颱風造成大臺北地區淹水,捷運系統也因此停擺了將近3個星期,造成民眾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 |
 |
圖一 1985年至2008年氣象災害分類統計表 |
|
臺灣地區常見的災害性天 氣有那些? 基本上,每個天氣系統都有其特性,強弱亦不相同,因而反應出來的天氣現象當然也不一樣,當它發展特別強盛時,出現的天氣就相當劇烈而顯著,如冬天主控天氣的大陸冷氣團,若強度甚強時,就會帶來低溫和 強風,造成寒害與風害。有的天氣系 統本身就很強烈如颱風、龍捲風,只要一出現就有災害發生,像這些能造 成災害的劇烈天氣,都稱為災害性天 氣, 常見於臺灣地區的災害性天氣包括豪(大)雨、雷電、冰雹、濃霧、龍捲風、強風、低溫、焚風等。根據資料顯示,臺灣地區的氣象災害就屬颱風所導致的災情最嚴重,除此之外,梅雨季節豪雨造成的水災,冬天 寒流帶來的寒害,及因長期不下雨形成的乾旱等都是臺灣地區經常發生的災害性天氣,因此颱風、梅雨、寒流及乾旱常被稱為臺灣地區的四大災害性天氣。
颱風所造成的災害
1 、風災- 吹翻船隻、吹毀農作物、 建築物及電力、交通等設施, 尤 以農作物的損害最為嚴重。
2 、水災- 颱風所挾帶的豪雨, 常引 起山洪暴發, 沖毀河堤、農田、 房舍、道路、橋樑, 折損家畜、農作物等,並在河 川下游及低窪 地區積水成災。
3 、崩山- 山崩、地滑、土石流、潛 移和浸蝕等崩山災害, 並間接造 成水庫淤積, 降低水庫之功能及 壽命。
4 、暴潮- 所產生的巨浪, 在海上可 造成船隻翻覆, 在陸地則摧毀海 堤及沿岸建築物, 淹沒沿海低窪 地區的房舍、農田及
魚塭。
5 、疫災- 颱風侵襲之後, 因人畜的 傷亡及環境的污染, 常導致各種 病蟲害及人畜傳染病的流行, 為 續發性災害。 |
 |
 |
圖二 颱風所挾帶的豪雨常引起水災
|
圖三 巨浪可造成船隻翻覆,摧毀家園
|
|
豪雨所造成的災害 綜觀臺灣地區, 豪雨除由颱風帶來 之外, 主要可歸納為:
( 1 ) 熱帶性低壓 引起之豪雨;
( 2 ) 西南氣流引發之雷雨 或熱雷雨;
( 3 ) 鋒面雨;
( 4 ) 東北季風 雨等4大類。常引發山洪暴發,沖毀河 堤、農田、房舍、道路、橋樑, 折損 家畜、農作物等, 並在河川下游及低 窪地區積水成災。 寒流所造成的災害 寒害導致之漁業損失以養殖漁業最 為嚴重。
|
近2 0 年來, 由於臺灣地區養 殖漁業蓬勃發展, 不僅養殖面積不斷 擴大, 且養殖品種也日趨精緻化; 加 上寒害發生時, 其持續時間常在數日 以上,而其受害地區亦甚為廣闊。
乾旱所造成的災害 臺灣雨量雖然豐沛, 但在時間和空 間上的分布極不均勻, 西南部地區於 每年10月到翌年4月間,降雨量只約占 全年雨量的1 0 % 左右, 常呈現冬旱狀 態。再者, 若當年梅雨不顯或沒有颱 風帶來足量的雨水時, 則臺灣地區將 普遍呈現乾旱現象,造成嚴重缺水。 臺灣地區之乾旱是以嘉南平原最為 嚴重, 而乾旱的程度是以此為中心向 南北遞減。圖四為9 2 年3 月4 日石門水 庫水位嚴重下限, 集水區露出龜裂的 地面。 |
 |
圖四天氣乾旱造成集水區龜裂的情形 |
|
諺語介紹-正月寒死龜,二月寒死牛,三月寒死播田夫
1月分強烈寒流來襲時,連烏龜也會被凍死;
2月分強烈寒流來襲時,連牛也會凍死;
3月分寒流來襲時,連農夫也會凍死。
臺灣地區1至3月遇有強烈寒流來襲時,氣溫常
降至攝氏10度以下,十分寒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