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淑雯、黃譯平
簡介AAAS/Subaru SB&F 科學圖書卓越獎
AAAS/Subaru SB&F Prize for Excellence in Science Books(美國科學促進協會/速霸陸科學圖書卓越獎,暫譯)肇始於2005年,鼓勵閱讀、寫作和出版優質科學書籍,每年度評選適合兒童和年輕人的卓越科學書籍。
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認為,優質的STEM教育對所有學生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科學教育,無論日後是否投入STEM範疇的職業,能應用科學推理和知識,必能更完善培育各領域的人才,因此設立多種獎項鼓勵對科學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工程師、作家、教師,以及相關出版品。「AAAS/Subaru SB&F Prize for Excellence in Science Books」即是針對兒童和青少年傑出的科學書籍,由速霸陸汽車公司(Subaru)贊助所成立的獎項。
成立於 1848 年的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AAS)是一個致力於推動科學、工程和創新的國際非營利組織,在91個國家擁有超過12萬名會員,是世界上最大的綜合性科學學會,同時也是科學期刊的出版者,頂尖的《科學》(Science)雜誌為最著名的出版物,還有《科學訊息》(Science Signaling)、《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科學免疫學》(Science Immunology)、和《科學機器人》(Science Robotics)等推動科學發展的期刊(以上期刊中文名稱暫譯);其中,SB&F(Science Books & Films)是AAAS一本致力於所有年齡段印刷和非印刷科學資訊的全球性評論期刊,提供了數以千計的書籍、DVD、網站和軟體包評論,旨在幫助圖書館員和科學教育工作者有效地掌握和運用現代訊息。自1965年以來,SB&F一直是科學資源的權威指南,為圖書館員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專家資訊,為圖書館、教室或機構選擇科學材料時做出最佳決策。
Subaru of America(美國速霸陸汽車公司,暫譯)除了汽車業務外,設有慈善平台「速霸陸愛學習計畫Subaru Loves Learning (SLL)」,相信所有學生都應該獲得平等和公平的優質教育。在美國仍有數百萬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素材,甚至他們的家庭無力為孩子購買學習用品,往往需要老師自掏腰包,而在SSL計畫中與AAAS合作,捐贈全美各地幼兒園到十二年級的學校和圖書館SB& F科學圖書獎得獎書籍已超過369,000本書,在普及優質科普資源上盡了一份心力,此義舉可謂實踐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4優質教育」的楷模。
AAAS/Subaru SB&F 科學圖書卓越獎與評選方式
美國科學促進協會/速霸陸圖書獎於2005年設立之時,回顧數十年來傑出的科學書籍,並表彰Jim Arnosky、Patricia Lauber、Laurence Pringle、Seymour Simon、James Trefil、Bernie Zubrowski等六位對科學書籍有傑出而長久貢獻的作者,數百本的科學繪本來自他們之手,用不同的主題和風格激勵孩子和學生學習科學,這些作品廣受學校老師和圖書館員的喜愛。
2006年起,該獎項授予前一年度出版的科學書籍,頒發的獎項分為四類:兒童科學圖畫書(Children’s Science Picture Book)、中年級科學書(Middle Grades Science Book)、青少年科學書籍(Young Adult Science Book)、動手做科學書(Hands-On Science Book),每個獎項每年度只評選出一本科學領域的得獎圖書。依據不同的評選標準,每年4-7月開放徵選包含數學、醫學、科技、物理化學、科學史和科學家傳記等圖書,但只接受英文書;10月份可以在官方網站上看到每個獎項各四本的入選書單,隔年2月份公佈得獎者並於3月份頒獎。
AAAS/Subaru SB&F 科學圖書卓越獎
兒童科學繪本類得獎圖書介紹
*官方網站連結:https://www.sbfprize.org/ (各年度得獎繪本封面圖見官網:https://www.sbfprize.org/childrens-science-picture-books )
本文以四種類別獎項中「兒童科學繪本類」為範疇撰文介紹。這類書籍適合K-4年級的兒童閱讀,內容必須是正確的科學概念,沒有刻板印象和誤解,以插圖精準說明科學概念,除此之外也能展現不同背景的兒童參與科學的景象,故事情節亦能透露對學習科學積極的態度。自2005年每年評選出一冊繪本,至今共有17冊得獎繪本,每一本的選題角度各有不同,以下由最新年份起依序介紹獲獎書單:
2022得獎繪本—仿生學
Mimic Makers: Biomimicry Inventors Inspired by Nature
/作者Kristen Nordstrom
/繪者Paul Boston
Mimic Makers Bio-mimicry Inventors Inspired Read Aloud - YouTube
大自然是最厲害的老師。不同的動植物為了生存,各有獨特的生命之道,而人類向大自然借鏡,透過「仿生學」運用在科技的發展,解決生活上的問題。
這本知識型繪本介紹十位科學家、工程師和設計師,以及應用仿生學發明的新技術,例如:日本新幹線尖尖的車頭造型,就是工程師中津英治(Nakatsu Eiji)模仿翠鳥的鳥喙構造。翠鳥在捕魚時俯衝潛入水中時,特殊的鳥喙結構像刀鋒般不會濺起水花,透過這個原理來改善新幹線駛出隧道產生巨大噪音的問題。又如:向甲蟲學習如何喝水,一種名為「倒立甲蟲(Onymacris unguicularis)」清晨時會爬到山頂,將頭部向下傾,利用後腿和身體擺成有助於形成露水的姿勢,然後吸食由此形成的水。利用這個概念,設計師Pak Kitae作出了 Dew Bank Bottle集水瓶,鋼製瓶身有助於吸收晨露並立即將其導入瓶中,非常適合沙漠游牧民族,解決飲水問題。
這本書中所介紹的仿生學絕對會讓大小朋友大開眼界!透過作者與繪者圖文搭配的介紹,讓人看到就在身邊的生物其實有很多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你所知道的仿生學就不僅僅只是像鳥兒飛翔的飛機而已。
2021得獎繪本—全球暖化
Mario and the Hole in the Sky: How a Chemist Saved Our Planet
/作者Elizabeth Rusch
/繪者Teresa Martínez
Mario and the Hole in the Sky: How a Chemist Saved Our Planet (Read Aloud in HD) - YouTube
臭氧層破洞、全球暖化、氟氯碳化合物(CFC)是大家熟知的名詞。氟氯碳化物是很強的溫室氣體,會對全球暖化造成直接的影響,而發現這件事情的科學家就是這本繪本的主角Mario。因為這個發現他獲得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同時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墨西哥裔科學家。繪本中從他小時候的故事,到求學階段逐漸地闡述這段科學發現,將「氟氯碳化物會破壞臭氧層的組成而造成暖化」這句話,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描述,不但瞭解科研過程更看到Mario是如何思考問題。
故事中的一段其實也呈現了科學家的孤獨。當他試圖要和大家說CFC是一個會危害地球的危險產物,我們應該立即做出改變時,大家並不在意,但他仍努力不懈,堅持在這個領域的研究,並且關注暖化的議題,直到大家發現南極臭氧層破洞了,才開始相信Mario所說的話。也因此在1987年《蒙特婁議定書》的成功,正是因為「人們聽信了氟氯碳化物的研究」,認同CFC對環境的破壞並積極採取行動。一本繪本從科學家的發現,與地球環境到政策的連結,讓讀者很全面的了解科學研究與生活之間是有很強烈的關聯性。
2020得獎繪本—物競天擇
Moth: An Evolution Story
/作者Isabel Thomas
/繪者Daniel Egnéus
Moth: An Evolution Story trailer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h8vyeU-J_o (繪者)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達爾文的天擇論中,最經典的就是胡椒蛾。小學自然課本中就曾提到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國中生物更是在課本中直接舉出了胡椒蛾的例子。工業革命前,胡椒蛾原本有黑白蛾正常型、中間型、黑化型3種,但工業革命後,空氣中充滿二氧化硫與煤煙,沾染到樹幹上並且導致顏色變黑,因此黑蛾不易被天敵掠食,數量逐漸占優勢;反之,白蛾的數量明顯下降。
在繪本中用繪者用大色塊的對比,呈現幾十年的時間內黑白蛾命運的變化,自然環境的變遷影響著生物演化的方向,而人類的發展在某方面加速了天擇的走向。透過故事的描述,我們可以很容易和孩子一起了解「物競天擇」的生物概念,整體的描述並非悲觀和刻薄的譴責,而是作者傳達出人類活動對環境、對生物產生影響的事實。
2019得獎繪本—因地制宜的科學
Iqbal and His Ingenious Idea: How a Science Project Helps One Family and the Planet
/作者Elizabeth Suneby
/繪者Rebecca Green
Iqbal and His Ingenious Idea | Literacy Lab Read Aloud - YouTube
每年都有全國中小學科學展覽會,對於要鼓勵學生嘗試研究科學主題,這本書會是很好的引子。故事中一名孟加拉的男孩Iqbal,他為了要解決媽媽在家裡煮飯時煙霧瀰漫而生病的問題,於是他上網找資料,找到了可以用太陽能煮飯的可能性,於是Iqbal用身邊的素材開始實驗,最後在比賽中獲得第一名。他所做的爐灶不會產生煙霧,不僅對煮飯的人來說更健康,同時也是很環保的一件事。
從生活中發現問題並且解決,讓自己的發想一步步探索與實作,是這本書帶給孩子的意涵,傳達出科學並不是用最貴的儀器才是厲害的實驗,也不是做出超乎年齡知識水平的技術就是最厲害的題目;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為人類與環境帶來益處的研究,才是有價值的科學習題。而在書的最後,也附有這個無煙爐灶的製作方式,在閱讀後不妨一起動手做做看!
2018得獎繪本—3D列印
Beauty and the Beak: How Science, Technology, and a 3D-Printed Beak Rescued a Bald Eagle
/作者Deborah Lee Rose and Jane Veltkamp
Beauty and the Beak - YouTube
https://www.birdsandblooms.com/birding/bird-species/birds-of-prey/beauty-beak-bald-eagle/
白頭鷹(中文學名:白頭海鵰)是美國的國鳥,也就是大家在電影廣告中常見那隻白頭黃喙、傲視群雄的老鷹。美國國家野生動物基金會指出部分白頭海鵰很可能死於被獵殺,造成白頭鷹數量下降。在這本書中的白頭鷹就是受害者之一,一顆盜獵者的子彈使牠上喙大部分受損,這是一種毀滅性的傷害,造成無法進食和飲水的問題,你也可以想像沒有上嘴唇該如何飲食。
過程中救援團隊用3D列印機製作的假喙,經過數小時的手術後,讓牠可以像其他白頭鷹一樣喝水。這個真實事蹟帶給讀者一個新的想像,原來3D列印的技術不止是可以做玩具和模型,其實還可以應用在動物醫療救援。書中大量的真實紀錄照片,讓讀者更能了解這件真實的故事,人類可以使用義肢,那麼我們也可以用相同的概念在受傷的動物身上,讓白頭鷹能繼續翱翔。
2017得獎繪本—牙齒
Tooth by Tooth: Comparing Fangs, Tusks, and Chompers
/作者Sara Levine
/繪者T.S. Spookytooth
Tooth by Tooth: Comparing Fangs, Tusks, and Chompers - YouTube
這本書在視覺表現上,強烈地吸引了讀者的目光。如果我有大象的牙齒會如何?如果我有鯊魚的牙齒又會如何?繪者直接畫給你看!除了在畫面上呈現不同牙齒的型態之外,文字更說明了牙齒型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例如兔子的門牙比較長與草食性有關,而魚類的牙齒甚至沒有門牙臼齒之分,也是與飲食習慣有關。此外,同樣都是門牙也會有不一樣的樣貌,人類的門牙和海象的門牙大小、長度就不同;論其功能,海象的門牙其實不是用來吃東西,而是在挖洞時使用。
這本書中不避諱地使用正確的專有名詞,如:門牙(incisors)、犬齒(canines)、臼齒(molars),再用簡單的單詞來解釋其作用。在異想天開的畫面下,並沒有因此犧牲科學的專業與嚴謹。而最後的結語十分貼近孩子的理解程度:「如果你有了不同動物的牙齒,那麼你午餐的選擇將會有所不同。」再次強調牙齒與飲食之間的關聯性。
2016得獎繪本—雞的13問
A Chicken Followed Me Home! Questions and Answers About a Familiar Fowl
/作者Robin Page
A Chicken Followed Me Home: Questions and Answers about a Familiar Fowl - YouTube
在你我的生活中,「雞」是一種再平常不過的動物,雞肉和雞蛋也是非常普遍的食材,但是,你真的了解「雞」嗎?這本書提出了雞的13問,從雞吃什麼、雞的種類、雞的外觀,到雞產卵孵化連續性的問題,都在頁面中一一解答。或許大家覺得這繪本平鋪直述的問答,風格和其他繪本明顯不同,但我想這本書除了在科學名詞與插圖精準外,更傳達了對一項物種的觀察法則。
對於一種動物的觀察、分析和了解,這本書「13問」的方式可以平行使用在不同的動物上,科學家在面對不熟悉的物種時,也時常用類似的問題來了解其生存的模式。讀者不妨選一種有興趣的動物試著回答這些問題,也能成為一份科學的研究筆記。因此這本書不僅讓你更了解「雞」的科普知識,更給讀者一種思考的方向。
2015得獎繪本—微生物
Tiny Creatures: The World of Microbes
/作者Nicola Davies
/繪者Emily Sutton
Tiny Creatures The World of Microbes - YouTube
對兒童來說,看得見的物體是容易觀察和理解的對象,因此小到螞蟻,大至鯨魚都是很好理解的生物,而這本書的主角則是描述小到無法用肉眼觀察的「微生物」。從微生物的數量、大小、型態切入,再到微生物的功能,應用淺顯的例子向讀者介紹,即便有些微生物會使人生病,但運用溫暖色調的插圖介紹,卻令人不畏懼微生物的存在。除此之外,更宏觀的闡述微生物能影響海洋的顏色、可以淨化空氣、能在土壤中製造養分,充分表達出這迷你的微生物其實做了很多事情。
這是一本容易入門的微生物科普繪本,其中有一個頁面模擬顯微鏡下的視角,在圓形內畫了形形色色不同種的微生物,而文字也不是生硬的說明,採用「好像……」作為觀察的切角,實際上也是在型態觀察中常用的方式。這本書可以和孩子一起共讀,透過閱讀了解微生物其實有許多有趣的事情,和值得探索許多的看不見(無法目視)的生物。
2014得獎繪本—種植
It’s Our Garden: From Seeds to Harvest in a School Garde
/作者 George Ancona
/圖像攝影George Ancon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mTRqZ_aoug
在臺灣的教學現中經常使用綠豆讓學生觀察和瞭解植物的生長——只需要衛生紙、水、和綠豆,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觀察到種子發芽的過程。但真正要種出蔬果其實有更多條件與挑戰,不同的植物有不一樣的種子和培育方式、生長週期,照顧和採收也有所不同。這本書就像是紀錄片一般,真實紀錄了在新墨西哥州一個小學後院的花園,學生們從播種到收成,為期一年的種植過程。
除了文字寫實地記錄下植物的生長狀態,還更加解說了各種細節,有些植物需要支架,有些植物需要特別的澆水方式等。畫面中的照片呈現學生們參與種植活動的樣貌,此外,在空白處還有學生畫的手繪插圖很巧妙的搭配其中。最後,學生們品嚐了自己收成的成果,除了完整體驗園地的生命週期外,也能體會食物的珍貴。
2013得獎繪本—海洋
Ocean Sunlight : How Tiny Plants Feed the Seas
/作者 Molly Bang、Penny Chisholm
/繪者Molly Ba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wBX-fRd7LE
海洋覆蓋了約70%的地球表面,蘊育著非常多樣的海洋生物和生態,但我們並不容易接觸海底世界,因此難以正確地掌握以及向孩子介紹海洋的知識。而這本獲獎的作品可以說是認識海洋的入門書,透過48頁的篇幅,帶領讀者看見海洋世界的不同面貌。
如果一覽海洋世界,我們會直覺想到海洋裡的魚類和各種海洋生物,而這本書則特別地描繪了維持海洋深處每個生命的食物鏈,此外,也應用文本淺顯又清楚地解釋了太陽在陸地和海洋的光合作用。
從淺海到深海展現著不同的景象;巨大的鯨豚到微小的浮游生物各司其職;一片暗黑的深海,銀白勾勒出在此居住的物種;一片藍洋中其實還有無數種不同型態的綠色浮游生物……這本書每個頁面圖像與文字搭配著實令人震撼,讓讀者能直觀地理解海洋中正在發生的事情,好似把Discovery用最淺白和停格的畫面濃縮在一本兒童讀物中,不僅展現了海洋的多樣更呈現了生態系中的平衡。
2012得獎繪本—瀕臨絕種物種
A Seabird in the Forest: The Mystery of the Marbled Murrelet
/作者 Joan Dunning
斑海雀(Marbled Murrelet)是一種瀕臨絕種的鳥類,是一種在海岸覓食但在森林中築巢的海鳥。過去幾十年科學家都找不到這種海鳥究竟在哪裡生活,直到1974年才在森林中發現牠們的蹤影,原來牠喜歡在長滿苔蘚的老樹上——通常是200年或更老的樹上築巢。此繪本描述斑海雀的生命週期,安安靜靜在古老的樹林中,感受母鳥與幼鳥的互動。
繪者特別提到這是他第一本油彩的創作,油彩作品呈現特殊的厚實感,而要如何同時畫出森林的靜謐、羽毛的輕盈,以及苔蘚樹林的蓊鬱是一種挑戰,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繪者所想表達的意象:在古老的森林、隱藏的巢穴中,有充滿生機的斑海雀,並且將這種鳥類的生活型態描述得栩栩如生。
2011得獎繪本—氣候變遷
The Magic School Bus and the Climate Challenge
/作者Joanna Cole
/插畫Bruce Dege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jDuDiE7ckY
2011年時這本關於氣候變遷的繪本就已受到大家的重視,十年後的今天看這本書,依舊概念清晰,有層次的呈現:從了解暖化對環境的影響和改變—造成乾旱、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等現象,接著說明暖化的原因—溫室效應,最後,我們可以如何減緩暖化、有什麼替代方式。畫面中用了許多對話框,帶有漫畫感的方式很特別,像是和許多夥伴一起經歷和認識這些氣候變遷的過程。
故事最後的情節展現人們如何做出改變,即便是學生也可以。他們打電話給市長、寫信給總統,甚至上電視,用不同的媒體向眾人傳達暖化的議題。這故事也帶給讀者一個想法:解決氣候變遷除了個人的努力外,牽動決策者的政策推動則是能引領更多人參與的方式,唯有大家都共同重視並實踐環境保護行動,才能減緩全球性的問題。
2010得獎繪本—光合作用
Living Sunlight: How Plants Bring the Earth to Life
/作者Molly Bang、Penny Chishol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lQdOto1ibU
太陽對地球有多重要?讓太陽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擬人化的講述光合作用:「你要如何獲得我的(太陽)能量呢?」
太陽能轉化成植物需要的養分,人類和動物食用了這些植物獲得能量,我們又呼出二氧化碳讓植物吸收利用。整本書解釋了這條光合作用化學式:6CO2(g)+12H2O(l)+光能→C6H12O6(s)+6O2(g)+6H2O(l),亦說明了能量的循環。
繪本畫面中呈現了不同的視角,從太陽到地球宇宙的大維度,到能量和分子的轉換化學式分子維度,這些肉眼看不見的能量流動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而我們也都仰賴這些能量維生。讀完這本書後讀者能清楚的了解太陽是地球生命極大的重要性,沒有太陽的能量,萬物都無法生存。書的後記針對光合作用的細節還有更多的文字說明,以補充繪本故事中簡略的部分。
2009得獎繪本—動物
Sisters & Brothers: Sibling Relationships in the Animal World
/作者Steven Jenkins、Robin Pag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vyaR0gIDng
我們容易取得動物相關的書籍,經常介紹動物的棲息地、食物、天敵,但對於動物的「兄弟姊妹」這個話題卻很少見。這繪本書名字就是「兄弟姊妹」,動物世界中有的像人類一樣每次生一個,有的會生產了一窩,書中介紹了許多不同動物的子代數量和特色,例如白蟻每天產下三萬個卵,而大食蟻獸卻總是單生。
除了數量外也介紹不同類型的動物是如何出生的?牠們出生後與母親在一起多長的時間?這些動物出生後的體型、以及這些剛出生的動物靠吃什麼維生?而同樣是兄弟姊妹關係,有的是相互學習成長,有的卻存在競爭關係!對於認識動物來說,這本書提供讀者一種很特殊又有趣的視角來了解牠們。
2008得獎繪本—擬態
《Where in the Wild? Camouflaged Creatures Concealed and Revealed》
/作者David Schwartz、Yael Schy
/繪者Dwight Kuh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03QdrIzQjY
這本書的主題其實並不新穎——動物的擬態,融入在環境中躲避天敵的防禦機制,但呈現方式卻令人耳目一新!就像是找找「威利在哪裡」(一本有趣的暢銷童書),讀者需要在真實的圖片中找到躲藏的動物,再加上押韻詩歌的文字,提示讀者可以觀察圖中的哪個部分,在翻開拉頁後可以看到答案。一連串「尋寶」的活動後,還有該動物的生活習性解說。
本書透過彩色實境照片頁面真實呈現隱藏在樹幹上的樹蛙、躲藏在一片白雪中的雪貂……讓讀者不得不佩服動物們的偽裝功力。我們或許只認識善於偽裝的竹節蟲和枯葉蝶,閱讀之後你會知道還有更多不同環境中的擬態高手,認識這些有著自己獨特的迷彩裝的動物。
2007得獎繪本—蛋
An Egg Is Quiet
/作者Dianna Aston
/繪者Sylvia Lo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gVaNbrCayU
「蛋」,除了日常不缺的雞蛋,其實還有各種形形色色和樣貌的「蛋」。在這本書的一個跨頁裡,繪者展示了38種不同顏色與大小的蛋,不僅有常見的白色、棕色,還有綠色、紫色、橘色、淺藍色等,而且每顆蛋都有標示是什麼動物的蛋。此外,還有一些蛋的形狀不是像雞蛋一樣橢圓形,真令人大開眼界。有的蛋還有偽裝的功能,而不同蛋的外表質地和紋理也有不同。作者文末提到,蛋對於卵生動物來說是胎兒的養分來源,最後會孵化成幼鳥或幼蟲。
繪者在標注蛋的種類時,特別和蛋的曲線貼合,將文字圍繞在底部而非一般橫式的說明文字。在前後扉頁也做了設計,前面是表現呼應書名「蛋是安靜的」的畫面,擺滿各式各樣的蛋。閱讀最後頁面,蛋是吵雜的,因為都孵化成各種鳥類、魚類、爬蟲類等,令人會心一笑。讀完這本書,不禁發出感嘆——蛋真美!
2006得獎繪本—灰塵
Stars Beneath Your Bed: The Surprising Story of Dust
/作者April Pulley Sayre
/繪者Ann Jona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xK63JieuJU
你認為灰塵是什麼?是鞋底從外頭帶來的沙土、是皮膚代謝的角質、掉落的餅乾屑……,作者卻形容是床底下的星星。書中描述到處都會產生灰塵,從人們生活的場景,動物奔跑的草原,海洋捲起的海浪和火山爆發的泥灰,這些都是灰塵,而灰塵隨著空氣飄往不同的地方。最後作者逗趣的說,你電腦螢幕上的灰塵搞不好是恐龍留下的呢!
文本的最後兩頁深入地解釋了灰塵與日落和日出顏色的關係,灰塵如何和雨水的形成有什麼關聯;另外也解釋了灰塵的來源,有地球上的灰塵也有來自太陽或月亮的灰塵;灰塵如何到處傳播、以及灰塵對環境的影響。如果不是這本書,你是否一輩子都不會關注到這些小灰塵呢?
結語-書單的啟發
看過這17本書的簡短介紹,是否有感覺我們太看重了科學,又小看了科學呢?這些書的主題是否有觸發你對科學「哦~原來如此」的感覺?從以上的書單啟發,筆者認為可以總結四個討論方向:
● 單一視角、橫向擴展
這些書單主題其實都不難,許多科學點都是小學自然課程中就有提到的題材,但特別之處是這些書籍經常以橫向擴展的方式比較一件事物,這是我們在臺灣的教育中比較不常運用的方式。例如「牙齒」,我們介紹人類就從頭到腳談器官,講動物就是動物的特色,較少橫向把這些動物的牙齒都比一比、覺得有什麼相同或不同?又例如「雞蛋」,再平常不過的蛋也可以作為一個科學探究的主題,是我們認為科學就應該是很高深才值得教,抑或是我們沒有思考過這樣的題材其實才最親民,最引發興趣的。
平常不過的蛋也可以作為一個科學探究的主題,是我們認為科學就應該是很高深才值得教,抑或是我們沒有思考過這樣的題材其實才最親民,最引發興趣的。
● 國際教育、多元理解
在獎項的評選標準中明確指出「能夠展現多國背景的經驗」,這也是在臺灣少見的資源,一般最常接觸到的是美國的科學家、英國的科學故事,甚至日本我們都瞭解的不多。在書單中可以看到有孟加拉的故事,墨西哥的花園,我想在另外三個獎項中應也能看到更多元的題材。科學的技術與發展其實大同小異,但在應用層面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就需因地制宜,好比都是烤箱料理,在西方國家用來烤蛋糕,東方國家或許更還能用來烤發糕。這些不同背景的刺激,會開啟讀者的眼界和想像,能使思考更為靈活且開放。
● 小題大作、觸發學習
有一類的繪本主題筆者稱之為「小題大作」類——例如「灰塵」,若不是這本書獲獎,以及作者創作出這本書,或許一輩子都不會對這件事除了要拿掃把掃掉以外更多的思考。又或者是「光合作用」的繪本,一條方程式也能用精美的圖文,不同比例大小的場景來解釋,瞬間將國中範疇生物課本其中一頁的一行字,轉化成一本兒童也能理解的道理,目的並不是超前學習,而是一種對自然奧妙的深刻體驗。
● 跨領域整合
僅學會單一領域在現在世界中已是生存低標,會使用技術和運用知識靈活解決才是真正核心的技能,3D列印技術拯救白頭鷹的故事就一個既實際又新鮮的科學主題。科學並非一成不變,隨著科技的進步,許多事情都可能改變與發生,最顯著的差異莫過於3C和醫療,這些技術其實也能應用在不同問題上,這本書就給讀者一個很好的啟發。此外,這類的書籍也能觸發學生理解為何而學習。學習動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普遍的教育中卻時常缺乏告訴學生這些技術實際應用的場景,這類得獎好書能為喜歡動物、喜歡3D技術、或者對醫療有興趣的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想像。
自2005年來的精選書單,除了看見選題的靈活性以及角度外,這些題材有些與永續發展可以做結合,應用在自然課堂也能達成很好的補充功能,對小朋友們接觸科學是很好的起步。而且,由於獎項特別強調科學的正確性與精準度,因此不會因為是「繪本」或是「故事」的因素而有所偏頗,即便是在圖像的部分,手繪的插圖依然是寫實呈現。從這些作品中,不但能保有科學的價值,同時亦能欣賞文字與圖文的展現,不但小朋友讀起來不覺得生硬可怕,成人讀後也會心一笑,那麼這就是很好的科普讀物,分享給所有大小讀者們共讀與享受。
劉淑雯
Southern California Teachers College南加州師範學院課程總監
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黃譯平
長庚紀念醫院醫學研究發展部
本文引用格式:劉淑雯、黃譯平(2023)。優質科學圖書及科學教育推手-AAAS/Subaru SB&F科學圖書卓越獎。科學研習,62(2),6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