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1910~2010年台灣附近板塊交界地帶地震能量觀察與比較

科展類別

臺灣國際科展作品

屆次

2019年

科別

地球與環境科學

得獎情形

三等獎

學校名稱

臺北市立麗山高級中學

指導老師

萬義昞;周家祥

作者

龔柏文;陳彥妤

關鍵字

地震能量,地震預測,能量週期

摘要或動機

我們分析1910~2010年琉球及呂宋弧溝系統規模5.0以上的地震發生次數與能量釋放,並探討其特性。 經分析得知:(1)琉球系統地震發生次數及能量釋放變動不大。(2)將呂宋系統規模六地震大量發生的時間與規模七地震發生時間比對,發現1951及1999年部分規模六地震為規模七地震之餘震。若加入上述兩年規模六地震,則規模六地震大量發生之平均週期約為12年。(3)琉球系統能量大量釋放的週期約為30年,且其釋放的量越來越少。(4)呂宋系統大量釋放能量的週期約為十年。 (5)百年來,琉球系統的地震發生次數較呂宋系統多,在能量上則反之,還需深究是否為兩系統地質結構不同導致。(6) 若前次能量高峰釋放能量特別大,則距下次能量釋放高峰時間間隔較平均週期長。

1910~2010年台灣附近板塊交界地帶地震能量觀察與比較

Adobe Reader(Pdf)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