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水獺:金門淡水生態系中的頂級掠食者

文/張廖年鴻

 溪河中的頑童


歐亞水獺(Lutra lutra)屬於食肉目、貂科下水獺亞科的小型哺乳動物,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在現存7屬13種水獺中分布最廣。牠們是夜行性動物,其行為在夜色的掩護下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活潑好奇的個性讓人們相信牠是日本民間妖怪傳說中河童的靈感原形,夜間伴隨著山裡的居民往來水邊,偶而也來點惡作劇。很不幸的,河童的傳說深植日本人心,但是歐亞水獺卻從日本本土消失滅絕了。

雖然一度雄據歐亞非三大洲,上個世紀因為牠們的毛皮價值高而在各地接連掀起捕獵熱潮,加上各國快速工業化造成全球性的環境破壞污染問題,讓歐亞水獺在日本及許多其他國家、地區消聲匿跡。臺灣曾經也是歐亞水獺的家,有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家還留著早些年在淡水河畔看過水獺的記憶。只是最近20多年來在本島已經沒有任何野生水獺的確實記錄,臺灣歐亞水獺的命運恐怕也是凶多吉少,步上日本水獺的後塵。

 海角一樂園


幸運的是,在福建海邊,我們以往的反攻前哨,與廈門只有一水之隔的大小金門島還保存著一定數量的歐亞水獺。往年配合戰地任務而執行的嚴格管制限制了當地百姓的日常活動、土地開發利用及山林開發等行為,意外地提供了島上小動物們的一個天然庇護所。伴隨著戰地任務管制,民間的槍枝獵具也受到嚴密的監管,進一步地抑止了金門地區的狩獵活動。民生上為了飲用水自給自足的戰備需求,金門軍民挖掘出不下百座的湖庫、池塘及儲水池,無心插柳地幫歐亞水獺創造更多的棲地環境。這些金門的水域如湖庫、埤塘與海岸地帶多有溪溝水圳相互連通,這些水路網路讓具有領域性的歐亞水獺能安全地擴散遷移至鄰近的水域(圖1)。而因養殖食用引入的吳郭魚在溢逃至金門各水域後大量繁衍,為金門水獺提供了豐沛的食物來源。這些可能都是維繫當地歐亞水獺族群繁衍的重要資源。數十年的軍事戰備任務塑造出金門在人文、生態上的獨特面貌,也幫歐亞水獺打造出一個宜居的海上樂園。金門島不大,水獺其實就住在金門人村莊聚落附近,會趁著夜色沿著溝圳跑到村子裡的風水池裡捉魚玩耍,長久以來都是金門居民的鄰居。


圖1. 金門村莊裡的人工池塘若有聯外水溝通道、上下岸的樓梯,水獺也可能會來抓魚

 認識我們的寶貝鄰居


在歐洲地區,民眾的野生動物保育意識出現得較早,他們在30年前就開始組織民間保育團體積極保護、重建當時當地岌岌可危的歐亞水獺族群,部分國家也有了很好的成果。在東亞地區則除了韓國、金門以外,鮮少聽聞有穩定的歐亞水獺族群存在著。牠們受到的生存威脅反映在各地族群大幅度的衰退消失,歐亞水獺已名列我國「野生動物保育法」中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現今金門剩下的族群更顯得難能可貴(圖2)。


a. 德國紐倫堡動物園的歐亞水獺之一


b. 德國紐倫堡動物園的歐亞水獺之二


c. 德國紐倫堡動物園的歐亞水獺之三


d. 德國科隆動物園的歐亞水獺之一


e. 德國科隆動物園的歐亞水獺之二


f. 德國水獺中心的歐亞水獺

圖2. 歐亞水獺近照

要對一個物種擬定適當的保育策略,我們必須對牠有相當程度的了解。金門的歐亞水獺受到的關注其實不少,早在1992年臺灣大學李玲玲教授就開始關心金門的水獺族群狀況至今。其後陸陸續續地有不同的團隊對金門水獺進行生態、行為上的調查與研究。近年來有金門縣政府、金門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與臺北動物園在歐亞水獺的救傷醫療與收容照養議題上累積了豐富的經驗;金門國家公園與東海大學團隊在當地水獺棲地架設自動照相機,記錄水獺的行為及活動模式;臺北動物園保育研究中心的團隊則在李玲玲教授的指導之下開始以分子生物學為工具進行金門水獺個體分布的監測與分析,另外也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展開金門水獺的食性研究。這些研究資料的累積讓我們能夠更進一步地了解歐亞水獺的現況、牠們對環境的反應及需求,讓我們有機會討論出更好、更貼近水獺存續需求的保育方略,在這個對抗物種滅絕的戰役上取得更多成功的機會(圖3)。


a. 棲地之一


b. 棲地之二


c. 棲地之三


d. 棲地之四

圖3系列. 研究人員野外工作及調查棲地照片

要知道一個動物的生存需求,食性的研究可能是最基本的功課之一。探討動物食性的方法大致上有下列三種: (1)直接觀察法--這個調查技術歷史悠久且相當直白,不需要昂貴的實驗室設備就能進行。只是歐亞水獺行蹤相當隱密且為夜行性,目試觀察相當困難;(2)胃內容物分析法--分析動物的胃內容物,藉以瞭解其生前最後一餐吃了些什麼。這方法通常應用在數量多的小型魚類或是有經濟價值的市場交易動物,且必須把動物殺死,對於數量稀少、亟需保育的物種並不適用。在某些兩爬動物上可以用催吐法達到類似效果;(3)排遺內容物分析法--從動物的排遺尋找線索,推測牠們吃了些什麼。另外也有科學家利用穩定同位素探討食物鏈中營養層能量流動假說,其牽涉的技術層面更為複雜,在這裡不另做說明。

排遺內容物分析法是歐亞水獺食性研究最常被應用的技術,原因是歐亞水獺有用排遺標示領域的習性,相對於其他動物而言其排遺相當好找,且蒐集其排遺對動物本身完全沒有傷害,是理想的水獺食性研究方法。排遺內容物分析法也有不一樣的執行方式,傳統上是以顯微鏡觀察排遺清理後殘留的被捕食者遺骸,大部分見比較堅硬的物質如骨骼、毛髮等,利用殘骸的形態列出被捕食者的名單。由於殘碎的食物殘留物能提供的鑑定線索相當有限,一般這種形態鑑定法只能整理出大類的捕食名單,如魚類、兩棲類、鳥類等等,要鑑定到「種」的分類階層相當困難。且被食用的軟組織往往不會有明顯殘留於排遺中,不帶外殼的無脊椎動物則很難在這種方法中被察覺記錄到。

現今分子生物技術蓬勃發展,各種技術推陳出新,被應用於各類生態學研究上。其中DNA定序技術普遍應用於法醫學上的物種鑑定,理論上也可應用於排遺內容物分析。次世代定序 (NGS)是當前主流定序技術,可以克服傳統DNA定序法(桑格法)難以定序複合物種樣本DNA的問題,目前已有科學家將NGS引入至排遺分析研究中,藉以蒐集排遺中的DNA資料,羅列出該物種食性名單。但現階段NGS所費不貲,單一排遺樣本分別以NGS定序在執行面上太過昂貴而不可行,且每一個NGS反應後都會得到巨量的DNA訊息資料,需要專業的生物資訊分析人員進行長時間的資料分析整理,因此NGS在排遺內容物分析上的應用方式目前是以混雜多件排遺樣本同批進行的模式,以提高每次NGS的資訊效益,分攤每件排遺樣本的經濟及時間成本。這樣的分析方式可以得到巨大的資料量,但是無法針對每一件不同時空的排遺樣本進行探討,且太多非目標物種DNA訊息(如排遺中的微生物、一併被吞入的被捕食者的胃內容物等)可能會模糊食性研究的討論焦點,讓NGS的結果難以與排遺出現的環境、時空背景進行更細緻討論。

有鑑於此,我們發展了一系列以桑格法與生命條碼資料庫(The Barcode of Life Data System, BOLD)為基礎的DNA定序操作流程,成功地分析了從金門搜集到的水獺排遺樣本,建立一份金門水獺的食物清冊,協助我們瞭解水獺們都吃些什麼東西(圖4)。


圖4. 由金門歐亞水獺的排遺近照可以清楚的看到魚的骨頭及鱗片

 獺以食為天


吳郭魚是適應性極強的外來種,在金門水域相當優勢,幾乎所有的水域都看得到牠們。不意外地,吳郭魚是金門水獺最常捕食的物種,7成以上的排遺樣本中都有吳郭魚的DNA。牠們體型大、數量多,游泳速度並不快,對於捕魚高手水獺們來說應該是相當理想、容易得手的獵食目標。從水獺的排遺內容物DNA來看,金門的吳郭魚主要是吉利慈鯛及尼羅口孵魚兩種,後者出現比例高些。其他的魚類還有鯽魚、鯉魚、斑鱧、鱔魚、羅漢魚,海邊的白鮻、大鱗鮻、鰻鯰、黑棘鯛等。甲殼類則有字紋弓蟹、角眼沙蟹、日本沼蝦、日本對蝦等。比較有趣的是水獺排遺中還記錄過小鷿鵜及唐水蛇(圖5),證明了身為生態系中的頂級掠食者,金門的歐亞水獺果然有著卓越的捕食能力,可以應付陸海空各種挑戰。相對於吳郭魚,其他物種出現的頻率都相當少。金門水獺的排遺中還沒記錄過兩棲類。在歐洲,冬眠的青蛙是冬天的水獺重要的食物來源,在魚類資源終年豐沛的金門之重要性似乎就沒那麼高了。


a.水中的吳郭魚


b. 小鷿鷈(蕭世輝攝影)


c. 水中的草花蛇

圖5. 歐亞水獺的可能大餐

 黃金任務持續中


從金門水獺的食物清單中我們瞭解到吳郭魚對於水獺族群的重要性。對於當地纖弱的原生淡水魚種而言,吳郭魚是具有毀滅性威脅的外來魚種,如果沒有採取人為介入的保育行動,在可預見的未來金門原生的大鱗梅氏鯿、蓋斑鬥魚等都終將絕滅。諷刺地是這些長得快、生得多的外來殺手反而成了金門水獺的佳餚,支撐著食物塔中頂級掠食者的族群規模。除了建立食物物種資料外,我們也嘗試著結合排遺中的水獺個體DNA資訊,分析不同棲地的排遺內容物組成,試著將排遺內容資訊功能最大化,探討不同水獺個體的食性組成差異,從中比較分析牠們的營養需求模式。這些實驗室的工作相當瑣碎繁重,但是能讓隱藏在排遺中的生態訊息清楚浮現,真正讓糞便發揮黃金般的價值。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對這些金門水中的頑童能有更多的瞭解、更多的關切,在未來能有更多和平共存的契機出現。




張廖年鴻
臺北市立動物園保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