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拉小手 親子共學趣

文/黃真瑱、蘇萬生
圖/黃真瑱


假日親子課「鑑識科學--名偵探柯南動手採指紋」李承龍老師及參與的親子

場場秒殺,好評不斷;場場精彩,欲罷不能。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也是孩子第一位的老師。家庭成員一起展開學習活動,能讓孩子的學習不再停留在學校裡,可以是家裡,也可以是其他學習場域。此外,家長也可以透過自己的體驗,引導孩子學習模仿和嘗試體驗,孩子與父母共同探索未知的領域,孩子和父母是學習的隊友,攜手找出答案,探索學問,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並拉近親子距離。有鑒於此,科教館於2019年度進行「女性科技人才」培育計畫,透過本計畫之推動,增加設計多元的假日親子課程,增加孩子的學習機會、學習廣度以及營造良好的親子互動。

 親子共學概念的起源


親子共學是起源於美國在1980年推動的「家庭識字方案」。此方案的實施實施目的是在幫助處於社會不利地位之家庭,希望打破家庭中不識字的惡性循環。在幼兒識字方面是強調父母與孩子一起學習。接著按依此理念發展,最終目標在於倡導親子共學、增進親子關係與親子互動品質(魏惠娟,1999)。

 親子共學的好處

一、增進親子之間的情感
現代社會大多是雙薪家庭,所以父母平日常常要工作,陪伴小孩的時間較少,親子共學就是要讓家長和小孩有一起互相成長的時間,不管是平日空閒時間或是假日,共同學習對小孩子的成長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二、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
在親子共同學習中,家長可以藉此了解自己孩子學習的狀況、表現和態度,實質的認識自己孩子。

三、幫助孩子找到適合的學習模式
在家長的學習陪伴中,家長可以適時調整孩子的學習模式,有的孩子適合按部就班慢慢引導,有的孩子適合稍加提醒可自己摸索。


 假日親子課程規劃與實施

一、課程實施時間
2020年1月進行規劃,擬訂於3、4月假日實施,時間為週六上午8:00-12:00,4小時。

二、實施對象
國小一到六年級學生皆可參加,以女性家長帶女學生為主,也可以女性家長帶男學生,或是男性家長帶女學生來參加。親子人數合起來為一般教室可容納。

三、授課地點
金華國小一年四班教室、大安森林公園

四、實施課程重點與實際教學流程

(一)自走式鬥蟋蟀

1.課程重點
鬥蟋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民俗活動,也是最具東方色彩的中國古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本課程邀請國立中興大學昆蟲系楊正澤教授和國寶級的鬥蟋蟀大師謝爵安老師一起來教親子們認識蟋蟀生態和鬥蟋蟀。

2.教學流程(圖1)

圖1.自走式鬥蟋蟀教學流程

(1)介紹黃斑蟋蟀(謝爵安,2014,1月)

a.體長:一般成蟲體長約2.4cm~5.0cm不等。

b.外觀:翅膀前端有兩處黃班。

c.繁殖:交配後約7天便會產卵,產完卵後7天就會死亡。

d.成長史。
卵期:長條型卵半透明狀,體積0.1cm*0.5cm大小,溫度28度以上約9天即可孵化成若蟲。
若蟲期:孵出1小時後慢慢變色,6小時後變黑色,沒有翅膀。在28度的溫度中約45天會經 8次脫殼。
成蟲期:青年期翅膀上端黃班較淡。狀年期翅膀發亮,上端黃色顏色較深,腳的附著力強。退化期翅膀和身體的顏色轉暗淡,背部黃班擴散,行動遲緩,腳的附著力差,約一至兩週內死亡。

e.習性:畫伏夜出,叫聲嘹亮,群居蟋蟀多半較不會打鬥,只有離群索居的單隻雄性蟋蟀,才是鬥蟋蟀的主角,夏、秋天蟋蟀出沒最為頻繁,冬天則出沒漸少,因溫度越高成長數度越快,壽命越短,溫度越低成長數度慢,壽命就長。

f.壽命:約4~6個月。

g.棲息:蟋蟀有保護色,喜歡躲在草地裡。

h.食性:屬雜食性昆蟲,是直翅目中食性最廣的昆蟲。野生蟋蟀喜歡吃植物的嫩葉,飼養的蟋蟀只要蔬菜、蔬果及有水分的食物都可以。

(2)介紹昆蟲的聲音行為和觀察(楊正澤,2002;鄭皖文等,2004)

a.黃斑黑蟋蟀約有六種不同類型的叫聲,分別為夜晚呼喚、不定時呼喚、近距離求偶、遠距離求偶、長敵對聲及短敵對聲。

b.夜晚呼喚聲具有吸引母蟋蟀注意的功能。

c.蟋蟀打鬥勝利後,會發出的叫聲並有宣告地位的功能。

(3)實戰:鬥蟋蟀

a.鬥蟋蟀的器具
蟋蟀達人謝老師為我們準備「王廚」。王廚其實是特製的竹筒(圖2)。在洞裡面的蟋蟀稱為王者,後進入者是挑戰者。

圖2.左側為「王廚」和貓勒,右側是透明壓克力鬥具

b.鬥蟋蟀的方法
謝爵安老師以壓克力製成的器具示範給大家看(長條型透明狀,設有通道中間有一道閘門,閘門打開便是互鬥時),透明的鬥具讓大家看得更清楚。使用壓克力鬥具必須先「溜蟋蟀」穩定後,再放入鬥具內,藉由貓勒(貓鬚製成的棒子)觸怒蟋蟀,再打開中間的「閘門」(圖3、4)。贏的蟋蟀會發出聲音,輸的蟋蟀會轉頭就逃。

圖3.學生分組利用王廚鬥蟋蟀


圖4.小朋友畫的蟋蟀


(二)鑑識科學好好玩--名偵探柯南採指紋

1.課程重點
本課程邀請警察專科學校鑑識科學專家李承龍教授擔任講師(圖5),李老師擔任刑警十多年後投入鑑識科學,師承李昌鈺博士,經驗豐富。課程重點包括鑑識科學的內容,如鞋印、耳紋、指紋、掌紋、唇紋、血跡型態、血跡噴濺及採指紋實作。

圖5.鑑識科學好好玩--名偵探柯南採指紋上課實況

2.教學流程(圖6)

圖6.鑑識科學好好玩--名偵探柯南採指紋教學流程

(1)認識鑑識科學
首先,提到美國的「人體農場(Body Farm)」,是研究屍體的地方。接下來,有鞋印比對👣👟、耳紋比對👂、指紋比對、掌紋、唇紋的介紹,還穿插了楊日松法醫的精準驗屍的經驗。

(2)動手採指紋
李老師先示範如何採指紋、耳紋(圖7),接著發下磁粉、磁棒讓大家分組動手做做看(圖8)!


圖7.李老師帶著我們實作採指紋


圖8.學生動手操作採指紋

(3)介紹「血跡型態學」、「血跡噴濺學」
所謂的「血跡型態」則是沾血的物體碰到其他物體,一些血液從物體本身移到表面來。「血跡噴濺」則是研究血點的位置、產生、移動方向、來源、兇器判斷、遇害人數、遇害現場、發生次序等。

(三)音樂科技與拇指琴製作

1.課程重點
本課程邀請了內湖高中生活科技退休老師林國憲,來教大家認識拇指琴、親子動手自製拇指琴、學習轉印轉貼技巧、了解音樂科技及學會簡單調音和彈奏(圖9)。

圖9.音樂科技與拇指琴製作上課實況

2.教學流程(圖10)


圖10.音樂科技與拇指琴製作教學流程

(1)介紹拇指琴
拇指琴(卡林巴琴/Kalimba)是一種源自於非洲的傳統樂器。它是由大小不一的鐵片,搭配上木頭而產生音高共鳴的樂器。拇指琴的傳統名稱叫做「鐵片琴」。拇指琴主要分成10鍵與17鍵兩種。10鍵的音高雖然較少,但琴鍵寬,適合小朋友作入門樂器。17鍵的音色優於10鍵,拿來伴奏、獨奏或配搭吉他,效果都很好!我們選擇製作17鍵的拇指琴。

(2)自製拇指琴
事先將拇指琴的材料備妥,也事先發通知給參加的親子需要自備的器材。老師先示範拇指琴每個步驟的製作方式,在這個階段,老師也介紹了轉印和轉貼的技巧,並讓我們把圖案轉印在琴板上。最後階段,將鐵片放在琴枕上,這個步驟利用到科學原理,鐵片的螺絲若鎖太緊了,導致壓力過大,鐵片上不了琴枕(圖11, 12)。


圖11. 動手做拇指琴


圖12. 轉印教學

(3)利用手機APP調音和練習彈奏
利用小槌子搭配手機的APP來調音。接下來,就可以彈奏樂曲了(圖13 )。

圖13.拇指琴製作完成

五、家長問卷與學生回饋

(一)自走式鬥蟋蟀

1.家長問卷部分
整體而言,家長對於「自走式鬥蟋蟀課程」講師及整體課程非常滿意及滿意高達100%;且都完全認同課程可以增加孩子對於自然科學的興趣,也完全支持及鼓勵孩子將來從事與自然科學領域相關的工作;且願意再次帶孩子參加親子課程。家長的質性回饋都相當支持(圖14-19)。
圖14.家長對於自走式鬥蟋蟀講師滿意度

圖15.家長對於自走式鬥蟋蟀課程整體滿意度

圖16.家長對於本課程增加孩子對自然興趣

圖17.家長對於孩子從事相關領域的支持

圖18.家長是否願意再帶孩子參加自然課程

圖19.家長最喜歡課程的哪個部分

2.學生回饋部分
整體而言,學生對於「自走式鬥蟋蟀課程」主題非常滿意及滿意高達95%;在是否讓孩子喜歡自然課的部分達85%;且會再參加自然科學課程的有90%。學生的質性回饋都相當滿意(圖20-23)。


圖20.喜歡鬥蟋蟀的主題程度


圖21.本課程讓你喜歡上自然與否


圖22.學生會不會再參加其他自然課程


圖23.學生喜歡課程的部分和心得

(二)鑑識科學好好玩--名偵探柯南採指紋

1.家長問卷部分
整體而言,家長對於「鑑識科學好好玩」講師及整體課程非常滿意及滿意高達100%;且都完全認同課程可以增加孩子對於自然科學的興趣,也完全支持及鼓勵孩子將來從事與自然科學領域相關的工作;且願意再次帶孩子參加親子課程。家長的質性回饋大受好評(圖24-29)。


圖24.家長對於鑑識科學講師的滿意度


圖25.家長對於鑑識科學課程的整體滿意度


圖26.家長對於課程增加孩子對自然興趣看法


圖27.家長對孩子從是自然相關工作支持與否


圖28.家長再帶孩子參加自然課程的意願


圖29.家長喜歡本課程的部分和心得

2.學生回饋部分
整體而言,學生對於「鑑識科學課程」主題非常滿意及滿意高達86%;在是否讓孩子喜歡自然課的部分達81%;且會再參加自然科學課程的有90%。學生的質性回饋大致都滿意(圖30-33)。


圖30.學生喜歡本課程主題的程度

圖31.學生因此主題喜歡上自然與否

圖32.學生會不會再參加其他自然課程

圖33.學生喜歡部分和心得

(三)音樂科技與拇指琴製作
整體而言,家長對於「音樂科技與拇指琴製作」講師及整體課程非常滿意及滿意高達100%;且都完全認同課程可以增加孩子對於自然科學的興趣,也完全支持及鼓勵孩子將來從事與自然科學領域相關的工作;且願意再次帶孩子參加親子課程。家長的質性回饋相當滿意(圖34-39)。

1.家長問卷部分

圖34.家長對於講師的滿意度


圖35.家長對於課程整體的滿意度


圖36.家長對於課程增加孩子對自然興趣看法


圖37.家長對孩子從是自然相關工作支持與否


圖38.家長再帶孩子參加自然課程的意願


圖39.家長喜歡本課程的部分和心得

2.學生回饋部分
整體而言,學生對於「音樂科技與拇指琴製作」主題非常滿意及滿意高達95%;在是否讓孩子喜歡自然課的部分達95%;且會再參加自然科學課程的有100%。學生的質性回饋都表示正向且滿意(圖40-43) 。


圖40.學生喜歡本課程主題的程度


圖41.學生因此主題喜歡上自然與否


圖42.學生會不會再參加其他自然課程


圖43.學生喜歡部分和心得

 結論與建議

一、「實作」為大人和小孩最喜歡的部分
觀察每堂親子課的狀況,以及家長和小孩回饋的部分,不難發現,大朋友小朋友都喜歡動手做的樂趣。因此,對教學者而言,在課程中除了知識的傳達之外,加入操作的部分就尤其重要。

二、跨領域多元化的課程受歡迎
三次的親子課程內容涵蓋生物、工藝、數學、物理、化學、科技、音樂……等,每堂都結合不同領域且多元化呈現。此外,我們找不同領域的教學資源,開拓孩子不同的視野。

三、父母價值觀可潛移默化
親子共學過程中,父母認真學習的態度、能面對挫折的能力,主動積極的求知慾等,都是孩子的學習典範,是最好的身教。觀摩和學習其他父母的良好教養方式,也能正向幫助親子互動。

四、教師辦理活動需顧及公平與資源共享
由於親子課程頗受好評,家長反應熱烈,但名額有限,又為了顧及能夠公平與資源共享的原則,因此,教師在辦理活動報名之前,一定要先跟所有家長溝通清楚,確認家長了解報名規則,才能完全公平且共享資源。

五、可辦理家長成長研習活動
若時間和經費許可,家長成長研習活動也是可以考量的一項。培養學生科學的興趣,也可以配合家庭教育一起來,讓家長學習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互動關係,讓親子一起學習成長(圖44)。

圖44. 親子一同上課實況


 參考資料
楊正澤(2002)。歌唱高手-蟋蟀。科學研習期刊,41(4),9-14。
鄭皖文等(2004)。唧聲若響—黃斑黑蟋蟀的聲音研究。中華民國第四十四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
魏惠娟(1999)。學習型家庭方案的規劃與實施。北縣成教輔導季刊,16, 23-28。
謝爵安 (2014,1月)。古時候鬥蟋蟀的方式、器具、飼養蟋蟀的技巧、成長史。



黃真瑱
臺北市立金華國民小學教師

蘇萬生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薦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