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北部和日本北海道地區皆位於板塊碰撞隱沒帶上,我們由ANSS 資料庫,下載這兩個地區近40年內的地震發生時間、經度、緯度、深度與規模大小等數據,加以整理,以電腦Excel程式繪製成震源、震央隨經緯度之分佈圖、規模大小、發生次數之折線圖、圓餅圖等;經過了一連串觀察、分析步驟,比較日本與台灣地震在時間與空間的表現,並以取log 值的方式處理地震發生次數繪出的圖形,以理解地震發生的規則,再比較兩地區累積能量隨時間釋放的型態。利用我們所繪製的圖形加以合併自己所學的知識,討論其中的差異。由能量釋放的不同表現、隱沒帶的地震深度、板塊在彎曲下插時的斜率、地震活動次數與深度等不同,比較分析北台灣和日北北海道地震的確有地域性差異的特質。
「為配合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動ODF-CNS15251為政府為文件標準格式實施計畫」,以及 提供使用者有文書軟體選擇的權利,本館檔案下載部分文件將公布ODF開放文件格式, 免費開源軟體可至LibreOffice 下載安裝使用,或依貴慣用的軟體開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