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鱟」事知多少

文/曹瑞芸、許芳瑾、蓋玉軒、鄭淑菁、陳麗淑

 海洋奇緣


基隆是一個靠近台北、然而教育資源相對較為薄弱的地方,三面環海、多丘陵的地形,使得我們地理上雖然靠海,但大多的學校都在山上,受限於地形與交通,海洋教育對我們來說,往往是紙上談兵。這個情形在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以下簡稱海科館)對中小學伸出援手之後,得到極大緩解。

我們從108年開始參加海科館的海洋公民科學家實踐行動計劃,從而開始發展富有自己特色的跨領域海洋教育,而109年首次參與鱟卵的孵化與幼鱟的飼育,至今已有兩年,影響本校學子達五百人以上,還不包括對國小及幼稚園的推廣,不得不說是一件奇緣,也是美事一樁。

 發展脈絡


在109年二月之前,我們對「鱟」這種生物,除了名稱、加上活化石以及基隆的傳統用具—鱟殼之外,並無更深入的認識與了解。但2020年二月,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我們參加海科館2020海洋公民科學家行動計畫說明會,開始知道鱟這種物種的神奇之處,以及其所面臨的危機,最受感動的是有日本高中生在鱟的棲地保護行動中受採訪中提到,從他母親高中的時候就開始參加鱟的保護行動,就一直延續到現在,孩子也一同投入。這種精神深深打動我們,於是我們開始想,如果我們也能夠一直投入推廣對鱟的認識,和棲地保護的概念,應該也能將環境保護與資源永續的種子,種在學生們的心裡吧。

懷著這種期盼,我們跟著海科館的期程,於五月參加研習工作坊,開始學習飼育稚鱟的相關知識,並討論活動教案設計。期間也與不同領域的夥伴討論及合作,發展多元的課程,讓本校的學生及老師能從多方面認識這種迷人的生物。

 無鱟為大


海科館『2020海洋公民科學家行動計畫』,是首度面向中小學教師推廣鱟的保護與環境教育。海科館為參與計畫的教師舉辦研習,使我們全方位了解鱟這種生物目前面臨的生態危機。金門水試所多年來對於復育雉鱟努力不懈,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而作為整個計畫的後盾,他們提供鱟卵給中小學進行孵化的觀察。就這樣,海科館帶著我們一群沒有經驗的菜鳥,提供增能研習、全套的飼養設備,以及在飼養過程中隨時解答問題的熱忱,極大程度上降低我們的憂慮與戰兢,使我們能一步一腳印,設計我們的教學計畫與執行方案,並帶著學生一起執行。

109年九月,我們拿到7顆鱟卵,就帶著學生小心翼翼架設好孵化鱟卵的水族箱,開始進行觀察。

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學生知道我們要開始孵化鱟卵,便告訴我們他家的漁船有時候會捕撈到成年鱟,且他們已經與海科館合作,每有捕獲,便會通知海科館來取。經了解,他家的漁船會到金門附近進行捕撈,成年鱟多半是在那裏捕獲的。

在孵育水族箱中一週後,我們發現鱟卵變紅了,經過海科館蓋玉軒博士的解說,我們才知道這是感染了某種細菌,這種受感染的鱟卵不會孵化,且若不隔離,細菌便會擴散到其他的鱟卵,於是我們把感染的鱟卵移走,剩下的繼續進行觀察。


圖1. 初來的鱟卵—2021.09.21


圖2. 鱟卵感染—2021.0928


圖3. 觀察鱟卵的學生


圖4. 感染的鱟卵

一個月之後,所有的鱟卵有四顆變紅,其餘三顆變成褐色,都沒有孵化成功。我們遇到的難題,群組的很多夥伴們也都遇到了,甚至海科館也有同樣的問題,只有一、兩所學校有成功孵化出鱟寶寶,推測可能是這批卵受精成功的數量不多,所以才這麼多都沒孵化。雖然如此,我們還是設計了一系列的相關課程與活動。

課程與活動設計的理念是根據108課綱的自發、互動、共好,讓學生在直觀的接觸中產生興趣,使用工具幫助觀察,發現問題且能互相討論,進而達到欣賞海洋之美,並對生物以及生命產生珍賞與敬重,達到和諧共進的目標。我們希望藉由這些課程及活動,讓學生能了解鱟的現實生活環境受到相當的擠壓與破壞,思考這些相關的議題,以及自己能夠做些甚麼來緩解這些破壞,在學生的心中種下環境永續的種子。

幾位老師在共同備課時,決定課程設計以七年級為主,其原因是鱟這種生物在七年級的生物課中能結合分類及保育的單元。八、九年級由於課程相關性較低,就以活動和宣導為主。我們希望七年級的孩子們能對鱟這種生物有所認識,知道牠的分類地位、生存環境,以及如今面臨的困境,最後讓學生思考自己能做甚麼、以及願意做甚麼。同時我們也願意嘗試結合clil教學,把雙語的觸角伸到學科以及環境教育。

根據以上的課程目標,我們設計45分鐘的雙語生物課,在原學科內容中匯入相關英語詞彙,如鱟(horseshoe crab)、過漁 (overfishing)、棲地破壞(habitate distruction)、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使用簡單的課室英語,佐以ppt和短片,完成一堂45分鐘的互動雙語生物課程,並以此讓學生參與第一屆國際鱟保育日的活動。

表1. 109年基隆市中正國中「無鱟為大」計畫執行方式與參與人數一覽表


以七年級自然科的課程設計為重點,再加上活動與參訪的方式,以多樣化行動中傳達我們的理念。

實施的紀錄如下圖五~圖十四所示。


圖5. 雙語生物課—節肢動物(鱟)


圖6. 雙語生物課—horseshoe crab+第一屆國際鱟保育日短片拍攝


圖7. 九年級海洋教育—鱟905


圖8. 九年級海洋教育—鱟906


圖9. 參訪海科館


圖10. 參訪海科館


圖11. 2020鱟生態保育特展工作團隊


圖12-1. 2020鱟生態保育特展實況1


圖12-2. 2020鱟生態保育特展工作團隊


圖12-3. 2020鱟生態保育特展實況1


圖13. 蓋博士蒞校演講實況2


圖14. 蓋博士蒞校演講實況2

為了辦理鱟生態保育特展,我們製作多幅介紹鱟的相關展版,並向海科館商借鱟的標本,以及楊博士的泥灘地模型,另外在展場再加上相關影片的播放,並且訓練本校的學生擔任展覽的解說員。本展覽吸引全校的師生,許多班級紛紛安排時間參觀。參觀的師生都覺得新奇有趣,擔任解說員的孩子也由一開始的生澀,到後來非常自在且游刃有餘。看著學生的成長,我們覺得非常欣慰。而透過蓋博士到校精彩的演講,也讓孩子對於鱟有更全面的認識。

第一年的計畫雖然搭配許多相關活動及課程,但由於沒有孵出鱟寶寶,整個計畫似乎沒有完美的句點,於是相約明年再續,一定要把鱟寶寶孵出來,讓學生親眼看到、親手摸到,與這種神祕又可愛、目前陷入危機的生物做近距離接觸。

 鱟知鱟學


110年度跟著海科館實施「鱟知鱟學」計畫,共領了11隻一齡幼鱟及136顆卵。最後共孵化出60隻小鱟。本年度學生在鱟卵的成長變化、孵化的過程、以及一齡鱟長成二齡鱟的過程都有充分的觀察,除此還孵化出一隻非常特別有兩個劍尾的一齡鱟。觀察及記錄的過程帶給老師及學生們許多的驚喜與收穫。

圖十五到圖廿二為鱟卵變化觀察紀錄。


圖15. 發育中的鱟卵


圖16. 第二期的鱟卵


圖17. 第三期的鱟卵


圖18. 第三期及第四期的鱟卵


圖19. 孵化中的鱟


圖20. 孵化中的鱟及卵膜


圖21. 兩個劍尾的一齡鱟


圖22. 二齡鱟

由於孵化出不少的鱟寶寶,我們除了延續109年的校內實施經驗之外,也根據現況加以調整,以期更符合我們原初設計的理念,同時我們還進一步將活動向社區推廣。

在校內,我們訓練小義工協助鱟的飼養及照顧,並擴大辦理鱟的課程,讓每一個參與的班級利用一堂完整的課堂進行課程及觀察。另外與藝文領域的夥伴共同備課,在社團活動中,學生做出極有觀賞價值的鱟卡片和造型黏土,也與語文領域的老師合作,利用晨讀時間進行相關文章的閱讀。

鱟課程的設計上,採用去年七年級生物的課程設計模板,以ppt及自製短片的模式進行解說,並結合七上生物的顯微鏡的使用。顯微鏡可以觀察鱟寶寶、成長中的鱟卵,以及未孵化成功的鱟卵,進行紀錄及討論。學生間時常出現有趣問答:「為什麼沒有孵出來啊?」「生病了。」「沒受精。」「細胞分裂出問題」…。此外,我們也讓學生架設自己的手機到顯微鏡上進行拍攝,讓他們把自己拍攝的珍貴影像帶回家。

社區推廣活動部分,我們利用本校社區共讀站活動,加入鱟的介紹及觀察,也結合繪本故事及鱟主題的版畫,讓社區居民以親子的形式參與,活動大受好評。此外,我們也帶著標本及我們的小鱟到小學去宣導,讓小學生也能認識鱟、觀察鱟、喜歡鱟,希望能將環境教育向下紮根。最後,配合本校世界書香日閱讀推廣活動,邀請幼兒園小朋友到校參訪,透過生動活潑的方式讓幼兒園小朋友認識鱟寶寶,更結合書香姊姊說故事,和以基隆為主題的絹印活動,讓小朋友喜歡鱟、喜歡閱讀、喜歡基隆。

我們以極有限的人力辦理這些課程和活動,無非是希望能夠多元及多面向的將鱟的認識與保護行動向校外輻射,讓更多的人對此有所了解,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關注這陷入危境的物種。以下是110年所有參與人數的統計表。

表2. 110年基隆市中正國中鱟知鱟學計畫執行方式及參與人數一覽表


從實施經驗中發現,各個年齡段的孩子表現很不相同,幼稚園的小朋友最直接,當他們聽到鱟跟恐龍曾經同時存在地球上,恐龍滅絕、鱟卻一直存留到現在時,讚嘆聲不絕於耳。在學習辨識公鱟及母鱟的外觀時,小朋友都非常認真投入,親手摸到標本、親眼看到鱟寶寶時,都是既興奮又小心翼翼。小學的小朋友在聆聽介紹的時候稍為內斂,在聽到鱟大約要12年才達到性成熟時,感到有些驚訝,然而在摸到標本的時候就掩不住好奇,會互相提醒討論而且相當熱烈。在社區共讀方面獲得的回響也相當好,家長們紛紛表示活動很有意義,希望來年還能夠續辦。

國中的學生則是在實際觀察到鱟寶寶的時候非常興奮,連平時不太說話的孩子都問出一些問題,還有些甚至捨不得離開,有一個幸運的班級在進行觀察時,剛好看到小鱟孵化,孩子興奮的表示自己是產婆。許多離圖書館的鱟展區較近的班級,一到下課,就有些孩子會到圖書館去觀察,還樂於與我們分享。幫忙飼養及照顧的小義工,更是從鱟卵回到學校之後,從不間斷的進行觀察、換水、清洗、餵食等種種工作。這些鱟寶寶在本校備受大家寵愛。

除了以上的課程及活動之外,與視覺藝術教師的跨領域合作,也有可喜的成果,上完鱟課程的學生,經過視覺藝術教師的引導,將鱟這種生物的外觀型態轉化成具有童趣美感的藝術作品,在應用上有相當多的可能性。本來規劃的110年的跨領域合作的藝文成果展覽受疫情影響而停辦,但我們相約以後還要繼續合作,希望能激盪出不同的絢爛與美麗。

110年相關活動照片如圖廿三~圖四十所示。


圖23. 蓋博士蒞校演講實況2


圖24. 蓋博士蒞校演講實況2


圖25. 鱟課程1


圖26. 鱟課程2


圖27. 參訪海科館


圖28. 參訪海科館—鱟池


圖29. 玩藝社玩黏土-鱟


圖30. 玩藝社製作卡片—鱟


圖31. 學生作品1


圖32. 學生作品2


圖33. 到小學推廣1


圖34. 到小學推廣2


圖35. 到小學推廣3


圖36. 社區共讀站活動1


圖37. 社區共讀站活動2


圖38. 社區共讀站活動3


圖39. 世界地球日閱讀推廣1


圖40. 世界地球日閱讀推廣2

 省思與展望


兩年來對鱟的飼育與觀察,我們積累了一些經驗,例如一齡鱟的脫殼和水溫有很大的關係。同時也有一些難解的問題,例如雉鱟從孵化到二齡,長達一個多月不吃東西,為何還是活力充沛經常動來動去?二齡鱟開始攝食,除了豐年蝦,我們還想嘗試昆布碎屑、蝦苗飼料等等,但攝食情形不佳,且死亡率大幅提升。鱟這種生物的生長至今仍充滿謎團,雖然飼養不易,有機會我們還是想持續的飼養及觀察。

在國中推廣鱟的保育、將其融入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上,我們認為七年級的課程相關度最高,能無縫結合學科內容及顯微鏡的操作,搭配適合的多媒體以及實體觀察,能從認知和情意層面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與其他領域的跨界合作方面,應考慮鱟寶寶孵育成長的時間,以本校為例,六月~九月拿到鱟卵,十月~十二月陸續孵化,這段時間以實際觀察、紀錄為主,著重培養學生科學技能與素養,到下學期開學,上完鱟課程,對這種生物有較深的認識,結合四月世界地球日的書香閱讀活動,納入愛護環境及保育的概念,並進行視覺藝術或其他相關的領域課程的實施,如此可獲得最好的效果。

與鱟近距離接觸的兩年來,我們經歷了許多,最要感謝的是海科館及金門水試所等提供的實質幫助,幫助我們從無到有,建立起鱟保護的相關課程及活動,幾乎解決了我們一切的問題。另外,也要特別感謝數月來幾乎天天照顧鱟寶寶的林子妍、劉芷亘、吳姵妤三位小志工,沒有她們,鱟寶寶的照顧不會這麼順利。

明年要做些甚麼呢?除了繼續今年的工作:以課程為核心,結合美感、海洋、環境的教育,面向全校及社區設計相關活動與宣導之外,還想嘗試結合雙語寫文章、或繪本、或戲劇、或短片,讓孩子們說出他們心中的鱟的故事。真令人期待啊!
 




曹瑞芸
許芳瑾
基隆市中正國中
蓋玉軒
鄭淑菁
陳麗淑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