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5

 

總召集人的話

心裏常常想著什麼是好的科普文章?科學內涵是首要的,太淺顯易懂顯得沒有深度,立論堅實又顯得不夠平易近人;容易理解又有足夠深度的科普文章一定來自在該領域有深入耕耘的作者,因為深入耕耘,才有能力在文章裏信手捻來講得有味道又有畫面。科普從往常的匱乏模式、上對下的傳播,到近來的公眾理解科學甚至公眾參與科學,都可以廣義的稱之為科學傳播。科學傳播可以定義成運用適當的技術、媒介、活動及對話,以產生個人對科學的AEIOU回應:意識(Awareness)、樂趣(Enjoyment)、興趣(Interest)、意見(Opinion-forming)、了解(Understanding)。我們看到的許多科學節目、科學動畫或是科學影片,多少都有AEIOU的不同程度回應;不管在教室內的科學課程或是在教室外的科學活動或是不同通路的媒體傳遞具科學內涵的報導等等,都屬於科學傳播的一環;疫情期間大家也變成了自媒體的一員,跟科學傳播的關係更是密不可分。如何吸引受眾的目光、讓他知道要表達的科學意涵、也願意採取行動學習科學,這都是第一線教師一致努力的目標。

本期的專題主題是綠色永續化學,想到化學就想到連續劇《絕命毒師》(BreakingBad),這個節目跟《CSI犯罪現場》一樣,讓大家在休閒娛樂過程學習許多化學知識。有個不變的道理是:當我們想解決一個眼前的問題,在過程中會有很多的問題陸續出現,再來就是一個多變數耦合的問題;只有透過review歷史吸取前人經驗,才能宏觀的訂定目標策略,透過最大利益來解決長遠的問題。這個道理在綠色永續化學的各個子題中都期待大家檢驗,保有此思維的思考,常常問有這麼好嗎?會不會衍生更多的問題?

我們與化學相遇總是在《絕命毒師》《CSI犯罪現場》這麼驚險的場合嗎?對於化學我們是無可迴避。從源頭的管控讓有害物質的釋放、以及環境遭受的衝擊降到最低,生產過程提升使用率、減低衍生物及減廢等都是黃琴霏老師所提綠色化學的理念。菱角產地台南官田區就為每年龐大的菱殼廢棄物所苦,成大化學系林弘萍教授在專業上透過碳化產出菱殼炭,成為吸附異味的官田烏金,以及造粒後吸附精油緩慢釋出氣味的產品;化學專業在循環經濟充分發揮。沒有二氧化碳淨排放的循環是生質能的典型特色,生質物氣化技術的前世今生既古老又充滿機會。所有的化學物在某種劑量以下都可能是安全的,零檢出是不可能的,這些一般的常識的不足也曾在國內的大新聞中如空氣般的日常;當我們發現很多昨是今非時,就該發現國民科學素養其實不差,反倒是政治問題凌駕科學議題;生活環境中避免不了化學,劑量及傳遞途徑的基本常識很重要,唯有知己知彼,才能免於恐懼並避免危險;日常面對及接觸的空氣清淨機、臭氧機、除草劑、戴奧辛等都需要我們認真的對待理解,把沒有不毒的化學物質變成劑量正確的仙丹。食物安全是大家的切身問題,絕對不會被忽視,三聚氰胺、瘦肉精、塑化劑等等都是重要的案例;資訊傳遞的途徑從傳統媒體的不夠即時性到現今的社群媒體及自媒體,在深度及廣度上傳統媒體更是節節敗退,但也因為真偽難辨,科學的基本常識以及處理事情的科學態度都是避開假新聞荼毒的墊腳石。

教學現場 「物體本身沒有善惡,它的價值要由人們決定」,YouTube上製作滿二百集「科學五分鐘」的謝迺月老師,透過九個以酒精為主題的科學動手做活動,為酒精平反,也讓我們透過動手操作對於酒精相關的許多化學知識更加有感理解。食物烹調過程中熱傳導相關的問題長久以來與人們密不可分,生活中的問題透過實作讓學生有感且理解綠色化學精神。麗山高中的化學老師跟物理老師合開課程,讓我們知道探究與實作從氣體主題轉變到火箭主題的過程,從課程規劃、課程實施以及加入軟體使用的疫情解決方案,化學&物理課程不是漂亮的水果拼盤,而是讓讀者有感真正融合的綜合果汁,都是第一線老師很棒的學習典範。

科學新知 我們熟悉地球的磁場,那太陽系其他行星也有磁場嗎?亞洲首位獲美國礦物學會會士女科學家龔慧貞老師透過地核發電機理論模型幫您解密行星磁場的形成機制。臺灣一年平均雨量接近全世界平均值的三倍,但是卻也是嚴重缺水區域,蓋水庫絕對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您喝過千年以上年紀的礦泉水嗎?〈隱身大地的晶瑩寶藏〉一文會讓您讀得很有畫面,地底下溫泉、伏流水、水中礦物質等的許多水資源秘密也將一一揭曉,讓我們知道師法自然是永續經營之道。預測一直是個迷人的問題,股市預測、推估產能、天氣預報等等,透過歷史資料的建模與及近期資料的觀測,融合觀測資料及模式模擬的資料,已經是近來氣象分析的重要工具;在極端氣候下及非線性氣候方程條件下的不確定性必然存在,數值模擬更具挑戰。

特約專欄 透過科學家繪本閱讀及延伸的探究活動,去連結學生生活與知識,也透過閱讀科學家典範的日常去理解其性格並喚醒讀者自身的科學家性格-「像科學家一樣思考、進行探究」,提升讀者對科學研究的興趣。STEAM課程融入探究實作現場會遇見的問題、阻力、解決方案以及可以獲得的回饋,都在第一線教師的反思表達中呈現於文章中。天平是個公正平等的象徵,被用在買賣交易也用在司法圖騰;現在有個不公平的天平,如何透過這個奇怪天秤找出五個硬幣中的唯一偽幣,如何找出十一個硬幣中的唯一偽幣?這是讓人黏著度很高的問題,花點時間,享受解題的樂趣。

科教館GO好玩 科教館〈女性科技人才培育課程綜論〉一文從教師面以及學生面的培訓角度呈現其實施流程及建議。科學活動的舉辦受限於疫情,科教館線上營隊建立的合作模式、教學內涵及教案都是重要參考資料。科教館透過執行「結合適性回顧機制之自主科學DIY數位創新學習」計畫的成果,來呈現透過科技突破時空限制,開創數位創新教學,也是後疫情時代下之教學改變契機。

總召編輯委員 - 李旺龍

關於本刊

出版單位: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發行人:劉火欽

總召集人:李旺龍

編輯委員:

物理科吳仲卿/陳耀榮/李柏翰/盧玉玲

|

化學科古建國/許良榮/王伯昌/林如章/周金城

|

生物科王美芬/蕭世輝/陳建志/郭淑妙

|

地球科學許民陽/王郁軒/李文禮/謝隆欽

科技科張玉山/汪殿杰/林育沖/趙珩宇

|

數學科李源順/鄧家駿/溫世展/張宮明

|

跨領域學科李名揚/連信仲

|

特約專欄 游森棚/黃琴扉/陳正改/劉淑雯

策劃:曾聰邦

主編:吳中益

本月專題特約主編:古建國

編輯:佟冠誼 林博雅

網頁設計編輯:施曉恬

投稿規範請來信詢問:article@mail.ntsec.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