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查詢
���共找到
13627筆。
如查無相關資訊,可至
進階搜尋
進行查詢
課程名稱 回聲筒 科別 物理 作者資料 實驗組 授課對象 親子 課程時間 1小時 教學目標 1. 知道聲音的傳遞需要介質。 2. 了解產生回音的原因,並知道生活中能夠產生回音的環境。 3. 製作回音筒。 課程簡介 認識回音的原理,聲音傳遞與介質的關係。 教學流程 一、 引起動機(5分鐘) 請同學分享曾經在那些地方有聽過回音,並提出想法:這些地方有什麼共同的條件。 二、 發展活動(20分鐘) 1. 說明聲音的產生是因為物體的振動,聲音也可以讓某些物體振動,例如對塑膠杯口說話,用手輕觸杯底,可以感受杯底的振動。 2. 聲音的傳遞需要介質,例如空氣。配合真空保鮮罐演示當空氣消失時,聲音無法傳遞。 3. 介紹回音的原理,討論生活中有些場域有可能產生回音。 三、 操作活動(25分鐘) 1. 回聲筒製作 器材:塑膠杯2個、A4塑膠片1張、長10公分彈簧1條、膠帶、鑿子。 操作步驟: (1) 將塑膠杯中央鑽洞,擇一塑膠杯將彈簧卡入杯底部小洞。(*使用鑿子時請特別注意安全!) (2) 將塑膠片捲成筒狀重疊約5mm,中段以小段膠帶黏貼固定。 (3) 以裝置彈簧之塑膠杯底部套入塑膠筒其中一端,微調筒徑大小使它可卡住塑膠杯並將它黏貼。 (4) 將兩塑膠杯底部以彈簧相連,並使兩塑膠杯分別卡在筒子兩端開口。 (5) 完成製作。 2. 教導學生對塑膠杯呼喊,不需要太大聲,就可以聽到奇妙的回音。 3. 可調整操作步驟(2)~(4),只將兩塑膠杯底部以彈簧相連,讓學生對回音筒說話,調整彈簧伸長長度,觀察回音效果之變化。 四、 綜合活動(10分鐘) 1. 解釋回音筒原理。 2. 補充有些場域並不希望有回音的產生,例如音樂廳,因此會設置許多吸音的材質,減少聲音的反射。 所需材料或儀器 塑膠杯2個、A4塑膠片1張、長10公分彈簧1條、膠帶、鑿子。 關鍵字 聲音的介質、回音。 與教材的相關性 216-1a.察覺物體發聲時,有在振動(例如說話、打鼓)。 216-4e.察覺波遇障礙物發生反射、折射的現象。 422-3b.知道動物可用聲音傳遞各種訊息。 422-4a.知道利用超聲波可作測量。 422-1c.製作通話筒,傳送聲音。 411-4a.實際製作一個成品模型。
> 更多
課程名稱 酸小姐遇見鹼先生 科別 化學 作者資料 實驗組,李致翔、許兆芳、邱庭煒、陳春男 指導教師 孟令政 授課對象 3-4年級 課程時間 2小時 教學目標 1. 利用生活中的素材,來進行酸、鹼物質混合的實驗。 2. 觀察酸性和鹼性物質互相混合後的化學反應,並進行討論及思考。 3. 能經由實際的操作,培養科學能力及建立對自然科學的興趣與好奇心機。 課程簡介 以「酸鹼」為主軸,設計了的科學活動,並藉由「動手玩科學」讓學生培養科學的態度及實驗的精神,也藉由酸、鹼物質中和的化學反應具體呈現,讓學生可以親身體驗到其「酸鹼」的奧妙。 教學流程 一、 喚起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 授課25分 1. 生活中的酸與鹼 授課5分 想一想生活中到底有那些東西是酸、那些東西是鹼? 2. 認識酸與鹼 授課20分 a. 認識石蕊試紙 現象: l 紅色石蕊試紙:碰到鹼性液體會變成藍色。 l 藍色石蕊試紙:碰到酸性液體會變成紅色。 b. 認識酸與鹼 定義: l 酸:是溶解在水中能產生氫離子(H+)的物質,它能與鹼產生中和作用,並且使藍色石蕊試紙變成紅色。 l 鹼:是在水溶液中能產生氫氧根離子(OH─)的物質,能與酸產生中和作用,並且使紅色石蕊試紙變成藍色。 l 中性:當溶液碰到紅色及藍色石蕊試紙皆不會變色。 c. 測量酸與鹼 l 材料:三張紅色石蕊試紙、三張藍色石蕊試紙、糖水一杯、小蘇打水一杯、檸檬汁一杯。 l 利用這三種試紙分別檢測這三杯液體並寫下來出它的變化。 本堂課所採用之材料都是屬於較無害之酸、鹼物質;但日常生活中或化學實驗室內,還有許多酸、鹼性更強的物質,例如鹽酸等清潔劑,像此類具危險性質的物品,不可以拿來做類似實驗或任意混合,以免發生危險。 二、 實驗室也能做汽水 30分 1. 製作汽水需要那些成分 授課5分 想一想大家常喝的汽水到底是用什麼東西做成的,汽水放久了會變成什麼東西。 PS:準備汽水的空罐發下去讓學生觀察。 汽水簡單來說就是糖水加上二氧化碳所完成的糖水,而汽水的成分當中哪幾種可以變成二氧化碳呢? 2. 汽水我也會做 授課25分 a. 材料說明與認識。授課5分 l 材料:檸檬酸、小蘇打粉、糖水、水晶杯、攪拌棒。 l 注意:製作出來的汽水不能食用,必須跟學生強調。 b. 實驗 授課20分 l 檢測這三種液體的酸鹼性。 l 在水晶杯中裝入開水約150ml。 l 將10公克的糖放入杯中並攪拌均勻。 l 加入1公克的檸檬酸攪拌均勻並觀察其現象,並量測其酸鹼性。 l 加入1公克的小蘇打粉攪拌均勻並觀察其變化情形,並量測其酸鹼性。 l 比較市售汽水,並量測其酸鹼性。 三、 氣球變大了 30分 1. 問一下同學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氣球變大? 授課5分 2. 看看誰的比較大 授課20分 a. 材料說明與認識。授課5分 l 材料:檸檬汁、小蘇打粉、氣球、寶特瓶、電子秤。 b. 實驗 授課15分 l 每組分別倒入20CC或30CC的檸檬汁於的各組的保特瓶中。 l 每組分別取10g及20g的小蘇打粉放入氣球內。 l 再將氣球套在瓶口上,同時使用橡皮筋固定。 Ps:注意此時不可讓小蘇打粉掉入瓶內與檸檬汁反應 l 把氣球拉直讓小蘇打粉掉入保特瓶內,觀察一下是不是每組吹的氣球都一樣大,誰的會比較大。 四、 火山爆發 1. 問一下同學火山為什麼會爆發? 授課5分 2. 看看誰的最會噴 授課20分 a. 材料說明與認識。授課5分 l 材料:檸檬汁、小蘇打粉、黏土、罐子、紙盤、紅色色素、洗碗精。 b. 實驗 授課15分 l 將罐子固定在紙盤上。 l 在罐子的周圍用黏土堆疊出像小山一般。 l 先將紅色色素與洗碗精加入檸檬汁中 l 將調配好的檸檬汁倒入罐子中。 l 等待老師將蘇打粉加入。 l 觀察其變化。 Ps:注意此時學生應遠離桌面。 注意!如果不小心被溶液噴到身體,請用清水大量清洗。 五、 課程原理 此一課程主要的原理皆套在利用碳酸氫鈉下去酸鹼中和,所產生的化學變化過程中一定會產出二氧化碳此一原理下,不斷的反覆實驗驗證。 碳酸氫鈉(化學式:NaHCO3),白色細小晶體,在水中的溶解度小於蘇打。50℃以上開始逐漸分解生成碳酸鈉、二氧化碳和水,270℃時完全分解。碳酸氫鈉是強鹼與弱酸經中和作用後生成的酸式鹽,因此溶於水時呈現弱鹼性。 碳酸氫鈉加入酸(如醋酸),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化學反應式如下:CH3COOH+NaHCO3→CH3COONa+CO2+H2O 另一方面,小蘇打經由加熱會產生二氧化碳,因此常利用此特性作為食品製作過程中的膨鬆劑,其化學反應式如下:2NaHCO3 → Na2CO3 + H2O + CO2 所需材料或儀器 以組為單位:盤子一個、罐子一個、紅色及藍色石蕊試紙各10張、小蘇打粉、檸檬酸、檸檬汁、黏土少許、攪拌棒、電子秤。 關鍵字 酸鹼中和、二氧化碳。 與教材的相關性 218-2a.察覺生活周遭某些物質的性質會改變。 226-2a.能利用氣味、觸覺、味覺簡單區分常見食物的酸鹼性。 226-3a.能知道及區辨常用酸鹼物質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上的應用。 226-3d.能運用指示劑觀察酸、鹼溶液混合的酸鹼性變化。
> 更多
線上教學資源
為什麼味道鮮美的臭豆腐,聞起來那麼臭?
1. 臭豆腐並不是腐敗了的豆腐,應該說臭豆腐是豆腐的特製品,因此臭豆腐不僅可以吃,其味道還頂鮮美! 2. 臭豆腐雖然是從豆腐製造出來的,但其成份已與豆腐的成份不同。臭豆腐的製法是先由大豆經加工做出含水量較少的豆腐,然後種入特定的?菌使其發酵。如此使原來的蛋白質分解成含有硫的胺基酸,因此豆腐的重要成份是蛋白質,而臭豆腐的重要成份是蛋白質經?菌分解後的胺基酸(因為胺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 3. 臭豆腐是豆腐中的蛋白質經?菌發酵後所產生的胺基酸,因蛋白質是以胺基酸為基本單位所組成的高分子物質,而胺基酸是由碳、氫、氧、氮及硫等原子所組成的化合物。蛋白質經?菌分解所產生的含硫胺基酸會再進一步分解產生少量的硫化氫氣體,因而臭豆腐聞起來會有一股很像臭蛋那樣的刺鼻臭味。有人說臭豆腐越臭,味道越鮮美,這表示有臭味的硫化氫的量越多,豆腐中的蛋白質分解得越多,因此臭豆腐中就含有較多量味美的胺基酸。許多種的胺基酸都具有鮮美的味道,例如所謂的「味素」也是蛋白質經發酵成為胺基酸的產物。
> 更多
科展作品檢索
壓出一片天空 ─ Arithmetic壓縮演算法實作
Arithmetic 乃由 P.Elias所提出的壓縮理論,雖然其「理論壓縮率」頗高,但因所需之記憶體過多、速度太慢(因需大量計算),故難在早期電腦上實現,近期個人電腦速度大為提高,且記憶體尚稱足夠,但 ZIP 壓縮法和其他壓縮法(如 LZW , LZSS , ARJ 等)已提供不錯的壓縮率和多樣的功能,故鮮有 Arithmetic 壓縮法之綜跡 …… 偶在一書上見到此壓縮之理論,驚於其高壓縮之率與特殊的壓縮方法,故興「實作一番」之念,以解其「冰封」之憾 ……
> 更多
科展作品檢索
探討溶質、溫度、濃度對於液體表面張力之影響
凡作用於液體表面,使液體表面積縮小的力,稱為液體表面張力( liquid surface tension ),因液面上部蒸氣或空氣分子不如液體內之分子密,故內部分子力(inter molecular force ) 較大,使分子有走向液體內部的趨勢,因此液體表面常生面積縮小之張力。表面張力之測量,應在受檢液體與其自身所蒸發之蒸氣達到平衡狀態時,但Renard Ferguson 等氏之研究發視:受檢液體若為水或水溶液時,實驗誤差為0.2 % 左右,可忽略之。液體表面張力以dyne/cm、erg/cm2,兩單位表示,亦即顯示液體單位表面積所具有之能量,影響此值之因素以溫度,溶質為重要,但溶質涉及濃度,吾人一併列入研究範圍,由研究的結論得到溫度升高表面張力降低,又分子量大者,表面張力下降顯著,部分溶質能增加表面張力,經分析發現溶質的加入與陰、陽離子有關。
> 更多
本研究使用非洲鳳仙花葉片為材料,萃取其色素進行光合色素濾紙層析分離實驗,研究不同展開液比例、不同材料處理方式、不同氣溫下的色素展開情形。結果發現: 1. 展開液中丙酮、石油醚、水三者的比例適當,即有良好的色素分離效果。 2. 色素的移動距離是胡蘿蔔素>色素X>葉綠素a>葉綠素b>葉黃素。 3. 在15℃以下,使用90%丙酮:石油醚=2:8或80%丙酮:石油醚=2:8展開液可分離出葉黃素。 4. 以新鮮材料萃取色素較麻煩費時,但結果較無色素衍生物,顏色亦較為鮮明。 5. 濾紙層析大約進行十五分鐘就可以分離出四種色素。 6. 同一層析實驗中,各種色素的Rf值並非定值,而是隨著時間改變。 7. 在20℃至30℃,展開液在濾紙上升的高度皆隨溫度的上升而減少。不同的溫度下,色素展開效果及各色素的Rf值不同。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