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展類別
- 臺灣國際科展作品
- 屆次
- 2019年
- 科別
- 動物學
- 得獎情形
- 三等獎
- 學校名稱
- 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
- 指導老師
- 揭維邦
- 作者
- 陳思竹
- 關鍵字
- Macrochlamys hippocastaneum,Cannibalism,Substance-induced behavior
- 備註
- 出國正選代表
摘要或動機
同類相食行為廣泛發生於動物界,兩種可能原因:個體的特殊營養需求和族群的汰弱留強策略。觀察雜食性的高音符絲鱉甲蝸牛(Macrochlamys hippocastaneum),初步發現同類相食行為與蝸殼破裂與否有關,殼完整的個體間不會發生相食行為(100%),且當破殼程度愈大愈易發生。食性實驗中攝取過植物性養分的個體傾向選擇同類相食(χ2=22.04,***P<0.001),同時提供同、異類蝸牛內臟時則未顯著選擇同類(χ2=3.76, P=0.053),因此未能充分支持特殊營養需求。然而,此種蝸牛會追蹤破殼同類分泌之特殊黏液且具顯著趨向性(χ2=13.06, ***P<0.001),與距離呈負相關(χ2=6.53, *P<0.05)。觀察腹足顯微構造中,發現內有特殊的疏鬆組織與大量分泌細胞,且通往尾端分泌特殊黏液的開口部位。結果證實破殼受傷個體產生的特殊黏液會主動引起同類相食,支持汰弱留強的族群策略,且物質誘發同類相食模式為動物行為研究中首次發現。
「為配合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動ODF-CNS15251為政府為文件標準格式實施計畫」,以及
提供使用者有文書軟體選擇的權利,本館檔案下載部分文件將公布ODF開放文件格式,
免費開源軟體可至LibreOffice
下載安裝使用,或依貴慣用的軟體開啟文件。」
檔案名稱 |
檔案大小 |
格式 |
同類相食行為的新發現 |
2 MB |
|