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無殼蝸牛-蛞蝓

四、台灣有哪些蛞蝓呢?
台灣地區的蛞蝓目前已知約有 11 種,其中皺足蛞蝓科與黏液蛞蝓科的 7 種完全沒有外殼。分要分鱉甲蝸牛科的馬丁氏鱉甲蛞蝓(Parmarionmartensi, Simroth, 1893 )與背盾蛞蝓科的野蛞蝓(Deroceras agreste, Linnaeus 1758 )幾種仍殘存碳酸鈣外殼。有時如果我們吃菜時咬到一片像貝殼的硬殼,可能就是這此半蛞蝓死亡後留下的殼。
圖九
圖九
皺足蛞蝓的足部呈淡黃色,由兩條縱狀溝(如箭頭)分為中央與兩側三個部份。中央部分呈現較濃的黃色,大約占底部的三分之一。中央部有無數橫的皺褶,會形成使蛞蝓前進的蠕動波。(台北市,植物園,鄭煜彬攝影)
圖十 圖十一
圖十
大部分皺足蛞蝓的表面為黑色,有許多顆粒狀突起,中央有一條黃線。(台北市,台大醫院,鄭煜彬攝影)
圖十一 
某些皺足蛞蝓的體色呈現黃褐色,但是背側的黃色中線仍然相當明顯。(高雄縣,六龜鄉,陳文德攝影)
圖十二 圖十三
圖十二  花點皺足蛞蝓
A.斑點較少的個體br /> B.大部分的個體斑點頗多。(高雄縣,六龜鄉,陳文德攝影)
圖十三 
花點皺足蛞蝓的底部,也是呈現淡黃色,分為三個部份,中央部有無數橫的皺褶,會形成使蛞蝓前進的蠕動波。(宜蘭縣,南澳鄉,鄭煜彬攝影)
(一)皺足蛞蝓科 Family Veronicelloidae
本科的蛞蝓在台灣有三種。牠們的背面有革質粗糙的外套膜,仔細觀察可以看到許多小顆粒。腹足可分為中央區與兩側區,各區之間有縱狀溝分開(圖九)。雌雄同體,雄性生殖孔位於右前方,雌性生殖孔位於中右方,這類蛞蝓與黏液蛞蝓相比表面比較乾,但由於水份比較不會散失,可以適應較乾燥的環境。
1.皺足蛞蝓 Laevicaulis alte( Ferussac , 1821 )
外形扁平,大多是黑褐色,少數是黃褐色,有革質粗糙的外套膜。主要特徵是背部中央有一條黃色的細紋。兩側則有淡黃色的斑點。足部呈淡黃色,分為三個部份,中央部有無數細小橫紋。分布於東亞與南亞。這種蛞蝓的適應力超強,在全台灣只要有土壤與植物的地方都可以見到。在花盆與花圃等人造環境中也能大量繁衍(圖十、圖十一)。
2.花點皺足蛞蝓 Vaginulus plebeius( Fischer , 1868 )
很像皺足蛞蝓,但是外表是褐色,上有不規則斑點,沒有黃色中線。
3.雙線皺足蛞蝓(Veronicella cubensis (Pfeiffer , 1840 )
除了中央有類似讓足蛞蝓的中線外,背部兩側讓有兩條黑色縱紋。
花點皺足蛞蝓與雙線皺足蛞蝓均原產於中美洲,因為進口農作物進入台灣。由於不是本土種,在台灣的分布與數量遠比皺足蛞蝓少(圖十二、圖十三)。
圖十四 圖十五
圖十四
雙線蛞蝓,乳白色個體。(台北縣,中和市,傅譯鋒攝影)
圖十五
雙線蛞蝓,淡褐色個體。(台北市,台大醫院,鄭煜彬攝影)
圖十六 圖十七
圖十六
雙線蛞蝓的腹面和皺足蛞蝓大不相同。腹足呈現白色,較為窄小,沒有縱狀溝把腹足分為三部分。(台北縣,中和市,傅議鋒攝影)
圖十七
銹花蛞蝓,背部中線較為明顯。(基隆市,望幽谷,鄭煜彬攝影)
圖十八 圖十九
圖十八
山蛞蝓,和皺紋蛞蝓在外部形態上不易區分。(陳文德攝影)
圖十九
草食性的鱉甲蝸牛與雙線蛞蝓常一起出現。兩者在夜間均相當活耀。(台北縣,中和市,鄭煜彬攝影)
(二)黏液蛞蝓科 Family Philomycidae
本科在台灣目前認為有四種,全世界約有 20 種 • 本科蛞蝓的體型較大,最長可達 13 公分,相較於皺足蛞蝓身體比較不扁平,尾端呈圓形,沒有尾腺( caudal gland )。表面相對光滑,常有斑點、花紋和較不明顯的皺褶。肺孔位於軟體的右前側。腹足可分為中央區與兩側區,但身體足部沒有縱狀溝,中央區遠比兩側區小。也是雌雄同體。
1.雙線蛞蝓Meghimatium bilineatus ( Benson , 1842 )
外表為乳白色至淡褐色,全身散布不規則條紋。特徵為背面的兩側有兩條黑色縱紋,外套膜兩側邊緣有交錯密集的棕色花紋。足部( sole )為乳白色。主要於東亞與南亞,目前已經經由盆栽外銷入侵美洲。全台灣的樹林與草叢內均可發現,分部相當廣泛,在人工的環境中亦可大量繁殖(圖十四~十六)。
2.銹花蛞蝓 Meghimatium pictum ( Stoliczka , 1873 )
和雙線蛞蝓的體色相當類似,體型與尺寸也相仿,但中央有一條明顯的黑色縱紋。分布類似雙線蛞蝓,棲息地也常常重疊(圖十七)。
3.山蛞蝓 Meghimatium fruhstorferi ( Collinge , 1901 )
體型較大,長約十公分,呈現灰色、淺褐色或深褐色,體色多變。背面中央有許多散布的縱斑,兩側有明顯的兩條黑色縱紋。分布於台灣與日本。須在比較自然的環境中才能發現,都市或人工環境中較少見(圖十八)。
4.皺紋蛞蝓Meghimatium rugosum ( Chen and Gao , 1982 )
外表是淡黃棕色,有棕黑色不規則斑紋,也有一必黑色的斑點,單從外部形態來說,山蛞蝓和皺紋蛞蝓的差異不大。唯一可靠的差異是皺紋蛞蝓的輸精管比山蛞蝓長。目前為台灣特有種。
上述幾種是台灣產蛞蝓目前的固定班底。然而隨著國際貿易輸入外國農產品,不時有外來種被夾帶入境,甚至在台灣落地生根。因此種類還有可能繼續增加。
五、蛞蝓的生活與生育
(一)蛞蝓平常都在做什麼?
蛞蝓大多是草食性,以各種植物為食,那怕是都市的花圃或路邊的草叢都可以發現蛞蝓活動的蹤影,蛞蝓與一般的草食性蝸牛生活環境與習性都相同,因此常見到蝸牛與蛞蝓一同出現的畫面(圖十九)。蛞蝓為夜行性動物,天黑之後在潮濕的草地或泥土地都很容易看到。白天大多在休眠,躲在陰暗處,蛞蝓只有次潮濕的環境才能活動,因此夏天天乾物燥的時候,往往會縮成一小團躲起來,只有在下雨的時候才會跑出來。
遇到驚嚇時,蛞蝓的觸角會縮回,整個軟體也會縮得又肥又圓,或是蜷曲起來(圖二十),有趣的是,蛞蝓的「腰力」很好,翻身絕技更是一流。如果把蛞蝓翻過來觀察,不用一分鐘就可以藉由一百八十度的大扭轉翻回原狀(圖二十一)。蛞蝓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會用到這項絕技,但牠們會這麼精於此道,大概和交配的時候兩隻蛞蝓須要交纏有很大的關係。
雖然外殼已經退化,蛞蝓的移動還是相當緩慢,每分鐘的行進距離頂多數十公分。根據目前的觀察,如果前方受阻,蛞蝓會選擇轉向前進,不會有倒退的情形(圖二十二)。因此白天時在野外如要尋找蛞蝓,可以順著黏液的方向逆推,就可以發現蛞蝓藏身的地方。
圖二十
圖二十
受驚嚇時,蛞蝓無法像蝸牛一樣縮回殼中,但是還是會本能性地縮成一團。
圖二十一
圖二十一
蛞蝓的翻身四連拍,動作相當迅速,全程大概只需三十秒。
(二〉蛞蝓的「危險性愛」
蛞蝓是雌雄同體的動物,擁有很長的陰莖。這麼長卻軟趴趴的陰莖很難進入雌性牛殖孔,因此要繁殖的時候,兩隻蛞蝓會可相交纏,伸出的陰莖也會纏在一起交換精液,再各自縮回排入自己的雌性生殖孔中,最後兩雙蛞蝓都會受孕。蛞蝓會把卵產布潮濕的土壤中,經過數星期不等的孵化期後會孵出小蛞蝓。
蛞蝓一生只進行一次交配與產卵,完成傳宗接代的大事後就會步向死亡。這樣的交配次數看起來很少,但如果蛞蝓會說話,牠一定會告訴你:「這種事情一生一次就夠你受了!」 蛞蝓交配的時間相當長,可能需要數個小時到二十幾個小時。這段時間兩隻蛞蝓都必須交纏在一起,不能臨陣脫逃。如果這時剛好有天敵經過,這兩隻蛞蝓就會變成一份「 一石二鳥」的晚餐。
此外,有些歐洲的蛞蝓有相當長的陰莖,最長可達六十多公分,這蛞蝓要交配時還必須爬到樹上,以便超長的陰莖可以整個垂下來交換精液而不至於碰到地上。此時如果有風吹過,讓陰莖纏到附近的樹枝上,良辰美時就會變成一件相當痛苦的事情。
圖二十二
圖二十二 蛞蝓和蝸牛一樣,只能勇往直前。如果遇到前方有障礙,就必須用轉彎的方式往反方向移動。
六、蛞蝓與人類的關係
〈一)農業大敵
蛞蝓除了食用植物的嫩葉與嫩芽,也會啃食蔬果的幼芽與幼果,根據觀察,蛞蝓的菜單包括甘藷葉、甘藍、芥菜、花椰菜、菠菜、蘿蔔、瓜類、葡萄、空心菜、草莓、花卉 ... 等作物,許多葉菜類與草木水果都曾蒙受其害,且其糞便與大量黏液亦會汙染蔬菜,菜葉看起來髒髒的,影響賣相與售價,是農業上重要的害蟲(圖二十三)。
許多危害作物的蛞蝓不是本土種,而是進口農作物時所夾帶的外來種。由於蛞蝓沒有像蝸牛的外殼,很容易躲藏於農作物的縫隙中,使防疫人員很難一眼就查覺出來,導致目前台灣的花圃與農田幾乎都可以見到外來種建立的族群。
聚乙醛( metaldehyde )及滅賜客 ( methiocarb )是主要防制蛞蝓的農藥,但這些農藥往往會殘留,人或動物吃了有中毒的危險,因此現在鮮少被使用,磷酸鐵( iron pbosphate ) 也被用來消滅蛞蝓,好處在於就算被貓狗吃下,也不致傷亡。最近的研究則顯示咖啡因可以殺死這些蛞蝓與蝸牛,而且不會對植物或人類造成傷害,當然最簡單、最天然的方式還是在地上灑鹽─但不要灑太多,以免植物吸收不了水份而枯死。
圖二十三
圖二十三 當青菜佈滿這種黏液乾掉的紋路,看起來就不太可口。(鄭煜彬攝影)
(二)蛞蝓與人類健康的關係
蛞蝓本身不會咬人,體內也沒有毒素,對人類大致無害。但蛞蝓和牠的近親蝸牛向來以寄生蟲很多著名。許多感染人類的寄生蟲,例如惡名昭彰的廣東住血線蟲(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也以蝸牛作為中間宿主。台灣部分地區由於有食用露螺肉(蝸牛肉)的習慣,因而常常傳出廣東住血線蟲感染的案例,這種蟲會進入血液、大腦、與眼睛中,嚴重時還會導致死亡。所幸在台灣目前尚未有因為蛞蝓導致寄生蟲感染人類的紀錄,大概是因為我們的文化並無食用蛞蝓的習俗吧!
然而在澳洲雪梨曾經發生過食用蛞蝓而感染廣東住血線蟲的案例,因此絕對不要食用蛞蝓,接觸後最好也要洗手。對於在機場或海港工作的檢疫人員,戴手套是接觸這類動物一定要有的保護措施。
依照中醫的觀點,蛞蝓可以作為藥用。據說有清熱祛風(退燒)、消腫解毒、破痰通經(化痰)、治中風歪僻的功能,對於筋脈痙攣(抽筋)、驚癎(癲癎)、喘息、喉痺、咽腫、癱腫、丹毒(一種皮膚細菌感染)與蜈蚣咬傷也有療效;民問也流傳可以用生蛞蝓搗碎,敷在蜈蚣咬傷的傷口上來消腫。姑且不論療效如何,在醫藥發達的今天,上述疾病都已經有更好的治療方法,考量蛞蝓的寄生蟲,還是少用為妙。
參考資料
1.Hollingsworth RG . Armstrong JW . Campbell E . 2002 . Pest Control : Caffeine as a repellent for slugs and snails . Nature . Jul ; 417 ( 6892 ) : 915 - 916 .
2.蔡奇立、林旭宏&吳錫圭, 005,台灣產四種黏液蛞蝓之比較,特有生物研究 7 ( 2 ) : 41 - 49 。
3.李彥錚、陳文德。2003,自然觀察圖鑑 3 ─蝸牛,親親文化。
4.謝博娟、黃重期、吳書平,2003,台灣蝸牛圖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
5.蔡奇立,2004,防檢疫上所遭遇之蛞蝓簡介,植物重要防疫檢疫害蟲診斷鑑定一研習會專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6. http ://www . abc . net . au/science/news/health/HealthRepublish _ 969551 .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