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家:回到人與萬物共存的希望星球 ── 一場生命演化的精彩大戲

文/張鈞翔

 前言


2022年仲夏時分,就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4樓展區,典雅的櫥窗,柔順的燈光,精雕細琢的展場布置,呈現的是一幕幕耀眼奪目的動物標本(圖1),光彩炫麗的外型,點綴生動活潑的姿態(圖2)。當你駐足屏神凝視,一場場生命演化的精彩大戲,盡收眼底!


圖1. 精緻的動物標本,引人入勝


圖2. 動物標本栩栩如生,精雕細琢

 細說從頭


大約在四億年前,一群積極冒險的魚類,游泳專用的鰭變成了強壯的四肢,支撐起身體的重量,儘管它們必須在水中或潮濕的環境下產卵,而且幼年時期以鰓呼吸,棲息在水域,但是竟然會經由變態發育,成體發展成用肺呼吸,可以適應在陸地上的生活,它們就是兩棲動物。

到了三億多年前,一群兩棲動物勇敢地征服廣大的陸地,它們發展成爬行動物,身體的構造更能適應陸地的生活,它們產下的「羊膜卵」,使得爬行動物能夠徹底地脫離水生環境,可以完全獨立地在陸地上生活。隨後包括恐龍在內的爬行動物更發展成鳥類和哺乳類,鳥類遨翔在空中,哺乳動物也在中生代的爬行動物在演化舞台式微之後,爆發式地輻射發展與演化,成為新生代地球的新霸主(圖3)。


圖3. 脊椎動物從海到陸的演化歷程(黃姿菁繪製)

然而,對於脊椎動物而言,似乎仍猶存對大海的迷戀,大海的好處也似乎未被它們完全遺忘,於是許許多多的陸生脊椎動物重新回到了海洋的環境,再一次地適應了水中環境的生活,例如生活在半水域環境下的海獅、海豹、海象與企鵝,以及生活在全水域環境下的哺乳動物鯨豚。水域的環境提供了非常豐富的食物來源,以及容易遮蔽隱藏的棲息環境。不論是日夜的交替、四季的變化、溫度、光度的改變,水域環境都比陸域環境來的穩定許多。或許是這些因素,驅使脊椎動物重返海洋,和魚類一起分享這廣大瑰麗的海洋世界。

 恐龍滅絕 哺乳動物新生崛起


六千六百萬年前,一顆隕石落在中美洲墨西哥灣的半島,觸發了地球環境的劇烈變化,終結了地質史上的「中生代」,也終結了包括恐龍在內的眾多生物群,這就是所稱「五大滅絕事件」的「K-T 大滅絕事件」。物換星移,王朝遞變;星辰間無可預測的軌跡,主宰著生命演化的路徑。

歷經一億六千多萬年的風光歲月,非鳥的恐龍家族,黯然步下了演化的大舞臺。滅絕是生命不朽的代價。是不適還是不幸?是基因不佳還是運道不佳?代之而起的是我們同宗的哺乳動物大家族,以及恐龍這個類群中倖存的鳥類,展翅高飛,開啟另一片天空!

而與恐龍相伴相生多時的小型哺乳動物,卻戲劇性地保留存活,告別長期的蟄伏等待,開創哺乳動物的新生崛起。在沒有恐龍生存脅迫的競爭壓力之下,哺乳動物猶如喜獲生命奔放、大肆繁衍發展的契機!面對多變多樣的大自然環境,哺乳動物群們奮勇爭先,呈現了多姿多采的樣貌。

 四足而毛謂之獸


四足而毛謂之獸乃出自【爾雅˙釋鳥】,就生物學而言,四足而毛之獸,乃指哺乳動物。哺乳動物是一群高度多樣化的動物,目前世界上存活的哺乳動物超過了四千六百種,包括了從體型微小的老鼠,到體型龐大的大象;也有從行動敏銳的獼猴到懶散遲鈍的樹懶,個性溫和的山羊到兇猛掠食的獅虎。從海洋到極地,在陸地上、天空上、樹林間、地底下,哺乳動物佔盡優勢,成為新生代地球的新霸主!

從我們人類的身上,就可以瞭解到許多哺乳動物的特徵。例如具有乳腺與哺乳的功能;具有較高的新陳代謝速率以維持體溫的恆定;身上披有毛髮,作為保護與保暖之用;此外,大多數的哺乳動物都具有胎盤,胚胎發育的階段在母體子宮內受到安穩的保護。

在骨骼結構上,所有哺乳動物的頸部脊椎骨共有七節(圖4)、單一的骨質鼻部開口、頭部後方枕骨大孔周圍有一對隆起的枕髁,與第一節頸椎形成一接續的活動關節,使得頭部有更大的活動自由。在哺乳動物的口腔中,具有次生的口腔骨質硬腭,使得鼻腔與口腔隔離,呼吸時空氣不會進入口腔中,如此一來,哺乳動物就能夠同時咀嚼食物與呼吸空氣。

此外,哺乳動物的骨骼特徵還包括頭骨為單弓型,即眼眶後方有單一孔洞,有別於恐龍或爬行動物的雙弓型頭骨(眼眶後方有二個孔洞);哺乳動物的肩胛骨中央有一條明顯的肩峰突起,在髖骨部位,腸骨、坐骨與恥骨癒合形成單一的骨質結構。哺乳動物的耳骨結構中,中耳的三塊小聽骨分別為鐙骨、砧骨與錘骨,使得哺乳動物更有效率地接收和傳遞聲波。


圖4. 哺乳動物的骨骼結構(作者提供)

 攻擊與防禦


在面對多樣的陸域環境,哺乳動物登峰造極般的發展演化,然而,一幕幕的生存競爭,攻擊與防禦,年復一年的發生在地球上的每個角落。肉食家族、植食家族與雜食家族,紛紛各顯神通,各擅勝場。

肉食家族(Carnivores)主要以其他動物為主要食物,牙齒的功能在於能夠執行穿刺、拉扯、撕裂和切割等作用。牠們利用發達尖長的犬齒刺入獵物並緊緊地咬住或拉扯使獵物死亡,刀片狀的臼齒則進行撕裂與切割。肉食性哺乳動物的上顎臼齒與下頜臼齒精準且契合的排列,使得咀嚼時臼齒能夠上下緊貼著咬合,形成切裂形牙齒(carnassial teeth),而能夠像剪刀般有效率地切割食物(圖5)。


圖5. 哺乳動物牙齒的功能特化(劉乙蓉繪製)
1)老虎 2)黑猩猩 3)馬


除了尖利的牙齒之外,肉食性哺乳動物的下頜關節突與上顎的關節窩緊密相接,使得上下頜能有力地滑動,帶動犬齒與臼齒強大有力的上下切刺作用。此外,肉食性哺乳動物亦需具備銳利的前爪來捕捉獵物,以善於衝刺奔跑的趾行方式,而且雙眼位於頭骨朝前的位置,能夠提供較為寬廣的對焦立體視覺,精準地判斷獵物的所在距離,以提高成功追捕的效率(圖6)。


圖6. 哺乳動物眼睛的位置攸關視野,影響獵捕與奔逃。(劉乙蓉繪製)

植食家族(Herbivores)是以植物為主要食物,牠們的上顎和下頜大都以較為鬆脫的結合方式,口腔能夠靈活地左右運動,臼齒形成研磨齒(compression teeth),能夠研磨堅韌的植物纖維或堅硬的果實和種子。植食性動物的齒冠大都連結在一起,以擴大口腔中的研磨咀嚼面。而大多數的植食性哺乳動物犬齒都已經退化甚至完全消失。奇蹄類動物(馬、犀牛)大都保留了上、下門齒,能夠切割植物進食;反芻性偶蹄類動物(牛、羊;鹿)則缺乏上門齒,卻能利用嘴唇與舌頭捲握食物,拉至下門齒進行撕裂切割,然後送至口腔後方的臼齒研磨。

植食性哺乳動物雙眼的位置,通常位於頭部的兩側,如此一來提供了寬廣的視野,可以監視周遭掠食者的出沒。大多數的植食性哺乳動物具有壯碩的體型,以及高挑的四肢,以蹄行的方式,增加奔跑速度以逃避天敵。有些動物則具有多樣的角,像是牛角、鹿角、長頸鹿角、犀牛角,同時具有競爭交配與攻擊防禦的功能。

雜食家族(Omnivores)既能吃肉也能吃植物,牠們同時具有可以處理植物和動物食物的牙齒。雜食性動物的犬齒雖然較鈍,但是仍可輕易地撕扯肉類食物。臼齒則具有寬廣的表面,形成輾撞齒(grinding teeth)用來碾磨搗碎植物類食物。大多數雜食性哺乳動物的臼齒在咀嚼面上,具有圓丘狀高低不等的凸起,上下臼齒堅硬耐撞,而且能夠精準地對接咬合,經由上下撞擊、左右研磨,將食物搗成糊狀。

在大自然的殺戮戰場中,哺乳動物你追我跑,競逐激烈!食肉動物腳趾著地,整個身體重量由四趾或五趾支撐,以趾行方式行走,打造具有爆發撲抓獵物的功能。草食動物以腳尖著地,腳尖末端有堅硬的蹄子包圍覆蓋,以蹄行方式跑走,打造腳長快跑避敵的功能。而這場大自然哺乳動物的急馳奔跑、追逐逃避,正在持續進行中⋯(圖7)。


圖7. 哺乳動物的四肢移行模式(劉乙蓉繪製)

靈長目哺乳动物,發展成能夠靠足跟、腳掌行走,後肢的跟骨、蹠骨和趾骨貼覆地面。增加了後肢接觸地面的面積,如此一來,以蹠行方式,能夠二足站立撐起全身。而終能發展成活的雙手,開展雙手萬能的人類時代!

 後記


綜覽展場全域,你會發現,大家係出同源,發展同功。在生存、競爭、攻擊、防禦,竟是勝負未卜,卻也交織成動物多彩繽紛的花花世界。手舞足蹈,或奔馳,或跳躍,或潛逃,或划游,或高聳蹄立,或蓄勢趾奔,或攀爬蹠行,胼手胝足般的為生存而戮力不已。看看他們,想想自己。找家!回到人與萬物共存的希望星球,我們二足穩穩站立,雙手萬能揮舞,原來我們都是一家人!
 
張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