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珍古德傳記繪本初探跨領域和跨議題教學

文/劉淑雯、孫郁雯

 一、初心


現今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推動下,重視培養學生在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時,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亦即「核心素養」。課程逐漸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反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每天充斥各種訊息,如全球病毒的危險等,要瞭解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擁有單一的知識並不足,我們需要會運用跨領域、跨學科的綜合知識。「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學習興趣、擁有素養,最終邁向跨領域、跨學科的探究?」是當前教育最需迎頭趕上的重點。劉淑雯(2018)提到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講,因為他們較缺乏生活經驗與日常體驗,在科學的理解上,過多的文字性傳達和專有名詞可能會限制孩子的學習興趣,因此藉由繪本圖像能讓兒童更容易理解,也讓學習成效更加分。帶孩子入門的方法就是透過廣泛的閱讀和探究,因為諸多研究都指出,多文本的閱讀對自然科學領域的學習有極大的效果。而運用繪本指導兒童學習各種科學知識是一項有效的策略,例如:從「可可冰」中延伸出自然領域凝固與保冰;「石頭湯」可以學習自然領域的浮力概念;「鬆餅鬆餅」可透過觀察了解麵團的變化,甚至帶出酸鹼中和與發酵作用的相關知識;「旗魚王」、「爺爺的大漁船」、「捉鎖管」結合海洋議題,展現漁船或相關捕魚用具構造與功能。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的的「議題」具有時代性、脈絡性、變動性與討論性的特點,如運用多文本閱讀的策略和跨領域的角度去探究,從教學設計中實踐,可以獲致較寬廣的覺察與理解(劉淑雯,2020)。以別平等的議題為例,刻板印象認為,STEM這些領域常由生理男性一手包辦,相對而言,生理女性在STEM領域中的貢獻時常被漠視,甚至被認為是潛力不足。但從古至今,歷史上其實有許多偉大的女科學家,她們運用自己的好奇與興趣,創造出許多不可思議的發明。若我們可以帶領孩子,認識這些女科學家、瞭解她們的故事,勢必能給孩子們在STEM領域一個典範支持的力量(劉淑雯、孫俐婷、郭妍希、蔡佳蓁,2020)。在國外有相當多關於傳記繪本教學相關書籍,因此本次教學將借力外國教案進行兩次共備研討。此次教學的傳記繪本是實施對象是國小二年級的學生,教學目標為向科學家學習「敏銳觀察」特質和認識女性科學家,依實施班級的特性及年齡進行課程微調整,以 【我…有夢(Me…Jane)】女性傳記繪本電子書搭配動畫,採用師生對話式閱讀策略實施跨域教學。原國外教案觀察活動的設計為讓學生觀察幽靈蝦,但實際去水族館找,發現這種蝦子太小隻,加上牠身體透明又喜歡躲起來,擔心不適合才剛學習觀察的二年級學生,決定將觀察對象改成富士櫻的葉子,葉子不會動的特性,加上可以拿在手上近距離查看,讓學生體驗仔細敏銳觀察。

 二、教學目標及流程


教學目標共有四個:1.能說明「觀察敏銳」的意思。2.能說出「觀察敏銳」的人格特質。3.能正確圖解富士櫻的葉子。4.能辨別動植物生存模式的異同。課程則以四個層次實施,分別是預測活動繪本討論觀察階段解釋階段。其中會融入三個議題,有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的「覺察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了解家庭、學校與職業的分工,不應受性別的限制。」和「了解不同性別者的成就與貢獻。」環境教育議題的「覺知生物生命的美與價值,關懷動、植物的生命。」、「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而保護重要棲地。」和「覺知人類的生活型態對其他生物與生態系的衝擊。」閱讀教育議題的「能在一般生活情境中,懂得運用文本習得的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喜愛閱讀的態度」和「願意廣泛接觸不同類型及不同學科主題的文本。」

(一)【預測活動】:猜猜看各式生物的生存模式一樣嗎?

1.世界上有哪些生物?

2.大家的生存模式一樣嗎?

3.都需要食物、水和氧氣嗎?

(二)【繪本討論】:讀讀看Me…Jane這本書要告訴我們什麼故事?

1.為引起興趣,討論繪本前先讓學生猜主角Jane Goodall珍古德是男生還是女 生?(過半數的學生猜是男生!)

2.介紹繪本&提問

(三) 【繪本導讀】:
講述年幼的珍古德常帶著兒時黑猩猩玩偶朱比利去觀察大自然,他們爬上大樹、紀錄動植物、好奇的躲在雞舍看蛋從何而來……珍古德從小就夢想著要跟所有的動物住在一起,和牠們做朋友,並幫助牠們。20年後,她真的夢想成真,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動物學家、環境保育家、人道關懷者、以及聯合國和平大使長大後。珍古德不只幫助了動物,更改變了世界。
麥當諾(Patrick McDonnell)以溫馨的風格,講述幼年珍古德和她的故事。學生可以透過此書了解珍古德在夢想實現前,做了哪些事?懷抱著哪些理想?並且從中感受到珍古德從小就擁有科學家特質--觀察敏銳。

(四) 【提問】:

1.封面

(1)珍古德在哪裡?(在正中間)

(2)他在做什麼?(手上抱著猩猩娃娃)

(3)在封面看到哪些東西?(大象、長頸鹿、獅子……)

(4)猜猜看接下來故事會怎麼介紹珍古德?珍古德做了什麼事?(講她在叢林冒險的故事、她在叢林裡長大、她是獸醫……)

2.內文

(1)珍古德怎麼認識這些動植物?(在庭院裡觀察、自己找書來看……)

(2)她做的筆記是按照自己的想像嗎?還是有根據的?(有根據!事實際觀察和看書之後才畫出來的~)

(3)為什麼雞舍要有乾草堆?(讓人躲藏、幫雞保暖、保護蛋不要破掉)

(4)從哪裡看得出珍古德真的很喜歡大自然,展現出科學家的特質?
(她會自己跑去研究動植物的書籍、觀察蛋怎麼來、幫樹取名字、對很多動植物都很有興趣,會花很多時間觀察、躺在草地上感受風……)

(5)看完泰山這本書,猜猜看珍古德的夢想是什麼?(當泰山、成為探險家)

(6)珍古德想去哪裡探險?想研究什麼?海洋?外太空?(叢林,研究動植物)

(7)從哪邊可以證明珍古德想去叢林冒險,而且想研究的對象是動植物?(她很喜歡動物,叢林有很多動物、在封面就畫出珍古德根很多動植物在一起……)

(8)珍古德最後夢想成真了嗎?她在做什麼呢?(有~~她在非洲研究黑猩猩)

3.補充說明珍古德的事蹟

(1)介紹珍古德的生平,帶學生了解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其實對女性存在不公,珍古德是突破層層難關以及性別的限制,才有現在的成就。【融入「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讓學生覺察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了解家庭、學校與職業的分工,不應受性別的限制,並了解不同性別者的成就與貢獻。】

(2)分享珍古德研究黑猩猩的照片,以及她曾說過的名言,帶學生反思要如何保護環境、愛護動植物,如此人類才能跟許多生物共存,共創美麗家園。【融入「環境教育」議題,帶領學生覺知生物生命的美與價值,關懷動植物的生命、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覺知人類的生活型態對其他生物與生態系的衝擊,進而有保護重要棲地的意念。】

(3)介紹珍古德的相關繪本,有些是從第三人稱的視角去講述珍古德的故事,有些是珍古德從第一人稱的角度去闡述自己的想法,建議學生可以搭配著看,如此將更全面認識珍古德這名女性科學家。【融入「閱讀教育」議題,讓學生能在一般生活情境中,懂得運用文本習得的知識解決問題,從中培養喜愛閱讀的態度,並更願意廣泛接觸不同類型及不同學科主題的文本。】


圖1 繪本教學進行情形

(五)【觀察階段】:畫畫看富士櫻的實際樣貌吧!

1.靜靜觀察富士櫻的葉子

(1)先帶學生回顧生活課程第一單元觀察植物,複習觀察時的注意事項。諸如:安靜,才不會打擾動植物或同學。專注,仔細看細節。不放嘴巴、不隨意觸碰,因為不確定是否有毒。若要聞,要用手搧味道……。

(2)一組發下一片富士櫻的葉子,放整組中間,給全班三至五分鐘的時間靜靜觀察。

2.畫下富士櫻葉子的圖解

(1)先介紹圖解和自由繪畫的差異,利用珍古德的筆記來示範正確的圖解。

(2)請學生在學習單上畫出富士櫻葉子的圖解。

3.寫下對富士櫻葉子的疑問

(1)事後蒐集所有學生的提問,並把問題羅列在布告欄一周,讓學生有機會和時間去細想同儕提出的疑惑。

圖1. 2003年攝於希臘雅典的日行跡,以44張下午4時的照片疊合而成

(六)【解釋階段】:說說看葉子構造以及動植物的生存模式!

1.澄清葉子的真面目

(1)用平板連結大屏,把葉子放大,帶著全班一起分析葉子。【科技融入教學】

(2)學生用紅筆在原先圖解上做增修。

2.介紹葉子的相關知識

(1)葉脈、葉敘、葉形、葉緣的種類。

(2)讓學生一邊對照富士櫻的葉子。

3.解答提問(問題共分成三類)

(1)葉子本來就有各種樣態:為什麼葉子上有刺?而且刺的頂端黑黑的?為什麼葉子上有黑點點?為什麼葉脈沒有連在一起?為什麼葉子會被蟲咬?為什麼葉子的邊邊是鋸齒狀的?

(2)有科學證據:
1)為什麼會有葉脈?(輸送水/養分)
2)為什麼葉子是綠色的?(葉綠素)
3)為什麼背面的顏色比正面淺?(葉綠素要行光合作用,正面向陽,4)所以葉綠素會聚集在正面居多。)
5)為什麼葉脈在不同邊?(平均輸送到左右的葉片)
6)為什麼葉子摘下來會變黑?(缺水)
7)為什麼下面有像眼睛的東西?(那叫腺體,葉子用來保護自己不被蟲吃的獨特構造。)

(3)尚未找到證據的提問:為什麼葉脈中間那一根會特別粗?為什麼背面的葉脈比正面明顯?

4.認識動植物的生存模式

(1)怎麼獲得食物?
1)動物/人類自己主動獵食、種植
2)植物等待別人給予(被動)

(2)如何長大?
1)動物/人類食物、睡覺、運動
2)植物水、陽光、肥料

(3)需要水嗎?動植物都需要!

5.辨別動植物生存模式的異同

(1)利用文氏圖表整理動植物和人類的生存模式。

(2)發現
1)動植物/人類共同處皆需要水、養分
2)只有植物有的特徵無法自行移動


圖3.解釋階段實施情形


 三、成效討論


原先預期學生要達到的目標有四個:1.能說明「觀察敏銳」的意思。2.能說出「觀察敏銳」的人格特質。3.能正確圖解富士櫻的葉子。4.能辨別動植物生存模式的異同。而實際實施教學後,發現這四個目標學生通通達成了!學生可以說出「觀察敏銳」是「能夠觀察到小細節或是注意到其他人容易忽略掉的地方」,並且提出「細心、耐心、仔細、有好奇心」是「觀察敏銳」的人格特質。

且在融入議題方面,學生也確實命中議題的實質內涵,好比介紹珍古德的背景時,學生能覺察到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了解家庭、學校與職業的分工,不應受性別的限制,也了解不同性別者的成就與貢獻(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在分享研究黑猩猩的歷程後,學生也能覺知生物生命的美與價值,關懷動植物的生命,和人類的生活型態對其他生物與生態系的衝擊,進而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保護重要棲地的重要性(環境教育議題)。最後額外簡介珍古德相關繪本,學生顯露高度的意願去接觸不同類型及不同學科主題的文本,且從共讀討論中,發現學生在一般生活情境中,懂得運用文本習得的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出喜愛閱讀的態度。

至於在教學前最擔心的圖解,孩子們居然也表現得超乎意料的好!教學者原本想說小學二年級的孩子光是畫出葉子圖形就很困難了,還要搭配文字、箭頭進行說明,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吧!? 結果看到孩子們的成品,都很驚豔!即便因為小二的孩子還沒有正式接觸自然課,所以有一些葉子結構的專有名詞會搞錯,但大致上葉子的構造、細節,孩子們都有觀察出來,並把實際觀察到的現象用圖解的方式記錄下來,讓教學者感到非常的訝異!

而且在辨別動植物生存模式的異同時,因為採用小組討論全班討論的模式,發現個別學生拋出的知識都隸屬不同的領域,但集合起來就形成了完整的知識網。好比有學生對海洋生物很熟悉,他分享魚也要喝水,只是跟我們人不一樣,魚是「用皮膚喝」(後來我有補充這個叫做滲透作用);有學生對植物比較有研究,他提到植物是用根吸水,「如果有陽光的話,植物會比較健康」(我補充說明這個叫光合作用,有水有陽光就能讓植物的葉片行光合作用,然後會產出養分。)接著全班再一起總結,發現不管是動物、植物還是人都需要水!所以一開始認為最抽象、最遠離學生生活經驗的辨認動植物生存模式,靠著東一個學生拋出自己的知識,西一個學生丟出自己的經驗,教學者再延伸說明、補充,竟也出乎意料的順利獲得完整知識。

在觀察葉片的這個活動中,教學者以外國教案提供的評量層次(未成熟、起步、發展中、穩健)將學生的行為&作品做分析,得到以下結果(表1):

表1.評量層次表


張淑玲(2006)的研究結果指出,科學家故事繪本電子書教學提升了學生對科學的態度、科學本質,繪本電子書生動的動畫也吸引學生目光,使其清楚了解科學家的實驗過程,進而提升學生思考與批判能力。陳靜美(2014)的研究結果也提到,以繪本為媒介之科學探究教學使學生在科學探究的能力上有顯著成長。這次的教案整體實施下來,發現用傳記繪本進行教學除了能夠讓學生了解一位名人的故事外,還能讓學生實際感受和體驗當科學家的歷程,並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另外在實施過程中,善用電子科技的功能確實能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和專注度,甚至是學習成效。好比用電子動畫將原先在同一頁的畫面拆開呈現,中途讓學生就僅有的一點畫面進行預測和推敲,再慢慢呈現完整畫面,這樣的過程除了讓學生覺得有趣外,也讓學生邊聽故事邊動腦進行思考,這對學生的推理和連結能力都有正面的助益。段承汧(2015)的研究就指出,利用電子繪本教學能降低大部分幼兒不專注的行為,亦即能有助於提升幼兒的專注力,達到相當之改善效果,且幼兒在經由電子繪本教學後,有助其閱讀興趣的提升。周宛璇(2019)的研究結果也提到電子繪本對於國小二年級學童在整體閱讀動機和閱讀行為的提升效果上優於紙本繪本。由此可見,科技融入繪本的教學,對學生學習是有幫助的!

 四、教學省思


(一)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
學生在這三堂課當中,確實從繪本中獲得樂趣、了解珍古德這位名人、實際體驗當科學家進行觀察的經歷、學到專業知識(特別是植物中的葉子結構)、探討議題(時代背景對性別的想法/人類與環境、生物的關係),整體而言的實施成效很不錯!

(二)發現學生的興趣,從而思考下次可增修的教學內容
實際實施後,教學者發現學生最感興趣的面向有兩個:

1.觀察葉子並進行圖解。
學生很享受專注觀察某事物,特別是他們都想當一個觀察敏銳的人,所以一直很專心、很仔細的想發現其他人都沒發現的細節!再者因為該班本來就有做筆記的習慣,所以學生會認為圖解就像筆記,可以盡情的使用箭頭/線段等等把自己的觀察記錄下來很有成就感。

2.不同時代背景下,人們有哪些不同的思維?
可能是因為無法跟過去的人接觸,而且發現那些人的想法跟現在社會差很多,所以學生會非常好奇,譬如:以前的人居然認為女生不用讀書?因此教學者省思下次再實施這份教案時,可以增加的部分是--介紹各個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文化和價值觀,讓學生和現在所處的社會價值觀做比較,並帶學生去探討為什麼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人們會有這樣的想法或觀念?最後問他們支持什麼樣的價值觀?為什麼會選擇支持這種價值觀?進而提升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

(三)教學遇到的困境 這份教案實施起來的最大困難處就是:學生的生活經驗太少。好比介紹到珍古德看完泰山這本書之後很有共鳴、因而產生夢想時,大概有九成的學生露出疑惑的表情,原來是因為他們沒聽過泰山的故事!所以無法理解為什麼看完泰山這本書會讓珍古德有這樣的念頭出現?為了讓學生理解來由,教學者只好中途再穿插說明泰山的故事,這樣學生才能明白珍古德為什麼看完這本書後會產生共鳴?
教學者後來反思出在教學中可以替換教材,用一個現在孩子看過的故事來作比擬,像是【與森林共舞】這部影集跟泰山的情節極為類似,一樣都提到人類孩子被動物養大的歷程,而因為這部片是近幾年上映的,孩子們比較有機會接觸,就能較為順利的類推經驗。

(四)教學者自身能力的重要性
孩子的聯想力真的潛力無窮!原先認為生活經驗尚少的二年級學生,可能無法對繪本內容有太多的共鳴,但其實他們都能用自己僅有的生活經驗去對繪本內容進行聯想,教學者發現只要允許他們盡情發想、討論,學生就不會害怕自己會不會講錯話、不會擔心問題是否有標準答案。當教室營造出開放多元的氛圍時,不同學生的生活知識和體驗,就會緊扣在一起,為全班編織出一張來自不同生活背景的學習網,這是教學中最美麗風景!惟本次有結合自然領域,在準備相關自然知識時就幾經困難,教學者必須不斷增強專門知識和專業知識,才能帶給學生完整且深入的學習內容。如能和各個領域的專任老師合作教學,將使跨域教學更為完善且美好。

(五)多文本學習的相關繪本推薦
以下五本繪本是從第三者的角度去詮釋珍古德的生平故事,畫風童趣、內容易讀,適合剛入手閱讀傳記繪本的讀者。

1.黑猩猩的好朋友(作者/繪者:貞娜‧溫特Jeanette Winter)

2.大自然的守護者-珍古德(作者:周姚萍、繪者:李昱町)

3.I am Jane Goodall(作者:Brad Meltzer、繪者:Christopher Eliopoulos)

4.Who is Jane Goodall?(作者:Edwards,Roberta)

5.Jane Goodall : My First Jane Goodall(作者: Maria Isabel Sanchez Vegara)

另外五本繪本是珍古德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去介紹自己的經歷,從中可以更了解珍古德的真實樣貌,也能更貼近珍古德本人的信念。

1.小奇與大亨(作者:珍古德Jane Goodall、譯者:蔡書璿、繪者:亞蘭.馬克斯Alan Marks)

2.愛的十大信念(作者:珍古德Jane Goodall、麥克貝克夫Marc Bekoff)

3.Reason for hope : A Spiritual Journey(作者:珍古德Jane Goodall)

4.Through a window : My Thirty Years with the Chimpanzees of Gombe(作者:珍古德Jane Goodall)

5.In the shadow of Man(作者:珍古德Jane Goodall)
 

 參考資料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議題融入說明手冊》,臺北:教育 部,2019 年,頁 12。
劉淑雯(2019),STEM 領域女力崛起--讀出女孩超能力,科學研習月刊, 58(02)。臺北:科教館。
劉淑雯(2019),如何為孩子選擇科普書?劉淑雯推薦四大類書籍。親子天下。
劉淑雯(2018),簡單6步驟,幫助孩子愛上科學。親子天下。
劉淑雯(2020),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與多文本閱讀,國語文教育電子報,第30期。
劉淑雯、孫俐婷、郭妍希、蔡佳蓁(2020),STEM領域女力崛起--讀出女孩超能力,科學研習月刊, 58(03)。臺北:科教館。
劉淑雯(2020),在繪本中發現漁船的構造與功能-像科學家一般的閱讀,科學研習月刊, 59(05)。臺北:科教館。
劉淑雯(2020),可可冰之跨域教學研究,科學研習月刊, 58(02)。臺北:科教館。
劉淑雯(2020),讀繪本習料理科學,科學研習月刊, 58(02)。臺北:科教館。
段承汧(2015)。電子繪本教學對幼兒專注力及閱讀興趣影響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博碩士論文知識網。
張淑玲(2006)。科學家故事繪本電子書教學對科學學習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博碩士論文知識網。
陳靜美(2014)。以繪本為媒介之科學探究教學對低年級學童科學探究能力與科學學習興趣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博碩士論文知識網。
周宛璇(2019)。國小二年級學童使用電子繪本與紙本繪本之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影響差異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博碩士論文知識網。



劉淑雯
臺北市立大學師資培育及職涯發展中心助理教授
孫郁雯
臺北市立三玉國民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