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是由生物及其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所構成,所以要了解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需要了解該部分如何與其他部分交互作用。因此,「生物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是12年國教自然科學領域課綱中國中教育階段學習重點「生物與環境」主題中的兩項次主題之一。本期特別以「生物與環境的對話」為專題。
「本期專題」單元共有五篇文章,〈亞洲島弧青斑蝶散佈生態探討〉介紹青斑蝶的生存策略、標識再捕法和臺日兩國交流。〈臺灣的蝸牛暨其生態〉介紹蝸牛的定義、經濟價值、傳染性疾病和生態 。〈歐亞水獺:金門淡水生態系中的頂級掠食者〉介紹倖存於金門島的歐亞水獺棲地及食性研究等。〈浮游生物:一群海洋流浪漢開的美食街〉介紹人類發展與浮游生物的關聯、浮游生物在地球生態系運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浮游植物及浮游動物。〈臺灣的候鳥〉介紹與候鳥相關的遷徒、遷徙原因、遷徙能源、遷徒時定位方向的依據、濕地鳥的遷徒……。
「教學現場」單元刊登三篇文章,〈「楨」探教室-由廚餘桶的柚香事件說起〉分享在課程設計中兼顧「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目標」、「培養課程設計的能力」及「採用多面向及多元評量」的案例。〈以預測、觀察、解釋開啟科學實驗教學〉分享許多教師在校園裡運用的POE教學策略與作者經驗的融合。〈和孩子在大自然裡學生物的核心概念〉分享家長可以如何抱持開放心態,跟孩童討論你的觀察和推想脈絡,使貼近他們的生活經驗及理解程度,及用問答的方式帶入生物主軸概念。
「科學新知」單元刊登〈運用立體模型教學來探究聖嬰現象〉一文,分享作者所設計的一組聖嬰與反聖嬰現象在赤道太平洋的立體模型及其應用經驗。
「特約專欄」單元刊登四篇文章,〈博物館友善平權思維初探-以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為例〉分享筆者和夥伴於科教館所規劃身心障礙者的建議參訪動線以及繪本閱讀和科學操作的體驗課程。〈暮然「迴」首,STEAM就在你我身邊〉分享一個呼應STEAM教育的主題式教學單元-迴力鏢。〈火星探究的新任務:人類登陸火星的超前部署〉介紹火星任務的太空接力賽、地質證據如何揭露火星的氣候環境變遷、以及21世紀的火星生命旅程 。〈森棚教官數學題-散步的費波那契〉則拋出在散步中找最遠的落腳處可以離家盡量近之走法的問題。
本期「科普活動報導」單元刊登兩篇文章,〈中研院「院區開放 OPEN HOUSE」你與最高學術研究機構最沒有距離的一天〉介紹該院每年10月舉辦的「院區開放 OPEN HOUSE」活動。〈串出不一樣的思維能力-以STEAM概念發展女力空間思維〉介紹使用串珠協助學生探索立體結構及空間思維能力的STEAM課程。
總召編輯委員 - 李隆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