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傳統新聞在食安議題扮演的角色

文/黃佰璋

 前言


民以食為天,農業社會時代,老一輩的人見面問候的話語:「吃飽沒?」以前的人關心的是有沒有的吃?肚子填的飽嗎?現在的人關心的是…等一下午餐吃什麼?晚餐吃什麼?假日到哪裡聚餐?要吃什麼?衣食不虞匱乏的年代,眾人關心的是,吃的健不健康?食品安全議題躍升為全民關心的大事。然而,民眾透過媒體報導來了解食品安全議題,媒體能否稱職扮演資訊提供者的角色?從網路2.0發展以來,社群媒體傳遞訊息之速度,遠遠勝出傳統媒體,遑論其深度及廣度。

 傳統媒體vs.社群媒體


傳統媒體泛指電視、廣播電台、報紙等,或稱平面媒體。拜網路2.0之賜,新興媒體崛起,每個人都可隨性地發表個人意見,無遠弗屆,地球這端發生的大事,幾乎可即時性的在地球另一端報導,從個人的電子郵件、部落格、網頁,到Facebook(臉書)、Twitter(推特)、Instagram、Line等應用程式,也造就了許多網紅。

傳統平面媒體的新聞報導文章,透過專業的媒體報導者(記者)採訪、撰稿,再由主編審稿、潤飾,之後將新聞發佈,優點是新聞稿的內容有經過專業審核、查證,缺點是常常無法反應新聞事件的即時性。而新興媒體流行的當下,人人都可以是記者,都可以是主編,訊息可以得到即時性的傳遞,但是訊息內容的品質及真實性,則是本篇文章要關注的重點。

手機從1980年代發展至此,人手一機甚至多機,手機的功能從簡單的通話功能,傳送文字簡訊功能,進化到能傳送圖片,錄影直播,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能連上網路,人人都可以扮演新聞台主播的角色,也因此便利性,在彈指之間,年輕人顛覆了專制政權。2010年12月17日,一名26 歲青年穆罕默德•布瓦吉吉被警察索賄,因為沒有錢可以給警察,被以沒有擺攤執照的理由,沒收了這名青年的蔬果和推車,之後穆罕默德•布瓦吉吉以自焚抗議,突尼西亞的記者哈尼在採訪這個事件後,以標題為「茉莉花革命」的事件發表於部落格上,隨後,臉書和推特用戶之間不斷轉貼這則貼文,引爆更多的衝突與血腥鎮壓之後,即便政府當局控制了平面媒體,真實事件仍透過網路媒體傳遞到全世界,在聯合國的關注及各國領袖譴責之下,執政23年的總統流亡海外。

「茉莉花革命」在阿拉伯世界掀起骨牌效應般,規模空前的反政府運動,接續的「阿拉伯之春」,波及利比亞、埃及、葉門、敘利亞、阿爾及利亞、蘇丹、巴林、沙烏地阿拉伯、阿曼、伊拉克、茅利塔尼亞、約旦、摩洛哥、科威特、黎巴嫩等國。

新興媒體的影響力之大,已非傳統平面媒體所能及,但是當新興媒體被不當的使用,惡意訊息被大肆傳播,網路鄉民無法辨別消息真偽,甚至還盲目轉傳於社群媒體之上,所造成的災難,將會非常慘重。表1列出各社群軟體的熱門程度,以全球的註冊人數來看,臉書(Facebook)的使用人數最多,在2004年就有23億人之多,推特(Twitter)次之。

表1. 各社群軟體熱門程度


下圖顯示2021年各社群媒體應用程式的使用者數量,臉書跟YouTube高居前兩位,可以想像透過社群媒體訊息傳遞,其影響之廣,受眾群遠勝於傳統媒體。


圖1. 各社群媒體平台使用者數量 (https://datareportal.com/social-media-users)

臺灣的主流社群媒體與全球的不太一樣,前三名依序為Line, Facebook, YouTube,臺灣民眾接收新聞訊息有近五成的來源是從這前三名媒體平台(圖2)。


圖2. 臺灣的主流社群媒體 (reference 2)

而傳統的平面媒體,影響力則是逐年遞減(圖3),2017-2020主流媒體的變化趨勢,印刷紙本(報紙類)呈現顯著的下降,這點從近幾年的幾家媒體停止發行紙本刊物可見一斑。同樣的,透過電視獲取新聞訊息的閱聽大眾,也從2017年的77%,下降到2020年的62%,使用社群媒體及透過網路閱讀的大眾,則呈顯著上升趨勢。


圖3. 2017-2020主流媒體的變化趨勢 (reference 2)

從NCC的業務量報告(圖4),臺灣有線電視訂戶戶數,從2017年第二季的527萬戶,到2021年第一季的483萬戶,觀看有線電視的民眾,少了8.3%,而且用戶數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顯然電視媒體的影響受眾,逐漸被其他媒體所取代。


圖4. 臺灣的有線電視訂戶逐年變化趨勢

 食品安全與媒體報導


前述談及傳統媒體及新興社群媒體的消長變化,很顯然地,傳統媒體對閱聽大眾的影響力正逐漸式微,而觸及率廣泛的社群媒體,在傳遞訊息的速度上,與傳統媒體,有多大的差別?2008年12月,媒體揭露一家愛爾蘭的飼料供應商受到戴奧辛及多氯聯苯的污染,導致該地豬肉被驗出的戴奧辛濃度,比歐盟訂出的食用安全標準,高出80至200倍之譜,愛爾蘭食品安全局追溯下架9/1至12/6這段期間生產的豬肉,愛爾蘭的豬肉出口到23個國家,亞洲國家包括中國、南韓、日本,以及新加坡。而在愛爾蘭下架豬肉的新聞發布開始,接下來的36小時,全球超過1700家報紙報導此一污染事件。

有學者針對此戴奧辛污染豬肉危機事件,進行英國及愛爾蘭的媒體報導分析,在搜尋英國及愛爾蘭當地的傳統媒體及社群媒體的報導標題及內容之後,由下圖可看出,在官方於12/6發布新聞稿之後,社群媒體(實線)及傳統媒體(虛線),迅速反應這個事件,從放大圖可以看到,社群媒體比傳統媒體報導的速度更快,而且訊息量在傳統媒體達到高峰之後,社群媒體的訊息量隨後達到更高峰,很顯然,在傳遞訊息的速度及觸及率上,社群媒體是佔上風的。媒體報導的熱度來的快,也去得快,這個豬肉危機事件的報導,在12/10達到高峰之後,熱度很快就退燒了。


圖5. 愛爾蘭豬肉受戴奧辛污染事件的媒體報導時間序列

 媒體報導與群眾的風險認知


當群眾面對新的事件,例如塑化劑、戴奧辛、毒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最直接的資訊來源便是傳統媒體,透過電視、報紙、廣播節目,閱聽大眾可以獲得資訊及事件發展,但是媒體的報導品質,若未能據實呈現,做到平衡報導,將會影響閱聽大眾對事件的風險認知,媒體報導本身就須擔負教育的責任。

有關媒體報導如何影響社會大眾的風險認知,筆者在2018年的一篇著作,就指出媒體報導的品質及報導數量,與群眾對電磁波的風險認知有一致的變化趨勢。該篇研究以電磁波敏感症的盛行率為風險認知指標,電磁波敏感症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症狀,有此症狀者在接近或看見基地台、高壓電塔、電纜線、手機、筆記型電腦、電視等會逸散電磁波的電器時,會產生頭痛、耳鳴、心悸、焦慮、失眠等症狀不一,且嚴重程度因人而異的電磁波敏感症。在以電磁波為關鍵字,收集並解析2005年到2012年臺灣各大報紙,有關電磁波的新聞報導後,比對臺灣兩次電磁波敏感症盛行率的調查結果,發現很有趣的現象。

圖6的Y軸是媒體報導的數量,X軸是年代,綠色虛線箭頭顯示臺灣的電磁波敏感症盛行率,從2007年的13.3%(全球最高)下降到2012年的4.6%(接近全球平均值),而在2007年的前一年,媒體報導電磁波新聞的數量達到最高峰,之後逐年急遽下降,顯示電磁波新聞報導的數量多寡,會影響群眾的風險認知,造成電磁波敏感症盛行率的變化。

而圖7顯示,佔所有電磁波新聞報導比例最高的(將近五成),是衝突事件的報導,例如基地台抗爭、包圍雷達站等等,環保團體有關的新聞次之,而環保團體對電磁波的態度,也是持質疑態度居多。分析新聞報導的標題及內容所傳達的電磁波與健康的關係,由圖八可以得見,衝突事件與環保團體的意見,一面倒的呈現電磁波有害身體健康,回應到圖6的趨勢,在2006年大量新聞報導的隔年所做的電磁波敏感症盛行率調查,達到13.3%的世界紀錄,但是隨著媒體不再關注,新聞報導數量急遽遞減到每年100件以下,盛行率也就跟著下降了。


圖6. 臺灣媒體報導數量與電磁波盛行率的關係


圖7. 電磁波相關新聞報導的分類比例


圖8. 電磁波新聞報導內容對電磁波影響健康的正負面態度

 臺灣的食品安全事件


回顧2000年以來,在臺灣發生的幾件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見底下事件簡表。

表2. 臺灣食品安全事件簡表



這些食品安全事件,在國人心中,想必是歷歷在目,特別是攙偽造假的毒奶粉事件,以及塑化劑。而食品安全事件,往前追溯,1979年發生在臺灣的米糠油污染(多氯聯苯)事件,2013年的食用油事件等,一直到去年政府開放含瘦肉精的美豬進口,引起社會輿論熱烈討論,但是也隨著武漢肺炎疫情的升溫,焦點又轉移到疫情上面。在臺灣,這些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食品安全事件,沒有類似愛爾蘭豬肉污染事件的研究來探討媒體的報導。

 以文字探勘分析食品相關事件的大數據


從網路的搜尋量,可以了解群眾(網路鄉民)對事件的關注程度,使用社群媒體的網路鄉民遠比傳統媒體來的廣,但是社群媒體多數屬於封閉性社團,像是Facebook的粉絲團,或者是Line的群組,需要取得權限才能進行分析,這是另外一層技術上的挑戰,礙於篇幅,先不在此討論。

若以Google網路搜尋介面針對特定食品相關事件搜尋,比如「美豬」進口事件,在2020年8月28日,政府宣布自2021年1月1日,將開放含有萊克多巴胺 (Ractopamine) 的美國豬肉與30月齡以上的美國牛肉進口,在臺灣社會引起熱烈的討論,由圖九可以看到,當政策宣布之後,接下來一週的新聞搜尋量暴增,反應了鄉民關注的熱度。


圖9. Google網路搜尋趨勢

若是要進一步看新聞標題及新聞內容,各大新聞網站有提供關鍵字搜尋功能,但是逐家去找,曠日費時,且恐有遺珠之憾,若以文字探勘(text mining)方式,從Google News去搜尋,是不錯的方法。下圖就是以「美豬」為關鍵字,搜尋2020/01/01至這篇文章截稿時間,以Python及R這兩套軟體,下載374則相關的新聞,以文字雲呈現標題關鍵字,字體越大的代表出現頻率越高(圖十)。圖十一顯示,美豬開放政策一宣布,媒體報導此新聞的數量延續將近十天的熱度,從圖十二可觀察到各家媒體對美豬新聞的關心程度也不同,至於新聞標題及內容是否帶給閱聽大眾正向或負向的觀感,暫不在本文討論。


圖10. 美豬新聞標題的文字雲


圖11. 美豬新聞報導數量變化


圖12. 媒體報導美豬新聞數量

 面對資訊量爆炸的時代,該如何面對


哈佛大學前校長Jeremy Knowles在2017年的開學典禮,對新鮮人的演說中,談到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The most important goal of higher education: it was to ensure that graduates can recognize when “someone is talking rot.”意思就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目標是讓畢業生能分辨誰在胡說八道。

面對資訊量爆炸的時代,真假新聞泛濫,在未能判斷消息真偽時,不亂傳遞訊息,是基本的態度,謠言止於智者,教育的目的之一就在於培育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個體。
 

 參考文獻
Priyanka Meel, Dinesh Kumar Vishwakarma, Fake news, rumor, information pollution in social media and web: A contemporary survey of state-of-the-art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Volume 153, 2020.

Shan L, Regan Á, De Brún A, et al. (2014). Food crisis coverage by social and traditional media: A case study of the 2008 Irish dioxin crisis.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23(8):911-928.

Po-Chang Huang, Kun-Hua Li, How-Ran Guo. (2018). Association between media coverage and prevalence of idiopathic environmental intolerance attributed to electromagnetic field in Taiwan, Environmental Research, Volume 161, Pages 329-335

http://pub.cjps.ntpc.edu.tw/~cjie/image/Primary%20school%20students%20look%20at%20the%20world/The%20World/茉莉花革命.pdf

https://www.digitalnewsreport.org/survey/2020/

Hootsuite, Social WA. Digital 2019 Global Digital Overview. 2019.

https://www.ncc.gov.tw/chinese/files/21050/5326_46024_210506_1.pdf






黃佰璋
國立成功大學食品安全衛生暨風險管理研究所 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