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一 莫氏樹蛙的叫聲屬於複合型 |
|
「蛙鳴蟬噪」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無聊的爭論,其實蛙鳴對蛙
類而言,一點也不無聊,對以夜間活動為主的蛙類而言,不論
同種或不同種,鳴叫都是個體間最主要的溝通方式。 |
鳴叫功能
蛙類大部分的時候都安安靜靜地單獨 躲在暗處,不發出聲音,也不和同類接 觸。但到了繁殖期,就會成群遷入水域, 並發出叫聲,而且不分日夜都很活躍,尤 其下雨天的時候更是興奮。 雄性會隨著場合的不同發出不同的聲 音,例如建立領域警告其他雄蛙不要接近 的領域叫聲、驅逐其他雄蛙或打架時發出 的遭遇叫聲、吸引雌性的求偶叫聲、和雌 性接觸後的交配叫聲、被其他雄蛙或其他 種蛙類抱錯時的釋放叫聲、以及被天敵抓 住時緊急發出來的「嘰」求救叫聲。有些 雄蛙的叫聲屬於多功能複合型,例如莫氏 樹蛙(圖一)先發出「呱-」一長聲,接續 數個「呱」「呱」「呱」短聲,「呱-」長聲 是用來表明種類,也就是說「我是莫氏樹 蛙」,「呱」「呱」短聲則是為了增加對雌 蛙的吸引力,表達的是「我愛你」。 一般雌性僅會發出求救叫聲,但是當 雌蛙想要甩掉企圖交配的雄蛙時,也會發 出釋放叫聲。少數雌蛙對雄蛙的求偶叫聲 的反應是發出「回應叫聲」,藉此尋找對 方。此外,有些蛙類對濕度變化特別敏 感,當濕度提高時,會發出「下雨叫 聲」。但不論是哪一種叫聲,每一種蛙類 都有其獨特的聲音頻率,具有種類辨識避 免雜交的功能。 |
鳴叫方式 蛙類的鳴叫方法相當獨特,發音之 前,雄性先從鼻孔吸一口氣到肺部,並把 肚子鼓起來,之後腹部縮小把肺部的氣體 擠壓到咽喉,在此震動聲帶發出聲音,然 後聲音及氣體一起經由位於口角兩側的鳴 囊開口送到位於喉部下方或側面的鳴囊, 此時鼻孔及嘴巴都是緊閉著,氣體將鳴囊 鼓大成為聲音的共鳴腔,並擴散出去。而 後這口氣就在口部及肺部間來回數次,伴 隨發出一段段的音節。最後這一口氣經由 打開的鼻孔呼出體外,然後再重新吸一口 氣,再進行另一段的鳴叫。由於蛙類有鳴 囊當作共鳴腔,蛙鳴也就格外的響亮大 聲。有些蛙類的叫聲和蟲叫聲很像,但還 是可以分辨出來。蟲叫聲多半比較單調連 續沒有共鳴,蛙叫聲則是為了配合呼吸, 通常是斷斷續續變化豐富,而且有共鳴。 |
蛙類鳴囊大小、形狀、顏色依種類而異。略為突出隱於皮下不明顯者,稱之為內鳴囊,例如拉都希氏赤蛙(圖二)、梭
德氏赤蛙;大而顯著者,稱之為外鳴囊。依鳴囊形狀及所在位置不同分成: |
(1)單咽下外(內)鳴囊:
單一一個鳴囊位於咽喉腹面,例如中
國樹蟾(圖三)、黑眶蟾蜍等。
(2)咽側下外鳴囊:
一對鳴囊位於咽喉腹面,例如腹斑蛙(圖四)等。
(3)咽側外(內)鳴囊:
一對鳴囊位於口角兩側,例如斯文豪氏赤蛙(圖五)。 |
|
|
聲音的傳播 蛙類鳴叫聲音的大小和體型沒有直接 的關係,和鳴囊大小有關。所以鳴囊越 大,叫聲越洪亮。通常在平地,蛙鳴可以 傳播300-400 公尺,甚至可以遠達一公里 外。為了讓聲音更響亮並傳得更遠,以引 起雌蛙的注意及接近,雄蛙經常聚在一起 形成合唱。當形成合唱的時候,雄蛙盡量 採取輪唱的方式,也就是一隻接著一隻唱 以避免互相干擾,讓雌蛙可以分辨個體並 選擇。蛙類的合唱經常是由一隻雄蛙領頭 先鳴叫,其餘個體跟進。所以有時候在野 外調查蛙類的時候,可以用誘鳴的方式尋 找牠們的蹤跡。 但並不是所有的蛙類都會發出叫聲, 不會叫的蛙類沒有鳴囊,鼓膜也不明顯。 一般而言,利用溪流繁殖的蛙類叫聲比較 小或不會叫,因為水流聲音太大,往往蓋 住叫聲,迫使溪流產卵的蛙類另尋其他種 吸引雌性的方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