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惑仔到新好男人-蓋斑鬥魚的觀察和飼養

黃阿修

青澀少年總是好勇鬥狠血氣方剛,衝動起來就像好鬥的「鬥魚」一般。不過雄鬥魚在當爸爸之後那種竭盡心力呵護小魚的模樣,卻可能是我們人類所謂的「新好男人」所不及的。蓋斑鬥魚就是我們從「古惑仔」觀察到「新好男人」的主角。

筆者小時候經常在池塘、小溪、田溝看到一種俗稱「三斑」的漂亮小魚,如今卻因牠們生存的環境逐漸消失或水質嚴重汙染,幾乎在野外看不見了,而被列入「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近幾年因為登革熱疫情拉警報,使得捕蚊高手「蓋斑鬥魚」再度被人們想起而聲名大噪。在學術界、官方、水族產業界共同推動復育、繁殖、放流下,使得牠們在野外中重現生機。


蓋斑鬥魚的外觀

蓋斑鬥魚俗稱三斑,又稱台灣鬥魚、台灣金魚。身將長圓形,側面較扁,因為鰓蓋後上方有一個綠色圓斑而命名。我們常取笑配色不搭調的人─紅配綠狗臭屁,可是蓋斑鬥魚卻能能利用紅、藍、綠配出非常搭配麗的體色。雌魚相雄魚從體型色澤很容易區分辨認:雌魚色澤較淡、背鰭、尾鰭、胸鰭和臀鰭較短,尾鰭的剪刀狀開叉較不明顯;雄魚體色艷麗、各部位的鰭都較雌魚長,尾鰭的鰭條會延伸成優美細長的模樣,在水中悠游姿態流線優美。

 
圖一  在家中可使用適當大小的容器飼養鬥魚 圖二  鬥魚需要一些浮水植物建築牠的泡巢 圖三  仔魚孵化後會躲藏在緻密的泡巢下
圖一  在家中可使用適當大小的容器飼養鬥魚
圖二  鬥魚需要一些浮水植物建築牠的泡巢
圖三  仔魚孵化後會躲藏在緻密的泡巢下圖三 仔魚孵化後會躲藏在緻密的泡巢下

蓋斑的超高適應力

在水族館及夜市裡常見賣魚小販,用透明小杯裝著一條條艷麗的小魚以招徠顧客。奇怪的是這些小魚竟然不用靠苦幫浦打空氣就能活在-小杯水裡?原來鬥魚因為要適應缺氣的水域而發展出第二呼吸器一「迷器」。鬥魚在水中不時會上昇至水面抬頭換氣,藉山迷器腔吸收空氣中的氧氣,這種特化的功能,讓牠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鬥魚除了耐污之外,還能夠耐餓,有時餓上幾天或一兩個月還是能夠存活。但這不表示我們應該故意讓牠們處於饑餓的狀態下喔!


圖四  剛孵出的仔魚還帶有大大的卵黃囊 圖五 卵黃囊消失後,仔魚就可在泡巢下游泳

圖四  剛孵出的仔魚還帶有大大的卵黃囊
圖五  卵黃囊消失後,仔魚就可在泡巢下游泳

圖六  這個時期的仔魚雖然可自由游泳,但仍需要親魚的保護

蓋斑鬥魚的領域行為

蓋斑鬥魚有著極為強烈的領域行為,雄魚間又有好鬥的特性,若是水族箱的空間較大,成群飼養倒也還能相安無事;若空間小,魚隻又已是成魚,彼此爭奪領域,爭奪雌魚,這時張鰓蓋、豎鰭條、張尾鰭,以誇張動作向對方示威、驅逐、互啄,甚至互咬的動作可能就會讓魚體受傷了。

蓋斑鬥魚辛苦的求愛過程

觀察蓋斑鬥魚繁殖期間的求愛過程是非常好的生態觀察素材。每年三月到十月間成年鬥魚發情交配約一至四次,三四月氣溫回升時,成年雄鬥魚背鰭、腹鰭、尾鰭都會變得延長,鱗片閃出紅、藍相間光澤,變得修長美麗。而雌魚則是腹部圓鼓鼓的長滿了卵等待配。發情的雄魚,則會不停地把氣泡聚集在漂浮的水草間形成「泡巢」。在聚集泡巢期,雄魚會比平時更神經緊張,不時掀鰓蓋、豎鰭條,不許其他鬥魚稍越雷池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