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本土就是斯土斯民,對斯土斯民的愛與關懷該從認識做起。臺灣有多樣的生物礁和火山地形,值得我們透過多種管道多加認識。本期特別以「臺灣的藻礁、珊瑚礁與火山地形探秘」為專題。
「本期專題」單元共有四篇文章,〈臺灣西北海岸藻礁的前世今生〉一文介紹西北海岸的藻礁特性及其發育和氣候與海岸變遷的關係,以及近期海岸線進退和藻礁的關係。〈臺灣西北海岸藻礁的生態價值〉一文釐清西北海岸藻礁的獨特性、說明西北海岸藻礁的重要性、和提醒大家這些藻礁的生態系服務。〈恆春半島隆起珊瑚礁的前世今生〉一文介紹隆起珊瑚礁的形成與礁相、更新世和全新世的隆起珊瑚礁、隆起珊瑚礁的伴生地形。〈基隆北方四火山島探祕--基隆嶼、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地景資源〉介紹這四個火山島的地景資源。
「教學現場」單元刊登兩篇文章,〈臺灣西北海岸的地質地形教學資源〉一文分享利用北海岸的地質地形景觀實察活動,實現12年國教新課綱三大面向核心素養和融入重大及重要議題的想法。〈大屯火山區地景巡禮〉一文介紹大屯火山群的噴發史、火山群相 、火山岩、火山作用的地質景觀及別具風味的火山溫泉。
「科學新知」單元刊登四篇文章,〈為大氣層體檢:福衛三號與福衛七號的觀測〉一文介紹面對極端天氣,觀測資料是天氣準確預報的關鍵,福衛三號觀測借重掩星法已在國際間贏得「太空中最精準的溫度計」的名號,而福衛七號已在2019年6月順利升空並成功通聯。〈太陽系的矮行星〉一文介紹冥王星和穀神星等矮小但重要的行星。〈臺11線地質慢旅行6--大峰峰奇岩與八仙洞遺址〉一文介紹花東海岸公路上大峰峰奇岩與八仙洞遺址之地質景觀與地質意義。〈酵素進階的植化素多酚〉一文介紹植化素是什麼及其與中醫五行五色的呼應、以及富含植化素的蔬果及其作用等。
「特約專欄」單元刊登三篇文章,〈讀繪本習料理科學〉一文介紹如何以《石頭湯》和《鬆餅鬆餅》兩本料理繪本帶出課程。〈STEM綠色化學教具研發與教學〉一文分享自行研發的一套STEM綠色化學教具「可攜式泛用微型反應器」。〈電話魔術〉一文則拋出猜出由電話號碼所衍生數字的問題,供讀者自主探索或發想科展題目。
「科普活動報導」單元刊登〈全新的體驗--在火車上玩科學〉,報導主辦2019年第四屆臺灣科普列車的經過與感想。
本期「科教館GO好玩」單元刊登〈MorSensor積木好好玩--新興科技在探究實作之創意應用〉一文,介紹一群臺北市校園數位氣象網的種子教師在科教館研習MorSensor無線感測積木原理及應用的緣由與經過。
總召編輯委員 - 李隆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