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高手蟋蟀

楊正澤
圖一 黃斑黑蟋蟀右翅第二肘脈 圖二 黃斑黑蟋蟀左翅之彈器(腹面) 圖三 白緣眉紋蟋蟀
圖一 黃斑黑蟋蟀右翅第二肘脈
之弦器(腹面)
圖二 黃斑黑蟋蟀左翅之彈器(腹面)
圖三 白緣眉紋蟋蟀前足
脛節外側聽器
前言
在臺灣南部鬥蟋蟀與灌土伯仔(土 猴)是重要的民俗文化,常令人 記憶深刻;但在中國文化中,傾聽蟋蟀悅 耳的鳴叫與飼養這些鳴蟲也是流傳長久的 文化。 蟋蟀屬於直翅目(Orthoptera)長角亞 目(Ensifera)的昆蟲,此類昆蟲觸角細而 長,通常超過體長一倍以上(蝗蟲觸角短 不超過體長);頭部呈球形或半圓形,雄 蟲前翅第二肘脈特化為發音器,聽器位於 前足脛節基部,雌蟲具有明顯的產卵管。
發音構造
弦器
位於雄蟲前翅第二肘脈之腹面具有連續齒狀突起,間隔不一,形狀各異。(圖一)
彈器
位於雄蟲左前翅基部內側,第二肘脈末端增厚硬化。(圖二)
鏡區
位於雄蟲前翅翅片中央位置有一膜質區
發音機制
雄蟋蟀成蟲性成熟後數小時或數天便能發音。發音時站立,頭及前胸向下彎,兩前翅舉起,左翅內緣之彈器摩擦右翅下面之弦器齒突上利用兩翅的張閉,來回摩擦發出聲音,經由身體各部份之共振,產生其獨特的聲音。
鼓膜聽器-耳朵
蟋蟀聽器在前足脛節近基部的膜質區,內側、外側或兩側都有。一般雌雄皆具有僅有少數例外。(圖三)
蟋蟀的聲音訊號(圖四)
我們雖無法知道蟋蟀聲音表達什麼? 但是根據其發出聲音的行為,可約略的分 為下列五種:
1.呼喚的聲音:雄蟲單獨時發出的聲 音,亦為人們在野外常聽到的聲音。(圖 四-1)
2.求偶的聲音:雌蟲靠近後,雄蟲轉調為求偶聲音。(圖四-2)
3.交配中斷的聲音:交配過程中斷之 後,雄蟲發出的聲音。
4.交配後的聲音:交配順利完成之 後,雄蟲發出的聲音能令雌蟲安定。(圖 四-5) 5.攻擊的聲音:雄蟲與雄蟲遭遇時互 相攻擊後,勝利者所發出的聲音。
白緣眉紋蟋蟀的生殖行為(圖四)
1 . 呼喚的雄蟲 2. 雌蟲靠近了,雄蟲壓低前翅,轉調為 求
1 . 呼喚的雄蟲
2. 雌蟲靠近了,雄蟲壓低前翅,轉調為 求 偶聲
3. 雄蟲倒退,進入雌蟲體下進行交配 4. 交配完成,雌蟲末掛著白色精胞,表示 5 . 交配完成,雄蟲發出交配後的聲音,然
3. 雄蟲倒退,進入雌蟲體下進行交配
4. 交配完成,雌蟲末掛著白色精胞,表示 完成交配
5 . 交配完成,雄蟲發出交配後的聲音,然 後守住雌蟲
臺灣常見蟋蟀介紹
臺灣大蟋蟀
(Brachytrupe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1796)) 別名 土伯仔、肚扒仔、土猴、大蟋蟀、巨蟋
形態 雄蟲體長32 到45 公釐;身體黃褐色,也是台灣體型最大的一種。前足脛節 端刺粗短稍扁,雌蟲產卵管短。(圖五)
生態特性
本種是臺灣唯一挖地道的蟋蟀,棲所 以校園公園最多,其次為農田區。本種發 音時間,一般自黃昏(17:00 - 19:00)到 次日清晨(00:00-03:00),視天候而異。 鳴聲屬長唧型,常超過93 個脈衝,頻率 範圍在3.2-5.0KHz之間。在臺灣主要分 佈在中南部,苗栗是其分佈的北界。
黃斑黑蟋蟀 (Gryllus bimaculatus De Geer)
別名 烏龍仔、赤羌仔、黑蟋蟀、雙斑蟋蟀
形態 雄蟲體長21 - 27 公釐;全體黑色, 翅棕色至黑色,翅基部具黃斑;一般棕色 型稱赤羌仔,黑色型稱為烏龍仔。頭圓 形,稍短,比前胸背板稍窄或等寬。(圖 六)
生態特性
主要分布道路系統兩旁邊坡或綠帶或 都會區街道邊之路樹植穴或雜物區或安全 島,其次為校園及住宅等人工密集棲所。 鳴聲很短,呼喚聲每一唧聲5個脈衝,頻 率範圍3.0 - 3.5KHz ,攻擊聲每一唧聲4 個脈衝,頻率範圍3.3-3.8KHz。本蟲幾 乎在臺灣低海拔均有分布。
圖五 臺灣大蟋蟀雄蟲 圖六 黃斑黑蟋蟀(黑色型)因為體黑色又有一對黃
圖五 臺灣大蟋蟀雄蟲
圖六 黃斑黑蟋蟀(黑色型)因為體
黑色又有一對黃斑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