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襲台灣的颱風

命名及編號

自西元二○○○年元月一日起,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名稱,編列維140個,共分5組,每組28個,這些名字是由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國家或地區,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所提供〈每個成員提供10個)。此名稱由設於日本東京隸屬世界氣象組織之區域專業氣象中心( RSMC ) 負責依排定之順序統一命名。 由於新的 140 個颱風名字原文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不是慣用的人名,而是包括動物、植物、星象、地名、人名、神話人物、珠寶等名詞,且非按英文 A 至 Z 的排序,所以十分複雜而不規律。颱風名稱之國際命名及中文音繹對照 表如附表 一。

 

至於颱風編號四位數字編列,前二位表示年份,後二位表示當年颱風之發生順序,飼如「編號○四○一舒達颱風」,即表示舒達颱風為西元二○○四年 《 民國九十三年 》 在北太平洋西部所發生的第一個颱風。

圖一:西北太平洋海域颱風稱一欄表

圖一:西北太平洋海域颱風稱一欄表

圖一:西北太平洋海域颱風稱一欄表

威力
至於颱風的威力可從「風力」、「降雨量」以及「浪潮」加以說明: 在二十世紀中最大的強烈颱風乃是發生於民國五十年九月十四日之「南施」颱風,她的中心最大風速每秒達一百公尺,相當於每平方公尺以一千兩百四十公斤之壓力,破壞力極強;假若當時之「南施」颱風登陸台灣地區,相信台灣大部分的建築物都將夷為平地。民國五十一年八月五日登陸宜蘭之「歐珀」颱風,瞬間最大風速達每秒六十六公尺(相當於十七級風以上),當時宜蘭市的房屋,大部分毀於「歐珀」颱風。

 

當颱風中心登陸(或通過)台灣的時候,「迎風面」之山坡,常傾盆豪雨,山洪暴發,導致嚴重的洪水氾濫;例如民國七十六年十月下旬,當「琳恩」颱風通過巴士海峽時,台灣北部及東北部地區因受到颱風外圍環流及東北季風雙重影響,均出現局部性的豪雨,其中尤以陽明山的語是最為驚人,十月廿四日一天的總降雨量就高達一千一百三十六公厘,基隆河沿岸的汐止、內湖、及台北市民生社區就發生嚴重水患。海面上的狂封閉產生巨浪,故颱風導致船之傾覆沉沒時有所聞;此外,海浪侵襲海岸,使海水倒灌,沿海發生水災,由其當海潮高漲時期更為嚴重。例如民國七十二年八月十日,強烈颱風「艾貝」中心附近最大浪高曾達十二公尺,相當於四層樓之高度;而浪高四公尺之半徑範圍竟達九百公里;所幸艾貝颱風轉向侵襲日本,並未為台灣地區帶來太大之災害。

圖二:民國八十五年七月三十一日賀伯颱風衛星雲圖-颱風眼清晰可見

圖二:民國八十五年七月三十一日賀伯颱風衛星雲圖-颱風眼清晰可見

災害-颱風之災害:有風災、水災、以及海水倒灌,分別說明如下:

(一)風災- - 民國七十五年八月廿二日四時五十八分通過澎湖,並於六時四十分由濁水溪登陸之「韋恩」颱風,曾造成澎湖、台中、彰化、雲林及南投等縣市之嚴重風災損失。當其中心通過澎湖時,瞬間最大風速曾高達每秒六十八公尺(十七級以上),但在登陸地區之濁水溪口因無實測風速紀錄,估計約在每秒五十五至六十公尺之間(相當於十六至十七級)。

 

(二)水災- - 民國八十五年七月三十一日侵台的賀伯颱風(圖七),由於颱風環流雲層寬廣(達七百公里),中心通過台灣北部陸地之時間又長達八小時之久,以致為台灣地區帶來豪雨,尤其是中部山區(特別是南投)的許多雨量站之關測資料紛紛打破200頻率年的最大日降雨紀錄;而阿里山氣象站七月三十一日之日雨量高達1094.5公厘,打破該站一九三三年年設站以來的最大日雨量紀錄;另阿里山氣象站持續二十四小時最大累積降雨量為1748.5公厘,不僅締造了台灣地區的新紀錄,更與世界紀錄(1870公厘)相差無幾;又七月三十一日至八月一日兩天之總雨量更高達1986.5公厘,將近其年平均雨量(4106.8公厘)的一半。這次颱風侵台期間,台灣中部(南投)山區災情(山洪暴發及土石流)之嚴重,與該地降雨強度之大、降雨延時之長和總雨量之多,均有密切之關係。制於北部災情雖沒有中部山區嚴重,但因賀伯颱風侵台時,其中心不僅穿越北部陸地,且其移速緩慢,淡水河流域完全籠罩在其暴風範圍內長達八小時以上,於事隔集水區紛紛出現豐沛且連續的豪大雨,致使板橋、中和、永和及社子島等低漥地區發生淹水現象。 又民國八十六年八月十八日通過台灣北部海面的溫妮颱風,其路徑屬西北颱,而環流結構因未受到台灣地形之破壞(圖八),以至台灣北部及中部地區風強雨驟,暴雨中心主要位於北部山區。由於連續的豪雨,終至導致台北縣汐止鎮林肯大郡社區擋土牆被沖毀,建物下陷、傾斜、擠壓、樑柱斷裂、變形、扭曲等嚴重災情,致居民在倉促之間無法應變而遭淹埋,死傷慘重。

 

(三)海水倒灌 - - 民國七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強烈颱風「韋恩」中心通過台灣南部海面,屏東縣枋寮鄉發生嚴重海水倒灌,交通阻斷,新龍國小淹水,魚塭損失達一億元。另民國七十五年九月十九日,「艾貝」颱風穿過台灣中部時,於台灣北海岸亦引起洶湧浪潮。事實上,颱風並非百害而無一利,他們能為我們帶來豐沛的雨水;台灣地區在下季有百分之六十的降雨量是來自颱風,倘若沒有颱風,台灣將嚴重缺水。

圖三:民國八十七年八月十七日溫妮颱風衛星雲圖-此為雙颱風眼

圖三:民國八十七年八月十七日溫妮颱風衛星雲圖-此為雙颱風眼
颱風警報之發布

中央氣象局工作人員平時每天十四小時隨時監視各種天氣變化,只要海面上有颱風發生,立即加強守視。當研判颱風有可能侵襲台灣鄰近海域或陸地時,就立即成立「颱風預報工作小組」,負責颱風警報的發布工作,而所發布的颱風警報有下列三種:

 

一、海上颱風警報 - 當中央氣象局預測颱風的七級風暴風範圍可能侵襲台灣或金門、馬祖一百公里以內海域時之前二十四小時,即發佈各該海域的海上颱風警報;以後每隔三小時發布一次,必要時要加發之。

 

二、海上陸上颱風警報 - - 當中央氣象局預測颱風七級風暴風範圍可能侵襲台灣或金門、馬祖陸地之前十八小時,即發布各該地區陸上颱風警報;以後每隔一小時加發一次最心颱風動態消息。

 

三、解除颱風警報 - - 當颱風的七級風暴風範圍離開台灣或金門、馬祖陸地時,即解除陸上颱風警報;七級風暴風範圍離開台灣及金門、馬祖近海時,即解除海上颱風警報。颱風轉向或消滅時,得直接解除颱風警報。

結語

造物者總是奇怪的,當他設計出美麗的世界後,總會在製造出一些具有毀滅性的現象來破壞他的成就;「颱風」就是這些現象中的一種,因為每當颱風侵襲後的街道、城市,總是流下一片滿目瘡痍的景象,有吹倒的路樹、掉落的招牌、水淹的街道、滿地的垃圾等等。

 

颱風在大氣中行進,就像河流中的漩渦,一面旋轉,一面順著大範圍的氣流前進;若碰到變化多端的氣流時,他的路徑就會有著曲折、快慢的變化。當颱風移到台灣附近時,其行進的方向也會受到台灣特殊地形的影響而發生變化,所以颱風來臨前,應該隨時注意它的動向,提早做好防範措施,以減少災害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