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榮銓
臺中市居仁國中退休教師
依據「十二年國教自然科學領域課程綱要草案」,學習重點除了涵蓋「科學核心概念」之學習內容之外,更重視各學習階段學習者,面對科學相關議題時,展現的「科學探究能力」與「科學的態度與本質」之學習表現。即自然科學課程應引導學習者,經由探究、實作等多元方式,習得科學探究能力、養成科學態度,以獲得對科學知識內容的理解與應用能力。到底要如何在科學實作中玩出創意?科學探究要如何融入科學實作?
本書作者許良榮是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教授,致力於科學遊戲、科學魔術、科學概念診斷與學習、科學史與科學本質等研究領域。本書是「玩出創意」系列第五集,內容涵蓋七大類(共50項)的實作科學實驗。各單元包含:操作過程、原理說明、叮嚀的話以及參考資料。實驗主題涵蓋:力、水、電磁、光、空氣、化學及其他等,每一單元皆包含:可供讀者下載觀賞實驗影片的QRC、所需器材、操作過程與現象、製作方法、原理、叮嚀的話以及參考資料等。到底這些科學實作,能帶給學生那些體驗、驚喜和領悟?
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
本書「袋鼠下坡」單元,是「步行下坡」(ramp walker)系列玩具之一,袋鼠玩具的前後腳掌皆為圓弧形,當袋鼠玩具置於斜坡頂點時,隨著下坡的運動過程,前後腳會交替接觸斜坡(即輪流做為支點),呈現前後搖擺的趣味姿態(影片連結)。製作時,以飛機木為材料,裁切出袋鼠的身體和雙腳,最後以竹籤和鐵絲組裝起來(圖1)。
圖1.袋鼠下坡玩具(圖片來源:許良榮教授)
「袋鼠下坡」身體前後搖擺的原理,以分解動作(圖2)說明如下:
(1)一開始以後腳為支點,此時重心在支點的右側,故袋鼠頭部朝下運動,前腳會向前著地;
(2)前腳為支點,重心在支點的左側,故後腳由於本身的重量往下掉,往前腳靠近;
(3)由於重心在支點的左側,故袋鼠會尾巴朝下、頭部朝上,以及前腳往前跨出一步;
(4)此時支點轉移到後腳,重心在支點的右側,故袋鼠會發生尾巴朝上、頭部朝下的運動。反覆上述步驟,就形成袋鼠前後搖擺的步行下坡現象。
圖2.袋鼠下坡原理(圖片來源:許良榮教授)
本書的「紙杯下坡」單元,可視為「袋鼠下坡」單元透過創造力的「轉換」(transfer)原則,即「將某領域的做事原理,應用到另一個領域」,設計出來的動手做活動(影片連結)。
製作步驟(圖3)如下:以竹籤插入瓦楞板的頂端,再貫穿紙杯中央,瓦楞板必須可以在紙杯內自由轉動;在紙杯內側分別黏貼兩塊保麗龍,以限制瓦楞板的左右擺動幅度;左邊的保麗龍不要超出杯底,插入長腳圖釘,以調整杯子的重心偏向左側;右邊的保麗龍要凸出杯底約0.2公分,而且要以美工刀將底部修成圓弧狀。
.jpg)
圖3. 紙杯下坡裝置示意圖(圖片來源:許良榮教授)
將製作完成的裝置,放在斜坡上,紙杯中央能夠自由轉動的瓦楞板,如同袋鼠的後腳;紙杯底前端的保麗龍,則如同袋鼠的前腳;故紙杯口能反覆一開一合地步行下坡。如果紙杯內的瓦楞板、保麗龍的底部傾斜不平整,則紙杯下坡時就會歪歪斜斜。可以指導學生探究「重心位置」對於「下坡的速度」有何影響。
「Toys from Trash」網站透過創造力的「減少」(reduce)原則,即「變少或減小原有事物的大小、長度、重量、數量、比例等」,設計出更簡單的「走斜坡」(walking the ramp,網址)動手做活動。
製作步驟(圖4)如下:以厚度0.25公釐的透明塑膠片為材料,依網站提供的圖型輪廓剪下來,再摺疊出四條腿、頸部、頭部和尾巴等部位;然後以彩色膠帶美化外觀,或者以油性簽字筆畫上自己喜歡的圖案;最後取一支兩端添加少許黏土的竹籤,以膠帶黏貼在「身體」的中央。
.jpg)
圖4.「走斜坡」玩具(圖片來源)
實驗時,斜坡以保麗龍板較佳,因為摩擦力較大,成品才能振動下坡(影片連結)。
注意調整竹籤上的黏土重量,若黏土太多,則可能壓垮成品;若黏土太少,則振動幅度太小。
指導學生探究:
(1)改變不同光滑程度的斜坡材料,觀察對於振動下坡的影響為何?
(2)若作品無法在一直線上直走下坡,則可能有那些影響因素?要如何調整?
(3)採分組競賽,看看誰的作品可以走最快(或最慢)?在相同的距離,誰的作品走了最多步?
2017年,遠哲趣味科學競賽有一項「下坡玩具大車拼」(影片連結),參賽者以規定的材料(竹籤、黏土、吸管、塑膠板、西卡紙)設計並製作步行下坡、振動下坡玩具,並經由調整重心位置、質量分布、轉動角度等變因,使下坡玩具分別於「步行下坡慢慢走」及「步行下坡快快走」活動中,能以最慢及最快速度,一步一步的往下走。此項「創意競賽」不限定材料,參賽者可以發揮創意,自行設計下坡玩具及斜坡,使下坡玩具能沿著斜坡往下走,也可以將外型予以美化、趣味化,或可發想將本活動之概念,設計成具有實用性之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