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會考成績分析與應考策略

文/謝甫宜

 摘要


本文旨在彙整110學年度國中教育會考「自然科學領域」,包括通過率、鑑別度、選項分析等項目,作為教師教學與學生準備會考提供建議。從試題通過率分析,再藉由誘答選項分析進一步探索多數學生可能存有的迷思概念,有助於教師思考有效的教材教法與教學策略澄清學生的科學概念,也有助學生「增A」與「減C」之應考策略。

 會考分析項目與目的


茲將會考分析之通過率、鑑別度、選項分析等三個項目,以及此三個項目分析之目的羅列如下所示:

1.通過率 是指考生中答對該題的人數百分比,可視為試題難度,數值愈大代表試題愈簡單,反之則試題愈難。透過通過率比較可以了解某校對於試題與「該縣市或全國」難易度之差異比較。

2.鑑別度 是指考生在該試題之得分與測驗總分的相關,數值介於-1至+1之間,愈大代表愈能區分考生程度。透過鑑別度可以了解該試題能否區分出高分群與低分群之間的差異。

3.選項分析 是計算考生在每個選項的選答人數與人數百分比,除了試題本身包含的A、B、C、D選項之外,也包括未作答與包括選答2個選項以上的複選之反應。透過選項分析可從各選項的誘答力,了解學生答錯選項時可能存有的迷思概念。


根據上述會考三項分析數據可獲知自然科學領域中,綜合診斷對於全國整體九年級學生屬於較困難或待加強的學習單元。此外,也能進一步依據A、B、C三個不同等級的應試者提供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策略。

 會考答對題數與等級分類


以近兩年會考答對題數進行應試學生的等級分類,學習高成就的應試學生只能答錯幾題才能獲得A等級以上?而學習低成就的應試學生至少要答對幾題才不至於得到C等級呢?

整理近兩年自然科會考答對題數與等級分類,即可了解會考不同等級分類之答對題數的判準,如表1所示。

表1. 近兩年的自然科會考答對題數之等級分類


從表1中得知,110與109學年度自然科會考試題,分別只能答錯6題與7題,方可獲得A等級,而欲獲得最高的A++等級,甚至只能答錯2題;此兩個年度自然科會考試題至少都要答對20題,才會歸類於B等級。

如果自然科會考共54題的試題全部亂猜,有可能達到B等級嗎?

因為獲得B等級的最低答對題數為20題,且每一題猜對率0.25(四個選項任擇一),故答對題數的期望值計算如下:

全部亂猜之答對題數的期望值54×0.25=13.5。

亦即54題試題隨機亂猜的答對題數介於13~14題之間,與達到B等級最低答題數20題達到6~7題的差距。因此,如果自然科會考54題全部隨機亂猜,理論上很難達到B等級。

那麼對於學習低成就的學生參加會考時,至少要答對多少題數,理論上就不會拿到C、晉升到B等級呢?筆者推論如下:

假設一定答對的題數有X題,餘下(54—X)題亂猜、每題亂猜的答對率為0.25,B等級的最低答對題數20題。因此,其答對題數的期望值計算如下:

X+(54—X)×0.25=20

X約為9,亦即學習低成就的學生只要有把握答對9題,理論上可以脫離C、晉升至B等級。

根據上述分析結果進一步討論,哪些會考試題或學習單元較為簡易,能夠協助學習低成就的學生「減C」而晉升至B等級呢?那便要從通過率較高的試題分析著手。反之,若學生模擬考屬於B+~B++等級想要「增A」,則要探索通過率較低的試題,亦即從較為困難的試題與學習單元著手。

想要獲得A等級應從通過率偏低的試題分析,通過率低於多少的試題是關鍵呢?全國會考答對率較低的自然科試題大約幾題?那麼從B+或B++晉升至A等級的關鍵是哪一些單元呢?筆者繼續分析如下

 從試題通過率擬定會考應考策略


根據國中教育會考主辦單位「台師大心測中心」表示,會考試題皆經試考生寫過,以控制試題之難易度。近幾年各科試題答對率,自然、英文閱讀、數學三科平均答對率最低且難題較多,英文聽力測驗最簡單;各科的命題都是由淺入深,題序越後面的題目越難。

以110年度自然科會考試題分析為例,包括生物科14題、理化科29題、地科11題。題型分布均衡,亦即生物和地科各約占25%,理化約占50%的題數。根據表1,110年度自然科學會考成績欲獲得A、A+、A++等級者,分別只能錯6題、3題、2題,再對照附錄所臚列的各試題通過率,分別為0.37、0.31、0.30,依序推論各等級,經彙整110年度自然科會考試題通過率所屬級別與成績等級,如表2所示。

表2.自然科110年度會考試題通過率與成績等級


此外,欲擬訂會考應考策略亦應從學生答錯之選項達到20%進行分析,亦即這些選項具有一定程度的「誘答力」讓高達20%的學生選錯,換言之,答錯率較高的選項通常也意味著學生存有的迷思概念,以至於學生沒有選擇正確答案而選擇誘答力較高的錯誤選項,筆者經整理如附錄所示。

從附錄得知,當通過率(試題的答對率)低於0.63以下時,對於該試題答錯某些選項達20%的學生數也較多。例如表3中,第49題的通過率0.53、錯選(B)的學生高達31.7%;而第41題的通過率0.30、錯選(B)的學生更高達42.2%,遠比答對選項的人數還多出許多。從試題答錯率亦能推論除了亂猜者之外,學生誤以為該選項為正確答案也通常存有某些特定的迷思概念,抑或該題所屬單元較為困難。

筆者除了根據試題通過率與錯選率之高低,提供減C應考策略之外,也進一步分析「素養試題」並提出讀題與解題方法,如下所示。

一、升A的應考策略

根據表2以全國通過率等於或低於0.37的試題即屬於難題,而通過率低於0.3者屬於「最難」試題,再從試題選項誘答力亦能得知學生的答題困難處,以及可能存有的迷思概念進行分析,從試題通過率由低至高排序,如表3所示。

表3. 110年度會考難題與對應的學習單元


從表3與近年會考得A等級之判準得知,欲獲得A等級只能答錯6~7題,110年度會考通過率低於0.37屬於難題中,理化佔了符合出題比例的4題。進一步分析「中等、次難與最難試題」所屬的學習單元,屬於國二教學內容的「浮力與大氣壓力」、「有機化學」與「化學反應」等單元;國三教學內容的「力與運動」、「靜電與基礎電路」、「電流熱效應」、「電化學」等單元,以及國一生物科的酵素與消化單元,國三地球科學「地球結構」、「太陽直射位置與季節變化的關係」等單元,屬於能否達到A等級的重要關鍵。

即使每年會考試題與評量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但是,如果我們進一步蒐尋、檢視、篩選歷屆會考或基本學力測驗試題就會發現,上述這些對於學生學習較為困難、概念更抽象、計算較複雜之單元,也同樣屬於決定是否能進入前幾志願高中的至要關鍵。筆者提供增A的教學策略建議,如下所示:

1.以通過率較低的試題提供B+與B++等級學生練習增進應考實力。

2.增進B+與B++學生聚焦於難度較高的單元教學與精熟練習。

3.理化教師另撥時間(如晚自習時間)指導學生理解概念與解答難題。

筆者再根據110會考「通過率較低且答錯選項比例較高」之難題,包括大氣壓力、力與運動、化學反應計算題、浮力等進行試題分析。除了這些難題本就屬於「概念較抽象、計算多、複雜度較高」之外,也是歷屆會考常常出題、能區分出A與其他等級學生的關鍵單元。

例如第37題,答案(D)、通過率0.31、錯選(A)與(C)分別高達26.5%與32.6%,試題分析如下所示。

( )37. 在一大氣壓的環境下,靜置於水平桌面的兩裝置如圖(十九)所示。圖中P、R兩點位於玻璃管內的液面,Q、S兩點位於玻璃管外容器內的液面,其中哪兩個點的氣壓為一大氣壓?
(A)P、Q (B)R、S (C)P、R (D)Q、S 。


本題錯選(A)選項者,誤以為P與Q兩點的壓力皆為1atm,以為同樣裝有水銀液體的槽內之各點壓力相同;而錯選(C)選項者,誤以為P與R兩點的壓力皆為1atm,誤以為即使裝有不同液體,只要高度相同,最上端的壓力也同為1atm,也造成誤選這兩個選項的總人數百分比26.5% + 32.6% = 59.1%,亦即為數眾多的學生可能不了解托里切利實驗的真正意涵。

因此,建議教師在「大氣壓力單元」的教學上,可藉由探究實作活動配合講述澄清學生可能存有的迷思概念,提升學生面對每年不同試題類型之應考能力,從整合歷年試題難度的共同特性,進行解題分析並提供學生精熟學習。

又如110會考第43題,答案(B)、通過率0.29、錯選(C)與(D)者分別為38.1%與20.3%,試題分析如下所示。

( )43. 將一顆球鉛直上拋,球上升一段高度後便向下墜落。已知此地的重力加速度為9.8 m/s2,若不計空氣阻力的影響,速度方向以鉛直向上為正、鉛直向下為負。下列選項中,哪一個最可能是此球運動過程的速度(v)與時間(t)關係圖?


本題錯選(C)與(D)選項者總共高達58.4 %,其原因可能產生「先上拋、後下墬」如同這兩個選項所呈現的「圖形」,再加上錯選(A)佔有12.7 %的學生更高達七成以上,他們無法辨識「速度(v)與時間(t)」與「位移(S)與時間(t)」兩種關係圖的差異,也不理解「先上拋、後下墬」整個運動過程中「重力加速度維持不變」的基本概念。因此,理化老師應在「力與運動單元」的教學上,除了提供學生自行繪製「位移與時間」、「速度與時間」、「加速度與時間」等關係圖並進行比較,以強調圖形間的差異性之外,亦應加強學生辨識「自由落體」與「垂直上拋再落下」兩種不同運動狀態的異同點,輔以類似題目提供學生練習。

例如110會考第41題,答案(A)、通過率僅0.30,本題錯選(B)選項的學生高達42.2%、少數錯選(C)者為16.3%;試題分析如下所示。

( )41. 乙酸異丁酯是存在於哈密瓜等水果中,具果香味的化合物。乙酸異丁酯可由乙酸和異丁醇經濃硫酸脫水的反應而產生,為一種酯化反應,已知此反應的化學反應式中,各反應物和生成物的係數均為1,且乙酸、異丁醇、硫酸和水的分子量依序為60、74、98和18,則乙酸異丁酯的分子量應為下列何者?
(A) 116 (B) 134 (C) 214 (D) 232 。

本題解題過程必須運用「酯化反應」、「化學反應式」、「質量守恆定律」、「催化劑不影響反應結果」、「分子量」等多項概念,乙酸+異丁醇→乙酸異丁酯+水,根據試題所提示「各反應物和生成物的係數均為1」,反應物總質量(乙酸+異丁醇)=生成物總質量(乙酸異丁酯+水),反應物總質量扣除水的質量=乙酸異丁酯的質量,即60 + 74 - 18=116。

錯選(C)者的算法為「60+74+98(濃硫酸質量)」-18=214,全國學生僅有16.3%誤將催化劑的質量放入反應物計算,表示仍有少數學生存有「催化劑會影響反應結果」的迷思概念。而錯選(B)者的算法為「60+74」=134竟然高達42.2%,沒將同樣是生成物的「水」之質量納入計算,表示有眾多學生極可能誤以為試題中所謂的「脫水」便不需將「水的質量」納入計算式中。

從上述第41題學生答錯的選項得知,本題各選項已涵蓋解題時學生可能誤判的各種可能性,經分析學生答錯率較高的選項能診斷他們所存有的主要迷思概念,以及閱讀試題與答題可能產生的誤判。因此,除了增進學生理解概念與解題能力之外,也應協助其閱讀與解析試題內容。

110會考第40題,答案(D)、通過率0.42,錯選(C)選項的學生26.9 %,試題分析如下所示。

( )40. 兩個完全相同的量筒中,原本皆裝水200 mL,今分別置入甲、乙兩個實心物體,待液面靜止平衡後,物體的浮沉情形與量筒的讀數如圖(二十二)所示。若兩物體皆不與水發生化學反應且不吸水,已知水的密度為1 g/cm3,則可推論下列哪些資訊?
(A)甲的質量為50 g,乙的質量為80 g
(B)甲的質量為50 g,乙的體積為80 cm3
(C)甲的體積為50 cm3,乙的體積為80 cm3
(D)甲的體積為50 cm3,乙的質量為80 g


本題主要應用「排水法求沉體體積」與「阿基米德原理」兩項核心概念進行解題。另外,從歷年來浮力單元的考題通常較困難,也常同時涉及浮體與沉體兩種情況來命題,例如本題的甲為沉體、乙為浮體。前者因完全沒入水中,故甲所排開水的體積=甲物體的體積= 50 cm3,甲的重量>甲所受水的浮力= 50 gw;後者未完全沒入水中,故乙所排開水的體積= 80 cm3<乙物體的體積,乙的重量=乙所受水的浮力=乙排開的水重= 80 gw。

至於錯選(C)者,表示學生僅應用「排水體積」的多寡判斷甲與乙的體積大小,固然僅採用此方式正確地判斷甲為沉體,但是,因他們缺乏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原理)的理解,以至於存有「不論浮體與沉體,物體排開水的體積=物體體積」之迷思概念。浮力對於多數學生而言,屬於概念既抽象、計算多、理解難度較高的最後一個國按理化的學習單元,又接在同樣具有相當難度的大氣壓力單元之後。因此,在浮力單元的教學上,除了將浮體與沉體兩種狀態並呈,以比較兩者之異同處之外,或許透過教學演示或探究實作等實驗方式可增進學生的理解。
 

二、減C升B的應考策略

根據表2,以110年度會考之全國通過率高於0.65的試題即屬於簡易或基礎試題,至少需要答對20題才能獲得B等級。筆者整理答對率(通過率)最高的前20題,試題通過率由最高至低排序,如表4所示。

表4. 110年度會考簡易與基礎試題、全國通過率以及答題困難處


通常學習低成就的學生常感到學習無助感、缺乏學習動機、尤其無法理解理化或地球科學較抽象的概念。從表4與先前「減C升B」之推論得知,全國通過率高達0.65以上、屬於簡易與基礎題達20題,學習低成就的學生族群更應把握表4中這些易學、易懂、試題簡單、容易得分的單元,欲從C等級晉升至B等級就有更大的機會,而任教老師或導師也能關注於這些極易拿分的單元,關於減C的教學策略,筆者建議如下。
 

1.整理通過率達0.65且該校通過率偏低之試題,進行補救教學。

2.彙整歷屆會考各單元試題與分析共通屬性提供學生精熟學習。

3.會考題幹文字量眾多,應提升學生理解文本敘述與解題能力。

4.理解圖表以及分析數據以呈現變因之間的因果關係或規律性。

5.設計有趣、能引起學習動機的教材教法並增進學生概念理解。

110會考第8題,答案(B)、通過率0.78,錯選(A)(C)(D)三個選項的學生比例分別為5.8、9.0、7.1 %,試題分析如下所示。

( )8.圖(二)為妮妮向小櫻演示共振現象實驗的過程:


面對小櫻的質疑,妮妮增加下列哪一個實驗來說服小櫻最合適?
(A)減輕敲擊音叉的力量,觀察敲擊後是否會共振
(B)將其中一支音叉更換成頻率為500 Hz的音叉,觀察敲擊後是否會共振
(C)將兩支音叉更換成頻率同為500 Hz的兩支音叉,觀察敲擊後是否會共振
(D)將其中一支音叉更換成頻率為360 Hz但大小不同的音叉,觀察敲擊後是否會共振。

本題不論題幹(圖片中兩位女生的對話)或選項的閱讀文字量甚多,雖然只評量「透過敲擊不同頻率的音叉,驗證音叉之間是否產生共振」的概念,答錯率也達到21.9 %,大約佔總人數的1/5。可能來自於少部分學生不理解「同頻率才會發生共振的概念」,也可能有一部分學生因閱讀大量文字的困難才選錯選項。

承上所述,許多學習低成就學生因閱讀障礙或閱讀量不足,乃至於解題時左支右絀,抓不到重點或關鍵語詞,尤其自然科會考共54題,整份試卷超過7,500多字,再加上眾多圖形與自然科的專有名詞,常導致他們閱讀試題與解題的困難。因此,欲提升學習低成就學生的答對率,自然科教師除了詳述核心概念之外,也應指導與提升他們從閱讀中找尋題目中的關鍵字詞之能力。

110會考第5題,答案(D)、通過率0.73,錯選(A)(B)(C)三個選項的學生比例分別為4.2、6.4、16.8 %,試題分析如下所示。

(  )5. 死海是位於以色列和約旦邊界的湖泊,因湖水的蒸發量大於由河水和降雨的補充量,所以死海的鹽分濃度逐漸升高。目前每公升湖水含有340公克的鹽,約為一般海水的10倍,且每公升湖水重達1.24公斤,因此人可以浮在死海的水面上。為解決湖水日益乾涸的問題,周邊國家正積極研擬搶救……。依據上述資訊,可以計算得知目前死海的下列何項資訊?
(A)湖水的總質量 (B)每年的水分蒸發量
(C)含有鹽分的總質量 (D)鹽分的重量百分濃度

本題主要評量「鹽分的重量百分濃度=溶質重(鹽分)/溶液重(即340/1240*100%)」之概念,而選項(C)含關鍵字「鹽分」具有較強的誘答力。學生只要能掌握上述試題中,所標示的「底下畫線、粗黑體字」等關鍵字詞,與理解重量百分濃度的定義,便能答對試題。

承第8題所述,除了指導學生核心概念之理解外,如何協助學生從大量文字中理解文本敘述再進行解題,也是提升答對率的至要關鍵。

三、素養試題的應考策略

108新課綱自然領域強調生活中的「科學素養」並著重「探究實作」,因此,這類主要評量科學原理兼顧生活情境之命題方式,常取材自新聞、科普、時事、科技、生活或環保來命題,大致上可統稱為「素養試題」。經筆者整理近六年會考素養試題進一步說明,如以下羅列之試題範例所示。

以110會考第16題為例,筆者進一步說明素養試題的特色與解題方式。本題答案(C)、通過率0.65、鑑別度 0.36,錯選(A)(B)(D)三個選項的學生比例分別為17.6、7.3、10.1 %,試題分析如下所示。

  ( ) 16. 某電影中出現歹徒挾持駕駛,而駕駛試圖擺脫的場景,圖(六)為其俯視示意圖:

下列四種操控汽車的方式,哪一個最可能是圖中提及的操控方式?
(A)先急右轉再急加速 (B)先急右轉再急減速
(C)先急左轉再急加速 (D)先急左轉再急減速。

本題命題之旨趣在於取材自某一電影情節,作為評量「慣性定律」應用於生活情境中所設計的素養試題。全國學生答對率65%、鑑別度0.36,表示該題屬於難度適中的優良試題,本題也評量「駕駛與歹徒之間的相對位置」,故學生必須理解慣性定律之外,也要根據題意中判斷歹徒位置來判斷駕駛該如何應對。

因此,這類的素養試題通常測驗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應用、分析」的認知層次,也常需要學生從「圖表或數據」中,做出合理的推論進行答題。近年來素養試題的考題類型漸成趨勢,命題的範圍也更多元、更生活化,108新課綱尤其強調科學素養與探究實作能力的培養,捨去過去繁瑣的計算以及難度過高的概念記誦。所以,自然科教師不應只是講述核心概念或僅重視繁複計算的類型而已,在平時課堂上應多加指導學生的閱讀理解與推理能力,並且列舉和探討許多與科學相關的時事或新聞報導,增進其應用、分析與綜合等高層次的認知能力。


 結語


各科皆應進行會考試題分析,對於各校提升會考成績有所裨益。例如,會考複習測驗(模擬考成績)取得B+與B++的學生,想晉升至A等級的最佳方式,即找出答對率偏低的會考試題與其所屬單元,通常那些單元也是全國學生偏弱、學習不利的單元,也是區分B群與A群的關鍵單元。例如,數學拿B+或B++者,可能就卡在較困難的國三幾何題型等計算題;生物則可能卡在酵素與消化系統、生物分類與遺傳單元等單元;若任教老師能針對這些或許因「概念抽象而不易理解」、需要高層次思考與推理、甚至是「計算繁瑣」等單元,協助停滯在B+與B++的學生加以特訓與額外提供加強版本的講解,相信能提供處於「臨A一腳」的學生們有所助益!

更重要的是「念書時間重新分配」尤其那些複習考常取得B+與B++的科目便要花費更多時間準備,更應通徹理解重要且常考的核心概念,主動請教任課老師,而模擬考(複習考)常拿到A的科目只要花費少數時間做些「稍微偏難的試題」即可,如此操作下來,肯定能全面達到增A的目標。

至於模擬考成績欲從等級C升級至B等級以上的同學,務必先從簡單易懂、容易取得分數的單元著手,尤其會考試卷最前面的十多題通常較為簡易,只要答對20題/54題,便能取得B等級以上成績,切莫好高騖遠做一大堆太難的練習題、卻不求甚解,不僅浪費許多可以讀文科的時間,也難以突破C等級的桎梏。
 

 附錄





謝甫宜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
現任高雄市立陽明國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