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臉天蛾

文/南投縣宏仁國中  李季篤

鬼臉天蛾的分類地位屬昆蟲綱、鱗翅目、天蛾科、鬼臉天蛾屬 ( Acherontia )又名人面天蛾,學名為 Acherontia lachesis。族群分布從平地到低海拔地區範圍,是夜行性的蛾類,因成蟲具驅光行為,所以在路燈下,尤其郊區的路燈,偶見成蟲從天而降,撞擊地面或受到干擾驚嚇,則會發出「吱…吱…吱」的聲響,從資料得知,這是目前發現蛾類中,唯一會吸氣發出聲音的蛾類,極具特殊性。鬼臉天蛾最大的特徵,是牠胸節體背上的人頭圖紋,或名人臉天蛾。筆者累積多年資料,曾在陽明山、本校校園及奧萬大等地記錄過成蟲,而幼蟲是採集於奧萬大之杜虹花( Callicarpa formosana Rolfe )之上,經人工飼養羽化成功,才確認蛾類種類,同時以數位相機拍攝記錄各階段形態特徵。

亮麗彩衣與尾角

鬼臉天蛾除了有神奇鬼臉圖紋,身上還有漂亮的雙翅,分別由橙、藍、黑、棕褐等顏色混合而成,形成了華麗又高貴的外表,宛如國王身上穿的美麗尊貴彩衣詳細觀察翅膀上的絢麗色彩,比對幼蟲禮背上的橙黃塊斑與藍黑小斑點,或化蛹前紅褐體色,有著幾分相似的關連性。另外幼蟲腹部最末端的上方,有捲曲條狀尾角,此尾棘基部處有黃白色的三角顆粒物,越往末端顆粒物越小並呈尖刺狀,此構造是分辨鬼臉天蛾的重要構造之(圖一至四)。

圖一  鬼臉天蛾身上的彩衣 圖二  蟲體有黑色、紅褐等色斑
圖一  鬼臉天蛾身上的彩衣
圖二  蟲體有黑色、紅褐等色斑

圖三  尾角是辨認鬼臉天蛾的重要特徵 圖四  綠色體系尾角是鬼臉幼蟲的初步印象
圖三  尾角是辨認鬼臉天蛾
的重要特徵
圖四  綠色體系尾角是鬼臉幼
蟲的初步印象
 多變的幼蟲體色

鬼臉天蛾幼蟲禮色分為黃綠及黑褐兩種色系,筆者曾有學生帶過一隻綠色系幼蟲給我,但因忙碌,加上並不知道那是鬼臉天蛾的幼蟲,只清楚記得此蟲尾角長的很特殊,直到羽化後才被確認,因而錯過紀錄形態好機會。所幸去年在奧萬大做例行性的昆蟲生態調查時,採獲黑褐色系幼蟲,雖然當時同樣並不能確定此蟲的類別,卻因尾棘的長相特徵,才得以認出。故本篇文章之幼蟲型可,取自黑褐色系幼蟲完成。此幼蟲的體色主要以黑褐、淡黃及暗橙等色組成。頭部呈橢圓形,上有數條黑色、暗橙條紋;胸節體背中央有一條黃色細紋,分別區隔成左右兩邊,在此細紋兩旁有塊塊黑褐色塊斑,這些塊斑連成一條相黑條紋;腹節個背有大小不一的黑色塊斑,上有白色點斑,點斑的中心有黑色小點,身體兩側有黑色眼狀氣孔,腹部下方,黑色斑減少、白色點斑增加,另有四對黑色腹足、末端一

對尾足,尾足上面有條捲曲狀的尾角,上述都是辨認幼蟲種類不可或缺的特徵(圖五至十)。化蛹前原本黑褐體色幼蟲,身體顏色,淡並排出大量的廢物及體液,在野外自然的情況下,幼蟲會鑽入上中建築蛹室化蛹,人工飼養,其實沒有鑽入土中,仍可順利化蛹。蛹體特徽如下:體色呈紅褐色,成蟲時的觸角嵌埋蛹的胸節腹面,蛹總背面在胸節與腹節交接處,也類似啞鈴狀的深褐色特徵,腹部兩側有黑褐色的眼狀氣孔,尾部有勾狀突起(圖十一至十四)。

圖五  黑褐色系鬼臉天蛾幼蟲 圖六  頭部特徵
圖五  黑褐色系鬼臉天蛾幼蟲
圖六  頭部特徵

圖七  抱住枝條的腹足
圖七  抱住枝條的腹足
圖八  尾足有黑色的大塊斑

圖九  黑褐色系幼蟲體背有黑色塊斑與白色小點斑,還有眼狀氣孔 
圖十  黃綠色系幼蟲體背有黃色色塊斑與黑色小點斑

圖九  黑褐色系幼蟲體背有黑色塊斑與白色小點斑,還有眼狀氣孔

圖十  黃綠色系幼蟲體背有黃色色塊斑與黑色小點斑
圖十一  化蛹前排出大量體液 
圖十二  紅褐色蛹體
圖十一  化蛹前排出大量體液

圖十二  紅褐色蛹體

圖十三  蛹體背面有啞鈴狀構造 圖十四  蛹體末的勾狀突起

圖十三  蛹體背面有啞鈴狀構造
圖十四  蛹體末的勾狀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