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旺龍
猶記得當年在成功大學機械系大一的機械工程概論課堂上,馬承九老師幫我們定義什麼是機械工程:「工程就是馬虎的科學」,引得全班室友們(馬老師這樣稱呼我們)哄堂大笑;大二時又上到馬老師的熱力學,有準備考研究所的同學去問老師為什麼都沒教第一定律、第二定律……,老師在課堂上回答說:「熱力學就在生活中」。馬老師一直是用很有哲理且生活化的方式,講解有深度的專業科目,也在廚房、媽媽、到火力發電、核能發電的過程中,植入了各大定律。研究所時指導教授翁政義老師特別強調基礎科學,總是要我們將研究成果的物理意義講清楚,也厚植了自己的基礎科學深度。
磨難與積累 使基礎科學有味道
有個學生的媽媽年紀大我一天,一人撫養三個女兒,生活中的許多磨難她都遭遇過;孩子長大後,她學了畫畫,很快便成了知名畫家,因為有太多的經歷,深層刻劃在她腦中,信手拈來意象清晰。
這也常常讓我想著,如果是藏經閣的老和尚來跟年輕人講經、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來上普通物理、中央研究院院士來上微積分,應該會很有料、很深入、很有味道。專家來對大眾講科學才有味道,唯有長期積累以及深刻的體會,才會有精闢的比喻及動人的故事。這是科普文章的寫手們永遠也達不到的境界。
起步維艱 篳路藍縷
科技部補助的科普講座首先是由台北的「展望演講」開始,半年後有了高雄的「週日與院士的邂逅」,第二屆起改成「週日閱讀科學大師」,迄今已17年。
第一年的徵件規格是要邀請中研院院士南下演講,當下我是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已和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合併為高雄科技大學)的機械系主任,身負招生之責,就想一兼二顧,邀請校外人士特別是年輕學子到機械系演講廳來聽演講。說到這裡,要特別謝謝計畫共同主持人科工館的王啓祥副研究員,他讓我知道博物館的觀眾特性,從科工館籌備處時期(1996年)就讓我在有機會跟科工館有密切的接觸;也因此,活動定在週日,王啓祥為這個講座取名「週日與院士的邂逅」,四場生物醫學的演講在科工館南館演講廳,四場物理化學的演講在高應大機械系演講廳舉行。
某日遇見曾經審過本計畫的老師,他跟我說因為來參加徵件的案子,多是在自己學校舉辦科普講座,只有此計畫有一半的演講在科工館這個公開場域舉行,所以最後只有我們的計畫獲審核通過。
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在跟科工館借場地的過程,當時的館長顏鴻森教授要求一切照程序來,不能因為他是我成大機械系的師長就便宜行事;後來也是因為這些程序都打通,才能建立後來的長期合作關係。
在沒有高鐵的日子裡,我們邀請的北部講者多是從小港機場進出,接送都是由另一位共同主持人-高應大通識中心主任郭進春教授義務幫忙,所以高鐵通車之前來演講的北部地區教授,通常都坐過郭教授的凱迪拉克。
學習成長 天助自助
第一屆的八場演講還沒結束,科技部又開始徵件了,我們就這樣一年一年地寫計畫,也很幸運地一年一年拿到計畫。但當我們在成果報告寫著「在這個340人的場地,每場有多少觀眾參加」時,總是會被打槍:在量化的數據之外,應該有其他的成果展示。工學院的我根本不懂審查委員提出的研究調查法,多虧王啓祥的科學教育背景,一直支撐著這個計畫,讓我也跟著成長。
審查委員也經常很熱心地提出要跟前一年有所改變,讓我難免會想:「啊就是個演講,有甚麼好改變的?」但其實我們一直很努力地思考可以增加些什麼,首先是透過電子郵件擴充宣傳面,高應大機械系的專題學生很努力地幫我蒐集各大學的電子郵件;我們也花錢印海報,最早的海報是讓學生拿去鄰近高中的校門口發,有個住潮州的學生陳星嶧拿了好多去屏東發,結果吸引了好多屏東女中的學生來聽講,比屏東高中多很多。
後來我們又製作
網站,最初由於經費有限,網頁全自製,附加效果是幫學生大幅提升了製作網頁的功力,而且也不會因為委外而受制於人。接下來我們尋求跟廣播公司合作,從中廣新聞網在深夜節目幫我們宣傳,到現在的警廣高雄台以及教育廣播電台,打擊面可說擴大了非常多。
尤其要感謝公視演講廳固定出機組拍攝演講並定期播出。我想是因為這是大眾科學教育的科普講座,沒有營利性質,所以獲得許多貴人的協助,除了前述的單位,像逸奇科技的王逸民總經理,因為賣高應大機械系軟體,得知這個科普講座的存在,就投入經費贊助講者及工作人員的豐盛午餐。
兢兢業業 換來三年計畫
每年寫計畫的日子也讓我們兢兢業業,審查委員的意見讓我們絞盡腦汁,每年都在想要成長、要創新,從三張大事記(圖1〜3)可以看到。計畫團隊努力在每年都有一些變化,例如派遣小記者在演講前去訪問講者、整理講者的演講內容、努力在各種場合露出讓更多人可以知道演講資訊,總之目標就是讓演講廳充滿聽眾。
圖1. 2003〜2011年週日講座大事記
圖2. 2011〜2018年週日講座大事記
圖3. 2019〜2020年週日講座大事記
直到有一天,科技部承辦人李振鐸先生在某一場演講結束後現身,再來就是李明冠科長與李振鐸先生在後面另一場演講後出現,跟我說可以試著提出三年的計畫,原來他們是透過抽查的方式,來看看我們的成果報告有沒有吹牛!於是自2007年起,科技部每三年固定針對科普講座徵件一次,我們還是沒有掉以輕心,認真執行,才能一直持續。我們也從2007年開始與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合作,進行網路直播,從開設離島/本島轉播點,到現在全世界都可以透過手機收看,疫情期間透過網路收看的觀眾數量更是暴增,連許多本來到現場聽講的觀眾,也養成了透過網路收看的習慣。並且有一個很重要的發現,就是現場提問的觀眾很少,但網路直播間觀眾的問題卻非常多,常常耗去半小時,講者都無法回答完畢。
講者百百種 聽眾越來越多元
由於從第二屆開始,講者不再限制一定要是中研院院士,於是王啓祥將演講改名為「週日閱讀科學大師」,也將演講的場域全數移到科工館南館國際演講廳。17年來我們一共邀請了213位講者,舉辦了220場演講,其中有32位是中研院院士,陳建德院士講了3場,吳茂昆院士也講了2場;另外如牟中原院士及江安世院士在獲邀演講當下,都還不是院士。
每位院士都有不同的特質,有院士拿出一排藥盒子吃了藥再演講,有院士晚上跟我講電話講到深夜,還有院士是準備傳統的透明投影片、使用投影機來跟大家講解。我也曾經載學生去參觀院士的實驗室,可說是執行這個很花時間的計畫所獲得的最大特權。記得有次讀小二的大兒子跟著來聽賴明詔校長的演講,我怕他坐不住,還拿了簿子跟筆給他畫畫,演講完後校長夫人問他有聽到甚麼嗎?他回答「感冒上學要被記過」,因為賴校長在演講中說,生病了就應該待在家裡,避免傳染給同學。還有原本約好曾志朗院士的演講,卻碰到第一次全球物理年,他要出國開會,換成他夫人洪蘭教授來,結果全場爆滿,女生觀眾遠多於男生。
為了讓更多高中生有機會參加,2007年起講座主持人也以高中校長為主,海報的寄送也涵蓋嘉義到台東之間的加工出口區、各鄉鎮圖書館、台鐵車站、大型醫院等。高中校長或是教務主任有的會利用飢餓行銷的方式,讓學生競爭一台遊覽車,跟著主持的校長一起來,聽完演講還可以免費進科工館參觀。來聽的同學非常珍惜,也會寫聽講心得。
觀眾席中還有大學教授的蹤影,高雄師範大學、高雄科技大學、高雄醫學大學、空軍官校、空軍航校、正修科大等。我們也發現通識課程是個可以經營的區塊,因此強化了對通識課程老師的宣傳,在邀請信上針對區域內的通識課程老師、高中設備組長還有常會出現的老師,鼓勵他們結合課程內的場域、美學及科學等元素,鼓勵學生前來聽講;再加上科工館提供團體報名者免費進館參觀的優惠,對高中生及大學生產生了極大的誘因。另外我們還針對全部觀眾製作計次卡,只要蓋章累積5場,就可以免費進館參觀乙次,累積10場則可以免費看立體電影,非常感謝科工館的協助。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希望能吸引更多觀眾入場,接受美妙的科學洗禮。
多層次科學轉譯 讓一般人也能理解高深的研究
多層次科學轉譯是個人在多年來一直倡議的,一個做高深科學研究的學者,透過思考整理研究成果給場科普演講,這是第一層轉譯;演講的內容再次整理成為科普文章形式,內容又更加修飾,並增加精闢的解說及比喻,這是第二層轉譯,如《科學發展月刊》的文章;科普寫手透過閱讀《科學發展月刊》,再次以生動的語言敘說這簡化過的內容,這是第三層轉譯。
更高一級的,是專家針對前沿科技,為學生設計演示實驗或是動手做的親身體驗內容,讓學生親手做過,才會有感覺,也才能有深層的認知。科普講座讓研究高手開始思考如何讓一般人理解他的高深研究,唯有當科學家都認為科學傳播是自己的天職,科學普及才不是夢想。最有味道的年菜不是超商買來的,而是真正深入研究的人,才能講得讓聽眾有感,可以超越表象的科學,有深度又有刻化的比喻,真正做到深入淺出。
圖4. 起始-2003/11/02林榮耀院士演講
圖5. 親切的大仁哥-2006/02/19陳建仁院士演講
圖6. 追憶-2007/05/06黃國俊副執行長演講
圖7. 倔強的火箭大叔-2013/04/14吳宗信教授演講
圖8. 石虎守護者-2015/03/19余建勳技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