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台灣的黯化現象與形成因素探討

科展類別

臺灣國際科展作品

屆次

2010 年

科別

地球科學科

得獎情形

二等獎

學校名稱

國立臺中女子高級中學

指導老師

游明珠;劉紹臣

作者

梁婷瑋;王瑀

關鍵字

黯化現象、污染物、全天空輻射量

摘要或動機

本研究在探討台灣的黯化現象與形成因素,黯化現象為太陽輻射量到達地表的減少現象。我們藉由比較西元1961~ 2008年間,台北、台中、台南、大武、蘭嶼、花蓮六個測站的各項氣象因子進行分析處理並探討其變化情形與成因。

\r

研究結果顯示,台灣地區的都市測站(台北、台中、台南)日照時數、日照率、全天空輻射量均呈現先下降後上升的趨勢,顯示19612000年間確實存在黯化現象,而在鄉村測站(大武、蘭嶼)則有微幅改變但較不顯著。並藉由可能影響黯化現象各氣象因子的比對,發現最高溫的增加幅度遠小於最低溫,可能表示黯化現象部分削弱了暖化現象。另外,溫度均較差也逐年縮小,亦可以當成黯化現象的一個顯著的指摽。在造成黯化現象成因中,污染物和雲量最為明顯。在有雲量的影響下,台灣地區汙染物濃度對黯化現象的影響程度,依序為硝酸鹽類>PM10>二氧化硫,此外少量污染物也會使雲量大幅增加,故兩者對黯化現象會產生交互影響。由雲量改變量對應日照時數改變量/雲量改變量的分析圖中,可看出都市地區年平均雲量改變量大於15%時,其雲量每減少10%,日照時數約減少3~22%;若年平均雲量改變量小於15%時,則對黯化現象不具統計意義。取每年十月中雲量在1以下的天數來分析各污染物對全天空輻射量影響,可發現雲量極低時,單位污染物濃度對黯化現象影響,SO2最大,NOx次之,PM10最小。

台灣的黯化現象與形成因素探討

Adobe Reader(Pdf)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