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陶在哪裡?
你們知道臺灣的廟宇中一尊又一尊造型活靈活現,有著生動表情姿態的「尪仔」嗎? 像是在廟宇屋頂及四周的壁堵(牆面上緣),常見到五彩繽紛的陶塑裝飾圖案,有些是歷史人物,也有吉祥瑞獸、花草瓜果等等。這些栩栩如生的彩陶在臺灣民間俗稱為「交趾陶」,又稱「廟尪仔」。每一尊「廟尪仔」都是依據神話傳說或忠孝節義的民間故事來塑造的,不但象徵祈福和吉祥的寓意,也富有教化功能,深深影響了早期臺灣的民間社會。
交趾陶是什麼?
交趾陶是一種源自中國閩南地區的陶藝技法,歷史悠久。在臺灣,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的清領時期,當時社會逐漸繁榮穩定,寺廟建築大量興建。許多來自中國的交趾陶藝師將技藝帶到臺灣,創作出色彩繽紛的作品裝飾寺廟和宅邸。
葉王是誰?
葉王,本名葉麟趾(1826-1887),字王,是清末時期來自嘉義民雄的著名陶藝家,因為他的捏塑技藝高超,所以被尊稱為「王師」。葉王作品題材廣泛,他的人物作品的五官刻畫細膩,「胭脂紅」釉色有著紅寶石般的質感,點綴運用得相當巧妙,成為葉王作品的特色。
在2014年,文化部將葉王的6件作品(三對人物)指定為國寶級文化資產。
在2014年,文化部將葉王的6件作品(三對人物)指定為國寶級文化資產。
你也能成為葉王作品的「國寶」鑑賞家!
-
「加官晉祿」
「加官晉祿」是葉王作品中,較少見的大型陶藝作品,它原先放置在廟宇拜殿正面,以門神形式表現,其中一位手捧冠帽,代表「晉升官職」,另一手右手高舉一盤,雖然盤中物已遺失,據過往照片,盤中原有一頭鹿,代表「增加俸祿」,「加冠晉祿」呈現了漢人社會對成功的追求和祈願。 -
「合境平安」
手持明鏡的官人象徵「合境」,而手拿寶瓶和馬鞍的官人象徵「平安」,以祈求神明保佑此地的信眾平安無事。作品中的人物表情和肢體既生動又充滿活力,眼神和嘴角展現微妙的變化,四肢和衣袖輕微擺動,頭飾和衣服的細節刻畫細膩,呈現出富有真實感的神態。 -
「胖羅漢」與「瘦羅漢」
傳聞當時葉王承作學甲慈濟宮交趾陶,有一胖一瘦的兩位鄉民經常來觀察工程進展。此三人關係變得非常好,為了紀念這段情誼,葉王創作了「胖羅漢」及「瘦羅漢」兩人坦胸露腹的雕像。「瘦羅漢」的眼窩和雙頰凹陷,顱骨凸顯;打著呵欠的「胖羅漢」則生動地表現了肥胖者豐滿的脂肪和皮膚質感。
他們二人身穿破舊的衣物,與「合境平安」的華麗服飾形成鮮明對比,反映世間生活的真實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