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綠色化學教具研發與教學

 STEM綠色化學教具研發與教學_圖一


文/黃琴扉、葉凡愉


 前言

由於全球環境變遷,全世界的人們為了學習與現今的地球共生共存,並達到永續發展的平衡,跨領域教育及統整思惟被高度需求,並快速獲得重視(Ballew, Omoto, & Winter, 2015; Chankrajang & Muttarak, 2017),從聯合國(UN)於2015年提出人類未來可持續發展之17項方針中可以發現,未來世界的每一個問題,都是錯縱複雜的,無法以單一面向進行問題解決。以第七項的「可負擔能源」為例,能源危機問題的背後,涉及了現有能源的盤點(例:科學、科技)、人類對能源使用狀況的統計(例:科學、科技、數學)、替代能源的開發(例:科學、機械、科技)、經濟利益的平衡(例:科技、數學)、生活美學與創意發想、社會共享機制與政治管理等各種層面,這些真實世界的問題無法用單一面向進行思考與決策。換句話說,未來人們若要邁向此永續發展,勢必要強化跨領域統整能力,而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即是培育跨領域人才重要核心教育策略之一。

所謂的STEM意指整合科學、科技、機械、美學、數學多元化知識面向與概念,形成融合式基礎教育,讓學習者能將知識進行統整與應用;許多研究發現,學生採用STEM方式進行整合式學習時,其學習動機與認知能力均有長足的進步(Cromley, Kaplan, & Perez, 2017)。為了協助中、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於課室內落實推廣STEAM教育模式,並且更環保、減廢減量、方便、安全地操作各種化學反應,達到綠色化學目標,因此本團隊自行研發了一套STEM綠色化學教具,稱為「可攜式泛用微型反應器」。

由於許多化學反應需要攪拌、冷卻、洩壓、收集氣體等。因此,開發一套泛用型微型化學反應器,將是化學實驗課十分重要的教具需求。有鑑於此,本團隊自行研發了「可攜式泛用微型反應器」,其特色包含:

(一)減量減廢:運用微型裝置,讓化學反應物、產物及廢棄物減少,達到綠色化學環保概念。

(二)攜帶方便:該裝置體積小、好攜帶,讓授課老師攜帶方便,有助於實驗演示的便利性。

(三)泛用實驗:本裝置整合多項化學實驗需求,可使用一套教具演示多項化學實驗,對教師演示實驗將有極大助益。

(四)符合STEM特色:本團隊整合科學、科技、工程、數學多元化STEM知識面向,並融入問題解決歷程為教學模組,讓「可攜式泛用微型反應器」與教材教法,可以使學習者能將知識進行統整與應用。

 「可攜式泛用微型反應器」教具說明

為了協助教師於課室內更環保、方便、安全地操作各種化學反應,本團隊開發了符合STEM概念的「可攜式泛用微型反應器」。透過「可攜式泛用微型反應器」搭配中、小學的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讓學生更能理解一些艱深的科學原理,並且能清楚觀察到實驗結果與化學反應的現象,在此課程中培養學生探究實作與問題解決的能力。

「可攜式泛用微型反應器」其核心觀念,包含酸鹼中和化學反應的科學原理(S:科學)、電動磁石攪拌系統(T:科技)、熱水式緩速加熱、洩壓、氣體收集等多功能化學及化學工程反應(E:工程),以及測量壓力與溫度數值的變化(M:數學),分析如表1。
表1. 本課程教具、核心原理及STEM連結對照表
表1. 本課程教具、核心原理及STEM連結對照表


 「可攜式泛用微型反應器」教材教法設計

在本課程教材教法的設計上,運用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歷程(表2)為教學模組,以強化STEM課程的適切性。綜觀許多國內外學者都廣泛的研究解決問題步驟,因此,問題解決的歷程已被改良出多樣化的模式,但主軸都圍繞著以下這幾個階段:發現問題、確定問題、形成策略、執行實現、整合成果、推廣應用(黃茂在、陳文典,2004),其各階段問題解決歷程中所運用的能力表徵如表2所示。
表2. PBL歷程中所運用的能力表徵
表2. PBL歷程中所運用的能力表徵


學生在透過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可以將學過的知識重新組合、以科學的方法搜尋證據以及評鑑其結果,這是有助於學生學習經驗的遷移(楊坤原,1999;Helgeson, 1992)。學生根據一個問題的初始情境運用其先備知識、技能和理解能力來滿足此情境的需要,並且重組自己擁有的所有資訊,發展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此解決問題的過程即是問題的中間狀態;若學生能達到問題解決的目標狀態,則表示學生已完成此問題解決,而這整體的過程即稱為問題解決歷程(黃琴扉,2012;楊坤原,陳建樺,張賴妙理,2011;張俊彥、翁玉華,2000;Robertson, 2001; Sternberg & Lubart, 1999)。

「可攜式泛用微型反應器」之教材教法設計,採用以STEM活動融入PBL問題導向學習(如表3所示),探討STEM課程統整模式運用於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上,培養學生良好溝通技巧、實驗操作、解決問題及創意能力,更透過實驗操作,進而設計出一個問題解決的對策,讓科學、科技、工程、數學相結合,成就創新行為。
表3.「可攜式泛用微型反應器」教材教法說明表
表3.「可攜式泛用微型反應器」教材教法說明表


本課程運用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第四冊(八年級下學期)的酸鹼中和反應進行示範實驗,實驗採用酸性的鹽酸(HCl)與鹼性的氫氧化鈉(NaOH)進行實驗。該實驗的反應式為:

HCl + NaOH → NaCl + H
2O + 熱

在使用「可攜式泛用微型反應器」時,可先將圖1中的上蓋打開,並以刮勺加入0.08g NaOH,並利用最上方的針筒量測純水的體積,注入80mL的水;透過電動磁石攪拌,使NaOH均勻溶解,完成1M濃度的氫氧化鈉水溶液。接著,再於溶液中加入石蕊指示液,並運用電動磁石攪拌,使溶液呈現淡藍色,並可看出攪拌的漩渦,如圖2,讓學生可以完整觀察顏色變化與溶液攪拌現象。

接著,再由圖1的另一個針筒處,注入1M的HCl,並運用電動磁石攪拌,透過HCl緩慢注入後,觀察石蕊指示液的變化,待看到顏色由淡藍色轉為淡粉紅色時,立即停止實驗。學生即可進行表格數據紀錄,並推算鹽酸的用量、莫耳濃度與誤差值。

  結語

隨著環境變遷、知識與科技爆炸,生活中存在的資訊量瞬息萬變,人們對於環境保護的意識獲得高度重視,因此微型化學與綠色化學概念廣被重視。如何運用多元、跨領域的創意思維,將化學反應微型化、環保化、安全化、便利化,以服膺環保意識、落實課室教學,將是化學教育未來備受重視的課題之一。本文以自行研發之「可攜式泛用微型反應器」為例,將攪拌、冷凝、抗高壓、抗酸鹼等功能集聚一體,協助教師方便攜帶與教學,減少反應用量、提升安全性,並運用透明玻璃讓學生可以完整觀察到內部化學反應狀態,期望此一設計分享拋磚引玉,引發更多化學教育先進的互動交流,以推廣微型化學。









黃琴扉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葉凡愉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