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臺灣

玻光粼璃

為研究出可自製的隔熱光學玻璃,我們測量了不同表面覆蓋物的單片玻璃,改變正、反,單、雙面等變因,以各種測輻射儀器找出隔熱最佳的非金屬反面隔熱紙,用其製作雙片玻璃(單層介質)。接著根據普物的多層板公式製造三片玻璃(雙層介質)之L1、L2等間距與不等距模組,發現以熱輻射角度而言,空氣才是最佳介質。實驗後另外計算「單位時間通過的熱量」(Pcond),再將數據套回公式,得出實驗誤差值。接下來製作介質為空氣的四片玻璃(三層介質),實驗後另外計算Sc值(遮蔽係數),並和上述各模組作Sc值比較,發現隔熱效果最好的模組是等距四片氣/氣/氣玻璃」。以普物熱輻射公式(Prad=σεAT4)來看,我們的模組有如下之等式Jin=Jout=Jcond+σεAT4(Pcond+輻射)。

向前衝~自動化磁浮運輸系統之研究

本實驗分成電磁鐵特性研究和自動化磁浮運輸工具的探討,在電磁鐵特性的實驗中研究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當電磁鐵的矽鋼片數、漆包線纏繞匝數和電磁鐵的通電電流愈大皆使電磁鐵的磁力愈強。磁浮運輸工具實驗中目的為發展能使車體平順運行的磁浮軌道,並探討負重對車體懸浮高度的影響,再利用做出的磁浮運輸工具探討列車移動時的順暢度、穩定度和振動情形。在製作磁浮運輸系統的實驗中發現:電磁鐵磁極轉換的頻率、電磁鐵的間隔、磁浮車體的初速度和車體寬度會影響磁浮車體運行順暢度,其中吸引時間介於0.290秒和0.300秒時,可以使列車移動最順暢;吸引0.310秒時為等速運行;振動幅度在0.275秒到0.340秒時較穩定。

挑動心弦-弦長,圖心與新的圖形辨識

本文所探討的是建立一新的幾何描述模型,以過圖形內一點之弦長來描述圖形的特徵值,而其中牽涉到一客觀並方便求得的觀察點(我們稱之為圖心),即弦長標準差最小點,過此點所得弦長集合就是圖形的特徵值集合。我們先研究圓與橢圓的弦長標準差,利用過圓內一點之弦長函數的反函數求出累積分配與機率密度函數,再求得子樣本的期望值與標準差,並以聯合機率密度函數求出母體的分佈。關於不規則圖形的研究,本文先集中在不規則凸圖形。我們發現不規則凸圖形中弦長標準差大小竟然有規則性,而這規則性讓我們可以發展出『篩法』,利用層層篩子逼近弦長標準差最小點。本文最後以此模型比較蛋形、蛋圓、圓形三個圖形的相似性,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

利用深度學習預測中草藥的藥性功能與毒性

近年來中醫在慢性病的治療上已獲得很大的進展,許多中草藥的功能與特性皆是利用人體實驗來找出其效用,中藥內含的成分極為複雜,其功能與毒性測試常依賴於過去經驗醫學,許多中藥仍有待探討與實證,其對人體細胞和基因的影響仍不如西醫。因此目前國內外紛紛開始建置中草藥、成分、化合物相關數據庫供查詢,然而如何讓中醫的功能與毒性科學化變得是很重要的議題。本研究利用化學結構的數據分析來探討中藥成分與人體臟器與毒性的關係性。我們採用深度學習模型以中草藥的化學性質作為輸入,透過化學結構的圖像傳播,來預測中草藥相對應之臟器有效功能與毒性預測,希望透過本研究可以提供中藥對健康影響的依據並作為未來輔助中醫的工具,讓人們可更加了解食用中藥對人體可能有的正面與負面影響。

球形浮體於液面弧度微動力研究

不同於歷屆科展使用如浮沉子(2)、硬幣(3)、試管(5)等”沉體”在”凹”水面上對表面張力做研究,我們使用乒乓球作為”浮體” 並且於”凸”水面上做實驗,過去研究cheerios effect(6)的實驗多使用簡化的模型,忽略了沉體兩側的作用力只考慮沉體與容器邊壁的作用力,因此,我們強調的是,討論浮體兩側液面上因接觸角的差異所產生的水平側向力,並使用電流天平直接量測水平側向力的大小,我們釋放浮體使用影格分析法研究浮體的運動,最後我們得知浮體於液面上運動的機制。

探討rVP1在肺癌細胞上Integrin路徑及Wnt/β-catenin路徑的作用機制

經基因重組技術純化的口蹄疫病毒鞘蛋白rVP1被證實在癌細胞內會經由Integrin路徑對癌細胞的轉移及凋亡產生影響。本研究所探討的是rVP1對肺癌幹細胞H1299及肺癌細胞A549中Integrin路徑與Wnt/β-catenin路徑的作用機制,目的除了要了解兩路徑在肺癌細胞中的影響,也希望能找出兩路徑的交互作用機制。 本研究發現肺癌幹細胞H1299中β-catenin會因加入rVP1而表現量下降,與肺癌細胞不同;肺癌細胞A549中Wnt/β-catenin路徑上游的膜上受體Frizzled-8因rVP1作用而表現量下降;而不論在肺癌幹細胞H1299及肺癌細胞A549中Grb2都不會因rVP1作用而表現量有所改變;Wnt/β-catenin路徑下游產物MIG-7則會因加入Wnt3aligand而表現量下降。 由實驗結果推測癌症幹細胞本身與癌細胞特性不同,可能使得Wnt/β-catenin路徑產生的效果不同;Grb2的變化量則需要更多實驗求證。Integrin路徑會影響到Wnt/β-catenin路徑的上游生成,兩者確實有相互影響。

介面活性劑對電流變現象的影響

本研究在探討介面活性劑對二氧化矽電流變液在外加電場下黏度的影響。主要是用沉降法測試溶液的黏度。經甘油以及90%甘油水黏度的測量後,確定此方法可行。 測量二氧化矽電流變液的黏度後,發現黏度和電場的平方成正比。在電流變液中加入不同體積的介面活性劑triton X-100,發現介面活性劑體積百分濃度為3.75%、二氧化矽體積百分濃度20%和介面活性劑體積百分濃度為1.875%、二氧化矽體積百分濃度10%的流變效果最佳。研讀介面活性劑橋理論後,我推測造成上述差異是介於兩二氧化矽粒子間介面活性劑的量。當介面和法向量的夾角接近90度時其作用力為最大;而介面活性劑的量稍微多或少時,因為角度的改變,使其作用力減少而黏度減少。觀察電流變液中氧化鐵粒子在低電壓和高電壓的運動,發現粒徑較大的粒子在高電壓下無法運動,推測為高電場下鍊與鍊之間距離縮小造成。

眼位變變變-蝌蚪變態前後眼睛型態轉變之研究

兩棲類是一群可以在水域及陸域棲息生活的動物,幼體期蝌蚪生活在水中,具尾巴可四處游動,多數為濾食或刮食,但變態後的成體青蛙主要生活在陸地,吐出長舌捕食會動的生物。因此蝌蚪變態前後不僅生存環境大為改變,攝食行為也從被動取食轉為主動攻擊,所以推測牠們在變態過程中,眼睛位置會有所變化,形成更大的雙眼(立體)視覺區,適應變態前後的劇烈改變。本研究運用向量幾何作圖方式,將頭部眼睛位置座標數值化後,分析不同蝌蚪變態前後眼睛位置與雙眼視覺的變化情形,試著找出變化趨勢與棲地、行為或演化之間的關聯性。結果發現不同眼睛類型的蝌蚪在變態過程中,眼睛位置會有不同的轉變過程,但變態之後,眼睛皆會往頭部兩側移動,眼睛至吻端的距離變短,導致雙眼視覺區變大,更具立體視覺,可精準判斷獵物位置。此外也發現蝌蚪視野範圍主要受水層高低影響,高水層蝌蚪眼睛位於頭兩側,低水層蝌蚪眼睛則生長在背部。成蛙視野範圍影響因素有棲地、行為及親緣關係,棲地分析結果顯示會在水陸兩邊活動的成蛙視野範圍最大。水棲型的福建大頭蛙具有強領域行為,陸棲性黑眶蟾蜍具瞄準捕食行為,故雙眼視覺都較大。同屬於樹蛙科的蛙類雙眼視覺大小的影響因素主要與為活動高度有關,樹棲型樹蛙因需在樹林活動,演化出較大的雙眼視覺,以利判斷空間位置。艾氏、王氏與碧眼樹蛙等親緣關係接近的姊妹種因生殖行為類似,蝌蚪與成蛙都演化出具有相似的眼睛型態。

「食.石」-石煮火鍋石材選用之探討

石頭火鍋為阿美族的傳統美食,石頭火鍋的烹煮方式稱為石煮法,石煮法顧名思義是將石頭加熱後置入水中加熱,為阿美族人的生活智慧,因為有這種熟食方式,讓阿美族人出門在外無須攜帶任何餐食,只要找到烹煮材料,便可以就地炊事,是十分重要的傳統文化。 本研究試用了九種不同種類的岩石進行實驗,分別是蛇紋岩、花崗岩、石英岩、安山岩、片岩、玄武岩、大理岩、白雲母片岩及板岩,再以溫度、TDS、PH和加熱後變化等方面來比較這些石材,針對各種實驗的結果,進行分析及探討,並找尋出哪一種石材最適合加熱石頭火鍋。經過分析及整理,蛇紋岩的加熱速度,溫續、水質、碎裂情形等,大部分優於其他岩石,是九種岩石中,最適合用來烹煮石頭火鍋的石材。

自轉易導致presupernova階段 ? 探討恆星自轉於演化過程及最終狀態扮演之角色

自轉是塑造恆星演化的關鍵物理因素(A. Maeder et al. 2012),然而,在一些研究當中,模擬恆星演化仍會選擇忽略旋轉的影響(Pietrinferni et al. 2004),這開啟了我探討自轉在恆星演化扮演的角色之興趣,於是展開以下研究。MESA(Modules for Experiments in Stellar Astrophysics)為一專業天文物理界中普遍使用之電腦程式,能模擬各種恆星演化場景,本研究藉由MESA模擬不自轉至具自轉程度差異之恆星演化模型,探討其演化過程之變化及最終狀態之差異。研究結果分析發現自轉混合導致不同殼層位置之元素有更好的對流性,因而產生較好之化學同質性質 (Chemical Homogeneous),而自轉效應在驅使恆星進入presupernova階段亦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