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科展

依全國中小學科展屆次查詢

依相關評語查詢

「霾」在校園中的秘密—PM2.5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

科展類別

全國中小學科展作品

屆次

第63屆--民國112年

科別

環境學科

得獎情形

探究精神獎

學校名稱

國立斗六高級中學

指導老師

陳讚昌

作者

袁丞緯;黃柏豪

關鍵字

霾、環境逆境、PM2.5

摘要或動機

分析雲林四地區PM2.5濃度變化,發現在夏季最低,主要原因是西南季風擾動。而斗六地區明顯高於其他三鄉鎮,推測其原因為夏、冬盛行風向不同而導致PM2.5沉降於本身為丘陵地的斗六。再加上海風將麥寮五輕、六輕PM2.5細懸微粒吹向本身為畚箕地形所致。 在利用碘液變色法觀測PM2.5對植物光合速率之影響實驗發現,因 要剪下葉片影響植物生長,且裝置無法控制PM2.5濃度,加上用澱粉含量的變化來代表光合效率不易準確掌控;而利用氧氣生成和二氧化碳消耗較為直接,因而自製可換氣、控制PM2.5濃度、紀錄O2、CO2濃度<空汙光合檢測儀>。 在測定日日春和虎尾蘭兩種植物的實驗中發現: 植物會因為短期內處在含較高濃度的PM2.5 逆境,而改變其光合效率以「求生存」。比較兩種植物受PM2.5 影響光合速率結果發現,日日春受到的影響比虎尾蘭來得明顯,推測其主要的原因可能是PM2.5 會阻礙光照量,而虎尾蘭是室外耐陰植物所以受影響較小。

052602.pdf

Adobe Reader(Pdf)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