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組

電磁砲

線圈槍/炮指的是一種由電流通過的電磁線圈組成的直線電動機,將發射物發射出去的武器。這類武器可以將具有磁性的發射物提升到極高的速度。有時這種武器會被稱為高斯槍/炮,是為了紀念用數學方法描述電磁加速效應的卡爾 ? 弗里德里希 ? 高斯。 電磁炮是由一個或多個線圈,沿著槍管直線排列而組成,如下圖,線圈依次開關以確保發射物得到磁場的充分加速,就是當物體接近螺線圈時電容放電,遠離螺線圈時放電完畢。電磁炮並不是軌道炮(註1),後者會在軌道上給發射物通上強大的電流,且兩者的原理也不盡相同。第一個實用的電磁炮是由挪威物理學家克里斯蒂‧安奧拉夫‧伯克蘭製造和申請專利。 什麼是電磁炮或高斯槍?它是由一個管子加速一磁性物體。貫穿一系列電磁線圈(如電磁閥)。沒有火花或噪音和其它的副作用(如部件磨損)。經過精密的定時電路,依序激發每個線圈,這項原則可使發射體的速度迅速增加。 為什麼要建造電磁炮?它含有許多基本磁力機械的概念。電磁炮是一個簡單的直線馬達的例子,也是螺線管裡最重要的一個例子。這些螺線管看起來幾乎無處不在,從汽車門鎖到門鈴,從軟盤驅動噴射器到燃油噴射器。唯一不同的是,大多數螺線管的設計限制物體移動範圍,而且通常有一個彈簧使它彈回。 雖然電磁炮沒有工業應用,但目前有些人建議,這個系統可以用來發射在有效載荷範圍內的物體,並將之送入軌道。這是極具吸引力的,但還有許多技術上的挑戰,需要加以解決,才能被認為是可行的項目。更現實的應用例如(一) 利用一個長型電磁炮加速器,來啟動車輛,並給它一個初始速度,在離開電磁炮加速器時,讓車輛啟動本身的推進器,並使之進入軌道。這種啟動模式可以大大節省燃料成本。(二)從軍事角度來看電磁炮技術可以使用在未來作戰車輛,例如,它可以設計成一種所謂的'主動電磁裝甲'系統。超高速發射仍然是軌道炮(註1)的領域,如果有再進行研究的話。它可能令你驚訝地感到,電磁炮是新鮮事。

新型葉綠素電池的研究與開發

本研究效法自然法則光合作用「光反應系統二」註1內,葉綠素受光照激發出電子的機制,應用在電池發電,有低成本、環保且製程簡易的優點。本作品中分為以下幾項研究:一、不同電解液對電池發電影響,以KI-I2(aq)電解液其提升效果較佳。二、不同色光對電池發電影響,紅光下發電效果較佳。三、將葉綠素電池與DSSC(Dye-Sensitized Solar Cell)染料敏化電池做比較,發現葉綠素受光可自行激發電子產生電能,而其他光敏劑則必須要TiO2 薄膜的支持才可有效利用。四、添加奈米金以吸附葉綠素提升吸光表面積,並加強葉綠素激發電子的效力。實驗發現奈米金有助於提升葉綠素電池發電效果。

必歐─沙伐定律( Biot - savart' Law)之驗證

1820 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 Orested )首先發現載有電流導線附近之磁針,會偏離南北的方向。同年,法國物理學家必歐和沙伐,兩人建立了帶電流的極小段導體附近所產生磁場的數學公式──必歐──沙伐定律,其內容如下: 其向量形式則為 (上面二式表示:設任一彎曲導線上電流為i,取線基素,其方向為沿導線的切線電流流動的方向。為電流基素i在P點所建立的磁場,是此基素至P點的位置,則是與間的夾角。) 這是一個重要而基本的電磁學定律,很遺憾,在高中與大學的物理教材裡,卻找不到如何驗證此定律的實驗資料。

眼見不為憑:光合色素的濾紙層析分離

本研究使用非洲鳳仙花葉片為材料,萃取其色素進行光合色素濾紙層析分離實驗,研究不同展開液比例、不同材料處理方式、不同氣溫下的色素展開情形。結果發現: 1. 展開液中丙酮、石油醚、水三者的比例適當,即有良好的色素分離效果。 2. 色素的移動距離是胡蘿蔔素>色素X>葉綠素a>葉綠素b>葉黃素。 3. 在15℃以下,使用90%丙酮:石油醚=2:8或80%丙酮:石油醚=2:8展開液可分離出葉黃素。 4. 以新鮮材料萃取色素較麻煩費時,但結果較無色素衍生物,顏色亦較為鮮明。 5. 濾紙層析大約進行十五分鐘就可以分離出四種色素。 6. 同一層析實驗中,各種色素的Rf值並非定值,而是隨著時間改變。 7. 在20℃至30℃,展開液在濾紙上升的高度皆隨溫度的上升而減少。不同的溫度下,色素展開效果及各色素的Rf值不同。

當我們「聚」在一起-談膠體溶液的凝析現象及應用

化學課本裡總是籠統的指出,當膠體溶液加入電解質,便會產生凝析的現象;但從實際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發現並非所有電解質皆會使膠體溶液產生凝析現象。我們嘗試找出那些因素在影響膠體溶液的凝析作用,並分析造成膠體溶液凝析現象的成因,同時進一步利用膠體溶液的特殊性來發展可能的應用。研究結果發現,膠體溶液中溶質的種類影響凝析的與否;牛奶及豆漿中所含蛋白質類的膠體在水溶液中帶有負電荷,其凝析現象環境的pH 值有關。但在不同鹽類溶液中,蛋白質膠體的凝析現象有所不同,可能因為蛋白質具複雜的四級結構,許多反應無法以單一的因素歸納分析解釋。澱粉類膠體本身不帶電,但Ca(OH)2、Ba(OH)2、SO42- 會使澱粉發生凝析。而墨汁膠體粒子的凝析則是對Na+離子有特異性。氫氧化鐵及氫氧化鋁為無機膠體溶液,實驗結果符合課本中對膠體溶液性質的描述。本研究也進一步利用膠體溶液的特性來發展其可能的應用;即利用氫氧化鐵膠體粒子吸附正電荷之特性,來吸附重金屬離子,再利用將濾紙層析法濾去重金屬離子,故在稀薄、無法產生沉澱的情況下,以濾紙層析應是為一種分離重金屬離子的好方法。最後,膠體溶液因成分不同,本身結構與化學性質也不同,因此對不同的試劑便會有不同的反應結果,所以對於膠體溶液是不能以一種理論概括所有的凝析現象。

神秘的黑色物質—談談銅與濃硫酸的反應

當我們在課堂上進行高中化學第三冊,第四個實驗--「硫酸及硝酸」時,依著實驗步驟,我們將銅片加入濃硫酸中並加熱之 並期待著Cu + H2SO4→CuSO4 + SO2 + H2O的化學反應,結果我們看見了SO2的氣泡生成,但並沒有看見藍色的Cu2+出現,反而出現了黑色的固體顆粒,顯示除了Cu + H2SO4→CuSO4 + SO2 + H2O外,可能還存在著其他反應。因而引起我們探討的興趣。

神奇暖暖包—醋酸鈉結晶之研究

本研究以市售可重複使用熱敷包之結晶觸發與結晶成長為研究主體。由實驗推測此熱敷包中之醋酸鈉水溶液應為一過飽和之過冷溶液,以手折金屬片,可能因其裂隙釋出晶種,使其結晶;同時溶液迅速轉變為固體並放熱。實驗結果顯示,在結晶觸發及成長的過程中:(1)醋酸鈉的濃度越高,越容易觸發結晶、結晶成長速率較快,且結晶後熱敷包升高至較高溫度。(2)在熱敷包中添加醋酸鈉之同離子,發現較難觸發其結晶、結晶後溫度上升程度較低且結晶成長速率亦明顯減緩。(3)在不同溫度下,嘗試觸發熱敷包結晶,發現高溫下極難觸發,在結晶成長過程中,在5~45℃ 間以25℃時結晶成長速率最快。

藍!不藍--碘之秒錶反應及化學波之研究

秒錶反應實驗中,我們研究濃度和溫度二效應對反應速率的影響是利用碘酸根離子( IO3 -1)和亞硫酸氫根離子 (HSO3 -l )作用。以澱粉為指示劑測定碘分子生成速率,老師告訴我們若藍色出現時間太長,則在亞硫酸氫根離子溶液中加入少許 Na2S2O2或 H2SO4,反之若藍色出現太快,則將IO3 -1離子溶液稀釋,對這些藍色出現的複雜反應我們感到很疑惑,同時由氧化還原電位表得知H3AsO3,亦可還原IO3 -1,那麼編 H3AsO3與IO3 -1 反應是否也與秒錶反應相同呢?因此引起我們對這種複雜反應研究的興趣,而自行設計實驗,藉以揭開藍色出現之謎底。

電腦(1A2B)猜數字遊戲的策略

在1A2B猜數字遊戲,人和人的對抗中發現,人的思考方式有抽象的傾向,不能對龐大的資料進行判斷處理。所以利用電腦高度的運算能力來克服上述的缺點,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思考路線。看是否能因此思考方向而推出一套「不敗」的公式。

1/5 疑惑-悶熄蠟燭實驗的探討

在悶熄的蠟燭的實驗中,水位會上升多少?以往都是以「燃燒消耗空氣中1/5的氧氣,所以水位會上升1/5」來說明,並藉由水位上升高度為容器高度之若干比例來加以證明。但常我們探討其中的變因時,除了發現此說法是不恰當的,此外也找出影響水面升降的因素,包括:不同的容器、蠟燭的粗細與長短、火焰的大小以及瓶內溫度的高低等,並發現最主要的因素,是氣體的熱漲冷縮。由於此現象使得瓶內氣體再瓶子密蓋之前因受熱膨脹而逸出瓶外,而且水位在火燄熄滅前會因燭火乎滅忽明而有升降,並於火焰熄滅後瞬間快速上升,充分說明了瓶內空氣的熱漲冷縮對水位的影響。因此我們利用具火槍取代蠟燭,在無空氣逸出的實驗條件下,將點火槍點燃。在假設點火槍釋出的丁烷完全燃燒,二氧化碳在短時間內容溶於水中以及水蒸氣完全液化的前提下,根據實驗所得水位上升的體積分率(1/67),求出在燭火熄滅後瓶中仍存有9.25%的氧氣。釔結果與文獻所述,利用色譜分析求得的結果(11%)相近。如果我們以點火槍結果,模擬蠟燭燃燒,來對照我們蠟燭實驗的結果,在模擬的過程中,我們設法測出蠟燭燃燒時瓶內的溫度(將蠟燭與容器頂端之中點的溫度視為瓶內的均溫)將因受熱膨脹而逸出瓶外的氣體扣除,又因蠟燭燃燒前後的質量變化極小,無法以天平秤得,故以丁烷燃燒後殘留9.5%的氧氣來模擬蠟燭燃燒後的狀況,並將瓶中蠟燭所佔體積扣除,利用理想氣體方程式求出水位應上升的體積分率為1/6.5,此數據與我們的實驗結果(1/7.7)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