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既珍貴又脆弱的藝術品或文物,為了了解它的健康狀況,我們會利用各種可見光和不可見光進行「非破壞性檢測」。光是一種電磁波,以波動的形式在空間中進行傳播。
波長數據引用自「翰林雲端學院高中物理」

來看看這些光線如何應用在我們生活中吧!
-
紫外線
波長:10奈米至400奈米
雖然肉眼看不見紫外線,但你一定能感覺得到它的存在,尤其在夏天,如果在戶外待太久,皮膚就會變黑甚至紅腫疼痛,這是因為紫外線有強大的能量,能讓皮膚產生黑色素,破壞皮膚組織,甚至也會傷害眼睛,千萬不要輕忽它的威力! -
紅外線
波長:750奈米至100微米
紅外線在日常生活的環境中無所不在,像是當我們靠近火爐或熱的物體時,紅外線會讓我們感覺到溫暖,它的特性在於可以被皮膚吸收,進而轉換成熱量。家裡電視及冷氣所使用的遙控器也是用紅外線傳送訊號。 -
伽瑪射線(γ射線)
波長:0.01奈米以下
與可見光、紫外線以及X射線相比,γ射線的波長更短,能量也更大,可以用在醫學檢驗及治療,因為操作上具有高度危險性,我們在處理伽瑪射線時,一定要穿戴特殊的防護服裝。 -
X射線(X光)
波長:0.01奈米至10奈米
因為X射線波長很短,所以對物質有穿透力,非常適合用來檢查物品的材質和結構,而且不會對物品造成破壞。在醫學上,X射線可以幫助醫生看到人體內部的骨骼和組織,這樣就可以更精確地診斷疾病,幫助病人早日康復。 -
微波
波長:1毫米至1米
最熟悉的微波應用就是「微波爐」了,微波爐會產生微波,使食物裡的水分子快速搖晃、彼此碰撞磨擦,產生熱量,達成加熱食物的目的。 -
無線電波
波長:15公分至2公里
無線電波常被用於長距離的通訊,具有不易被阻擋、可調整頻率等特性。雖然我們看不見無線電波,但其實手機、電視或收音機都會以無線電波的形式傳送,並轉換成我們可以聽見的聲音或可以看見的影像。 -
可見光
波長:400奈米至750奈米
可見光是人類看得見的電磁波,在日常生活中,可見光大部分都來自太陽,這是自然光源;而我們在室內使用的燈光則是來自人工光源。各種顏色的光若依波長從大到小排列,分別是紅光、橙光、黃光、綠光、藍光、靛光以及紫光,這些顏色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形成連續的可見光光譜。光的顏色可由不同波長的光混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